《星星变奏曲》学习要点【优秀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如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给大伙儿整理的9篇星星变奏曲教案的相关文章。

《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1

一、初读体验,感受诗的内容和情感

1、读准字音。

2、掌握重点词语的解释。

3、熟悉诗的内容:

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以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着追求的理想。

4、掌握作品特点:

是一首朦胧诗,也是一首抒情诗(朦胧诗简介)。

二、熟读成诵,揣摩语言特点

1、分别概括,体会两节的内容:

⑴写人们抬头凝望星空,把星星当做遥远的安慰;接着用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富有诗意,柔美,温馨,迷人。

⑵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表现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

2、主题:

表达了对黑暗冰冷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表达出在迷茫失落中不失坚定的希望。

3、完成练习二:

让学生通过揣摩语言,学习细致地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和诗中的意境。

1题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形象美;2题学习体会联想与类比的手法;3题学习通感的表现手法。

4、在诵读中体会句式的特点,完成练习三:

学习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三、问题探究

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四、诵读回味,完成练习一

在诵读中体会诗的情景,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全诗的主旨──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对光明的渴望。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篇2

【知识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能力目标】

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教育目标】

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

暗喻句子的含义。

【策略和方法】

引入及讨论。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五、练习

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教学课后记】

本课时计划可行。要在讲清朦胧诗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几遍,也可结合目标检测让学生去理解。

《星星变奏曲》课文原文 篇3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一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求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4

一、教学策划

1.课程内容标准解读

在抒情优美、欢快活泼的律动曲中感受和体验节奏变化所表达的不同的情绪。感受和体验节奏、力度、速度变化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学会用其他两种节奏演唱《小星星》。用欢快的动作表演《星星恰恰》及情景式表演《闪烁的小星星》、《星星摇篮曲》、《顽皮的小星星》。

2.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目标以学生音乐积累、生活经验为基础,围绕小学一年级教学目标,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整堂课以节奏为主线,从感受、理解到掌握规律并应用于艺术创作活动,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则和实践、创造性原则。

3.课程资料整合

教材:人音版第一册第五课《静静的夜》    网上goole下载  自制动态画面

4.教学引导预案

组织教学:拍手律动(感受节奏的变化)   师生问好

教学环节 :

(1)随优美、安静的音乐在老师的带领下做幻想、陶醉看星星等动作后出示蓝色的长纱巾。

(2)听音1 3 5 1 5 3 1,摆高低不同的星星画面。

(3)课件显示许多闪闪发光的小星星和月亮姐姐。提问学生该给歌曲取个什么名字?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闪烁的小星星》标题

(4)听唱法,学唱《闪烁的小星星》并自编→←动作后集体表演。

(5)课件显示月亮姐姐闭上了一双美丽大眼睛睡觉了。随3/4拍音乐做睡觉状,摆动身体,讨论后为歌曲起个好听名字。

(6)学唱《星星摇篮曲》自编动作后集体表演。

(7)课件显示几个卡通小星星,随2/4拍迪斯科节奏自由舞蹈感受音乐,讨论后为歌曲起个好听名字。

(8)学唱《顽皮的小星星》拍节奏演唱、舞蹈。

(9)完整演奏《闪烁的小星星》、《星星摇篮曲》、《顽皮的小星星》让学生欣赏后再表演,感受变奏的音乐。

(10)学生扮演闪烁的小星星、顽皮的小星星一起跳《星光恰恰恰》

结束部分:

1.月亮姐姐笑着对小朋友说:“你们真聪明”,知道音有高低,还学会用不同的节奏来表现小星星,让小星星变得更可爱。

2.随〈〈星光恰恰恰〉〉走出教室。

二。教学反思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节奏的搏动给音乐注入了活力。小学低年级教学中,我以节奏变化为切入点,横向口子开得小、纵向挖得深。以学生非常熟悉和喜爱的儿童歌曲和生活中的事物为创作素材,引导有机创作,降低难度。对人音版第一册第五课歌曲《闪烁的小星星》进行了大胆创新、改编题为《星星变奏曲》,在教学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闪烁的小星星》这首歌,小朋友在幼儿园里已经会唱了,对他们来讲已没有什么新鲜感了。要想让同学不觉得老生常谈、枯燥无味,必须要有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展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本课教学从节奏入手,通过让学生为星星的歌起好听的名字学唱《星星摇篮曲》、《顽皮的小星星》,知道不同的节奏可以表现不同的小星星。课堂上,所有的孩子都“动”起来了,没有一处死角,而作为老师的我,却一改往日汗流浃背、口干舌燥的狼狈相,完全“闲”了下来,与学生打成一片,一起尽情表演,一起放声歌唱,实在是既轻松又愉快。

课后我想,在为歌曲起名字这一环节中,学生为歌曲起了好多好听的名字,由于课件的原因没能显示很遗憾,应准备好卡片把学生起的名字也显示出来更能激发学习、想象的热情。

我认为,音乐课堂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从音乐中找到快乐。

三。课堂实录

1.拍手律动、师生问候

2.随优美、安静的音乐在老师的带领下做幻想、陶醉看星星等动作后出示蓝色的长纱巾。“小朋友你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条什么颜色的纱巾(蓝色)这蓝蓝的颜色像什么?(像海洋、天空、花朵、游泳池)我们把它当做静静夜晚天空,你想成为这美丽夜晚天空中的一颗小星星吗”,教师把一颗卡片小星星贴在蓝纱巾上。“月亮姐姐也和我们一起上音乐课”。出示并粘贴月亮图片。“月亮姐姐说她有一个叫do的小星星是她的好朋友,我请她和我一起做游戏,do的声音比较低,和我一起唱唱do do do do,并粘在最底部,学生一次听出1 3 5 3 5 1 并按音高粘贴在纱巾上。

3.课件显示许多闪闪发光的小星星和月亮姐姐。提问学生该给歌曲取个什么名字?有的说叫《美丽的星星》……..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闪烁的小星星》标题

4.听唱法学唱《闪烁的小星星》并自编动作后集体表演。

5.课件显示月亮姐姐闭上了一双美丽大眼睛睡觉了。随3/4拍音乐做睡觉状摆动身体,讨论后为歌曲起个好听名字。

6.学唱《星星摇篮曲》自编动作后集体表演。

7.课件显示几个卡通小星星,随2/4拍迪斯科节奏自由舞蹈感受音乐,讨论后为歌曲起个好听名字。

8.学唱《顽皮的小星星》,拍节奏演唱、舞蹈。

9.完整演奏《闪烁的小星星》、《星星摇篮曲》、《顽皮的小星星》,让学生欣赏后再表演,感受变奏的音乐。

10.学生扮演闪烁的小星星、顽皮的小星星,一起跳《星光恰恰恰》

11.结束部分

(1)“月亮姐姐笑着对小朋友说你们真聪明,知道了音有高低还学会了用不同的节奏来表现小星星,让小星星变得更可爱了。

(2)随《星光恰恰恰》走出教室。

《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3、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重点:

1、通过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诗歌主题思想。

2、理清诗歌结构特色,赏析诗中精妙的修辞。

教学难点:

1、用意象方法,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感悟,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语言美,领悟修辞下蕴含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

说——悟——练,三步一体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以“说”导入:以学生个性化的“说”引入新课。

1、课前让学生针对《星星变奏曲》自主找一个话题,搜集相关资料并加以整合。

2、学生上讲台“说”:① 简介朦胧诗(特点、产生背景)②什么是变奏曲?③谈谈星星的天文知识。 ④朗读一首与星星有关的诗歌。

3、揭题:同学们,读好的文字是一种享受,读美的诗歌更是一种熏陶。诗歌与诗人之间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因为诗能传情。诗人江河作为朦胧诗派代表诗人,在那特殊的年代——大革命时期。对现实进行了反思,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现在,让我们细细品味这首《星星变奏曲》。(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课堂上的“说”不能漫无边际,一定要有的放矢,如诗歌《星星变奏曲》,朦胧诗概念,变奏曲的认识对理解诗歌背景,理清诗歌构思特点是有必要意义的,所以要让学生课前弄明白;同时,星星知识的补充,有关星星的其它诗篇的的阅读对课堂解决重点意象和主题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联系讲课内容之余,提高学生“说”的自主性和“说”的表达能力,由此也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本文自主阅读的状态。

二、 读中悟学

(一)、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理清结构:

第一节

(前4行):

(后12行):

第二节

(前4行):

(5至12行):

(后4行):

(二)、领悟角度:析主题,赏语言

【析主题】:老师设计两个层递式的问题,领悟诗中星星的象征意义。

1、体会诗句中的意象——老师对意象进行解释阐述

(1)诗中出现的下列意象,哪些象征光明美好的世界?哪些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

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冻僵的夜晚、寒冷、僵硬的土地、冰雪、飘动的旗子、瘦小的星、火

此题难度层面较小,主在让学生先在判断上对认识意象的特征。

(2)指出下列星星的指代意义: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象星星落满天空: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学生联系具体语句发表见解,教师适当点拨)

明确:“星星”这个意象在诗中出现次数最多,但每一次都不是单独依存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意思了解其具体所指,能更深刻地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及作用。

领悟

感悟 我读 ,这句话象征

表达诗人 情感。

设计意图:领悟部分的设计是让学生明确解读意象之象征意义的方法:“星星”指代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象征光明。

感悟部分让学生懂得通过诗歌意象作用来感知诗人情感,从而达到了解主题的地步。如:我读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这句活象征着一个安宁平静的世界,表达诗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次环节主要以课堂合作的形式,通过“星星”这个意象特点来领悟象征意义,最后用意象方法,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感悟,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赏语言】:

1、找出诗歌结构、形式的特点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主要然让学生比较上下两节诗的形式,绝大多数同学能找出来。

如果…… 如果……

谁不愿意…… 谁愿意……

温情、浪漫 ———— 寒冷、残酷

对比

2、结合构思的特点,说说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此题难度系数稍微增加,主要让学生结合“音乐变奏曲”的特点来认识诗歌结构相称,意境变化的特点,回应题目为什么叫《星星变奏曲》。

设计意图:这一问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能从诗中找出“如果……谁不愿意……”与“如果……谁愿意……”这两个句式,欣赏诗歌诗节对称,意境对比的手法。课后再学会仿写。

修辞特点:

选出两则例题,进行分析阐述,让学生从中领悟修辞的分析手法。

(1)“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星星为什么会颤抖?

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心灵的寒冷孤寂,表达诗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而平静的夜间,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接着,让学生从中领悟解答修辞的分析层次。

领悟 比喻、反复、类比、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描绘了生动的意象,能营造优美的意境,美化文章的语言,也传递了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的设计主要是在典型例题的示范下,让学生能准确地判断修辞,并对修辞作用能够从象征意义——反映的情感作逐层分析。能够让学生的思维由课内走出课外,从而学到语文的学问而不仅仅是《星星变奏曲》的知识。最后,在方法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实战演练。

三、课堂演练

(1)“柔软得像一片湖”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体会加点字词的表达作用

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

这一过程,老师选派2名学生上黑板做题,其余学生座位上完成。完成后,我让下面的同学仔细审视黑板答案,并不急于判断其对与错,而是从答案中获取启发,完善自己的答案,进而对黑板上的答案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在悟的基础上有实战的演练。动脑还要有适当的动手,才能真正将知识落到实处,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得到实时的反馈。演练过程中,如何理解如何运用都带着学生个性化的感知,不应以教师的思维习惯代替学生的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所以,在练习完成的时候,老师并不急于为学生定夺对与错,而是让学生去审视黑板上的答案,从中得出启发与借鉴,进而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做题方法。

四、小结(板书)

1、意象:“星星”象征光明。

2、语言:变奏曲式的构思;精妙的修辞。

作业:

【同步阅读】

一、课内精彩语段阅读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1、这节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说说这些意象的特点,并想想从这些意象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

2、“寂寞地燃烧”意味着什么?

3、诗的最后四行,用“谁不喜欢……”的句式,着重表现什么?

4、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既是对课堂知识的一个巩固,也是对课堂知识的一种补充。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注意拓宽学习资源,使课内外有机的融合,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总结】

我准备的是初中三年级语文星星变奏曲。以作者简介,朦胧诗简介作为导入,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此诗前了解相关内容,包括文章背景,情感基调,朦胧诗的主要艺术风格等,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在导入过程的5分钟内,其实很难,学生们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至于老师一直在灌输这些基本知识,学生们只是单纯的接受,课堂气氛不积极活跃。如果作为改正的话,可以让同学们在上课前自己查阅相关作者资料,提前预习诗的内容,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

接下来的上课内容是从六个问题的讨论进行的,一个是圈画诗中的意境,四个问题是围绕两节诗的相关问题来讨论,最后一个问题是思考回答两节诗的关系。问题是从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和诗的内容联系很紧密。本来很自信的,可是在上课的时候困难重重,同学们在找答案的时候会有很多疑惑和困难,最后讲完了,很多同学也被绕进来了,表示没有听懂。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没有充分预习,对诗的内容把握不好;第二,没有积极参与课堂,所以跟不上课堂节奏;第三,我在上课的过程中,速度稍快,讲的内容不仅凑。所以如果改进应该在这里方面多下功夫。

上课内容是诗,本来就有一定难度,上的过程中真的就是有点艰难。所以,教学技能、技巧还需要多加练习和学习。

《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6

知识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能力目标: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教育目标: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暗喻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展示星空图片,播放著名音乐家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引入学生入境。

二、介绍作者及朦胧诗。

1、江河,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星星变奏曲》,是他1980年在《上海文学》上发表的处女作,是“朦胧诗”的一首重要诗作。

2、“朦胧诗”: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则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三、听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五、拓展练习。

星星因为它遥不可及,我们就对它抱有无限的遐思;因为它的明亮而美丽,我们就对它产生了无穷而美丽的幻想。是的,人正是因为有思想才高于其他动物,正是因为有了想象才有了无穷无尽的创造。别剪断了你想象的翅膀啊!请以“星星”为题写一段话将你的想象展示出来。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学会通过分析诗歌意象解读诗歌;学会用意象表达情感。

2、过程和方法:

诵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探究法、多媒体辅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建议】

以“意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进诗歌,走近作者。教学时采用双线结构:

一是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安排听诗──读诗──品诗──吟诗。

二是紧扣意象浸润诗情:“温故知新”明晰“意象”;“初读感知”明确“意象”;“品读明理”赏析“意象”;“学以致用”捕捉“意象”;“心湖泛舟”运用“意象”。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莫扎特的《星星变奏曲》,配上画面,字幕:

欣赏是一种心情,欣赏是一种体验。音乐家用旋律表达自己的情感摄影师用镜头捕捉自己的体验。

一、导入意象

出现四幅图:莲花 雨 月亮 星星

让学生人任选一幅图说说自己的触发。(看到这些图你联想到什么?想说些什么呢?)

二、温故知新

《天净沙·秋思》

三、找出诗句中出现的意象

这些意象可以分成几类?作者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第一节:

意象:星星、诗、蜜蜂、萤火虫、柔软的晚上、湖、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读女声。

情感:营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热烈向往。

第二节:

意象:冻僵的夜、苦难的诗、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瘦小的星星等。

情感:寒冷和残酷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也是对冷酷现实强烈否定。

四、背景介入

本诗写于1980年,诗人经历了噩梦一般的十年,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毁灭。回想暗夜如墨的年代,诗人不能自已,写下了这首诗,倾诉自己最质朴的期盼。

五、品读明理

读自己有感受的句子,赏自己有感触的意象。说与同桌听,同桌推荐,赏析诗句。

可参用句式:我最欣赏的句子是,我欣赏它美,我读到,我感到(仿佛看到、听到)。

分析时注重诗歌联系上下片。比如:“颤抖”“僵硬”文中都出现了两次,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比较、揣摩。又如:“像蜜蜂颤动”,如果学生提到这句,教师要积极地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等。

六、学以致用

诗歌欣赏: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

顾城是怎样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苦闷,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和对未来的希望?

致橡树

舒婷

(内容略)

女诗人舒婷又是如何借助诗歌诉说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的道德理想的呢?

七、心湖泛舟

用特定的意象;或者仿照诗句“如果……谁不愿意……”或“如果……谁愿意……”表达自己的心情。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篇8

1、教学目标

1、 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2 、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学情分析

我班共有学生45人,其中男生19人,女生26人。本班学生的年龄大部分在16岁左右,也有少数偏大的学生,年龄结构比较正常。本班学生多都来自周边地区,其中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学习态度也不够端正。本人于2012年9月1日接手该班的班主任工作兼任教该班的语文课程,就二年半的观察和了解,在以下几个方面积累了一点素材,现逐一分析如下:

一、道德品质方面

我班学生就总体来说,大部分学生活泼、机灵,待人有礼貌,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同学之间也团结友爱,极少有打架闹事的事件发生,也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老师的教育能虚心接受,且知错就改。

二、纪律方面

我班整体纪律较好,课堂上能专心听讲,上课讲话做小动作的`学生较少。也有个别学生坐不住,就是趴在桌子上。作为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教育引导,并间隔提醒,让他们慢慢养成专心的习惯。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想方设法创设有效情境,让课堂更生动,更有趣,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对上他们的口味,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把精力放到学习上来。从而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学业成绩方面

我班学生学习热情高,但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方法不够得当,勤奋度不够高,且有部分学生比较懒惰,作业不能及时完成。

四、身体状况方面

整体来看,本班学生大部分好动,身体素质普遍很好。只有个别学生抵抗力较差,爱生点小毛病,在今后的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中,主要是在体育锻炼方面对学生进行耐心开导,坚持正面教育,让学生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均衡营养。平时加强锻炼,认真积极的上好体育课,不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五、家庭背景方面

我班学生家庭背景比较单纯,学生均来自农村,父母在外打工或经商,由爷爷奶奶在家照管。此种类型的学生,由于家长在外忙于挣钱,对于子女的学业过问极少,更谈不上辅导、督促了,导致这部分学生的成绩出现明显滑坡。

通过掌握的材料再加以分析,以便指导我今后工作有效深入地开展。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重点字词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星星变奏曲

解析 课题

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

一 积累有关描写星星的词语

二 概括这两节诗的大意。

1 节诗:黑暗笼罩大地,向往光明世界。

2 节诗:否定现实世界,决心追求光明。

三 学生再读全诗,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思考其含义:

夏夜——柔软得像一片湖

鸟——像星星一样,落满枝头。

四 理解这些意象的含义:

1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馨如梦的美好感觉。

2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枝头”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景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得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和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的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 。苦难的诗;冻僵的夜晚;被风吹落的星星

理解: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寂寞。星星的颤抖,是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4、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星”也被一颗又一颗的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深沉,猖獗肆虐的冷酷无情。

5、“寂寞地燃烧”又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孤独,燃烧代表牺牲。

五:总结:

诗中的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他对光明的渴望。

六:作业 :

1 仿照这首诗:“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期盼。

2 根据要求写两段话。每段话都要包括下面三个词语,且不少于40个字。

高山 溪流 大海

(1)描绘一种情景。

(2)表达一种感悟。

《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9

内容预览:

3、星星变奏曲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 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诵读,体会诗歌的 情景,意蕴和诗人的 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 联想想象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一)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 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3、 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二)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