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练习题(优秀9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本文是漂亮的小编给大伙儿整理的《木兰诗》练习题(优秀9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木兰诗》练习题 篇1

下面是初中语文《木兰诗》说课稿,仅供参考!

一、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人教版初一下册第二单元以“热爱祖国”为主题的一篇乐府诗,这也是初中学习的第一篇乐府诗。文章写了女子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果敢智慧的巾帼英雄形象。全诗风格明朗、质朴生动,是学生学习古诗文技能的基础篇章。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接触古文只有一个学期,初步学会了识读,对于通过阅读来理解

诗文内容、感悟其中的情感,有一定难度。

学生对木兰形象有一定认知,听过花木兰的故事,对学习本课有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理解古文句子含义,学会翻译古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全诗中精彩语句的学习,体会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的风格,能够辨别和理解“互文”修辞。

情感与价值观:树立高尚的爱国情感。

四、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古文的修辞手,积累精彩语句。

难点:掌握古文修辞手法,句子含义。体会古文的美感。

五、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采用讲授、启发、欣赏为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

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采用了故事导入的方法,因为花木兰的故事在我国代代相传,而且本文的情节性很强,预先让学生收集花木兰的故事,了解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以及自学能力

2、初步朗读、整体感知

让同学们默读全诗,遇到不懂词语可借助词典,尝试翻译古文。在默读的过程中想一想,每一段的故事情节是什么。故事是如何展开的。

以小组为单位,归纳讨论各段故事情节,每组选一位代表说出本组的观点。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全班得出本文的故事线索。

3、抓住重点、释疑解难

带领学生学习古文,逐段进行研读,课文中的重难点句子、词语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结合学生之前对古文词语、句子的尝试翻译,掌握古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学生结合注释、老师的讲解,对段落进行现代文翻译。

4、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学生复述《木兰诗》的故事情节。翻译本课所学的互文句。

5、布置作业

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尤其是其中的精华篇章。本文质朴生动、朗朗上口,而且在整个初中的古文中地位重要,安排本课的作业:请同学们背诵前4段。

《木兰诗》练习题 篇2

《木兰诗》是北朝时北方乐府民歌杰出的代表作。北朝民歌因战乱和少数民族风俗的渗入,而展现了一种特异风貌,《木兰诗》是一首淳朴浑厚、简劲粗犷的歌。木兰这一中国文学史上最光彩夺目的英勇女性的形象,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木兰已成了女中英杰的代名词,可见《木兰诗》影响之深远。表现于多方面,笔者以为最为突出的是:承传与创新,简劲与细腻,叙忧与状乐。

一、承传与创新

《木兰诗》带有鲜明的民歌风,又具有其创新之处。北朝民歌《折杨柳枝歌》中有这么两首:“敕敕何力力,女子临窗织。不闻机杼声,只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两首诗以女子的叹息声和问答体的形式,将女子内心的隐忧和一种急不可耐的心情表现得毫不掩饰。《木兰诗》的前四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与上引《折杨柳枝歌》前一首形式完全相同,而《木兰诗》紧接着的两句:“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又与上引后一首的前两句完全相同,这可明显看到《木兰诗》承传了北朝民歌中的一种流行语式,但《木兰诗》中的这六句又一反前诗中的“女子”那个人之幽怨,而是有着强烈的对家事的关切以及自动为家庭承担责任的自觉意识。虽然《木兰诗》同样落笔于儿女之思,然而其中饱蘸着木兰对家人的亲情。木兰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婚配,而是战乱给家庭带来的困难:可汗点兵,军书联翩而至,父老无兄。木兰之所以时织时辍,心事重重,是因为替父担忧,替家担忧。《木兰诗》的创新还表现于借儿女之思、亲人之情,写战争之事,写了一个平平常常的劳动妇女弃织从军之思,因此,形式和题材上虽仍为传统型的,然而却光彩照人,展现了中国女性深明大义的高贵品德。这种对民歌形式和题材的承传与创新,既易为人所接受,又能拓展诗歌的容量,可谓蹊径独辟,匠心独运。

不仅如此,《木兰诗》还承传了《折杨柳枝歌》等民歌的五言传统,但又不拘泥于此,有长短句交错,进一步突出了民歌的流畅自然。从篇制上看,也较同期民歌长得多,后人把《木兰诗》与汉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民歌之“双璧”。

二、简劲与细腻

简劲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追求,简劲在《木兰诗》中时带有一种原初色彩的内在活力,因此,既简练,又显得粗犷豪迈、浑厚深沉。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仅30个字就十分简劲地叙写了十年征战的过程。其中“万里”二句,写出木兰跟随大军,飞奔塞上。一个“飞”字既写出战事的匆忙,又写出转战南北、经历的关塞山峦之多。“朔气”二句,则形象地概括了木兰所处的战争环境,从而衬托出木兰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将军”二句,则以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木兰十年不平凡的戎马生涯。这些简劲之笔,以少胜多,不仅写出了木兰的出生入死、终于凯旋的经历,而且写出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诗的结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以比拟手法形象逼真地写出了木兰女扮男装的巧妙与代父从军的勇气,也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她内心的自豪感、自信力。

《木兰诗》更不乏细腻的铺叙之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四句不吝惜笔墨,巧妙地写出了木兰匆忙而主动地准备行装的过程,对于惨烈的战争,字里行间毫无沉滞之情,笔调相当轻快,显示了木兰代父从军意志之坚定。谢榛《四溟诗话·卷三》评论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的确,这里的铺陈形式优美,音韵和谐,宜于咏唱,又渲染了军情紧急的紧张气氛。再如:“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写征战而紧扣儿女之思,以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细微地刻画出年轻女子细腻的情怀,从而进一步更为深入地表达了木兰对于家庭的感情,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心灵深处兴起的波澜。这种不满足于木兰英勇坚强的一面,也不把乍离双亲的少女情怀简单化,以发掘木兰心灵深处隐秘的手法,客观上也反映出北朝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和痛苦。

简劲与细腻在《木兰诗》中得到了和谐而完美的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沉的思索。

三、叙忧与状乐

《木兰诗》由两部分构成,前部分写忧,后部分写乐,忧是乐的反衬,乐是忧的归宿,从而深刻揭示了在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两个不同时期的广阔的社会内容,寄托着北朝人民良好的愿望和对融融而乐的幸福生活的憧憬。《木兰诗》先写木兰停机忧叹,造成悬念。“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的问答,排除了儿女之思的狭隘情感,从而突出了木兰为失去和平宁静的男耕女织生活而忧虑,而叹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叙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淳朴纯真的女性焦躁不安的心。时局不安,军情紧急,家庭处于危难之中,这是木兰忧心如焚的根由。困难当头,主动承担家庭的责任,从军驰骋万里。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这是木兰忧虑而引发的情思,并终于化作了行为。在从军途中怀念爷娘的感情,其实还是隐隐忧思的阵阵侵袭的流露,忧的是自己的代父远征能否换得家庭的安宁,忧的是自己这家中具有劳动力的人一走会不会给爷娘带来繁重的劳动、持家负担,让仁慈的爷娘倍受精神的折磨,相思女儿而又不得相见。写忧使诗的内容更现实化,使木兰形象更丰满、更亲切。“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归心似箭的表白,不是更让人产生共鸣吗?

《木兰诗》状乐的部分笔调轻捷流转,生动鲜明,真切有味。“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一系列喜悦场面的铺叙,将木兰为和平生活重新获得而乐的情怀展示得淋漓尽致,也将木兰家人对木兰凯旋的自豪与欣喜表现得奔放而热烈。《木兰诗》对“乐”的状写,情味浓,寓意深。熙熙而乐的情景,不正是劳动人民从痛苦的忧虑中摆脱出来,抹去战争阴影而产生的一种喜不自禁的挚情吗?这其中不也深刻表现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吗?从“乐”中,人们不难领悟到幸福宁静生活的来之不易,尤其是从峥嵘岁月中走过来的人们。

《木兰诗》艺术美的三个方面,完成了对女中英杰的多方面的刻画,使人们看到了《木兰诗》章法井然,人物形象丰满。木兰不单是一个赳赳武失,更是一个有着细腻情怀的女子。她身上既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也具有耀眼的理想光辉。《木兰诗》彪炳千古,而木兰则光耀千秋。

《木兰诗》练习题 篇3

第十课木兰诗

北朝民歌

教学目的: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地进行详略叙述的作用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的表现力量。

教学要点: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教学设想: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 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详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1.字词、字义、朗读、故事情节;

2.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准备出征的急切,奔驰征途的思亲。

教学过程 :

一。作品及人物介绍

1.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花木兰是古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字词注音及解释

机抒:zhù(织布梭子)   可汗:kè hán     鞍鞯:ān 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 pèi(缰绳 )        燕山:yān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胡骑: jì(战马)           戎机:róng(军事)   著我旧时裳:zhuó(穿)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朔气:Shuò(北方)  傍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三。解释句子含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过关越山,飞速而行。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白色的月光与雪光交织着,映照着     明晃晃的铠甲。

将军百战死,壮士二年归:(互文)“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互文)“当窗对镜理云鬓,当窗对镜帖花黄。”

四。朗读全诗

1.师范读,学生注意字词读音、停顿及节奏。

2.生齐读,读准字音及节奏。

3.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课文。

五。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3段):写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六。分析第一部分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四。

2、熟读并背诵1-3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1、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园。

2、人物形象及详略叙述的恰当。

一、复习第一部分

二、分析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有何作用?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由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2、后四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有何作用?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三、分析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是怎样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的?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2、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如何?这样写有何作用?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四、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是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五、木兰形象分析

——木兰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六、疑难解析

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七、诗歌主题

——诗歌叙述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八、拓展练习

学生查阅资料,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九、布置作业 :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完成《三级训练》上的《木兰诗》习题。

3、做好《语文周报》上的阅读理解题。

十、板书设计 

木兰诗

故事情节: (详)  母问女答 表明缘由 毅然代父从军

排比铺陈 匆忙购置 急切准备出征

反复烘托 思亲情切 奔驰遥远征途

(略)  夸张对偶 坚强勇敢 长期激战凯旋

(详)  夸张衬托 功成身退 不慕荣华富贵

排比铺陈 亲欢伴惊 喜剧高潮结束

(略)  双兔为喻 风趣亲切 赞美谨慎机警

木兰形象:   (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

(略)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木兰诗》练习题 篇4

《木兰诗》

关于乐府诗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夏书·胤征》已有采诗的记录。流传至今的《诗经》,当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颁布并为社会认可的标准选本。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征战不休,采诗制度无法贯彻。到了秦代,统一时间短,百废待兴,虽然已有乐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没有采诗之实。汉承秦制,经济凋敝,乐府机关也只能习常肄旧,无所增更,勉强维持而已。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变得大为雄厚,乃扩大乐府的规模,采诗夜诵。到东汉,采诗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广求民瘼,观纳风谣”,和帝则派遣使者“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此种风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刘勰《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另有《乐府》专章。昭明《文选》、徐陵《玉台新咏》也都开辟了《乐府》专栏。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在这两类诗歌中,民间歌诗是精华所在,并且文人歌诗还是在民间歌诗的甘露滋润下萌发并壮大起来的,所以我们对民间歌诗应给以高度重视。 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是用汉语创作,有的则为译文,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由于北方各族统治者长期混战,反映战争的题材就要多些,有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苦难的,有歌颂剽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别是《木兰诗》,满怀激情地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是个传奇人物,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汉魏六朝乐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诗坛的面貌。它不仅开拓出了五言诗的新领域,而且对七言诗、歌行体以至律绝,都起了桥梁的作用。

(摘自陈绪万、尚永亮主编《汉魏六朝乐府观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关于“乐府诗”

乐府是从汉到唐各朝设立的专门搜集民间乐曲和歌词以及制作乐章的管理部门。这些个部门创作搜集的诗就叫乐府诗。

关于时代背景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景。

参照课文注释,初步了解全诗大意。

一、字

1、读准字的音

唧唧( ) 机杼( ) 军帖( ) 可汗( ) 鞍鞯( )

胡骑( ) 戎机( ) 朔气( ) 金柝( ) 红妆( )

2、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帖:tiē 贴,贴上。

火伴皆惊忙 火:huǒ 伙,伙伴。

二、解词

旦辞爷娘去 旦:早晨

愿为市鞍马 市:买

东市买骏马 市:市场

木兰当户织 当:对着

关山度若飞 度:过

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学习本诗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木兰诗》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

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叙述木兰的身份,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姐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3、本诗写木兰从军的全过程,全诗共写了几件事?哪些详?哪些略?这样的详略安排突出了木兰哪些方面的思想品格?

写了木兰决定代父从军,准备行装奔赴战场,12年征战生活,辞官还乡与家人团聚。其中代父从军、辞官与家人团聚是详写。详写这些内容突出了木兰深明大义,勇于献身,不慕功名,热爱祖国和家乡的中国女英雄的高尚品格。

4、文中哪些句子描写她踏上征途和途中的感受呢?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5、从《木兰诗》中找出表现木兰作为女孩子的生活和感情的语句。

木兰当户织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6、全诗结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

结尾一段用兔比喻,说明在“十年征战”的生活中,识别不出木兰是女郎的原因。可以看出,木兰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隐瞒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样英勇无畏,为国立功,一个聪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关于“木兰”的形象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地描绘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替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木兰的形象,集中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乐观的优秀品质。

关于全诗的主题思想

《木兰诗》描述了我国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歌颂了女英雄木兰勤劳朴实、刚强勇敢的性格和不爱功名、不慕富贵的高尚品德。

测试

1、下列加红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可汗(kè hán) 辔头(pèi) 鞍鞯(jiān)

B、啾啾(jiū jiū) 朔气(suò) 燕山(yān)

C、云鬓(bìn) 金柝(tuò) 铠甲(kǎi)

D、红妆(zhuāng) 穿著(zhuó) 傍地(bàng)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

B、万里赴戎机,关山渡若飞

C、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D、双兔傍地走,安能辩我是雄雌

3、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愿为市鞍马 市:买

东市买骏马 市:集市

B、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

木兰不用尚书郎 不用:不愿作

C、朔气传金柝 朔:北方

策勋十二转 策勋:记功

D、军书十二卷 十二卷:十二本

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4、下列句子中没有用对偶手法的一项是( )

A、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B、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D、策勋十二转,赏赐千百强

5、对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

A、“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

B、“关山度若飞”:跨越飞和山,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C、“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D、“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参 考 答 案

1、B

解析:“朔”读“shuò”。

2、C

解析:A中“贴”为“帖”;B中“渡”为“度”;D中“辩”为“辨”

3、D

解析:“十二”表示多数,非确指。

4、D

解析:对常见修辞手法的辨别。

5、C

解析:朔,指北方。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这句话既是对边塞景物的描写,也是描写木兰英姿飒爽的形象。

中考解析

1、根据下面各句的内容或提示,概括出相应的成语( )

A、“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

B、《扁鹊见蔡桓公》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蔡桓公的悲剧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

C、《桃花源记》结尾写刘子骥打算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为____________________。

D、《木兰诗》结尾:“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后人概括为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

【考点】:成语的来历及其意义

【分析】:此题既考查了对词义的理解,又考查了成语积累,同时考查学生对学过的文言诗文的理解。A项的成语是:三顾茅庐。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B项的成语是:讳疾忌医。C项的成语是:无人问津。D项的成语是:扑朔迷离(或迷离扑朔)。

2、用原文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朔气传金柝,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

【考点】:背诵

【分析】:此题考察背诵,“寒光照铁衣。”

3、根据原文,将句子补充完整。

将军百战死,____________。(《木兰诗》)

【考点】:背诵

【分析】:此题考察背诵,“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练习题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赏析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探究主题。

【教学设想】

前面已经说过,初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这首诗尽管长达330字,也要当堂背下来。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

设想要点如下:

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如果学生中有人在课前就背了下来,也要请他们作背诵表演,总之,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

二、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加快记诵的速度

这首诗共14节,除“万里”“爷娘”“开我”三节各有六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诗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间有顶真(又称联珠,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来也有助记诵。

三、要讲得精当、简练

须知,名篇中词语句的解释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须严格区分学术研究和教学要求,认定一种解释即可,用不着辨析、征引;分析内容但求具体、贴切,不贴政治标签,不用空洞的赞语;修辞常识(如“互文”)也要讲一点,不讲可能产生误会(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说明:诗中有多处涉及历史背景,不交代学生不明白;零零碎碎地讲,既费时又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效果不见得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借“解题”之名,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讲。

教师讲述要点:

1、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2、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3、北魏是鲜卑族人的政权,鲜卑族当时已逐步汉化,所以诗中将皇帝既称“天子”,又称“可汗”。

4、北魏的末期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实行府兵制,应征从军的人须自备鞍马、弓箭等物,诗中“东市买骏马”一节即来源于此。

5、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6、读这首诗要注意两点:一是诗中有“互文”,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二、教师及个别学生诵读全诗

这一步关系到学生能否进入诗中的境界,如只视为教学程式,则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作精心准备,反复练习,使自己的诵读具有充分的感染力。

1、前两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木兰答父问表现了忧国忧家之情,要读深沉些,至“愿为”两句转为坚定。

2、第3段第1节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2、3节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3、第4段的基调是悲壮,读时头脑里要有“平沙列万幕”的视象,每两句作一气读,速度更慢──须知,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

4、第5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意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毫无居功之意。

5、第6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有变化: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

6、第7段是歌者的赞辞,最后一句慢读,使有余韵。

三、诵读练习

这是本课的主要环节,教学步骤是:

1、齐读课文两遍,第二遍分段朗读并归纳各段大意;

2、提示记诵的方法,然后分段练习背诵;

3、检查背诵。在此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诵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作简要的解释或提示,促使学生加深领悟。

段意如下:

1、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第1、2段合并)

2、自备鞍马,从家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

3、概述十年战斗生活和胜利后归来。

4、入朝受赏,辞官回家。

5、到家后的欢乐情形。

6、歌者赞辞。

记诵要领如下:

1、歌者赞辞一节易成诵,可以略而不计,要首先背熟故事本身。诗中叙故事共用13节,课文分为六段,无妨将1、2段及第4、5段分别予以合并,使每段各有3节。如此,一段一段地练习记诵,就会容易得多。

2、要一边诵读一边思考,用心领会作者的意图,例如:

“可汗大点兵”一节,反映了当时官情紧急,征兵刻不容缓。父女对话至“从此替爷征”便嘎然而止,下面的情节让读者自己去设想。

购鞍马一节,东南西北跑遍,每处只购一物,不是找麻烦,而是要借此烘托木兰的英雄形象。“旦辞”两节不是单纯地写木兰的思亲之情,要着重理解“但闻”所说的内容,想一想黄河声悲壮、燕山胡骑鸣在英雄心中引起的感情。

战场生活一节写法特殊。我国古代诗歌中写战争惨酷场面者不少,而此篇独写战场夜景,重在烘托女英雄坚韧不拔的意志。“明堂”一节只写天子,而众臣环列之景已在其中;“可汗问欲”一节有省略,其实是问“愿为尚书郎否’:,这样才能跟下句接通。

迎木兰一节,爷娘、姊、弟看似各主一事,其实不然,姊、弟岂有不出郭相迎之理,爷娘除迎接而外,恐怕也有不少的事要做,但写诗只能如此,总之,要想得细致一些,才能体会到全家的喜庆情状。木兰开门坐床一节,表现了她对故居的热爱;恢复女儿妆一节,更显出这位平民英雄的本色。伙伴的赞语要跟上文“朔气”两句联系起来看,才能体会此中的韵味,说明木兰在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里表现得勇敢、坚强,跟其他战士相比,毫无逊色。

3、每段试读两三遍后就应试背,并用铅笔将背不出或背错了的字句画出来,提醒自己注意;得到大体成诵,同桌的同学可以相互检查。

四、讨论木兰的英雄形象

拟用问题导入:这首诗流传一千多年,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

发言的句式:我认为木兰是一个( )的( )。

如:一个勤劳纯朴的劳动妇女

一个勇敢坚强的巾帼英雄

一个天真活泼的可爱少女

五、探究主题

塑造这么一个形象的用意何在?

六、引导学生认识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1、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有怎样的特点?

(开头是一幅生动的画面,用的是民歌中起兴的手法;结尾赞美木兰,用的是比喻)

故事本身的叙述,在民歌中称“赋”,三者合起来,正是所谓“赋、比、兴”──这一点暂时不必讲给学生听。

2、民歌中叙事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① 复沓,如“问女”两句、“女亦”两句以及“旦辞”两节;② 排比,如“东市”一节“爷娘”一节;③ 顶真(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关于对偶,唐以前乃至先秦以前的诗文中已经有之,但不像后来那样有严格要求,诗中的对偶有“朔气”两句、“将军”两句 、“阿爷”两句、“坐我”两句、“脱我”两句、“当窗”两句、“雄兔”两句等。

讲以上修辞手段的目的是促进记诵,不宜作发挥。

3、关于“互文”的解释:

⑴ “东市买骏马”四句,意思是紧张地备办鞍马,突出木兰的英雄形象,不是一个市场买一件可需之物。这是民歌叙事的特色,如果只说一处,则淡乎寡味,读几遍就能体味出来。

⑵ “开我东阁门”两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坐坐,不是开了东阁门而不进去,却转身跑到西阁的床上坐着。

⑶ “当窗”两句,意思是当着窗子,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交流句式:我发现( )是( )句。

七、作业

背诵这首诗。

《木兰诗》练习题 篇6

课内语段阅读题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②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③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④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⑤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③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1.为加点字注音。(1)溅溅(   )(2)胡骑(   )(3)燕山(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字词。(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3)朔气传金柝3.对句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按东西南北的顺序逐一去买b.操办急切而井然有序c.家人和木兰分头去买d.出征前的急切心情和紧张操办4.①句照应前面的“___”;②~③句可用后面的“____”来概括。5.对句④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描写木兰想早日到达战场的急切心情b.描写征途遥远,表现不畏艰难的决心c.描写征途遥远,表现出跃马飞奔,驰骋沙场的英雄气概d.像飞一样渡过千山万水,表现了木兰欢快的心情6.对句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写北方苦寒,用战场的艰苦环境来衬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b.以写景来表现北方战场的环境气氛c.描写边塞阴森、凄凉的战场环境d.运用对偶写环境,衬托出战地生活的艰辛7.“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的含义是什么?答:8.写木兰的征途和战地生活时,诗中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这跟表现木兰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关系?答:9.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   )a.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b.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战争政策的否定c.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d.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抗议参考答案1.(l)jiān  (2)jì(3)yān2.(1)水流声(2)过(3)北方3.b4.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万里赴戎机,关山庭若飞5.c6.a7.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8.写征途,渲染悲凉气氛,借以烘托木兰思念亲人的感情;写战地生活,渲染紧张森严的气氛,借以烘托木兰的豪情壮志。9.a 课外语段阅读题 阅读《诗经》中的《无衣》,完成  后面的练习。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1.对这首诗的词语理解及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袍:长衣,即战袍。于:语气助词,不译。兴师:出兵。同仇:你的仇人就是我的仇人,引申为共同对敌。b.泽:同襗,即内衣。偕作:一起行动。裳:下身的衣服,即战裙。偕行:一同出发。c.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是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反映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d.“同仇”、偕作”、“偕行”,正好显示出战前动员,整理行装,一同出发这一过程。表现了战士们不断高涨的斗志。2.对这首诗的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第一节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b.第一、二节诗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c.第三节诗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慷慨从军一同出发这一中心。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3.“岂曰无衣”改成“岂曰无衣”好不好?为什么?参考答案:1.c  2.a   3.不好。“岂曰无衣”体现了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而且反映了时局的危急,如改成“岂曰无衣”就只剩下“关心”一层意思了。 课内语段阅读题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文字的段意。2.填出相应的动词:(1)描写爷娘:(2)阿姊:(3)描写小弟:(4)描写木兰:3.选段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选出正确的一项(    )a.表现了木兰立功受赏、骄傲自豪的心情。b.表现了木兰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儿生活的喜悦心情。c.表现了木兰不图荣华富贵的朴素心理。4.选段运用了(    )修辞方法。a.比喻;b.排比;c.拟人;d.对偶;e.反问参考答案1.木兰回家的欢乐情景及对木兰的赞颂。2.(1)扶将;(2)理;(3)磨;(4)开、脱、著、理、帖3.b4.abde

《木兰诗》练习题 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字词。

2.初步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 在师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复述“木兰从军”的分析花木兰人物形象。

2、在教师科学方法的指引下,快速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习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词汇,翻译课文。

三、教学难点

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复述法

2、学法:预习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3课时

授课时间: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

学过程:

第一课时

授课日期: 课时目标:

1、介绍作家作品;掌握字词;朗读《木兰诗》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一、引入新课,明确目标

1、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花木兰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的形象,作为一首民歌,《木兰诗》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的影响也很深远。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木兰诗》,走进花木兰。 2、明确课时目标(多媒体展示) 二、自主学习,前题诊测 检查预习,学生展示交流: 介绍作品: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北朝民歌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

何为“乐府诗”? 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称“乐府”。 秦朝及西汉惠帝时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诗”。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木兰诗》的重要地位: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一、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1、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诗意。(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机杼 zhù 戎机róng 可汗 kâ hán 鞍鞯 jiān 辔头pâi

燕山yān 胡骑jì 朔气shuò 金柝tuò 红妆zhuāng 著我旧时裳zhuó 傍地走bàng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一二小节,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应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 教师提示:

⑴唧唧/复/唧唧 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万里/赴/戎机 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 ⑵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⑶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⑷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同样是五字句,⑴组为“二一二”节拍,⑵组为“二三”节拍,⑶组为“二二一”节拍。所以划分节拍不能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表达,应遵循“句不离词,词不离意”的原则。

4、学生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5、学生分小组展示诗歌朗读。

二。小组内疏通文意。

请学生将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找出来写在黑板上。 【拓展延伸,达标测评】 检测练习册1、2、3、4。

【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1、抄写课下注释。 2、背诵两个自然段。

《木兰诗》同步练习 篇8

一、选择题。     1、下列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懈怠(daì)     饭钵(bō)      畏忌(jì)       b、碣石(jié)     藕花(ǒu)    惭色(cán)       c、红妆(zhuāng)  朔气(sù)    咋咋(zé)       d、竦峙(sǒng)    为学(wéi)   可汗(kè)     2、下列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a、杼:织布梭子。 忆:思念。 惟:只。 军帖:军中的文告。     b、可汗: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 市:买。 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日:早晨。     c、溅溅:马叫的声音。 啾啾:水流声。 戎机:军机,军事。 策勋:记功。     d、胡骑:胡人的战马。 度:过。 郭:外城。 扶将:扶持。     3、下列加黑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我旧时裳     显      作       b、山         国       子       c、可         水        流       d、充         心       户织     4、下列各句中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康肃忿然回                               b、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c、陈康肃公擅射                             d、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有(     )       a、以我酌油知之                             b、无他,但手熟水       c、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d、屏弃而不用     6、与“汝亦知射乎”一句含有不同人称的一项是(     )       a、海女知之首                               b、子何恃而往       c、吾射不亦精乎                             d、尔安敢轻吾射     7、下列句子中的语境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尝射于家圃(园子)                       b、次北固山下(停泊)       c、明月别技惊鹊(另一枝)                   d、齐鲁青未了(明白)     8、下列作品,作家,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次北固山下》宋代王湾       b、《如梦令》宋代李清照       c、《西江月》宋代辛弃疾       d、观沧海》东汉曹操二、填空题。     1、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__ 。朔气传金拆,_____________ 。     2、           ,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3、潮平两岸阔,           。           ,江春入旧年。  答案一、 1、 c        2、 c        3、 d        4、 c        5、 a        6、 c        7、 b        8、 a二、 (略) 阅读并回答问题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抱,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给下列字注音。(4分)         勋(     )             赐(     )             姊(     )             朔(     )      2、形近字辨析组词。(8分)          姊(     )       鬓(     )       帖(     )       朔(     )          涕(     )       髫(     )        贴(     )        溯(     )        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线的词语。(6分)       ⑴  策勋十二转(    )      ⑵  赏赐百千强(    )       ⑶  出郭相扶将(    )      ⑷  著我旧时裳(    )       ⑸  雄兔脚扑朔(    )      ⑹  雌兔眼迷离(    )      4、指出第2自然段中的通假字。(4分)       ⑴  “      ”同“      ”      ⑵  “      ”同“      ”     5、回答下列问题。(5分)       ⑴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运用的修辞方法除了对偶之外还有什么?这句话应怎样翻译?           答:      ⑵  “爷娘闻女来…阿姊闻妹来……小弟闻姊来…”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⑶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装”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           答:     6、“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之中有一成语,是      ,意为      。(2分)     7、“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改为陈述语气。         答:     8、诗中最后一自然段意在                  。(2 分)     9、根据要求填写原文。(3分)      ⑴  描写伙伴惊奇的句子:                                      ⑵  表现木兰不贪图富贵利禄的句子:                       ⑶  表现木兰归乡心切的句子:                               答案 1、 xūn          cì          zǐ          shuò        2、 ⑴  姊妹 涕泪         ⑵  鬓角 垂髫         ⑶  字帖 补贴         ⑷  河朔 追溯       3、 ⑴  次          ⑵  有余         ⑶  外城 扶持         ⑷  穿         ⑸  爬搔         ⑹  眯着眼       4、 ⑴  帖 贴         ⑵  火 伙       5、 ⑴  互文;打开我东、西阁的门,坐在阁内的床上。         ⑵  排比;更能突出家人闻归讯的喜悦心情。         ⑶  对偶      6、 扑朔迷离 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7、 反问。双兔傍地走,不能辨我是雄雌。      8、 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加以讴歌和赞美       9、 ⑴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⑵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⑶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一、解释下列诗句上加黑的字词。     1、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      2、万里戎机 (      )      3、气传金柝:(      )      4、出相扶将:(   )       5、雄兔脚扑朔:(    )      6、雌兔眼迷离:(      ) 二、试判断下列诗句哪些运用了对偶,并从课文里再找一找,看看还有哪些诗句是对偶的。     1、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3、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      )      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     5、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三、下列诗句哪些是用了排比的?并体会它们的修辞作用。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四、简答、填写。     1、诗中有三个内容写得详细,即写木兰的(       )、(        )、和(       ),有一个内容写得简略,即写木兰的(          )。     2、诗中(         )两句描写行军疾速情景,(           )两句描写艰苦的战地生活。     3、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眷恋家园生活的诗句是(                               )。五、选出与例句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1、双兔傍地走(     )       a、走观观花                   b、茶走味了                  c、车刚走                   d、漏消息。     2、安能辨我是雄雌?(     )       a、坐立不安                   b、安敢如此                  c、安的什么心               d、安营扎寨     3、木兰当户织(     )       a、捷报飞来当纸钱             b、当着大家谈一谈              c、他会当家                 d、旗鼓相当六、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      郭茂(    )       机(    )       可(    )       鞍(    )       头(    )       啾(    )       气(    )        金(    )     甲(    )      山(    )        红(    )        穿(    )      云鬓(    )      机(    )      地走(    )       百千(    )七、选择对加黑的词理解正确的项。     1、策勋十二(     )     a、次     b、回     c、转动     2、赏赐百千(     )     a、多     b、大     c、有余     3、愿为鞍马(     )     a、市场   b、买     c、集市     4、驰千里足(     )     a、希望   b、愿意   c、能够八、选出译文正确的一项。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2、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a、听不见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听见的是骑马的胡人的叫喊声。       b、虽然听不见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但却听见了燕山胡人的战马声。       c、(木兰)听不见爹娘呼喊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胡人战马嘶鸣的声音。       d、(木兰)听不见爹娘的呼唤声,却听见胡人骑马的喊声。九、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采用了什么方法,连用两次什么作用: (     )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十、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十一、下面的句子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依次分析正确的项是: (     )     1、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 对偶 反复 夸张               b、对偶 对偶 排比 对偶       c、借代 反复 排比 对偶               d、对偶 反复 对偶 比喻十二、选出对下面诗句理解正确的项。     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表现的是:(     )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的是:(     )       a、概述战争的旷日持久,战斗的激烈悲壮。       b、写战争残酷,将士死伤很多。       c、写兵役之苦,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十三、读下列语句,选出停顿恰当的一项:(     )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十四、下列句子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c、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肠胃,针石之所及也。       d、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十五、默写:     1、问女何所思,          。           ,女亦无所忆。     2、旦辞爷娘去,          ,不闻          ,但闻          。旦辞          ,          ,不闻          ,但闻          。     3、万里赴          ,          。朔气          ,          。4、雄兔          ,          ;双兔          ,          ?  答案一、理解字词含义。 1、 但:只,仅                    2、 赴:奔赴                     3、 朔:北方                     4、 郭:外城。出郭,出城外。                     5、 扑朔:爬 搔                   6、 迷离:眯着眼 二、了解对偶常识。 第1、2、3、4是对偶。其中第3是放宽考虑的,因为“去”对“头”不大理想。课文中还有一些对偶句,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三、 了解排比常识。第 2、3、4是排比。作用:“东”、“西”、“南”、“北”四句排比,写木兰为出征作准备,操办急切而井然有序。“爷娘”、“阿姊”、“小弟”六句排比,通过父母姊弟各自符合性别、年龄、身份特征的举止,描写出了家中喜迎木兰的欢乐气氛。“开”、“坐”、“脱”、“著”四句排经通过木兰一连串的动作,表现她归来后喜不自禁的激情。四、 1、 从军动机、怀念亲人、辞官还乡、从军生活。      2、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五、 “走”古汉语中,做“跑”讲。雌兔和雄兔紧贴着地面奔跑。“走马观花”即“跑马观花”,意思是浮光掠影,很不深入。“走味”是失去原味。“车刚走”的“走”是“离开。”“走漏”即“透漏”出。“安能”、“安敢”中的“安”,都是表反问的疑问代词,解为“怎么”。a、c、d、中的“安”,依次为“安定”、“怀着”、“安置、设置”。“当护织”和“当着大家”中的“当”,都是“面对”的意思。其作的分别为“充当”、“主持”、“相配”、“相称”之意。各题正确的答案:1、a  2、b  3、b六、 倩 qiàn      杼 zhù      可汗 ké hán      鞯 jiān      辔 pèi      啾 jiū      朔 shuò      柝 tuò      铠 kǎi      燕 yān      妆 zhuāng      著 zhuó      鬓 bìn      戎 róng      傍 bàng七、 1、 a        2、 c        3、 b       4、 a 八、 1、 a       2、 c 九、 c 十、 b 十一、 b 十二、 1、 c         2、 a 十三、 a十四、 d 十五、 1、 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         2、 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3、 戎机,关山度若飞;传金析,寒风照铁衣。        4、 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阅读《木兰诗》,完成练习。

1.选择对字词理解正确的项。

①策勋十二转( )a.次  b.回   c.转动

②赏赐百千强( )a.多  b.大   c.有余

③愿为市鞍马( )a.市场 b.买   c.集市

④愿驰千里足( )a.希望 b.愿意  c.能够

2.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3.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4.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意思是非常、十分。

5.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 对偶 反复 夸张 b.对偶 对偶 排比 对偶

c.借代 反复 排比 对偶 d.对偶 反复 对偶 比喻

6.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7.朗读下列语句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参考答案

1.a c b a 2.a 3.c 4.b 5.b 6.c 7.a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鞍鞯(jiān)         溅溅(jiān)               啾啾(jiū)        b.红妆(zhuānɡ)           霍霍(huò)            可汗(hán)c.唧唧(jī)      朔气(shuò)      燕山(yān)   策勋(xūn)d.胡骑(qí)                      金柝(tuò)                   赏赐(cì)2.下面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但闻黄河流水(但是)万里赴戎机(奔赴)b.出郭相扶将(外城)        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c.关山度若飞(度过)愿驰千里足(奔驰)d.雌兔眼迷离(眯着眼)愿为市鞍马(集市)3.下面是对木兰的几种评价,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a.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b.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战争政策的否定。c.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而且反映出他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d.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爱国精神,而且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抗议。4.按要求默写。(1)《木兰诗》选自宋代__________编的___     _______,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__________        _。(2)描写木兰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的诗句: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描写木兰军营中苦寒生活的句子: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                                  ”。(5)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语段,完成5~9题。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5.解释加点的字。当户理红妆(    )                                    著我旧时裳(    )6.找出文中的两个通假字。7.“火伴皆惊忙”后的冒号有什么作用?8.这节诗采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9.这节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时有好几个场面,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中欢乐的气氛b.木兰喜不自禁的激情c.木兰见到伙伴时喜剧性的场面d.木兰对已失岁月的怀念与感慨 参考答案1.d   2.b   3.a4.(1)郭茂倩   《乐府诗集》   乐府民歌   (2)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5.门   穿6.“帖”通“贴”   “火”通“伙”7.提示下文。8.排比   对偶   9.d

《木兰诗》练习题 篇9

教学目的:

1、学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习本文祥略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4、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5、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

6、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同学们知道吗?我国古代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分钟),今天我们想要更详细的了解花木兰的故事,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二、解题,介绍时代背景。(由学生介绍,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效果,给生字注音。

2、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教师有感情示范背诵。

可汗       鞍      鞯      朔      柝        辔        啾

4、分小组讨论:

①这是一首叙事诗,请大家按照故事情节来划分故事的层次。

②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        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          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         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           结尾附文

四、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弄清字词句的含义,不清楚的教师点拨。

(二)讨论问题:(小组讨论,互相解答,不懂的全班来解答)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忧愁。

②能使文章简洁。

2、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话归纳)

忧虑——反复思考——下定决心

3、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①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②战事紧迫。③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④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4、战场上木兰表现如何?请从文中找出来。

明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战事频繁,做事机警,智勇双全。

女扮男装,竟未被识破。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战斗艰苦,思念家人。保家卫国,

壮志未改。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战争残酷,英雄凯旋。

(仅仅十五个字就表现了木兰十年的战斗生涯,可见详略得当,字字千金。)

5、木兰为什么辞官还乡,请你结合自己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了解来谈谈看法。

明确:

①不慕荣华富贵,愿与家人团聚。

②向往和平劳动生活。

③封建礼法,歧视妇女。

7、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8、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后,可进行合理的想像表演)

9、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木兰的赞美。

五、总结、拓展。

①这首诗在叙事上详略得当。详写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会见亲人;略写十年战斗生涯和出征前的准备。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安排详略,对能表现中心的材料详写。

②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

六、课后作业 。

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