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可以通过教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如下是美丽的编辑给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6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目标:
知识:对顶角邻补角概念,对顶角的性质。
方法:图形结合、类比。
情感: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意识。
学习重点:
对顶角的概念、性质。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对顶角相等”的探究;小组讨论
教学流程:
【导课】
同学们,你们看我左手拿着一块布,右手拿着一把剪刀,现在我用剪刀把布片剪开,同学们仔细观察,随着两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怎样变化?(学生答:也相应变小)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这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板书课题)。
【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请大家阅读课本P,回答以下问题(自探提纲):
1、两条相交的直线所成的四个角中,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组对角?各组对角间存在着怎样的位置关系?存在怎样的大小关系?
2、什么样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什么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3、对顶角有什么性质?你是怎样得到的?
【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同学们阅读教材后,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分小组讨论,然后老师针对自探提纲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先让学困生、中等生回答,优等生做补充、归纳,特别是问题3的`第2问,最后老师强调:
1、注意“互为”的含义。邻补角和对顶角都是要两个角互为邻补角或对顶角。
2、“邻补角”这个名称,即包含了这两个角的位置关系,还包含了数量关系,对顶角一定是两条相交直线所构成的,这是一个前提条件。
3、“对顶角相等”的推导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理解角的概念,学会角的表示方法
(2)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角度计算
2、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的数学活动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增强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一个角,会进行角度的换算是重点
2、难点:角的表示、角度的换算是难点
3、关键:学会观察图形是正确表示一个角的关键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量角器、时钟、四棱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观察时钟、四棱锥、
2、提出问题:
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棱锥相交的两条棱,都给我们什么样的平面图形的形象?请把它画出来
学生活动:进行独立思考、画图,然后观看教师的演示过程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演示角的形成过程:一条射线OA绕端点O旋转到OB的位置,得到的平面图形──角、
板书:角
二、新授
1、角的概念、
(1)提出问题:
从上面活动过程中,你能知道角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吗?
学生回答:两条射线、
(2)角的定义: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如下图)
2、角的表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37页有关内容,了解角的表示方法
教师活动:讲解角的不同表示方法,着重讲解一个顶点有多个角的表示方法
请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图中的每个角
学生活动:请一个学生板书练习,其余学生独立练习
教师活动:巡视学生练习情况,给予评价,对多数同学作出肯定评价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38页思考题,进行小组交流,获得问题结论
教师活动:参与学生交流,并用多媒体演示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启发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并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评价
答案:分别形成平角、周角
3、角的度量、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8页内容,讲解角的度量方法及度、分、秒的换算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139页练习、
2、计算:
(1)4839+6741
(2)90-781940
(3)2230 (4)176523、
此:此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过程中充分地进行小组交流以解决练习过程中的疑难,教师巡视过程中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以答疑解惑,并请学生板书后再讲评、
3、想一想:时钟在5点15分时,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师生互动:观察时钟在5点15分时,时针与分针所处位置,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先从时针在分针转动到15分时,分针转过的角度与时针转过的角度的关系,并请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答案:76、5、
四、课堂小结
师生互动,完成本节课的小结:
1、什么是角?组成角的图形是什么?如何表示一个角?
2、本节课还复习了平面、周角?怎样得到这两种角?
3、角的度量单位是什么?它们是如何换算的?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144页习题4、3第1、2、3、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将正方体、长方体、棱锥、棱柱展开成平面图形;并由它们的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
2、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
3、经历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认识归纳出棱柱的特性,并能初步感受到研究空间问题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简单的立体图形判别平面图形;反之,根据平面图形判别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
让学生自己出示现实生活中某些商品的包装盒(课前准备工作),制作这些纸盒,我们是先根据它们表面展开后图形的形状剪裁纸张,再折叠围成,从而引入课题——展开与折叠。
二、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图形(棱柱)的感受,体会棱柱的性质做一做
活动一:
1、如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棱柱?请同学们以同桌的`形式动手做做看。
2、操作完后,请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模型。
3、实践验证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如图2所示的棱柱。
4、教师介绍棱柱的各部分名称。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意义;
2、理解根号的意义,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
3、通过本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学习乘方和开方运算是互为逆运算,体验各事物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求法。
教学难点: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提问
1、已知一正方形面积为50平方米,那么它的边长应为多少?
2、已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000,那么这个数是多少?
3、一只容积为0.125立方米的正方体容器,它的棱长应为多少?
这些问题的共同特点是:已知乘方的结果,求底数的值,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就是本节内容所要学习的。下面作一个小练习:填空
1、( )2=9; 2.( )2 =0.25;
5、( )2=0.0081.
学生在完成此练习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丢掉负数解,在教学时应注意纠正。
由练习引出平方根的概念。
(二)平方根概念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二次方根)。
用数学语言表达即为:若x2=a,则x叫做a的平方根。
由练习知:±3是9的平方根;
±0.5是0.25的平方根;
0的平方根是0;
±0.09是0.0081的平方根。
由此我们看到 3与-3均为9的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下面看这样一道题,填空:
( )2=-4
学生思考后,得到结论此题无答案。反问学生为什么?因为正数、0、负数的平方为非负数。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负数是没有平方根的。下面总结一下平方根的性质(可由学生总结,教师整理)。
(三)平方根性质
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2.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
3、负数没有平方根。
(四)开平方
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的运算。
由练习我们看到 3与-3的平方是9,9的平方根是 3和-3,可见平方运算与开平方运算互为逆运算。根据这种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平方运算来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其他运算法则不同之处在于只能对非负数进行运算,而且正数的运算结果是两个。
(五)平方根的表示方法
一个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用符号“ ”表示,a叫做被开方数,2叫做根指数,正数a的负的平方根用符号“- ”表示,a的平方根合起来记作 ,其中 读作“二次根号”, 读作“二次根号下a”。根指数为2时,通常将这个2省略不写,所以正数a的平方根也可记作“ ”读作“正、负根号a”。
练习:1.用正确的符号表示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①26②247③0.2④3⑤
解:①26 的平方根是
②247的平方根是
③0.2的平方根是
④3的平方根是
⑤ 的平方根是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绕一绕、滚一滚等活动,自主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知道圆周率的含义,并能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学会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求圆周长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结合圆周率的教学,使学生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这一节课我们来研究有关周长的问题。
出示正方形
师:看屏幕,认识吗?
师:这是一个(正方形)
师:谁来指一指它的'周长
生上台指。
师完整指:正方形4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
出示圆
师:继续看,这是。
生:圆
师:圆的周长你能指一指吗?
生上台指
师:我们一起来指一指!从一点开始,绕一圈,回到这一点里结束。看清楚了吗?(出示动画)
师:围成圆一周曲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板书:圆的周长】
二、感知化曲为直
1、师:2个图形,分别为1号和2号。(给图形标号。)
师:给你一把直尺,(慢慢的拿出来)。让你通过测量得到它们的周长,【板书:量】你愿意测量几号?
师:想想,用手势1或者2告诉老师……怎么想的?
……
师:对,正方形是由线段围成的,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
而围成圆的——是一条曲线【板书:曲】,直接量确实不太方便。
师:不过呢,老师今天就是要为难一下你们,要求用直尺直接量出圆的周长,这可是要想办法的哦!敢不敢挑战?
2、用直尺测量圆的周长
(1)荧光圈
师:看,什么?(圆形的荧光圈)怎样量它的周长?
生:把接头拔下来,拉直了量。
师:像这样!断开,拉直测量!
把接头部分去掉,这一段的长就是荧光圈的周长。
这个方法很不错哦!
(2)飞镖盘
师:继续挑战!第二样,什么?(圆形的飞镖盘)能拉直量吗?
怎么办呢?
生:用线绕。
课件演示:线贴紧圆绕一周,多余部分去掉或者做上记号,然后把线拉直测量,这一段线的长就是圆的周长。
师:还有其他办法吗?
生: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估算—口算—笔算”的计算过程,在多样化的算法中能自主最优化。
2、使学生在尝试写竖式、小组讨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掌握笔算乘法的书写格式和算理。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多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联系生活学数学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情景图。(对原教材的信息作了丰富)
师:“六一”节就要到了。每个班都要举行一些活动。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画画)一副画画的情景就有许多的数学信息,你们发现了吗?
生:3个小朋友。两摞图画纸。三盒彩笔。……
师生共同处理数学信息。并让学生独立提出数学问题:
生1:一共有多少张图画纸?
生2: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生3:一共画了多少个苹果?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真了不起!我们先来解决其中的一个。要求一共有多少枝彩笔,会列算式吗?
生:3×12 12×3
二、猜想结果,方法验证:
师:估计一下,12×3大约等于几?解说一下,你是怎样估计的?
师:用什么方法就得到12×3正确的结果呢?同学们先商量一下,找出自己喜欢的方法。
请几名代表汇报交流,师板书有代表性的思路:
学生讲解各自的思路。
三、提供空间,探索竖式
师:数学讲究简炼,除了以上方法,你还能创造出一种更简单,计算得更快的一种书写形式吗?请你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试一试。(师巡回指导)
教师指定几个人到黑板上板书:
师:同学们自己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现在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你来说一说我的思路,我来说一说你的思路,猜一下,他们在做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自由谈:
生1:先用个位上的2和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上,再用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3,表示3个十,把3写在十位上。
生2:先用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30,把3写在十位上,再用个位上的2和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上。
生3:先用2和3相乘得6,再用10和3相乘得30,30加6得36。
……
生评价得出最简练的方法:
四、规范格式,归纳方法。
师:(课件演示)
师强调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一节研究的内容:笔算乘法。
师:乘法算式中,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我们把这两个相乘的数都叫做因数,最后的得数叫做积。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想一下,12×3笔算竖式的过程和方法。
五、解决问题,拓展应用。
1、解决问题,巩固应用。
师:我们刚才解决了一个问题,还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请同学们列式并用竖式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相互交流算法。
2、我会填!
3、竖式计算。(可选期中两栏解答)
14×2 33×3 21×4
423×2 212×3 2442×2
4、顺口溜:(抢答)
一只小鸡2条腿,10只小鸡___条腿。
一只青蛙4条腿,12只青蛙___条腿。
一只蜘蛛8条腿,11只蜘蛛___条腿。
一只蜈蚣42条腿,2只蜈蚣___条腿。
5、 解决实际问题。
小刚在布置房间的时候,发现桌子上应该放一瓶花,于是他到房间里选了这样4种鲜花:
月季
郁金香
米兰
百合
6元
12元
14元
22元
①买2束百合,应付多少元?2束米兰,3束郁金香呢?
②如果搭配起来插一瓶花,你打算怎样插瓶?
六、知识梳理,师生小结。(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