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精选11篇)

《黔之驴》是柳宗元非常有名的一篇寓言,一般认为其主旨为借讽刺驴子的不自量力以喻他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文是细致的小编小月月为大家整编的黔之驴(精选11篇),仅供借鉴。

《黔之驴》译文 篇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说说本文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一则笑话。笑话中的鸡妈妈通过自己的聪明战胜了猫,保护了自己的孩子。现在有这样一头驴,它要比鸡妈妈的体形庞大得多,可是却没有鸡妈妈那么聪明,它的结局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瞧瞧。(板书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说说本文的寓意。

三、目标的实施:

1、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不会读的字的读音。

2、自由朗读。

3、齐读。

4、自由朗读课文,弄懂文章的大意。(前后左右四同学一组,共同完成。)

5、检测。

6、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虎刚刚见到驴时,表现怎样?

(2)虎发现驴有几样本领?它为什么敢接近驴呢??

(3)驴的结局如何?

(4)你如何来评价驴和老虎?

(5)你觉得本文有什么寓意?

学生读并且思考讨论。

评价

7、提问:本文给你什么样的启示?(思考几分钟?)

8、老虎在吃了驴这个庞大的动物之后,它的名声大震,不多久,它便成为了百兽之王。可是,它逐渐地骄傲起来了,根本不把其他的动物放在眼里,而且到处欺负弱小的动物。动物们敢怒不敢言就在这时,又有一位好事者运来来了一头驴,这头驴从其他动物的嘴里得知了前一头驴的遭遇后,它决定为他们驴子家族洗刷耻辱。大家想知道结果怎么样吗?那好,请大家发挥你们的想象,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来将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吧!(分组)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黔之驴,从而我们应该明白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好本领,如果光是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话,那我们也就只会像那头驴一样。如果我们能够学好本领,遇到事情多动脑筋,相信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够克服。老师祝愿大家能够好好学习,打好基础,为有一个美好的明天的努力奋斗。

板书:

黔之驴

教学目标

1.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教学重难点

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理解课文所讲道理是教学的重点;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是本文的难点。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本篇文字较简练,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读懂课文。指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导人: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成语,它们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的古代寓言故事。如,成语“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学习这篇寓言,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2.作者介绍。

(1)让学生站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773—891),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谪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自主学习

师: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要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注意朗读节奏、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落。

3.串译全文,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4.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j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5.课文描写虎的动作时用了哪些词语?分别刻画了虎的什么心态?

6.黔驴之技有哪些?

7.理解故事的寓意。

8.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黔好事者窥愁然骇遁噬搏狎不胜跳踉

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起来纠正。

2.串译全文,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明确:(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要求学生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3.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可分为六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莫相。知”“以为且噬己也”“觉无异能者”“终不敢搏”“技止此耳”等。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4.课文描写虎的动作时用了哪些词语?分别刻画了虎的什么心态?

(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一再试探,处处可见虎竹生性走胆和工于心计。最后“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5.黔驴之技有哪些?

明确:(一“呜”一“啼”。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本领。)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同位交流。(同位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7.重点研讨课文第2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①本段文字通过心理、动作等描写刻画了老虎的形象,请联系具体语句分析老虎的形象。

②联系全文,理解本文的寓意。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

(①根据具体语言加以分析,允许有不同的观点,只要理由充足即可。

②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调整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或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注意:引导学生谈自己的观点。

黔之驴 篇2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一篇。《三戒》含《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写的是一头驴被一只虎吃掉的故事。这篇文章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作者在《三戒》的序中说:“吾恒恶性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害淡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由此可知,作者写这三篇寓言,是为了警戒世人:豪无自知之明而肆意逞志,必然自招祸患。而《临江之糜》《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则分别写了“不知推己之十,而乘物以逞”的三种表现:“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因此,具体而言,本文旨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此外,以“三戒”为三篇文章的总题目。并以“黔之驴”为本文的题目,也表明作者讽刺意图的指向。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破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的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二、参考译文

贵州这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途,就把它放在山脚下。一只老虎看到它是个形体高大、强壮的家伙,就把它当成神奇的东西了,隐藏在树林中偷偷观看。过了一会儿,老虎渐渐靠近它,小心翼翼,不知道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大叫起来,老虎吓了一大跳,逃得远远的;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了,非常害怕。可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感到它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似的;渐渐听惯了它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它,在它周围走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老虎又渐渐靠近驴子,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了老虎。老虎因而很高兴,心里盘算着说:“它的本事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声吼着,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三、关于《黔之驴》主题思想的不同认识

柳宗元最有代表性的是《三戒》,写了一组三篇寓言:《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作者把他们放在一起,冠名曰《三戒》,是有深刻含义的。

前人议论《三戒》的文字不少,有人说柳宗元的寓言后面,“必有一句最有力量,最透辟者镇之”(林纾《韩柳文研究法》,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言下之意是每个寓言后面作者自己的“评论”就是对寓言内容最透辟的解释和评论。而这个解释和评论究竟是什么,林先生语焉不详。另外,有人以为《黔之驴》是讥讽那些腐败无能的世家旧族的,也有人以为他是在比附、抨击自己的政敌,孙昌武先生说:“这个无德无能却又无自知之名的驴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指《黔之驴》)“含着一定的讽世意义,如果我们从庞然大物的弱者终究要失败的情节来分析,就该领悟到事物的大与小,强与弱互相转化的道理。如果再从驴子因一踢而丧生的结局分析,又会得出无技不可逞能的教训。而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来的“黔驴技穷”一语,又是对敌人力尽而技穷,不堪一击的状态的生动形容”。

顾易生在《三戒》注的说明里说:“作者通过小麋、驴子、老鼠三种动物的先后悲剧,对旧社会中些依仗人势、侍宠骄横、得意忘形、外强中干、作威作福、贪婪暴虐的人物加以强烈的讽刺,表示人民对他们的蔑视、鄙视和憎恨,包含着对反动统治者所豢养的奴才进行斗争的意义。”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出版的《中国文学史》认为:“著名的《三戒》就是借麋、驴、鼠三种动物的故事,来讽刺那些或侍宠骄横、或盲目自大的得意忘形之徒,并指出他们自取灭亡的下场。”“这些寓言往往概括了一些普遍的真理,其讽刺对象是较广泛的;但这些徒有其表,虚张声势的社会现象,在统治集团中间却是更为大量而集中的存在,因此,它无疑是刺向整个官僚社会的一把锋利的匕首”。

以上这些议论的一个共同点,基本上都是认为柳宗元的《三戒》是讽刺他的政敌或统治阶级的。毛主席在《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里又说了下面一段话:

柳宗元曾经描写过的“黔驴之技”,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训。一个庞然大物的驴子跑进贵州去了,贵州的小老虎见了很有一些害怕。但到后来,大驴子还是被小老虎吃掉了。我们八路军和新四军是孙行者和小老虎,是很有办法对付这个日本妖精和驴子的。”由于毛泽东及《毛泽东选集》的影响,黔之驴便真成了敌人的形象了。

四、无辜的驴

黔之驴虽然“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但它也是无辜的。它被“好事者”用船装到黔,当地人由于从未有过驴而使它“无可用,放之山下”。驴从无害虎心,虎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他挑衅。当驴“不胜怒”(也是忍无可忍),踢了虎一脚(“蹄之”),从而暴露了自己的无能,被虎“跳踉大阚,断其喉,食其肉”。作者深表同情地说:驴“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柳宗元分明是同情驴的,因为他是受害者,而且是被“好事者”用船把它装到它不熟悉的地方后发生的悲剧!言下之意,如果驴不被好事者弄到黔,它可能就不会遇到虎,也就不会被吃掉!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真本领的人最终会被别人识破,不要成为外强中干的人。

2.吸取“驴”的教训,努力增长才干,学习“虎”的勇气和智慧。

二、学法引导

学生自读全文,实施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迁移,联系上学期学习的《<伊索寓言>两则》作比较阅读,把握寓言的特点,再用反向思维去多角度解读寓意。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直译)。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去感知,再加上教师的讲解。

2.难点:

理解这篇寓言所讽刺的人情世态,并从中得到启示。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引导学生思考。

四、课时安排

l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①重点字词;②《成语词典》对“黔驴技穷”的解释;③随堂练习。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强化诵读训练,指导学生熟记文言实同的含义。

2.准确直译文章,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3.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掌握重点实词,准确直译文章。

3.理解这篇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家作品情况并解题。

2.教师范读文章,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准下列字音:

(三)教学过程

1.学生对照课后注释翻译文章,教师补充说明。

2.教师板书重点词及复杂句对学生进行再次训练。

船——用船。蔽——隐藏。窥——偷看。稍——渐渐地。

憖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遁——逃走。

且——将要。噬——咬。异能——特殊的本领。

习——习惯、狎——亲近而不庄重。计——盘算。

(口阚)——怒吼。跳踉——跳跃。蹄——踢。

3.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把虎从畏驴到食驴的六个层次分出来。并找出各层

次中表明虎的心理活动及行为动作的词语。

①以为神  ②憖憖然   ③甚恐

①蔽、窥  ②稍出近之   ③远遁

④觉无异能,终不敢搏  ⑤益押  ⑥技止此耳

④往来视之,近出前后  ⑤荡倚冲冒  ⑥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

4.把握文章主旨。

问:为何虎最后敢吃了驴?

虎渐渐了解了驴的“本领”仅是“鸣”、“踢”,虽然驴外观看上去是“庞然大物”,也不能改变它被吃掉的命运。

黔驴技穷,比喻那些虚有其表、本领有限的人。

5.请同学复述课文,并在末尾讲明寓意。

(四)总结、扩展

《黔之驴》是外强中干的小人的写照,虽然他们“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而其实无德无能。作者用寓言尖锐地讽刺了这种人。

我们今天学习《黔之驴》,可以从中学到许多道理,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请同学谈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三。

文人的悲剧 ——柳宗元《黔之驴》寓意新解 篇3

教学目标 :

1、 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 说说本文的寓意。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

讲一则笑话。笑话中的鸡妈妈通过自己的聪明战胜了猫,保护了自己的孩子。现在有这样一头驴,它要比鸡妈妈的体形庞大得多,可是却没有鸡妈妈那么聪明,它的结局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瞧瞧。(板书课题)

二、 出示教学目标 :

1、 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 说说本文的寓意。

三、 目标的实施:

1、 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不会读的字的读音。

2、 自由朗读。

3、 齐读。

4、 自由朗读课文,弄懂文章的大意。(前后左右四同学一组,共同完成。)

5、 检测。

6、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 虎刚刚见到驴时,表现怎样?

(2) 虎发现驴有几样本领?它为什么敢接近驴呢??

(3) 驴的结局如何?

(4) 你如何来评价驴和老虎?

(5) 你觉得本文有什么寓意?

学生读并且思考讨论。

评价

7、 提问:本文给你什么样的启示?(思考几分钟?)

8、 老虎在吃了驴这个庞大的动物之后,它的名声大震,不多久,它便成为了百兽之王。可是,它逐渐地骄傲起来了,根本不把其他的动物放在眼里,而且到处欺负弱小的动物。动物们敢怒不敢言……就在这时,又有一位好事者运来来了一头驴,这头驴从其他动物的嘴里得知了前一头驴的遭遇后,它决定为他们驴子家族洗刷耻辱。大家想知道结果怎么样吗? 那好,请大家发挥你们的想象,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来将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吧!(分组)

四、 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黔之驴,从而我们应该明白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好本领,如果光是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话,那我们也就只会像那头驴一样。如果我们能够学好本领,遇到事情多动脑筋,相信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够克服。老师祝愿大家能够好好学习,打好基础,为有一个美好的明天的努力奋斗。

黔之驴 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翻译文言文。

3.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学习"庞然大物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

4、教育学生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教学重点:

(1)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学会翻译文言文。

(2)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

(1)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

(2)学习"庞然大物黔驴技突"这两个成语。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本文也是一篇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们阅读本文时,要理解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予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请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目标2)

"有好事者船载以人船载":用船载。以:连词,相当于而。

"放之山下。虎见之"这两个"之'奖代词,指驴。

"庞然大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语气。

"他日":有一天。

"甚恐"甚:很。

≮≯"益司其声"益:更加。

"终不敢搏"终:始终。

"稍近":渐渐靠近。

"蹄之":蹄:名词用作动词,用脚踢。

以为: 以为神。把(它)当作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因:虎因喜因而

因跳踉大阚 于是

3.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分为六个层次,请找出各层次中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目标3)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3)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4)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5)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6)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第一层写虎被驴这个"庞然大物"所吓住。"以为神"三个字,把老虎的敬畏心理写活了。下面极形象地用"蔽","窥","稍"等词,勾画出老虎既好奇,急于想摸底,又害怕的神态。

第二层写虎渐渐出来靠近驴,"憖憖然"写出虎小心谨慎的样子。希望能摸清驴的底细而又小心谨慎的心理。

第三层写虎被驴的叫声吓了一大跳,远远地逃走,以为将要来咬自己了。驴子不仅外形大,而是嗓门大,怪不得虎害怕。但驴的叫只是它的本能,并没有对虎构成威胁。所以虎来来回回又观察它,感到它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第四层写虎日久天长,更加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驴子,

在它周围走动,心有余悸,始终不敢向驴进攻。

第五层写虎又渐渐靠近驴子,又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来激怒驴子,看看驴还有什么本领。果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使出了自己的绝招"蹄之"。经过多日的调查研究,虎终于摸清了驴的虚实,自然非常高兴。

第六层写虎吃掉了驴,取得了胜利。这一层写得痛快淋漓。老虎威风大震,"跳踉大阚",从动作、声音两个方面写出它一往直前的气势,终于把庞然大物的驴吃掉。

4、提问: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

提问:虎后来为什么吃掉驴?

提问:驴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用一个成语表示是什么?

5、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6、黔驴技穷比喻本领不过如此,被人看穿。多用于贬义,讽刺人技能低劣,无法解决窘境方面。请几位同学给这两个成语造句。(目标3)

7、学生自由说。

例句:帝国主义看起来是庞然大物,但实际外强中干,没有什么可怕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

例句:囚犯想了个越狱的办法,但黔驴之技怎能逃得出保卫人员的眼睛。

例句:小明夸大海口说他会修理电视。等到他家的电视真的坏了,他黔驴技穷,束手无策。

四、教师小结并进行思想教育。

本文是一篇寓言。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本文写得真切生动,作者善于通过对虎一系列动作、心理的描写把 它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写得十分逼真,层次十分清楚。

六、布置作业 。 1`

A、背诵全文。

B、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

C、完成课后练习四。

七、说课精要:通过问题式教法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练习课 (学生先独立做,后师生共评)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一)解释了列加点字。

A蔽林间窥之

B.稍出近之

C.虎大骇

D.益习其声

E.尽其肉,乃去

(二)翻译下列文盲句子。

1.以为且噬己也。

2.驴不胜怒。

(三)造句。

1.庞然大物:

2.黔驴之技:

3.黔驴技穷:

(四)《黔之驴随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说课精要:通过练习,学生对知识得到进一步掌握。

四、教学后记:

黔之驴 篇5

教学设想

1.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从成语人手,导人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它们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成语“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学习这篇寓言,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二、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

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给加点字注音,然后齐读三遍。

黔  好事者  窥    骇  遁  噬  狎  不胜  跳踉

三、串译全文,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四、学生朗读基本成诵后重点讨论下边问题。

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教师可巡回指导。理解每个问题,均应结合课文相关语句。

1.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课后练习一)

理解:可分为六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2.课文描写虎的动作用了哪些词语?分别刻画了虎的什么心态?

理解: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跳踉大嘲”、“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3.黔驴之技有哪些?

理解:“鸣”“蹄”。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

4.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理解: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五、齐读、齐诵课文。

六、布置课外作业 。

1.解释下列成语,并造句:

(1)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黔驴技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中哪些词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二句在下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呼——啼,怒——苦,形成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讲说制造悲愤的气氛。

4.“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

明确:是诗人在听。

5.老妇的含泪“致词”,从哪些方面对“安史之乱”给人民遭受的苦难作了侧面的揭露?找出有关语句并作分析。

明确:“三男邺城戍”——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男已死其二,可见战争之惨烈。“出入无完裙”——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严重。

6.老妇的“致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吗?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明确: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从“致词”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u”,“i”。“en”、“ui”四个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尸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学生对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只要想象合理,都予以肯定。先齐读第二部分,再齐背第二部分。

7.老妇自请赴役,差役是否大发慈悲放过老妇了呢?请从书中找依据。

明确: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知道老妇已被捉走。

8.“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谁吗?

明确: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家,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

9.归纳诗歌的主题。

—夜之间,这个不幸的家庭又遭受—次沉重的打击,这是多么悲惨的现实啊!作者叙述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表达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

齐读并背诵第三部分。

七、布置作业 。

1.熟读并背诵这二首诗。

2.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石壕吏》一诗用四幅画描绘出来,在班上开—个小画展大家评议一下,看谁对课文理解最准确。

音,以丝喻相思,愁思在古诗中常见。这里暗用丝作喻体,却更进一步+翻出新意。这三句是说,离愁之萦绕心头,如丝之千头万绪,但丝还可以用快刀斩断,而离愁却无法割断;乱丝还可理顺,而离愁却愈理愈乱。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比单纯谐音取义更胜一愁,只有对离愁确有体验、深切感受的人,才能将离愁说得如此真切、如此深刻。正是由于“离愁”所作的真切、深刻的描写,使这首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6;结尾句似乎并没有说清离愁到底是什么滋味,但为什么也是写离愁的绝妙之笔呢?

明确: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正是真正经历离愁之苦的人最为真切的体验。

总结:这首词是李煜降宋之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词作写情极其深切而自然。语言朴素如同白话,毫无雕琢痕迹,这既出于诗人的才能,更是其真情所致。词中的语句“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常为后人所用。“剪不断,理还乱”,现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现在人们常说“别有滋味”“别有一番滋味”即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而来,用来形容只有自己内心知晓的那种难以言说的滋味。

学生自读全文并背诵。

观书有感

朱  熹

一、简介作者,教师指导学生看注释①。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比喻的含义和诗歌寓含的哲理,讨论下列问题。

1.“半亩方塘”“一鉴开”分别比喻什么?这一句诗该如何理解?

明确:“半亩方塘”比喻书,因为书是长方形的。“一鉴开”,以镜子比,形象方塘极其清澈。意思是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2.“天光”“云影”又比什么?

明确:比喻书中的内容。这一句诗写清澈的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意思是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3.结尾两句是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它暗含了什么哲理?

明确:结尾借水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还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

黔之驴 篇6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文章,结合注释,能口译全文。

2.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3.理解放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步骤:

一、从成语入手,导人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它们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成语“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学习这篇寓言,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二、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

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三、串译全文,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强调以下内容:

1.课后练习三所列的词语要—一落实,让学生熟悉古今词义的变化。

2.归纳几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以为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以为神把(它)当作

②之

黔之驴的,结构助词。

放之山下

虎见之

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它,代词,代驴。

③然

庞然大物也

愁愁然

都是形容词词尾,解释为“……的样子”。

3.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句子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蹄,踢。这里作动词用。)

四、学生朗读基本成诵后重点讨论下边问题。

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教师可巡回指导。理解每个问题,均应结合课文相关语句。

1. 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课后练习一)

明确:可分为六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2. 课文描写虎的动作用了哪些词语?分别刻画了虎的什么心态?

明确: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一再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跳踉大闭”、“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3. 黔驴之技有哪些?

明确:-“鸣”一“蹄”。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艺。

4. 师生共同讨论,概括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

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动物。

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恐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5.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明确: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能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五、齐读、齐诵课文。

六、布置课外作业 。

1.一场驴虎之争以驴死虎口而宣告结束,真是几家欢喜、几家忧,虎家族正在为它们的英雄召开庆功会,驴家族却在沉痛哀悼他们的不幸同伴,请你代表虎家族写一份贺词,代表驴家族写一份悼词。

2.柳宗元在这则寓言中塑造了一个不光彩的“蠢驴”形象,其实驴也很无辜,请你改编《黔之驴》,为驴平反,重塑驴的形象。

黔之驴 篇7

黔之驴

教学目的

1、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

2、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教学重点: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教学难点: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们阅读本文时,要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并理解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予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范读课文

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给加点字注音,然后齐读三遍。

黔 好事者 窥 骇 遁 噬 狎 不胜 跳踉

三、串译全文

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1.请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船载以人”:“以”,连词,相当于“而”。 “庞然大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语气。“他日”:有一天。“甚恐”:“甚”,很。

“益司其声”:“益”:更加。 “终不敢搏”:“终”:始终。

“稍近”:渐渐靠近。 “以为”:① 把(它)当作,“以为神。”

②认为。“以为且噬己也。”“因”:①因而,“虎因喜。”

②于是。“因跳踉大阚。” “之”:①的,结构助词。“黔之驴。”

②它,代词,代驴。“放之山下。”“ 虎见之。”“ 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庞然大物也。”“憖憖然。”

2.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句子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蹄”,踢,用脚踢。这里作动词用。)

四、问题研讨

学生朗读基本成诵后,重点讨论下边问题。

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教师可巡回指导。理解每个问题,均应结合课文相关语句。

1.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 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 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虎后来又为什么吃掉驴?

——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六个层次,即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3)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4)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5)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6)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第一层,写虎被驴这个“庞然大物”所吓住,“以为神”三个字,把老虎的敬畏心理写活了。下面极形象地用“蔽”、“窥”、“稍”等词,勾画出老虎既好奇、急于想摸底,又害怕的神态。

第二层,写虎渐渐出来靠近驴,“憖憖然”写出虎小心谨慎的样子,希望能摸清驴的底细而又小心谨慎的心理。

第三层,写虎被驴的叫声吓了一大跳,远远地逃走,以为将要来咬自己了。驴子不仅外形大,而是嗓门大,怪不得虎害怕。但驴的叫只是它的本能,并没有对虎构成威胁,所以虎来来回回又观察它,感到它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第四层,写虎日久天长,更加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驴子,在它周围走动,心有余悸,始终不敢向驴进攻。

第五层,写虎又渐渐靠近驴子,又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来激怒驴子,看看驴还有什么本领。果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使出了自己的绝招“蹄之”。经过多日的调查研究,虎终于摸清了驴的虚实,自然非常高兴。

第六层,写虎吃掉了驴,取得了胜利。这一层写得痛快淋漓,老虎威风大震,“跳踉大阚”,从动作、声音两个方面写出它一往直前的气势,终于把庞然大物的驴吃掉。

——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初见驴时,虎“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的“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2.黔驴之技有哪些? 驴的如此本领可用一个什么成语表示?

——黔驴之技不过一“鸣”一“蹄”,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驴的这种本领可用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来表示。

3.“庞然大物”“黔驴技穷”“黔驴之技”均可比喻本领不过如此,被人看穿,多用于贬义,讽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无法解决的窘境等等。请同学们试用这几个成语造句——

例①:帝国主义看起来是庞然大物,实际上外强中干,没有什么可怕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

例②:囚犯想了个越狱的办法,但黔驴之技,怎能逃得出保卫人员的眼睛!

例③:小明夸下海口,说他会修理电视,等到他家的电视真的坏了,他却黔驴技穷,束手无策了。

4.怎样概括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

——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虚有其表、实际无能。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恐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5.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寓言。我们既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又可以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的寓意。显然,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本文写得真切生动,作者善于通过对虎一系列动作、心理的细节描写把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写得十分逼真,层次十分清楚,尤其是抓住了驴的形体“庞大”和动物本能“鸣”、“啼”来写,对驴着墨不多,却形象传神。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选出跟“驴不胜怒”的“胜”同义的一项( d )。

a. 不可胜数 b. 百战百胜 c. 引人入胜 d. 不胜其烦

3.解释下列成语并造句:

①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黔驴技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黔之驴》选自 ,作者 ,字 , 代文学家。黔,地名,包括现 、 等省的部分地区。

5.古代散文,简称古文,是和 相对的文体。唐朝 、 等人提倡古文运动,后经 、 等人继续努力,古文终于战胜了骈文,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以 ________为代表的唐 宋八大家。

6.语段阅读。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憖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①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蔽林间窥之 远遁

以为且噬己也 驴不胜怒

②翻译下列句子。

蔽林间窥之。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③根据这个故事写出两个成语(意义相近亦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这个寓言故事比喻 。

6.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黔之驴

柳宗元

驴: “鸣”“啼”“技止此耳”(庞然大物)

虎:恐→疑→探→喜→计→吃 (机智勇敢)

《黔之驴》译文 篇8

黔 之 驴作者:柳宗元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认为驴子将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驴不胜怒,蹄之。

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之驴》

2002/11/10

黔之驴 篇9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能口译全文。

2. 分析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3. 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老虎的心理、动作描写来分析老虎认识驴的过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常会遇到一些成语,他们中有不少就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成语“黔律计穷”就是一例,他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提到寓言,我们应该比较熟悉了,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寓言的特点?(语言是一种文学体材,它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

二、介绍作家作品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人,故世称“柳河东”。二十一岁登进士第,三十一岁为监察御史里行。顺宗即位,王叔文等执政,他参加了王叔文的集团,被任命威礼部员外郎。这是他和王叔文,刘禹锡等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如罢宫市、免进奉、擢用忠良、贬谪赃官等,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大事,王叔文执政不到七个月,因遭宦官和旧官僚联合反攻而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被改为柳州刺史。宪宗元和十四年,死于柳州,年四十七岁。

柳宗元的散文和韩愈齐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柳河东集》。

《黔之驴》是他被贬为永州刺史后所作。是著名讽刺小品《三戒》(另有《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中的一篇。讽刺了当时腐败的政治和社会,讽刺了封建剥削阶级丑恶的人情事态。

三、整体感知课文

1. 点名学生试读

2. 正音

黔(qián)  好事者(hào)  窥(kuī)  慭慭然(yìn)  骇(hài)  遁(dùn)  噬(shì)  搏(bó)  狎(xiá)  跳踉(liáng)  口阚(hǎn)

3. 全班齐读

四、疏通字词

1. 置疑

2. 字词训练

船载以入 ( 用船 )                    驴不胜怒,蹄之( 踢 )

以为神 ( 神奇的东西 )                技止此耳( 罢了)

稍出进之( 渐渐地 )                   至则无用( 却 )

慭慭然 ( 小心谨慎的样子 )            乃去( 离开 )

虎大骇,远遁 ( 逃走 )

以为且噬己也( 将要 )   ( 咬 )

觉无异能者(特殊的本领 )   ( ……似的 )

蔽林间窥之( 隐藏 )  ( 偷看 )

五、朗读课文并复述大意

六、课文分析

1. 问:课文对驴进行了那些描写?

明确:体态:庞然大物;声音:鸣;动作:蹄。传神地写出了驴在“庞然大物”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

2. 问:是分析驴的形象特点?

明确: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家伙。

3. 问:课文对虎进行了那些描写?

明确:心理描写有:以为神 ;慭慭然,莫相知 ;以为且噬己,甚恐  ;觉无异能者  ;终不敢缚  ;技止此耳。 动作描写有:蔽林间窥之 ;远遁;往来视之,进出前后 ;荡倚冲冒 ; 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

4. 问:由这些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可看出老虎认识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表现了老虎怎样的性格?食驴的动作有表现了老虎怎样的性格?

明确: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戒惧之心,他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弄清驴的底细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的要害,立即至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5. 理解本文的寓意

明确:a、讽刺了那些表面强大,实际无能的外强中干的人。b、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七、材料

“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类,作三戒。”

——《三戒》序

本文省略的结尾部分:

“噫!形之庞而类有德,声之宏而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八、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九、板书

驴                         虎

形态:庞然大物    --------------   以为神

声音:鸣          --------------   甚怒

动作:踢          --------------   喜(技至此耳)

教学反思

《黔之驴》译文 篇10

《黔之驴》

第一部分:

1、给加点词注音。

黔之驴(  ) 窥之(  ) 虎大骇(  ) 远遁(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 )

②至则无可用(则: )

③庞然大物也(庞: )

④稍出近之(稍: )

⑤虎大骇,远遁(骇: )(遁: )

⑥以为且噬已也(且: )

⑦益习其声(益: )

⑧益狎(狎: )

⑨技止此耳(止: )

⑩乃去(乃: )

3、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跳踉大   ”从动作、吼声两方面表现虎的勇猛凶狠。

b、“终不敢搏”写出老虎的谨慎。

c、本文的题目表明了作者讽刺意图指向是那些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d、这篇寓言生动形象,成功刻画了人格化了的驴和虎的形象。

4、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虎因喜,计之曰

d、稍出近之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贵州这个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

b、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慢慢学习它的叫声,又试探地*近它,在它周围走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

c、技止此耳。

它的本事不过如此罢了。

d、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6、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的意思,这个成语是 。

7、填空:

本文作者 ,是我国    代文学家。他和唐朝的韩愈同列 之列。

8、解释下面每组中指定的词。

①然:庞然大物( )

然往来视之( )

②因:虎因喜( )

因跳踉大( )

③去:乃去( )

西蜀之去南海( )

④耳:技止此耳( )

无丝竹之乱耳( )

9、成语黔驴技穷形容 。

10、本文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11、本文用“黔之驴”为题目,有什么含义和寓意?

第二部分: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2、解释下列带点的字、词。

⑴未穷青之技(穷: )

⑵秦青弗止(弗: )

⑶自谓尽之(谓: )

⑷乃谢求反(谢: )

⑸于:①薛谭学讴于秦青( )

②饯于郊衢( )

⑹之:①未穷青之枝( )

②自谓尽之( )

1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薛谭乃谢求反

14、在下面的括号内,补出句子的省略成分

⑴遂辞( )归  ⑵饯( )于郊衢

⑶( )抚节悲歌  ⑷薛谭乃谢( )求反

15、填空。

⑴请结合短文内容,解释题目:

⑵薛谭为什么“乃谢求反,终身不言归”?

⑶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黔之驴》答案

1、略 2、①用船②却③大④渐渐⑤惊惧;逃走⑥将⑦更加⑧亲近而不庄重⑨只,不过⑩才 3、c 4、b 5、b 6、黔驴技穷 7、柳宗元;唐;唐宋八大家 8、⑴……的样子;然而⑵于是;于是⑶离开;距离⑷罢了;耳朵 9、略 10、看问题不能只看重表面而不注重实质。 11、本文含义:讽刺无德无能、仗势欺人、外强中干、徒有其表的人,并指出其可悲的结局。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12、⑴穷:尽,这里是完全学会的意思。⑵弗止:不挽留。⑶谓:认为,以为。⑷谢:谢罪,道歉。⑸①向,跟着;②在。⑹①的;②代技艺。 13、“反”通“返”,归,回去。 14、⑴青,或秦青⑵薛谭⑶秦青⑷于秦青 15、⑴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⑵薛谭面对秦青的高超技艺,自愧不如,快心潜心学习。⑶说明学无止境,如果浅尝辄止,则达不支精深的境地,反之,永不自满,持之以恒,努力进取,方能功成名就的道理。

《黔之驴》译文 篇11

摘要:

[《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第二篇,文体为寓言。该文写于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时。

文章主要描写了两个形象:虎、驴。文中的“好事者”则一笔带过。本文的寓意在《教师教学用书》中主要提及两点: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当然,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关健词:

《黔之驴》 主要 寓意 理解 教学

《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第二篇,文体为寓言,显而易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上述观点就算完成了相应的教学任务。其实不然!细心研究一下,该文所折射的一些现实意义也许更为广博。关键看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导如何!

一、虎非“虎”也

寓言就有寓意。其所写的形象可以根据时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理解,创新出独特的艺术构思。我们应指导学生大胆地发现,写出“大胆文”来,本文中的虎即可以有如下思维体现。

在可改开放的形式下,国家繁荣发展的大局中,作为国人应尊重他人、他国的风俗习惯,做到不卑不亢,和睦共处。倘若把自己当作“虎”而非要吃掉“驴”不可,何谈共同发展?据此可拟《别欺负“外来和尚”》的文题,论一论自己的认识。从环保的角度来说,我们往往倡导人与其它动物的合谐相处,以利生态平衡的保护。是否也可以让其它“低等动物”友好相待,共同繁荣呢?由此立意,拟出个《“虎”不是山中之王》的佳题,学写童话、寓言,比写人应保护动物的立意可能更高,更见别出心裁呢?

二、“驴”不止二技

《黔之驴》一文中,驴除了“一鸣,一蹄”以外,似乎别无它技。余下留给人的只有深恶而痛绝之的卑视,再无半点怜悯之心。每当书教至此,不由为“驴”扼腕而叹?生活中又何尝不是“驴”多而“虎”少,弱者多而强者少啊?是弱者就应有允许弱者生存的方式和空间,是弱者也应为弱者呐喊才对。怎不能伸着脖子等死,踢了一脚咽气吧?写一篇《“驴儿”当自强》如何?即使死了也要死的坚强,死的其所,死的一鸣惊人,而非给人“死不足惜”的鄙视。再试拟题《试论“黔之驴”》、《驴的哀怨》结合“中超”——这个在世界上弱的可卑的联赛畅所欲言吧。

2004年度江苏省南通市中考作文以“倾听”为话题。从选准倾听对象的角度考虑,《倾听“驴鸣”》也颇为精彩。在立意上借“驴”的一鸣去反映诸多的社会现实,形式上新疑别致,避免落俗!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写作是作文与做人的统一,作文与生话的统一。我想谈一谈“黔之驴”也有助于课文与生活的统一。

“驴儿”不止“鸣、踢”之技,也许哪一天上演一出“驴儿”踢死“老虎”的好戏——等着瞧吧!

三、虎、驴本是“一家”

虎、驴均是动物家庭中的一员,既是一家,则可资源共享。你吃你的肉,我食我的草,相安无事,多好!别仗着自己的血盆大口就以为“此山是我呆,此路是我开”的。大家都有份儿。况且,虎一开始还是挺怕驴的,虎就让一让,让人“三棵草”又何妨?想想古人争地还能“让人三尺”呢,何怜“三棵草”乎?

鉴于上述的分析,想必学生亦有一种写作的冲动,如鱼刺在喉,不吐不快也。历史的画面,现实的生活历历在目。写一篇《虎≥驴?》,叙一叙生活中的人与事,得与失,辩证地分析问题!伊拉克的战争或许就是很好的塑材。人类需要大同的社会,何不让需要成为现实?

四、“好事者”哪去了

“黔之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后文巧妙地将“好事者”一笔撇开——因为他同后面的情节没有关系。但学生的思维却不能因此嘎然而止。从驴被“断其喉,尽其肉”的悲惨结局,足见“好事者”实为“坏事者”!把驴运来了,就要善待它。既不能因“至则无可用”就忽视它真正的价值,更不能“放之山下”任其自生自灭!想来,好事者没有事前认真分析:我要这驴做什么,它确实又能做什么?即使什么也不能做,也不能“驴放南山”以至“驴入虎口”啊!你是解决了虎的一日三餐,却也伤了驴的一命哟!

韩愈在《马说》中曾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们既为驴而叹也怪“好事者”非伯乐也。

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成堆的进口机器锈成废铁,高薪聘用的人才束之高阁。究竟是缺少可用的人才呢,还是缺少识人才的“人才”呢?王勃在《藤王阁序》中有两个句子好: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现可改为:屈驴子于山下,非无伯乐。以这样的角度分析,习作思维角度可谓别有洞天。一些耀人眼目的好文自学生胸中、笔尖汩汩溢出。如:《别做“好事者”》、《为“好事者”上一课》、《寂寞的驴》……

2004年度重庆市中考作文题以“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对于这样既老且熟的话题,要写出优秀作文或满分作文,关键应在个性特点上做文章,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写出独特的充满个性色彩的佳作。文中的“好事者”又可视为一个不关心他人生命的人。用《驴之死》来透析社会中某些人对生命的践踏与戕害,批驳假药、假酒,“假”字当头的不法之行给社会带来的公害。这种由此及彼的独特体验视角怕不是震惊人的视听?此外,《鸣·蹄·生命》是可将生命演绎得让读者耳目一新,掩卷长思……

散文大家柳宗元是不会想到《黔之驴》带给后人如此多的美妙联想的。这不怪先生,只要我们乐于钻一钻,视角宽一宽即可!磨磨脑子比较累,但是能活跃思维,深入思考,开阔视野,教师有所益,学生有所得,何乐而不为?作为一名教师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出台后,我们决不能满足于教科书,将自己学成倒装已有知识的杓子,忽视对学生思维的系统的、长期的、多向的训练。“精骛八极,心游万  仞”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写出个性。放开思维,才能避俗,联系生活才有创意。想要给人耳目一新,必须自己一新耳目!而达到这种程度,不仅仅是每周两节作文课就能完成的。需要从每节课、每篇文章入手,注意点滴积累,系统培养。

希望通过《黔之驴》一文的思维分析,对教师今后引导学生作文的思维训练有所帮助!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