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最新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本文是编辑给大家收集整理的7篇在山的那边导学案的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篇1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总课时: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①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②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诗歌。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同学们,假如我们是大山里的孩子,每天面对着高耸人云、默默无言的大山,还有不知流向何方的溪流,你想不想翻过山去看山那边的世界呢? 那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翻过山一定就是海吗?(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知

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地范读课文,或者听课文录音

学生比读、评读诗歌,注重情感,注重感知。

教师朗读指导: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三、研读诗歌,合作探究

1、教师出示问题帮助学生研读。

①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②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③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找出最喜欢的句子进行朗读品味,深入理解。

3、学生分小组研读,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并整合相关问题全班讨论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四、体验反思,课外延伸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学生独立思考,一人交流,教师启发。(学游泳等)

教师谈亲身体验,增加亲和力。

模仿课文写法,仿写一首诗《在海的那一边》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 篇2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重点:

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

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考点、易错点:

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必须体现的环节: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1分钟左右)

二、自学指导

三、学生先学

四、检测(15分钟左右)

五、后教(讨论更正)(10分钟左右)

六、当堂训练(20分钟左右)

七、教学反思

教案集体备课

修改意见备注

教学设计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王家新的《在山的那一边》(板书课题),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投影出示)

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实现这个目标,主要靠大家自学,比谁学得好。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朗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及时评价,并订正错误,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

2.听读课文。

3.齐读课文。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理解内容,品味语言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下面的问题朗读课文。

投影出示“自学指导”

1.1、诗中“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3.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4.“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怎么理解“枯干的心灵”?

生自学,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指名回答后,明确:

1.小时候,“山”和“海”就是现实中的“山”和“海”。长大后,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那是信念凝成的海,群山比喻重重困难,“海”比喻理想,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

2.“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了“我”从小就不愿意困居于狭小的天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

3.“铁青”不仅写出远山的颜色,也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受。“我”爬上山顶,本以为能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诗人将大山拟人化表现自己的心情,形象又生动。

4.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的奋斗,就像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是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1.四、当堂达标

以“我终于见到了”为题写一段话。(横线处可以填写某种事物,如大海、雪山、大漠等;也可以填写具体的人,如你的偶像、某个神秘人物等。)要注意写出你对见到他|它的渴望和追寻过程中的曲折经历,以及见到后的激动心情。

生独立写作,师巡视了解情况。

六、课后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课内部分。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篇3

七年级(上)语文讲学稿

课题:1在山的那边    课型:讲读    时间:  XX年9月1日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能说出“海”“山”在诗中的深层含义,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学法指导:以朗读为主线,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感知文章的内容,品味诗歌语言,并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要努力做“语文学习的主人”逐渐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个性化的阅读。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痴( )想        隐秘( )        凝( )成   喧( )腾        一瞬( )间

2.查字典或词典,弄清楚“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可仿照示例,用这些词语造句或写段话。

示例: 喧腾――海在喧腾――海在远方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请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3.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一些知识,写在下面。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本诗讲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弄懂?还有什么问题?也一并写在下面。

5.孩童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梦想(幻想、理想),相信你也不例外,请用一句话大胆

二。学习·研讨

1.导入  (由预习。导学导入  ),简介作者有关知识(学生答,师做适当补充)。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a、范读、自读、领读、齐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读,尽量读出自己的理解。

b、读后讨论:

★   “山”与“海”在诗中除了指自然界的山与海外,还有什么别的含义吗?

★   “爬过山就能见到海”,作者借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3.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在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后,你对这首诗的内容、语句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请列出,我们共同解决(生提问或师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其主动探究的习惯,生答或师点拨,培养其合作学习能力)。

示例:1为什么说是“隐秘想望”?

2“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一词有何作用?

3为什么说“山那边啊,铁青着脸”?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5“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中“种子”指什么?为何说是“飘来的“?

6“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你是如何理解诗中“山顶的诱惑力的”?

7“因为我听见海依然在远方为我暄腾……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句话什么意思?

8“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话蕴涵作者怎样的情感?

小结: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读诗应在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揣摩诗句的含义,辨别诗句运用的修辞及重要词语的语境义。

4.回读课文,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选择你最欣赏或喜欢的一段诗句或全文来读一读,要求读准语气、语调。

三。巩固·延伸

1.检查“读一读,写一写”内容。

2.阅读自读课本《翻过那座山》的第一课《短文两篇》,思考并解答课后问题。

3.课外练笔: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提示:这个海可以是自然界的大海,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写作点拨:从提示来看,“大海”不一定象征理想,可以指"成功",也可以指实实在在的自然界的“大海”,所以你可以写第一次到海滨旅游的经历(向往-见大海的心情-大海的壮阔、狂暴、宁静之美……),还可以写自己学习、生活中一次成功的经历等。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篇4

在山的那边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重点】

1、理解诗歌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2、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学习难点】

1、鉴赏诗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体会诗歌语言凝练、意味隽永的特色。

【自主预习案】

1、给下列字注音

痴(      )想     隐(      )秘(    )   凝(      )成

诱(      )惑    喧(      )腾         瞬(      )间

2、解释下列词语

痴想:

隐秘:

凝成:

诱惑:

喧腾:

瞬间:

几乎:

3、诗分两节,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4、请你概括第一节、第二节的内容。

【课内探究案】

一、联系实际,激情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踏上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满怀憧憬和向往。你是怎样描绘未来的蓝图呢?(学生各抒己见,兴奋而热烈。教师适时点拨,引出课题。)一个渴望大海的山里孩子,最美丽的梦想便是有朝一日能拥抱大海,让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今天我们走进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倾听诗人深情的诉说。

二、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

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2、学生分组朗读诗歌,互相评价,加入情感,再次朗读体会。

3、学生个别诵读,学生评价,教师点拨。

4、学生齐读,感受两节诗的大意。

5、明确两节诗的大意:

第1节童年时的向往与失望  第2节成年后的执著与感悟

三、合作探究,品味赏析。

1、课题

(1)、这首诗歌的题目是《在山的那一边》,那么看到这个题目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2)、为什么作者会这样想?(也就是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去想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因为大山挡住了作者的视线。这里就涉及到了这首诗的作者王家新,他在童年的经历。

(3)、作者: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当山下,在他童年的五六年里,一直没有走出那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环抱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而作为一个充满着强烈好奇心的少年,决不会满足于这片小小的天地。于是他产生了一种想法,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并为着这一个理想进行艰苦地探寻,甚至影响了作者的一生。后来,他把在探寻和奋斗过程中的所有感受和体验写成了一首诗,于是就有了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

� 现在就请大家把刚才找到的,�

2、 诗中“山”、“海”的 象征(蕴含)意义。

山—重重艰难险阻      海—理想世界

3、你知道“海”和 “山”还有其他的象征意义吗?

山:巍峨、高大、雄伟、沉稳――成熟、稳健

曲折陡峭、封闭堵塞――愚昧狭隘、贫穷落后

海:海纳百川而不言――大度、宽容、谦虚、渊博

动荡莫测、狂暴不驯――残暴、凶恶

4、本文的“文眼”是什么?请尝试找出来。

(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即能体现出文章中心的词或句子。     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

答:本文的文眼:“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5、�

五、体验与反思

诗人成长的探 索一定早己打打动了成长的你,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把我们的人生经历与个人体验与同学们分享。

六、课堂小结

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告诉人们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与坚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我们知道,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就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七、达标检测。

【拓展检测案】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山 民

韩 东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就长大了

儿子也会有老婆

儿子也会有儿子

儿子的儿子也还会有儿子

他不再想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1)为加点字注音。

疲倦:    遥远:     遗憾:

(2)对本诗主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山民”是闭塞、保守、愚昧的象征。

b.“山民”有渴望冲破封闭、保守的强烈愿望。

c.“山民”的遗憾是见到大海的理想在他儿子、儿子的儿子身上也不会实现。

d.“山民”对自己理想的实验只是进行了想像,却没有付诸行动。

(3)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山民》属于寓言诗,它假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人,不安于“山”,总向往着“海”,见异思迁,总不会成功。

b.“他问”“他想”“他觉得”“他只是遗憾”——诗人选择这样的词语,旨在刻画一个有思想,有活力,却战胜不了命运的“山民”形象。

c.“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山民”对山的疲倦,意味着对现状的不满足,因而激发了新的思维,激起了对新生活的追求。

d.诗篇重在记叙,语言平实流畅,朴素无华;塑造人物,采用了多种方法,如: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

4、仿照例句扩写句子

例:   海在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树在点头→

【自主预习案】答案

隐秘: 隐藏,不外露。

凝成: 凝结而成。

诱惑: 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吸引,招引。

喧腾: 喧闹,沸腾。

瞬间:一眨眼之间,形容时间很短。

几乎:将近于,接近于;差点

痴想: 入迷的想。

【拓展检测案】答案

答案:(1)pí juàn   yáo  yuǎn   yí hàn(2)c   (3)a

树在点头→_树在风中向我点头→ 我看到树挺立在风中向我点头。

《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 篇5

今天,我授课的内容诗《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课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这篇课文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诗的第一节诗人以一个孩子的语调来写,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品味语言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在教学过程 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具体教学过程 如下:

一、导入  课文:

联系青岛的地域特点,提问: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青岛的海滨,而是生活在苍茫的大山里,同学们会想些什么呢?引发学生想象山里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初一是起始年级,一定培养学生打好基础,不能忽视认字、写字的训练。

四、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山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全诗为什么分为两节?

五、研读赏析:

学生通过朗读,自己主动品味揣摩语言,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探究赏析。

六、体验反思: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这首诗给自己的启示,引导学生在欣赏文艺作品时,能走过文字的桥梁,用自己的心灵与诗人沟通达到共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启示,丰富自己的个性,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七、布置作业 :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把自己的体会和收获表达成文字。

《在山的那边》教案

育才中学   邵长喜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学情分析: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些,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美丽的青岛海滨,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王家新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习目标: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出示目标,学生看屏幕。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得到有益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三、检查预习:

正确朗读下列词语,并给加线的字注音:

痴想chī      隐秘yǐn    铁青tiě      凝成níng     诱惑yòu               喧腾xuān     扎下zhā    漫湿màn    一瞬间shùn

四、

整体感知:

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思考问题:

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讨论三个问题。明确:

1、在山的那边是海。山,是重重艰难险阻;海是理想境界。

2、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的想望和困惑。“山”和“海”就是现实中的“山”和“海”。第二节诗,写了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诗人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3、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五、研读赏析

诗人的这种感情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的,从诗中找出�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全班讨论交流,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教师引导、组织、补充。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了“我”从小就不愿意困居于狭小的天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铁青着脸”是我的主观感受,诗人将大山拟人化表现自己的心情,形象又生动。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不经意见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只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他扎下深根。

4、“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的奋斗,就像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是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5、“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当理想实现的时候,诗人兴奋、惊喜,一个全新的世界光辉灿烂。

在边读边议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六、体验与反思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生活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

学生投入的齐读最后几句诗,让

七、

作业 练习:

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困难)

(理想)

板书设计 :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篇6

【学习目标】

①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感受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的作用。

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学习重点】

培养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

【导入新课】

1、音乐导入激发学生对昆虫的兴趣。

【课前预习】

1作者介绍

亨利、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昆虫记》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 法布尔以生花妙笔写成《昆虫记》,誉满全球,这部巨著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它的地位,这部巨著所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所表现的妙不可言的、惊人的灵性。 《昆虫记》十大册,每册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法布尔以生花妙笔写成《昆虫记》,誉满全球,这部巨著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它的地位--《昆虫记》作者被当时法国与国际学术界誉为“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文学界尊称他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昆虫记》被译成许多种文字出版。他被誉为“昆虫诗人”,我国也翻译出版了他的大量作品。

2、检查预习:课后生字词。

扰乱哀鸣狩猎哀号喧嚣沉寂

(mì) (cuàn) (jié luè) (kù) (gōu) (yīn yǎ) (fēn) (zhōng) (wōjǜ) (zhuó)

静谧篡夺劫掠酷爱弱肉强食篝火喑哑气氛螽斯莴苣啄

(qián) (shǔn) (huì) (kuī) (tú) (tuò)

钳子吮取喙盔甲屠夫唾液

3、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快速阅读全文,找找看: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外表、习性)

4、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教师明确速读方法:找中心句,抓关键词。

板书: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

习性:叫声---柔和,食性---蝉

2、请根据蝈蝈外形、色彩、声音、食性等方面的特点合作编写一个以“蝈蝈”为谜底的谜语。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本文虽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文章,却不显丝毫的机械呆板,它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既有对昆虫形象的描绘,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作者对昆虫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显得生动感人。学生再读课文,自由质疑,四人一组讨论: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请用“我喜欢,因为。”句式回答。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夜间捕蝉的蝈蝈--夜间狂热的狩猎者

入夜鸣唱的蝈蝈--夜晚的艺术家歌手

入笼喂养的蝈蝈--“我”笼里的囚犯

饱餐蝉肉的蝈蝈--蝉的屠夫

(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3、作者在介绍蝈蝈的特点时,用了些什么方法?你觉得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借鉴?

板书:

蝈蝈--蝉(叫声)

对比蝈蝈--鹰(捕食)突出特征

蝈蝈--螳螂(食性)

“窃窃私语”、“津津有味”

拟人“身材优美、苗条匀称”形象生动

“酷爱甜食”、“宽容”、“妒忌”

4、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你从这篇课文学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们灵活运用对比、拟人手法,生动地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来抓住其特征。

【板书设计】

蝈蝈--蝉(叫声)

对比蝈蝈--鹰(捕食)突出特征

蝈蝈--螳螂(食性)

“窃窃私语”、“津津有味”

拟人“身材优美、苗条匀称”形象生动

“酷爱甜食”、“宽容”、“妒忌”

写作特点:

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备课小资料】

蝈蝈的趣名

蝈蝈是我国南北各地男女老幼都十分喜爱的鸣虫。北方人叫它蝈蝈,南方人叫它“叫哥哥”、“叫蚰子”,古人叫它“蛞蛞”、“聒聒”、“螽斯”,在春秋时代就被人们饲养了。因它能繁殖众多的子孙,故被古人视为兴旺的吉祥物。至今,民间在小儿摇篮边还挂着蝈蝈的笼子。

蝈蝈由于生长环境不同,体色也各不相同。体色翠绿者,称为“绿哥”、“翠哥”或“三青蝈蝈”;体色黄中带白者,称为“糙白”、“白哥”或“草白蝈蝈”;体色紫红如铁锈者称为“铁哥”或“铁皮蝈蝈”。从体色价值来说,有“黄不如绿”“绿不如黑”之说。

蝈蝈如按眼睛的颜色来分,绿眼又称翠眼;黑眼又称墨眼、乌眼;红眼又称赤眼、朱眼、珊瑚眼。以眼色价值来讲,也有“绿不如黑,黑不如赤”之说,其中尤以“红眼翠哥”与“黑眼铁哥”为好,因为它们颜色艳丽,色彩调和,令人青睐。

此外,在端午节后出现的蝈蝈称“夏叫”“夏哥”,声音低弱;在立秋后十天出现的蝈蝈称“早叫”、“秋哥”,叫声洪亮;在晚秋后出现的蝈蝈称“冬虫”、|冬哥“,叫声柔弱。

【课后反思】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篇7

【本课重点】

1、本诗的关键意象是“山”和“海”,山,象征重重艰难险阻。海,指的是理想境界。

2、本诗作者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

3、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基础训练】

1.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关键字词概括全诗内容。

2.写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近义词。

(1)梦想:        (2)仍然:        (3)引诱:

(4)信心:        (5)浸湿:        (6)眨眼间:

3.熟读本诗,在诗中划出以下重点语句,思考相关问题。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该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如何理解?这里的“幻想”和“零分”又指什么?

(2)“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里的“种子”指什么?

(3)“一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山顶”对我来说为什么是一种“诱惑”?

(4)“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这里“枯干的心灵”意味着什么?

(5)“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 / 这样一座山顶 /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这句里的“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4.仿照示例扩写句子。

例:“海在喧腾。

海在远方喧腾。

海在远方为我喧腾。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句子:鸟在歌唱。

【拓展阅读】

四、火眼金睛

1.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纠错:

凝成(nín chén)      痴想(cī)       诱惑(yòu hùo)

一瞬间(sùn)         清澈(cè)       隐秘(nì)

2.选择括号中使用正确的词,并分析为什么要用这个词: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幻想):

(2)怀着一种(秘密    隐秘)的(想望    向往):

(3)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心    信念)凝成的海:

(4)海依然在远方为我(沸腾    喧腾):

五、学习预报

1、 初读第二课,试着简要复述莫顿·亨特小时候一次脱险的经历。

第一课

参考答案

基础训练:

1.略,言之成理即可。

2.(1)幻想(2)依然(3)诱惑(4)信念(5)漫湿(6)一瞬间。

3.理想(信念)、山、海。

4.(1)拟人,“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2)比喻,这里“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的那边是海。

(3)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4)“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5)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扩展训练:

1.略。2.略。3.略。

火眼金睛:

1.凝成(níng chéng)    痴想(chī)      诱惑(yòu huò)

一瞬间(shùn)        清澈(chè)      隐秘(mì)

2.(1)痴想,“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隐秘,“隐秘”在这里是秘密的意思,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愿望并没有告诉别人,所以说是“隐秘的想望”。

(3)信念,“我”虽然多次失望,但在爬上一座座山顶之后,又坚持不懈地鼓起勇气向前走去,海在远方召唤着“我”,鼓舞着“我”。诗人相信,不停地翻越,一次次地战胜失望,就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海。而达到这个目标,依靠的正是信念,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海”终将展现在你的眼前。从这个意义上讲,“海”就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4)喧腾,“喧腾”原来是喧闹沸腾的意思,文中指呼唤、召唤。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