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判断物质的饱和。食盐溶解时,由于里面有一些杂质,因此即使很少的量溶解后杯底也存有一些沉淀。在加入两份、三份后这种现象更加明显。这就给学生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造成一定的干扰。因此在实验前,可给学生一个直观的示范,把两杯溶液(一杯是杂质沉淀,一杯是饱和状态)呈现给大家,让学生在实验中有个判断的标准。
2.气体的溶解。上课时我用的是雪碧,水中的气泡很明显,上升也很明显,在用注射器演示减小压力(往外抽)时,可以看见会产生更多更大的气泡网上升,但在演示增大压力(往内推)时,第一课第二课还是比较明显的,里面的气泡大多数消失了,在第三个班上演示时,效果就不那么明显了,我只能加以解说把学生的注意引到气泡变少上来。思考原因,可能因为做实验的那瓶雪碧后来气体跑了不少,从而影响了实验效果。
教学目标
1、� 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2、� 了解溶解度的意义并会查阅溶解度表
3、� 了解外界条件能够影响物质的性质
4、� 会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重点难点
分析 重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
溶解度的概念的理解
溶解度的计算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溶解度的概念级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引入】在一定的条件下,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地溶剂里呢?
【实验演示】硫酸铜的溶解
现象:得到蓝色的溶液,到一定时候硫酸铜不再溶解。
结论: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一定量的溶剂中,一定量的水中)下,溶质不可以无限地溶解在溶剂里。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上面得到的就是该温度下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2、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在不断加入硫酸铜之前的溶液都是硫酸铜的不饱和溶液。
【思考、讨论】那么,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吗?――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一般情况下)
取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
改变条件 实验操作 出现的现象 结论
加溶质
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
饱和溶液也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增加溶剂水,或升高温度(一般情况下)
3、 溶液和稀溶液:在溶液中,溶有较多溶质的叫做浓溶液;有的溶有较少溶质,称为稀溶液。
【思考】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
【实验演示】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实验
现象:10克蔗糖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很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
结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物质而言,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二、溶解度
【引入】从上面得实验可以知道,蔗糖和熟石灰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蔗糖比熟石灰易溶得多。那么,我们能否用定量的方法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呢?
【实验】室温下,10克食盐和10克氯酸钾溶于100克的水中
现象:食盐未全溶,已达到饱和;氯酸钾全溶解完,未达到饱和。
结论:这两种溶质的溶解能力不一样。
1、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即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是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点:(1)理解这个概念,抓住四个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一般为水)、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单位为克)
(2)溶解度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练习】指出下列各句的含义及判断是非:
1、2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表示����������������� 。
2、20℃时,10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
3、20℃时,100克食盐溶液里含有10克食盐,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4、在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3、3克氯化铵,则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3、3克
5、在20℃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里含硝酸钾24克,则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4
2、物质的溶解性等级:
20℃时的溶解度 大于10克 1-10克 0.01-1克 小于0.01克
溶解性等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说明:所谓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时相对的。自然界没有绝对不。习惯上称作“不溶”的物质,只是溶解度很小,一般忽略不计而已。
【探究】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一、提出问题: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二、建立假说: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我们猜测:
猜测1:溶解度可能与温度有关
猜测2:溶解度可能与��� 压强�� 有关
猜测3:溶解度可能与�� 溶剂��� 有关
猜测4:溶解度可能与 固体本身� 有关
三、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控制变量法)
目的 验证溶解度是否与温度有关
条件控制 温度不同,溶质、溶剂一样
实验方案 (1)称量一定质量的硝酸钾固体m克,在室温下用一定量100克的水配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剩余n克。即溶解度为m-n克。升高温度,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继续溶解硝酸钾,称量剩余的硝酸钾为p克。即溶解度为m-p克。
(2)或配制较高温度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进行
实验数据 m克,n克,p克,100克
结论 对于同一种溶质,温度改变,溶解度改变
通过几次实验,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有: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内因)
温度(外因)
4、 溶解度曲线: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不同的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是不同的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1)影响很大,如硝酸铵,硝酸钾,硝酸钠等,表现为曲线陡����� (2)影响不大,如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铵,表现为曲线平缓
【2】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补充】溶解度曲线上的各点的意义。
5、 溶质的质量分数
1、溶质的质量分数是一种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即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量。
公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常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明确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溶剂、溶液的关系:
溶质的质量 不变 不变 增加 减少
溶剂的质量 减少 增加 不变 不变
溶液的质量 减少 增加 增加 减少
溶质的质量分数 变大 变小 变大 变小
【例题】见书本
【练习】
说明:(1) 计算有四种类型:
㈠已知溶质的合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㈡计算配制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所需溶质合溶剂的质量㈢溶解度与此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㈣溶液稀释或浓缩合配制的计算
(2)溶液通常是用量筒量取体积来计算的,要注意溶液体积与质量之间的换算,即密度的应用。
(3)对于溶液的稀释或蒸发浓缩的计算,要抓住溶液的稀释或蒸发浓缩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即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4)体积分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见阅读材料)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
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b、称量(称取或量取)
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
第一部分:了解食盐和小苏打能溶解在水中。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
第二部分:教师提出科学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的科学探究活动。
老师想比较一下食盐和小苏打那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多,也就是那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更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第三部分:学生设计对比实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
第四部分:组织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来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哪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更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和分享实验结果的概括能力。
第五部分:观察和探究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
设计意图:了解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培养观察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射器1。
教学过程
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
二、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三、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 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射器1。��������������������������������������������������� 【教学过程】
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 2.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参考p10)������������������ 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