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浮力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浮力教案优秀9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 篇1

一、 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浮力》一课处于科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浮与沉》中的第五课。前四课对初步认识了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为本科对浮力的认识与测量打下基础。

(二) 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浮与沉》中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浮沉与什么因素有关、橡皮泥在水中的浮沉、造一艘小船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认识到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对定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做好了铺垫,并能促使学生探索浮力的大小。

(三) 教学方法与手段说明

本课将以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对浮力学习的兴趣。通过问答引导学生自觉组织观察、实验、解决问题。经多次多种实验,与学生一起总结实验得出的结果。

(四) 技术准备

实验材料:水槽、烧杯、量筒、测力计、小木块、泡沫块、小滑轮、细线

演示材料:课件

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通过实验测量出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浮力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实验与实践体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浮力的学习与实验测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五)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浮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在水中所收到的浮力。

难点:理解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收到浮力,通过物体下沉的排水量分析物体下沉过程中浮力的变化。

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出曹冲利用水中的浮力称象。提问:什么是浮力?

(二) 学习新知

1. 感受浮力

把泡沫块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观察泡沫块在水中的位置,用手指轻轻地慢慢地往下压,感受水通过泡沫块传来的阻碍。(小组学生轮流试验)

学生回答:什么是浮力?(引导学生回答)

总结:水阻止物体下沉的力是浮力。

2. 测量浮力的大小

1)学生思考:怎样测量浮力的大小?(每个实验小组提供滑轮、水槽、测力计、量筒、细线等实验器材)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测量浮力。

2)总结学生给出的方法,与原设计的方法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测量实验。

a) 先用测力计测量泡沫块受到的重力大小并记录。

b) 然后,将滑轮固定在烧杯底,细线通过滑轮连接泡沫块和测力计(如图1)。

c) 接着,轻轻拉动测力计,让泡沫块分别处于小部分没入水中、大部分没入水中、全

部没入水中三个状态。当泡沫块处于任一状态时,分别记录测力计的度数和量筒量得的泡沫块入水排开的水量。

3)根据课本给出的图示(图2),列出浮力的计算方法:浮力=重力+拉力。学生根据记录表中的数据对泡沫块处于不同状态所受的浮力的大小进行计算。得出浮力的大小。

4)实验小组测量小木块各个沉没状态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实验结束,各小组报告测量和计算所得的浮力大小。

5)提问:物体沉没过程中,排水量的变化是怎样的?(物体逐渐下沉,排水量越来越多,物体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下沉,排水量没有继续增加。)

6)总结:物体浸入水中部分越多,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浮力大小不再改变。

(三)巩固新知

学生课下测量大小不一的泡沫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并记录下来。

三、板书设计

浮力:水阻止物体下沉的力是浮力

浮力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现确定第一教时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2、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

3.理解计算浮力的两种方法(即阿基米德原理和称重法)。

技能目标:

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初步掌握利用探索性实验研究物理问题,并归纳出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排除、归纳整理数据的能力。

情感目标:

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通过介绍科学家的贡献,鼓励学生树立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

2、教学难点:启发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时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的关键:以方法教育引路,以学生思维障碍为突破口,针对性地安排实验探索。

四、教法与学法:

作为探究自然科学的规律课,过程一般是

本节内容要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与措施也不例外,因为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探索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是行之有效的路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得出规律”。

五、教学策略

教材中是一个探索性演示实验,但由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可见度较小,即使让一些学生上讲台参与,仍不利于满足大多数学生的求知心理,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方法教育的实施。故相应策略:

1.把演示实验改为并进式实验:即有演示实验又有学生实验。

2.通过分工合作和多次实验,以筛选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和获得不同条件下f浮与g排液的数值关系,并运用实验验证和归纳法为得出一般规律提供必要的素材。

六、教具准备

除了教师演示用装置外,还给每组学生准备了一小桶水,橡皮泥一块、饮料瓶、弹簧秤、烧杯和溢水杯各一个,塑料杯,塑料盘,胶水瓶,木块、同体积的铝块、铁块和铜块各一,水、酒精、盐水三种液体各一杯,细线等供选用等。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提问复习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引入新课。

浮体演示实验1:橡皮球(空心体)在液体中上浮。

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如:水中的游鱼、游泳的人、漂浮的物体、沉入水中的物体等,在气体中的物体同样也受到气体的浮力,如:空气的浮力等。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吗?

浮体演示实验2:木块(实心体)在液体中上浮(多媒体演示)。(说明:动态观察、创设情景、激发思维)

(二).新课讲授

1、浮力产生的原因(互动1)

学生讨论并启发答出:立方体木块浸没在水中,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相对应的部位,距液面的深度相同,水对它们的压强相等。因而它的左右两侧面和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而由于立方体上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小于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所以它们受到水的压强不同。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上下表面积相等,据p=f/s得f=ps可知,下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下的压力,所以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产生浮力的原因。

师:球体或无规则物体虽然没有象立方体有明显的上下表面,但它们受到浮力的原因也是由于上部下部表面受到压力的合力产生的。

2.浮力概念的建立(互动2)

刚才我们看到的橡皮球和木块浸入水中后都受到浮力,那么请问:它们上浮后,漂浮在水中静止有否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作用?(有!因为处静止状态,据受平衡力条件可以知道f浮=g物,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下面请看:

沉体演示1:金属球在中下沉

沉体演示2:胶水瓶在煤油水中下沉提问(1):那么浸在液体中的金属球和胶水瓶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针对学生思维障碍提出问题,进一步激发思维)

提问(2):如何判定金属球和胶水瓶是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

请同学们讨论判定方案:把金属球或胶水瓶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在让它们浸入水中,比较前后两次的读数,如果示数减少了,则说明金属球或胶水瓶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且减少量就是浮力的大小,即(f浮= g-f拉)。这也是测量浮力的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叫称量法:f浮= g-f拉 (板书) , 并让学生实验。提问几组:胶水瓶有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胶水瓶受到浮力多大?

结论:浸在水中的金属球和胶水瓶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总结归纳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f浮= g-f拉

说明:从“上浮”到“下沉”,从“浸没”到“部分浸在”,从水到其它液体,改变实验条件,异中求同比较,提供归纳素材。通过归纳,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初步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能力。

浮力是一种力,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其大小的单位也是牛顿,方向竖直向上;那么浮力的大小:在什么情况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什么情况物体受到的浮力小?阅读实践教材p82 “想想做做” 引入研究课题。

3、探究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1材料:一团橡皮泥、水、玻璃球

步骤:把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放在水中,观察其浮沉情况。把橡皮泥造成船上面加重物(玻璃球),比一比,看谁能装载更多的重物。提出怎么装载更多的重物?(解决问题)。引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

实验2材料:饮料瓶、小桶、水

步骤:把饮料瓶逐渐压入水中,注意手的感受,体会饮料瓶所受浮力及其变化,从感受及观察到的现象提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投影)

学生自主猜测可能的因素:物体的密度ρ物(物体的重)、物体的形状、深度h、浸入的液体密度、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排开的液体重等。

师:同学们的猜想都有自己的道理,这些因素是否都会影响浮力的大小呢?今天我们也要象科学工作者一样,用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同学们讨论设计下面验证的实验方案:

验证实验1: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物体的密度ρ物(物体的重)有否关系的实验。

验证实验2: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物体的形状有否关系的实验。

验证实验3: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有否关系的实验。

验证实验4:请设计检验f浮与浸入的液体深度h有否关系的实验。

验证实验5:检验f浮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   --------:       有否关系的实验。

分配学生验证课题:由于时间关系,而且我们要验证课题的因素较多,所以我们全班同学分工合作: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一、二、三、四小组同学分别验证实验1、2、3、4,做完实验后把合作探究过程和分析课题的结果向全班汇报,并与其它各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判断: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投影实验报告)。

((1)验证实验1:取相同体积的铝块、铁块和铜块,使其全部没入水中,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浮力。由于三者的密度(物体的重)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重)无关。

(2)验证实验2:把同一块橡皮泥捏成几种不同形状,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形状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 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3 )验证实验3:把同一块胶水瓶浸入的不同液体(水、酒精、盐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不同,浮力也不同,

故判断:f浮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有关

(4)验证实验4:把胶水瓶浸入小桶的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水中的深度h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与浸入的液体深度h无关。可能出现两种判断:

a: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胶水瓶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证明f浮与深度h有关,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胶水瓶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当胶水瓶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增大深度,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证明f浮与深度h无关。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h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 a在验证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一定(即没有控制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故判断错误。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h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 a在验证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一定(即没有控制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故判断错误。

师:刚才同学们把饮料瓶逐渐压入水中,体会感受饮料瓶所受浮力变化,故猜想f浮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可能有关。下面同学们一起验证实验5。

(5)验证实验5:把胶水瓶浸入的液体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不同,浮力也不相同,故判断: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与液体深度h无关。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合作验证,讨论分析判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重、形状和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h均无关,而与液体的密度ρ液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且由实验可得液体的密度ρ越大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越多,即物体排开液体的重g排液也就越多,可见浮力的大小是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g排液有关的。提出问题:f浮与g排液之间是否存在着确定的数量关系呢?若相等?(由f浮=g排液=m排液g=ρ液v排液g说明只与ρ液、v排液这两因素有关),若下相等(f浮≠g排液=m排液g=ρ液v排液g说明还有其他因素)?

4、探索f浮与g排液的关系。(投影)

(1)、学生自主猜想:

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2)、 布置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需要哪些器材?如何测物体(沉体、浮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如何测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两种方法)设计一个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室提供器材:物体(1沉体:胶水瓶、石块、橡皮泥……2浮体:木块、蜡块)、液体(水、酒精、煤油、盐水……)、大烧杯、塑料杯、塑料盘、弹簧测力计等。说明:这里采用让学生分组,可用不同的液体做实验,再归纳出一般结论的方法。组织实验:桌上有同学们所需要的器材,各小组可按需要选用,我们要亲自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看哪个组配合的好、实验操作熟练、测量数据准确。

(3)、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别对于沉体和浮体讨论验证方案,设计实验合理后,设计实验纪录表格,并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沉体(如胶水瓶)全部浸没和浮体(如木块)部分浸没在液体(如水、盐水或酒精)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

①对于沉体(胶水瓶)全部浸没的记录表格:(f浮= g-f拉)

胶水瓶的重:

g物=     (n)   胶水瓶在液体中受到拉力

f拉=     (n)   胶水瓶浸没在受到的浮力

f浮=     (n)

(选用塑料杯重可忽略不计) 胶水瓶排开液体的重

g排液=      (n)

②对与浮体(木块)部分浸没的记录表格:

木块的重

g木=          (n)

木块受到的浮力

f浮=     (n)

(选用塑料杯重可忽略不计)

木块排开液体受到的重

g排液=       (n)

教师巡视,并帮助学生将实验顺利完成。几组实验报告,提问实验中遇到什么问题?解决方案?

师:刚才我们分别做了不同物体(胶水瓶、木块、橡皮泥、石块、蜡块)在不同液体(如水、酒精、盐水、煤油)中所受的浮力与这些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现在我们归纳一下我们的实验结论。

(4)、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投影 )①结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在误差范围内)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这就是浮力定律(即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数学公式表示为:f浮=g排=m排液g=ρ液v排液g。

②.原理的适用范围:它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

③.简介阿基米德的发现:投影资料。

八、学习小结(见投影)1、知识要点,有两种方法可以计算浮力:f浮=g排=m排液g=ρ液v排液g和f浮= g-f拉。2、小结课题探究的一般过程。师: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班同学的合作,探究了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同学们表现了很高的热情与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共同完成了本课学习任务,目前国际上很多领域也采用象我们这样的合作探究方式探索科学课题,如我国与国际合作探究、交流核科学技术(投影)。

今后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将这种合作探究、学习交流的精神发扬下去。

九、布置作业

1、完成提纲(达标反馈)

2、实践性作业:动手制作利用浮力工作的模型(如:轮船、密度计、潜水艇、气球和飞艇)。

十、板书设计:              浮力

一、浮力的产生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一、   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3.方向:竖直向上。f浮= g-f拉

二、   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或气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2.公式:f浮=g排=ρ液gv排液

3.适用范围:液体和气体。

此教案适合基础较好的班级,且要能控制课堂活动;建议再花一课时进行习题讲解。

浮力——探究式教案(第2稿)

一、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现确定第一教时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2、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

3.理解计算浮力的两种方法(即阿基米德原理和称重法)。

技能目标:

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初步掌握利用探索性实验研究物理问题,并归纳出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排除、归纳整理数据的能力。

情感目标:

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通过介绍科学家的贡献,鼓励学生树立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

2、教学难点:启发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时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的关键:以方法教育引路,以学生思维障碍为突破口,针对性地安排实验探索。

四、教法与学法:

作为探究自然科学的规律课,过程一般是

本节内容要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与措施也不例外,因为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探索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是行之有效的路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得出规律”。

五、教学策略

教材中证明沉的物体也受浮力是一个探索性演示实验,但由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可见度较小。

故相应策略:

1.演示实验:用大弹簧测力计演示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再举例说明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如吊井水时,桶在水中时要比在空气中轻的多)。

2.通过分组合作实验,通过计算 f浮、g物、g排液的数值关系,并运用物理的数学推导得出一般规律,即阿基米德原理。

六、教具准备

除了教师演示用装置外,还给每组学生准备了一小水袋(装满水,无气泡并扎紧),弹簧秤、烧杯。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浮体演示实验:橡皮球(空心体)在液体中上浮。问:为什么会上浮?

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如:水中的游鱼、游泳的人、漂浮的物体、沉入水中的物体等,在气体中的物体同样也受到气体的浮力,如:空气的浮力等。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浮力的方向朝哪边?观察书上四幅图,说出答案。

浮体演示实验

(二).新课讲授

1、沉的物体受浮力吗?(互动1)

提问(2):如何判定大钩码是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

请同学们讨论判定方案:把金属球或胶水瓶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在让它们浸入水中,比较前后两次的读数,如果示数减少了,则说明金属球或胶水瓶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且减少量就是浮力的大小,即(f浮= g-f拉)。这也是测量浮力的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叫称量法:f浮= g-f拉 (板书) , 并让学生实验。提问几组:胶水瓶有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胶水瓶受到浮力多大?

结论:浸在水中的金属球和胶水瓶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总结归纳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f浮= g-f拉

说明:从“上浮”到“下沉”,从“浸没”到“部分浸在”,从水到其它液体,改变实验条件,异中求同比较,提供归纳素材。通过归纳,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初步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能力。

浮力是一种力,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其大小的单位也是牛顿,方向竖直向上;那么同学们的水袋浸没时受的浮力多大呢?

g水袋=     (n) 水袋的重力

f拉  =     (n) 水袋在液体中受到拉力

f浮  =     (n)    水袋浸没在受到的浮力

(选用塑料袋重可忽略不计) 水袋排开液体的重

g排液=     (n)

你发现了什么?(g水袋= f浮,g排液= g水袋)从而,f浮=g排=m排液g=ρ液v排液g。

教师巡视,并帮助学生将实验顺利完成。几组实验报告,提问实验中遇到什么问题?解决方案?

师:刚才我们做的实验虽然很特别但他的结论却可以用于任何情况下的浮力计算。这就是阿基米德原理。

(4)、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投影 )①结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在误差范围内)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这就是浮力定律(即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数学公式表示为:f浮=g排=m排液g=ρ液v排液g。

②.原理的适用范围:它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

③.简介阿基米德的发现:投影资料。

八、学习小结(见投影)1、知识要点,有两种方法可以计算浮力:f浮=g排=m排液g=ρ液v排液g和f浮= g-f拉。2、小结课题探究的一般过程。师: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班同学的合作,探究了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同学们表现了很高的热情与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共同完成了本课学习任务,目前国际上很多领域也采用象我们这样的合作探究方式探索科学课题,如我国与国际合作探究、交流核科学技术(投影)。

今后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将这种合作探究、学习交流的精神发扬下去。

九、布置作业

1、完成提纲(达标反馈)

2、实践性作业:动手制作利用浮力工作的模型(如:轮船、密度计、潜水艇、气球和飞艇)。

十、板书设计:              浮力

一、浮力的产生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一、   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3.方向:竖直向上。f浮= g-f拉

二、   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或气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2.公式:f浮=g排=ρ液gv排液

3.适用范围:液体和气体。

此教案适合基础一般的班级,注重的是知识的易接受性而不是完整性;建议以后逐步完整知识结构。建议出一例题讲解两种方法计算浮力。

浮力教案 篇3

1、质量 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单位:kg (与物体的状态、形状、位置无关)

测量工具:天平(使用方法: ……左物右码;砝码用镊子,从大到小取;测量前调平衡用螺母,测量时调平衡用游码;万一物、码放反了,则物体的质量应将砝码减去游码…...)

2、体积 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读数时视线应平视,即与液面相切)

固体的体积:采用"溢杯法"

3、密度 物体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而改变。

公式: 单位:kg/m3或g/cm3 换算关系:1 g/cm3=1 103kg/m3

测量方法(实验) (1)常规法:用天平测出质量,有量筒测出体积,利用公式得出密度

(2)替代法(用于没有量筒的情况下):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测出相同体积的水的质量m,则 ,则该物体的密度为 ( =1 103kg/m3)。 其中,相同体积的水:液体用标记法;固体用溢杯法

4、阿基米德原理 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流体所受的重力。

公式 (1) f浮= (2)浮力等于视重之差

5、浮沉条件 (1)当浮力小于重力时 下沉 (2) 当 时 下沉

当浮力等于重力时 悬浮 当 时 悬浮

当浮力大于重力时 上浮直至漂浮 当 时 上浮直至漂浮

解题方法:利用公式和浮沉条件(受力分析),即漂浮和悬浮时有:g物=f浮

例:将三个体积相同的小球放在水中,如图,则这三个小球所受浮力的大小正确的是:( )

a a球所受浮力最小 a

b b球所受浮力最小 b

c c球所受浮力最小

d 三个球所受浮力一样大 c

解:f浮= 而 相同,且有v排a<v排b=v排c ,故有f浮a<f浮b=f浮c ,选a

若将上题中的体积相同改成质量相同,则f浮a=f浮b>f浮c ,即选c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③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探究试验

四、教学器材

瓶盖、玉米粒、弹簧测力计、阿基米德演示器(力学实验盒内的套装)、水槽、空易拉罐、水、大烧杯、小烧杯等

五、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木头能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下沉的铁块也受浮力吗?(自己阅读粗略找出本节的主要内容)

(二)、探究新知

1、浮力的概念

对生活现象的描述引出浮力的概念

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

演示实验:浮在水面上的瓶盖

方向:竖直向上

3、浮力的作用点

通过学生的认知,规范为了研究方便,通常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4、浮力的大小

(1)猜想: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实验1:在漂浮的瓶盖内逐渐加入玉米粒,随着玉米粒的增加观察瓶盖在水中的位置,猜想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不予评论)

实验2:在大烧杯内盛满水,将空易拉罐逐渐压入水中,体会浮力大小变化,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不予评论)

实验3: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沙筒在空气中的重力,再将沙筒逐渐浸入大烧杯的水中,直至浸没,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予以总结)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2)实验探究:物体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排开水的重力的关系?

仪器介绍:弹簧测力计、水槽、大烧杯、小套筒、沙筒

参照课本48页探究实验的内容和步骤进行探究实验(小组讨论)

方案交流:需要测得的物理量,为了避免错误,减小误差,实验需要注意事项。

进行实验:完成表格

实验数据:

沙筒重: 小套桶重:

沙筒完全浸入水中后拉力F:

浮力F浮:

小套桶和水的总重G总:

排出的水的重力G排 :

交流数据,得出结论。

结论:沙筒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水所受的重力

(3)阿基米德原理

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在上述实验中,(有)推导:G排=m排g=液V排g,所以,F浮= G排=液gV排。(液是指液体的密度)。

(三)浮力练习

课本50页第3题和第6题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布置

同步训练《浮力》一节1-10题

教学过程 篇5

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 牛顿)

小部分浸入水中 大部分浸入水中 全部浸入水中

拉力大小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

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

小泡沫塑料块 中泡沫塑料块 大泡沫塑料块

自重

拉力大小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

板书设计:

5、浮力

浮力

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浮力大于重力 上浮

浮在水面的物体 浮力等于重力

教学后记: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 篇6

(板书课题)

(一)[教材]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浮力;(2)理解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重点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产生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归纳

(五)[教学用具]两端扎上橡皮膜的透明圆筒、弹簧秤、石块、细线、木块、水槽、水、酒精、煤油、盐、乒乓球、鸡蛋、石蜡块、玻璃块、氢气球。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

物体位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如图1所示,当物体受力F1>F2时,这个物体还能保持平衡吗?学生们很快答出:“不能”。教师接着提问:“物体将要向哪个方向运动?”(学生答):“向F1方向运动”。接着,教师小结:“当F1>F2或F1<F2时,物体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物体将要向力大的方向运动。”

二、新课引入:

演示:木块浮在水面;用手将乒乓球压入水中,放手后乒乓球能浮上来,这是为什么?(学生答):“这是因为它们都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么在水里下沉的石块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第一节浮力

三、讲授新课

演示:用细线拴住石块挂在弹簧秤上,弹簧秤读数表示石块的重力。此时我用手向上托一下石块,并向学生发问:弹簧秤的读数如何变化?学生答:“减少”。教师追问: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石块受到手向上托的力。

演示:课本12-2实验,学生观察弹簧秤的读数有何变化?学生观察后回答:“减少”,减少的原因是:石块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这个托的力也就是水对石块的浮力,所以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重G减去物体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F。

F浮=G-F(板书)

演示:将烧杯中的水换成酒精或煤油,重做上面实验。实验表明了石块在酒精或煤油中也受到了浮力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一)浮力:一切浸入液体内的物体,都受到了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

既然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呢?

(二)物体的浮沉条件(板书)

让学生思考:在水中下沉的石块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两个力的作用”。石块下沉说明了浮力小于重力,所以浸入液体的物体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由此对于浸入液体的物体得出结论

当浮力小于重力,物体下沉(板书)

再让学生思考:浸入水中的木块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这两个力的作用”。木块上浮说明了浮力大于重力,所以

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板书)

演示:将鸡蛋放入已配好的盐水中,使它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让同学们自己分析:鸡蛋受哪几个力的作用?鸡蛋不动说明这两个力大小如何关系?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作用,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所以对于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得出结论

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演示:继续往盐水中加盐,观察现象。鸡蛋将漂浮在液面上,同学们思考:鸡蛋受哪些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这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如何?学生答:“大小相等。”所以对于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得出以下结论

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由此可知: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取决于它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学生练习一]第141页图12-3(写在小黑板上)

通过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只要物体在液体中,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浮力是怎样产生呢?

(三)、浮力产生的原因(板书)

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

演示一:用一个两端开口的透明圆筒,两端扎上橡皮膜,先将圆筒水平浸没入水中(如图2),橡皮膜受到水的压力向里凹,可以看到两边橡皮膜凹进程度比上端明显(如图3),这说明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不相等,这个压力差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

下面我们根据压强知识,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设想有一个立方体的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压力(图4)。它的左右两侧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是一对平衡力”。它的上、下面受到的压力是否也相等?(学生答):“不相等”。哪个表面受到的压力大?为什么?(学生答):“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大,因为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大,受到的压强大,压力就大。”上表面受到的压力小,这两个压力的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F浮=F'-F(板书)

因为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板书)

演示二把表面很光滑的石蜡块紧贴在玻璃片上,将玻璃片及蜡块放入水槽,让蜡块与水槽底部紧密结合,蜡块并不上浮(如图5),轻轻拨动蜡块,让水进入蜡块底部。蜡块就会上浮(分析解释这个现象可使学生加深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所以,要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否受浮力,关键是看清这个物体是否受到来自液体向上的压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这个压力差方向是否竖直向上。

[学生练习二]

如图6示,两个正方体物体分别与容器底部和侧壁紧密接触,往容器中倒水,两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学生回答:“侧壁上的物体受浮力、底部物体不受浮力。”

物体不仅在液体中受浮力,在气体中也受浮力。

演示:氢气球脱手后上升,就是因为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

让学生思考:吹了空气的气球是否受浮力?(学生答):“受浮力”,为什么气球不上升呢?学生答:“因为受到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

四、课堂小结:

(1)浮力;(2)物体的浮沉条件;(3)浮力产生的原因。

五、课堂练习:

第142页1、3、4题。

[想想议议]从水中浮上来的皮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皮球受到的重力始终不变,皮球上浮的过程中,浮力大于重力;当皮球漂浮在水面上不动时,皮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可见浮力是逐渐减少的,皮球浸在水中的体积也在逐渐减少,所以浮力的大小跟浸在水中的体积有关,有何关系呢?同学们根据本节所学知识想一想,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六、布置作业:第142页5题

浮力教案示例之二

《浮力》教学设计 篇7

【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学习目标】

1、 感受浮力的存在及方向。

2、 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 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

4、 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学习重难点】

1、探究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2、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评价目标】

1、 通过演示实验一、二达成目标1.

2、 通过实验二和实验三达成目标2和4.

3、 通过达标测试达成目标3.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放映幻灯片,提问,并板书课题。观看、思考、回答通过观看图片:死海中的人

可以仰面看书;轮船在水中航线

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等,

引出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任务一:感受浮力

实验一:让学生将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到得现象,并设疑:乒乓球为什么会浮上来?

再设疑:乒乓球静止时受几个力得作用?

点评学生的受力分析情况并适时给予鼓励。

总结:乒乓球除了受到重力外,还受到浮力得作用。且浮力得方向是竖直向上。实验二:让学生将铁块放入水中,松手、设疑:铁块受浮力吗?

当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时,引导学生做课本上的实验,并提出实验要求。

巡回指导。

学生报告数据时板画物体受力示意图。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空气中铁块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大?而同一个铁块浸入水中时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却小了?

听取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补充说明,得出结论,并板书浮力大小的表达式及浮力的方向。

通过观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

组织语言叙述:乒乓球受力情况,并上黑板画出离得示观察铁块的运动情况。

引起认知上的冲突。

学生通过回答,争论,对需要探究的问题更明确。

根据要求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比较数据: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意图。通过实验感受浮力。

任务二: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问:浮力跟什么因素有关?耐心听取学生的猜想,并对各种猜想提出疑问,最后达成共识。

引导学生做实验去验证。(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

巡回指导。

听取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学会评估。

而后得出结论。并点出这一结论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得出来了。它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带着疑问思考。

发表自己的观点。

根据要求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通过探究实验,思考,回答。

通过实验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任务三: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出示题目,让学生限时完成。

(教师巡视。)完成后让学生展示答案并理由。

1、用弹簧秤在空气中称一铁块,测得重20牛,当把这个铁块的一部分浸在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为16牛,这时铁块受到的浮力是 牛,若将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铁块受到的浮力是10牛,这时弹簧秤的读数为 牛。

2、一个烧杯装满水,将一个体积为120厘米3的物体放入烧杯中,溢出的水重为1牛,此物体所受的浮力是。

3、 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铁块重7.9N,当它全部浸没在水中时, 测力计的示数为 6.9N, 铁块受到的浮力是 N,如果铁块刚好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 铁块受到的浮力________N,测力计的示数________N。

4、质量是395克的铁块全部浸入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如果把这个铁球放入水银中,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已知ρ铁=7、9×103千克/米3)。

5、一个铝球重4.5牛,体积为0.5分米3,如果把这个球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大?静止时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按时完成题目。说出题目答案并理由学以致用

三、归纳总结,说出收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大胆叙述自己的收获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并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后3、4、6.选作:5认真完成作业。发散思维,张扬个性。

浮力教案 篇8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浮力;(2)理解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重点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产生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归纳

(五)[教学用具]       两端扎上橡皮膜的透明圆筒、弹簧秤、石块、细线、木块、水槽、水、酒精、煤油、盐、乒乓球、鸡蛋、石蜡块、玻璃块、氢气球。

(六)[教学过程 ]

一、复习提问: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

物体位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如图1所示,当物体受力F1>F2时,这个物体还能保持平衡吗?学生们很快答出:“不能”。教师接着提问:“物体将要向哪个方向运动?”(学生答):“向F1方向运动”。接着,教师小结:“当F1>F2或F1<F2时,物体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物体将要向力大的方向运动。”

二、新课引入:

演示:木块浮在水面;用手将乒乓球压入水中,放手后乒乓球能浮上来,这是为什么?(学生答):“这是因为它们都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么在水里下沉的石块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第一节  浮力

三、讲授新课

演示:用细线拴住石块挂在弹簧秤上,弹簧秤读数表示石块的重力。此时我用手向上托一下石块,并向学生发问:弹簧秤的读数如何变化?学生答:“减少”。教师追问: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石块受到手向上托的力。

演示:课本12-2实验,学生观察弹簧秤的读数有何变化?学生观察后回答:“减少”,减少的原因是:石块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这个托的力也就是水对石块的浮力,所以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重G减去物体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F。

F浮=G-F(板书)

演示:将烧杯中的水换成酒精或煤油,重做上面实验。实验表明了石块在酒精或煤油中也受到了浮力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一)浮力:一切浸入液体内的物体,都受到了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

既然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呢?

(二)物体的浮沉条件(板书)

让学生思考:在水中下沉的石块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两个力的作用”。石块下沉说明了浮力小于重力,所以浸入液体的物体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由此对于浸入液体的物体得出结论

当浮力小于重力,物体下沉(板书)

再让学生思考:浸入水中的木块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这两个力的作用”。木块上浮说明了浮力大于重力,所以

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板书)

演示:将鸡蛋放入已配好的盐水中,使它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让同学们自己分析:鸡蛋受哪几个力的作用?鸡蛋不动说明这两个力大小如何关系?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作用,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所以对于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得出结论

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演示:继续往盐水中加盐,观察现象。鸡蛋将漂浮在液面上,同学们思考:鸡蛋受哪些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这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如何?学生答:“大小相等。”所以对于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得出以下结论

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由此可知: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取决于它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学生练习一]第141页图12-3(写在小黑板上)

通过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只要物体在液体中,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浮力是怎样产生呢?

三、浮力产生的原因(板书)

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

演示一:用一个两端开口的透明圆筒,两端扎上橡皮膜,先将圆筒水平浸没入水中(如图2),橡皮膜受到水的压力向里凹,可以看到两边橡皮膜凹进程度比上端明显(如图3),这说明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不相等,这个压力差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

下面我们根据压强知识,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设想有一个立方体的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压力(图4)。它的左右两侧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是一对平衡力”。它的上、下面受到的压力是否也相等?(学生答):“不相等”。哪个表面受到的压力大?为什么?(学生答):“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大,因为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大,受到的压强大,压力就大。”上表面受到的压力小,这两个压力的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F浮=F'-F(板书)

因为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板书)

演示二  把表面很光滑的石蜡块紧贴在玻璃片上,将玻璃片及蜡块放入水槽,让蜡块与水槽底部紧密结合,蜡块并不上浮(如图5),轻轻拨动蜡块,让水进入蜡块底部。蜡块就会上浮(分析解释这个现象可使学生加深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所以,要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否受浮力,关键是看清这个物体是否受到来自液体向上的压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这个压力差方向是否竖直向上。

[学生练习二]

如图6示,两个正方体物体分别与容器底部和侧壁紧密接触,往容器中倒水,两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学生回答:“侧壁上的物体受浮力、底部物体不受浮力。”

物体不仅在液体中受浮力,在气体中也受浮力。

演示:氢气球脱手后上升,就是因为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

让学生思考:吹了空气的气球是否受浮力?(学生答):“受浮力”,为什么气球不上升呢?学生答:“因为受到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

四、课堂小结:(1)浮力;(2)物体的浮沉条件;(3)浮力产生的原因。

五、课堂练习:第142页1、3、4题。

[想想议议]从水中浮上来的皮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皮球受到的重力始终不变,皮球上浮的过程中,浮力大于重力;当皮球漂浮在水面上不动时,皮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可见浮力是逐渐减少的,皮球浸在水中的体积也在逐渐减少,所以浮力的大小跟浸在水中的体积有关,有何关系呢?同学们根据本节所学知识想一想,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六、布置作业 :第142页5题

浮力教案 篇9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1.教学目标 :A.知道浮力的概念。B.理解物体浮沉条件。C.(1)掌握浮力的实质、方向。(2)能正确运用浮力的实质、物体浮沉条件求浮力。

2.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1)浮力的概念及其实质。

(2)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正确运用“压力差”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求浮力。

3.教学模式:实验、设问、讲解、练习

4.教学时间:1教时。

5.实物及实验器材:

(1)投影仪一台,透明胶片数张。要求把板书、练习题课前写在胶片上,以减小课堂上书写时间。

(2)演示弹簧秤一把。

(3)500毫升烧杯三个,分别装400毫升的清水、饱和食盐水、煤油。

(4)乒乓球2个,其中一个装细砂,用作悬浮演示。

(5)边长为5厘米的立方体红砖一块。

(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为什么船、木块能浮在水面上?

生:船、木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师:沉在水底的石块有没有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生:部分回答有,部分回答没有。

教师演示课本P141图12-2实验,回答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本节课所讲的浮力。

二、讲授新课

1.什么叫浮力?(板书)

(1)先演示石块放在清水中,让学生知道石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2)然后把石块放在饱和的食盐水溶液里,说明石块也受到盐水向上托的力。

(3)最后把石块放在煤油里,让学生进一步知道,石块放在煤油中时,同样也受到煤油向上托的力。

师:从上述的实验,请同学们说出什么是浮力?

生: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师:物体在空气里有没有受到向上托的力?氢气球脱手后为何会上升?

生:物体在空气里同样受到向上托的力,所以氢气球脱手后会上升。

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板书)

2.物体的浮沉条件(板书)

师: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均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那么,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同时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如果浮力大于物重、浮力等于物重、浮力小于物重,物体将怎样运动?演示课本P141图12-3实验。

生:F浮<G,下沉;F浮>G,上浮;F浮=G,悬浮;F浮=,漂浮。(板书)

(1)容易混淆的几个物理概念(板书)

①“浸没”是指物体全部浸入(在)液体里,被液体全部包围。

②“浸入(在)”是指物体部分或全部浸在液体里,部分或全部被液体包围。

③“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上,只有部分浸入液体里,V物>V排。

④“悬浮”是指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并且可以停留在液体中的任何深度,V物=V排。

⑤“上浮”和“下沉’”是物体在重力和浮力共同作用下,物体向上或向下运动的过程,即F浮>G,物体上浮,F浮<G,物体下沉。(板书)

(2)练习题

有一小球挂在弹簧秤上,在空气中称小球时读数是40牛,把它浸没在水中称时,弹簧秤的读数是25牛,小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解析 小球挂在弹簧秤上放入水中,此时小球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G、竖直向上的浮力F浮和弹簧秤的拉力(F拉),所以小球受到的浮力。

F浮=G-F拉=40牛-25牛=15牛。

3.浮力产生的原因及其方向(板书)

师:设想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里(用课本P142图12-4说明),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而它的前、后、左、右的侧面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互相平衡,为何还会受到浮力?(启发学生思考)

师自答:这是因为它的上下两个面所处的深度不同,下表面受到的向上的压力F上,大于上表面受到向下的压力F下,向上和向下两个压力差就是水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所产生的浮力,即F浮=F上-F下。

师问:如果把上述的正方体浸入其它液体,如盐水、煤油,甚至放在空气中,有无上述这种压力差的存在?

生:均有压力差存在。

师: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产生浮力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讨论)

师总结:浮力是由于周围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这个压力差就是液体对浸入物体的浮力

F浮=F上-F下(板书)

师: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生:浸入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的下表面受到竖直向上的压力,上表面受到竖直向下的压力,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所以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板书)

练习1 如图1所示的容器内盛有水,其中浸入了边长为1米的正方体A,A的底面和容器底面紧密接触(A的底下无水),A的上表面到液面的距离为1米,求A受到多大的浮力?

解析 物体A没有受到浮力,原因是A物体的下表面没有受到水向上的压力,只有上表面受到竖直向下的压力,物体没有受到压力差,故没有受到浮力。

练习2 如图2所示,物体A、B、C、D均浸入到容器里,且各物体均与容器的底面紧密接触,哪个物体受到浮力?

解析 由“压力差”可知,除A物体没有受到浮力外,其余物体均受到浮力。

三、小结

师总结:(1)什么叫做浮力?浮力产生的实质是什么?(2)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3)求浮力的方法有几种?

四、布置作业

P149②①.P142③、④、⑤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