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细心的小编帮家人们分享的6篇初中数学试讲教案的相关文章。
【例1】
地面以上1层记作+1层,地面以下1层记作-1层,从+2层下降了9层,所到的这一层应该记作( )层。
【错误原因分析】
大部分学生认为是“-7”。这部分学生的思考过程是:一共要下降9层,地面以上有2层,9-2=7,那地面以下就要下降7层,所以是“-7”。
【解题思路点拨】
因为地面上从“+2”层下降到“+1”层,只下降了一层,从“+1”层下降一层,就到了“-1”层,中间没有“0层”。这样就可以通过列举的方法求出答案。
【解题过程】
+2→+1→-1→-2→-3→-4→-5→-6→-7→-8。
【变式矫正】
地面以上1层记作+1层,地面以下1层记作-1层,从-5层上升了8层,所到的这一层应该记作( )层。
【例2】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2千克, 记作:+2千克;小华比小明轻5千克,记作:( -5 )千克。
【错误原因分析】没有与标准体重相比, 错误地将小明体重看作标准体重。
【解题思路点拨】小明比标准体重重2千克。小华和标准体重比,相差多少呢?画图试一试找出标准体重的位置就容易了。
【解题过程】小明比标准体重重2千克, 标准体重就比小明体重轻2千克, 小华比小明轻5千克,小华体重就比标准体重轻3千克。 记作:( -3 )千克。
【变式矫正】
1.一幢大楼18层,地面以下有2层。地面以上第3层记作:+3层,地面以下第1层记作:( )层。老师现在-2层处,上升了4层,到了地面以上第 ( )层。
2.比90分多5分,记作:+5分。那么( )分可以记作:-4分。
3.“净含量:10±1kg”,表示合格重量最多是 ( )kg,最少是( )kg。
4.如果小军跳绳125下,成绩记作+5下;那么小明跳绳116下,成绩应记作( ) 下;小乐跳绳成绩记作0下,表示小乐跳绳( ) 下。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理解并掌握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能进行简单的分式乘除法运算,能解决一些与分式乘除有关的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
经历从分数的乘除法运算到分式的乘除法运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类比的探究能力,加深对从特殊到一般数学的思想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渗透类比转化的思想,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运算。
难点: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运算。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引入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我用实际出发提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问题1:求容积的高是,(引出分式乘法的学习需要)。
问题2: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倍,(引出分式除法的学习需要)。
从实际出发,引出分式的乘除的实在存在意义,让学生感知学习分式的乘法和除法的。实际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二)类比联想,探究新知
从学生熟悉的分数的乘除法出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后总结概括:
(1)式是什么运算?依据是什么?
(2)式又是什么运算?依据是什么?能说出具体内容吗?(如果有困难教师应给于引导,学生应该能说出依据的是:分数的乘法和除法法则)教师加以肯定,并指出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引导学生类比分数的乘除法则,猜想出分式的乘除法则。
(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三)例题分析,应用新知
师生活动: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完成例题。
P11的例1,在例题分析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应多次回顾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使学生耳熟能详。P11例2是分子、分母为多单项式的分式乘除法则的运用,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采取板演的形式,和学生一起详细分析,提醒学生关注易错易漏的环节,学会解题的方法。
(四)练习巩固,培养能力
P13练习第2题的(1)、(3)、(4)与第3题的(2)。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并让学生板演或投影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
通过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通过课堂跟踪反馈,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进一步熟练解题的思路,也遵循了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板演,一是为了暴露问题,二是为了规范解题格式和结果。
(五)课堂小结,回扣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在知识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3、你有什么收获呢?
师生活动:学生反思,提出疑问,集体交流。
(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6.2第1、2(必做)练习册P(选做),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认识负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景,来初步认识负数。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拓展学生的数概念,培养数感,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认识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都小于0;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在亲历与合作中,体会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3、(情感目标)感受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结合史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四)说教学理念: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因此,这节课我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五)说教学具准备:温度计、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比较、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采用了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
三、新课教学:
(一)导入
1、教师说出下面几句话,请学生一次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向上看
向前走200米电梯上升15层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
2、认识温度计,让学生读一读温度计上的数。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例1
(1)根据例1的情况提问:零上16摄氏度用16摄氏度表示,那么零下16摄氏
度可以怎样表示呢?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2)思考:16摄氏度和-16摄氏度的意义是否相同?16摄氏度是零上16摄氏度,从而使学生体会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以0摄氏度为基准的,是一对相反意义的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确零上16摄氏度和零下16摄氏度的写法以及读法。
2、教学例2学生自学,理解存入和支出的含义及表示法。
3、初步归纳正数和负数。
首先要求把刚才所写下的数进行分类,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明白像+4、19、+88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4、-11、-7、-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4、体会正数、负数与0的大小关系。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因此我充分利用具体的温度计和海平面的示意图,使学生体会“温度计是以0摄氏度为分界点,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基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用正数表示,海平面以下的用负数表示。”
启发学生思考:0是正数吗?0是负数吗?正数、负数和0比一比,他们的大小关系怎样?
从而得到结论: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所有正数都大于0,所有负数都小于0。
(三)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既然负数是生活中发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基础性练习。做一做1和2,区分正数、负数,并能正确表示正数负数。
2、综合练习,完成书后练习一4---6.,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和0之间的
关系。并能区分它们之间的大小。
3、拓展性练习。完成练习一3、7题。让学生体会负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
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p1~3
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式。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写有温度的卡片,练习纸。
教学过程:
课前做一个游戏:对着干!
老师说一句话,你们要和老师对着干,说一句相反的话!
"向前看!向左走!我要向学校的东南方走!起立!我坐电梯向上到二楼!我炒股赚了100元钱!今天气温比昨天下降了2℃!"
一,教学例1
1.由中国台湾水果引入。
出示几幅中国台湾水果的图片。
看到这些水果有什么感觉 你们知道这些美味的水果产自哪里吗
师介绍:近两年来,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日趋频繁,中国台湾地产水果也逐渐进入了祖国大陆,越来越多的人品尝到了来自宝岛的美食。
看着这些图片你就觉得这些水果怎么样 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中国台湾的水果会长的这么好
师介绍:中国台湾雨水充沛,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所以中国台湾的水果特别可口。老师统计了台北市冬季的一天的最低气温,你们能知道什么
2.依次出示几个城市某天最低气温的温度计图。
学生观察台北图示时向学生介绍温度计的读法。在科学课上同学们已学过了温度计的用法,这里老师给同学简单介绍一下,在温度计上有两个计量温度的单位,左边是℃,右边是℉,我们一般计量温度时都用℃,所以我们只要看左边的刻度就可以了。它是0℃为分界线,一大格表示10℃,一小格就表示2℃.液面上升指在10℃以上四格半位置处就表示19℃.
老师还统计了另外几个城市冬季同一天的最低气温,想不想看一下
出示例1图片,
仔细读题,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与0摄氏度进行比较)
北京气温和上海气温一样吗 (零上和零下) 一上一下,正好相反!(板书:0℃)
你们知道在数学上我们是怎样区分和表示零上4℃和零下4℃的呢 (板书:+4℃ -4℃)
学生回答。你们在哪见过的。(天气预报中常出现)
那你知道北京和上海这一天相差了多少摄氏度吗
3.师小结正负数的读写法
为了方便表示,我们把零上4℃可记做+4℃,读作正4℃,也可记做4℃;把零下4℃记作-4℃,读作负4℃.写的时候只要在4前面加个正号(在黑板上板书写法),+4也写做4,这个数读作负4,只要在4前面加个负号就可以了,写的时候先写负号再写数。
(板书:+4 读作正四,也可写成4 -4读作负四)
4.现在看着图中的温度计能不能很迅速的知道那儿的温度了 来个比赛好不好,看谁是个合格的气象员 拿出老师发给大家的小纸片,老师出示几个城市冬季同一天的最低温度,一说开始就迅速的举起合适的纸片,看谁又对又快!
香港18℃,哈尔滨-12℃,西宁-8℃,漠河-30℃,曾母暗沙30℃(或+30℃).介绍漠河,曾母暗沙地理位置。
那你们看在同一天我国最南部和最北部相差了多少摄氏度 有什么想法
先做一个合格的气象记录员还不够,看着图示能很快地把气温写下来才是一个优秀的小小气象员,想不想试一试
出示赤道40℃,北极-34℃,南极-40℃的图片。(南极是全球温度最低的地区)
二,教学例2
1.从上面的知识我们知道了同一天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温差,而有的地方一天以内也存在着巨大的温差,想不想了解一下。
出示1:哈蜜瓜和葡萄的图片。
这个地方的水果特别有名,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出示2:"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这是新疆的一个地方,这儿的气候特点也非常奇特。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介绍:新疆特别是吐鲁番盆地素有"早穿皮袄午穿纱"之说。以盆地西缘的托克逊为例,9月份中,午后最高气温平均27.5℃经常可升到30℃以上(最高曾达36.8℃)确实可以穿"纱";但清晨最低气温平均仅9.3℃,经常可以降到0℃~5℃(最低曾降到零下5.1℃),不穿棉就会很冷了。当地人在春秋季节中,一天之内衣服更换之频,大概也是世上少有。而那里的气候干燥,当地居民要多吃瓜果来补充水份。所以有此一说!)
师介绍吐鲁番盆地的气候特点:早晚很冷要裹着皮袄,而到了正午却很热只能穿件纱衣。那儿的水果因为白天日照非常充沛产生了很多甜分,到了夜间很冷这些甜分得以在水果内保存下来,所以吐鲁番的水果特别的香甜。
你们知道为什么吐鲁番盆地一天之内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吗
这和它独特的地理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我国海拔最低的地方,老师带来了一幅图。
出示例2的图片。
介绍海平面:图中的这条红线就表示海平面。你通过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那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学生回答后师总结:以海平面为基准(板书:海平面),比海平面高8844.43米,通常称为海拔8844.43米,可以记作+8844.43(板书+8843.43);比海平面低155米,通常称为海拔负155米,可记作-155米(板书:-155).看来用这样的数还能区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介绍珠峰最新高度。(今年3—5月,我国的科考队员,登上珠峰,通过先进的技术为这世界最高峰重新测量了身高,10月,国务院正式公布了新高度,向全世界展示我国严谨认真的对待科学的态度。)
2.下面这个地区的海拔高度你会表示吗
我国最大的湖——青海湖高于海平面3193米。
世界最低最咸的湖——死海低于海平面400米。
南京市的最高点——紫金山顶峰高于海平面448米。
3.从下面给你的数据中你能知道这个地区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呢
世界上最大的湖是亚洲北部的里海,它的海拔高度是-28米,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它的海拔高度是-11034米。
三,教学正负数的意义
1.刚才我们用这些数来表示零摄氏度以上的温度,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你们能将这些数分分类吗
出示:+4 -4 40 +8844.43 -155 448 -28 0
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后师总结(板书:正数 负数)
师结合温度和海拔高度来总结正数和负数。"0"怎么办呢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练习
(1)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5 +26 8 -40 -120 +103
(2)你能自己写出一些正数和负数吗
请学生上台有投影仪上演示,再同桌互相读一读。你们为什么不写零啊
3.今天我们认识了负数。老师这有些负数的小知识,你们想不想知道
介绍第9页"你知道吗 "
四,总结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那你今天学习了那些负数的知识了。
那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负数
结合学生回答介绍电梯里的正负数,股市中的正负数,存折中的负数等。
五,练习
1.做练习一第4题。
2.你知道下面的温度吗 读一读。
(1)水沸腾的温度是0℃.水结冰的温度是100℃.
(2)月球表面的最高气温是127℃,最低气温是-183℃.介绍月球表面的最高和最低气温。
(3)我国刚刚成功发射的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中向阳面的温度为100℃以上,而背阳面却低于-100℃,但通过隔热和控制,太空舱内的温度始终保持在21℃,非常适宜宇航员工作。
(我国的神舟六号飞船从发射到昨天的成功返回,虽然只经过短短的五天时间,但却凝聚了我国的最尖端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希望同学们也能从小就学好知识,长大后为我国的科技事业更进一步做为贡献。)
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得到方程:80a+150b=902880.2.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3.合作学习:
给定方程x+2y=8,男同学给出y(x取绝对值小于10的整数)的值,女同学马上给出对应的x的值;接下来男女同学互换。(比一比哪位同学反应快)请算的最快最准确的同学讲他的计算方法。提问:给出x的值,计算y的值时,y的系数为多少时,计算y最为简便?
4.课堂练习:
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
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变形为y=当x=2时,y=_
5.课堂总结:
(1)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注意书写格式);
(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关性;
(3)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作业布置
本章的课后的方程式巩固提高练习。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方程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的区别。
2.掌握:代数解法解简易方程。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代数解法解简易方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问题头脑不僵化,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通过代数法解简易方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渗透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用新的方法解简易方程,使学生初步领略数学中的方法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注意教学中民主意识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体现。
2.学生学法:识记→练习反馈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代数解法解简易方程。
2.难点:解方程时准确把握两边都加上(或减去)、乘以(或除以)同一适当的数。
3.疑点:代数解法解简易方程的依据。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解决问题。教师介绍新的方法,学生反复练习。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出示投影1)
引例:班上有37名同学,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进行拔河比赛,恰好余3人当裁判员,每个队有多少人?
师:该问题如何解决呢?请同学们考虑好后写在练习本上。学生活动:解答问题,一个学生板演。
师生共同订正,对照板演学生的做法,师问:有无不同解法?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比较两种解法。问;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活动:积极思索,回答问题。(一是列算式的解法,二是列方程的解法).师:很好。为了叙述问题方便,我们分别把这两种解法叫做算术解法和代数解法。小学学过的应用题可用算术方法也可用代数方法解。有时算术方法简便,有时代数方法简便,但是随着学习的逐步展开,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使用代数解法的优越性将会体现的越来越充分,因此,在初中代数课上,将把方程的知识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来学习。当然,在开始学习方程时,还是要从简单的方程入手,即简易方程。引出课题。
[板书]简易方程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师:谈到方程,同学们并不陌生,你能说明什么叫方程吗?
学生活动:踊跃举手,回答问题。 [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接问:你还知道关于方程的其他概念吗?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 [板书]方程的解;解方程
追问:能再具体些吗?即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并举例说明。学生活动:互相讨论后回答。(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师:好!这是小学学的解方程的方法。在初中代数课上,我们要从另一角度来解,还以上边这个方程为例。
[板书]
学生活动:相互讨论达成共识(合理。因把x=5代入方程3x+9=24,左边=右边,所以x=5是方程的解)
【教法说明】先复习小学有关方程的几个概念和解法,再提代数解法,形成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同一问题可从不同角度去考虑,即培养了发散思维。正是因为认识问题的不同侧面,导致学生感到疑惑,这时让学生自己去检验新方法的合理性,不但可消除疑虑,而且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师:以前的方法只能解很简单的方程,而后者则可以解较复杂的方程,因此更为重要。为了更好的理解和熟悉这种解法,我们共同做例1。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例1解方程(x/2)-5=11
问:你认为第一步方程两边应加上(或减去)什么数最合适?为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师板书)
问:你认为第二步方程两边应乘以(或除以)什么数最合适?为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师板书)
解:方程两边都加上5,得 (x/2)-5+5=11+5 x/2=16 (x/2)x2=16x2 x=32
问:这个结果正确吗?请同学们自己检验。学生活动:练习本上检验并回答问题。(正确)
师:这种新方法解方程时,第一步目的是什么?第二步目的是什么?从而确定出该加上(或减去)怎样的数,该乘以(或除以)怎样的数更合适。
学生活动:回答这两个问题。【教法说明】虽然解方程的过程由教师板书,但整个思路是由学生形成的,使新方法在学生头脑中越来越清晰,直到真正认识并掌握它,这样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由“学会”型向“会学”型转化,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师:上题在我们共同努力下得以解决,下面看你们自己的表现怎样?
例2解方程=10。
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做,一个学生板演。师生共同订正。
师:这里虽不要求同学们检验,但今后希望同学们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法说明】通过例2的教学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及运算能力,树立矛盾转化思想。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2)
1.(口答)解下列方程
学生活动:1、2题口答,3、4题在练习本上书写,可互相讨论,3、4题师巡回指导。
【教法说明】1题让学生困难同学回答,增强自信心;2题澄清模糊认识,可充分讨论,让学生各抒已见;3题较1题稍复杂,一是让学生体会新解法的优越性,二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题其实也是解方程,目的是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求异的创新精神。
(五)归纳小结 (由学生归纳)
1.按照新方法解方程,一般采用下面两点:
(1)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适当的数;
(2)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适当的数。
2.为了保证运算准确,养成检验的习惯。
八、随堂练习
1.选择题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课本第31页A组1.(2)(4)、2.(1)(3)(5)
(二)选做题:思考课本B组1、2。
十、板书设计
附:简易方程 随堂练习答案 探究活动
甲、乙二人从相距30m的两地同向而行,甲每秒走7m,乙每秒走,如果甲先出发1秒钟后,乙才出发,求甲出发后几秒钟追上乙?
解法(-)设甲出发后x秒追上乙,则甲走的路程为7xm,乙比甲晚1秒钟出发,乙少走1秒钟,此时,乙走的路程为(x-1)m,甲追上乙表示甲比乙多走30m。根据题意列出方程是:7x=(x-1)+30
解得x=47(秒)
答:甲出发后47秒追上乙。
解法(二)设甲出发后x秒追上乙,甲先走1秒钟,甲先走了7x1=7m,这样甲追上己只需多走30-7x1=23(m).这时甲、乙二人都走了(x-1)秒,甲走的路程为7(x-1)m,乙走的路程为(x-1)m,乙比甲走的路程少30-7x1=23(m),根据题意列出方程是: 7(x-1)=(x-1)+7(x-1) 解得x=47(秒)
答:甲出发后47秒追上乙。
解法(三)设已出发后x秒,甲追上乙,因为甲先走1秒,所以甲走了(x+1),乙走了x秒,甲走的路程比已走的路程多30m,依据此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为:7(x+1)-=30
解得x=46秒
甲走的时间为x+1=47(秒) 答:甲出发后47秒追上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