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浮力》教案【优秀14篇】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要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首先对每一个课题的教学内容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本页是细心的小编沉默给大家整理的14篇初中物理《浮力》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浮力的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知道浮力的应用。

二、问题及例题:

问题1:演示塑料瓶飘在水面上,为什么?谁能描述一下什么叫浮力?浮力是什么方向?

叫浮力,方向。

问题2: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3:通过想想做做3,说说可以怎样测量浮力的大小?

问题4: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呢?

例题:通过例题的学习,说明浮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三、目标检测:

1.铁块浸在煤油中受到的浮力方向是()。

2.一物体用弹簧测力计测得重5N,浸在水中测力计示数变为3N,则受到的浮力是N

3.一石块悬挂在弹簧秤下,当石块慢慢浸入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当石块全部浸入水中后,增加石块浸入的深度,弹簧秤的示数()。

4...把一木块浸没在水中,排开的水所受重力为12N,木块受到的浮力()

A.大于12N B.小于12N C.等于12N D.等于10N

5.下面关于浮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液体的密度大,则对浸在其中的物体的浮力一定大;

B、只要物体的体积大,所受的浮力一定大;

C、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形状及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D、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一定小于沉没在液体内部物体所受的浮力。

6.同样重的铁块甲和乙,甲浸没在水中,乙浸没在煤油中,铁块受到的浮力要大一些.(>)

四、学习小结:

1.浮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

3.浮力的方向()

(1)二次称重法:

4.浮力的大小(2)压力差法

(3)公式法

五、配餐作业:

A组:

1.将重力相等的实心铜球、铁球、铝球浸没在水中,它们受的浮力()

A.相等B.铜球最大C.铝球最大D.铁球最大

2.两个物体分别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将它们同时浸没同一种液体中,两弹簧测力计减小的数值相同,两物体必定有相同的( )

A.密度B.体积C.质量D.形状

3.潜水艇潜在水下航行,当它下潜的深度增加时,比较它所受到的。水的压力和浮力关系是( )

A.压力越大,浮力越大B.压力越大,浮力不变

C.压力不变,浮力越大D.压力不变,浮力不变

4.有一金属球,在空气中称得重3.8N,将它浸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时,有50ml水从溢水杯流入量筒,求:

⑴金属球的体积

⑵金属球所受浮力

⑶金属球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

B组;

1.金属块重10N,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当它全部放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8N,此时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是xxxxxN.如金属块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弹簧测力计上的读数应该xxxxxN.如果把金属块全部浸没在酒精中,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是xxx xN.

2.有一个木块,把它浸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时,从杯中溢出10g水,若把它浸在盛满酒精的溢水杯中,会从杯中溢出xxxxxxg酒精(酒精密度是0.8×103kg/m3,水的密度是1.0×l03kg/m3,木块的密度是0.5×103kg/m3).

3.给你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金属块,一杯水,请你设计一个测量金属块密度的实验,要求:

(1)、写出实验步骤和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2)、写出金属块密度的表达式。

六、学后反思: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设计理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问题,在“探究”中经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历程,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最终归于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科学探究的要素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探究中敢于质疑、勇于辩论,在充分交流中比较、筛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的指导作用突显出来,从而使师生互动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实质意义。这样一堂鲜活的课上完后,学生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收获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提高。因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浸在(漂浮、悬浮、下沉)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施加的竖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计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浮力并知道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及其方向,会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四、实验器材

演示实验器材:铁架台、重垂线、鸡蛋、食盐水、乒乓球、大烧杯、红毛线、水桶、水盆,准备一组与学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便于学生上讲台演示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器材:橡皮泥、小石块、小木块、铁钉、乒乓球、烧杯(100ml)、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细线。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生活中有关浮力的事例:漂浮在水面的轮船、木块、水鸭子、人,浸没在水中的潜水艇等。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事例中的轮船、人等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小组合作学习,尝试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现象与浮力有关;不仅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而且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体对它的浮力。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想了解哪些有关浮力的知识,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2、新课教学

模块一:感知浮力的存在,建立浮力的概念

初二物理浮力教案 篇3

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学习目标】

1. 感受浮力的存在及方向。

2. 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 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

4. 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学习重难点】

1.探究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2.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评价目标】

1. 通过演示实验一、二达成目标1.

2. 通过实验二和实验三达成目标2和4.

3. 通过达标测试达成目标3.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放映幻灯片,提问,并板书课题。观看、思考、回答通过观看图片:死海中的人

可以仰面看书;轮船在水中航线

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等,

引出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任务一:感受浮力

实验一:让学生将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到得现象,并设疑:乒乓球为什么会浮上来?

再设疑:乒乓球静止时受几个力得作用?

点评学生的受力分析情况并适时给予鼓励。

总结:乒乓球除了受到重力外,还受到浮力得作用。且浮力得方向是竖直向上。实验二:让学生将铁块放入水中,松手、设疑:铁块受浮力吗?

当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时,引导学生做课本上的实验,并提出实验要求。

巡回指导。

学生报告数据时板画物体受力示意图。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空气中铁块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大?而同一个铁块浸入水中时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却小了?

听取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补充说明,得出结论,并板书浮力大小的表达式及浮力的方向。

通过观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

组织语言叙述:乒乓球受力情况,并上黑板画出离得示观察铁块的运动情况。

引起认知上的冲突。

学生通过回答,争论,对需要探究的问题更明确。

根据要求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比较数据: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意图。通过实验感受浮力。

任务二: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问:浮力跟什么因素有关?耐心听取学生的猜想,并对各种猜想提出疑问,最后达成共识。

引导学生做实验去验证。(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

巡回指导。

听取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学会评估。

而后得出结论。并点出这一结论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得出来了。它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带着疑问思考。

发表自己的观点。

根据要求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通过探究实验,思考,回答。

通过实验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任务三: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出示题目,让学生限时完成。

(教师巡视。)完成后让学生展示答案并理由。

1.用弹簧秤在空气中称一铁块,测得重20牛,当把这个铁块的一部分浸在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为16牛,这时铁块受到的浮力是 牛,若将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铁块受到的`浮力是10牛,这时弹簧秤的读数为 牛。

2.一个烧杯装满水,将一个体积为120厘米3的物体放入烧杯中,溢出的水重为1牛,此物体所受的浮力是。

3. 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铁块重7.9N,当它全部浸没在水中时, 测力计的示数为 6.9N, 铁块受到的浮力是 N,如果铁块刚好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 铁块受到的浮力________N,测力计的示数________N。 4.质量是395克的铁块全部浸入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如果把这个铁球放入水银中,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已知ρ铁=7、9×103千克/米3)。

5.一个铝球重4、5牛,体积为0、5分米3,如果把这个球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大?静止时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按时完成题目。说出题目答案并理由学以致用

三、归纳总结,说出收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大胆叙述自己的收获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并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后3、4、6.选作:5认真完成作业。发散思维,张扬个性。

浮沉中班科学优秀教案 篇4

浮沉中班科学优秀教案

活动目标:

1、探索物体的“沉”和“浮”。

2、乐于参与科学实验。

活动准备:

1、盛有水的大盆。

2、塑料玩具、木片、石子、铁钉。

3、纸、笔。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猜一猜老师准备的这些东西,如果放到水中会怎样?

2、请幼儿将这些东西(塑料玩具、木片、石子、铁钉)依次放到水中,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

3、请幼儿在室内搜集各种材质的物品,将它们放到水中,观察它们的变化,并将实验结果以小组为单位记录下来。

4、各组幼儿表述本组的记录,教师将结果在黑板上进行统计。统计出哪些物品沉到水底,哪些物品浮到水面。(通过统计引导幼儿发现物体的。沉和浮与物体本身的材质有关。)

5、为什么有的物品会浮到水面上,有的物品却沉到水底?

请幼儿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6、教师根据幼儿讨论的情况进行小结

总结分享:

请幼儿说说自己对哪些物品做过沉浮实验,实验结果如何。

活动评价:

1、幼儿乐于参与实验探索。

2、幼儿发现了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本身的材质有关。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教案 篇5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教案

活动目标:

1、关心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

2、关注新技术在常见蔬菜培植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幼儿种植实物、照片、记录表、录像

活动过程:

一、交流种植植物的方法:

1、前一段时间我们在自然角里种了大蒜和洋葱,小朋友们都非常关心这些植物,为植物做了许多的事情,谁愿意来说说你是怎么种这些植物的?

2、幼儿自由交流介绍

预设:

(1)容器的情况:大蒜和洋葱需要适宜的容器(实物和照片结合)

a、(幼)可以用可乐瓶种洋葱,把洋葱架起来再放入水,这样洋葱的根就能往下生长了。(可能追问:问什么要架起来,有什么作用)它的根就能很好的吸收养料了(动脑筋)

追问:洋葱除了可以种在水里,还可能种在哪里呢?

b、种在土里的容器,下面要打个洞,这样浇水太多可以从洞里流出来,大蒜不会烂掉。

小结:原来植物可以种在水里,也可以种在泥土里。你们是用什么工具来种的呢?

(2)使用工具情况,各种工具的名称和不同用途(照片)

a、(幼)我是用钉耙把土耙松种下大蒜的,我天天都去浇水现在大蒜都长高了。钉耙是用来刨土的,可以把泥土弄松,方便我们种植植物。

b、(幼)我是用铲子扒土种下大蒜的。(合作)追问:你是用大铲子还是小铲子,它们用起来有什么不一样?(根据幼儿回答情况)

(幼)大铲子可以挖很多的土,小铲子只能挖一点点的土。

追问:你们觉得用大铲子方便还是用小铲子方便?(大的地方需要大铲子,自然角的盆子小,用小铲子方便。)

小结: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作用,适合用在不同的地方,有了工具的帮助让我们种植更方便。

二、交流分享植物生长的情况:

1、小朋友们这么关心我们的自然角中植物的生长,还做了记录呢。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2、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用多种形式:幼儿介绍、问小朋友等)(照片、观察记录、实物)

a、(幼)我发现洋葱先长根然后再长叶子。(观察的真仔细)(图画式记录)(也可请别的幼儿解读)追问:还有什么植物也是这样呢?

b、(幼)我发现洋葱的根比大蒜的根长。(照片式记录、幼儿的比较)洋葱的根有长、大蒜的根有长。(多种记录方法)(小棒、尺)

师:是吗?我来比比看,真的,5厘米比2厘米长,有3厘米呢。(根据具体情况)

c、(幼)我发现种在土里的大蒜,浇水的长的很好,不浇水的就死掉了。(幼儿绘画做品)

师:原来植物的生长需要水。

d、放在水里的洋葱生长比较快,但是没有营养很快就会长得不好了。

师:那有什么办法呢?(加营养液、怎么加的)(会用量杯,学会看刻度了)

师:原来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

e、没有阳光照射,洋葱发芽后叶子是黄黄的。

提升:光合作用。(找资料)

小结:小朋友本领真大,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和营养,这样这些植物才能生长的好。那么除了这些,你们发现植物的生长还有什么秘密?

f、(幼)我发现放在暖棚里的洋葱和大蒜比放在阳台上的长得快。

师:这是为什么呢?

(师):暖棚的温度比外面高,我们天天都测量温度,水里都结冰了很冷-1度,暖棚里温度也能保持5度,这样就能保持植物生长的温度了,那你们在哪里还看到过暖棚?

(照片和观察记录)(坚持性)(合作搭暖棚?)

三、观看录像:

(1)花匠伯伯是怎样搭建暖棚的?(无声、背景音乐录像)师和幼儿边看边交流怎么搭的。

师:为什么要搭双层暖棚?

师:是这样吗?让我们听听花匠伯伯是怎么说的?

(2)花匠介绍。

(3)师:我有个问题,到了晚上太阳下山了,天气很冷,暖棚里的温度就下降了。你想设计怎样的暖棚可以一直保持暖棚里的温度?

小朋友相互讨论,简单交流(搭双层、放小电珠、加热等)

(4)师:你们想了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在材料箱中投放了很多材料,我们可以去试一试,让我们自然角的植物在冬天也能生长得很好。

活动结束:小朋友一起探讨。

《浮力》教学设计 篇6

浮 力  --

【设计理念】

1. 通过实验引发讨论,培养学生探索事物现象的能力。

2. 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

3.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知道一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 会用弹簧秤法测浮力。

3. 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4. 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重力和浮力决定的。会判断物体浮沉。

5. 会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并知道漂浮的物体浮力大小等于物重。

【教学器材】

弹簧测力计、墨水瓶、烧杯、水、乒乓球(3个)、 溶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 什么是力?

2. 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测力计)

3. 出示弹簧测力计下挂空墨水瓶。墨水瓶受几个力?(两个)

4. 两个力是什么关系?(一对平衡力)

5.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二、导入新课

(一)演示实验

1. 用手托住空墨水瓶。分析受力情况,看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2. 分析变化原因,手对空墨水瓶的托力多大?如何求得?

学生实验:

将弹簧测力计吊着空墨水瓶,放入水中浸没,观察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现象?(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对它向上托的力。)物体在其他液体中是否也受到向上托的力呢?

演示实验:

将吊着的空墨水瓶放入 溶液中,看到什么现象?分析变化原因。

问:漂浮的物体是否也受到向上的托力呢?

学生实验:

将乒乓球投入水中,设法将它按入水中,有何感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二)板书

一、 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

↓                  ↓         ↓

(受力物体)         (施力物体)(方向)

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任何一个都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受力物体是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另外对浸入的理解,它包含两种情况:①部分浸入;②浸没。

讨论:

1. 给你弹簧测力计、水、烧杯、钩码,如何测出钩码浸入水中的浮力?

(1)先测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g 。

(2)物体浸入水中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

(3)求浮力

2. 浸在液体中物体一定受到浮力吗?(有各种意见)

演示实验:

图1

(1)取一只去底的矿泉水透明塑料瓶,瓶口朝下,瓶口略小于乒乓球。放入乒乓球。

问:如果我往里面注水,乒乓球会浮起吗?(会。因为要受到水的浮力)

(2)往塑料瓶里面注水。现象:乒乓球被水压在瓶底,同时有水从塑料瓶口漏出。

(说明浸在水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为什么呢?)

板书: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3)用瓶塞(或手)堵住漏水的瓶口,注意观察乒乓球下面积满水时有何现象发生?

(现象:乒乓球下积满水时乒乓球会上浮。)

(4)将水倒回烧杯,分析原因。

第一次乒乓球只受到水给它向下的压力。

第二次乒乓球下积满了水,即受到水对它向下的压力,而且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力。乒乓球上浮说明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这就是压力产生的原因。 >

图2

我们举特例来分析:立方体浸没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

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其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和面积相等,并且对应部位距水面的深度相同。

问:水给它们的压强是否相等?(相等)

问:水给它们的压力是否相等?(让学生讨论)(压力相等并且方向相反)

分析:(p =ρgh  p =f/s  s 一定,f =p•s)但是,上下两表面处的深度不同,下表面处的深度更深,压强更大,而上下两表面的表面积相同,据p = f/s f = p•s,所以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比上表面受到的压力更大。即 > 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板书:原因: >

而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 - ,这就是浮力。

板书:实质: = - ,方向竖直向上。

总结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问:既然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浮力,那

板书:三、物体的浮沉

演示实验:将三个乒乓球浸没水中(一个充满沙;一个中空;一个有部分沙,用蜡封住),松手后出现什么现象?分析讨论。

图3

问: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重力、浮力)它们的施力物体是谁?(地球、水)

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由它们共同决定。

(1)当 =g 时,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静止)(悬浮)

(2)当 >g 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上升)(上浮)

(3)当 <g 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下沉)

板书:

问:沉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静止)为什么?(另外受到容器底对它的支持力。)(  )

问:那么上浮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静止)我们就说物体漂浮在液面上,那么, 。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三、总结扩展

(一)本书主要学习三个知识点:

1. 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如何,以及如何用实验法测浮力?

2. 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 物体的浮沉条件。

我们要理解、记忆,并且借助实验,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二)思考:上浮的物体( ),上浮至漂浮在液面上( )

讨论:物体的重力怎样变化?浮力怎样变化?浸没在水的体积能怎样变化?说说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系?

四、布置作业

浮力教案 篇7

(板书课题)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标 ] (1)知道什么是浮力;(2)理解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重点难点] 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产生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

(五)[教学用具] 两端扎上橡皮膜的透明圆筒、弹簧秤、石块、细线、木块、水槽、水、酒精、煤油、盐、乒乓球、鸡蛋、石蜡块、玻璃块、氢气球。

(六)[教学过程 ]

一、复习提问: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

物体位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如图1所示,当物体受力F1>F2时,这个物体还能保持平衡吗?学生们很快答出:“不能”。教师接着提问:“物体将要向哪个方向运动?”(学生答):“向F1方向运动”。接着,教师小结:“当F1>F2或F1<F2时,物体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物体将要向力大的方向运动。”

二、新课引入:

演示:木块浮在水面;用手将乒乓球压入水中,放手后乒乓球能浮上来,这是为什么?(学生答):“这是因为它们都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么在水里下沉的石块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第一节 浮力

三、讲授新课

演示:用细线拴住石块挂在弹簧秤上,弹簧秤读数表示石块的重力。此时我用手向上托一下石块,并向学生发问:弹簧秤的读数如何变化?学生答:“减少”。教师追问: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石块受到手向上托的力。

演示:课本12-2实验,学生观察弹簧秤的读数有何变化?学生观察后回答:“减少”,减少的原因是:石块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这个托的力也就是水对石块的浮力,所以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重G减去物体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F。

F浮=G-F(板书)

演示:将烧杯中的水换成酒精或煤油,重做上面实验。实验表明了石块在酒精或煤油中也受到了浮力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一)浮力:一切浸入液体内的物体,都受到了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

既然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呢?

(二)物体的浮沉条件(板书)

让学生思考:在水中下沉的石块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两个力的作用”。石块下沉说明了浮力小于重力,所以浸入液体的物体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由此对于浸入液体的物体得出结论

当浮力小于重力,物体下沉(板书)

再让学生思考:浸入水中的木块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这两个力的作用”。木块上浮说明了浮力大于重力,所以

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板书)

演示:将鸡蛋放入已配好的盐水中,使它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让同学们自己分析:鸡蛋受哪几个力的作用?鸡蛋不动说明这两个力大小如何关系?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作用,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所以对于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得出结论

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演示:继续往盐水中加盐,观察现象。鸡蛋将漂浮在液面上,同学们思考:鸡蛋受哪些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这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如何?学生答:“大小相等。”所以对于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得出以下结论

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由此可知: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取决于它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学生练习一]第141页图12-3(写在小黑板上)

通过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只要物体在液体中,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浮力是怎样产生呢?

三、浮力产生的原因(板书)

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

演示一:用一个两端开口的透明圆筒,两端扎上橡皮膜,先将圆筒水平浸没入水中(如图2),橡皮膜受到水的压力向里凹,可以看到两边橡皮膜凹进程度比上端明显(如图3),这说明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不相等,这个压力差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

下面我们根据压强知识,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设想有一个立方体的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压力(图4)。它的左右两侧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是一对平衡力”。它的上、下面受到的压力是否也相等?(学生答):“不相等”。哪个表面受到的压力大?为什么?(学生答):“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大,因为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大,受到的压强大,压力就大。”上表面受到的压力小,这两个压力的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F浮=F'-F(板书)

因为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板书)

演示二 把表面很光滑的石蜡块紧贴在玻璃片上,将玻璃片及蜡块放入水槽,让蜡块与水槽底部紧密结合,蜡块并不上浮(如图5),轻轻拨动蜡块,让水进入蜡块底部。蜡块就会上浮(分析解释这个现象可使学生加深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所以,要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否受浮力,关键是看清这个物体是否受到来自液体向上的压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这个压力差方向是否竖直向上。

[学生练习二]

如图6示,两个正方体物体分别与容器底部和侧壁紧密接触,往容器中倒水,两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学生回答:“侧壁上的物体受浮力、底部物体不受浮力。”

物体不仅在液体中受浮力,在气体中也受浮力。

演示:氢气球脱手后上升,就是因为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

让学生思考:吹了空气的气球是否受浮力?(学生答):“受浮力”,为什么气球不上升呢?学生答:“因为受到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

四、课堂小结:(1)浮力;(2)物体的浮沉条件;(3)浮力产生的原因。

五、课堂练习:第142页1、3、4题。

[想想议议]从水中浮上来的皮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皮球受到的重力始终不变,皮球上浮的过程中,浮力大于重力;当皮球漂浮在水面上不动时,皮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可见浮力是逐渐减少的,皮球浸在水中的体积也在逐渐减少,所以浮力的大小跟浸在水中的体积有关,有何关系呢?同学们根据本节所学知识想一想,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六、布置作业 :第142页5题

浮力的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了解自然界中死海能使人漂浮的成因。

3、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教学准备

1、前期幼儿经验:知道有些物品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

2、人手一个鸡蛋、半杯温水、一根筷子、糖、盐、味精、水、抹布、脸盆。

3、大记录纸一张。

4、死海的录像。

重点难点

重点:有序进行实验。

难点:了解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教学过程

一、猜测沉浮的物品

师:小朋友,你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

对于幼儿答案中提到的有现成的,教师进行实验。

二、实验猜测

1、提问:如果把鸡蛋放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起来呢?

2、教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解读。

3、当场把鸡蛋放进水里验证:鸡蛋沉入水底。

三、幼儿进行实验

1、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浮起来?

2、出示记录表,让幼儿猜测,并记录猜测结果。

3、把幼儿分成三组,一组给予盐、一组给予糖、一组给予味精,并告知幼儿。

四、揭示实验结果

1、教师出示记录表,分别让不同实验的幼儿回答实验结果,并帮助幼儿进行记录。

2、教师进行实验:脸盆里装水加盐搅拌,鸡蛋浮起来

3、实验后得出结论,放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鸡蛋浮起来。

五、拓展活动:死海的秘密

提问:放了盐的水能让鸡蛋浮起来,那人可不可以浮起来呢?”

教师播放PPT,介绍“死海的秘密”。

教学反思

科学小实验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只是我们现在碍于幼儿园班级人数多,材料不够、操作不便等因素,使得这样的小实验不能很好的开展。今天的活动,实验的材料也比较繁琐,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所以进行了分组实验的形式,给予不同小组不同的材料,汇总实验结果,这样不仅让每种可能都得到了验证,满足了孩子探索的欲望,同时也能清楚的'得到实验的结果。这样的形式适合于班级人数多的实验。同时,记录表运用的也很有效,不仅帮助大家记录下实验结果,同时也能让幼儿一目了然的观察到不同材料的不同实验结果。我们的小实验要向着有效、易操作的方向努力。

浮力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现确定第一教时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2、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

3.理解计算浮力的两种方法(即阿基米德原理和称重法)。

技能目标:

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初步掌握利用探索性实验研究物理问题,并归纳出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排除、归纳整理数据的能力。

情感目标:

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通过介绍科学家的贡献,鼓励学生树立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

2、教学难点:启发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时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的关键:以方法教育引路,以学生思维障碍为突破口,针对性地安排实验探索。

四、教法与学法:

作为探究自然科学的规律课,过程一般是

本节内容要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与措施也不例外,因为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探索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是行之有效的路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得出规律”。

五、教学策略

教材中是一个探索性演示实验,但由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可见度较小,即使让一些学生上讲台参与,仍不利于满足大多数学生的求知心理,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方法教育的实施。故相应策略:

1.把演示实验改为并进式实验:即有演示实验又有学生实验。

2.通过分工合作和多次实验,以筛选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和获得不同条件下f浮与g排液的数值关系,并运用实验验证和归纳法为得出一般规律提供必要的素材。

六、教具准备

除了教师演示用装置外,还给每组学生准备了一小桶水,橡皮泥一块、饮料瓶、弹簧秤、烧杯和溢水杯各一个,塑料杯,塑料盘,胶水瓶,木块、同体积的铝块、铁块和铜块各一,水、酒精、盐水三种液体各一杯,细线等供选用等。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提问复习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引入新课。

浮体演示实验1:橡皮球(空心体)在液体中上浮。

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如:水中的游鱼、游泳的人、漂浮的物体、沉入水中的物体等,在气体中的物体同样也受到气体的浮力,如:空气的浮力等。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吗?

浮体演示实验2:木块(实心体)在液体中上浮(多媒体演示)。(说明:动态观察、创设情景、激发思维)

(二).新课讲授

1、浮力产生的原因(互动1)

学生讨论并启发答出:立方体木块浸没在水中,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相对应的部位,距液面的深度相同,水对它们的压强相等。因而它的左右两侧面和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而由于立方体上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小于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所以它们受到水的压强不同。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上下表面积相等,据p=f/s得f=ps可知,下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下的压力,所以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产生浮力的原因。

师:球体或无规则物体虽然没有象立方体有明显的上下表面,但它们受到浮力的原因也是由于上部下部表面受到压力的合力产生的。

2.浮力概念的建立(互动2)

刚才我们看到的橡皮球和木块浸入水中后都受到浮力,那么请问:它们上浮后,漂浮在水中静止有否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作用?(有!因为处静止状态,据受平衡力条件可以知道f浮=g物,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下面请看:

沉体演示1:金属球在中下沉

沉体演示2:胶水瓶在煤油水中下沉提问(1):那么浸在液体中的金属球和胶水瓶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针对学生思维障碍提出问题,进一步激发思维)

提问(2):如何判定金属球和胶水瓶是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

请同学们讨论判定方案:把金属球或胶水瓶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在让它们浸入水中,比较前后两次的读数,如果示数减少了,则说明金属球或胶水瓶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且减少量就是浮力的大小,即(f浮= g-f拉)。这也是测量浮力的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叫称量法:f浮= g-f拉 (板书) , 并让学生实验。提问几组:胶水瓶有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胶水瓶受到浮力多大?

结论:浸在水中的金属球和胶水瓶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总结归纳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f浮= g-f拉

说明:从“上浮”到“下沉”,从“浸没”到“部分浸在”,从水到其它液体,改变实验条件,异中求同比较,提供归纳素材。通过归纳,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初步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能力。

浮力是一种力,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其大小的单位也是牛顿,方向竖直向上;那么浮力的大小:在什么情况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什么情况物体受到的浮力小?阅读实践教材p82 “想想做做” 引入研究课题。

3、探究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1材料:一团橡皮泥、水、玻璃球

步骤:把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放在水中,观察其浮沉情况。把橡皮泥造成船上面加重物(玻璃球),比一比,看谁能装载更多的重物。提出怎么装载更多的重物?(解决问题)。引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

实验2材料:饮料瓶、小桶、水

步骤:把饮料瓶逐渐压入水中,注意手的感受,体会饮料瓶所受浮力及其变化,从感受及观察到的现象提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投影)

学生自主猜测可能的因素:物体的密度ρ物(物体的重)、物体的形状、深度h、浸入的液体密度、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排开的液体重等。

师:同学们的猜想都有自己的道理,这些因素是否都会影响浮力的大小呢?今天我们也要象科学工作者一样,用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同学们讨论设计下面验证的实验方案:

验证实验1: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物体的密度ρ物(物体的重)有否关系的实验。

验证实验2: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物体的形状有否关系的实验。

验证实验3: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有否关系的实验。

验证实验4:请设计检验f浮与浸入的液体深度h有否关系的实验。

验证实验5:检验f浮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   --------:       有否关系的实验。

分配学生验证课题:由于时间关系,而且我们要验证课题的因素较多,所以我们全班同学分工合作: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一、二、三、四小组同学分别验证实验1、2、3、4,做完实验后把合作探究过程和分析课题的结果向全班汇报,并与其它各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判断: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投影实验报告)。

((1)验证实验1:取相同体积的铝块、铁块和铜块,使其全部没入水中,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浮力。由于三者的密度(物体的重)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重)无关。

(2)验证实验2:把同一块橡皮泥捏成几种不同形状,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形状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 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3 )验证实验3:把同一块胶水瓶浸入的不同液体(水、酒精、盐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不同,浮力也不同,

故判断:f浮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有关

(4)验证实验4:把胶水瓶浸入小桶的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水中的深度h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与浸入的液体深度h无关。可能出现两种判断:

a: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胶水瓶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证明f浮与深度h有关,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胶水瓶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当胶水瓶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增大深度,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证明f浮与深度h无关。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h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 a在验证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一定(即没有控制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故判断错误。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h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 a在验证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一定(即没有控制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故判断错误。

师:刚才同学们把饮料瓶逐渐压入水中,体会感受饮料瓶所受浮力变化,故猜想f浮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可能有关。下面同学们一起验证实验5。

(5)验证实验5:把胶水瓶浸入的液体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不同,浮力也不相同,故判断: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与液体深度h无关。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合作验证,讨论分析判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重、形状和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h均无关,而与液体的密度ρ液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且由实验可得液体的密度ρ越大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越多,即物体排开液体的重g排液也就越多,可见浮力的大小是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g排液有关的。提出问题:f浮与g排液之间是否存在着确定的数量关系呢?若相等?(由f浮=g排液=m排液g=ρ液v排液g说明只与ρ液、v排液这两因素有关),若下相等(f浮≠g排液=m排液g=ρ液v排液g说明还有其他因素)?

4、探索f浮与g排液的关系。(投影)

(1)、学生自主猜想:

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2)、 布置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需要哪些器材?如何测物体(沉体、浮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如何测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两种方法)设计一个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室提供器材:物体(1沉体:胶水瓶、石块、橡皮泥……2浮体:木块、蜡块)、液体(水、酒精、煤油、盐水……)、大烧杯、塑料杯、塑料盘、弹簧测力计等。说明:这里采用让学生分组,可用不同的液体做实验,再归纳出一般结论的方法。组织实验:桌上有同学们所需要的器材,各小组可按需要选用,我们要亲自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看哪个组配合的好、实验操作熟练、测量数据准确。

(3)、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别对于沉体和浮体讨论验证方案,设计实验合理后,设计实验纪录表格,并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沉体(如胶水瓶)全部浸没和浮体(如木块)部分浸没在液体(如水、盐水或酒精)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

①对于沉体(胶水瓶)全部浸没的记录表格:(f浮= g-f拉)

胶水瓶的重:

g物=     (n)   胶水瓶在液体中受到拉力

f拉=     (n)   胶水瓶浸没在受到的浮力

f浮=     (n)

(选用塑料杯重可忽略不计) 胶水瓶排开液体的重

g排液=      (n)

②对与浮体(木块)部分浸没的记录表格:

木块的重

g木=          (n)

木块受到的浮力

f浮=     (n)

(选用塑料杯重可忽略不计)

木块排开液体受到的重

g排液=       (n)

教师巡视,并帮助学生将实验顺利完成。几组实验报告,提问实验中遇到什么问题?解决方案?

师:刚才我们分别做了不同物体(胶水瓶、木块、橡皮泥、石块、蜡块)在不同液体(如水、酒精、盐水、煤油)中所受的浮力与这些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现在我们归纳一下我们的实验结论。

(4)、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投影 )①结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在误差范围内)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这就是浮力定律(即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数学公式表示为:f浮=g排=m排液g=ρ液v排液g。

②.原理的适用范围:它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

③.简介阿基米德的发现:投影资料。

八、学习小结(见投影)1、知识要点,有两种方法可以计算浮力:f浮=g排=m排液g=ρ液v排液g和f浮= g-f拉。2、小结课题探究的一般过程。师: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班同学的合作,探究了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同学们表现了很高的热情与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共同完成了本课学习任务,目前国际上很多领域也采用象我们这样的合作探究方式探索科学课题,如我国与国际合作探究、交流核科学技术(投影)。

今后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将这种合作探究、学习交流的精神发扬下去。

九、布置作业

1、完成提纲(达标反馈)

2、实践性作业:动手制作利用浮力工作的模型(如:轮船、密度计、潜水艇、气球和飞艇)。

十、板书设计:              浮力

一、浮力的产生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一、   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3.方向:竖直向上。f浮= g-f拉

二、   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或气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2.公式:f浮=g排=ρ液gv排液

3.适用范围:液体和气体。

此教案适合基础较好的班级,且要能控制课堂活动;建议再花一课时进行习题讲解。

浮力——探究式教案(第2稿)

一、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现确定第一教时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2、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

3.理解计算浮力的两种方法(即阿基米德原理和称重法)。

技能目标:

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初步掌握利用探索性实验研究物理问题,并归纳出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排除、归纳整理数据的能力。

情感目标:

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通过介绍科学家的贡献,鼓励学生树立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

2、教学难点:启发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时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的关键:以方法教育引路,以学生思维障碍为突破口,针对性地安排实验探索。

四、教法与学法:

作为探究自然科学的规律课,过程一般是

本节内容要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与措施也不例外,因为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探索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是行之有效的路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得出规律”。

五、教学策略

教材中证明沉的物体也受浮力是一个探索性演示实验,但由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可见度较小。

故相应策略:

1.演示实验:用大弹簧测力计演示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再举例说明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如吊井水时,桶在水中时要比在空气中轻的多)。

2.通过分组合作实验,通过计算 f浮、g物、g排液的数值关系,并运用物理的数学推导得出一般规律,即阿基米德原理。

六、教具准备

除了教师演示用装置外,还给每组学生准备了一小水袋(装满水,无气泡并扎紧),弹簧秤、烧杯。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浮体演示实验:橡皮球(空心体)在液体中上浮。问:为什么会上浮?

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如:水中的游鱼、游泳的人、漂浮的物体、沉入水中的物体等,在气体中的物体同样也受到气体的浮力,如:空气的浮力等。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浮力的方向朝哪边?观察书上四幅图,说出答案。

浮体演示实验

(二).新课讲授

1、沉的物体受浮力吗?(互动1)

提问(2):如何判定大钩码是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

请同学们讨论判定方案:把金属球或胶水瓶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在让它们浸入水中,比较前后两次的读数,如果示数减少了,则说明金属球或胶水瓶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且减少量就是浮力的大小,即(f浮= g-f拉)。这也是测量浮力的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叫称量法:f浮= g-f拉 (板书) , 并让学生实验。提问几组:胶水瓶有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胶水瓶受到浮力多大?

结论:浸在水中的金属球和胶水瓶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总结归纳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f浮= g-f拉

说明:从“上浮”到“下沉”,从“浸没”到“部分浸在”,从水到其它液体,改变实验条件,异中求同比较,提供归纳素材。通过归纳,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初步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能力。

浮力是一种力,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其大小的单位也是牛顿,方向竖直向上;那么同学们的水袋浸没时受的浮力多大呢?

g水袋=     (n) 水袋的重力

f拉  =     (n) 水袋在液体中受到拉力

f浮  =     (n)    水袋浸没在受到的浮力

(选用塑料袋重可忽略不计) 水袋排开液体的重

g排液=     (n)

你发现了什么?(g水袋= f浮,g排液= g水袋)从而,f浮=g排=m排液g=ρ液v排液g。

教师巡视,并帮助学生将实验顺利完成。几组实验报告,提问实验中遇到什么问题?解决方案?

师:刚才我们做的实验虽然很特别但他的结论却可以用于任何情况下的浮力计算。这就是阿基米德原理。

(4)、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投影 )①结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在误差范围内)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这就是浮力定律(即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数学公式表示为:f浮=g排=m排液g=ρ液v排液g。

②.原理的适用范围:它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

③.简介阿基米德的发现:投影资料。

八、学习小结(见投影)1、知识要点,有两种方法可以计算浮力:f浮=g排=m排液g=ρ液v排液g和f浮= g-f拉。2、小结课题探究的一般过程。师: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班同学的合作,探究了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同学们表现了很高的热情与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共同完成了本课学习任务,目前国际上很多领域也采用象我们这样的合作探究方式探索科学课题,如我国与国际合作探究、交流核科学技术(投影)。

今后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将这种合作探究、学习交流的精神发扬下去。

九、布置作业

1、完成提纲(达标反馈)

2、实践性作业:动手制作利用浮力工作的模型(如:轮船、密度计、潜水艇、气球和飞艇)。

十、板书设计:              浮力

一、浮力的产生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一、   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3.方向:竖直向上。f浮= g-f拉

二、   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或气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2.公式:f浮=g排=ρ液gv排液

3.适用范围:液体和气体。

此教案适合基础一般的班级,注重的是知识的易接受性而不是完整性;建议以后逐步完整知识结构。建议出一例题讲解两种方法计算浮力。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 篇10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密度、力、二力平衡、液体压强等有关知识和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探究浮力的规律。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是本章的的一个学习重点。本节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勤于思考、善于探究的意识和习惯,以及感悟科学知识的价值,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节内容的重点是浮力概念的建立和浮力的规律,难点是浮力规律的探究和阿基米德原理的运用。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较重,稍不注意会难以完成。

学情简析

学生对“漂浮物体受浮力作用”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再结合学生已经学过的“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知识,稍作点拨就可以知道浮力的存在及其施力物体和方向。但对浮力规律的探究往往没有明确的思路,更没独立操作的能力;综合运用浮力及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本班学生中,约五分之二的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思维比较活跃,敢于表达,且有参与实验探究的欲望;而其余多数学生学习被动,思想懒散,课堂上很容易分散注意力,没有主动参与学习思考的习惯。

教学策略

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经验,通过提问激疑,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尽可能有深度、有广度地广泛参与思考。关于“浮力是怎样产生”的,限于学生基础,只要求认识到“液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竖直向上的力”,对浮力产生的原因暂不作引导分析。关于浮力规律的探究,为了降低学生的思考难度,直接将问题具体为“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是什么关系?”然后引导设计实验,由学生“指挥”老师完成探究。关于浮力知识的运用,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级练习,以此促进学生巩固基础,逐步学会运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知道浮力的施力物体及其方向。

2、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阿基米德原理)。

3、知道浮力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作受力分析,并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施力物体及力的方向)。

2、通过收集、交流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浮力的概念和浮力的规律(阿基米德原理)是本节课的教重点;浮力规律的探究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1、钢铁放入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

2、制造轮船的主要材料是什么?为什么它能漂浮在水上?

二、观察现象,初识浮力

1、将乒乓球投入水中,提示学生观察,并思考:乒乓球漂浮在水上,它受哪些力的作用?这些力的方向如何?它受竖直向下的重力而没有下沉,说明它必然受一个朝什么方向的力?这个力是谁给它的?乒乓球受的的浮力和重力,哪个较大?你是怎样知道的?

2、将石头沉入水中,提示观察,并思考:石头放入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它爱浮力的作用吗?你是怎样知道的?如何用实验来证明它是否受浮力?(鼓励学生设计并大胆表达)

3、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头的重力,再将石头浸没入水中,并观察此时测力计的读数。指名两位学生上台协助读数和记录,然后引导全体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石头在水中受到浮力吗?浮力是多少?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4、总结与板书什么叫浮力以及测浮力的方法。

三、实验演示,规律探究

1、引导猜想: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将学生的猜想写在黑板上。我们的猜想一定正确吗?要靠什么来验证?

2、指名两位学生,协助实验演示:测出重物的重力,再将它缓慢浸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完全浸没前,随着浸入体积的增大,测力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完全浸没后,随着浸入深度的改变,测力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

3、引导分析:这个实验说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4、深入探究浮力的规律。

(1)介绍器材,并将探究问题具体化:溢水杯装满水后,若将物体浸入水中,浸入的体积越大,它受到的浮力是越大还是越小?它排出的水是越多还是越少?浮力与排开水的重力相等吗?怎样做实验?

(2)接上述测出石头浸没在水中所受浮力的演示实验往下做:测出空桶的重力,将石头浸没入溢水杯的水中,用空桶接下从溢水杯中溢出的水,再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桶和水的总重力,由学生算出排出水的重力。

(3)分析总结:同学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石头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它排开水的重力是什么关系?换用其他物体和液体做实验,会得出同样的规律。要使结论具有普遍性,应该怎样表达?鼓励学生表达。

(4)其实这个规律早在20__多年前就有人发现了,这个人是谁?为了纪念他的贡献,这个规律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叫什么?课本多少页?大家齐读一遍。教师板书表达式。

四、梯级训练,加深理解

1、将一木块放入水中,它排开的水重10N,这个木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2、块石头浸没在煤油中时,它排开煤油的质量是800g,这个石头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3、伐木工人经常利用流水运送木料。若一根圆木浸入水中的体积是,那么这根圆木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五、提示帮助,方法补充

1、F浮=m排g

F=ρ液V排g

2、由补充的计算方法可知,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刚才我们的猜想正确吗?

六、课堂小结

鼓励学生自行回忆: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七、课外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题。

浮力的教案 篇11

水的浮力是我们身边的科学,同时也是幼儿比较感兴趣的课题之一。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中华文化启蒙教育课程的特点以故事《文彦博取球》为载体设计了这个活动。在活动中,将有关浮力的知识巧妙地贯穿于故事之中,以故事中的小朋友取皮球这一情境,启发幼儿动脑筋、想办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提高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在设计过程中,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操作和观察,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幼儿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从小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能克服困难积极动脑解决问题。

2.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猜想与动手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3.技能目标:能尝试与同伴合作利用浮力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创造力目标:喜欢探索身边感兴趣的事物,能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激发创造灵感。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熟悉《文彦博取球》的故事。

2.物质准备:课件、盛有水的大盆、塑料盆、贝壳、纸片、纸盒、太空棉、石子、铁钉、铁盘、塑料绳、丝带、海绵、木头、橡皮泥、乒乓球、大塑料桶、大平盘。

3.环境准备:创设《文彦博灌水取球》的故事环境、《平湖秋月》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起兴趣,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1.观察浮萍、浒苔的图片,了解自然界中一些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

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浒苔?浒苔是一种生长在海面上的漂浮植物。

这种植物生活在池塘中或是湖水中他的名字叫做浮萍。

2.出示各种物品图片,请幼儿猜想什么东西能浮起来,什么东西能沉下去?

(1)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以浮在水面上,有哪些物品可以沉到水底?

(2)出示我的猜想以及浮沉等符号标志,请幼儿选择一种物品猜想它能浮在水片上还是能沉到水底,按标志选择相应的位置放好。

3.请每位幼儿选一种物品猜测它们能浮上来,还是能沉下去并根据标志选择合适的位置。

二、幼儿操作实验,并将结果与猜想进行对比

1.提出实验要求:

(1)记住实验结果,结束后进行对比。

(2)做浮沉实验前怎样做才能不湿袖子?

(3)当几个小朋友都想用一种材料该怎么办?

(4)怎样才能让实验桌保持干净整洁?

(5)做完实验应该怎样做?

2.幼儿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3.将自己的实验验结果与实验猜想进行对比调整。

三、通过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引出问题,幼儿动手尝试操作解决

1.讲述《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并引发幼儿用自己刚学到的本领帮助故事中的小朋友解决困难。

2.教师指导幼儿讨论如何分工合作的问题。

3.幼儿分组利用浮力原理进行取球实验。

4.引导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揭晓故事结尾,向大家介绍文彦博是一位中国古代聪明睿智好孩子的典范。

四、延伸活动

中国古代有个文彦博,今天我在咱们班里也找到了许多“小小文彦博"鼓励幼儿用自己学到的本领解决生活中的更多问题。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活动中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浮力ll文彦博取球蕊擎悬琴擎酝.》辫蓥幼儿园教育活动亲倒及评析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想了很多方法,尤其在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大家都很认真地去实验,虽然幼儿的。思路一直跟着教师走,在活动中教师给了幼儿很大的自由,幼儿敢说敢做,在帮助小朋友把皮球取出来的时候,各组幼儿情不自禁的鼓掌欢呼,气氛很热烈,达到了非常好的互动效果。

专家点评:

这次活动的全过程体现了幼儿科学教育中应培养幼儿尝试的精神要求,它基本遵循了问题。尝试(操作、实践)。发现、提出新问题。再尝试一再发现这一活动过程,不断尝试不断发现,使认识不断深化。在以往的科学教育中,较多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对幼儿情感、态度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则重视不足,在这个科学活动的探讨过程中,教师大胆加入了通过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幼儿从中发现知识,学习知识,学会技能,以达到获取经验、建构概念、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教师为幼儿提供的丰富操作材料,可以帮助幼儿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这种结论不是教师传授,而是幼儿的直接经验,因此,幼儿的学习就显得十分积极主动。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 篇12

(一)教材: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1.理解调节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可以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2.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三)教具:形状、体积相同的铁块、木块各一个,卷成一团的废牙膏皮(底部已剪去),橡皮泥,玻璃水槽2个,自制潜水艇模型,潜水艇挂图。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演示:先让学生注意铁块、木块体积相同,而材料不同,然后把铁块、木块一同浸没水中,同时放手,让学生观察。

依次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1.浸没在水中的木块、铁块,各受到什么力的作用?为什么一个浮起,一个沉下?

2.浸没在水中的木块、铁块受到的浮力相等不相等?为什么?受到的重力相等不相等?为什么?

3.木块、铁块的体积相等,为什么受到的重力不相等?(引导学生认识是因为密度不相等)

小结:像铁块、木块这些实心的物体,有的密度比水大,有的密度比水小,把它们浸没在水里密度比水大的,下沉;密度比水小的,上浮:如果物体的密度跟水一样,它将怎样呢?

二、讲新课

将橡皮泥、废牙膏(铝的)分别放在2个玻璃水槽旁。

教师讲:橡皮泥、铝的密度都比水大,能不能使密度比水大的橡皮泥、牙膏皮浮在水面上?

(找2名学生分别做这2个实验,并让他们每个人试着说明自己采用的办法为什么能达到要求。然后,教师就着做成船形的橡皮泥、空心的牙膏皮小结。)

小结: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做成空心,就可以浮在水面上。这时,这个物体受到的重力虽然没变,但它排开水的体积增大了,受到的浮力增大了。

边讲边板书:

三、浮力的应用

1.采用“空心”的办法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

教师讲:密度小于水的物质,像木材,做成独木舟——“空心”,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运送更多的人和货物。密度大于水的物质,像橡皮泥、铝,做成空心,也能调节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使它下沉、悬浮或漂浮。现在看看技术上怎样利用这个道理。先看看轮船。

问:轮船是钢铁做的。钢铁的密度比水大还是比水小?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边小结边板书。)

2.浮力的利用

(1)轮船 用空心办法,增大体积,增大受到的浮力。

问:如果一只轮船,它本身和装的货物总重100000牛,它受到的浮力多少牛?它排开的水重多少牛?它排开的水的质量是多少吨?(简单交代什么叫排水量)

讨论:这只船如果从河水驶入海里,它受到的浮力变不变?它排开的水的体积变不变?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为什么?

(2)潜水艇

演示:潜水艇挂图,潜水艇模型。(边讲解边板书)

用改变水舱中水量的办法,使潜水艇受到的重力大于、等于或小于受到的浮力来实现下潜、悬浮、上浮。

(3)气球和气艇(让学生看课文而后问学生)

问:气球、气艇采用了什么办法使它能够受到空气的浮力而升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用充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的办法,使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

讨论:要使充了氢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有什么办法?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略)

《浮力》教学设计 篇13

一、复习提问: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

物体位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如图1所示,当物体受力F1>F2时,这个物体还能保持平衡吗?学生们很快答出:“不能”。教师接着提问:“物体将要向哪个方向运动?”(学生答):“向F1方向运动”。接着,教师小结:“当F1>F2或F1<F2时,物体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物体将要向力大的方向运动。”

二、新课引入:

演示:木块浮在水面;用手将乒乓球压入水中,放手后乒乓球能浮上来,这是为什么?(学生答):“这是因为它们都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么在水里下沉的石块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第一节浮力

三、讲授新课

演示:用细线拴住石块挂在弹簧秤上,弹簧秤读数表示石块的重力。此时我用手向上托一下石块,并向学生发问:弹簧秤的读数如何变化?学生答:“减少”。教师追问: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石块受到手向上托的力。

演示:课本12-2实验,学生观察弹簧秤的读数有何变化?学生观察后回答:“减少”,减少的原因是:石块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这个托的力也就是水对石块的浮力,所以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重G减去物体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F。

F浮=G-F(板书)

演示:将烧杯中的水换成酒精或煤油,重做上面实验。实验表明了石块在酒精或煤油中也受到了浮力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一)浮力:一切浸入液体内的物体,都受到了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

既然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呢?

(二)物体的浮沉条件(板书)

让学生思考:在水中下沉的石块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两个力的作用”。石块下沉说明了浮力小于重力,所以浸入液体的物体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由此对于浸入液体的物体得出结论

当浮力小于重力,物体下沉(板书)

再让学生思考:浸入水中的木块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这两个力的作用”。木块上浮说明了浮力大于重力,所以

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板书)

演示:将鸡蛋放入已配好的盐水中,使它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让同学们自己分析:鸡蛋受哪几个力的作用?鸡蛋不动说明这两个力大小如何关系?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作用,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所以对于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得出结论

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演示:继续往盐水中加盐,观察现象。鸡蛋将漂浮在液面上,同学们思考:鸡蛋受哪些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这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如何?学生答:“大小相等。”所以对于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得出以下结论

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由此可知: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取决于它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学生练习一]第141页图12-3(写在小黑板上)

通过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只要物体在液体中,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浮力是怎样产生呢?

(三)、浮力产生的原因(板书)

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

演示一:用一个两端开口的透明圆筒,两端扎上橡皮膜,先将圆筒水平浸没入水中(如图2),橡皮膜受到水的压力向里凹,可以看到两边橡皮膜凹进程度比上端明显(如图3),这说明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不相等,这个压力差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

下面我们根据压强知识,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设想有一个立方体的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压力(图4)。它的左右两侧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是一对平衡力”。它的上、下面受到的压力是否也相等?(学生答):“不相等”。哪个表面受到的压力大?为什么?(学生答):“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大,因为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大,受到的压强大,压力就大。”上表面受到的压力小,这两个压力的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F浮=F'-F(板书)

因为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板书)

演示二把表面很光滑的石蜡块紧贴在玻璃片上,将玻璃片及蜡块放入水槽,让蜡块与水槽底部紧密结合,蜡块并不上浮(如图5),轻轻拨动蜡块,让水进入蜡块底部。蜡块就会上浮(分析解释这个现象可使学生加深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所以,要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否受浮力,关键是看清这个物体是否受到来自液体向上的压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这个压力差方向是否竖直向上。

[学生练习二]

如图6示,两个正方体物体分别与容器底部和侧壁紧密接触,往容器中倒水,两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学生回答:“侧壁上的物体受浮力、底部物体不受浮力。”

物体不仅在液体中受浮力,在气体中也受浮力。

演示:氢气球脱手后上升,就是因为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

让学生思考:吹了空气的气球是否受浮力?(学生答):“受浮力”,为什么气球不上升呢?学生答:“因为受到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

四、课堂小结:

(1)浮力;(2)物体的浮沉条件;(3)浮力产生的原因。

五、课堂练习:

第142页1、3、4题。

[想想议议]从水中浮上来的皮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皮球受到的重力始终不变,皮球上浮的过程中,浮力大于重力;当皮球漂浮在水面上不动时,皮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可见浮力是逐渐减少的,皮球浸在水中的体积也在逐渐减少,所以浮力的大小跟浸在水中的体积有关,有何关系呢?同学们根据本节所学知识想一想,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六、布置作业:第142页5题

浮力教案示例之二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 篇14

学习目标:

1、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概念、方向、施力受力物体。掌握称重法测量浮力。

2、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注意控制控制变量方法的应用。

3、科学探究阿基米德原理并应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在电子白板上展示学生在课下自己对浮力这部分知识自己对知识点的总结,适当的加以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学生对照自己的总结查找漏洞。

(一)认识浮力

概念: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托力叫浮力。

1、方向:竖直向上

2、施力受力物体:液体或气体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

3、产生原因:液体对物体上表面和下表面压力差

(二)浮力的大小

1、F浮=G-F

(称重法)

2、F浮=G排=ρ液gV排(阿基米德原理)

3、F浮=G

(漂浮、悬浮)

4、F浮=F上-F下

(压力差)

这三种方法都可以计算浮力的大小其中阿基米德原理最为重要,下面对阿基米德原理进行回顾。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实验探究

简述实验探究的过程理解结论科学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以视频的方式回顾实验的过程拼配例题加以练习

(三)物体浮沉

1、物体浮沉条件

上浮F浮?G ρ物

F'浮=G ρ物

下沉

F浮

结果

沉底

G= F浮+F'

悬浮

F浮=G

ρ物=ρ液

2、浮沉条件的应用

(1)密度计是测量液体密度的工具

工作原理:利用物体漂浮在液面上工作的。

(2)轮船

工作原理:利用“空心法”把密度比水大的钢铁材料制成空心使它排开更多的水,增大浮力,从而使它漂浮在水面上。

轮船从河里到海里吃水线的高度会变浅轮船在河里和海里都是漂浮,因此所受浮力相同。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因为海里的密度比河里密度大所以海里比河里船进入的体积小。

(3)潜水艇

工作原理:潜水艇能够方便的在水中浮沉,是因为潜水艇下潜后所受浮力不变,但它可以靠向水舱中加水和排水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浮沉。

(4)盐水选种

工作原理:把种子放入一定浓度的盐水中,饱满的好种子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下沉;干瘪的坏种子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上浮。

(5)热气球

工作原理:热气球巨大气袋中充满空气,用喷嘴加热气袋中的空气,气球内部温度升高,密度降低。当气球内部气体的的密度比外部气体密度小到一定程度时,气球上升。当气球内部空气冷却密度升高时,气球下降。

二、典型引领

1、质量相同的木块和石蜡,把木块放在盐水中,石蜡放在水中,比较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那么

A.木块受到盐水的浮力大

B.石蜡受到水的浮力大

C.它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由于液体的密度不同,木块与石蜡的密度也不同,所以无法判定

2、将重为4N,体积为6×10-4m3的物体投入一装有适量水的溢水杯中,溢出水300g.若不计水的阻力,当物体静止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物体上浮,F浮= 6 N

B.物体悬浮,F浮= 4 N C.物体漂浮,F浮= 4 N

D.物体沉在水底,F浮= 63N

3、一个重5N的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将它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3N,则石块受到的浮力是___N,溢出水的重力是___N。

4、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某班同学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液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以及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以下实验器材:

①弹簧测力计;

②装有水的玻璃烧杯;

③装有酒精的玻璃烧杯;

④顶端带有挂钩的铝块;

⑤细线。

(1)探究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应选择的器材是顶端带有挂钩的铝块、细线、________和________;(填写序号)

(2)甲同学认为“物体浸在液体中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并在同种液体中用图甲实验证实他的观点,即铝块从A到A`位置的过程中,浮力变大了。乙同学认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并在同种液体中用图乙实验证实自己的观点,即铝块从B到B`位置的过程中,浮力大小不变。请分析甲、乙两同学的实验过程,�

(3)经过认真分析发现,甲同学的实验适用于探究浮力大小与____________关系。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