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教案优秀8篇

《回声》教案 篇1

一、激趣导入。

师:《板书“声”》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字?

生:“声”。

师:平时同学们听到过什么样的声音?

生:河水流动的声音。

生:鸟的叫声。

生:小提琴声。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平时,我们听到过各种各样的声音,今天学的课文题目又是什么呢?(板书“回”)

生:齐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我想知道回声是什么。

师:好,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并在自然段前面标上序号。

二、初读感知。

(出示生词卡片)学生认读。

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生:课文有六个自然段。

师:下面请同学分段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生:这篇课文讲了小青蛙跟着妈妈到桥洞里听到回声的事。

师:那回声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来逐段学习课文。

三、细读感悟。

师:谁来读第一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生:读第一段。

生:这段告诉我们小河上有座石桥。

师:(出示挂图)这就是书上说的那座石桥,书上还告诉我们什么了?

生:半圆形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师:哪位同学指着图说一说什么像个大月亮?

生:(指图说)。

师: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

生:这里的景色非常优美。

师:谁能用赞美的语气读这一段?

师: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读第二、第三段。

生:小青蛙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

师:它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

生:在桥洞底下发现的。

师:(演示小青蛙和妈妈游到桥洞底下)这只小青蛙都学它说什么话了,同学们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把话画下来。

师:我们把当时的情景读出来好吗?谁当小青蛙?谁当学话的小青蛙?大家仔细听他们是怎样读的。

师:大家想一想青蛙说的两次话语气一样吗?为什么?

生:不一样,他说的第一次话是赞美的语气,第二次话是问的语气。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从标点符号看出来的,是感叹号。

师:说明他心里怎么样?

生:第一次心里高兴,而第二次话是问号说明他心里很奇怪。

师:请同学们再来读,注意语气的不同。

师: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想什么?

生:哪里来的一只小青蛙在学我说话?

生:那只小青蛙到底在哪啊?

师:对,所以书上用了个什么词?

生:奇怪极了。

师:(板书“奇怪”)大家想一想:“奇怪极了”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奇怪。

师:对,那他是怎样做的?

生:他去问妈妈。

师:谁读一下他问妈妈的话?

师:我们也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吧。谁读第四段?

生:(读第四段)。

师: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生: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

师: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老师先找到了跳到岸上的“跳”字(演示),大家再找一下,还有表示动作的词吗?

生:捡起的捡,扔进的扔。

师:对,大家拿起笔,把这三个字点上小黑点。

师:大家一起表演一下怎样叫捡起石子扔进河里。

生:(表演)。

师:对,就这么一扔,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师:请大家看录像(石子激起波纹,又荡回来)。你刚才看到了什么?谁能起来说一说。

生:有人扔进河里一颗石子,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荡回来。

师:(板画,河水激起波纹)在什么情况下荡回来?

生: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师:(板画,又一圈圈荡回来)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离着河岸很远,会荡回来吗?

生:不会。

师:(指学生读这一段),学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水的波纹碰到河岸会荡回来。

师:(板书,水波河岸)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同学读第5段。

生:(读第5段)。

师:谁愿意读青蛙妈妈的话?其余同学边听边想青蛙妈妈说了几句话?

生:(读)。

生: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四句话。

师: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谁来读?

生:(读)。

师:告诉我们什么?

生:叫声像水的波纹。

师:下面我们就学着青蛙妈妈的样子指图说一说。(师边指图边范读)。

生:(指图说)。

师:青蛙妈妈为什么说他们像呢?请同学读一下第2、第3句话。

生:(读)。

师:老师把这二句话写到了小黑板上(出示),谁再读?

生:(读)。

师:谁来说一说他们哪儿像?

生:碰到一个地方都要返回来。

生:水的波纹碰到桥洞要荡回来,,声音的波纹碰到石壁也要返回来。

师:(板书声波石壁)同学们想一想,荡回来的“荡”是什么意思?

生:是弯弯曲曲的。

师:你的意思对了,但说的不准确,我们说水波是一上(一下),一起(一伏)。

师:对,一起一伏地在动。大家再想想返回来的“返”是什么意思?

生:比如说有个人出去有事,想起忘拿东西了,再回去就是返。

生:“返”就是回来的意思。

师:下面我们加上动作说说这句话。(师示范),谁愿学着老师的样子说一说?

生:(加动作读)。

师:青蛙妈妈第4句话又说了什么呢?谁来读?

生:(读)。

师:想一想:小青蛙又一次听到的声音我们叫它什么?

生:回声。

师:对,我们就叫它回声。谁来把青蛙妈妈的话完整地读一下。

生:(读话)。

师:小青蛙是怎样听到回声的?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指着图说一说。

生:小青蛙在桥洞里面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又返回来,小青蛙就听见自己的声音了。

生:……

师:同学们看来都明白这个道理了,那小青蛙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从哪看出来的?

生:小青蛙高兴地一蹦老高,高兴地说:“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

师:大家看图,小青蛙高兴地一蹦老高(演示),你说他现在心情怎么样?

生:它非常高兴。

师:是啊!很兴奋,高兴得都蹦起来了,想想这句该怎样读呢?

生:(读)。

师:最后一段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读第六段)。

生:小青蛙又回到桥洞里叫了。

师:他又回去了,还告诉我们什么?

生:他叫个不停,还听到一片呱呱的回声。

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小青蛙的回声。(放录音)你觉得小青蛙现在心情怎样?

生:很高兴。

生:很快乐。

师:对呀,从哪个词看出他很高兴,很快乐?

生:欢快。

师:“欢快”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兴奋。

生:特别高兴。

师:对,他为什么特别高兴?

生:因为他明白了回声是怎么回事。

师:明白了道理,学到了知识感到由衷的高兴。我们就用欢快的语气齐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

四、总结拓展。

师:学了这课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回声是什么?

生:我知道了声音碰到非常硬的物体会返回来。

师:好,大家平时听到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

生:在山谷里能听到。

生:在新家里没放东西的时候,一叫能听见回声。

师:还从哪儿能听到回声呢?回家以后从课外书中、从家长那里了解一下,并读一读自读课本的33课《山会说话吗?》。

《回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乐、奇怪、亲切的语气。

★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初步感知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回声吗?你在哪儿听过?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2、小组按自然段读、指名读课文。

3、学生自主识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4、班上汇报。

5、写字指导。

(1) 学生观察。

(2) 教师示范:“纹、影、倒、游”四个字。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学生质疑。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二、朗读感悟。

1、默读思考:小青蛙听到了哪些声音?画出有关的句子。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在哪儿听到的?妈妈是怎样说的画出有关的句子。

2、把你画出的句子在小组里读一读。

3、课件演示回声的成因。在读读妈妈说的话。

4、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范读:理解回声的成因。

三、实践活动。

回家后做实验或到郊外听回声。

《回声》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说

《回声》是一篇生动形象的科学童话。文中配有插图。本课的主人公小青蛙,它不明白为什么有一只小青蛙在调皮的学它说话。在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小青蛙才明白回声的原理。小青蛙的思想感情是随着对回声的认识而变化的。要引导学生读出变化的语气。同时激发孩子学科学、爱科学的欲望。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巩固“呱”“哩”等6个生字,会写“圆”“围”两个字。②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③感悟“捡”“扔”“激”“碰”“荡”等词语的用法。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赞美、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②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自主读书,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创新目标。

① 培养学生再造性想象,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赞美、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②感悟“捡”“扔”“激”“碰”“荡”等词语的用法。

② 圆、围这两个字达到四会。

(2)、教学难点

① 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二、教法学法

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读出小青蛙和青蛙妈妈的各种语气,在教学中采用了导读法。例如:在整体感知课文时进行师生互读。在教学1--3自然段时,对重点句子进行范读、赛读、对比读。在教学4-6自然段时,让学生默读、带动作读、小组里边读、分角色读、齐读、带头饰表演读。俗话讲“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阅读教学我把读贯穿于全文。为了突破难点,在教学4—5自然段时,我采用了直观演示的方法。让学生轻而易举的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

本篇课文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教学1—3自然段时,让学生自己选择朗读的方式,并且说说都读懂了什么?在教学4—5自然段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青蛙妈妈是用什么方法让小青蛙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并且自己选择朗读的内容。这种学习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头饰。一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是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程序设计

这节课我是分六大部分进行的。

1、看图谈话,设悬导入。

我设计两个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并为讲授新课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2、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利用猜字游戏复习巩固生字。

采取同桌互读和猜字谜的办法来巩固生字,符合低年级儿童思维的特点,并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巩固生字的目的。

3、师生合作,朗读感悟,研究体验。

首先创设情境,师生互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师生合作,培养了孩子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然后图文结合,小组合作,研读1---3自然段。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读完了在小组内交流,说一说都读懂了什么?老师对重点句子进行朗读指导,达到有感情的朗读。新课标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朗读方式。为了避免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教,设计了一个这样环节,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教师适时点拨。接着实验演示,突破难点,研读4、5自然段。先让学生讨论青蛙妈妈是用什么方法让小青蛙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然后进行演示青蛙妈妈投石击水和小青蛙的叫声,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桌互说水和声波的变化。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让学生明白回声的原理。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语言。了解回声的形成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采取了演示法,呈现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幅真实、直观的画面。让学生直观的感知回声形成的过程,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最后,带上头饰演读课文并进行拓展练习。

4、指导写字。

引导学生观察,说说都发现了什么?教师示范写字。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鼓励写的好的和写的有进步的学生。并挑选学生写的字在实物投影上展示。

5、总结全文。

6、体验性作业。

《回声》教案 篇4

目标:1、认识“呱、哩”等6个我会认的字。会写“岸、纹”等8个生字。

2、了解回声现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识字写字,了解回声现象等科学常识。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

1、师范读课文。

2、听了以后,你们知道回声是怎么产生的吗?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小青蛙知道是回声的?(4、5自然段)

3、齐读4、5自然段,有趣吗?

4、再读课文,把文中我会认的字多读几遍。

三、学习我会认的字。

1、分小组自学生字。

2、检测自学情况。

指名读、用生字组词、偏旁、字型结构、开火车。

四、学习我会写的字。

1、齐读生字、记生字。

2、用生字组词,理解词义。

3、注意生字的间架结构。师示范。

4、生描红练习。

五、作业:1、流利地朗读课文。

2、听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出示生字卡,复习生字。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出示课件,小河上这座石桥美吗?指导朗读。

2、小青蛙来到桥底下,心情怎样?他是怎么叫的?看课件。

3、看了以后,你们感觉怎么样?(很奇怪)小青蛙也感觉很奇怪。

青蛙妈妈带小青蛙来到岸上,是怎么给他讲的呢?

4、看课件,你们明白回声是怎么回事了吗?

5、你听到过回声吗?是在哪儿听到的?

6、分角色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读出小青蛙高兴的语气。

三、读读抄抄。

1、小河上有座石桥。

2、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

3、小青蛙欢快地说:“多好玩啊!”

四、课后小结。

五、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预习32课。

《回声》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力度记号p\f,并进行情景创作活动。

二、用连音、断音的演唱方法,运用力度记号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三、感受回声,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教学重点: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力度记号p\f,并进行情景创作活动。

教学难点:运用力度记号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今天,王老师要带同学们一起到山谷中去郊游。我们出发吧。(出示节奏x x x x‖,教师用小军鼓敲击这条节奏)

三、师:你能拍一拍吗?

生:学生慢慢的跟入,跟拍。

师:听一听,我的脚步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敲击有强弱的节奏。

x x x︱x ︱x—‖学生聆听并回答)[出示p  f]

师:我们来试试看。(学生跟着小军鼓拍出有强弱的节奏)

师:再听一听,我们的脚步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敲击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的力度效果)

[出示p    mp    mf    f   mp   p  ]

弱   中弱  中强  强  中弱  弱

[出示

师:我们再来试试看。(学生表现渐强、渐弱的力度效果)

四、新课教学

1、师:走进大山,大山里有什么样的景色呢?(多媒体播放歌曲的伴奏音乐,画面是山谷的画面)

2、师: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师:哇,这个山谷真是好美啊!老师忍不住想对着山谷大喊一声:喂!你好吗?〈回声〉喂,你好吗?诶,同学们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请同学们来回答〉

3, 师:同学们很聪明,山谷里传来了老师说话的回声,那么同学们了解回声吗?能不能说一说回声有什么特点呢?〈要求说出轻,弱〉

4, 师:那同学们就跟老师一起来玩一玩这个回声游戏吧,请同学们来做老师的回声,咱们来试一试。(师生共玩回声游戏)

5、师:山谷里除了美妙的回声,还有悦耳的叮咚声呢。你听?(出示旋律0 31 15(01︱50)53 31(03︱10)6 5—︱5 05 1 0‖,教师范唱旋律)

(1)出示顿音,唱一唱。

(2)加入力度记号,唱一唱。

(3)加入回声,唱一唱。

7、师:竖起耳朵听一听是什么声音?

8、聆听音乐。(多媒体出示歌谱,播放音乐。)

衔:地质队叔叔的辛勤劳动让山谷变得更美了。我们也来朗诵一下,要让老师们也能感受到这美丽的画面好吗?

9、 师生对答式朗诵。

10、这么美的山谷用我们最美的歌声来唱一唱。

(1)用la哼唱旋律。

(2)歌词带入唱一唱。(学生的难点在教唱中一一解决)

(3)用断音和连音唱一唱。

11、师:我们请力度记号来帮帮忙,让我们的歌声更美。

12、出示力度记号,让学生自己把这些力度记号放入歌曲中。

注意:趣味性。“如薄薄的雾”够薄了吗?……

13、用最美的歌声唱一唱。

五、走出山谷(师喊:喂!我们下山了!)音乐起

师:今天静悄悄的山谷中到处飘荡着同学们优美的声音!希望能把优美的歌声带到大森林里,去寻找大自然美妙的声音!也谢谢地质队的叔叔阿姨们的辛勤劳动。

《回声》教案 篇6

[设计理念]

以疑导学、层层质疑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它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习内容。本案采用“问题”探究法研读重点句段,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学生的阅读思辨与探索。

[设计特色]

以“问题教学”引导学生研读重点句段,推进学生自主探究和感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揭题引趣。

1. 师板书“声”,请学生说说平时听过什么样的声音?

2. 板书“回”组成课题,学生齐读,思考:看到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学生质疑。

二、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 请学生给大家提个醒,明确读课文时要注意做到:

(1) 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 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 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学习生字。

3. 检查自学情况,顺情引导。

(1) 采用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读音。

(2) 选一句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请大家再读读,或者选自己认为读得最棒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以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达到进一步通读课文了解大意之目的。)

4. 通读课文,思考:你初步读懂了什么?产生了哪些问题?

(简单问题当场请学生尝试解决,较难问题或中心问题留待学习课文时探讨。)

三、 学习课文第一段。

1. 自由读第一段,想想: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1) 实物投影或课件出示文中插图,并理解句子:“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2) 请学生根据插图说说什么像大月亮?明确多音字“倒”的读音。

(3) 引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朗读表达这美丽的景色。

四、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是什么事呢?

1. 请大家读读第二自然段,把写小青蛙听到的声音的有关句子画出来,思考并讨论:这些声音小青蛙是在什么地方听见的?

2. 朗读小青蛙说的话,注意两次语气的不同。(从问号、感叹号等分析理解。)

3. 这时候,小青蛙听到有人在学它,会怎么想呢?找出课文中写小青蛙心情的句子,并理解“奇怪极了”的意思。

妈妈怎么说呢?让我们一起跟着妈妈去看一看。

五、 生字书写指导:

“岸、洞、倒、影”,重点分析“岸、影”的书写。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回声》,小青蛙妈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以疑导学,深入理解课文。)

二、 研读第四自然段。

1. 指名读:说说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找出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语,并引导学生用词语替换法理解这些动词的近义词。

2. 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谈谈。同时播放课件录像,理解词语“激”“荡”。

3. 师生共同板画,再次理解“激”“荡”的意思。

水波 ))))))))))) 河岸

荡回来

4. 齐读,学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青蛙妈妈为什么要投石击水呢?

三、 合作探究第五自然段。

1. 自由读青蛙妈妈说的话,合作小组学习讨论。出示自学要求:

(1) 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每句话说了什么?用序号标出句序。

(2) 试着画出回声原理图。

(3) 相互说说回声是怎么产生的。

2. 实物投影学生图画(或请学生板画),说说为什么这样画,是根据青蛙妈妈哪句话画的。

3. 为什么说小青蛙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呢?播放课件录像,想象声波碰到石壁返回来的现象。

声波 ))))))))))) 石壁(障碍物)

返回来

4. 讨论:声波与水波有什么相像的地方。结合看到的现象与课文相关语句进行理解。同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返”。

方敏,女,1965年出生,浙江省名师培养对象,浙江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曾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先后被评为省优秀青年教师、省教改之星、金华市劳动模范、教坛新秀、首届名师等。从教以来,一直致力于教改实验,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构建民主、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同时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实行开放性教学,开展“生活作文”和“情趣作文”研究,引导学生在交际应用中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回声》教案 篇7

教学内容: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

课前透视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己的体会吧!(学生谈感受)(板题:回声)

(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自读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识字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什么?“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一句话?(出示课文插图。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避免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学生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比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范写。生描红,临写。同桌评一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朗读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共同评议。

感悟

1、组织学生通过读文,回答自己课前的问题或是在读书中弄懂的问题。回答,读相应的课文。

2、启发思考: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第二课时

导入

复习巩固字词。同桌互考;看老师的口形说字,带读。

精读

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课文。

2、启发小组合作读书,思考:

小青蛙是怎么弄明白这是回声的?妈妈不但告诉了小青蛙这是回声,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谁来说说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从青蛙妈妈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可以提供如下的提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填空。)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一颗石子,河里,河水被激起(

)。波纹,又一圈圈地回来。

(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回声现象。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

3、教师运用多媒体或图片等,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4、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件或图片,同桌或与周围的同学互相讲解。

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选择如下方式进行提示:(1)声音的碰到桥洞的,要(

)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啦。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

)。(2)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吗?

拓展

1、出示句子:暑假里,妈妈带着小明大山里去游玩。她们来到山顶上,小明对着大山喊:“喂,我来啦!”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喂,我来啦!”小明感到非常奇怪。妈妈笑着说:“___________。”

小朋友都来做小明的妈妈,对你的同桌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训练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巩固学生对回声现象的认知。)

2、平时生活中你认为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3、小结: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秘,同学们课下去寻找吧!

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1)回声是指声音在向远处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的现象时,被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

(2)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若不到0.1s,回声将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因此利用人耳听的这种特点可以实现回声测距。在计算障碍物的距离时,由于人(或者人附近的物体)发出的原声到达障碍物的时间等于回声返回到人耳的时间,利用人听到回声与原声的时间差除以2得到原声到达障碍物的时间。再利用专用的公式,即可算出人体到障碍物的距离。一般可以通过回声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潜水艇的远近、前方山崖的距离等。

《回声》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

2、 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回声形成的原因。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回声》。

二、字词教学。

1、你们看,词语宝宝来了。你们能叫得出他们的名字吗?请同桌同学你读给我听听,我读给你听听。(同桌认读词语)

2、大家读得真认真。但是,你们看,这里有三个词语宝宝找不到家了,他们可着急了。你能帮他们找找家吗?(指名在电脑上操作)其他小朋友仔细看,如果找对了,请你拍拍手。

3、词语宝宝都找到自己的家了,你能试着选其中一个或几个词语介绍一下河边美丽的景色吗?(生答)

三、复习引入。

河边的景色可美了,引来了青蛙妈妈和她的宝宝。请你仔细听听小青蛙在说什么——。(媒体演示)

四、小青蛙在桥洞底下听到了与自己说的话一模一样的声音,多奇怪的事呀!如果你就是这只小青蛙,你心里会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提问,教师简单板书问题:(藏?什么声音?怎样产生?)

你们都很爱动脑筋。所以课文说小青蛙奇怪极了。请你找出这个句子认真地读读。     指名读句3人

教师评价:你紧锁着眉,把心中的疑问读出来了。

你也是只好奇的小青蛙。

你对这个问题也挺好奇的。

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齐读)

五、学习课文

1、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好好地来读读课文的第4、5自然段。(自读)

2、读懂了吗?青蛙妈妈可要考考你了。

①谁读懂了——这个声音到底是什么声音呢?(生答——回声   板书:回声)

②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③你有没有在什么地方也听到过回声呢?(生答)

④这些回声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已经在书中找到的小青蛙请举手。请你把这几句话划下来。还没有找到的再认真地读读。

你找到的是哪句话?(生答——出示有关句子)

请反复读读青蛙妈妈说的话。同桌讨论讨论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⑤生提问,教师板书:⑥水的波纹到底是怎样的呢?请你把书翻到149页,仔细看看图,找一找水的波纹在哪里?用铅笔描一描水的波纹。

谁愿意把自己画的拿上来给大家看看。(这一圈一圈荡开去的是水的波纹,这一圈一圈荡回来的也是水的波纹。)

除了从图上可以看出水的波纹,课文的什么地方也告诉了我们水的波纹的样子。(生答)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一圈圈的波纹?(媒体演示)

出示句子——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齐读)

⑦水有波纹,水的波纹碰到河岸会荡回来。课文中说,那声音的波纹就像水的波纹一样,请你在书上试着画画声音的波纹。(学生画)

⑧是这样的吗?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青蛙妈妈是怎样说的?(媒体演示)

⑨你能根据刚才看到的用自己的话说说回声产生的原因吗?(先同桌互说再指名1人汇报)

明白了回声产生的原因后,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妈妈说的这句话,相信你一定能读得更好。(出示句子,齐读)

六、小青蛙终于明白了,原来,桥洞里根本没有藏着另外一只青蛙。他听到的声音就是自己的回声,难怪他这么高兴。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出示句子,齐读)。

如果你就是这只小青蛙,你还会怎样表达自己高兴的心情。(出示填空:小青蛙高兴得       :“妈妈……” )

我们一起来读读,你就根据自己填进去的词语一边读一边做动作。还没想出来的就读书上的句子。

⑨小青蛙真是太高兴了,他又游回了桥洞重新体验回声带给他的快乐。让我们一起高兴地读读第6自然段。

七、 在这里,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个网站,你们可以上网去查询有关回声的资料,你们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