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称象》是一个民间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课文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大臣们方法的对比,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里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帮大家收集的12篇曹冲称象教案二年级的相关文章,仅供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初步了解曹冲称象的原理
2、培养幼儿善于动脑,懂得遇事要多动脑筋
活动准备:
视频、称、大米、石头、盆
活动过程:
一、通过实验,知道曹冲称象的原理。
师:小朋友今天杨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样东西,你们猜猜看什么?(出示实物称)师:你们知道这个称有什么用处了。
师:古时候人就用这样的称,称东西让人们知道东西的重量。
师:称的方法:称一样东西有多重时他的杆就是平衡的,就代表东西的重量,要是称的杆翘起来就代表还没称出他的重量
师:小朋友,杨老师还带来了一样东西,(石头)你们知道石头有多重吗?那有什么办法知道它有多重了。
师:这个称称不起来这个石头,因为石头太重了,怎么办?还有什么办法了?师:到底谁的方法好呢?我们来听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曹冲称象
二、看视频听故事。
师:古时候用什么称东西的?他们称的什么啊?(大象)师:大象可以直接放在称上称吗?为什么?师:谁想到好方法啦?曹冲是怎么称象的?师:石头为什么要放到船沉到标着记号的这里?
小结:原来利用船的沉浮,我们可以用石头替代大象就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
师:你们觉得这个方法怎么样?那觉得能想出这个办法的人怎么样啊?(很聪明,很会动脑筋的小朋友。)
四、再次欣赏故事(视频)
师:刚刚我们听的故事叫什么名字啊?古时候的人称象是这样称的,现在我们也用曹冲称象的方法来称一称我的电脑。
师:教师操作
小结:古时候虽然没有像我们现在这么先进的称重量的工具,但他们通过动脑筋,也能称出东西的重量。因此,现在的我们只要能动脑筋,什么事情都能解决的。
师:那现在我们要称一头大象的重量,我们可以怎么来称呢?
三、结束部分。
我们小朋友平时遇到问题,也要像曹冲一样动脑箱想办法,利用身边的资源解决问题。现在科学发达了它们都直接称很重很重的东西,现在要称一只大象可方便了。
故事:有一次,吴国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十分高兴。大象运到许昌那天,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和小儿子曹冲,一同去看。[3]
曹操的人都没有见过大象。这大象又高又大,光说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么粗,人走近去比一比,还够不到它的肚子。曹操对大家说:“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们哪个有办法称它一称?”嘿!这么大个家伙,可怎么称呢!大臣们都纷纷议论开了。
一个说:“只有造一杆顶大的秤来称。”而另一个说:“这可要造多大一杆秤呀!再说,大象是活的,也没办法称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块儿称。”
他的话刚说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有人说:“你这个办法可不行啊,为了称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吗?”
大臣们想了许多办法,一个个都行不通。可真叫人为难呀。
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个小孩,对曹操说:“父亲,我有个法儿,可以称大象。”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爱的儿子曹冲,就笑着说:“你小小年纪,有什么法子?你倒说说,看有没有道理。”
曹冲趴在曹操耳边,轻声地讲了起来。曹操一听连连叫好,吩咐左右立刻准备称象,然后对大臣们说:“走!咱们到河边看称象去!”
众大臣跟随曹操来到河边。河里停着一只大船,曹冲叫人把象牵到船上,等船身稳定了,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条道道。再叫人把象牵到岸上来,把大大小小的石头,一块一块地往船上装,船身就一点儿一点儿往下沉。等船身沉到刚才刻的那条道道和水面一样齐了,曹冲就叫人停止装石头。
大臣们睁大了眼睛,起先还摸不清是怎么回事,看到这里不由得连声称赞:“好办法!好办法!”现在谁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头都称一下,把重量加起来,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操自然更加高兴了。他眯起眼睛看着儿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们,好像心里在说:“你们还不如我的这个小儿子聪明呢!”[4]
活动目标:
1.感知、理解故事内容,理解曹冲称象的原理。
2.引导幼儿想办法,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3.鼓励幼儿时刻作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活动的重难点:
理解沉浮的原理
活动准备:
课件
活动过程:
一、 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开动脑筋想办法为大象称重。
老师:小朋友,老师昨天看书的时候,碰到了一道难题,实在解决不了,请你们来帮帮我好吗?有一头大象,很大很大,我想大象这么大,那得有多重呢?我想称称它,可是它太大了,该怎样才能知道大象的重量呢?你有什么办法?(对不对的办法先不给与否定)
二、讲述故事。
1.老师: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称重的方法,我听说过一个故事,也是讲大象称重的事,咱们一起来听听,这里面的小朋友是怎么称得好不好?看看你们的方法一不一样。
2.教师讲述故事。
3.提问:故事里的小孩叫什么名字?他的爸爸是谁?哪里来的大象?大官们想出办法了吗?他们都想了什么办法?有没有和你们一样的办法?行得通吗?最后是谁想出了办法?大官们是怎么看待他的?心里怎么想的?最后曹冲的办法成功了吗?为什么曹冲可以成功?你平时愿意动脑筋吗?你动脑筋解决过什么问题?
4.(出示图示)曹冲称象到底用了什么办法?为什么要用船?为什么要把石头放进船里呢?石头的重量和大象的重量怎么样?原来利用船的沉浮,就可以用和大象同样重量的石头来称出大象的重量来了。小朋友真是和曹冲一样聪明!
三、结束部分。
老师:曹冲是一个不但聪明而且爱动脑筋的孩子,你们也是一样,老师在科学区位小朋友准备了沉浮的有关材料,请小朋友在区角活动时亲自试试,看看你们这些小曹冲是不是真的学会了这个方法,好吗?
反思:在这节教育活动中,教师的目标把握很容易偏离到科学领域,如何把握好科学活动和语言活动的重点是在目标的定位上。我在这节课中注意到了这一点,目标把握还可以,可是讲故事的时候最好是教师讲,不能只用课件,才能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材分析:
《曹冲称象》出自《三国志˙魏书˙邓哀王冲传》,选入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以“儿童生活”为主题,重在以儿童的视角表现儿童生活。其意旨在于:重温历史经典故事,了解曹冲巧用木船称大象的好办法,感受曹冲善于观察、爱动脑思考,能大胆表达想法。
本文较为突出的特点:
1、用“再”“然后”这两个表示顺序的词,把称象的步骤表述的清楚明白,是引导学生有序表达的好范例。
2、运用对比的手法,对官员与曹冲称象办法的进行比较描写,突出曹冲的称象办法好,突显曹冲年少聪慧。
教学目标:
1、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柱”等10个字,会写“别人、一同”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第四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对比,体会“直、才、到底”等词表达的意思。
3、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教学重点:
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难点:
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
【设计说明:识字与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因此,我们把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柱”等10个字,会写“别人、一同”等12个词语作为本课教学的第一目标;“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课后练习“学习第四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就是要求学生借助关键词句“赶象上船、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在船舷上做记号、称石头的重量”读懂曹冲称象的过程,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使单元教学重点得以落实;“理解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课后习题针对两种称象的办法“说说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谈自己的想法,这也是针对单元教学重点而设的,但这对二年级学生而言更是难点,要在教学中予以引导、落实。】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模拟称象的道具:如装水的玻璃缸小木船或塑料盒、玩具象(要有一定的重量)、小石头、秤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秤、杆、柱、低”5个生字,会写“别人、一同、柱子、一边、到底、秤杆”6个词语。体会“到底”表达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句。
3、初步了解曹冲与官员不同的称象办法。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质疑交流。
(一)观看大象视频。
1、学生观看交流:这是什么动物?看后想说什么?
2、识记生字词“议论”。
(1)师小结:你们刚才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就是在“议论”大象。
(2)出示卡片,齐读、个别读。引导发现“议论”都是言字旁,与说话有关。
(3)师引:有一个小孩想出了称象的好方法,是谁?引出故事《曹冲称象》,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学习“称”(通过引导组词“称象、称一称、称重”加深印象,巩固读音。)
(二)围绕课题质疑:
读题目,大家想知道什么?(预设:“曹冲是什么人”“曹冲为什么要称象”“曹冲想用什么办法称象”“大象到底有多重”)
(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在肯定之后,要告诉学生“曹冲想用什么办法称象”是我们要读懂的重要问题。)
(三)简单介绍故事历史及曹操、曹冲的身份。(课前可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预设:古时候,即距离现在一千八百年左右。曹冲字仓舒,是魏武帝曹操的儿子。曹冲自幼聪慧过人,在称象时不过7岁,去世时年仅13岁。)
【设计说明:首先,通过观看大象视屏引发学生对大象的直观感受,以此获得感性经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学贵有疑,引导学生质疑课题,即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也引发学生亲近历史,为探究历史故事中的“观象、议象、称象”做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读好长问句,认写相似字。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醒:把句子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二)反馈指导
1、指名不同层次的学生朗读课文段落。
教师相机指导,重点指导学生读好对话中的长句。
(其中“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即是问句又是长句,指导读好停顿,再读出反问的语气,语调上扬。)
2、出示词语,开火车读、个别读。
称象秤杆柱子到底做事七岁站出来大船然后
3、辨识、书写“称”“秤”“杆”。
(1)识记:由“禾”联想“种、秧、秤”。自古以来,劳动人民都非常重视粮食生产,他们用“秤”来公平准确地称重(教师出示称,实物讲解)。由“称”带出“杆”,并将“杆秤称东西”连起来读三遍。
(2)书写“杆、秤、称。”(各写一个,同桌互评,自己对照字表修改。)
【设计说明:通过随文识字,联想识字,比较识字,比较写字的方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会写、会认三个容易混淆的字“称”“秤”“杆”。真正体现教师教的价值,即教学生所需,教学生所难,提高学生对相似字的辨析能力,减少学生写错别字的概率。】
三、学习课文1-2自然段,认识大象。
(一)自读课文1-2自然段。用“-”画出描写大象的句子。
1、学生读课文,找句子,反馈交流。
2、课件出示句子: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3、学生齐读、个别读。强调重读“又高又大、一堵墙、四根柱子”,突出大象的高大。
4、教师引读:他们先感到大象_又高又大_,再看到它的身子像一堵墙_,它的腿像_四根柱子____。
5、课件出示大象图片及句式,学生练说:
大象的耳朵像___________,象牙像___________,尾巴像___________
(二)比较句子,模仿运用
1、问:官员们看了怎议论的?
2、课件出示句子:
这么大的象有多重呢?
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1)比较读,交流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引导关注“到底”,多了“到底”表示更好奇,更认真探究)
(2)给“到底”换个词。(究竟)
(3)学生用“到底”练习说话
(提示:如很想知道这头象怎么运来的,用“到底”问一问。)
【设计说明:“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并迁移运用。通过用“像”来说“象”,及了解关键词句“到底”意思,用“到底”说句子等训练方式,提升了学生语言实践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对大象的大有更立体的了解,对大象的重也有更强的好奇心。】
四、自读课文3-5自然段,找出官员和曹冲的称象方法。
(一)质疑: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官员们和曹冲分别想出什么办法?用记号标出相关句子。
1、学生读书,找句子,交流汇报。
2、课件出示句子。
3、引导学生比较读两种办法。
4、教师总结板书:官员:用秤称象曹冲:用船称象
(二)设置悬念:官员和曹冲的办法,到底那一种更好呢?我们下节课再探个究竟。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找出两种办法并读好,让学生对官员的办法与曹冲的办法有个初步的印象,同时,设置悬念“官员和曹冲的办法,到底那一种更好呢”,引发学生探究欲望,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埋下伏笔。】
五、学生练习写字。
1、出示“别人、一同、柱子、一边、到底、秤杆”
2、教师范写“底”(强调斜钩要拉长一些。)
【设计说明: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书写的能力,教师要相信学生,培养学生自主识字写字能力,但教师也要抓住较难的字,示范讲解。】
板书:
曹冲称象用船称
又高又大
官员们称象用秤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做、岁、站、船、然”5个字,会写“力气、出来、船身、石头、地方、果然”6个词语。体会“直”、“才”、表达的意思。
2、学习第四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3、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一)复习词语。
1、当小老师,抽读生字卡片。
2、听写句子:妈妈用秤杆称了称大西瓜。
【设计说明:复习巩固是提高学生识记生字效率的必要方法。教师通过听写句子再次巩固学生对“秤、杆、称”的认写,同时让学生明白学的文字是可以运用到生活中。】
二、读课文3-4自然段,说说官员与曹冲的称象办法,曹操赞同谁的。?说出理由。
(一)思考汇报:
1、曹操赞同谁的办法?
赞同曹冲的。
2、说理由:
课件出示: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微笑着点一点头,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二)引导学生读这两句话。(读出曹操面对两种方法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直”。
1、“曹操听了直摇头”直可以换个什么词?(不停地、不住地)
2、从“直”体会出什么?(曹操非常不赞同官员们的想法,因为砍树造大秤,费时费力;造了大秤也提不起。)
3、带着体会男女生比较读第3、4自然段,读出曹操对官员们办法的不满意,不赞同;对曹冲的办法的欣赏、赞同。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抓关键词句判断曹操对两种办法的不同态度,提高学生概括、理解、判断的能力。】
三、学习第4自然段,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懂得曹冲的办法好在哪里。
(一)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
1、引导学生自疑自答:对于这个办法,有什么不明白的?
(教师可以引导:为什么要在船舷上画线呢?石头为什么要装到船下沉的地方为止等)
2、学生说称象步骤,教师现场演示。(课前先准备好装水的盆、小木船、
玩具象、小石块、秤等,让学生根据曹冲的办法来说怎么做,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3、完成课后第二题,给内容排序。
4、借助排序中的关键词句说说称象的过程,提示用好“先、在、然后”
有序表达。
(二)交流讨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
1、设疑:说说曹冲称象办法好在哪里?
2、生交流回答
(预设: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曹冲把“大船”当作大秤,用来称象,解决了没有大称的问题;二是曹冲想到用石块和大象进行进行等量代换,让大象丝毫无损。)
【设计说明: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懂得曹冲称象好在哪里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只有学好重点,才能突破难点。曹冲称象的步骤语言逻辑性强,一环紧扣一环,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说清楚弄明白称象过程,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本环节主要通过“学生自疑自答--学生说步骤、老师演示称象过程--完成课后第二题,给内容排序--用‘先、再、然后’等连接词把过程说具体清楚”这四个教学步骤,层层深入,让学生对曹冲称象的办法逻辑关系理解的更加清晰,表达更加有序,从而轻松地懂得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
四、夸一夸曹冲。
(一)质疑:这么好的办法,曹冲几岁想出来的?
1、交流出示: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2、比较读一读,体会“才”的意思。
(预设:“才”突出表现曹冲年纪小。)
3、学生读句子:读出惊讶、夸赞的语气。
(二)想成为小曹冲吗?动动脑筋想想,你还有哪些好办法称出这头大象的重量?
(三)拓展探究:有没有更好的称象办法?
【设计说明:通过启发学生说出我们科技进步的今天,还有其他更好的称象办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想象,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培养创新思维。】
巩固练习:
一、学曹冲比聪明,看谁读的准。
身体像堵墙,腿像四根柱。
站在大象前,官员来议论。
到底有多重?砍树做称杆。
谁能提得动?七岁曹冲解,
先赶象上船,画上吃水线。
再赶象上岸,用船来做秤。
装石到线止,称石知象重。
照着说法做,果然知重量。
学习小曹冲,勤想又敢说。
二、看拼音,写词语。
ránhòuzhànlìsuìyuèzhùzichènggǎn
(然后)(站立)(岁月)(柱子)(秤杆)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6个生字。可以让学生用熟字记生字的方法来记忆,重点区分“称”、与“秤”的读音和字形,并能正确区分木字旁与禾木旁。
2、读懂课文内容,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3、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了解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事情要于动脑。
学习重点
1、会写本课6个生字,重点指导“岁”字。
2、 熟练的读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你们在市场,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称东西为了什么?
[出示课件:大象图片]那,大家见过有人称大象吗?
这节课,我们就坐时光机去古代,看看一个叫曹冲的孩子,他是怎么想办法称大象的。
[板书课题]
生认读“曹、称”。仔细看这两个字,你怎么记住它们?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四)针对发现的问题,指名当小老师组织大家交流学习经验。
五)检查生词、生字掌握情况。
过渡: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小老师讲得这么精彩,一些词宝宝也要和我们交朋友呢!
1.[演示课件]出示生词,
(六)指导朗读。
过渡:经过学习,通过比赛,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读这篇课文了。谁愿意把这篇课文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听他们的字音都读准了吗?
三、辨别字形,学习写字。
指导“岁”的书写。
四、作业。
生字、字词,朗读课文。
(曹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部分的笔顺:横、竖、横折、横、竖、竖、横;称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禾,右:尔。
(一)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二)学生回忆识字方法。
(三)用你喜欢的方法,四人小组学习不认识的生字。
学生看课件自由读生词。
2.[卡片]学生领读生词。
3.提出词语中不明白的地方。学生交流。
4.测读
5.男女赛读。
6.同桌赛读。
指名读课文,检查字音。
1.认真观察字形,辨析形近字。
2.与横竖中线相关联的笔画,要着重观察描摹。
3.同桌交换本子写生字。
板书设计
曹冲称象
和 柱 谁
块 岁 站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重难点,关键:
1、识字、写字。
2、弄清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都用什么称呀?
2、教师:象有多重?现在称象不是难事,可在古时候,这确实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好办法。
二、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教师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4、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指名反馈。
三、读文,体会称大象的难度
1、找出描写大象的语句。
2、指导感情朗读,体会大象的大和重。
3、教师:见了这么大的象,这可怎么称呢?我们先看看官员们是怎么说的。
四、了解官员的想法,衬托曹冲的聪明
1、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官员们想出哪几种方法?
2、学生交流,这些方法行吗?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情景。
五、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述故事,引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大家一起读一读。
2、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的说一说。
3、官员们都说了些什么方法?
4、可是这些方法都不好,这时候,曹冲想了一个好办法。
二、读文实验,了解称象的过程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
2、指名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
3、引导讨论:
(1)曹冲的办法好吗?
(2)如果现在让你们去称这头象的重量,你们有什么方法?
三、总结全文,启发学生
1、读文后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
2、应该学他什么?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书写的生字,指名读一读。
2、用生字组词。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强调双姿。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字,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3、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知道曹冲是一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会认11个字,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
2、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三、教学难点
1、掌握“秤、称”两个字的读音。
2、学会6个字的形。
3、从曹冲称象中感悟到聪明来自于观察和思考。
四、教学准备
1、演示称象过程的材料。
2、识字、词语卡片,投影仪。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插中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秤吗?秤是干什么用的?板书:称。
2、问:称什么?谁来称?请大家打开课本齐读31课的课题。
3、板书:曹冲称象
(二)朗读课文,随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想办法认识它们,记住它们。
2、听课文的朗读录音。
通过听读你认识了那些字?学生边说,教师边出示字卡。
称官柱议论底(得)摇岁牵沿装
3、谁会读?请你带着大家读一读。
4、按自然段的顺序读一遍课文。
5、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这头大象是怎么来的?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部分读句子。
(2)投影显示:大象可真大呀!
(3)你认为老师这样的写法好不好,为什么?
(4)再次投影: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意图:通过读句子体会课文语言的具体、形象)
(5)面对着这样一头又高又大的象,你最想知道什么?
(6)投影出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朗读训练:①读正确。②读出想知道重量的心情。
(7)面对曹操的提问,官员们想出了几种办法?
6、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说一说官员们想出的办法。
①砍树造秤。②宰象割肉。
(2)讨论:官员们的办法行不行?为什么?
指导朗读:曹操听了直摇头。
(3)分角色朗读本段。
(4)曹冲想出了什么办法呢?
7、学习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1)自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曹冲说的话。
①齐读曹冲说的话。
②说一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2)实验演示,加深理解。(可以用课件或实物进行)
8、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指名读文。
(2)投影出示:他叫人照曹冲说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你能把“果然”换个词吗?
(3)用提问指导朗读本段:这一年,曹冲多大?(七岁)
七岁的曹冲就想出了这样的好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我们应该怎样读?
(三)教师小结,点悟启发。
1、小结: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曹冲从大臣们的谈话里,得到了那些启发?
(1)从宰象中想到:怎样才能使整体变化为一部分一部分呢?(石头)
(2)从造大秤中想到:用什么来代替大秤呢?(船)
(3)从“提不起”中想到:用什么来托起大象呢?(水)
2、你们喜欢曹冲吗?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读出会认字的读音。自己借助拼音认读这些字,再把拼音盖上看看自己还会读吗?全班反馈,出示词语认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写字指导。
1、复习会写字字音。
2、出示汉字:和柱谁块岁站
(1)把生字按难易程度分成二类,分别贴在黑板的两侧,学生进行认字比赛。
谁块站和柱岁
(2)学习曹冲我最棒!记字形比赛现在开始!
(3)第一轮:看谁记得准又快。
教师每次出示一个生字,学生看清后,教师将字卡放下,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这个字后,同桌两个人互换。教师再次出示字卡,学生进行核对。写对的同学站起来说:嘿!嘿!我最棒。
(4)第二轮:谁能一次记住三个字。
余下的`三个字,学生自己进行字形记忆。然后教师快速出示字卡,闪现字形后,进行听写。三个字都写对的同学获得“优秀”。
(三)巩固练习。
1、在写字本上练习。
2、读一读“我的词语库”中的词语。
3、本课中你还喜欢哪些词语?摘录在“我的词语库”中。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雪孩子》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一、口语训练
二、导入新课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回答课后练习题:雪孩子还会回来吗?
小结:一个多么可爱的雪孩子啊,他纯洁善良,助人为乐,舍己救人。危急时刻用自己的生命救出了小兔子,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三、探究新知
(一)分小组自学生字
1、认字
注意读准"柴、奔、烧、知"4个字的字音。 "起、玩、往、觉、知、化"都可以利用熟字变化来记忆。可以进行同音字比较"化—画,到—到,只—知,还—孩"。
2、写字
写好"唱、轻、谁"等。
三、当堂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雪孩子变成了…
2、布置作业:
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四、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6个生字。可以让学生用熟字记生字的方法来记忆,重点区分“称”、与“秤”的读音和字形,并能正确区分木字旁与禾木旁。
2、读懂课文内容,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3、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了解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事情要于动脑。
学习重点
1、会写本课6个生字,重点指导“岁”字。
2、 熟练的读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你们在市场,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称东西为了什么?
[出示课件:大象图片]那,大家见过有人称大象吗?
这节课,我们就坐时光机去古代,看看一个叫曹冲的孩子,他是怎么想办法称大象的。
[板书课题]
生认读“曹、称”。仔细看这两个字,你怎么记住它们?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四)针对发现的'问题,指名当小老师组织大家交流学习经验。
五)检查生词、生字掌握情况。
过渡: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小老师讲得这么精彩,一些词宝宝也要和我们交朋友呢!
1、[演示课件]出示生词,
(六)指导朗读。
过渡:经过学习,通过比赛,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读这篇课文了。谁愿意把这篇课文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听他们的字音都读准了吗?
三、辨别字形,学习写字。
指导“岁”的书写。
四、作业。
生字、字词,朗读课文。
(曹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部分的笔顺:横、竖、横折、横、竖、竖、横;称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禾,右:尔。
(一)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二)学生回忆识字方法。
(三)用你喜欢的方法,四人小组学习不认识的生字。
学生看课件自由读生词。
2、[卡片]学生领读生词。
3、提出词语中不明白的地方。学生交流。
4、测读
5、男女赛读。
6、同桌赛读。
指名读课文,检查字音。
1、认真观察字形,辨析形近字。
2、与横竖中线相关联的笔画,要着重观察描摹。
3、同桌交换本子写生字。
板书设计
曹冲称象
和 柱 谁
块 岁 站
通过本次讲课,使我有了一次很大的提升,感觉自己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尤其是自己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处理生成上有了一定的进步,现反思总结得与失,以便指导以后的教学。
首先,为了本次讲课,我深挖教材,参考了众多的设计,最后制定了切合学生实际的、更为学生所接受的引课和难点突破的方法。在引课上,我采用了以前学过的《盲人摸象》,这样就使大象的样子很清晰的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解决了理解大象的高大的这部分内容,也使学生产生了称象怎么称的兴趣。在突破难点上,我采用的是通过学生默读、勾画描写称象动作的词语、交流汇报和课件展示的方式来理解称象的步骤,体会曹冲称象的巧妙和学习曹冲遇事多动脑筋想办法。
其次,在字词教学上,我采用了通过字义识字(比如教学“称”时,让学生想自己看到过称什么的。教学“秤”时,通过秤字右边的“平”说明秤的含义)、换偏旁识字(比如教学砍,学生们想到了次、歌、吹、欢)、结合具体情景识字(比如议论,是在出示官员们的话时让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来理解的,还扩充了词语议论纷纷)多种识字方法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和热情,同时积累识字的方法,为以后读书识字打好基础。
第三,在学习了曹冲称象的方法后,我扩展了如果是你,怎样称象的问题。没想到学生们提出了用人代替大象走上船、制作大的跷跷板、用地秤来称等方案,发散了学生思维,不把曹冲当做神仙而不敢去突破,树立了学生的信心。
我认为本节课中处理不当的环节有:在学生勾画称象的动词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交流,一来是自己着急了,二来怕学生们说不好,所以想降低学生的难度直接播放了课件。另外在教学“称”和“秤”时应该再次比较一下两个字的区别,这样在以后的读课文过程中就不会有学生误解了。还有在学习曹操和曹冲时,做一下简介会更好。
总之,通过这节课使我认识到,要想讲一节成功的课除了需要精心备课之外,更需要一个教师多方面的素质(调控课堂能力、处理生成问题、心理承受能力),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与积累、改进与创新,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操。别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
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也有的说:“办法倒有一个,就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曹操微笑着点点头。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教学目标】
1、认识“曹、称”等 14 个生字,会写“称、柱”等 l0 个字,会写“别人、一同”等 12 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第四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对比,体会“才、到底”等词语表达的意思。
3、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4、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讲述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教学难点】
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和曹冲的办法好在哪里。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图片:
教师口述:
1、象,通称大象,是目前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
大象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陆地栖息群居性哺乳动物,通常以家族为单位活动。大象的皮层很厚,但皮层褶皱间的皮肤很薄,因此常用泥土浴的方式防止蚊虫叮咬。象牙是防御敌人的重要武器。
2、同学们,见过有人称大象吗? 在古时候,要称一头活着的又高又大的大象真是一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课文,看看七岁的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板书:4曹冲称象)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出示图片,引出对大象的介绍,再引导课文的学习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 读词语,读生字,识记。
①“杆”的发音要注意,在这里读“ɡǎn”。“柱、秤、称、站、船、重、止、然”是翘舌音,“做、岁、曹”是平舌音。“杆、论、砍、线”是前鼻音。“量”是后鼻音。
②识记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曹”字。先请学生想一想:身边有没有姓“曹”的同学或小伙伴;
形近字比较识记“重、量”。两个字中都有“里”字的字形。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一些东西的重量,明白这个词的意思。
实物演示法:学习“秤”可以实物演示“一杆秤”,说说“秤杆、秤砣”。
(2)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曹操 天曹 队员 官员 一根 根据 议论 提议 议论 论文 重要 举重 砍树 砍柴 画线 直线 停止 阻止 重量 大量
(2)学习多音字:“重、杆”
练 ①读句子,找发现。
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这一杆秤称东西特别准。
在这里,“重”读“zhòng ”,意思是“分量大,与轻相对”,还有一个读音是“chóng”,意思是“再,层”;“杆”读“gǎn ”,意思是“器物上像棍子的细长部分;量词,用于有杆的器物”,还有一个读音是“gān”,意思是“较长的棍”,组词如下:
重 zhòng (重量)(质量) 杆 gǎn (一杆秤)(杠杆)
chóng(重复)(重新) gān(旗杆)(电线杆)
②读一读:
这些蔬菜的重(zhòng)量,没有必要重(chóng)复来称了。
学校的旗杆(gān)上有一面五星红旗在飘扬?
(3)识字游戏
摘苹果游戏,看谁摘得多。(读对一个,苹果就被摘下。)
(4)理解词语
练 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官员 船两侧的边儿。
议论 经过任命的、担任一定职务的政府工作人员。
船舷 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表示意见。
(5)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三、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3遍提醒学生把句子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不同层次的学生朗读,检查自读效果如果有的学生还没有读顺,再提醒他们自读相应的句子、段落,力求大部分学生能把课文读通读顺。?
3、 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然后按“谁做了什么事”的思路口头填空:课文讲( )的故事。
(学生填“曹冲称象”正确,填“曹冲想出好办法称象”更好,应给予充分肯定)?
【设计意图:以填空的形式,整体感知课文,降低了难度,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四、学习“会写字”
称 柱 底 杆 秤 做 岁 站 船 然
1、学生字
(1)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多元识字
实物演示法:学习“秤”可以实物演示“一杆秤”,说说“秤杆、秤砣”。
形声字结构特点:“柱 站 杆 底”。
形近字比较:秤-称 故-做 船-沿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多元识字,交流不同的识记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自我的能力和喜欢识字的兴趣。】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然、岁”,上下结构,上下等宽。 “秤 称 柱 杆 站”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做”左中右,“船”左右结构,左右等宽,半包围结构“底”。)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晨、装”和左右结构的字“然、底”,学生练写。
“然”上下结构,四点的大小位置要注意,拉开适当的间距,首尾两点稍大一些,右上“犬”字,最后一点不能忘记。
“底”字,半包围结构,“氐”字的一横收笔在横中线上,向右上倾斜,落笔比第一横长。斜勾要舒展,与左边的横平衡。
练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分类积累,练习表达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分类整理并摘抄积累:
(1)直 才 果然 到底
(2)表示序数的词语:先 然后 再
2、练习运用:练习用“ 先 然后 再”说话。
(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然后)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再)称称船上的石头。
六、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认识了聪明的小朋友曹冲,了解了他称象的故事,学会了很多生字新词,学会用多种方法识记,能够正确、规范地书写。
七、当堂检测
八、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不好,自己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课文进行了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从称象这件事上,你觉得曹冲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2、出示本课时教学目标。
二、品读释疑
1、自由读文,思考:课文中有几种称象的方法?
预设:文中有两种称象的方法,一种是官员们的造一杆大秤称大象;一种是曹冲的赶象到大船上的方法。
2、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更好?(曹冲的更好)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去看看,官员们主张怎么称大象的,曹冲又是怎么称象的呢?为什么曹冲的方法就好呢?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3、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
(1)曹操和大臣们看到的大象什么样?大象_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练一练: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耳朵像两把大扇子,鼻子像一个长长的钩子,尾巴像一根小小的辫子。
(2)官员们提出了什么问题?
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3)照样子,写句子。
例: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红红的太阳像个大火球。
闪闪的星星像明亮的眼睛一眨一眨的。
【设计意图:通过仿写训练,锻炼了学生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4、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
文中官员们是怎样讨论称象的方法?
预设:
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
(板书:官员们——造大秤——树做秤杆——曹操摇头)
5、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
(1)曹冲是如何称象的?曹冲称象的办法分为几步?读一读,圈画出来。
预设:
第一步:赶象上船,在船舷下沉处画线。(板书:赶上船象 ——画线)
第二步:把大象牵上岸, 往船上装石头,装到画线处为止。(板书:赶象上岸——装石头)
第三步:称出每块石头的重量。
第四步:把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等于大象的重量。(板书:称石头——知象重)
(2)练一练:用“先……再……然后……最后……”叙述称象的过程。
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 )。再把大象(牵上岸),往船上(装石头 )。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 )船上的石头。这样,就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6、比较官员和曹冲称象的方法,说一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呢?
预设1:曹冲把“大船”当作大秤,用来称象,解决了没有大秤的问题;
预设2:曹冲想到用石块和大象进行等量交换,让大象丝毫无损。
7、阅读方法解密:理解对比手法
概念:把两个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想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式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方法叫对比,也叫对照。
作用:运用对比可以使形象更加鲜明,达到表达思想、说明问题的目的。
8、从称象这件事上,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
(从称象这件事上,我觉得曹冲是一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聪明又大胆的孩子。)(板书:爱动脑筋,善于观察)
9、称象的事对你有何启示?
(我认为曹冲很聪明,我也要向曹冲学习,遇到问题善于思考,积极想办法解决。)(板书:善于思考)
【设计意图:运用画一画的方法,从文中寻找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学会运用序数词复述课文重点内容,训练了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是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三、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儿歌《大象》、《人有两个宝》。
听读《大象》、《人有两个宝》,了解大象的特点,明白只有既动手又动脑,才能把事情做好的故事。跟着录音多读几遍,试着背诵《人有两个宝》。
四、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一个7岁的孩子——曹冲,想出了比官员更好的称象方法,从而称出大象重量的故事,可见曹冲是一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聪明又自信的孩子。
五、学习写话方法
学一法:用“……,再……,然后……”写句子。
本文曹冲称象的办法是: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的地方为止。再把大象(牵上岸),往船上装石头 。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举一例:小狗吃饭的时候,先看一看四周有没有人来,再用鼻子闻一闻,然后用舌头舔一舔,最后狼吞虎咽地大吃起来。
练一练:用“……,再……,然后……”练习写一句话。
示例:做香蕉奶昔很简单,先把香蕉去皮,再放入榨汁机中打碎,然后加入牛奶搅拌,最后用碗盛出来,香蕉奶昔就完成了。
六、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通过故事告诉我们平时要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七、主题延伸
小朋友,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不会退缩,我会积极地动脑筋、想办法。
八、当堂检测
九、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课件25)
曹操带着儿子和官员们去看大象
官员们——造大秤——树做秤杆——曹操摇头 爱动脑筋
曹冲 赶上船象 ——画线 善于观察
称象 曹冲 赶象上岸——装石头 曹操笑着点头 富于思考
称石头——知象重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在教学《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时,我先指导孩子多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先……再……然后……”理解曹冲称象的几个步骤。其次,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加强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如:“大象到底有多重呢?”“他叫人按照曹冲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透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对这一难点基本上突破了,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说话和口头表达潜力,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
2、读文质疑,合作解疑,课件突破难点
阅读课的教学是语文科教学的重点,《称象》这篇课文就是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办法?”然后,梳理学生的问题,循着学生的问题,逐个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最后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今后的每节课如果都能从多个方面着手进行备课、教学研究的话,每节语文课都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期望在不断的练习中,实践中,语文课堂也能逐步走向成熟,走向完善。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初步了解曹冲称象的原理
2、培养幼儿善于动脑,懂得遇事要多动脑筋
活动准备:
视频、称、大米、石头、盆
活动过程:
一、通过实验,知道曹冲称象的原理。
师:小朋友今天杨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样东西,你们猜猜看什么?(出示实物称)师:你们知道这个称有什么用处了。
师:古时候人就用这样的称,称东西让人们知道东西的重量。
师:称的方法:称一样东西有多重时他的杆就是平衡的,就代表东西的重量,要是称的杆翘起来就代表还没称出他的重量
师:小朋友,杨老师还带来了一样东西,(石头)你们知道石头有多重吗?那有什么办法知道它有多重了。
师:这个称称不起来这个石头,因为石头太重了,怎么办?还有什么办法了?师:到底谁的方法好呢?我们来听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曹冲称象
二、看视频听故事。
师:古时候用什么称东西的?他们称的什么啊?(大象)
师:大象可以直接放在称上称吗?为什么?
师:谁想到好方法啦?曹冲是怎么称象的?师:石头为什么要放到船沉到标着记号的这里?
小结:原来利用船的沉浮,我们可以用石头替代大象就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
师:你们觉得这个方法怎么样?那觉得能想出这个办法的人怎么样啊?(很聪明,很会动脑筋的小朋友。)
四、再次欣赏故事(视频)
师:刚刚我们听的故事叫什么名字啊?古时候的'人称象是这样称的,现在我们也用曹冲称象的方法来称一称我的电脑。
师:教师操作
小结:古时候虽然没有像我们现在这么先进的称重量的工具,但他们通过动脑筋,也能称出东西的重量。因此,现在的我们只要能动脑筋,什么事情都能解决的。
师:那现在我们要称一头大象的重量,我们可以怎么来称呢?
三、结束部分。
我们小朋友平时遇到问题,也要像曹冲一样动脑箱想办法,利用身边的资源解决问题。现在科学发达了它们都直接称很重很重的东西,现在要称一只大象可方便了。
故事:有一次,吴国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十分高兴。大象运到许昌那天,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和小儿子曹冲,一同去看。[3]
曹操的人都没有见过大象。这大象又高又大,光说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么粗,人走近去比一比,还够不到它的肚子。曹操对大家说:“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们哪个有办法称它一称?”嘿!这么大个家伙,可怎么称呢!大臣们都纷纷议论开了。
一个说:“只有造一杆顶大的秤来称。”而另一个说:“这可要造多大一杆秤呀!再说,大象是活的,也没办法称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块儿称。”
他的话刚说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有人说:“你这个办法可不行啊,为了称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吗?”
大臣们想了许多办法,一个个都行不通。可真叫人为难呀。
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个小孩,对曹操说:“父亲,我有个法儿,可以称大象。”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爱的儿子曹冲,就笑着说:“你小小年纪,有什么法子?你倒说说,看有没有道理。”
曹冲趴在曹操耳边,轻声地讲了起来。曹操一听连连叫好,吩咐左右立刻准备称象,然后对大臣们说:“走!我们到河边看称象去!”
众大臣跟随曹操来到河边。河里停着一只大船,曹冲叫人把象牵到船上,等船身稳定了,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条道道。再叫人把象牵到岸上来,把大大小小的石头,一块一块地往船上装,船身就一点儿一点儿往下沉。等船身沉到刚才刻的那条道道和水面一样齐了,曹冲就叫人停止装石头。
大臣们睁大了眼睛,起先还摸不清是怎么回事,看到这里不由得连声称赞:“好办法!好办法!”现在谁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头都称一下,把重量加起来,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操自然更加高兴了。他眯起眼睛看着儿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们,好像心里在说:“你们还不如我的这个小儿子聪明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得”。会写8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由曹冲称象得到启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都用什么称呀?
2.教师:象有多重?现在称象不是难事,可在古时候,这确实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看看曹冲想出一个怎样称得大象的好办法。
二、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教师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4.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指名反馈。
三、读文,体会称大象的难度
1.找出描写大象的语句。
2.指导感情朗读,体会大象的大和重。
3.教师:见了这么大的象,这可怎么称呢?我们先看看官员们是怎么说的。
四、了解官员的想法,衬托曹冲的聪明
1.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官员们想出哪几种方法?
2.学生交流,这些方法行吗?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情景。
五、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范读全文
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二、讲读课文
1.指名朗读一段
提问:第一段写的是什么时候曹操带着谁去干什么?
提问:什么人称官员?
2.指名朗读二段
提问:这头大象怎么样?(又高又大)
提问:课文中怎么具体描写大象的?(像……像……)
指名读句子:“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议论、理解这句话,想象大象的样子) 师:“像……像……”这两个比喻句把大象的高大写得既生动又形象。
提问:官员们议论什么?“到底”什么意思?
师:这样的一头大象,要想称出它的重量可不容易。
指导朗读,读出重音“又……又……到底”
师过渡:大家都想知道大象的重量,于是曹操问大家谁有办法称这头大象。
3.指名读三段
提问:官员们想出了哪些称象方法?(用“有的……有的……也有的……句式说)
板书:杆秤称象
秤称象肉
提问:曹操听了态度怎么样?“直摇头”什么意思?(做个动作看看)
讨论:为什么直摇头呢?
板书:称不出 伤害象 (指导朗读)
4.指名读四段
提问:这段写什么?(曹冲想出称象办法)
做实验演示称象过程
(象上船——船下沉——画线;象下船——船浮起——装石子——船沉到画线处——称石子)
提问:往船上装石头时,为什么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船下沉的深浅和大象上船时一样,说明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同)
默读四段:读、画:用“——”把曹冲说的话画出来。
提问:共有几句话?1句和后4句是什么关系?(1句是总写,后4句是具体叙述)
指名逐句朗读
画、批:按称象步骤用…画出有关动词
板书:赶、沉、画、赶、装、沉、称
提问:这些动词可以颠倒顺序吗?为什么?
师:作者用这些动词准确、具体地写出称象步骤和方法。
练习:用“先……再……然后……最后……”叙述称象过程。
板书:船称石头石头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课堂作业:
出示幻灯:(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先把大象( )到船上,看船身下( )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 )一条线。再把大象( )上岸,往船上( )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 )减去( )船上的石头。最后把几次称得的石头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5.指名读五段
提问:曹操认为曹冲的办法好不好?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这种方法好在哪儿?
提问:结果怎样?“果然”一词什么意思?曹冲当时几岁?“才”什么意思?
师:现在称象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在古时候要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就困难了。曹冲7岁就想出了科学的称象方法,是很了不起的。
三、朗读全文。
讨论: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板书:动脑筋、想办法
提问:曹冲为什么能想出科学的称象方法?(其一,认真观察事物,善于动脑思考。其二,从官员们的议论中得到启发)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讨论: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教育?
二、练习。
1.读一读,说说每组中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再用带点的词造句
①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第二句加了“直”字,“直摇头”就是不住地摇头,说明曹操认为官员的称象方法太笨拙,很不赞成他们的意见)
②曹操的儿子曹冲7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
(第二句加了一个“才”字,“才七岁”是只有七岁或仅仅七岁的意思,强调曹冲年龄小,但遇事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③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第二句加了“到底”二字,“到底”有多重就是究竟有多重,“到底”用在问句里表示深究)
师:第二句在“摇头、七岁、多重”前边分别加了“直”、“才”、“到底”使句子更加具体、形象。
指导用“直”、“才”、“到底”三个词造句
2.把下面句子意思写具体
①大象又高又大。( )
②教室真整洁。( )
3.课中练习:
练习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段话。
练习用“先……再……然后……最后……”说一段话。
4.练习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三、书写生字。
(1)读我会认的生字。
(2)给生字组词。
(3)同桌交流用自己的方法记忆生字。
(4)老师讲解每个生字的重点笔画并在填字格中的位置。
(5)学生书空。
(6)学生书写,老师巡视,单个指导。
四、作业;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官员 杆秤称象 称不出 伤害象
赶、沉、画、赶、装、沉、称
曹冲 动脑筋、想办法
船称石头石头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小小年纪的曹冲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块和大象的同等重量简单地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由此可见,曹冲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听故事,爱动手,好奇心强。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在掌握字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教学这一课时,可以让让学生读书提出问题,再沿着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学生先默读课文,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办法?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然后老师梳理学生的问题,调整自我的教法,循着学生的问题安排教学思路,逐个解答学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