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反映了高一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有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优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理解该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感情。
二、了解该诗中运用的反复手法及梦一般的诗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尹德说:文学 创作都是艺术家的白日梦。诗人尤其是“醒着做梦的人”。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有这种特点。
二、简介作者
穆旦,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华大学,抗战爆发以后随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共同迁往云南昆明。一九四二年,毅然随军远征缅甸。他走了很远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难,这为他以后的诗歌 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初读
作者在诗中写了什么?(他梦到了什么?)亦即诗人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
四、阅读 第一小节
1、作者在这首诗中,交织着痛苦和希望两种情感,请阅读 第一小节,你认为在这一节中,哪些意象是痛苦的,哪些意象是充满希望的?
2、明确:作者描绘了干燥的风,单调的水,忧郁的森林三种哀景,描绘了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爱情和鹰群、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三种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难,又通过“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处看见的人民、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三个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3、小结:这一小节是作者对大地的宏阔展示,虽荒凉贫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满亮色,全诗笼罩了“赞美”的基调。
五、阅读 第二小节
第二小节诗人由地到人,写了一个农夫。这个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阅读 ,思考。提示:这个农夫原来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时代的变迁打破了他家乡的宁静,他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征途。(引导学生理解:“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过他祖先的的同样的泥土”;“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即走上可能让他死亡的征途。)
六、阅读 第三小节
这个农夫走了以后怎样呢?阅读 第三小节,从诗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提示: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难,家人无望地等待,忍受着饥饿的煎熬,他的家乡还是像原来一样的贫困荒凉。但是他走了,从不回头诅咒。
这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对这个农夫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提示:舍家保国,义无反顾。
面对这个崇高的人,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面对的个人,作者激动(要拥抱每一个人)、悲伤(为了他失去了拥抱的安慰)。
小结:这一小节中作者写了农夫走了以后的悲哀。
七、阅读 第四小节
1、阅读 第四小节前六行,思考:这几句写的是什么?
提示:注意作者反复强调的东西。这几句写的是人民的痛苦、大地的荒凉依旧。
2、面对这种现象,作者有什么感受?
提示:阅读 以下三句,体会作者的感情。作者为了民族仍将有可能面临耻辱的历史 而痛苦,徘徊。
3、但最后的两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这里,作者既有对未来的忧郁,又有对前途的展示。大地依旧,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一个希望正在升起。
八、课堂总结
这首诗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构成了诗歌 的主旋律,表明了赞美的内容,这首诗像一个梦境,通过一些意象的描绘,表达了痛苦的希望交织的情感。
九、作业
熟读。找出自己仍不理解的句子。思考其中的道理。
教案 点评
这首诗较为抽象,学生阅读 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要求教师 作较为认真的指导。而一般的参考书上对此诗又没有较为详尽的分析。在多次的阅读 中,对这首诗作了一点比较幼稚的解释,在这里呈现给大家。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毛泽东这首词在意象选择上的特点及意义,从而把握词人的宽广胸怀和深沉的思绪。
以语言为依托,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出这些词语的丰富含义。
教学难点:
上下阙的景、情、志如何和谐地统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沁园春·雪》的内容,教师 有感情的朗读,学生朗读。师问:你今天重读这首词感受如何,以一句话表述。
二 整体感知
1.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
板书课题
板书:诵读、领会;品味、鉴赏
1. 诵读
生自读、生齐读,大家对某生的朗读作评析,看该如何准确把握节奏和感情。
老师范读或朗读较好的学生范读。
2.视教师 和学生情况,可采用就本词的内容、写法或理解有困难之处质疑,根据质疑,迅速梳理,组织学生讨论作答。或直接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直接组织学生学习。
① 诗歌 语言的跳跃性很大,为了表达的需要,语序往往倒装,而且常省略一些成分,就需要我们借助想象把诗意组合起来。看看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怎样调整就更顺畅一些,请具体表述出来。(深秋时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滚滚流去。)
② “看”这一领字,一直控制到哪里?这几句视角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特色何在?(远眺,近观,仰视,俯察;先勾勒出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然后染色“尽染”“碧透”色彩鲜艳丰富美丽,最后赋予动态“击”“翔”“竞”……)动词用得好,为什么好?作者笔下的秋景给我们的总体感觉是什么?(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③ 联系我们曾经学过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郁达夫的散文 《故都的秋》笔下秋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于立益,同时也与作者的身份、性格、胸襟、气度、经历关系密切。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杰出政治 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以他的诗词 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④ 有同学说“上阙就是纯写景”,你也这样看吗?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宇宙万物给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面对此景,诗人不由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自然联想到人类社会。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关注国家命运,写出了词人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写景中融入抒情,景中寓情。)
⑤ 上阙提出“谁主沉浮”,下阙怎样回答的?(小组讨论明确)
(“携来”两句,写出就在这橘子洲头,词人曾与许多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自然从上阙的旧地独自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恰”统领中间7句,形象地概括出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最后三句,以设问作结,形象含蓄的回答了“谁主沉浮”。主宰国家命运的,应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蕴含着意气风发的豪迈之情,抒情中显露出主宰沉浮的凌云壮志。)
⑥ 联系“时代背景资料”,突破难点,体会本词景、情、志如何和谐统一的。
齐声诵读全词。
所谓“意”是指诗人(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所谓“象”是指所写的客观物象(创作客体)。诗歌 的意象就是把情感化为可以感知的形象符号,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的融合。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目标: 诵读、领会; 上阙:
品味、鉴赏 秋景 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写景提出“谁主沉浮”
意象 下阙:
“意” 诗人的思想感情 抒情 意气风发、激昂慷慨
“象” 所写的客观物象 设问回答“谁主沉浮”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 ,感受诗人海子的博爱之心。
(2)分析诗歌 ,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3)训练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诗歌 。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 ,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 海子的诗作,初步了解海子的思想。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大屏幕显示海子遗照)
这里站着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国人,普通而没有特点的面孔并不会给人留下什么记忆。然而他是才华卓越的诗人,是被当代学院派推崇的重量级诗人,他就是海子。
二、 关于海子:
1.评价 :
“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谢冕)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西川)
“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陈东东)
2、生平: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当代著名诗人。作品有长诗《土地》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等。
3.教师 提供海子诗作《亚洲铜》等,学生也提供自己喜欢的海子的诗。大家朗读欣赏,浅层次地了解海子。
三、 小组协作,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步骤:
1.教师 提供自读思考题。
2.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学习。
3.集体交流 学习收获。
自读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诗人在本诗中拟想了幸福的生活画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诗人的幸福?
明确:幸福生活的图景由三个内容组成:“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图景不离细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却又远离喧嚣地独立在大海边。这是一个明亮温暖的画面,是诗人真诚拟想的情景。但很明显,第三个内容与前两者似乎不大相容,这幸福中有矛盾存在。
(2)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
明确:诗人在自己拟想的幸福图景中喜悦着,这种喜悦不断地膨胀,使诗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但究其根本,还是诗人有一颗博大而善良的心,他爱这个世界的一切。
(3)本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目?
明确:本诗的核心意象是“大海”。诗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因为这个内容是他拟想的幸福生活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亮丽的部分。当然也是与其它内容难以协调的一部分,但恰是这种不协调表达了诗人的真胸臆,也是这首诗的表达的重点所在。
四、小结
五、作业:寻找海子的其它诗作,读其诗,悟其诗。
六、板书设计: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告诉亲人 每一个人
幸福 关心粮食和蔬菜 给山、河取名
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祝福陌生人
看了<高一语文优秀教案>的人还看了:
1.高一语文《忆秦娥·娄山关》优秀教案
2.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优秀教案
3.语文高中《迢迢牵牛星》优秀教学设计
4.高一语文优秀教案《记念刘和珍君》
5.高中语文《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