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剃光头发微课文教案(最新10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学习目标】:
1、学习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
2、进一步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3、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重点难点】:
以小见大,联想的妙用。
【教学方法】:
1、讲读法:引导阅读文章学生梳理文章脉络。
2、讨论法:生活中的现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幻灯片1至3)
导语:刘德华的洗发水广告曾有这样的内容:“我的梦中情人有着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可见,这“乌黑亮丽的长发”即是他对美丽的定义。发型可以曾加美感,彰显个性,秀出气质,不同的发型带给我们不同的体验,有人喜欢长发,有人喜欢卷发,也有人喜欢光头。这本是最寻常不过的小事,可我们的作者却别有说法。
二、教学步骤
(一).分析题目的意思
学生查字典解决“发”、“微”词义:探究、奥妙
(二)分析正文
1. 配乐朗诵文章
2. 找出文章中和头发有关的故事。
清朝“留发不留头”
清末的假辫子
联想 石达开关于理发师的对联 权
“乡下佬”剃平头
古代的刑罚“髡”
许多国家的罪犯剃光头
3. 本文的联想过程及特点。
明确:由清朝“留发不留头”联想到清末的假辫子、石达开关于理发师的对联等头发 的故事,再写到《人民日报》关于乡下人只能剃光头的报道,又由剃光头联想到古代的刑罚“髡”,联想现在许多国家的罪犯剃光头,最后联想到怎样使用手中的权。
这一步步的联想环环相扣,最后归结到掌权的问题。文章没有就剃头论剃头,而是卒章显志。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构思十分精巧。
4. 以小见大手法的使用
触发点:理发师——握刀——拒绝剃头(乡下佬欲剃平头而不得)
大问题:当权者——掌权——办事没门(掌权者有权弄权以权谋私)
六个故事的共同之处:核心是一个权字。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从理发这种日常小事想到了国家机关有权弄权,以权谋私的不良现象。
5. 本文讽刺的是以权谋私的现象,请问在你的身边有这样的现象吗?(观看幻灯片11---14)
6. 面对这一现象,作者认为可以怎么样解决?
明确:结尾(8自然段) 提出希望:“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有权就要耍”,社会就不会太平,人民利益就要受损,所以,要使有权者不耍权,不弄权,就要加强社会监督机制建设!
7. 如果文章只保留乡下佬剃平头而不得与结尾谈掌权这两部分内容可以吗?
明确:缺少必要的过渡,结论得出仓促,结构缺少回廊曲道的美感,文章显得单薄,干巴巴的,不能很好的表现杂文“杂”的特点。
8. 总结文章用到的写作手法:联想、以小见大
(三)扩展
1. 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哪些文章用到了以小见大、联想的手法
明确: 《花未眠》 《邹忌讽齐王纳谏》 《米洛斯的维纳斯》 《故都的秋》
2. 聊一聊:用以小见大、联想的手法聊一聊下面的话题,你都能想到些什么呢?
一条短信
3. 联系平时作文:①善于从小事着手,从小事中见出深刻的道理。
②学会发散思维,善于联想。
③注意文章的中心,事件之间的相关性。
(联系XX高考作文题。
题目:XX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
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
、等党政军领导人迅速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
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民警,各省市的救援队、医疗队、工程抢修队迅速进入灾区。港台救援队和国际救援队飞赴灾区。志愿者从四面八方汇聚灾区。救援物资从水陆空源源不断运进灾区。
一位中学教师趴在讲台上用生命保护了下面的四个学生。一位失去15个亲人的县民政局长连续指挥救灾五天只睡了七个小时。幸存者的生还奇迹在不断突破,100小时、150小时、196小时……
中央电视台24小时播报。19日14时28分举报哀悼。
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捐款、献血、义演、关注……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可联想角度:①. 美德 谭千秋 马健 ②. 人类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防灾,自救。 ③. 关键时刻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 ④. 责任 ⑤.生命的价值)
(四).作业
就生活中的某一现象,写一篇“——发微”的文章,比如“短信发微”、“说脏话发微”、“吃饭发微”、“打招呼发微”、“请客发微”。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
1.体会本文因小见大的写法,理解文章借“剃光头”这一平凡的生活现象所阐发的深刻道理。
2.品味本文语言的幽默讽刺意味,逐步提高鉴赏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学习作者善用类比,联类引申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
1.理解课文1、3、4段与课文主旨的关系。
2.品味本文语言幽默讽刺,富含深意的特点。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杂文在立意选材上常常以小见大,从平凡的生活现象落笔,谈重大的社会问题。今天我们学习何满子的《剃光头发微》,看看作者从剃光头事件中发现了什么。
二、开掘主旨
1.默读课文,画出关键语句,画出不懂的地方。
2.师生探讨,互相置疑,交流对文章主题的看法。
问题导引
①作者怎样结构全文?
②本文的主旨?
解析
①本文结构: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作者先从大处落墨,提出头发问题,小处着眼,提出理发师的社会地位问题,尽管在旧社会,“剃头的”在下九流,“连家谱都不能上”,但大人物(例如石达开)却并没有卑视理发师之意。“物与民胞”,对理发师够平等的了。
此段作者有待而提。先扬理发师。
第二段(第3~6自然段):陡起波澜,从正面扬了理发师,理发师却从反面出现(这当然是个别现象,但也有他的典型意义),以“剃头刀”这么一点不是权的权来对付“乡下佬”。
这一段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从反面提出与第一段理发师相反的理发怪事:不给“乡下佬”“剃平头”,以“权”令人。
第二层,从历史上考证“剃光头”原是刑罚。
第三层,时至今日,剃不剃光头,应随“剃头客人”——也是“上帝”——之意,而且二位理发师竟认为“乡下佬”剪平头“模样”不够格,至此,作者愤怒起来了:理发师为什么这样为所欲为?他们有什么权力这样对待顾客?
第四层,点题:剃头刀在他手里。
这一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弄清本质,层层深入,环环扣紧,结构十分严密。
第三段(第7自然段):对“剃头刀在他手里”的社会思想的分析:弄权耍人。有一点蝇头小权的人,他也要耍弄一番,置人于“没门”境地。
这段是结论,也是中心。作者揭露得深刻,批评得尖锐,语言犀利。
第四段(第8自然段):劝告或警示有点权就弄的人别再胡来,否则就会下场不妙:“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②把握主旨:作者通过剃头事件,发微见著,分析其原因,就是“权”在作怪,从而指出要警觉和监督社会上“有权就耍”的现象。
3.学生试就“剃光头问题”展开讨论,形成自己有个性的认识。
三、品味语言
1.学生同位竞争,看谁能尽可能多的发现并分析文中有讽刺幽默意味的句子。
2.师生共同品味语言。
四、总结本文写作技巧
1.选材虽小,立意深远。
2.过渡自然。作者由“剃头”一事论及社会“有权者耍权”之现象,其间衔接过渡十分自然。“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承上之句,启下之论,为下文阔开思路做下铺垫。“这就是权”,一句同样承上启下,引人论“权”之路。
3.语言技巧:本文语言似谈天说地,十分自然,但其中讽刺之意却丝毫不减,反而借助这种自然幽默的语言更加加强了语言的讽刺力度。
教案点评:
1.通过梳理文章结构,体会本文因小见大的写法,理解文章借“剃光头”这一平凡的生活现象所阐发的深刻道理。
2.品味本文语言幽默讽刺,富含深意的特点。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掌握理发程序,尝试给顾客“染发”。
2.主动与顾客交流,学会招待顾客。
3.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4.培养幼儿完整、连贯地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游戏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对理发的程序有一定的了解,懂得基本的礼貌用语。
2.物质准备:增设招待区的水和书,染发的工具。
游戏过程:
1.提出上次游戏存在的`问题。
师:上次游戏中顾客反映理发师只会简单的剪发而已,很多小朋友有提议增加染头发,很多小朋友对于染发不是很了解,今天石老师要来给小朋友介绍新的技法,染发。
2.教师示范染发,引进新经验。
师:小朋友看老师是怎么染发的,有几个步骤?现在石老师要考考小朋友如果是男生也想染发那可以怎么染呢?我们请个小朋友上前示范一下。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染发,染发要做到以下几点:
(1)调药水
(2)刷染膏
(3)盖锡箔纸
(4)蒸发
(5)整理、喷定型水
(6)带发套
3.提出游戏要求:
(1)理发师要正确的操作染发,主动与顾客交流。
(2)理发店的工作人员要招待客人给客人端水,拿发型书给客人看等,要正确使用礼貌用语。
4.幼儿游戏,教师观察指导。
让幼儿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教师观察指导,以角色身份进入游戏进行指导。
重点指导理发师染发还有主动的介绍。
5.游戏讲评。
交流游戏情况:今天去理发店的有谁?你喜欢哪个理发师?为什么?今天谁去染发了?效果如何?小朋友在游戏中还出现了什么问题?
6.幼儿收拾整理游戏材料
要求:
(1)安静的收拾玩具。有序地收拾玩具
(2)那里的玩具放回到原位。
活动目标:
1、了解理发的各种常见用品,知道它们的用途。
2、模仿理发师,体验常常理发真好。
3、初步了解理发的小常识。
4、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玩具理发用品,包括剪刀、梳子、围兜、吹风机、洗头膏、毛巾等。
2、相关图画。
活动过程:
一、儿歌导入
1、齐念儿歌——“小刺猬”理发。
说说儿歌里的小刺猬是谁?为什么说他是小刺猬?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画(出示画),画上有许多人,请你们找一找这些人中谁是“小刺猬”,说一说他们的头发怎么了?
2、出示元元和方方的图片。
师:元元和方方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就是不喜欢理发,成了“小刺猬”。
(1)元元怕洗头,洗发水会使眼睛难受,可是方方不怕,方方有好办法。猜一猜方方有什么对付洗发水的好办法。
(2)方方怕电动剃发器,“吱吱”一响觉得发麻,可是元元不怕,元元有好办法。猜一猜元元有什么对付电动剃发器的好办法。
二、认识理发工具
1、出示理发店的理发用品,说一说这些都是什么工具。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些工具?
2、谈论这些工具有什么用途,做做模仿动作。
(1)梳子有什么用?怎么用?(小木梳,刷刷刷,给你梳头发)
(2)剪刀、电动剃发器有什么用?怎么用?(小剪刀,嚓嚓嚓,给你剪头发)
(3)吹风机有什么用?除了吹干头发还能做些什么?(小吹风,呼呼呼,给你吹头发)
(4)头发理好了,照照镜子满意吗?
3、现在,老师把这些理发的工具编成了一首儿歌,名字叫《理发》。
利用图片巩固儿歌内容,师生边念儿歌边模仿理发师的动作。
三、学做理发师
1、使用玩具理发用品,两人结伴,轮流扮演理发师和顾客,按以上的儿歌内容,轮换着相互理发。(提示:大家玩时要注意爱护理发的工具)
2、对子镜子照一照,头发又清洁又整齐,体会理发后不是“小刺猬”的快乐。
活动反思:
本周内,我们小班正在开展主题《理发师》的活动,《理发师》是我向教研组开放的一次活动。根据小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水平,制定了活动的目标:
1、了解理发店的各种常见用品,知道它们的用途。
2、学做理发师,体验常常理发真好。
开始我以儿歌“小刺猬理发”吸引幼儿注意力,让孩子们说说儿歌里的小刺猬是谁?为什么说他是小刺猬?孩子们说出了其中的道理。接下去的一个问题环节是请幼儿找一找图片上的小刺猬,我觉得这张图片设计的不是很好。第三个问题通过猜一猜元元和方方有什么对付洗发水和电动剃发器的好办法。孩子们的回答是正确的,而且方法比较多。第二个环节是认识理发工具,由于有一定的理发经验,对于理发的这些工具也能说出,但在谈论这些工具有什么用途时,我没有把工具使用时发出的声音强调出来,导致后面的儿歌学起来幼儿没有兴趣。做做模仿动作。最后的一个环节是学做理发师,主要是让幼儿使用玩具理发用品,两人结伴,轮流扮演理发师和顾客,能按儿歌内容,轮换着相互理发。这一点我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捕捉了幼儿的兴趣点,并提供给他们丰富的材料,幼儿模仿理发师的游戏是他们真正感兴趣、真正想知道的东西。这种顺应幼儿的兴趣点生成探索活动,是师生有效互动的方式之一。
总之,在主题活动中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要求教师心中有幼儿,要真正“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善于反思,在反思中逐步提高自己,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江苏省金湖中学 梁万年
知识归纳
剃头,这是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小事。但杂文作者,因小见大,谈出了一番大道理。
读一读,想一想
1、 作者怎样从剃头这件事一步步引到谈掌权的?
2、 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本文的幽默意味?
课时安排:一课时
1、 导入 新课
何满子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何满子,曲名。这是一首描写宫女哀怨感叹的诗。诗歌没有正面批判葬送宫女青春、生命力的皇帝,但从诗人对宫女的这种深刻同情中,人们不是会很自然地厌恶那深锁的宫门和作威作福的皇帝么?
2、作者简介:何满子,曾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上海杂文学会顾问。
3、积累字词
发髻:在头顶或脑后盘成的各种形状的头发。
不羁:不受束缚。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差池:差错。也作“差迟”。
切肤之痛:切身感受到的痛苦。
牛山濯濯:本形容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树木。文中指人头顶光秃秃的样子。
悻悻而去:愤怒地离开。
4、 弄清题意
发微,发,探究之意;微,奥妙。,即要探究剃光头一事中所潜在的人的心理,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以及现象后的内在本质。
5、 分析思路
一件细微的剃光头事件引发作者的感慨:要警觉改革开放中“有权就耍”的现象不能任其泛滥。文章起笔从古代一些关于头发惊心动魄的故事写起,联想到与头发关系最密切的理发工人,转录了《人民日报》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即“剃光头”事件。并对其原因进行考证、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权”在作怪。文章结尾指出要对“权”进行监督。
6、 了解特色
本文在立意选材上因小见大,从平凡的生活现象“剃头”落笔,联想的掌权这样重大的社会问题。语言幽默,富于讽刺意味。
7、 语段阅读
“乡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头,以及什么模样的人才配剃平头……只能学到一半。
时至今日……为所欲为?
原因简单之至……人亦剃其头。
① 第一段中作者由“剃光头”联想到哪些事情?
提示:联想到古代的髡刑和许多国家的罪犯剃光头。
② 古代的“髡”刑实施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在于政治上或人格上和其他人区别开来。
③“既不是”后呼应的常常是“也不是”,为什么作者不用,却用了个“也肯定不会是”
提示:因为下文是站在“乡下佬”角度的揣想之辞,并不是在陈述事实,所以这么说。
④ 者说理发师不给乡下佬剃平头,“倒是从美观这面着眼的”,有什么意味?
提示:作者带有一种调侃的意味,表达了自己对理发师做法不以为然的态度。
⑤ 中为什么说这里面“大有文章”?作者为什么不把这“文章”揭示出来呢?
提示:这种瞧不起实质上折射了阶级的、城乡的、职业的有着极其深刻的偏见。不写,是因为文章的中心不在此。
⑥ 发师本来就没有大权,作者为什么要说“幸亏他只有这么点儿小权”?
提示:是为了由此及彼,因小及大,为了将矛头指向社会上有权力的人。
⑦“直到像剃光头那样地把他剃下去”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用了拈连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上“有权就耍”的人的深恶痛绝和对纠正不正之风的迫切呼声。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
1.体会本文因小见大的写法,理解文章借“剃光头”这一平凡的生活现象所阐发的深刻道理。
2.品味本文语言的幽默讽刺意味,逐步提高鉴赏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学习作者善用类比,联类引申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
1.理解课文1、3、4段与课文主旨的关系。
2.品味本文语言幽默讽刺,富含深意的特点。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杂文在立意选材上常常以小见大,从平凡的生活现象落笔,谈重大的社会问题。今天我们学习何满子的,看看作者从剃光头事件中发现了什么。
二、开掘主旨
1.默读课文,画出关键语句,画出不懂的地方。
2.师生探讨,互相置疑,交流对文章主题的看法。
问题导引
①作者怎样结构全文?
②本文的主旨?
解析
①本文结构: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作者先从大处落墨,提出头发问题,小处着眼,提出理发师的社会地位问题,尽管在旧社会,“剃头的”在下九流,“连家谱都不能上”,但大人物(例如石达开)却并没有卑视理发师之意。“物与民胞”,对理发师够平等的了。
此段作者有待而提。先扬理发师。
第二段(第3~6自然段):陡起波澜,从正面扬了理发师,理发师却从反面出现(这当然是个别现象,但也有他的典型意义),以“剃头刀”这么一点不是权的权来对付“乡下佬”。
这一段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从反面提出与第一段理发师相反的理发怪事:不给“乡下佬”“剃平头”,以“权”令人。
第二层,从历史上考证“剃光头”原是刑罚。
第三层,时至今日,剃不剃光头,应随“剃头客人”——也是“上帝”——之意,而且二位理发师竟认为“乡下佬”剪平头“模样”不够格,至此,作者愤怒起来了:理发师为什么这样为所欲为?他们有什么权力这样对待顾客?
第四层,点题:剃头刀在他手里。
这一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弄清本质,层层深入,环环扣紧,结构十分严密。
第三段(第7自然段):对“剃头刀在他手里”的社会思想的分析:弄权耍人。有一点蝇头小权的人,他也要耍弄一番,置人于“没门”境地。
这段是结论,也是中心。作者揭露得深刻,批评得尖锐,语言犀利。
第四段(第8自然段):劝告或警示有点权就弄的人别再胡来,否则就会下场不妙:“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②把握主旨:作者通过剃头事件,发微见著,分析其原因,就是“权”在作怪,从而指出要警觉和监督社会上“有权就耍”的现象。
3.学生试就“剃光头问题”展开讨论,形成自己有个性的认识。
三、品味语言
1.学生同位竞争,看谁能尽可能多的发现并分析文中有讽刺幽默意味的句子。
2.师生共同品味语言。
四、总结本文写作技巧
1.选材虽小,立意深远。
2.过渡自然。作者由“剃头”一事论及社会“有权者耍权”之现象,其间衔接过渡十分自然。“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承上之句,启下之论,为下文阔开思路做下铺垫。“这就是权”,一句同样承上启下,引人论“权”之路。
3.语言技巧:本文语言似谈天说地,十分自然,但其中讽刺之意却丝毫不减,反而借助这种自然幽默的语言更加加强了语言的讽刺力度。
教案点评:
1.通过梳理文章结构,体会本文因小见大的写法,理解文章借“剃光头”这一平凡的生活现象所阐发的深刻道理。
2.品味本文语言幽默讽刺,富含深意的特点。
活动目标
1、知道要常洗发、理发,保持仪表的整洁。
2、通过参观活动,了解理发店的名称,知道几种常见的理发工具。
3、能克服对理发的恐惧心理。
4、教育幼儿养成清洁卫生的好习惯。
5、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2、理发店游戏材料。
活动过程
1、教师讲故事,引起幼儿对理发的关注。
提问:
◎瓜瓜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谁喜欢瓜瓜长长的乱乱的'头发?他想做什么?
◎后来,瓜瓜愿意理发吗?
2、教师可以这样引导:理发可怕吗?你们为什么要常洗发和理发呢?
小结:理发对我们小朋友没有任何伤害,男孩子头发长发不整洁也不好看,而且还容易落灰尘,出了汗,灰也会沾在上面,所以我们一定要常驻清洗头发,常理发。
3、幼儿欣赏儿歌《小刺猬》,知道理发后人很整洁。
提问:儿歌中的小刺猬是谁?你喜欢理发前的“小刺猬”还是喜欢理发后的小宝宝呢?为什么?
4、带领幼儿学习儿歌《小刺猬》。
5、引导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理发店”。
先让幼儿说说:理发店里有谁?有哪些理发工具?理发师是怎样工作的?
然后出示自制或购买的理发店玩具,让幼儿逐一说出名称,并示范操作工具,根据幼儿的意愿安排3——4位幼儿玩理发店游戏,请一们幼儿扮演顾客,其他幼儿观察理发师是怎样为顾客理发的。
6、游戏一段时间后,可以请参与游戏和观看游戏的小朋友共同讨论和探索如何玩游戏。
活动目的:
1、激发幼儿学习诗歌的兴趣,能听录音边朗读边划指诗歌。
2、认读汉字:"刺猬"、"理发"、"他"。能积极参与识字游戏,正确指认生字词。
3、理解诗歌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滑梯图片
2、故事录音磁带、录音机、《小刺猬理发》磁带。
3、诗歌范文,新字卡:"刺猬"、"理发"、"他"。
活动过程:
一、复习幼儿所学过的字宝宝。
二、基本部分
1、看图片。
2、引出诗歌《小刺猬理发》老师朗诵一遍。
3、请幼儿找出诗歌中认识的字宝宝。
4、学习新的字宝宝:"滑梯"、"先"、"后"、"爬"。
今天老师要介绍两个新的'字宝宝给你们认识,可是这两个字宝宝很调皮,他们要和小朋友们玩捉迷藏的游戏,现在我要请两个小朋友来把他们找出来。(学认新字)
5、听音乐传书、翻书。老师放富有节奏、活泼的音乐,幼儿开始传书,传书完毕,老师指导幼儿翻书,跟随录音边划指边朗读。2、3遍后,幼儿听音乐有序地收书。
三、结束部分:识字游戏《长高了、变矮了》
教师先把字卡在黑板上排成一排,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把其中一个字卡向上移动一个字卡的距离,然后随着教师"一、二、三"的数数声,幼儿睁开眼睛,说出谁长"高" 了;反之,教师把其中一个字卡向下移动,请幼儿说出谁变"矮"了。
教学反思:
因为这是一堂语言课,活动尤为注意幼儿表达能力的培养,注意发展连贯讲述能力,问答、讲述,一环接一环,紧张的情节,激发了幼儿积极、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和兴趣,可以说整个活动是成功的。
活动目标:
1、在有趣的情景中感受欢快的旋律、熟悉歌词,学唱歌曲《理发》。
2、唱唱做做理发的动作,体验模仿的乐趣。
活动准备:
《理发》ppt课件(旋律、歌曲)、理发玩具若干、装扮材料(头箍、领带)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旋律
师:“今天天气真好,小宝宝,老师带你们到大街上逛一逛”。(师点击ppt课件,带领幼儿听着旋律做律动。)
小结:天气真好,大家一起逛逛街,真开心。
(二)、熟悉歌词学唱歌曲
1、(ppt1:理发店):大街上真热闹,看看这是什么地方?
2、(ppt2:理发师阿姨拿着梳子)让我们推开门看看,这是谁?她手中拿的是什么?小梳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小木梳,小木梳,给你梳头发,梳梳梳,梳梳梳)
3、平时,你们到理发店剪过头发吗?除了梳子,理发的时候还需要哪些小工具?这些小工具是怎么用的。?(教师出示相应理发玩具,让幼儿示范使用理发工具)
4、运用语言节奏问答让幼儿熟悉歌词。
5、让我们来看看理发师阿姨是怎么理发的,(点击ppt),幼儿完整听赏歌曲。
6、你们在歌曲里听到了什么?先唱了什么?再唱了什么?最后唱了什么?(教师摘句范唱)
7、教师点击音乐伴奏完整唱。
8、这首歌,让你感觉是怎样的?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唱(教师边弹边唱)
9、谁愿意做小演员,到前面来唱?(请2名幼儿孩子上台,大家一起唱。)
小结:在理发店里梳梳头、剪剪发、吹吹风,可以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真开心。
(三)、唱唱跳跳,加深体验
1、今天,我们都来做小小理发师吧,宝宝们,打扮起来,拿起小工具,一起唱起来。(幼儿简易装扮,边唱边做)
2、宝贝们,今天来了那么多老师,我们一起给她们理发吧,把她们也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幼儿围在老师身后剪发,边唱边做,)
学习目标
1、学习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
2、进一步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3、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重点难点
1、杂文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2、对课文最后一段的理解。
学法导引
1、首先认真阅读文章,同学之间交流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2、同桌之间竞争,看谁能尽可能多的发现并分析文中有讽刺幽默意味的句子。
3、试就“剃光头问题”展开讨论,形成自己有个性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作者是怎样结构全文的?
明确:本文结构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一)引子:(1-2自然段)
开篇作者由清朝剪留辫子一事说起,自然引出对理发工的态度来,“很为他们不平。”又重加引述翼王石达开一诗,表现理发工们的“职业丰姿”。这两者可作为文章的引子,道出作者本是对理发工怀有好感的。
(二)主体:(3-7自然段)
看“读者来信”(“乡下佬”剃平头遇阻)有感。
作者本来对理发工的好感“不料”由看到一封“读者来信”而改变。作者由此娓娓谈来。由古时的“髡”说起,以至“时至今日”,剃头“无非是保护头颅和美观上的讲究”。视野开阔,语言诙谐 幽默又不乏讽刺之意。“乡下佬”不能剃平头?何也?是因理发师瞧不起,认为是异想天开,“乡下佬”不够资格!“剃头刀在他手里”,当然剃不成!当今,有权而弄权者,以权谋私者,以权要胁他人者,以权损人者……何其多也?
(三)结尾(8自然段)
提出希望:“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有权就要耍”,社会就不会太平,人民利益就要受损,所以,要使有权者不耍权,不弄权,就要加强社会监督机制建设!
二、本文在写作方面有哪些技巧?
明确:纵观此文,一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探讨学习。
首先,选材虽小,立意深远。从身边小事谈起,从平凡的生活现象落笔,娓娓谈及社会重大问题。以小见大,用小事反映大问题。
其次,过渡自然。作者由“剃头”一事论及社会“有权者耍权”之现象,其间衔接过渡十分自然。“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承上之句,启下之论,为下文阔开思路做下铺垫。“这就是权”,一句同样承上启下,引人论“权”之路。
最后,语言技巧,本文语言似谈天说地,十分自然,但其中讽刺之意却丝毫不减,反而借助这种自然幽默的语言更加加强了语言的讽刺力度。
三、有人认为文章就取材而言,有“小题大做,借题发挥”之嫌,为什么?
明确:就立意取材而论,虽不免小题大做之嫌,却也颇显借题发挥之能。一个县里的理发工人不给“乡下佬”剃平头,原因何在?事情的发生经过是怎样的?《人民日报》读者来信是否有详尽交代?理发师是否另有隐情?是非曲直,是否还应该听听理发师们的“另面”说法?本文都没有只言片语提及,剪除了枝叶,直接告知结果。即使只管结果,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理发师不替乡下人剃平头,不过也只是特例而已,并非一种普遍现象,何以这样一个细微的个别现象,能与权力之大有必然的联系呢?再假如,即使这种行为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大多数的城里理发工人都不替乡下农民剃平头,矛盾实质的所在,似乎也不是权力问题,而是城里人的优越感,歧视心理在作祟,或其它种种复杂微妙的因素在起作用。那么,作者凭什么将“剃光头”这样的区区小事“发微”成耍权弄权的赫赫大事呢?一言以蔽之:小题大做,借题发挥。
四、简述本文的联想过程及特点。
明确:由清朝“留发不留头”联想到清末的假辫子、石达开关于理发师的对联等头发
的故事,再写到《人民日报》关于乡下人只能剃光头的报道,又由剃光头联想到古代的刑罚“髡”,联想现在许多国家的罪犯剃光头,联想到“乡下佬”不愿剃光头的原因,联想到城里的理发师为什么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或光头,最后联想到怎样使用手中的权。
这一步步的联想环环相扣,最后归结到掌权的问题。文章没有就剃头论剃头,而是卒章显志。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构思十分精巧。
课外作业 :
阅读《读本》中的杂文两篇,并写一篇读后感。
巩固发展
1、 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睥睨人世( ) 牛山濯濯( ) 诡奇( ) 髡钳( )
2、 解释下列词语。
切肤之痛:
为所欲为:
不羁之才:
置之勿论:
3、填空。
何满子,1919年生。浙江富阳人。著有 、 等论著及随笔杂文等30余种,另有三卷本 行世。
4、“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石达开的这副对联妙在何处,何先生为什么对此大加赞赏?
答:
5、“‘乡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头,以及什么模样的人才配剃平头,这问题是够深奥的,我答不上来。”试分析这句话的讽刺与幽默意味。
答: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9题。
这就是权。虽然仅仅是一把剃刀,但掌握在手里,就有那么一点剃头权,在这点权限里,谁撞在他手里,就要看他的嘴脸,听他的发落。你要剃平头,没门!权在他手里,“乡下佬”只好悻悻而去,乃至悻悻也不敢悻悻。幸亏他只有这么点小权,如果他掌握了用人的权,配房子的权,乃至更大的权,那就不仅“乡下佬”,更多的人在更多的事上也只好“没门”了。
希望少有、乃至没有这种有点权就要耍的人。如果有权就要戏弄,就想顺着自己的意思胡来,那么,至少要在“读者来信”栏里让他亮亮相,直到像剃光头那样的把他剃下去。这才叫做“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6剃头与耍权之间有哪些相似点?
答:
7、看到“权在他手里,‘乡下佬’只好悻悻而去,乃至悻悻也不敢悻悻。”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答:
8、“幸亏他只有这么点小权,如果他掌握了用人的权,配房子的权,乃至更大的权,那就不仅‘乡下佬’,更多的人在更多的事上也只好‘没门’了。”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9、最后一段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
答:
拓展创新
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
玩味精神胜利法
何满子
“知足常乐,能忍自安”,是中国祖传的处世格言,也是一副对仗工整的联语,任何环境下都知足,乐于承受;给以什么待遇都能忍,安于能忍,真是修养到家,具备做稳奴隶的德性了。
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以这两句格言作基础,不过Q兄是用譬喻的即虚拟的慰藉法将这两句格言更推进得臻于完善罢了。
挨了赵太爷的耳光或假洋鬼子的哭丧棒,阿Q当然得忍,但仅仅能忍,岂不太妈妈的了?于是虚拟的儿子打老子,进而可慨叹如今世上道德沦丧,父子之伦乖乱,他的被打也就加上了一点卫道的悲壮了。赌摊上分明赢进了白花花的一堆洋钱,给人黑吃黑地抢走了,又如何反败为胜呢?狠狠打自己两个嘴巴,虚拟着是打那个劫夺者。钱虽伤心地被劫走,但毕竟遂行了报复,气出过了。
这种虚拟譬解法我也常用,也颇得Q兄的心传。
一回从外面回家,发觉口袋里钱丢了几百块,忘记是三百还是四百,不知是给小偷扒走的呢,还是自己不慎丢失,不免心疼。于是用譬解法:假如是丢失了一千元呢,我这岂不是还白赚了六七百元!这便心安而理得。
又如,写点文章,议论虽已敛锋芒,吞吞吐吐,自顾已很温柔敦厚了,但仍经常被编辑动手术阉割剔剜,乃至整篇被格杀。这不等于在发言中被人的喧闹所淹没或尚未开口就被人轰下台来么?叹言谈之被删削歪曲,恨一番辛劳之被委弃,不免愤愤然悒悒然,但转而自作譬解:倘若当年舆论一律的局面仍绵延于今日,我辈岂不是不准乱说乱动,连吭大气也不可得么?今天好歹能出声发言,心也该平了,还能有什么奢望么?如此一想,霎时心平气和,心安而理得。
不知足,不能忍又怎么呢?你不安于、不乐于做稳奴隶,妄想保卫人的卑微和自由么?人也有不让你自由的自由。阿Q、阿Q的上代、上代之上代都是失败的,于是阿Q学会了知足和能忍法,并发展了虚拟譬喻的精神胜利法。我们比阿Q能好多少?鲁迅对曰:“多乎哉?不多也。”
2002年11月,于医院
10、试通过第3段分析阿Q的心理活动特点。
答:
11、“假如是丢失了一千元呢,我这岂不是还白赚了六七百元!”请换一句话来表达与这句话相同的意思。
答:
12、①作者为什么有时“不免愤愤然悒悒然”?(不超过15字)
答:
②作者为什么又“心平气和”“心安理得”了呢?(不超过20字)
答:
13、仔细阅读文章最后一段,你能想到什么?
答:
课外研究:
以小组为单位,从14-15题中任选一道,合作完成。
14、研究“中国的辫子史”。
15、大量搜集具有“小中见大”特点的文章,深入体会,并试着写一篇类似的文章,班内交流。
[参考答案]
1、睥睨(pì nì) 濯(zhuó) 诡(guǐ) 髡(kūn)
2、切肤之痛:亲身经受的痛苦。
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而为(一般指做坏事)。
不羁之才:非凡的、不可拘束的才能。
置之勿论:放在一边,不加理论。
3、《艺术形式论》 《中古文人风采》 《学术论文集》
4、对仗工稳,造意豪迈,用于理发师,又像用于沙场勇士。想像瑰奇,妙不可言。
因为这副对联作者没有像旧社会上层人物那样鄙视理发师,描写了理发师那睥睨人世的豪情。
5、“深奥”是反语,表示对不让乡下人剃平头的不满。
6、拿起剃刀就掌握了剃头权,就可以随意决定别人剃什么头。这一点上与喜欢耍权的人相似。
7、①耍权的人真可恶。②我们的百姓好顺从。③有人说句公道话可真痛快。……
8、由剃头引向耍权,起深化主题的作用。
9、坚决惩治那些耍权、专制的人,建设一个文明民主的社会。
10、精神胜利。
11、假如是不小心被车撞了呢,这岂不是赚了大便宜!
12、①叹言谈被歪曲,恨辛劳被委弃。
②与当年相比今天还能出声发言,故而感到满意。
13、提示: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