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
课型:新授课
设计人: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本章节知识网络的构建,使学生对本章节的知识内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2)进一步的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知识结构的构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
(3)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分析,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应用,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教学重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过程:
【知识网络的构建】
学生通过复习课本、查阅笔记、作业本以及本学习小组内讨论等方法,对本章知识进行整理、归类,细化知识,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1、 知识章节结构:透镜——生活中的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眼睛和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
2、 知识规律结构:透镜——凸透镜成像规律——透镜的应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
3、 重点知识填表:
名称 又名 眼镜 实物
形状 光学
符号 性质
凸透镜 老化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 发散透镜 近视镜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2f f f uu 放大镜 【典型例题分析】 学生并完成下面2个例题 例1:在各图的方框内填上适当的光学元件。 学生完成例1后总结填透镜的关键方法是什么? 例2:完成下图中的光路图。 学生完成例2后总结完成透镜光路的关键方法是熟记什么? 训练与检测 1、在如图所示的光学仪器中,使用时主要利用反射成像的是( ) 2、关于光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20xx年7月我国长江流域出现的日食奇观,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理论解释 B.雨过天晴天空会出现彩虹,它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C.若不注意用眼卫生很容易使眼“近视”,这时就需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D.你在岸边看到水中鱼的位置,其实就是鱼在水里的实际位置 3、五一佳节,在常州紫荆公园月季花展上,小明将红色滤色镜(即红色玻璃)挡在照相机镜头前给一株绿叶黄花的月季拍照,照片上该花卉的颜色是 A.绿叶黄花 B.黑叶红花 C.黑叶黑花 D.红叶红花 4、我们学过的许多成语包含了物理知识,下列成语中的“影”哪个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A.杯弓蛇影 B.形影不离 C.形单影只 D.立竿见影 5、(20xx湖北武汉,2题)下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a为玻璃板,b和c是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应选择较薄的玻璃板 B.实验时玻璃板a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 C.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c前应先将点燃 D.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6、(20xx年山东莱芜,2题)下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对它们的解释正确的是 A.人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B.近视眼镜是凸透镜 C.在岸上看到水中的鱼,看到的是鱼的实像 D.红光照在穿白色上衣、蓝色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的上衣呈红色,裙子呈黑色 8、图10所示的四幅图中,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近视眼校正后成像情况的图分别是 【 】 A. 图甲和图丙 B. 图乙和图丙 C.图甲和图丁 D.图乙和图丁 9、(1)请在图34中画出光进入玻璃和离开玻璃后的径迹(注意标出法线)。 (2)图35是非正常眼睛的示意图,请在图中适当的位置画出合适的透镜用于矫正。 (3)自行车尾灯的结构如图36所示,夜晚,当有光照射到尾灯时可起到明显警示作用。试画出图中一条光线的反射光线(要求保留必要的辅助线)。 10、如图是一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装置,在竖立的玻璃板前面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B处出现蜡烛的像。 (1)该同学拿一支大小和点燃蜡烛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移动到B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这一实验现象可以说明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原物体________。 (2)该同学发现用光屏去承接蜡烛在B点的像,像怎么也无法成在光屏上,这一实验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像(选填“实”或“虚”) (3)若用刻度尺测量A点到平面镜的距离和B点平面镜的距离,发现它们的值是相等的,这一实验现象说明物像与镜面________(选填“等距”或“不等距”)。 11、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中: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__________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_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请你指出其中一条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调整后,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16cm处时(如图乙),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____ 的实像(填写像的性质);__________ (填光学仪器)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如果将蜡烛在乙图的基础上远离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____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课堂总结: 我的收获: 我的疑问: 板书设计: 自我点评: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 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透镜、凸透镜、平面镜人手一份,各种颜色的透明纸若干。 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活动过程 一、 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1. 师:小朋友,教师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三块奇块妙的镜片和各种透明纸、图书等,请你们用镜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2. 幼儿操作尝试。 3. 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三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 得出结论: (1) 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有的不变; (2) 颜色不同的纸放在镜片前看到东西也变颜色耻,教师解释说,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各种颜色的射灯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二、 第二次尝试:引导幼儿发现?、凸透镜、平面镜的特征 1. 师:三块小镜片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真有趣,那为什么用它们看东西会不一样呢?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哪种变大?哪种不变?请你们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 2. 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 引导幼儿讨论。 (1) 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边上厚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教师立即告诉幼儿:这种就叫?透镜( 幼儿学说) (2) 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夺取的镜片看东西变大)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 剩下哪种看东西不变?(剩下的边上和中间一休养厚的看东西不变)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叫平面镜(幼儿学说)。 (4) 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 第三次尝试:玩哈哈镜,说说透镜的用处 1.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面厅妙的镜子,你们看是什么?(哈哈镜)大家试试看,哈哈镜里的人和你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2. 幼儿玩哈哈镜。 3. 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会不一样?(图为哈哈镜表面是?凸不平的) 4. 得出结论:哈哈镜是工人叔叔们利用?透镜、凸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面镜、凸面镜。 5.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 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活动目标: 1、使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会用语言表达其发现,并能记录观察结果。 2、激发幼儿探索各种透镜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两人一份) 篮子里放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各一份,图书、小玩具、小卡片、小积木等若干,记录单一长(如图),铅笔一支。 师:同幼儿的篮子一份,视频仪、电视机各一台,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眼镜各一份,三种透镜的构造图一张,奖励用的五角星若干,红笔一支。 活动过程: 一、探索活动(引导幼儿用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观察物体,激发幼儿兴趣) (出示透镜)今天老师带来了三块有趣的透镜,请你用他们看一看、玩一玩篮子里的东西,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幼儿探索,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使用透镜的正确方法) 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二、探索活动(引导幼儿再次用三种透镜观察物体,并会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三块透镜看到的东西却不一样,真有趣。 (使用视频仪处士记录单)我们一起来看这张记录单,左边一排表示三块不同颜色标记的透镜,右边一排是看到的结果,请你再去看一看、玩一玩,两人合作商量把结果记录下来。(幼儿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选一份记录单放在视频仪下),我们来看看这两位小朋友记录的结果,请你说说,你们的结果是什么?(请幼儿口述结果,并请他用教师身边篮子里的物品验证) (用同样方法讲评结果不同的记录单,共同纠正错误后得出结论:用红色标记的透镜看,东西会变大;用蓝色标记的透镜看,东西会变小;用黄色标记的透镜看,东西不变。) 三、探索活动(引导幼儿发现三块透镜不同的构造) 可是,为什么不同的透镜看到的东西不一样呢?请你仔细摸一摸透镜,比一比每块透镜的中间和边上有什么不同?(幼儿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谁来说说,你现在发现什么? 红色标记的透镜中间和边上有什么不同?(中间厚,边上薄,看到的东西会变大) 蓝色标记的透镜中间和边上有什么不同?(中间薄,边上厚,看到的东西会变小) 黄色标记的透镜中间和边上有什么不同?(中间边上一样厚薄,看到的东西不变) (出示构造图)小朋友都发现了,红色标记的透镜中间厚,边上薄,看到的东西会变大,我们叫它凸透镜;蓝色标记的透镜中间薄,边上厚,看到的东西会变小,我们叫它凹透镜;黄色标记的透镜中间边上一样厚薄,看到的东西不变,我们叫他平面镜。(学说三种透镜的名称) 所以,用不同的透镜看到的东西会不一样。 四、探索活动 你还想用这些透镜看什么?请你再去玩一玩,可以用透镜看看周围的人和东西。说说你是用什么透镜看的什么?东西变得怎么样?(引导幼儿讲出:我是用凸透镜看×××,×××会变大等等) 五、扩展联系 今天,我们玩的透镜真奇妙,他的本领还很大呢?你们知道什么东西是用透镜做的吗?(显微镜,它看到的东西会变大,是用凸透镜做的;放大镜,它看到的东西会变大,是用凸透镜做的;望远镜,正面看到的东西会变大,是用凸透镜做的,反面看到的东西会变小,是用凹透镜做的;老花眼镜看到的东西会变大,是用凸透镜做的,近视眼镜看到的东西会变小,是用凹透镜做的。) 六、延续活动 如果把两块透镜叠在一起看,会发现什么呢?老师把透镜放在科学角上,你们以后可以去试一试。 一、课标理念 1.注重全体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二、教材分析 (一)本节主要内容: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学习有关透镜的一些名词,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二)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三)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前期是光的折射,后期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而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制成的改变光路的器件,在生活、生产和技术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本节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应用和延伸,同时有关透镜的一些基本概念和透镜对光的作用,又为后面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四)教材的编写思路: 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透镜:首先让学生认识透镜的外部特征,然后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引入焦点、焦距等重要概念。与传统教材相比,本教材增设了一些学生活动,如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学生通过接触实物,亲自操作、观察,对透镜的作用、焦点、焦距等会有真切的体验,把有关知识真正学会弄懂,而不是纸上谈兵、仅记住抽象的名词。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种透镜特点及区别。 (2)知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会利用平行光测定凸透镜的焦距。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区别透镜及透镜对光的会聚或发散作用。 (2)组织学生测量凸透镜的焦距,领会测量方法。(课外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 四、教学重难点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透镜的基本性质,也是引入焦点、焦距的基础;对透镜而言,焦点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点,无论作光路图,还是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都涉及到焦点。并且凹透镜的虚焦点是人为引入的,比较抽象,利用凹透镜的虚焦点画光路图,学生容易出错。所以特制订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和焦点、焦距的概念。 教学难点:利用凹透镜的虚焦点画光路图。 五、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备一定的动手探究能力,但大部分学生缺少自我探究和归纳整理意识。透镜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 六、教法学法 本节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演示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具体方法: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逆向思维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七、教学模式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明确目标,自主预习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4、教师精讲,解读探究 5、当堂检测,巩固新知 6、课外活动,提升能力 本教学模式是在我校“六环节”教学模式(复习、目标、自学、交流、精讲、精练)的指导下,结合物理学科特点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展自学和探究,体现合作探究的理念,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顾我国20__年9月3日大阅兵,点燃学生的激情,问:哪些仪器记录了这个扬我国威的历史时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介绍:投影仪、放映机,、眼镜、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这些形形色色的光学仪器,以至我们的眼睛——心灵的窗户,它们的主要部件都是透镜。 【设计目的】:从生活走向物理,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明确目标,自主预习 见“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看一看,摸一摸:小组分发的透镜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外观上有何区别? 2. 试一试:正常眼睛的同学戴一下近视眼镜,近视眼睛戴一下远视眼镜,谈谈感受。 3.做一做: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凸透镜和凹透镜观看书上的文字。(提示:透镜距书较近。)问: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目的】: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自主探究和归纳能力。 2.为学习透镜的几个基本概念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做铺垫。 (四)教师精讲,解读探究 1. 演示实验: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用光具盘和配套的条状凸透镜和凹透镜来做。 2.介绍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教学手段】: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光路,用光路图表示出来,画在练习本上。指定两名学生,分别把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作用的光路图画在黑板上。教师结合学生在黑板上画的光路图,介绍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凹透镜的虚焦点和焦距。介绍凹透镜的虚焦点时要慢一些,用彩笔画出延长线(虚线),并让学生补画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3.思考: (1)若将某一光源放在焦点F处,则光线通过凸透镜会以怎样的光线射出? (2)若光线对着凹透镜对侧的虚焦点照射,则光线通过凹透镜会以怎样的光线射出? 【设计意图】:利用光的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五)当堂检测,巩固新知 (六)课外活动,提升能力 如何测凸透镜的焦距? (强调:千万不要透过凸透镜观察太阳,以免损伤眼睛。) 思考:影响测量准确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设计目的】: 将课堂延伸至课外上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自由的活动。 附:板书设计 奇妙的透镜 一、透镜分类{凹透镜 二、透镜对光线作用: 三、三条特殊光线 【设计意图】: 以简洁的文字和规范的作图板演在黑板上,清晰明了,再现知识网络,突出重难点。 九、教学效果 1、本节课的整体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问题导学,目标明确,重难点定位准确。 2、在教法、学法的设计上突出体现以学生为本,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逆向思维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3、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自主探究和归纳能力。 一、设计理念: 《透镜》一节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在前面学完了《光的折射》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透镜的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两种透镜及对光的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学会方法,增强学习兴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2.难点: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复杂的物理实验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章学过《光的折射》基础上,已经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生活中很多光学仪器中用到的透镜的学习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四、方法运用: 整节课运用实验——分析、归纳,实验——分析、归纳——设置疑问——猜想——实验——分析论证这些探究方法。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实验法、观察法、分析归纳法、比较法等学习方法 五、教具: 眼镜、凸透镜、凹透镜、纸、笔、支架盒、平行光源、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引课:教师:南极大陆冰天雪地,四季如冬,在有阳光充足的时候,小企鹅们经常会躲到一些特殊形状的大冰柱后面来取暖,为什么这样就不会冷呢?同学们要想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章第一节《透镜》。近视眼镜、远视眼镜(花镜)就是生活中常见的透镜。 2.新授内容: (1)教师:近视眼镜、远视眼镜(花镜)就是生活中常见的透镜。我看到很多同学跟老师一样都戴近视眼镜,大家互相观察一下近视眼镜、桌上放的花镜,它形状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师:用我们物理上的话来说——就是中间薄、边缘厚;中间厚、边缘薄。学生分组实验,师:下面大家用手摸一摸桌子上老师给的两个透镜,它们形状上有什么特点呢?生:,师:透镜分两种:一种是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一种是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光学仪器都用到透镜,你们知道这些光学仪器的名称么?生:。 (2)师:我们离不开透镜,透镜也离不开我们。下面我们来看片段演示:了解主光轴(透镜上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光心(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课件)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正常眼睛的同学戴一下近视眼镜,近视眼睛戴一下远视眼镜。生:谈谈感受?师:刚才的游戏说明透镜对光有作用,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 (3)师:组织学生分组做实验:分别让平行主光轴的光入射到凸透镜、凹透镜上,观察折射光线的路径,最后用笔画出入射、折射光线的路径(教师强调该实验中的现象就是一种光的折射现象,透镜是薄透镜,发生两次折射看作是一次折射)。生:分析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课件》。师:在该实验中,我们发现平行主光轴的入射光线被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都经过主光轴上一点,该点叫凸透镜的焦点(f),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f);平行主光轴的入射光线被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延长线都经过主光轴上一点,该点叫凹透镜的焦点(f),该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f).《课件》 (4)师: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在刚才的实验中,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有没有什么特点呢?生:。师:这样我们就得到关于透镜的 第一条特殊光线:入射光线平行主光轴,折射光线过焦点。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在三条很有特点的入射光线中,其中有一条入射光线比其它两条入射光线更有特点?这条更有特点的入射光线还有一个相当明显的特点?并且通过透镜后其传播方向?生:。师: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个探究问题:凡是通过光心的入射光线,其传播方向都不变?生:猜想。(课件)师: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个问题。 (5)生: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又得到 第二条特殊光线:入射光线过光心,传播方向不变。(课件) 师:我们都知道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也就是说如果入射光线逆着反射折射光线射入界面上,那么折射光线将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根据这个道理我们能不能提出另一个探究问题?生:如果入射光线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入射到透镜上,折射光线是否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生:猜想 (6)生:分组实验验证猜想,师:我们来观察一下入射光下,折射光线有什么特点?生:,我们又通过实验得到一条关于透镜的 第三条特殊光线:入射光线过焦点,折射光线平行主光轴。(课件) 3.练习:课件 4.小结:学生小结,教师最后强调。(板书)(课件) 5.作业:老师建议大家回去做一做课后的《动手电脑学物理》以及咱们定的《导航》。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3.通过实验观察得出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它们对光的作用 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透镜一组、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光源、老花镜、近视镜、实物投影仪、手电筒、激光笔、学生多功能光学工具箱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问:在前一章光现象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所了解的镜子是什么? 生: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问:那么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镜子? 生:(比如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 问:你们讲到的这些镜与我们第一章所讲到的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有什么不同?` (分别出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 观察后得出结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都是面镜,不能透过光线,光线在面镜的反射面上发生反射。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则能够透过光线,凡是类似的这一些片我们都叫做透镜。 还有哪些是我们经常看见和接触到的透镜呢?(图片展示:照相机的镜片,望远镜的镜片、显微镜的镜片等等) 二、进行新课 [师]和面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一样我们也从形状上对透镜进行区分(课件演示凸透镜、凹透镜)并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一块凸透镜并讲解: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然出再出示凹透镜并讲解。然后两相对比 [生]透镜包括两种: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我们看到的透镜在形状上与刚才的这两块透镜有稍许不同,你们怎样区分它们,通过什么方法来区分它们。 [师]先看我投影出来的这几块透镜分钟是什么透镜,辨认一下。 学生讨论 [师]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辨认它们的?对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反之则是凹透镜 (发下一组透镜,其中既有凸透镜也有凹透镜,让学生自行辨认它们。简单的直观的通过触摸来辨别透镜。) [师] 凸透镜和凹透镜是怎么画出来的? 课件演示 我们看到两个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块凸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两个未相交但相互接近的球形的中间部分就是一块凹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主光轴和光心是我们研究透镜的两个常用科学术语 [师]下面我们来探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6,“想想做做” 演示实验。(用平面镜取光做凸透镜使光线会聚的实验并记录在白纸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然后取出另一块不同的凸透镜让一位学生模仿刚才的实验做一次看结果是否相同。最后换用凹透镜,重做以上实验,看有什么结果。) 学生讨论 得出实验的结论: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师]从以上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这体现在用不同的凸透镜做上述实验时,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后所成的最小最亮的光斑离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课件演示光路图) 由于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所以我们看见太阳光是一束平行光,通过透镜之后会聚于一个小而亮的点。我们把这个点叫做焦点。(这时太阳光与主光轴平行,焦点恰好在主光轴上)我们把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实验中我们看到不同的透镜焦距是不同的。 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光路图)。 从光路图出发我们来研究几条特殊光线通过透镜后的走向 (分别演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光线恰好通过光心,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凹透镜的情形。然后由前面所学过的光路可逆的原理出发画出逆向射入的光线光路图)。 动手动脑学物理1、2小题作为课堂练习。 【活动名称】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透镜”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人手一份,各种颜色的透明纸若干。 2.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1.师:小朋友,老师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三块奇妙的镜片和各种透明纸、图书等,请你们用镜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2.幼儿操作尝试。 3.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三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得出结论: (1)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有的不变; (2)颜色不同的纸放在镜片前看到东西也变颜色了,教师解释说,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各种颜色的射灯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二、第二次尝试:引导幼儿发现凹、凸透镜、平面镜的特征 1.师:三块小镜片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真有趣,那为什么用它们看东西会不一样呢?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哪种变大?哪种不变?请你们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 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引导幼儿讨论。 (1)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边上厚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教师立即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凹透镜(幼儿学说)。 (2)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间厚的镜片看东西变大)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剩下哪种看东西不变?(剩下的边上和中间一样厚的看东西不变)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叫平面镜(幼儿学说)。 (4)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第三次尝试:玩哈哈镜,说说透镜的用处 1.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面奇妙的镜子,你们看是什么?(哈哈镜)大家试试看,哈哈镜里的人和你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2.幼儿玩哈哈镜。 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会不一样?(图为哈哈镜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4.得出结论:哈哈镜是工人叔叔们利用凹透镜、凸透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凹面镜,凸面镜。 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课型:新授课 设计人: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 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以及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用。 教学重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预习: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两种透镜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以下问题 : 1、边缘厚中央薄的是 透镜。 边缘薄中央厚的是 透镜 2、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 3、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 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 作用。 二、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 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都是正立的 1、照相机: 想想做做 动手制作模拟照相机 方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制作完成后,把模拟照相机对着室外,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 的像,回答:问题1.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像是缩小还是放大?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2、投影仪: 观察投影仪,着重观察镜头,了解其构造问题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以像上人物头脚朝向和投影片上人物头脚朝向比较得出)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和投影片上 的人物相比);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投影仪上的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 3、放大镜: 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 问题3: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小结: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 在胶片上,成___像。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镜 ,使屏幕上成 像。 3、放大镜成 像。 三、训练与检测: 1、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它们用的透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 照相机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投影仪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像。 3、 在透明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字比旁边的字____ (填“大”或“小”),这 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镜,它成的是___、___、__像。 4、 下面是对凸透镜成像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只能成实像 B.凸透镜只 能成虚像 C.凸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 D.凸透 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 5、 窗台上放着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太阳光透过玻璃缸射到屋内窗台下的桌面上,发现桌面上的光斑比窗外地面上的太阳光亮,下列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凸透镜 C.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凹透镜 6、 手持凸透镜在人眼和课本之间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在任何位置都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B.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远时,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C.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近时,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D.无论凸透镜放在什么位置都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7、 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 B C D 8、 下列光学仪器中,得到缩小实像的是( ) A. 凹透镜 B 。 平面镜 C. 幻灯机 D. 照相机 9、 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上滴一滴水,透过这滴水可看到玻璃板下压着的字变大了,这是由于水滴相当于(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透镜 D.平行玻璃砖 10、下列光学仪器的应用,哪个能得到比物体大的实像( )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潜望镜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自我点评: (一)教材 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透镜、薄透镜,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2.知道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三)教具 凸透镜、凹透镜、光具盘、光源. (四)教学过程 一、列举实例,引入课题 教师讲述: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照相机和实验室中使用的显微镜中都有一些玻璃元件.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叫做透镜.这些玻璃元件起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出示凸透镜、凹透镜实物,学生观察.但告诉学生不能用手摸.有条件的学校每一实验组(2人)发一盒透镜组,让学生自己观察.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透镜的剖面图,对照实物讲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什么是薄透镜.简要说明它们在生活和科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师在黑板画课本上的图6—8,讲解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和透镜的光心. 2.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1)教师用平行光源、光具盘、凸透镜演示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如课本图6—10)学生观察到一束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一点. (2)教师画出会聚光线的光路图.讲述这种现象告诉我们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 对照光路图讲解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 向学生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是由于光通过凸透镜的两个侧面发生两次折射造成的.凸透镜焦距大小反映了凸透镜对光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强,折射光偏折得就越厉害.每个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3)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把一个点光源(如:发光的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点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是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分析这时的入射光线是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根据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推想出结果. 教师用光具盘演示课本图6—11实验来验证. 教师小结:放在凸透镜焦点处的小灯炮发出的光(即通过焦点的入射光),经过凸透镜变成平行光.因而利用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 3.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师用光具盘、平行光源、凹透镜做课本图6—12的演示. 在黑板上画出光路图.小结: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 画图并讲解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的发散光线,不会相交于一点.但它们的反方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也叫凹透镜的焦点.由于它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因而叫虚焦点. 三、小结本课内容,讨论“想想议议” 1.本课主要内容是研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及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教师介绍我国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时就已经有人用冰磨成凸透镜来取火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议有兴趣的学生在严寒的冬天里动手制作和实验. 3.指导学生讨论“想想议议”.讨论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画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得出结论:光通过三棱镜后向底部(厚的一边)偏折.讨论第二个问题时,先让学生了解凸透镜、凹透镜可以看做几个三棱镜和一个玻璃块组成的.在黑板上画出图(课前用小黑板画好),让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论分析.弄清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的道理. 4.学生完成本节课文后练习l~3,并回答订正. 四、作业 课本章后习题第4、5题.第6题能找到老花镜的做. 课外安排统一时间发给学生凸透镜、凹透镜各一个做课本图6—9实验. (五)说明 1.本课内容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活动.介绍透镜及其种类时,最好让学生直接观察. 2.课本图6—9的实验,考虑课堂教学时间及对其他班级上课的影响,没有安排在课内让学生做,而是安排在课外的统一时间发给凸透镜、凹透镜去做.在做这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3.本课内学生要几次观察光路.为了增强观察效果,应在实验室上课.实验时要遮光. 【三维目标】 1、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的概念,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时能够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能够利用光具座进行实验。 2、能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全过程。 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参与实验探究的快乐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 学生对凸透镜的认识,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已经有所了解,但对物体通过凸透镜怎样才能在光屏上成像,及会成什么样的像,还不够了解。所以,本节教材主要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探究,这个探究实验是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目的是:一让学生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2、难点: 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用具】 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小玩具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提出问题教师:请同学们用小玩具按照课本P61图3-47所示的方法做一个实验,移动放大镜或白纸板的位置,会在白纸上看到怎样的像?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让学生说出看到的像的特征。教师:对你所观察的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如:凸透镜所成的像跟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我们知道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那么,要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就要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在此,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向学生介绍光具座的正确使用方法,同时指出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由于不同组桌面上的凸透镜的焦距不同,你们想通过什么办法得知凸透镜的焦距?(实验测量,也可查说明书)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出实验步骤。让其中一组把实验步骤向大家介绍一下,如果可行,给予肯定;如果不可行,应予以纠正。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让同学们进行实验。比一比,哪个小组实验做得最快、最好,要注意分工合作。 5)分析与论证分析实验数据,用自己的话把凸透镜成像规律表达出来。 6)交流与合作请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实验研究的结果,看看得出的。规律是否一致。板书:凸透镜成像规律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放大镜的有关知识: 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使用放大镜时要想让物体的像变大些,应怎么办?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或做过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思考:若两个凸透镜大小相同时,透镜的厚度对放大倍数有影响吗?可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请同学们观察图3-50: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及用其观察到的像。 二、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本节的学习进行归纳,特别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2、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3、完成本节的“基础训练”。 四、反思 本节教学安排及设计还是比较充分的,按照科学探究的思路,从问题的提出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进行到结论的得出,学生做得既全面又准确,效果较好。 五、板书设计透镜的教案 2
透镜的教案 3
《透镜》教案 4
《透镜》教案 5
透镜的教案 6
透镜的教案 7
透镜的教案 8
透镜的教案 9
《透镜》教案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