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优秀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搭石》优秀教案优秀9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语文课文《搭石》教案 篇1

一、设计理念

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育提出的崭新要求。它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语文教学的意义及任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确,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固然重要,但是,从长远来看,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显得更为重要。

语文学习中,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情感世界的丰富;观察领悟能力的提高以及创造、探索精神的培养等。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一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因此,我们在设计上着重体现了以下指导思想。

(一)、紧紧把握语文课程改革的走向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阅读教学必须摆脱以情节分析为主线,以提问应答为载体的低效模式。《搭石》一文极富感情,更不宜分段训练,层层分析。那样反而会搞得支离破碎,破坏文章的整体性,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因此在教学中,从整体着眼,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来整体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并从中获得语言和精神的整体共提,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

从本质上讲,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因此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而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搭石》一文截取了农村生活非常平凡的镜头,但平凡中透出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令人感到情致淳厚,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情感因素,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二、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奠定情感基调。

首先我们以小诗导入,

教师配乐声情并茂地朗读小诗,带领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听后猜猜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再整体感知,朗读课文,说说家乡给你留乡下了怎样的印象?朗读学生自己喜欢的句段,在反复的朗读中,使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浅的解读,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发生碰撞。为学生学习下文奠定了基调。

第二课时:抓住“美”的主线,朗读感悟文本。

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感到课文中都流淌着怎样的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

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

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欣赏画面:抓住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探究语言文字,欣赏“调整搭石”,“走搭石”,“相互礼让”,“背老人走搭石”等画面,使语言文字训练、情感的熏陶、想象力的培养等目标有机地融为一体

深化文本:为了让人物形象在脑际丰富起来,为了让学生对“搭石”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教学中,我们运用多种手段。如在让学生体验诉说“

调整搭石”画面时,创设情境,想象画面,练习说话,旨在强化获得感悟的实践过程,是学生的领悟是由衷的自然的,这种超文本的学习,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课文的内容,是学生能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如让学生从“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助人为乐美

从“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

从“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和谐美

从“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美

从“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美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强化朗读: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

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目的。如中心句的理解,我们在设计教学时不停留在表面上,花大力气进行朗读训练,进行多次出现,反复朗读,层层感悟,这样,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让学生体会出其蕴涵的感情。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教学的最后环节安排小练笔:是啊,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你现在认为什么是美?在我们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美在平凡的小事中。以“发现美”延伸课文,使读写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旨在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指导思想。

《搭石》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家乡的淳朴民风,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2、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第21课搭石,请大家齐读一遍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璋爷爷的故乡。大家看!这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听,小鸟唱着欢快的歌儿,小溪也弹奏出最美的琴声为它伴奏。溪水倒映着青山、绿树、天空、白云。同学们觉得美吗?(太美了!)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丽,最难忘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又美丽的搭石。

二、复习第一自然段: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自然段,让我们来读读第一自然段,那么谁能告诉我们什么是搭石?(以读代答!)

师:是呀!这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就是搭石,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都必须踩着搭石过小溪。那么,这看似平常的石头,却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呢?你能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到一个关键句吗?

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过渡:大家都知道什么样的地方才称得上风景?(北京颐和园、长城、故宫、杭州西湖。)对,这些都是名胜古迹。而这小小的搭石也能称得上一道风景,一定有它独到的美丽。让我们读一读2—4自然段,去细细地寻找,精心地品味吧!

三、品读文本,感受这边风景独好。

示课件:

1、默读课文2—4自然段,寻找表现“搭石美”的句子,用“~~~”画下来,说说美在何处?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交流讨论:

我们常说,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老师要看看哪位同学有一双慧眼,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谁能把表现“搭石美”的句子与我们一起分享一下。

课件: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地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你从哪个词语感受到美?(协调有序)

(2)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呢?(配合得适当,很整齐,有顺序。)

(3)让我们用朗读来感受这协调有序吧!(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但是家乡有一句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让我们加快点节奏好吗?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对,没人指挥,却配合得那么默契,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

(4)此时,耳边传来“踏踏的音乐声”,不仅使我们感叹:这边风景独好。你还从哪里体会到这“画面美”呢?(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水光人影两相和”的情景。

(5)指导朗读:

(6)课件展示:轻波漾漾图、人影绰绰图。(配音乐)

(7)读小诗。

师过渡:这样的画面太美了,好象一幅精美的画,又好象一首清丽的小诗。让我们美美地来读一读这首小诗吧!(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师小结: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我们看得见的美,那还有看不见的美,你找到了吗?

示课件:

上了年纪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美?(心灵美,一心为他人着想。)

(2)采访老人;老大爷你不是急着要去接您的小孙子吗?为什么还不快点走呀?忙什么呢?

(3)老大娘,你不是要赶集去吗?在这儿找什么呀?再不去集市要散了。

师过渡:那么要是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会撞车吗?用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示课件: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俩人面对面走搭石抢着过了吗?那他们是怎样做的?(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过。)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发现这儿的人们都非常谦让,民风淳朴,真是景美情美人更美。)

那么老人和年轻人一起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

示课件: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读句子,哪一个词语让你心头轻轻一颤?

是呀!每个同学都有自己不同的读书体验。我们先来看个”伏”,伏是什么意思,谁来当年轻人做个伏的动作?老人就这样趴在年轻人的背上,舒舒服服地走过搭石。(扶起年轻人)

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不需要)为什么?

生:因为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做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好的年轻人,老人并没有向他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为什么?

师过渡:听了同学们的回答,我在想,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伏下身子背过其他的老人,而当年轻人慢慢变老了以后呢?(一定也会有其他年轻人来背他。)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而在这样一个小山村里,理所当然的事还有很多很多……

示课件:

假如____,_____总要_____,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四、总结全文:

师:哦,搭石有情,搭石有爱,搭石有美。它们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任人踏,它们默默无语,它们无怨无悔,让我们用最深情的语言再来赞美一下家乡的搭石。

示课件: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他们好像这淳朴的乡民把自己的青春、生命默默奉献给了大山,奉献给了自己的家乡。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消失,但是家乡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留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搭石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石头,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鲜见。小溪间的搭石,你们可知道?(老师一边播放配有音乐的美丽画面,一边介绍美景,将学生快速带入美境中。)作者刘章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和一颗感受美的心灵,他将把我们带到他的家乡认识搭石,并引领我们通过平凡的搭石感受到人性的美。

二、检查预习

1、学生整理预习成果,对照要求自评。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字、词、句等,没解决的提出请教;已解决的提醒注意。

(CAI 出示: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便于学生在自主识字的基础上,组内互相检查,做到人人参与,字字落实。)

2、指名、开火车读生字、词语。引导学生提出学有困难的字词,难点在涨和间是多音字,俩跟两有区别,要提醒学生读准确。

3、指名分段读课文。朗读和评价的要求:读正确、流利。若学生将一行人读作了 yí háng rén ,应暂停在这一段,引导学生反复读,指几名读 yí xíng rén 的学生和读 yí háng rén 的学生辩论,联系上下文根据意思判断读音为 yí xíng rén 。

(师不要越俎代庖,若学生能统一认识,进入第5环节;若学生不能统一认识,则进入第4环节。)

4、师:大家对搭石,对课文的了解还不够)小组内分段轮读课文,讨论:

围绕搭石,课文每个自然段写的什么内容?

5、师:大家对搭石,对课文的认识较深入。文中哪里集中描述了什么是搭石?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边读边标记相关词句,表明我已明白什么是搭石了。

2、全班交流,互为补充纠正。

3、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此段,边读边想象;如果是自己过搭石,什么情形?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此段,描述自己想象的内容。

(捕捉学生发言中让人感觉到美的词句加以品味。)

5、小结:

下节课我们继续阅读课文第2至5自然段,从更多的地方感受到美!

四、课堂练习

1、近义词:

间隔──距离 谴责──指责 必须──一定 协调──和谐

2、反义词:

懒惰──勤快

3、多音字:

涨、间。

4、听写词语:

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第一自然段,明白什么是搭石了。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什么是搭石。板书简笔画口。)

师小结:自深山中凿磨而出,从江河中冲刷而来,一块块普普通通的搭石,构成了人间最美最美的风景。

我们初步感知了全文,这篇课文美极了!美在哪里?(在口中标记?)这节课让我们带着发现美的慧眼和感受美的心灵走进课文2至5自然段。

《搭石》教案 篇4

【教材解读】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1、揭题,读题:

“搭石”?“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书不厌百回读”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⑴ 遇到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自己开始读得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⑵ 并想想什么是“搭石”?

3、交流:

⑴ 读词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⑵ 请说说什么是“搭石”?理解“脱鞋绾裤”。

⑶ 句子:

① 读一句你觉得最难读的句子,说说为什么。

② 读一句你觉得最难理解的句子,说说为什么。

③ 读一句你认为读得最好的句子,说说读得好在哪。

④ 读一句你不理解的句子,说说哪里不懂。

⑤ 读一读你认为本文的重点句,说说为什么。

…………

二、顺学而导,形成专题

读重点句:

出示: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读后说说理解。它为什么也联结着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呢?

三、自主研读,互动交流

1、自由阅读2~4自然段,深入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自主阅读──理解体会──同桌交流──概括归纳──感情朗读。

2、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

读所划内容──说理解──概括归纳出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全班同学交流互动、评议,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自然段:理解“谴责、懒惰”,感受乡亲们“助人无私”和家乡纯正乡风民风。想象画面的同时想一想: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样想,表情、动作又会怎样?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

第四自然段:感受乡亲们“谦让”、“尊老”的美好情感。朗读理解,“如果、假如”的用词。

“尊老”联系“爱幼”,展开想象:如果(要是)小孩子来过搭桥。

交流,再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乡亲们“谦让”、“尊老爱幼”的美好情感。

第三自然段,这里有一段话写得很美,让我们起来感受:

⑴ 请同学们自由读文,想一想哪里让你感受到了美感?交流感受。

⑵ 看前半句:

这美妙的音乐中,仅仅只有踏踏的声音吗?让学生展开联想。

人们的欢声笑语、哗哗的流水声、叽叽喳喳的鸟叫声……

⑶ 这首美妙的乐曲中,主旋律是脚踏搭石的“踏踏”声,但是还有许多其它的声音,这是一首什么曲呀?

(交响乐、合奏曲、协奏曲。)

这首曲子是在人们上工、下工时演奏的,它演奏的是一首怎样的歌呢?

(一首勤劳的赞歌、一首生活的赞歌。)

⑷ 带着我们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师生评议。

⑸ 读后半句,放手让体会:这让人以美感的画中,除了漾漾清波和绰绰的人影外还有什么呢?还有哪些色彩呢?

⑹ 这又是一这幅怎样的画卷?

(是一幅《晨出》或是《暮归》的画卷。)

⑺ 从这幅画卷中、从这首赞歌中你感受到了乡亲们怎样的美好情感呢?讨论交流。

(乡亲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四、小结全文,提升情感

1、通过我们的用心体会,朗读体会,我们感受到了乡亲们相互谦让,互敬互助,尊老爱幼、热爱生活的情感,那么乡亲们的美好情感仅仅是这些吗?讨论交流。

2、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3、交流学习体会:

学习方法上:抓重点句深入理解课文……

文章语言上:优美的描写……

文章写法上:以小见大、以物喻人……

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

4、再一次带给对乡亲们深深的敬意(怀念)朗读全文。

四、练习延伸,拓展情感

1、摘录文中的好句子。

2、引导学生用心观察自己的生活及周围的人、事、物,召开一个“寻找生活中的美”的交流会,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寻找美、发现美,然后用自己的笔表现出平凡事物中的美,完成小练笔。

【板书设计】

搭 石

正直纯朴

助人无私

相互谦让 以小见大

尊老爱幼 美好情感

热爱生活 以物喻人

……

自主阅读──理解体会──同桌交流──概括归纳──感情朗读

《搭石》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时数】

第一教时

1、认识生字,理解"俗语、人影绰绰、理所当然、间隔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一、揭题

1、师配乐朗诵:

甜的是一树雪梨,辣的是紫皮大蒜,苦的是一畦莴苣,一架葡萄酿着酸人生滋味万千般,农家品尝个最全。

2、自读小诗,猜一猜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3、简介作者,揭示课题。

4、看课题质疑:

什么是搭石?为什么要搭石?怎样搭?

二、整体感知全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词语作上记号,联系上下文或解决。

2、学生接读课文。

3、默读课文,想想作者的家乡留给你怎样的印象,用一句话概括地形容一下。

三、个性朗读

1、再读课文,哪些句段带给你这样的印象?把它划出来反复地读一读,读出你的喜爱。

2、反馈交流:

⑴ 每当上工、下工画一般的美感:随机理解:人影绰绰。照样子说几个描写景色的词语。

俗语:

① 找出文中的一句俗语。

② 说说这句俗语的意思。

③ 你还知道哪些俗语?

④ 师小结:

这些由大多数劳动人民创造反映他们生活经验和愿望的定型的语句,就叫俗语,也叫俗话。

⑵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随机理解:谴责。

⑶ 一排排搭石美好的情感。

⑷ 我的家乡有一条小溪这就是搭石:随机理解:汛期、绾裤。

① 出示句子: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② 反复读,直到你的脑海出现搭石为止。

③ 指名读,从朗读中听出搭石的特点了吗?

④ 齐读。

随机解决课始问题。

四、小结

同学们,在我们眼里这是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可刘章爷爷认为这一排排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下节课细细品味。

五、作业

抄写你认为难写的生字。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搭石》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这篇文章由三篇文章组成。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的。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第三篇是曾国藩的文章,曾国藩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证明三者对读书人来说缺一不可,非常重要。

二、说目标

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课文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耻、矣”等3个生字,会写“耻、诲”等9个生字。

2、朗读这三篇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3、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我把重点确定为: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把难点确定为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四、说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形成思路

为了能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思想,我围绕三维目标,引导学生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借助课件展示等方法,对这篇课文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用读的方式促进学生对课文深入理解,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提高学生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入的环节,我采用了让学生讲故事的方式,这样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

2、对于课文的理解,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在自读的基础上先把握课文内容,然后再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解决重点词句,从而达到对课文的理解,明白作者写作意图。

3、为了开阔学生的眼界,我还设置了拓展延伸的环节,引导学生搜集课外的有关读书的名言,以扩大学生的积累。

4、板书设计:略

六、教学效果预设。

《搭石》优秀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读写。

2、有感情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学会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学习重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课前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2、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课文插图,乡亲们协调有序地走过搭石的图片。(可制作为课件)。

预习任务:

1、积累一些有关桥的图片,或者课件。

2、了解故事内容。(熟读课文)

3、什么是“搭石”?(同学之间交流、总结)

4、搭石是怎样铺成的?(同学之间交流、总结)

5、人们怎样过搭石?(同学之间交流、总结)

6、为什么给作者这么深的印象?(同学之间交流、总结)

自主、合作、探究:

1、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交流,勾画出喜欢的词、句、段并旁注,说出为什么喜欢。

3、全班交流,反馈。解决预习中的问题。

4、结合生活实际体会。

5、给“俗( )、绰( )、序( )”注音。

我来闯关:

a、抽读字词

山洪暴发 间隔 懒惰 俗语 平衡 清波荡漾 理所当然 联络

猛 涨 序 伏

b、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美:

c、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优秀品质。体现老人的:

d、第( )段是课文的点睛之笔。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2、小练笔:把你发现的平凡生活中的美的事情或场景写下来。

逻辑狗教案-小熊搭房子 篇8

思维训练活动:《小熊搭房子》

一、活动目标

1、辨别图形的组合,增加幼儿对形状的认知能力。2.进行颜色与形状的整合,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3.能根据给出的条件涂颜色,提高幼儿的涂色能力。4.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教学示范挂图。三.活动过程

1、小朋友,小熊泰迪在干什么?卡片上有什么? 2.这些房子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3.小熊泰迪想做几栋彩色的房子,于它准备了很多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墙面、窗户、门,它要照着已经准备好的图形把门、窗都贴好。小朋友,你知道各种墙面、窗子、门组合出的房子是什么样吗?请你找出来。

4、解读指导语操作“逻辑狗”卡片,个别指导与交流,检查与验证,填写观察记录表,反复操作。

二、引导方法。

1、方法一,通过观察题目栏中每个房子的形状和颜色来判断使用了哪些材料,并在答案栏中找出答案。2.方法二,通过观察答案栏中的图形组合找到题目栏中拼出的房子并进行匹配。

反思:1.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幼儿,幼儿进行互评,幼儿自我评价等三种方式进行评价。教师可根据现场教学,灵活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

2、让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方法,或者教师进行小结。

语文课文《搭石》教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搭石》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描写,表现了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的怀念赞美之情。

本文作者刘章是以诗歌著称于文坛的,他的诗质朴纯真而又简约大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课文选的是他的一篇散文,具有同他的诗歌相同的特点。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本文描写了农村生活中非常不起眼的事物搭石及农村生活中的平凡镜头,通过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的美好思想。

本课内容的编者设计精心,文中配有插图,安排了泡泡语,文后安排了要求认识和要求书写的汉字及思考练习的四个题目。这些内容,提示了学习的重点、学习的方式,为教师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提示。

作为学习该教学内容的四年级学生来讲,已经有三年的小学语文学习经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联系上下文对有关词句谈出自己的感受,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本课教学将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所描写的平凡事物中所蕴含的美,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既有学习的基础,也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积极引导,创设学生熟知的情境进行体验,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风景、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2、培养学生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的能力。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探究体验方法,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细节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工具书(字典)、文具(钢笔、铅笔)、生字本、练习簿等。

2、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常规课堂布置。

3、教具的设计和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实物投影仪等。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⒈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⒉生据题质疑。

【设计意图:思维从疑问始,读题质疑,以疑促思。】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⒈讨论商定自学方法。

2、学生自学。

3、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学,在阅读实践中提高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深入局部,探究体验

该环节是本课时的中心环节,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安排教学,有效引导,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本环节将采用朗读、默读、圈划、思考、交流、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研读内容预设为以下几个方面,教学顺序将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安排。具体教学内容视学情和课堂生成情况灵活处理。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研读重点一: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交流感受,引导学会抓住“无论”、“只要”、“一定”、“直到”等关联词语感悟家乡老人可亲可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学会朗读的轻重音变化,读出感情。

2、生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和用词的精妙,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

研读重点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学生朗读本段,找出最能体现画面美的词语。

2.指导学生发现“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语,引导体会画面的美。

3.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协调有序”的意思,体会和谐相处,互相照顾的纯朴乡情。

4.生朗读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理解词语等方式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从中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

研读重点三: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引导探究,怎样才能读好本段?

2、生通过默读思考,同伴交流所得,学会抓住“总会、总要”、“理所当然”等词语想象画面,体会互相礼让,敬重老人的传统美德。

3、生朗读体会。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感受“搭石”,从而走进淳朴的民情,感受美好的民风。】

(四)总结升华,提高认识

1、师指导联系课题,研读课文最后一段所表达的情感。提升对“搭石”的更深层次理解。

2、朗读升华。

【设计意图:深入体会,升华情感,感悟普通“搭石”中所蕴含着的崇高的人性美,感悟文本的表达方法。】

(五)布置作业,练习巩固

1.视学生学习情况合理安排课内或课外完成

2.抄写生字、词语。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恰当的练习,积累语言文字,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生共同回忆第一课时学习内容。

(二)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

2、交流抄写的妙词佳句。

【设计意图:检查复习,梳理巩固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实现温故知新。】

(三)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继续朗读课文,进一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四)拓展阅读

1、出示作者刘章写的《写作<搭石>的前前后后》(文章附后)引导学生自读,印证自己的感悟理解。

2、交流读后感受,引导学生进一步与作者对话。

【设计意图:积极利用课外阅读资源,引导学生与作者、文本进行积极的对话。】

(五)课内小练笔

根据课后小练笔的要求,写一写平凡事物中的美。

1、生交流所发现的平凡事物中的美。

2、 生审题,读懂题目要求。

3、生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尝试写作。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练习表达,完成课后小练笔作业。

作者简介:

王文妮,女,1981年3月出生。小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青岛永宁路小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次在市、区执教公开课、示范课,执教的语文课分别获省、市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在组织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不断反思,勤于笔耕,撰写了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并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奖项;先后参与了多项省、市科研课题研究。在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重视学生个性化阅读,致力于构建轻松、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形成了朴实、大气的教学特色。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