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命年的回想的教案(优秀3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本命年的回想的教案(优秀3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本命年的回想的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的过年习俗,并说出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本文清晰的行文线索,严谨的结构。

3.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本文清晰的行文线索,严谨的结构。(重点)

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语说“过年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说着说着你们一定回想起了过大年的情形。著名作家刘绍棠人到暮年,又写了一篇饶有风趣的《本命年的回想》,希望通过《本命年的回想》这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除了品读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风情外,更能由此引申开去,走进历史的长河,对中国最传统、最民俗的节日,有深入的了解,由此感受中华文化深厚的内涵。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刘绍棠(1936—1997),河北省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现代著名作家。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被誉为“京郊风俗画家”。他的作品贴近农村乡土生活,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他是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作为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而在中国文坛上享有盛誉。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

2.关于乡土文学

通常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的一部分小说创作。鲁迅的小说如《孔乙己》《故乡》等,便是最早的代表作。在鲁迅的带动和影响下,2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以文学研究会、青年作者为主的乡土文学作家群,他们的作品宽广而真实地描绘了内地宗法形态和沿海半殖民地形态的村镇生活,具有较浓的地方色彩和风俗画意味,推进了现实主义的深入发展。到30年代,由于创作倾向的不同,乡土文学作家已分道扬镳:沈从文的《边城》代表着一种类型,而萧红的《生死场》代表着又一种类型。四五十年代以后,乡土文学朝具有地区特点的流派(如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以孙犁、刘绍棠为代表的荷花淀派)的方向发展,理论主张上也显得更为自觉。

3.朗读课文,解决重点字音。

缤纷(bīn) 捅进(tǒng) 灶膛(táng)

烙饼(lào) 晾脆(liàng) 生疮(chuāng)

栗子(lì) 穿梭(suō) 签(qiān)

涿州(zhuō) 绒花(róng) 疙瘩(gē)

发鬏(jiū) 渍酸菜(zì) 篱笆(lí)

鬼祟(suì) 阖家(hé) 秫秸(shú jie)

4.解释词语

色彩缤纷:色彩繁多而纷乱。

念念有词:不停地自言自语。

赏心悦目:看到美好的景物而心情欢畅。

穿梭来往:形容来往频繁。

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落下,表示连续不断。

五颜六色:指各种颜色。

阖家团聚:全家团聚。

七嘴八舌:形容你一言,我一语,人多嘴杂。

返老还童:由衰老恢复青春。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有人提出意见,“本命年”是指与自己生肖相同的那一年,并不是指“本命年”中的那一个春节。所以依据本文的内容,文章的题目应改为“过年的回想”,这样更准确,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有无道理均可。认为有道理,课文综合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从腊月预热后,一天比一天增温、火热、发烧直到年三十的除夕之夜,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文中主题写了火热的春节景象,似与是否是本命年没有多大的关系。在本命年是这么过,不是也便这么过。因此同意修改。可以不改,这篇文章是作者本命年写的,课文最后一段也点题了,是作者本命之年忆往事。

2.按照时间的推移,写了哪十件事?

明确: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葫芦、挂落枣儿、糖瓜、关东糖;挑绒花;宰牲禽;备食物;送灶王爷;换门神;包饺子,除夕守岁;拜新年。

(二)语言品味

文章写道:“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欢乐”与“庄严”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因为这两个词语是针对不同的对象而言的。“欢乐”从下文来看,这一天的晚上,“大人给孩子们说笑话,猜谜语,讲故事”,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孩子们可以“放鞭炮”;“小孩子们在饺子上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们要赏压岁钱。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因此说是欢乐的。而之所以说“庄严”,从下文来看,“小丫头儿不许出屋,小小子儿虽然允许走动,却不能在外边大小便,免得冲撞了神明。不管多么困乏,也不许睡觉”,因此说是“庄严”的。

(三)心理揣摩

描写“吃腊八粥”情景的有关语句很有情趣,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舍不得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

明确:“舍不得吃”,那是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可爱,太好吃,出于珍惜心理、节约心理、好日子要细水长流的心理,从而舍不得吃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也是因为“太好吃”——吃起来就忘掉了其他,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舍不得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似乎给人矛盾之感,但实际上并不矛盾,它真切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真实可爱,富于情趣。

(四)习俗评点

课文中列举了很多过年的习俗,这些习俗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或期盼呢?你能举例讲解吗?

明确:(1)腊月初一的“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展现了人们为新年而忙碌的“忙年图”,表现了人们在享受一年的劳动成果时的喜悦之情,使读者感受到新年渐近时的“过年”气氛。(2)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贴门神”,是过小年的习俗。此时的习俗一方面表现了人们迎新年的欢乐之情,另一方面表现了人们期盼来年交好运,期盼新的一年不再受欺凌,期盼一家人团团圆圆。(3)“吃饺子”“给压岁钱”,使人们感受过年的“年味”和包含其中的欢乐与期盼之情,把过年的浓烈气氛逐步推向高潮。(4)正月初一的“拜年”,表现了美好的祝愿,浓浓的人情。

(五)构思品评

为什么说本文整体构思非常巧妙,可谓匠心独运?

明确:“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写作时没有按部就班,平铺直叙,而是打破成规,巧妙构思。开头不提“回想”,运用铺垫衬托的手法点明写作内容,第三自然段看似无心,却暗藏玄机,总领全文,第四自然段与第三自然段紧密相连,遥相呼应,文章结尾才紧扣题目,点明“回想”。整篇文章迂回曲折,摇曳多姿。

四、课外拓展

过年,民间有许多风俗,而每一个细节又蕴含着一种用意。试写出下面风俗所寄托的期盼。

1.化食汤清净了胃口,烂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

期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香烛纸马送灶王爷上天。最好玩的是把灶王爷的神像揭下来,火化之前,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黏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

期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

期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期盼来年能有一个畜禽兴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2.期盼灶王爷消灾赐福的美好愿望。3.期盼家族邻里之间建立和睦相处、友好互助、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读语言,体味浓郁的乡土情。

2.分析行文线索。

3.品析文中的画面美。

【学习重难点】

1.品读语言,体味浓郁的乡土情。(重点)

2.品析文中的画面美。(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作者通过回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极富浓郁地方特色的风景画,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质朴纯真的父老乡亲,表现了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本文的画面究竟美在哪里呢?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

二、自主预习

作者运用丰富的平民化语言,把过年的生活情景勾勒得生动传神,体现了春节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例如“红火”“年根”“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等,请同学们读课文,小组合作,再找出类似的词语或语句。

例如:“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黏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小丫头儿不许出门”“小小子儿不能在外边大小便”“也不许睡觉”等。

三、合作探究

(一)线索探究

文章线索清晰,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使读者欣然读下去。本文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明确:在描写过年习俗的第四自然段中,写了十件事,量多面广,内容驳杂,但由于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多而不乱。这段中,在交代时间时也做得巧妙而自然,能够根据读者的阅读心理做出适当的调整,有时明确交代时间,有时又以一定的语句承上启下。如在写完第一件事后,用“……又该吃腊八粥了”一句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件事;写到除夕,则用“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交代时间。作者所做到的这些,使文章显得浑然一体,耐读耐品。

(二)美点追踪

《本命年的回想》是作者描写家乡京郊过年时的情景,文中主要描绘了哪些节日画面?

明确:

1.节日起始仪式的画面。一般来讲,任何节日都会由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或仪式来作为节日的开始。例如中国的春节就是由“祭灶”开始的。腊月二十三为“灶神节”,又称“小年”。在中国传统信仰中,灶王爷是一家之主,要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一年来的情况。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王爷的画像前摆上各种供品,举行送灶王爷上天的仪式。作家写道:“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黏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人们相信,随着灶王爷走了,凡间的其他诸神也会一起上天,没有了诸神的看管,人们也就可以随心所欲了。

2.乡土民间净化仪式的画面。净化仪式是民间节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在于“净化”人们的活动空间和生活环境。我们这里所谓的“净化”是从宗教或巫术的意义上而言,目的在于驱除邪恶、疾病、瘟疫、厄运等一切不吉利的因素。春节期间的净化活动主要包括放鞭炮、点灯、贴春联、贴门神、挂桃符等。人们选择用响声、红色和光亮来驱除邪恶。人们希望在春节这段特殊的日子里,借助各种净化仪式,除去各种不吉利的因素,从而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干干净净地进入新的一年。

3.春节节日服饰和饮食的展示画面。春节期间“挑绒花”,女人们挑“五颜六色的绒花”,不但年轻的女子买,连上了年纪的老太太也要买,大姑娘小媳妇,“站在门槛里挑选花朵”的细节描写,凸现了春节期间,人们往往要穿上最漂亮的、全新的衣服,最大限度地装饰自己。一般来说,过去在春节期间,最令人兴奋的事之一就是人人都可以得到一身新的衣服。平时的节俭都是为了能在春节的时候穿上一件漂亮的新衣服和吃上一顿丰盛的饭菜。穿新衣的意思是希望以一个全新的形象进入新的一年,从而把旧的衣服与所有的不如意都留给已经逝去的岁月。

四、课外拓展

作者勾勒生活情景生动传神。文章对大年的每一点回忆,都是一幅体现民风民俗的风情画,生动而传神,并不时激起人们会心的微笑。另外,本课线索清晰,如数家珍,作者在生动传神的叙说中情致饱满,兴趣盎然,使读者不只会得到认识和情感上的满足,而且对文章赞不绝口。同学们学习了作者的这些写作手法,能试着将其运用于自己以后的写作中吗?

示例:过年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年糕,这在中国源远流长。北京人有句名谚:好吃不过饺子。饺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北方人为何要在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呢,一是取其谐音,二是取其吉形。京城民间更是“无家不饺子”,连那些种庄稼赶大车的汉子,老婆也要包一些四个车轮状的饺子给他吃,以求来年五谷丰登,车马平安。从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墓中,木碗中就盛着饺子。难怪古人誉它为“天下通食”。昌明盛世的今天饺子更是异彩纷呈。

本命年的回想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词汇;了解京郊运河春节的习俗。

2.能力目标——能理解春节习俗的文化内涵;比较今昔过年的异同,说出自己对过年习俗的理解。

3.情感目标——了解民族的讲究,热爱民俗文化。

4.教学重点——了解过年习俗,说出自己对过年习俗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策略:

1.教法选择——引导法

2.学法引导——探究与合作

3.课堂组织形式——对话式

4.教具的使用——多媒体

5.课程资源的利用——教材、图书资料、网络资源

6.课前准备——①收集春节习俗的有关资料②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一、导入

1〃你知道全世界每年有多少个节日吗?你可别去数,因为你数也数不清,如果每个节你都要去过的话,那么三百六十五天,你就忙着过节吧。所以一般的人们都是选择那些具有传统意义、盛大的节日来临的时候庆贺一番。那你知道,我国哪些是具有传统意义、盛大的节日呢?

2〃在这些传统节日中,你认为最隆重的是哪个节日?3〃你了解过年有哪些习俗呢?

4〃同学们说的过年习俗,都是自己家乡的习俗。那么在京郊运河那儿,几十年前是怎样过年的呢?我们现在就走进《本命年的回想》,随着著名的乡土作家刘绍棠到那儿去过一次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一)释题

1〃谁能告诉我“本命年”是什么意思?2〃第一个本命年是几岁?3〃本命年有什么讲究?为什么?

(二)读准字音

(三)补充注释

三、研读课文

㈠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文章介绍了旧时过年的哪些习俗?(结合练习三)

①炒年货②吃腊八粥③买糖果④挑绒花⑤杀牲畜⑥备糕点⑦送灶王⑧换门神⑨除夕守岁⑩拜新年㈡今昔对比

说说看: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习俗已消失,哪些习俗是新增的?(结合练习一)

学生思考、交流、补充、谈看法

㈢品味语言:课文描写了过年的一些风俗及过年的热闹气氛,你认为哪些语句很有情趣?请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理由。(结合练习二)

四、延伸、拓展:假设此时正值除夕夜,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请你分别用四字短语对祖国、父母、爷爷奶奶、同学、朋友、老师表示不同的祝福。

五、总结:传统的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里回归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知道民族的讲究,祖国的传统。这正是作家刘绍棠要告诉我们的。

六、布置作业:了解了祖辈们是如何过新年的,又亲身感受了现在过年的习俗,那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将来人们又将怎样过年呢?课后写一篇《畅想20xx年新年》,想像未来的过年。

七、向课本质疑:解决十个问题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来的有价值,同学们对文章本身可有质疑的地方?(视时间而定)

读课文,质疑。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互评。

本命年的回想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掌握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及书写;

2 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3 感受乡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2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哪个节日是过的最喜庆最火热的呢?(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的节日,俗称“过年”。今天我们就学习著名作家刘绍棠为我们带来的《本命年的回想》,来品读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领略特有的。乡土风情,由此感受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出示课题和作者)

二。合作研读

(一)让学生介绍文题、作者。

1.学生介绍, 教师补充 。

2.补充突出以下内容: 本命年(见课本P105页) 刘绍棠:作家。40多年的文学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所著《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柳敬亭说书》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峨眉》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90年代优秀小说奖。1991年7月1日被国务院表彰为“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始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二)自由朗读课文,圈出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词。(教师强调)

簸(bò) 箕(ji) 烙(lào)饼 阖( hé)家 疙(gē) 瘩(da)

鬏(jiū)渍(zì) 晾(liàng) 捅(tǒng)进

大吃大嚼(jué)

小丫(yā)头 栗(lì)子 秫(shú)秸(jiē) 糖 粘(nián)

鬼 祟(suì) 打更( gēng ) 亲支近脉(mài)

(三)师生互动

1:齐读第一段,明确:春节是二十四节气之外的。但又是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补充二十四节气歌所表示的具体节气名称)

2:老师范读第三段,请学生思考:能体现运河父老乡亲过年感受的词语有哪些?

明确:预热,增温,红火,发烧。

3:齐读第四段,思考:课文第四段具体描写家乡过大年情况,共写了哪几件事?(提醒学生抓文章中的关键词)

明确:1、炒年货2、吃腊八粥3、买糖果4、挑绒花5、杀牲禽6、备糕点7、送灶王8、换门神9、除夕夜10、拜新年。 (即每个层次的主题词)

4:讨论:几十年前过年的风俗和现在过年的风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之处?

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据就可以。

(四)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1.品读文章朴实传神的语言,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

2.思考:我们民族欢天喜地地过大年的背后寄托着人们什么样的期盼?

第二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 导入(复习导入)

二. 互动探究

(一)把握文章的内在结构,进一步感知课文

文章第四段具体描写了家乡过年的各种风俗习惯,思考这一小节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明确:时间顺序(腊月初一→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正月初一)

(二)体味语言,感受乡土风味。

1.文章第四段描写过年的一些风俗及过年的热闹气氛,你觉得哪些词语最具表现力,哪些句子描绘的最传神?(学生讨论,教师做适当的点拨即可。)

2.文章中多用谚语和俗语,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教师明确

(三) 课文作者刘绍棠对过去的过年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答:留恋、怀念)要求找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的感受。

(四) 探究春节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课文中那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呢?(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大致能回答:健康、幸福、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睦……)

(五) 完成课后的探究练习

三. 学习小结

四. 随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缤(bīng)纷 灶堂(táng) 嚼(jiáo)字 生疮(chuāng)

B.腊(là)八粥 糁(shēn)儿 涿(zhuō)州 发鬏(jiū)

C.渍(zà)酸菜 阂(hé)家 磕(kè)头 亲支近脉(mài)

D.秫(chù)秸 疙(gā)瘩 梆(bāng)子 簸(bò)箕

2辨别下列形似字并组词

桶( ) 暑( ) 迷( ) 尊( )

捅( ) 署( ) 谜( ) 遵( )

3 填空

刘绍棠,-----------代作家,散文家,代表作有----------、----------------、---------------等等。

4说说下面一句话中包含的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所包含的节气有:

五. 布置作业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