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很多人的闪光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教案【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1、探讨研究法。
2、朗读法。
3、语感品读法。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二分校七年级 李方
一。 说教材。
1.第三单元所选的题材均和历史人物有关,《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所以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单元提示指出,“学习本单元,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实际上这一课也确实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好载体。
3.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积累字词,诵读文句。
(2)过程和方法: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闻一多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不息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典雅和文白夹杂的语句,探究其内涵。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 说教法。
1.使用多媒体演示,但仅限于出示需要大量口述的背景材料和难以转述的内容。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予以适度地点拨和引导。
3.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相对清晰,因此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应该作为这一课的一个要点比较适当;同时通过训练,让学生意识到能够对一篇文章理清思路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真正的目的是理清文章思路对于我们理解所有文章有极大的好处。
4.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不是单一的,但文章的语言运用形式却是与文章的内在形式需求是和谐共生的:写作“古典学者的闻一多先生”部分的语言是典雅的,文白夹杂的;写作“大勇的革命烈士”部分的语言是豪放的,充满激情的。这些都体现出“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这个基本认知。
三。 说学法。
1.重视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使学生们意识到发现问题其实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只要能针对文章的内容或形式设定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是符合要求的,如果提出的问题能正中文章的“穴位”甚至是软肋,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恰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那就更是难能可贵。
2.尽可能让学生在现有知识储备的前提下推断出合情合理的结论,以期有更多的思维发散拓展空间。
3.教师预设问题的外延和内涵要有更大的包容性,这样能够吸引“待进步”学生和其他同学一同步入生成空间,而不仅是把问题只留给“优秀”学生。
四。 说教程。
环节1:导入:在1999年12月20日,那个澳门回归的日子里,大家都在唱着那首《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同学们,你们知道诗歌的作者是谁吗?对,是闻一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学生、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展现给我们的是:大师笔下的大师,巨人心中的巨人。(板书课题,并且出示闻一多的画像)
环节2:针对学生们英语学习中的特殊疑问句形式,引出特殊疑问词:who、what、why、how,请学生用这些词语对题目提出合理的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课文并结合注释弄清楚课题中“闻一多先生”的身份,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闻一多先生的大体情况(what),把握文章写作的重点是“学者”和“革命家(民主战士)”方面,以此为提纲去理清文章思路,完成“教学目标2.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环节3(顺延环节2):请学生找出臧克家对“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民主战士)”的评价性语言。此一环节目的在于:一是环节2中学生已经弄清楚了文章的分总结构,容易利用分总结构快速找出结论性的语言——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黑体板书);二是利用作者的评价进而让学生弄清楚这个评价的原因(why、how):“卓越的学者”——学术研究古籍方面成绩卓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大勇的民主战士”——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板书)至此完成了课题中的“做”。
环节4(顺延环节3):截至目前,课题上的“说”尚未弄清楚。我要求学生找出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原话:
a.“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b.“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c.“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d. “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e.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f.“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针对这六句话进行分类,就能够“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民主战士)”身份的“说”和“做”区分开来。
ab(学者方面的“说”)
cf(民主战士方面的“说”)
de(民主战士方面的“做”)
这个环节实际上是个难点,题目中的“说”和“做”并非简单地可以通过标点符号来直接判断,它需要通过学生判断语言自身到底是目的还是手段来断定。
环节5(顺延环节4):进一步解决“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卓越“,作为“革命家(民主战士)”“大勇”的原因。
前者实际是文章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即志趣、研究目的、勤奋与刻苦(写作《唐诗杂论》的过程);后者实际上“反对独裁,争取民主”“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一致。后者为了刻画“闻一多先生”的“大勇”,大量叙述当时的白色恐怖,拿“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言行与之进行对比。我的用意是想借此解决文章详略安排的真实目的。
这个环节主要是解决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文章从两个侧面来表现闻一多的形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其实有着同一个精神核心———爱国情和使命感。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这个环节也是为了解决教学目标2。
环节6:要求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闻一多先生”的“话”,读出语气,并加以背诵;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句,将其合理地嵌入一段话中。这个环节意在积累名人名言,是对当前河北省中招考试的一种题型的练习,同时也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1。
至此,学习目标基本完成。
环节7:材料补充: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周恩来:“鲁迅和闻一多,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001年4月29日,在清华大学建校70周年大会上讲:“闻一多先生横眉冷对反动派,宁死不屈,表现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风亮节,这是清华大学的骄傲,也是我们知识分子的光荣。”
朱自清《挽一多先生》:“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冰心:“闻一多的死是一首诗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一多画像》: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学生朗诵《最后一次讲演》。
环节8:结束语。学习本文后,闻一多的说和做可能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那么我们在做人的过程中就要做到“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出必行”“言必行,行必果”“讷于言而敏于行”等。
板书: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卓越的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大勇的革命烈士“说”了就“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教学用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革命斗争引出闻一多的事迹。
二、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3)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比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4.夹叙夹议的写法。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主要由学生来完成)
三、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三。课外收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教后记:这篇文章记述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学习他的精神。同时让学生注意本文的选材角度和记述的重点。
第12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教学用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革命斗争引出闻一多的事迹。
二、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3)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比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4.夹叙夹议的写法。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主要由学生来完成)
三、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三。课外收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教后记:这篇文章记述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学习他的精神。同时让学生注意本文的选材角度和记述的重点。
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课文的主旨,归纳出贝多芬的主要性格特征。
2体会课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写,学习从肖像描写中展示人物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法,
3揣摩文中有关语句,说出其深刻含义。
重点:文中人物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难点:难句的理解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 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录音,以此导入课文。
二 让学生交流查阅到作者何为和贝多芬的有关资料。
三 检查预习情况
1正音
槛 邃 喃 颅 磐 踌 躇
2朗读课文
四 整体把握:这篇文章记叙了客人访问贝多芬的经历,表现了贝多芬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及其不向厄运低头顽强的精神。
五 问题研讨
一(1---5)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
二 (6---26)客人本人拜访贝多芬的情况,再现贝多芬的形象。
第1层(6---24)贝多芬下楼和客人交谈
第2层(25)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
第3层(26)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第4层(27)用贝多芬的语言袒露出他的内心世界
四件事:1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
2贝多芬与客人交谈
3贝多芬与客人共进晚餐
4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小结:层次清晰,脉络清楚,按照访问的顺序来写。
2从课文中找出贝多芬的语句,从外貌描写到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说出其作用,归纳出贝多芬的主要性格特征。
(1) 外貌描写
7小节:表现出生活的贫困窘迫
9小节:表现出贝多芬的愁苦及苦难的压力
6、9小节:表现出贝多芬具有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不向厄运低头,对不幸遭遇不低头不屈服的抗争精神。
小结:文中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从远到近,从上到下进行描写,次序井然,以行传神,表现了贝多芬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
(2) 20小节 :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作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遭到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表现出他与不幸命运抗争的决心。
21小节:贝多芬以他整个生命和激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传达出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表现出贝多芬的伟大,用音乐抒发情感,用音乐表现自我信念和意志。
(3) 动作描写
8小节:表现贝多芬对音乐的执着。
人物形象:
贝多芬:独立而骄傲 沉郁而坚强 严肃而善良 热爱自然 追求自由 献身音乐
第二课时
一 朗读课文
二问题研讨
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在班上提出来,同学们互相解答。
1“你们竟敢到狮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答案略
2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答案略
3怎样理解“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答案略
4“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引申开的”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答案略
5分析理解并且讨论20小节和27小节
答案见前
三 要求学生选择班上同学进行肖像描写,然后全班进行交流,看谁写得最传神。
课前互动:上课之前,我给大家述说一遍来城关二中讲课的经过,请大家评价。本周一上午,我接到来城关二中上课的任务,翻看课本、查资料、看课例、写教案,好一通忙活。今天早上,我怀着紧张的心情随领导来到城关二中。(请问,以上文字运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叙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二中高的古朴的大门,上书”城关镇二中“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整个校园是有两个天井式的小院组成。春天了,这里阳光明媚、杨柳依依,教室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不由得同行的人都陶醉着春天里,陶醉在这浓浓的书香里(请问本段文字我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总之,城关镇二中是一所环境、布局合理、有着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和浓厚学风的学校。我爱我们王集一中,也喜欢上了城关镇二中,更爱咱们七年级( )班的所有同学们。(请问这段文字我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我对镇二中的评价及情感,也就是这整段文字的点睛之笔也就在这里,因此同学们学习一篇文章,要学会抓住文章中的议论、抒情语句,这样你就掌握了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的钥匙)学以致用
一、 导入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说:“闻一多先生是清华大学的骄傲。”著名诗人臧克家这样称赞他的老师:“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那么同学们,这些巨人眼中的巨人到底有什么样的人格魅力?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来共同感受吧。
二预习检测
1、了解臧克家、闻一多
闻一多是五四运动以来知识分子中一位杰出的人物,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一二·一”惨案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 运 动,直到牺牲生命。臧克家,诗人。以一篇《老马》成名。被誉为“农民诗人”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2、生字词处理
a、指名读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生字词,师生一起纠正错误的字音
b、学生自读课下注释
3、 整体感知课文
课文题目是“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文章是从哪两方面来写闻先生的说和做的?(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分析)我们可以据此把课文分为两部分,怎样分?(从文中找出依据来)
二、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感受闻先生人格魅力
1、 学生依次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a、 正音
b、 (1) 哪两句话是对闻先生作为学者“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第一、二自然段。)
(2) 这部分列举了那些事例?这些事例选材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怎样?( 三个事例: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写作《唐诗杂论》事例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他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详写第一件事,略写后两件事。 )
(3) 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术的目的是什么?(闻先生研究学术的目的是“要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2、 品味语言,感受人格魅力。
(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精神:深入钻研)
(2)、‘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等。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凝结‘表现治学成果来之不易。(精神:勤勤恳恳、废寝忘食)
(3)、‘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4)、‘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这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救国救民)
(5)、‘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6)、“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怎样理解“群蚁排衙”?这句话表现出闻先生怎样的治学态度 (态度:严谨、一丝不苟)
三、用一句话概括闻先生作为学者给你留下的印象。作为正值青春年少求学是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可按照下面句式进行回答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____、____、____的人。我应该—————————。(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言行一致的爱国者。我们应该学习他努力学习他为国为民努力学习的精神意思对即可)
四、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通过对文中议论性较强的语句和语言的品味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受闻一多先生在学者和民主战士方面敢说敢做、言行一致品质;潜心研究、严谨刻苦的治学态、执着澎湃的爱国热情。
用朱自清歌颂闻一多的一首诗结束这堂课: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教学目标】
1.仔细阅读课文,说出课文围绕闻一多哪两个方面写作,把握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阐释课文紧凑的结构。
2.抓住课文内容,说出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怎么做、做了什么,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怎么做、做了什么,学习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并合理裁剪材料的方法。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抓住课文对闻一多的记叙、描写、议论,学习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3.根据文章内容,在研读文章过程中,抓住文章的的关键词句,说出闻一多治学的态度和爱国热情,受到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围绕中心选择、剪裁材料。
难点:品味关键词句,学习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说:“言必信,行必果。”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关涉这个人道德修养的高低。只说不做,叫夸夸其谈,这样的人是行动的矮子,天长日久,终将一事无成。为此,我们要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谈谈课题的意思,揭示文章的文学样式。
3.简介闻一多和臧克家。
二、读通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抽学生分段读课文,随文学习生字词语,读后交流说出内容。
2.文章写了闻一多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什么?闻一多是如何“说”和“做”的?
3.引导学生概述文章的内容。
4.弄清文章的结构。
三、研读文章,学习言语形式
(一)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1.文章写作为学者的闻一多选择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分别说了什么?这些材料对中心有什么作用?
2.文章写作为革命者的闻一多选择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分别说了什么?这些材料对中心有什么作用?
3.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如何围绕中心选择和剪裁材料。
(二)学习夹叙夹议的写法。
1.研读作者在文章中对闻一多先生做出的评价,学习议论的写法。
2.抓住作者为了证明自己对闻一多先生的评价所选取的部分事例,说出事例写了什么,学习记叙的写法。
3.明确事例和观点之间的联系。
4.总结:作者为了证明自己对闻一多先生的看法,选取了典型事例进行证明。
(三)学习有详有略安排材料。
1.材料的详略解读。
2.有详有略安排材料的好处(避免平铺直叙)。
四、抓住关键词句,学习诗化的语言,感受人物品质
1.示例研读课文第3、4自然段,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感受人物的品质。
2.学生根据示例研读,从课文中其他地方抓关键词句,感受并说出人物形象。
3.人物品质概括,明确课文结尾的总结作用、概括总用。
诗化语言:语言凝练、句式整齐、读音铿锵,感情浓郁,震撼心灵。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根据板书进行总结,加强学生对文章言语形式的进一步感受。
2.阅读闻一多现代诗《一句话》,进一步理解闻一多精神。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六、作业
学习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大家一定有不少的感触,认识到言行一致对一个人来说极其重要。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足,部分人价值观、道德观沦陷,让人忧心忡忡。
请以《我的说和做》为题,选取你生活中的说和做的具体事例,说说你是怎样说和做的?对自己的说和做做出较恰当的评价。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以热爱祖国为荣,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做一个高尚的人。
【教学重点】
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教学难点】
品读重要语句,探究体会语言的内蕴。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课前准备】
收集臧克家、闻一多的背景常识,了解他们的主要事迹和作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我国文学史上有两位大家:闻一多,臧克家,我们同学当中,有知道的吗?
屏幕出示图片学生介绍。(介绍不全的,教师可补充。)
(如:闻一多是五四运动以来知识分子中一位杰出的人物,青年时代是新月派诗人,中年时代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头作狮子吼的民主战士,一二一惨案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直到牺牲生命。)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臧克家介绍老师闻一多的散文,共同探讨闻一多的人生。
二、教学目标(幻灯出示)
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三、积累词语(幻灯出示):
目不窥园 群蚁排衙 兀兀穷年 潜心贯注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气冲斗牛 弥高 锲而不舍 诗兴不作 沥尽心血
1、找到词语在文中的位置,动手把它圈画出来。
2、指读,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四、初步感知内容
1、从标题来看,本文围绕人物的哪些方面写了哪些事情?
2、从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3、讨论交流。
五、走进文本,体察丰富的内心感情: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他是怎样做的?
指说板书:做了不一定说
2、我们作为学生,从闻一多先生的治学态度中,应当学到什么?
体会交流
3、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他又是怎样做的?
指说板书:说了一定做
4、在险恶的环境中,闻一多先生临危不惧,大胆指责反动派。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当你面对不良行为时,你应当怎样做呢?
自由谈体会
六、品味语言
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意味深长的句子或优美典雅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
1、指读,评价。
2、配乐朗读。
3、小组赛读。
七、拓展延伸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平时在说和做方面有不恰当的事吗?学了这篇文章后,请你谈谈今后如何打算做得更好。(交流、指说)
师:对!言行一致这是做人最起码的准则。你想让自己拥有高尚的人生吗?老师个人认为,高尚的人不仅仅能做到这些,所以,我送给大家一句话:
人生是一种追求,一种不懈的追求──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良好的`修养,高雅的情趣,宽阔的胸怀,大度的气质。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芳邻,以希望为哨兵,认准自己的目标,义无返顾勇往直前。(齐读)
八、课堂总结
课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钻探宝藏的治学精神和疾恶如仇为祖国安危而英勇献身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作者的语言富有诗意,饱含激情值得我们学习,闻一多先生的治学态度和革命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九、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你喜欢的语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2、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
2、感知内容,画出精辟的语句;
3、反复诵读本文,领会文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
3、概括文中典型事例,快速把握文意;边读边画出精辟语句,养成精读、细读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敢说敢做、说做合一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导语设计
播放电视剧《热土》中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片断。
同学们,大家知道是谁在演讲,在呐喊吗?闻一多!看了短片,你的心,你的血会有什么变化?(热血沸腾,感情澎湃,激动人心。我们能感受到闻一多先生面对凶残的敌人,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 气概)
你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谁来介绍一下闻一多?明确: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青年时代是新月派 诗人,1 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中年 时代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头作狮子吼的民主战士,“一二一”惨案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直到牺牲生命。
你们见过真正的闻一多吗?想不想见?不过见到他是不可能了,因为他早在我们 出生前就由于反对独裁,争取民主被国m党杀害了,幸运的是我们能看到他的画像?请大家看课本中的插图,看从中能感受到闻一多的哪些特点?(不爱修饰,把时间用到了研究上。留了 一把胡子。抗战八年中,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目光坚毅,说明他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为了祖国,他红烛 一样燃烧自己)。对画像的解读是感性的,我们还是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的高足臧克家写的课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来进一步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