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优秀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导入语: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和一些大师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和品格。在本单元中,我们将走进熟悉而又陌生的童年生活,相信这个单元的学习会带给每位同学对童年一词的全新注解。
二、教师出示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三、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浏览目录和课文。
四、学生活动:
说说自己最喜欢其中的哪篇文章,并选取一个角度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
五、组建学习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1.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本单元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并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建专题研究小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的探究;寿先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单元学习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小论文。优秀作品编辑成册。
2.开展一次“说说我的童年生活”的主题交流活动,与作品产生共鸣。
教材解读: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名家名篇,历来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现今多种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也大多选入。是什么使得这篇散文具有如此的永恒的艺术魅力呢?我想:一方面是因为它表达了永恒的人性──对欢乐的新鲜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另一方面它又永远是感性的、新鲜的,就像那陈年的酒,愈藏愈醇,愈久愈香。
从写作心理学角度看,鲁迅先生曾在《〈朝花夕拾〉小引》中写道: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如果说“百草园”是甜美的回忆,是“思乡的蛊惑”,“要哄骗我一生”,那么“三味书屋”则是亲切的思念,虽然有点单调枯燥无味,可存留的“旧来的意味”,“使我时时反顾”。这种“旧来的意味”是什么?是普遍相通亘古不变的人性,是成长的足迹。
对欢乐、新鲜事物的追求和向往,是人类的天性,也不仅是儿童如此。这也是人们总是难忘童年的心理原因。“百草园”的生活“有无限的趣味”,自不必说;就是“单调枯燥”的“三味书屋”也有无穷的乐趣。且不说也有“园子”可以“折腊梅花、捉蚂蚁喂苍蝇、寻蝉蜕”,也不说“画画、做游戏”,单是“先生”就让人感到有趣──严而不厉,读书是那样入神。
成长是一首歌。成长离不开欢乐的滋润,更少不了忧伤甚至是痛苦的磨砺。“百草园”让鲁迅无忧无虑地度过童年,这是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同样“三味书屋”使少年鲁迅增长了知识,这是精神的成长。换句话说,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一个现代文明人的必经历程,是更重要的成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所以能激起读者尤其是少年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仅是它表达了人们、读者相通的心理,更因为它还是感性、新鲜的。类似的心理、兴趣勾起了读者的回忆,同时它还是独特的“这一个”。尤其是现代的中学生玩的具体内容与鲁迅时代不一样了,更能吸引学生去研究。文章片段式的选取几幅画面,连缀成篇,写景细致,且饱含感情,贴近学生生活,让读者觉得亲切自然,可读爱读。
学情分析:
文章所写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真实自然。学生有着类似的心理和感受。所表达的感情是“儿童心理的情”,学生感到亲切。
文章描写生动,写景细致,这些学生从感性上都能有很浓厚的阅读兴趣,但在理性上缺乏认识。为什么要写这些,这样写好在哪里,是学生应该深入问一问的。
教学依据:
1、本单元的主题为“成长的足迹”,把主题理解为成长的历程的回忆应该是恰当的。
2、学生对文章内容极为感兴趣,对感情的把握是从儿童心理出发的,应该有许多问题提出来。
3、文章描写生动活泼,应该从写作的角度加以提升,让学生有点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1、抓住文章内容,学习选取鲜活的材料表现生活。
2、深入理解课文,把握思想感情,提高感受、理解作品的水平。
3、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学习细致生动的描写方法,提高欣赏水平和写作能力。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说话训练:寒假见闻(或“寒假生活回顾”)
1、教师示范引导。
2、学生自由交谈:
要求:先回顾梳理,用一两句话概括感受,然后着重选取一两个值得回味的片段说一说。
3、导入课文:
回忆总是让人感到亲切而美好。今天我们就随着鲁迅先生一起回忆那美好的童年生活。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谈读后感受。
2、从文题入手,抓住文章主要内容:
⑴百草园、三味书屋这两处地方,你更喜欢哪里?为什么?
⑵有人说,这两部分是对比关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从文中找一些语句作为依据,说说你的看法。
⑶有同学把标题改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题目有什么不同?哪个更符合文章内容?
三、抓住要点,缩写训练
在上一步骤的基础上,抓住文章要点。写前提示:
1、作者满怀深情回忆这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他没有记帐式的写过程,而是撷取几个片段,要注意概括,适当加上几句话进行连缀。(示例:过渡段的理解)
2、不遗漏要点,字数500左右。可选课文语句连缀,也可自己概括。
四、学生交流
1、小组交流缩写,体会不同之处。
2、全班交流。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同学,在班上念,其他同学评价:是否有遗漏、质疑提问。
3、讨论:(问题由缩写情况生成。下列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应提出。如果没有出现这些情况,则不讲。总之应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写某一个内容)
可能出现的问题:
⑴有同学认为美女蛇的故事与百草园无关,对它一字未提。你是怎样处理的?说说理由。
⑵有同学在缩写“三味书屋”部分时,把“怪哉”的故事原文照抄,你觉得怎样处理好?
⑶两个部分,是平分秋色还是有详有略好?说说你的想法。
五、优化作业设计
有人曾给本文写了一副对联。请你根据文章内容把对联补充完整。
乐园藏百草,春夏秋冬□□□□;书屋□□□,吟咏书画苦中有甜。
第二课时
一、请你做导游
“走进鲁迅故里,踏寻乐土书香”,这是绍兴旅游部门为鲁迅故居拟写的广告词。假如你是百草园或三味书屋的导游,请你来做一回导游。
二、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课文
1、示例引导:
有一个同学在开头这样写:……其中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与课文相符吗?“似乎”“确凿”这两个词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意思和感情?
2、学生自由提问,谈论交流,教师解答。
(有些问题如三味指哪三味,只是学生的感性经验不够,并不是理解上的疑难。可随机解答,一般应让学生课后去观察或查找资料)
三、把握文章思想感情,解决难点
1、朗读第9段:
指导朗读:朗读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
2、作者把百草园称为“我的乐园”,请围绕百草园说几句话,句子里要有“乐”“快乐”等字眼。
3、讨论交流:
⑴你怎样理解“我们到书屋后面园子里去玩”和“读书时画画”等行为?鲁迅读书不用心吗?
⑵鲁迅对“先生”怀有怎样的感情?从文中找出语句说明。
⑶课后“研讨与练习”一、3。
四、优化作业设计
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荫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自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鹏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1、用一句话概括上面语段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
3、文中写《千家诗》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引用很多古人描写春夏秋冬四季风光的名句,你能另外再默写四句吗?
春:____________________
夏:____________________
秋:____________________
冬: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一、欣赏美点
1、请两位学生上讲台朗读自己的缩写。特别重复朗读写“泥墙根一带”和“捕鸟”的部分。
2、学生比较与课文的不同。
(一概括简略,一细致生动)
3、朗读第2段,与学生的作文比较:
有同学这样写:这里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这里有……;这里还有油蛉、蟋蟀、蜈蚣……试比较与课文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种写法?你平时说话作文是哪样的?
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⑴写景要抓住特点。
⑵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式,表示强调某一个意思。写作文要选用恰当句式。
⑶多角度去描写,文章就丰富细致、具体生动了。
4、读第7段:
⑴合上书,说说怎样捕鸟。
⑵请一个同学表演一套动作,大家说出过程,用上动词。
⑶请向别人介绍一种动作游戏。
二、学生感受体验
走出教室,观赏校园美景,或观察昆虫。
三、学生写片段
校园一角
蚂蚁搬家
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一句话:“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我以为,不仅要“沟通课堂内外”,就阅读教学而言,更主要的是要沟通读者(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心理)。作者和读者,所处时代、环境,个人的经历、性情等各有不同,这给阅读理解造成障碍。阅读教学的首要就是要找到这个相通的地方。从儿童心理、从为什么要写的角度去理解,似乎要省力些。
语文教师要牢固树立资源开发意识。资源开发的途径是多样的。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包括错误)是极其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与名家的文章作比较,既能激发学生兴趣,更是最有效的学习。即时开发学生身上的语文学习资源,利用好学生学习成果资源,是一门学问,更是艺术。语文课堂应该是动态生成的。利用学生的写,不断生成教学内容,课堂显得有生机。
语文永远是感性的。“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就是增加学生感性经验的机会。“走出教室”是实践,在教室,读书,学习写写文章,同样是语文实践。从“百草园”的“玩乐”到“三味书屋”的读书,是成长;愿我们的语文学习也能茁壮成长。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知识目标
认识作者,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 ,体会他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能力目标
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地描绘景物的写法。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第一课时
学习
目标
1.学习“百草园”部分,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重点)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地描绘景物的写法。(重点)
3.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那么童年是其中最耐人咀嚼的一节;如果说,人生是一幅画,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写意的一笔;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动人的音符;如果说人生可以重新来过,那么童年是人们的首选时光。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调,回忆似水流年,获得些许温馨,我们共同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屏显播放歌曲《童年》开头片段)
听到这首歌我们都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的生活是多么自由自在。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的童年,即使是大作家鲁迅也不例外。今天,我们一起循着先生的足迹,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先生多姿多彩的童年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录音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从……到……),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
2.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据此分段并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1—9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第9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第二部分(10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3.百草园是“乐园”,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百草园是“乐园”表现为:(1)有趣的景物; (2)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
(3)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教学备注】
‖教学提示‖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显示了文章的内容和层次。解答此题,可从内容与结构等方面入手。
‖教学提示‖
给文章划分层次,要注意找过渡段。
目标导学二:体会“百草园”之乐
1.第二段中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分别从哪些角度、哪些顺序描写这些景物?
景物:有静态的事物,如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有动态的景物,如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等。
角度:分别从视觉、听觉、味觉等角度入手。
顺序: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写动物)、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
2.写美女蛇的故事,属于何种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
插叙。美女蛇的故事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写了哪几方面内容?运用了哪些动词? 有什么作用?
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
运用的动词有:“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使读者如临其境,同时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学法指导‖
景物描写顺序有三种:(1)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写。(2) 按方位顺序写。方位包括上下、左右、内外、前后等。(3)按景物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写。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2.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3.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句中连用三个“也许”有什么表达效果?
句中连用三个也许表猜测,表达出作者深刻眷恋百草园和被迫离开时势无奈与依依惜别的深情。
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仿写句子
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不必说翠绿的青山,苍劲的松柏,浮动的白云,湛蓝的'天空,也不必说夜莺在婉转得歌唱,麻雀在喳喳的嬉戏,美丽的蝴蝶在风中舞动,单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草就足以令人心旷神怡,它是那么嫩绿,那么坚强,迎着凛冽的寒风昂然挺立。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 活动生动而有层次的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他弯着腰,篮球在他的前后不停地拍着,两眼滴溜溜的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脚步,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教学提示‖
设计此题意在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品味,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板书设计
赏美好景物
听神奇传说
百草园“乐园”
热爱自然、追求自由
捕雪地之鸟
第2课时
学习
目标
1.学习“三味书屋”部分,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重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本文的主旨。(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有趣的百草园,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们学习“三味书屋”部分,主要掌握写景、写人的方法,进一步体会词句的作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研读“三味书屋”
1.用一句话归纳这一部分的内容。
对三味书屋的美好生活的回忆。
2.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断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其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单调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教书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好学、追求探索知识,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从先生来说,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从这几个片段不难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
【教学备注】
‖教学提示‖
在作品里,鲁迅十分逼真地描写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学生进学先向孔子牌位行礼,其次是拜先生,平时只能专心攻读经书,旁的学问是不许过问的。日常课程也安排得十分刻板,每天只能专门攻读经书。但鲁迅并没有把书塾写成儿童的囚牢,这不是他创作的本意。
目标导学二:探究文章主旨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1)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2)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3)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教学提示‖
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目标导学三:体验与反思,畅谈童年之乐
童年是美好的,请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说说自己快乐的童年(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较好的在全班交流)
三、板书设计
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单调枯燥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教书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了认识规律:先整体后局部。也注意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注意了字词句段的教学和赏析。
不足之处: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这节课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发挥小组的力量解决问题,虽有师生互动,可是学生互动就太少了,以后要改正!
一、教学目标
1.采用默读的方式,一气读完文章,了解课文大意,能够用表格的形式归纳内容要点。
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品味关键语句,感受百草园之乐和三味书屋之乐。
3.试着站在小鲁迅和大鲁迅的视角,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字里行间去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试着采用默读的方式,不分心,不停顿,一气读完文章,了解课文大意。
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感受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美好与快乐。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笔下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不是枯燥无味,而是快乐的。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默读法、朗读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在课文解读中,教师要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课文比较长,学生初步学习默读,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和足够的默读时间,教师也要耐心等待学生阅读完整篇文章。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总是怀念美好的童年,童年的快乐、童年的苦涩、童年的惊心动魄。大作家鲁迅被誉为“民族魂”,他有过怎样的童年时光?让我们阅读课文,看看小时候的鲁迅玩些什么,学些什么,想些什么。他和你有相似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引发共鸣,激发阅读兴趣。
(二)默读感知
1.默读提示。
默读是一种很重要的读书方式,与朗读相比,默读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默读时,请大家注意:“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如果遇到生字生词,可以猜读或者暂时跳过去。默读有字数的要求,每分钟要到达五百字。我们可能暂时还到不了这个速度,但可以试着使用这种读书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2.默读课文。
本文共两千五百多个字,大约需要五六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明确默读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归纳能力。
3.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结构。
(1)本文的题目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过文章,再看看题目,你从题目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文章标题用“从……到……”的句式,点明全文写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一个是自由玩耍的地方,一个是读书学习的地方。)
(2)请你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句。(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
(3)文章是怎么把这两个部分连接起来的?(文章采用承上启下的过渡,即课文第九段。)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结构,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和段落,为快速把握文章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内容探究:百草园──我的乐园
1.写一写。
请你再次默读课文,梳理文章的内容要点,并写在下面的表格里。
预设: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第1课时)
提示:学生梳理内容要点容易遗漏,教师提醒学生逐段梳理。难点可能在情感的。概括,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完善此表。
2.比一比。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哪里的生活有乐趣?
【设计意图】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形成对照,乍看当然是百草园有乐趣。顺利引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3.找一找。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预设:
景物之乐:看看、摸摸、听听、爬爬、吃吃、捉虫子、拔何首乌等。
人事之乐:“我”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但从没有见过美女蛇。
“我”跟闰土的父亲学捕鸟,“我”却不大能用。
4.读一读。
(1)场景再现──美女蛇的神秘奇异。
朗读这段文字,哪些内容是长妈妈在讲?哪些是小鲁迅在听?长妈妈为什么给小鲁迅讲这个故事呢?想象这个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领会、体验当年小鲁迅听长妈妈讲故事的时候,无尽的想象带来的快乐。
(2)内心展现──雪地捕鸟的惊心动魄。
雪地捕鸟是百草园生活中的一件大乐事。你能体会一下小鲁迅雪地捕鸟时的心情变化吗?读书时,请你用声音的轻重缓急表达出来。
教师带学生重点学习雪地捕鸟过程中动词的准确适用,抓住关键词句做分析。
【设计意图】提示学生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感受捕鸟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期待、紧张、兴奋、遗憾,体验动手实践的快乐。
5.议一议。
请你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百草园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示例:
概括性词语:有趣。
依据: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充满了乐趣。碧绿的菜畦,看着就让人喜欢了;紫红的桑椹,味道一定美极了;还有低唱的小虫子,声音多么美妙。更有趣的是荒草中有美女蛇,下过雪还可以捕鸟,这是一个有趣的百草园。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感知课文内容,弄懂大意,了解文章的结构,培养学生梳理和概括的能力。
(四)情感探究:三味书屋──深切的怀恋
1.三味书屋──失去乐园的怀恋和恐惧。
(1)朗读课文第九段: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可“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
(2)说说作者内心的情感。
预设:
文章说“不知道为什么”,然后三个“也许是因为”的连用,从一个小孩子的心里猜测,写出了我后悔在百草园里淘气、搞破坏,更害怕去那个陌生的地方。把百草园里的一草一木当做朋友,全是深切的怀恋。
2.三味书屋──“后园”里的偷来的快乐。
(1)三味书屋──枯燥无味。
有同学说感受到三味书屋的生活很枯燥。
示例:
概括性词语:枯燥。
依据:在第九段中,作者用三个“也许”表明自己被送到三味书屋是因为干了坏事而受到惩罚,学生问老师“怪哉”老师也不会告诉学生,就只是让学生读书,在这里的生活真是枯燥得很。
(2)三味书屋──你怎么看?
示例:
概括性词语:快乐。
依据: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可以偷偷跑到后园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大家就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然后是听着老师入神的读书声而继续游戏。这里虽然没有百草园自由,但也有快乐。
3.三味书屋──真正的快乐在哪里?
(1)默读“我就只读书……终于到七言”。挖掘书屋生活真正的快乐。
(2)学业的进步才是真正的快乐。
预设:
“我就只读书”的生活也快乐:学习生活很充实,老师对“我”的态度从“严厉”到“好”起来,读的书多起来,对课的字也加起来,“终于到七言”。学业的进步是一个学生真正源于内心深处的快乐。
【设计意图】这段文字,是老师教学中容易忽视的内容。读懂此处,恐怕才算明白了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真情感:快乐、自豪而又怀恋,对老师也很有感激之情。
4.三味书屋──深切的怀恋。
(1)假如你是小鲁迅,你觉得百草园的生活有趣味还是三味书屋的生活有趣味呢?
(2)假如你是大鲁迅呢?
【设计意图】在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以后,深入到作者的内心深处,感受作者传达的美好情感,获得人生的有益启示。
(五)课堂小结
每个长大了的人,都对童年的生活有着特殊的感情,温暖而又快乐。愿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童年放在记忆中好好珍藏。
(六)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的生字词语:按照田字格规范抄写,注意笔顺。
2.默读《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注意阅读的速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并把课文内容讲给父母、亲人听。
【设计意图】1.重视汉字的书写规范。2.熟习默读,了解文章大意,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教学重点】
学习重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3、理解结尾的话。
4、理解行文中叙述口吻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学习方法】
朗读法、感悟、品味、交流。
【课前准备】
1、读准“读一读”中的字音。
2、自看并理解注释中的词语。
3、阅读课文,质疑。
4、思考:探究与练习。
【课堂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学生已学过回忆鲁迅的作品《一面》,可以用提问回忆的方法回顾已学过的有关鲁迅的知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里面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阅读时要细心品味;文章写景状物、叙事写人真切具体,要注意揣摩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
三、学习文章结构
1、提问: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并归纳: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讨论并归纳:
⑴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⑵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
⑶过渡段:第9自然段。
3、提问: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四、学习景物描写
1、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老师提示引导并归纳)
⑴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⑵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⑶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地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2、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写景的妙处。
五、学习民间故事和冬天的百草园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问: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
4、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5、捕鸟。
6、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六、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七、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百草园”里,作者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是“学校生活”。“三味书屋”直接写了“学校生活”。试预习“三味书屋”部分,分别找出两部分中“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并加以对比,结合完成文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二、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1、学生齐读过渡段。
2、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3、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4、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问: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5、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6、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7、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8、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有理就行。
9、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让学生讨论“研讨与练习”:一题的3小题)
三、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2、自主检测。
第三课时
一、让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讨论课文中的问题
二、订正作业
三、自主检测上的课外练习
要求:当堂练习,集体评讲。
四、积累
鲁迅先生刻“早”字的故事。
五、作业
你知道鲁迅先生的经历吗,请同学们查找课外资料,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练笔,下节课上课时给大家介绍。
教学目标:
1、整体感受,先整体把握结构,后整体感受内容,呼应练习一。
2、重点品味、体会景物和行为描写准确、真切、生动的表达效果,总结学习借鉴,呼应统习二。
3、引导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力所能及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深化学习,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着力品味准确、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其景其情其意,培养主体意识、合作与探究精神。
2、难点:描写三味书屋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适当感知即可,无须深究。
教学方法:
采用"活动式"教学法。用重点词语对应寻找活动,快速把握整体结构;用"听-读-思-议"四步活动,整体感受内容;用"做""演"的体验活动辅助重点把握与难点化解。
课前准备
①查工具书读准音
②读顺文,尤其是引用的古文。
③读懂义,指文章大意,圈出感兴趣的内容。
整体感知
导语
1、检查预习
下列加横线字该怎么读?(以多媒体显示,或用实物投影显示。学生认读后配上注音)
确凿 菜畦 蟋蟀 缠络 觅食 竹筛 渊博 鼎沸 倜傥 书塾
2、听读活动
(1)听的要求与策略(多媒体显示)。
①文题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哪些是写"百草园"的?哪些是写"三味书屋"的?请边听边划出对应词语,如"百草园""三味书屋",将课文作结构划分。
②你在预习时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描写所寄托的思想感情,已有初步感受,请再听听老师的诵读,进一步加深感受。
(2)读的要求与策略
教师在钻研教材,把握特点基础上,为课文选配适当的背景音乐,范读力求做到:音(清晰、准确、优美)的示范,韵(白话与文言的不同风格)的呈现,情(欢快与苦闷)的感染,意(天真、雅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的导引,发挥教师范读的多重隐性教育功能。这种面对面的互动是其他名人的诵读录音替代不了的。
3、思考活动
(1)学生活动要求:将自己读的感受与听老师读的感受结合起来,思考听读前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2)教师辅助策略:启发学生用视读法,浏览重要段落,然后结合思考练习一,作出选择。可以赞成其中一说,推翻自己重立一说更为可贵。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4、交流活动
(1)关于结构切分
明确:第l-8自然段写百草园的生活,第10-24自然段写三味书屋的生活,第9自然段是两部分的过渡。因为第9自然段落笔在对百草园的留念,过渡段放在前部分为好。
(2)关于"思想感情"的整体感受
引导:"百草园"里充满欢乐,这是出自孩子的天性。请女同学齐诵第2自然段,男同学齐涌第7自然段,品一品是不是这种感觉。(齐诵)"三昧书屋"内枯燥乏味,也是孩子自由好动的天性逆反。下面分角色诵读第17-23自然段,悟一悟是不是这种意味。(一人读解说性文字,一人读先生话语,一人读'我'的文字,齐读"大家"的内容;要求读出个性,读出情趣。)(诵读)有空就溜出去玩,老师发火了,便扯着喉咙,各读各的书,虽调皮而可爱,说枯燥也有趣。私塾先生读书的声音、模样,也很有趣。总体看,乐也好,苦也好,都凝聚着天真调皮的童心稚趣,它们共同组成了鲁迅挥之不去的甜美回忆。因而,文章前后两部分内容貌似对立,实则统一,思考练习一的第三种意见为好。
(站在孩子角度参与活动,对其他见解,有偏执的引导,合理的肯定,有创意的表扬,促成自由争鸣的"场效应"形成,使课堂出彩。)
(以上为第一课时主要教学活动)
5、品析活动
(1)预习要求:见"练习"二、三题的具体内衣
(2)活动形式:合作竞争。在个体全面预习的基础上,临时分成三个学习小组,抽签选定三个重点段的阅读。选定学习组长,组长主持组内的交流,集思广益,形成最佳解读;然后分组展示解答成果并接受其他组的质疑,看谁完成的又快又好。如何展示,由各小组设计,可选代表用语言汇报,可设计游戏演示(如捕鸟的过程),但须以美读为基础,使活动中书声不断。
(3)活动引导
关于第2自然段的重点品析
①用词的准确性及其表达效果(学生活动之后多媒体显示)。
A、色彩:碧绿、紫红、黄。
B、形状:肥胖、高大、臃肿。
C、声音:长吟、弹琴。
D、味道:又酸又甜。
E、动作:伏、窜。
有色有声 有滋有味 春夏秋冬 乐趣无穷
②仿写因情而评,把握句子特点,表达效果好,即肯定表扬。
关于第7自然段的重点品析
①用词的'准确性及其表达效果(学生活动之后,媒体显示)。
A、动词:扫、支、撒、系、牵、看、走、拉、罩。
B、效果:过程清楚、真切、生动,蕴含喜爱之情与顽皮天性。
②游戏写作展示。
可以动作表演的形式,可以语言表达的形式,两种兼具更好。教师评定宜持欣赏、鼓励、表扬的态度。
关于过渡段的重点品析
①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
②流露的感情:对百草园的喜爱、留恋(再次引导全班同学揣读"不能……了"。两个"Ade"、两个叹号内容,加深感悟),对三味书屋的畏惧(再次引导揣读"最严厉""无从知道"等内容,加深感悟)。
③物名前加"我"的表达效果:表示亲密,体现童心童趣。
活动总结
(1)活动方式:教师提出课堂总结的方向,放手让学生学会总结。
①主题方面:作者通过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生活的回忆,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技巧方面:在写作上有哪些方法值得学习?
(2)规范结论:
主题: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的举动和欢乐的心理。
技巧:抓住景物特点,从形、声、色、味、动作等多方面去描写有着情感去表现。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段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抓特征、有顺序,调动多种感官对景物进行多角度的描写。
2.仿照课文第二段,描写一处景物。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第二段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抓特征、有顺序,调动多种感官对景物进行多角度的描写。
教学难点:
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描写一处景物。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充分熟悉课文第二段,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简要分析这一段的景物描写方法,教师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本文写法,让学生觉得写作不难,发现身边的美景,展现对生活的热爱。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有一段精彩的景物描写,你能找到吗?对,是第二段,请大家用心朗读这一段。
(二)写法探究
1.关键词语──景物描写有顺序。
(1)圈出这个语段中结构上的关键词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2)这组关键词语,哪个是内容强调的重点?
预设:“单是”后边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突出了儿时百草园的趣味无穷。
(3)景物描写有顺序: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
(4)读读背背这段景物描写的文字,关注都写了什么景物。
(5)你还关注到这段景物描写中的其他顺序了吗?
【预设】高低相间:第一个“不必说”从低到高写,第二个“不必说”从高到低写;
动静结合:低处写静物,高处写动物;
远近结合:第一个“不必说”写近处,第二个“不必说”写远处。
【设计意图】从形式到内容的学习本段描写,熟悉语言材料,为简要分析景物描写的方法做准备。
2.修饰词语──景物描写抓特征。
(1)作者笔下的景物,各自有特征。作者是如何做到的?当然是离不开修饰词语的运用。找出第二段中的修饰词,体会景物的特征。
预设:石井栏“光滑”,是经过了长年累月的使用,而且鲁迅小时候在百草园玩耍的时候,一定用手触摸过,才有了这么具体的感受,写出了石井栏的特征。
叫天子“轻捷”,其实不单是写这种鸟的轻快敏捷,还写出了一个孩子轻轻地从背后想去捉到这种鸟,不料这种鸟永远是那么机灵,很让孩子羡慕地高飞了。
(2)读读背背这段景物描写的文字:关注景物的特征。
3.色形味声──景物描写多角度。
(1)调动起我们的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
(2)用“我看见……”“我听见……”来梳理本段的景物描写。
预设:
我看见(颜色)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
我看见(形状)皂荚树的高大,黄蜂的肥胖,何首乌的'臃肿,覆盆子的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我听见(声音)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
我吃到覆盆子又酸又甜。
我触摸到石井栏的光滑。
(3)读读背背这段景物描写的文字:关注这是一个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百草园。
【设计意图】在读读背背中,逐层深入,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如何抓住景物特征,如何对景物进行多角度的描写,为运用此种方法进行仿写做准备。
(三)仿写练习
仿照第二段文字,描写一处景物,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二百字左右。
(四)当堂点评
预设:
(1)是否用上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用上了是为了突出“单是”后边的内容,要注意前后语意的重点。
(2)是否调动了多种感官来描写一处景物?比如,描写校园的某个角落,看见了什么颜色,听见了什么声音等。
(3)有没有抓住事物的特征?比如写校园里的树木,突出其高大、枝繁叶茂等。
(4)在景物的描写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喜欢、热爱。
(五)课堂小结
景物描写要抓特征、有顺序,调动多种感官。我们不妨就先仿照名家的作品去写,写出我们的精彩作品。
(六)布置作业
1.修改课堂上仿写的一段景物描写。
2.背诵课文第二段。
3.请同学们以《难忘的童年故事》为题,写一写自己童年的故事。
【设计意图】1.注意读写结合,关注作文的讲评与修改。2.从名家名篇中积累语言素材,养成背诵的好习惯。3.愿意将自己的童年往事与老师同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