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成人和儿童的反向叙述优秀4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成人和儿童的反向叙述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成人和儿童的反向叙述 篇1

本文是作者在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对写作初衷,鲁迅说:“是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教学重点应放在描写“百草园”部分,而对“三味书屋”部分,因其距学生的生活略显遥远,可略学。所谓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束缚儿童的身心发展之说,较牵强,有概念化之嫌,可不涉及。采用“以情境体验”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通过引导想像(如百草园的美景)、动手实践(如雪地捕鸟)、模拟表演(如私塾先生读书)、口头作文、书面写作等形式,努力创设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空间和氛围,真正把“讲堂”变成“学堂”。

【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认识,这一课着重实现两个教学目标:

1、学习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准确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以及遣词造句的精妙。

2、体会作者轻松愉快、幽默风趣的散文笔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回忆童年趣事,是温馨而甜蜜的。中年时的鲁迅为了追寻这种甜蜜,特意写了一组回忆散文,结集为《朝花夕拾》。单看书名,就洋溢着浓浓的诗意和情趣,今天我们学习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教师以轻松愉快、幽默风趣的语调朗读全文(或用配乐磁带),为学生理解文意题旨及风格特点作好铺垫。(如换成学生自读,效果较难保证)。

三、重点学习

1、详学“百草园”部分:

问:作者回忆描述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童年生活,文章以此分为两部分。

大家觉得哪部分最有趣、最爱读?

(百草园)

那我们就重点学习“百草园”部分。能否给这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① 《我的乐园──百草园》;② 《童年的乐园》;③ 《童年趣事》;④ 《绿色童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答案不求一致 )

“相传叫百草园”,连园名都是“相传”而来,可见年代久远。开篇即渲染一种沧桑感、神秘感,令人向往,急欲一游。第一段最后一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画龙点睛,成为第一部分的“文眼”。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的怀恋。

问:具体描写“百草园”最精彩的是哪一段?(第二段)

学生齐读第二段。教师引导学生想像“百草园”的美景,并给学生时间,将之扩写得更细腻逼真:“百草丰茂的百草园,在身体四周铺展开来,空气中弥漫着百草清纯的芳香和泥土温和的气息。时而站在菜畦的垅上,弯腰间一间苗,菜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阳光下闪耀着七彩光辉。时而站在井台上,用手摸一摸石井栏,洁白而光滑。纵身从井台上跳下,仰起头来,看高大的皂角树,从墨绿的树冠上,透射下一缕缕笔直的光线,斑斑驳驳地印在地上,微风过处,无数光斑闪耀,像一地碎纸屑在翻动。爬上桑树,把柔嫩的枝条拉弯,摘一把桑椹,又红又紫晶莹剔透,不用吃,嘴巴里已溢满了口水。看到树叶里拉长声音、引吭高歌的鸣蝉了吗?看到黄黄的菜花上那只忙忙碌碌的黄蜂了吗?时起时伏,嗡嗡不已。突然,一只轻快的叫天子突然从草间直窜上云霄去了,天瓦蓝瓦蓝,只有朵朵白云飘浮着,天上早没了云雀的影子。……”富有诗情画意的想像以引导和扩写训练,使学生如临其境,更增添了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作者写百草园的概貌很有次序,反映出观察得细致:第一个“不必说”从低处写到高处,写植物,是静态,是春景,给人清新辽阔的感觉;第二个“不必说”又从高处写到低处,写动物,是动态,是夏景,使人感到人迹罕至的百草园充满生机;“单是”以后,又从动物写到植物,动物又分有声和无声,植物分可吃与不可吃,是秋景。对各色动植物的形状、声响、滋味各方面都作了恰当的点染,使人感到百草园确实生机盎然、乐趣无穷。第二段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反复诵读,限时背诵。

问: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用了哪些动词、形容词,把“百草园”的各种景象描写得形象生动、历历在目?

(形容词如:“碧绿”“光滑”“高大”“紫红”等;动词如“长吟”“伏在”“直窜”“低唱”“弹琴”等。用词准确、精练而生动。)

教师强调:描写景象,需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巧用动词、形容词。

(板书)

问:为表现“百草园”的“无限趣味”,作者采用了一种什么句式?

(采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

这种句式的容量很大,不但在“不必说”之中,做到了简略地概说,而且突出了“单是”以后的重点,让人感到仅仅“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已趣味无穷,可想而知“百草园”的佳趣一定比比皆是,数不胜数,更勾起了读者无限美好的向往。要求学生运用“不必说…”句式及恰当的动词、形容词,进行口头作文。 5分钟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口头作文,或讲述童年玩“老鹰叼小鸡”的游戏,或回忆小学捉泥鳅的情景,或口述升入初中后的见闻。如《我校的宣传走廊》:“跨入初中大门半月来,我感到一切都很新鲜。不必说宽敞的实验室仪器琳琅满目,也不必说校史陈列馆的内容丰富多彩,单是校门内两侧的宣传走廊,就有无限的情趣:‘时事要闻’‘文苑天地’‘数理世界’‘学生风采’……”口头作文费时不多,却为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架设了一座桥梁。

描写百草园时插入的“美女蛇故事”,可不讲或略讲:这是由“赤练蛇”引起的相关联想,丰富文章内容,增添阅读情趣,涂抹神秘色彩。说明即便是惊心动魄的“美女蛇故事”,也是趣味盎然的“百草园”的一部分,中年的鲁迅依然记忆犹新。

问:春夏时的“百草园”是美丽迷人、充满趣味的,那么冬天的百草园如何呢?(不下雪的百草园比较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作者描写雪后的百草园也是充满乐趣的,重点写捕鸟。教师要求学生熟读“扫开一块雪……养不过夜的”一段,体会“雪地捕鸟”一段作者连续运用了哪些动词?(扫、露、支、撒、系、牵、拉、罩)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捕鸟的经历,谈谈捕鸟时紧张而愉悦的心情,并准备竹筛、短棒、长绳等捕鸟用具,让学生按照鲁迅文中所指示的方法,动手演示捕鸟过程。这样,既引导学生认真看课文,体会一系列动词的准确性,又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增添了课堂的生活情趣。

教师强调:交待事情,需有条理、准确地运用动词。

(板书)

印发或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的片断,与课文比较阅读,异中见同,扩大阅读面:“……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 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2、略学“三味书屋”部分:

问:作者如何从描写“百草园”过渡到“三味书屋”?

(用过渡段)学生齐读过渡段,体会幽默风趣的语言。“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的句式表达了少年鲁迅对百草园的留恋,对自由生活的热爱,而且以儿童的心理来作种种揣度,更显质朴、天真、可笑。

问:私塾先生给大家印象最深的表现是什么?

(读书的样子)

让学生依照书上的描写,模仿先生读书的样子。若有条件,可适当化装:长衫、眼镜、胡须……

问: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有趣,鲁迅描写了教书先生哪些方面?

(神态描写──微笑起来……;动作描写──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语言描写──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

教师强调:刻画人物,需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

(板书)

私塾先生在文中并非反面角色,作者并没有表现出对先生的恶感,也没有把主题放在批判旧教育制度上。尽管先生有些古板迂腐,但不失为一位教学认真、心地善良、值得尊敬的老人。在鲁迅看来,“三味书屋”的生活和“百草园”一样,是值得留恋和回忆的。

四、梳理总结

本文思路清晰,先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中间用过渡段。写百草园重点写了三方面内容,写三味书屋重点写了私塾先生读书神态,层次分明。语言轻松愉快,幽默风趣,可读性很强。笼罩全文的是一种依依深情。

五、课后作业

刚才我们一起分享了童年鲁迅的欢乐。同学们也是十一二岁,也是刚刚走出童年的大门。

童年就像珍藏在你们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有绿水、有白云、也有蓝天;有晚归的牛羊,有牧童的短笛;更有母亲那一声声悠长的呼唤。童年,浓缩了一段历史,一段泪珠也在唱歌的历史;童年,沉淀了一个童话,一个冬天里也有花香的童话。童年的故事说不完,就像大海里的珍珠,每一颗都晶莹剔透,每一颗都熠熠闪光。同学们能不能把童年的趣事说出来给大家听,让我们也一块来分享你们的快乐呢?大家想不想用我们这节课学到的方法试着也写一篇《难忘的童年》,和鲁迅先生比一比谁写得好呢?

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成人和儿童的反向叙述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揣摩本文的语言。

4、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理解内容,品味语言,体会景物描写的方法,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课前准备】

1、学生:

通过预习,掌握字词。通过思考,准备说童年趣事的素材。

2、教师:

准备录音带、多媒体课件以及有关童年生活的格言、歌曲或其他小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字词;理解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1、导入新课(放一段音乐歌曲“童年的小摇车”):

同学们,我们听到的歌曲《童年的小摇车》中唱到“那一天,妈妈问我,童年最难忘的是什么?在朦胧的记忆中,难忘那小小的摇车”。歌曲向我们展现了难忘的童年生活,是的,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体验,也会有小小的烦恼。无论怎样,只要我们打开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灿烂的春光中有无限的童趣,无味的寒冬中有亮丽的风景,自由嬉戏中有烂漫的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缺乏快乐,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2、简介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用屏幕打出鲁迅的画像与介绍)。

3、学习字词:

在预习的基础上听写字词,强调自学的能力。

(用屏幕投影)

a、给加粗的字注音;

b、按拼音填空;

c、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略);

4、放录音听读课文,提出听读要求:

可将自己喜欢的词、句圈点勾画出来品味揣摩。也可以用心轻声跟读课文,初步体味文中的情趣。

(指导听读:注意力集中,揣摩朗读语气,体味其中感情。)

听读后出示思考题:

a、从本文的题目来看,你认为文章主要写了几方面的内容?

b、听读后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部分起止句间的过渡段。

c、概述一下,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明确: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题目来看,主要写了两部分的内容。

b、起止句:百草园部分从开始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三味书屋部分从“出门向东……”到结尾;中间“我不知道……”一段是过渡段。

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题,只要有所理解就可以,不强求统一。

二、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学习研读“百草园”部分。

1、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百草园为什么是我的乐园?

b、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是通过怎样的手法来写的?

2、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相互交流并合作补充:

最后由老师明确总结:百草园中不仅有春夏的美丽,还有惊险的美女蛇的故事,冬天的百草园因为可以捕鸟也变得别有情趣,所以百草园在那时是我的乐园。

教师小结:

写了春夏的百草园是多彩艳丽的,声情并茂,动静有趣,色味俱佳,真正是一个儿童乐园。美女蛇的故事让百草园平添了几多神秘色彩。冬天的百草园虽然无味,但雪地捕鸟却别有一道风景。

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叙述议论相结合,一个充满生机的儿童乐园展现在我们面前,真正让人流连忘返。

(请同学们齐读“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一段。再次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那么,与百草园相比,三味书屋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读赏析。

三、作业

自由朗读课文,准备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三味书屋一部分的内容,品味语言,适当拓展延伸。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百草园的内容,作者用优美的笔触将我们带入儿童的乐园──百草园。那么三味书屋究竟会怎样呢?作者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是否也像百草园那样有情趣呢?让我们研读一下。

二、研读赏析

1、请同学朗读过渡段落,体会其作用。

2、学生快速默读,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选取了几个片段,用简洁的话概述。

b、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对先生是怎样的态度?你对先生的理解是怎样呢?

3、四人小组讨论,然后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可以帮助明确:

⑴ 先生知识渊博,教学认真;

⑵ 学生有机会跑出去玩;

⑶ 趁老师读书入神时游戏、画画。对先生的了解可以有不同看法,教师可以适当指导,不必统得太死。

4、引导学生揣摩语言体会本文的写法:

本文写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大屏幕出示投影:

例:① 不必说碧绿的莱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客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②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了吧……(“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三、拓展延伸

1、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体验与反思,便罩住了。”

2、请学生当场进行写作片断练习,可选取游戏、活动或劳动的过程,用上一系列动词,比一比谁用得准确。

b、口头说文,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要求:扣题说文,突出趣字。

(可以小组比赛,展开竞赛,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说得好。)

四、作业

写一则童年趣事,或童年傻事。

要求:说真话,诉真情。600字左右。

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成人和儿童的反向叙述 篇3

(一)、指导思想: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二)、教学设计:

一、 导入  课文: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快速阅读课文,限时7分钟(大约3500字)

三、合上书,快速回想课文内容,限时6分钟

提问:  1、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2、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

3、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

板书:乐园

四、分组讨论:

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2分钟

五、用自己的话来总结。3分钟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六、提问: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小结: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闪烁的星星,虽不十分耀眼,却透漏着永恒的生命力。”

“童年是半空里的风筝,整天飞行在嬉笑中。、”……

所以当鲁迅一天天的长大,他不得不同他的乐园告别上学去了。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小孩子被押解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学的情形。他能适应得了学校生活吗?(3分钟)

六、快速阅读“我”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2分钟)

百草园是我用回忆美化了的乐园,三味书屋却是我生活了七年的学堂。板书:学堂

七、小组讨论:

1、 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分钟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3、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板书:成长。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3分钟)

八、下面我们再一次认真看课文,请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10分钟)

九、下面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去,文章写得非常美,我们大家找一个值得你学习的句子,模仿它写一段话。(3分钟)

十、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在我们学过的《风筝》一课中,在我们看到的鲁迅的照片中,他却是一个很严肃的,甚至有点不近人情的感觉。那么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作业 就是搜集关于鲁迅的文章、作品与资料,然后写一篇《我眼中的鲁迅》,时间是两周。

板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乐园     学堂

成长

李冬艳,27岁,济源市优质课教师,济源市骨干教师,几年来钻心教学研究,教学风格活泼多样,深受学生喜爱,本篇教学设计是我今年3月在全镇做示范规模课的教案,获得同行一致认可。

作者邮箱:

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成人和儿童的反向叙述 篇4

开发区中学自主学习学案   七年级   语文 (学科)

课前预习(看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自学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

1.积累词语,掌握“攒、拗、确凿、轻捷、相宜、方正”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4.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自学任务(相信自己,我能行)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比比谁知道的多。

2、认识这些字词吗?标上拼音。

确凿(  )  菜畦(    )  皂荚树(     ) 桑葚(     )  油蛉(     )斑蝥(     )

脊梁(    )缠络(    )  攒(     )     脑髓(     )

3、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把你的想法大胆的写出来。

4、细读课文,然后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自主学习学案。rar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