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教养的途径》优秀教案优秀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该页是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分享的《获得教养的途径》优秀教案优秀10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认识阅读经典的意义,认识阅读杰作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2、技能目标

学习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对比说理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

阅读经典,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要重视阅读,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提高自身修养。

【教学重点】

1、教养的内涵;

2、阅读经典对一个人获取教养的意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立足文本,主要采取讨论交流的问题探讨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同学们想做绅士淑女吗?你们心目中的绅士淑女有何特征?

学生讨论,交流。请几位同学发表观点。

教师:虽然大家关于绅士淑女的表述各有不同,但都认为,他们注重言谈举止,讲究文明礼仪。淑女气质优雅,说话和声细语;绅士风度翩翩,举止谦恭礼让。我们习惯性称他们“有教养”。

(幻灯展示)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也有人说教养是人生命的文化灵魂。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获得教养的途径是什么?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学习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聆听大师的教诲。

二、阅读文本,探究问题。

(一)对“教养”的理解

1、问:黑塞认为教养是什么?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吗?

明确(幻灯展示):

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即“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教养是“为了自我完善”(“精神和心灵的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不带有功利色彩。

同时真正的教养呈现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

2、教师: 譬如:根据史实改编的电影《泰坦尼克号》有这样两个镜头:泰坦尼克即将沉没之际,乐队仍坚持演奏,男人让妇女孩子先上船;男主人公浑身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把女主人公放在一块浮木上,紧紧地拉住她的手,直至冻死……在大灾难来临时,能镇定从容地放弃自己的生命,从而拯救了他人。勇敢的面对生命中的灾难不就是他们生存的境界吗?

你认为还有哪些行为也是有教养的表现?

提示:“精神和心灵的完善”仅仅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吗? 学生讨论交流。

(二)、 作者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是什么?

明确:研读世界文学,也就是阅读经典。

1、对于阅读经典,你有怎样的困惑呢?

讨论,交流。

困惑列举:怀疑要不要读;知道应该读,但不知道怎么读才能读出经典的意味;畏难,难读,费力,越是认真读,越感到痛苦……

请一位学生阅读课文第二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边用笔画出重点语句。明确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经典对我们的人生有何意义。

明确:研读世界文学,能让我们“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流行文化:适口,富有刺激性,但意味不深长。

经典不会像时髦之作那样,总是站在流行文化的风口浪尖,它也不能时时满足读者的尝鲜欲和猎奇心理。但是,经典是大师最美的创造物,也是读者生命中最美的邂逅,因而它们是最最耐读、最最意味深长的。所以,一定要读。

幻灯展示:培根: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教师:作者认为,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和具体的方法去读经典呢?

明确: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这就是作者第五段中写的“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的。

具体方法: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工夫”。

作者在第七段中以自身的阅读经验说,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而人的经验不断增长,阅读不断深入,就能不断地从名著中有所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常读常新”。

教师:黑塞倡导的读书观是“爱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这是有价值的阅读。

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要走入这样一个误区:学者式阅读。

幻灯展示:周国平:对经典可以有不同的读法。一个学者可以把经典当作学术研究的对象。对某部经典或某位作家的全部著作下考证和诠释的工夫,从思想史、文化史、学科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学者的读法。

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不妨把经典当作闲书来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

3、如果我们带着得对教养的追求,以正确的阅读态度和方法去阅读,我们会有怎样的发现和体会呢?齐读第六段相关部分。

明确: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形象地介绍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一种是“多数缺少天赋的人”,他们把阅读当成无足轻重的事,只能阅读低俗的文字。一种是“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的少数人,始终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们的阅读过程就是心智成长的过程,他们面前的世界越来越宽广,从“幼儿园”变成“城市和国家”,直到变成“全世界”,变成“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

文章运用这样的对比,再次强调为获得教养而学习是愉快的精神之旅。

三、教师以诗化语言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小结:

教养是一些习惯的总和,教养是衡量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一张x片子。教养和遗传几乎是不相关的,是后天和社会的产物。阅读经典,能够让教养在我们的骨髓里繁衍,假以足够的时日,就将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香气。

同学们,脸面上可以依靠化妆繁花似锦,但只有内心的强健,才经得起冲刷和考验,才是力量的象征。

引导反思:我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吗?

教师(边走动边提示):拿起你的笔,把你头脑中想到的有教养和没教养的行为都写下来,简要扼要即可,有教养的行为写在左边,没教养的行为写在右边,标上序号。

这些行为可以是对父母的、对师长的、对朋友的、对陌路人的,也可以是对集体的、对国家的、对历史的、对自然的,更可以是对自己的,勇敢地反省,果断地把它写下来!

好了,看看自己哪方面的行为更多些。如果有教养的行为更多些,说明自己做得还可以,用力地握紧自己的右拳,在心里给自己一个鼓励。如果没教养的行为更多些,也不必气馁、颓丧,你应该庆幸,今天的语文课给你提供了一个自我反省、自我检点的机会,发现得早,你就会更早地改正自己的行为习惯!教养可以遗失,也可以重新捡拾起来。

四、结束语:同学们,当我们学完了《获得教养的途径》这篇文章后,你是否为了教养,为了精神和心灵的完善,为了更加明确生活的意义,有了一种更强烈的想读书的欲望?那么,别犹豫,拿起书本,读吧!

因为(幻灯展示):阅读经典,追求教养,我们——“永远都在半道上”!

获得教养的途径 篇2

教学目标1、认识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提高自身修养。 2、阅读中概括要点,质疑中提高阅读品质。说明: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诗人、小说家。生于德国,1923年入籍瑞士。代表作有《在轮下》、《荒原狼》、《纳尔齐斯与哥尔德蒙》、《玻璃球游戏》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黑塞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成为20世纪德国文学的杰出代表,但是国内对他的了解和研究相对还嫌不足,教材从试验本选取他的《笛梦》到试用本选取他的《获得教养的途径》,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从中学生阅读实际出发,本次选文相比《笛梦》还是容易了不少,但要真正读懂它理解它仍需下一番功夫,这也是黑塞本人的特点决定的,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的颁奖词就很能说明问题。教师较深入地了解作者,较全面地阅读他的作品是很有必要的,那样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在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从黑塞身上汲取营养,但并不是说要把黑塞的一切都介绍给学生,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阅读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领悟文本内涵,养成阅读经典习惯,提高个人素养。2、难点:摆脱文本的枯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说明:文章内涵深刻发人深思,但相对于黑塞的小说又较为枯燥,如何使阅读变得趣味盎然是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更好地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通过充分的预习,让学生了解黑塞,在崇敬的氛围下阅读;可以更多地将课文提出的问题和现实作充分的对比,引起共鸣,端正对课文的认识,避免概念化的图解,以便更深入地解读文本;可以创设全方位互动的教学环境,实现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让学生体会参与课堂教学的快乐。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课前预习了解黑塞课文并不难理解,教师如果仅是站在课文本身的高度显然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无法高屋建瓴看穿课文写作的文化背景。教师可以阅读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颁奖词和答谢词以了解他的经历和思想,不妨多读一些黑塞的作品,从杂文到小说到诗歌,以形成对黑塞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更好地指导学生预习和阅读。作为百年来的畅销作家,黑塞在世界产生的影响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借助网络搜集有关黑塞的基本资料,形成初步的认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荒原狼》,更深入地了解黑塞。认识黑塞,了解黑塞,师生之间、师生和作者之间更容易形成互动和沟通,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更高的平台上去阅读课文,可以提出更高质量的问题,在质疑中提高阅读品质。

交流预习

导入新课1、工业的进步,物质的极大丰富,带给人类的不是欢娱和幸福,相反的,科技结合了物欲,带给人类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空前灾难。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和诗人作家都在重新反省人类文明将何去何从。黑塞在人类文化遗产中找寻答案,解脱精神的痛苦。2、获得教养的途径有千万条,黑塞告诉我们“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现实中的我们是怎样做的呢?1、介绍黑塞,认识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和影响。2、关照现实中的阅读情况。黑塞的时代“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我们这个时代对书籍,尤其是对经典的阅读不容乐观。你的阅读情况如何?结合课文,联系现实,引起共鸣,激发兴趣,端正对课文的认识,避免概念化的图解,以便更深入解读文本。

阅读课文

概括要点对黑塞的了解,对现实生活中阅读经典情况的反思是非常必要的,但那些都无法代替我们对文本的阅读,唯有认真阅读文本才能准确把握作者思想,才能进一步深化对作品的认识。1、认真阅读课文,并将每一小节的中心句圈画出来。2、课堂交流阅读成果,明示自己圈画的语句。其他同学可以发表不同意见。对作家思想的认识,对作品内涵的把握,最终必须落实到文本阅读上。试用本对课文的压缩为课内阅读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要舍得化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研读文本,以纠正教学实践中重拓展阐发轻文本阅读的倾向。点评警句深化认识1、只有将泛读与精读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把阅读引向深入。教师以典型语句作例子,进行精当点评,示范带动。2、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每一个同学都有话要说。3、对学生的看法要进行及时恰当的点评。1、找出一句你感受最深的话,在课本上作眉批,写出自己的认识。2、课堂交流看法,要言简意赅。3、大胆提出不同看法,在质疑切磋中深化认识。1、眉批可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又发挥了课本大开本多空白的优势。2、创设全方位互动的教学环境,实现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提出问题拓展引伸在学生点评质疑的基础上,教师要居高临远,提出更深刻的问题,把阅读引向深入。1、黑塞认为真正的阅读“必须读杰作”。什么能称得上经典和杰作?该怎么阅读?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和当代作家周国平给出了很好的解释。2、面对享乐和时髦读物的诱惑,让人很难取舍,生活中的我们困惑重重。“荒原狼”哈立•哈勒尔也许能使我们更多关注自身的精神成长。3、作者认为阅读没有终点,“在眼前的终点后面,又将展现出一片片新的广阔的原野”。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答谢词给出了答案,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玻璃球游戏》也是最好的证明。4、读书是寂寞的,一如作者阅读歌德的《亲和力》,读书又是快乐的,陶渊明的欣然忘食,王国维的蓦然回首,也只有潜心阅读的人才能够体会。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敢于和老师争论,大胆展示自己的观点。学生的看法不能代替教师的认识,学生的发言不能取代教师的讲解,教师必要的讲解既体现了其主导作用,又可以将文本阅读推向更高境界。

课后作业

学习反馈课外自学一篇黑塞的诗歌、杂文或小说,并写出500字的评论。在随笔本上完成。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可以将阅读成果固化,可以将阅读引向更高层次。思路点拨“问题探讨法”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关键是问题设计要有引领性——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解读文章内涵;要有激发性——发掘学生潜能,激活学生思维,不断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查漏补缺,破疑解惑,给学生阅读提供有效的帮助。重点抓好以下环节:1、阅读文本,自我发问,初步探讨。2、课堂交流,诘难对答,深入探讨。3、回归文本,品味语言,细致探讨。4、关照现实,回味反思,深入探讨。练习举隅1、黑塞认为真正的修养“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对这句话应当如何理解?2、作者说: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也有人说:有知识不见得有文化,有文化未必有教养。你认为呢?3、陶渊明说:吾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黑塞说:在一些个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看见那由千百种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你如何理解他们的观点。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 篇3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把握主旨,深入思考、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预习内容

1、重点词语:

教(jiào)养、           狭隘(ài)、         共振、        沉溺(nì)、

丰盈、               息息相通、       慰藉(jiè)、     望洋兴叹、

积累(lěi)——          罪行累累(lěi)——  果实累累(léi)——累(léi)赘——劳累(lèi)

戕(qiāng)害、         痴迷、            气象万千、       象牙海岸、

宝藏(zàng)            举一反三、

不计其数(shù)——    数(shǔ)典忘祖——   数(shuò)见不鲜

瞬(shùn)间——       刹(chà)那——       霎(shà)时

2、资料链接

作者介绍: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 )德国作家。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一八九一至一八九九年这一段独立谋生时期读遍了祖父和父亲的丰富藏书和他当学徒的书店里的新旧文学和哲学书籍。黑塞自称那几年的学习“较之正规学堂学习收获更大”。

黑塞十三岁便已决心当诗人,二十一岁的黑塞自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浪漫主义之歌》,接着又发表了散文集《午夜后一小时》,却都未获得公众承认。直至一九零四年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问世,一下子轰动德国。

一九零四年,黑塞和出身瑞士书香门第的玛利亚•贝诺利结婚,婚后移居在瑞士农村的巴登湖畔,专事写作。一九零四——一九一四年是黑塞创作的鼎盛时期,其中长篇小说《在轮下》(19xx年)、《盖特露德》(19xx年)、《罗斯哈尔特》(19xx年)、《克诺尔普》(19xx年)都是作者早期重要作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墨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1916)、《德米尔》(1919)、《席特哈尔塔》(1922)、《荒原狼》(1927)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这些书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得到极高的评价,其中《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尢利西斯》。

30年代后,法西斯在德国猖獗,墨塞对社会前途陷入深深的怀疑与绝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寻求理想世界,《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正是这一时期追求与探索的结晶。

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三、【提出疑惑】

讨论——读一篇文章要掌握哪些东西?怎样阅读现代文?

[高考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1、理解: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把握主旨,深入思考、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重点:了解掌握阅读现代文的一般步骤与方法。

3、难点: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重点词语:

教(jiào)养: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也指教育培养。(jiāo:教书、教唱歌)

狭隘(ài):宽度小;范围小;(心胸、气量、见识等)局限在一个小范围里。

共振: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品,当一个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的现象。

沉溺(nì):陷入不良的境地(多指生活习惯方面)。

丰盈:富裕;丰富。

息息相通:呼吸相通,比喻彼此契合无间。

慰藉(jiè):(书)安慰。

望洋兴叹:今多比喻力量不足或缺少条件,面对某事而感到无可奈何。

积累(lěi)——罪行累累(lěi)——果实累累(léi)——累(léi)赘——劳累(lèi)

痴迷:深深地迷恋。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象牙海岸:欢乐的天地。

宝藏(zàng):储藏的珍宝或财富(多指矿产)。(cáng:藏书)

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不计其数(shù)——数(shǔ)典忘祖——数(shuò)见不鲜

瞬(shùn)间——刹(chà)那——霎(shà)时

(二)合作探究:(讨论——读一篇文章要掌握哪些东西?怎样阅读现代文?)

[阅读的步骤与方法]

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整体把握,筛选信息;

研究探讨,深入领会;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三)精讲点拨

1、这是赫尔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问题: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2、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作者在具体论述过程中,首先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修养”。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在此基础上,从第六段开始,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最后,以个人的阅读体验为例,说明经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复阅读,可以不断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

3、第一段,简要说明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问题:(1)“真正的修养”的目的是什么?(真正修养达到的是精神、心灵层面的意义。即强调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2)“真正的修养”有什么特点?(多侧重于目的性和永无止境,强调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即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 (3)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并不矛盾。在这里“教养”和“修养”的内涵是交叉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4、第二段至第五段,论述阅读的作用。作者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在论述读书的必要性时,再次强调读书是为了完善自我,是为了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虚伪的慰藉”。

问题:(1)第二段中,有哪些语句与第一段相照应?突出表现了什么?(真正的修养的永无止境是本段中照应前文的。“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

(2)黑塞所说的“世界文学”是什么概念?(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想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3)第二段中说,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读经典?(读经典不在于多读和多知道,在于精读,深入地探究。即选择个人闲暇时完全沉溺于杰作中,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

(4)第二段中,读经典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在于明白一切生活的意义,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它决不是消遣;不是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不是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

(5)第三段中,获得教养有什么前提,应该怎样来读?(前提是有可教养的客体,即个性或人格。要有爱的阅读,敬重的知识,心的教养。)]

(6)第四段中,作者列举了几种读书的错误观点?(①为数甚多的年轻人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既可笑又不值得。②以为现实生活中很多场所生气蓬勃,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③读书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

(7)第四、五段中,作者认为应该怎样读杰作?(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工夫;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5、第六段和第七段,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

问题:(1)第七段中,经典作品能展现出人类怎样的共性?(不管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杰作都是相通的。世界各民族都追求同一个目标,都以不同的名称呼唤着同一些神灵,怀着同一些梦想,忍受着同样的痛苦。)

(2)文章第七段中,为什么强调作品要精读?(精读是深入经典作品其中的重要手段。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的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

(3)文章第七段是如何安排思路的?(这一段在文章安排上主要采用例证的手法,通过对现实生活中阅读对象与阅读感受的分析,以自己的阅读体验为例加以印证,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每一部作品,正是获得教养的途径。

(四)反思总结

1、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2、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五)、当堂检测

谈一谈:阅读经典的目的是什么?

三、课后练习与提高

认真思考本文,总结自己的启发和感悟,写一篇读书笔记。

获得教养的途径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层面:理  解“阅读经典”对于“获得教养”的重要意义;

2、方法层面:侧重“阅读方法”的探究与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情感层面: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逐渐养成良好、纯正的读书观。

【教学设想】

1、本专题以“获得教养的途径”为话题,三个板块分别侧重“读”、“学”、“思”,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这三个重点,也要注意这三个方面并不能穷尽该话题,也就是话题的开放性为我们提供了“问题探讨”的更广阔的空间;

2、本课围绕“读书”展开,从文本内容上看,关键在于弄清两个基本问题:1、读书之于修养的意义(即“读书的妙处”),2、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即“读书的经验”);

3、从学习方式上看,力图呈现“问题探讨”的课型,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学习,较多采用“自我探究”、“讨论交流”、“质疑争辩”、“内省思辨”等学习方法

4、从教学过程看,力争三维目标的交融与实现,既重认知的理解,又重方法的介绍和情感的渗透,努力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过程】

1、导入:

在“向青春举杯”专题中,我们体验青春的活力和责任,感受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进而去思考自己的未来,规划自己的人生。自然,我们就会追问如何成就自我,如何发展自我。毫无疑问,“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专题正尝试去做出回答。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专题中的第一个板块——“经典的力量”,看看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有什么好的建议。

2、破题:

首先,我们来研究一下课文的标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教养”,在文中作何解释?它与“真正的修养”有何区别?“真正的修养”具有什么特性?作者认为“获得教养的途径”主要指什么?

提示:教养指“精神与心灵的完善”;教养是静态的,修养偏指在动态;修养具有无功利性和无终极性;作者认为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

3、探究活动:

本文属于文化随笔,同时也属“节选”,文章层次并不明晰,但它围绕“读书”展开,从文本内容上看,关键在于弄清两个基本问题:1、读书之于修养的意义(即“读书的妙处”);2、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即“读书的经验”)。

a、让自己发现:

为什么说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呢?读书到底具有什么魅力,能成为获得教养的途径?我想归根结底,还在于去发现“读书的妙处”。

设置情境:请从文中摘出200字左右的文字,稍作改动和连缀,以“经典的力量”为中心,为电视文艺专题栏目——《读书》配一段画外音,要求符合情境,切实表现出“读书”对于我们精神世界的影响。

教师可设置一段背景音乐,让学生模拟朗读,意在增强学生热爱读书的情感。

方法点拨:读书过程中,常有一见倾心的喜悦,常常觉得作者说到自己心里去了,说得自己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遇到这样的时刻,我们往往会勾画和摘录,以一种格言或语录的方式记录我们的收获。这种读书方法应该提倡。

b、与同伴交流:

明白了读书之于修养的重要意义,自然我们就该进一步追问读一些什么样的书,该怎样读书。通读全文,在“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这个问题上,作者有着怎样的经验和建议?

设置情境:校广播台邀请您作为嘉宾聊聊“读书”,希望能给学弟学妹们几条读书建议。请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阅读全文,依据作者的经验和建议,合作完成,要求条理清晰,言简意赅但内涵丰富。

(教师组织交流讨论,可让学生适当点评自己的建议,教师随机应变,随机突破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

示例:1、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但必须是杰作;

2、杰作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3、读书永无止境,但不以数量为目标;

4、要不断读,要反复读;

5、从个性、人格的高度去阅读(要以爱、敬重、心灵去阅读)

……

方法点拨:读书过程中,常有相见恨晚,满卷余香之感,通篇摘抄往往并不可能,因此需要提纲挈领,勾勒要点,我们往往会概括和提要,以一种提纲或卡片的方式记录我们的收获,这是一种把书由厚读薄的方法。

c、和作者对话: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除了认同、接受,但也应有困惑、有感慨,甚至有反对,有和作者争论的冲动,这才是进入内心的阅读。

设置情境:假设是《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的首发式,作为读者的你拥有面对面向黑塞先生提问的机会,你会向他提出什么问题,或者想和他交换什么看法?(实际上,此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在阅读中联系自我、发现自我。)

1、通过读书,有了知识,有了文化,是否一定就有“教养”?

2、如果我们对那些富有盛名的杰作不感兴趣,可对眼下的流行文学感兴趣,那该怎么办?

3、有没有“旧书不厌百回读”进而“常读常新”的读书体会,能不能说说?

方法点拨:读书过程中,难免也会有生疑、困惑,甚至跳出来想与作者争辩的情形,我们应鼓励学生平等地与作者对话,而不是做“应声虫”,“跪着读书”。我们往往以评点的方式进行批注,这样也许才真正是思想层面的阅读。

d、向外部求证(作为课外作业):

我们个性化的阅读未必都是正确的,我们需要向老师同学请教,需要同别人交流印证,需要在同类型的文章中比较鉴别,在名家大家的赏析里涵咏体会,也许这样才会使“问题的探讨”趋于深入,才会使读书成为一种动态的发展,呈现“常读常新”的美丽景观。

鉴于时间关系,我们列举出以下一些资料,供同学们参读,同学们也应该善于去收集资料、搭建自己的学习平台。

示例:

青年人的阅读【中国】余秋雨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美国】狄金森

张五常推荐读书的方法【中国】张五常

知识改变命运【中国】中央电视台……

4、结语:

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如此好事,如果等到成年后再来匆匆弥补就有点可惜了,最好在青年时就进入。早一天,就多一分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青年人稚嫩的目光常常产生偏差,误以为是出身、财富、文凭、机运使有的人超乎一般,其实历尽沧桑的成年人都知道,最重要的是自身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

《获得教养的途径》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阅读经典的作用。

2、领悟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作者的观点。

3、让学生通过探讨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明确课文的中心意思。

2、指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问题探讨,领悟文中语句的丰富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正值青春,意气风发,激情澎湃;我们拥有青春,情感丰富,充满理想;我们面对青春,敢以挑战者的姿态迎接一切,能理性地追问生命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我们就更应该努力从蒙昧走向智慧,从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有教养的人。识字,不等于有知识;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有文化,不等于有教养。获得教养,能提高生存质量,能获得有价值人生。

二、预习检查

教养:

①教育培养。

②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

修养:

①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

②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

三、文本研习,理清思路。

1、研读第1自然段,思考获得教养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自我完善(非功利性)。(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2、研读第2自然段,思考获得教养的途径是什么?

提示:研读世界文学,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3、世界文学殿堂中的书籍浩如烟海,作品之丰富令人望洋兴叹,一个人穷生一生也不可能尽读,作者认为应该读哪些书呢?

提示:必须读杰作。

4、读杰作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有些文学作品只是使我们“散心消遣”,给我们以“虚假的慰藉”,读杰作能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杰作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了一个时代人文精神的顶峰,阅读杰作可以给我们以无穷的精神享受。

5、研读第3段,思考怎样读杰作,读杰作的一个前提是什么?

提示:一定要带着一颗爱心,带着对知识的敬重去读。否则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就是戕害性灵。

6、研讨第4段,思考赫尔曼·黑塞为什么会想到写这样一篇文章来提倡通过阅读文学杰作来获得教养?

提示:为数甚多的年轻人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在娱乐场所消磨时光,醉生梦死,生活颓废(享乐主义)。

补充资料:代表着宗教冲动的禁欲与节制精神先是被世俗法制社会碾去了神学外壳;继而被工业时代的现实主义文学、实用主义哲学和科技理性割断了它的超验纽带;最后,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和分期付款、信用消费等享乐主义观念又彻底粉碎了它所代表的道德伦理基础,将社会从传统的清教徒式“先劳后享”引向超支购买、及时行乐的糜费心理。(物质的诱惑) ——丹尼尔·贝尔(美)《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7、研讨第6段,思考阅读有哪两种层次?

提示:

多数人

识字→读报

低级的阅读

少数人

识字→人类精神世界

真正的阅读

8、很明显,作者期望我们能开始真正的阅读,研讨第7段,思考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阅读者?

提示:反复阅读,精细、深入、举一反三地阅读。

9、为什么对一些杰作要反复阅读?

提示: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阅读经验的增多,生活经历的丰富,我们会对杰作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会从中汲取更多的精神力量。

四、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理解作者观点。

1、为什么黑塞认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

提示:作者的这一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文章指出读书是心灵的追求。这个追求必须有对文明的热爱,有对知识的敬重。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是作者看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而即使是热爱学习的人,对读书的作用也会有误解。作者建议读书应该从基础阅读开始,在提高能力的同时要提高阅读的层次,因为读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他认为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是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因而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2、黑塞认为“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你如何理解?

提示: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的。

黑塞阐明了一个认识,即问题不仅在于多读,更在于“爱的阅读”、“敬重知识”和“心的教养”,——因为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教养,只有“用心”,阅读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具体的阅读方法上,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五、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讨论研究,我们明白了读书,读杰作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希望大家都能用心去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

最后用本文第二部分第1段的最后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课文:

“通过原始密林的路有成千上万条,要达到的目的也有成千上万个,可没有一个是最后的终点,在眼前的终点后面,又将展现出一片片新的广阔的原野……”

附:板书

《获得教养的途径》优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阅读经典的意义;认识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能力目标:学习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正、对比说理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1、阅读经典,继续前人的思想成果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

2、要重视阅读,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提高自身修养。

重点难点:1、阅读经典与获得教养的关系;

2、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对比说理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文题背景及解析

这是瑞士作家赫马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经典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从获得教养的目的出发,必须阅读杰作,阅读经典作品。

三、走进作者

赫尔曼·黑塞(1877—1967),20世纪德国文学重要作家。黑塞出生于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州的卡尔夫城,父亲和外祖父都是传教士,对佛教和印度教颇为了解。黑塞曾进入神学校,但半年后就逃离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拉门青》(1904)令他一举成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先后发表了《在轮下》(1906)、《盖特露德》(1910)、《罗斯哈尔特》(1914)、《克诺尔普》(1915)、《德米安》(1919)、《席特哈尔》等小说。除了小说创作外,黑塞同时也致力于小品文与诗歌的创作,以抒发观感,有诗文集《堤契诺之歌》、散文集《回忆之页》《图像集》等。二战后,黑塞主要从事整理、编纂早年和中年时期的作品,有少量诗歌、散文、回忆和文艺评论发表。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还曾获得冯达诺奖、歌德奖等。黑塞于1923年加入了瑞士籍。

四、生字词积累

狭隘(i) 跋涉(b) 沉溺(n) 麻痹(b)

戕害(qing) 给予(j) 符箓(l”) 恢宏(hu‰)

五、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1) 提出问题: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二(2~5) 分析问题: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

三(6~7) 进一步分析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

六、围绕课文的内容设计问题,小组讨论:

1、真正的修养是什么?为什么说获得教养的`途径是阅读经典?

提示: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是“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又认为真正的修养呈现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修养和教养的人生存的境界。

阅读经典作品可以获得作家和思想家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人的求学之路无止境,所以要集中心智研读伟大人物的思想经验和理想。

2、作者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说“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作者倡导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读书观?

提示: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3、文中提到“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呈?这些体现说明了什么?以你读过的中国古典名著为例。

提示: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阅读经典作品,能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增强自我修养,决定审美追求。反复阅读经典作品,能不断地有所发现,是因为经典作品是一个时期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思想内涵丰富,语言文字精致,就像取之不竭的宝库。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不断地有所收获。人的经验在不断增长,阅读也逐渐深入,就能不断地有新的发现。

4、本文论述观点时,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你能举例说明一下吗?

提示:文章阐述读书是获得教养的途径,高视阔步,既有理性思考,也富有感染力,举例论证,以亲身体验说明问题,许多论述充溢着对读书的感情。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既采用例证法,又用对比论证,如:把不同的阅读品位作对比,以人成长的不同追求作对等。

七、学生质疑

八、总结

经典是属于全人类的,它将久久地感动你,抚爱你。

九、作业布置:

1、阅读《语文读本·必修一》中“寻找精神家园”中四篇文章,摘抄优美和经典文句。

2、选一篇采用批注的方式写出自己对读经典问题的看法和感受。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 篇7

高中教学反思是一种分析教学技能、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活动,本文为大家提供了高中教学反思(获得教养的途径),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一定帮助。

《获得教养的途径》是我上的第一篇现代文。其实,我自己并不是很喜欢这篇文章,也不知道对于这样的文章要怎么去给学生讲解。对于文本,我并没有做深入的研究,或者说,我自己也没有很好地去解读文本,最后求助于多方资料,包括教参和网上的相关备课资料。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东拼西凑,面面俱到,仅仅只是把知识点记在了书上,却不知道这两个课时应该让学生掌握什么样的内容,模糊了教学目标。

由于没有对文本进行透彻地解读,只是照搬照抄教参上的教案,而一般的教案都是只列几个大问题,帮助把握整体脉络的,至于用来衔接的小问题就没有了。所以我上课都是东讲一点,西讲一点,并且中间的衔接很不自然。我常常说 “好,下面我们来看第几段”“现在我们看到这句话”之类的语句权当衔接句,显得相当得生硬、不自然,学生也是很被动地翻到第几页,看到第几段,找到第几句,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一点帮助也没有。

作为新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或许不如老教师,但也要尽量地去钻研文本,吃透文本,要更精心、更详细地准备教案,努力使课堂流畅自然,使学生开动脑筋。

《获得教养的途径》这篇课文我分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解决第一部分,第二课时解决第二部分。结果,时间掌握不好。这篇课文比较难懂,学生基本沉默,问题抛下去学生都没有反应,应该对问题的设计再上心些,更好地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

课文第二部分有个知识点是说对于文学名著要“常读常新”。学生对于这一部分很有感触,应该多给时间让学生自己讲讲自己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经历,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 篇8

一、 教材分析

这是瑞士作家赫马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经典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从获得教养的目的出发,必须阅读杰作,阅读经典作品。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认识阅读经典的意义;认识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能力目标:

学习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正、对比说理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阅读经典,继续前人的思想成果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

2、要重视阅读,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提高自身修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阅读经典与获得教养的关系;

2、难点: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对比说理方法。

四、学情分析

通过学习,教育学生阅读经典,继续前人的思想成果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要重视阅读,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提高自身修养。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预习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熟读课文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分小组,合作讨论和探究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设计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见导学案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目标见导学案

赫尔曼•黑塞(1877—1967),20世纪德国文学重要作家。黑塞出生于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州的卡尔夫城,父亲和外祖父都是传教士,对佛教和印度教颇为了解。黑塞曾进入神学校,但半年后就逃离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拉门青》(1904)令他一举成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先后发表了《在轮下》(1906)、《盖特露德》(1910)、《罗斯哈尔特》(1914)、《克诺尔普》(1915)、《德米安》(1919)、《席特哈尔》等小说。除了小说创作外,黑塞同时也致力于小品文与诗歌的创作,以抒发观感,有诗文集《堤契诺之歌》、散文集《回忆之页》《图像集》等。二战后,黑塞主要从事整理、编纂早年和中年时期的作品,有少量诗歌、散文、回忆和文艺评论发表。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还曾获得冯达诺奖、歌德奖等。黑塞于1923年加入了瑞士籍。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真正的修养是什么?为什么说获得教养的途径是阅读经典?

提示: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是“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又认为真正的修养呈现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修养和教养的人生存的境界。

阅读经典作品可以获得作家和思想家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人的求学之路无止境,所以要集中心智研读伟大人物的思想经验和理想。

(二)作者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说“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作者倡导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读书观?

提示: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三)文中提到“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呈?这些体现说明了什么?以你读过的中国古典名著为例。

提示: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阅读经典作品,能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增强自我修养,决定审美追求。反复阅读经典作品,能不断地有所发现,是因为经典作品是一个时期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思想内涵丰富,语言文字精致,就像取之不竭的宝库。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不断地有所收获。人的经验在不断增长,阅读也逐渐深入,就能不断地有新的发现。

(四)本文论述观点时,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你能举例说明一下吗?

提示:文章阐述读书是获得教养的途径,高视阔步,既有理性思考,也富有感染力,举例论证,以亲身体验说明问题,许多论述充溢着对读书的感情。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既采用例证法,又用对比论证,如:把不同的阅读品位作对比,以人成长的不同追求作对等。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经典是属于全人类的,它将久久地感动你,抚爱你。

当堂检测  见导学案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

增强和扩展自我意识。

途径    研读“世界文学”,即阅读经典。

爱的阅读

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的阅读。

十、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以问题探讨问题的方式进行,收到一定效果。学生发言积极踊跃,畅所欲言,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对于问题探讨的“问题”,该如何设置,成了一个难题,如本课“你认为哪些行为是有教养的表现”这样的问题是否值得探讨。既要立足文本,又要有所拓展,由于时间的限制,很难做到两全齐美,这是今后的教学需要完善的方面。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 篇9

获得教养的途径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了解关掌握阅读现代文的一般步骤与方法。

[教学设想]

1.进入高中,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因此学习本课前,可以让学生了解并逐步掌握阅读现代文的步骤与方法。对于学习目标2,可以采用教师教给方法,学生实践探索的方法来实现。

2.通过学习讨论,让学生知道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3.使用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讨论:读一篇文章要掌握哪些东西?怎样阅读现代文?

明确:问题1

高考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1、理解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问题2.阅读的步骤与方法

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整体把握,筛选信息

研究探讨,深入领会

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以上步骤可以借助问题来完成。

二、结合课文“问题探讨”读文章。

1.整体感知,讨论:文章是怎样逐步深入论述的?

(1)这是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从文体上看是一篇议论文,可以从“寻找中心论点——理清分析思路——理解作者观点”入手来把握文章内容。

(2)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3)第1段,简说什么是“真正的修养”。作者把它界定为“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指出真正的修养呈现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在这里,作者的意思很清楚: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并不矛盾。在这里“教养”和“修养”的内涵是交叉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第2段至第5段,论述阅读的作用。作者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在论述读书的必要性时,再次强调读书是为了完善自我,是为了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虚伪的慰藉”。

在深入分析这一问题时,文章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作者的这一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文章指出读书是心灵的追求,这个追求必须有对文明的热爱,有对知识的敬重。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是作者看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而即使是热爱学习的人,对读书的作用也会有误解。(第四段中,作者特别指出“为数甚多的年轻人”轻视读书的倾向。)作者建议读书应该从基础阅读开始,在提高能力的同时要提高阅读的层次,因为读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他认为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是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因而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第6、7段,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能够实现阅读的目的?作者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形象地介绍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一种是“多数缺少天赋的人”,他们把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能阅读低俗的文字。一种是“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的少数人,始终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们的阅读过程就是心智成长的过程,他们面前的世界越来越宽广,从“幼儿园”变成“城市和国家”,直到变成“全世界”,变成“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文章用这样的对比,再次强调为获得教养而学习是精神的愉快,同时这种精神追求能不断地进入新的境界。

读书能磨砺人的思想,经典作品“常读常新”。文章最后,作者以自己的阅读体验为例,认为经典作品有志玫镊攘γ馗丛亩粒梢圆欢系赜兴形颍兴⑾郑谩熬浮⑸钊牒途僖环慈卦亩痢保驮侥芸闯雒恳桓鏊枷牒兔恳徊孔髌返亩捞匦裕庵指形虻墓蹋腔竦媒萄耐揪丁?/font>

(4)内容小结:

文章阐述读书是获得教养的途径,高视阔步,既有理性思考,也富有感染力,以亲身体验说明问题,许多论述充溢着对读书的感情。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如把不同的阅读品位作对比,以人成长的不同追求作对比等。文章用的是谈话方式,亲切自然,语言富有哲理和诗意。

2.揣摩语言,讨论问题2.

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对这句话应当如何理解?尝试用自己的话阐述第一段的意思。作者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说“有人一生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作者倡导的是怎样的一种读书观?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取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

答:黑塞认为“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他认为真正的修养不应当追求功利,而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这是有效的阅读。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是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3.分析观点,讨论问题3.

为什么要重视阅读经典作品?文中提到“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些体验说明了什么?

答: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阅读经典作品,能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增强自我修养,决定审美追求。反复阅读经典作品,能不断地有所发现,是因为经典作品是一个时期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思想内蕴丰富,语言文字精致,像取之不竭的宝库。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不断的有所收获。人的经验在不断增长,阅读也逐渐深入,就能不断地有新的发现。

4.引发思考,讨论问题4.

本专题的文章可能会引发你的某些思考。有人认为,读书能获取知识但不一定能铸炼智慧,有文凭不等同于知识分子,有文化未必有教养;常言说“开卷有益”,有人却认为“开卷未必有益”;人们通过读书求知,贤人却又告诫“尽信书不如无书”……你在校读书9年,有了不少体会和教训,你的学习经历中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联系你的学习,就这类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示:这个问题中涉及的概念并不相通。“知识”和“智慧”二者虽然密切相关,但是是两个概念,读书能获取知识,但是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才能产生智慧。知识可以继承,但是智慧是不能继承的。有学习经历固然重要,但是知识分子还需要有精神的追求,有独立的人格,有修养,这些,都不是文凭能代表的。“文化”和“教养”也有距离,如同人识字未必一定有礼貌。“开卷”是好事,但是如果不加选择,则未必有益;读书求知,如果没有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可以联系这方面的体会去谈。

5.难点问题:黑塞所说的“世界文学”是什么概念?

黑塞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他在具体解说的时候,认为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里特别指出是“作家和思想家”。人的求学之路无止境,所以要集中心智,研读伟大人物的思想经验和理想。

三、回顾反思,明确读书之道

讨论:第一部分学习材料重点谈经典的力量,出发点是一个“读”字。可以分几个层次讨论展开探讨。

1.为什么作者强调阅读经典作品?对经典作品为什么要反复阅读?

读书学习,“读什么?”是个基本问题。作者认为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主要的途径。为获得教养,先要了解学习的作用,明白学习的要求。文章开宗明义,建议人们多读书,读经典著作,强调从“世界文学”中汲取营养。

2.第1个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探讨的兴趣:经典作品的作用为什么不同一般?为什么前辈学人总是提醒我们读经典作品?每个时代都有不计其数的文学作品,为什么很多东西被淘汰,无法流传?有些文学作品轰动一时,为什么才过了十来年就没有人再提及?为什么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文学史?为什么每个民族尊奉的作家往往也是世界的?中国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和鲁迅,俄罗斯的普希金、托尔斯泰,法国的司汤达、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等,他们的作品,不但在本国流传,也产生了世界的影响,滋养了无数的人。为什么经典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

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从获得教养的目的出发,必须阅读杰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构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所以,人应当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

确立一生阅读的方向。作者在这里特别谈到阅读的效率问题。他指出,有的人一生只读过十来本书,却成为真正的读书人,这是因为他们有追求,会选择,是“用心在读”;而有的人“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深入理解思想家和作家的杰作,能激发学习者产生鲜活的有价值的思想。本专题的第二部分学习材料也能印证黑塞的这个论断。

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原因是什么呢?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而人的经验不断增长,阅读不断地深入,就能不断地能从名著中有所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常读常新”。

探讨这个问题,可以请同学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来谈。许多同学在高小到初中阶段读过中国古代名著,可是到了高中以后,他对这些名著会有新的认识和评价。教学时可举中国古典名著的阅读为例。如《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少年读此书,可能仅仅为其中的情节人物所打动,而有了一定的修养和阅历后,重读此书,可能就会从历史变迁、政治谋略、外交智慧等方面去解读了。其他如《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等,高中时代重读,体会和少年时代已经大不一样,而人生每个时期都能从中汲取营养,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黑塞认为“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的。

黑塞阐明了一个认识,即问题不仅在于多读,更在于“爱的阅读”、“敬重知识”和“心的教养”,——因为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教养,只有“用心”,阅读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具体的阅读方法上,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四、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

2.预习下课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了解关掌握阅读现代文的一般步骤与方法。

[教学设想]

1.进入高中,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因此学习本课前,可以让学生了解并逐步掌握阅读现代文的步骤与方法。对于学习目标2,可以采用教师教给方法,学生实践探索的方法来实现。

2.通过学习讨论,让学生知道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3.使用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讨论:读一篇文章要掌握哪些东西?怎样阅读现代文?

明确:问题1

高考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1、理解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问题2.阅读的步骤与方法

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整体把握,筛选信息

研究探讨,深入领会

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以上步骤可以借助问题来完成。

二、结合课文“问题探讨”读文章。

1.整体感知,讨论:文章是怎样逐步深入论述的?

(1)这是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从文体上看是一篇议论文,可以从“寻找中心论点——理清分析思路——理解作者观点”入手来把握文章内容。

(2)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3)第1段,简说什么是“真正的修养”。作者把它界定为“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指出真正的修养呈现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在这里,作者的意思很清楚: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并不矛盾。在这里“教养”和“修养”的内涵是交叉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第2段至第5段,论述阅读的作用。作者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在论述读书的必要性时,再次强调读书是为了完善自我,是为了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虚伪的慰藉”。

在深入分析这一问题时,文章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作者的这一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文章指出读书是心灵的追求,这个追求必须有对文明的热爱,有对知识的敬重。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是作者看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而即使是热爱学习的人,对读书的作用也会有误解。(第四段中,作者特别指出“为数甚多的年轻人”轻视读书的倾向。)作者建议读书应该从基础阅读开始,在提高能力的同时要提高阅读的层次,因为读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他认为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是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因而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第6、7段,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能够实现阅读的目的?作者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形象地介绍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一种是“多数缺少天赋的人”,他们把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能阅读低俗的文字。一种是“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的少数人,始终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们的阅读过程就是心智成长的过程,他们面前的世界越来越宽广,从“幼儿园”变成“城市和国家”,直到变成“全世界”,变成“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文章用这样的对比,再次强调为获得教养而学习是精神的愉快,同时这种精神追求能不断地进入新的境界。

读书能磨砺人的思想,经典作品“常读常新”。文章最后,作者以自己的阅读体验为例,认为经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复阅读,可以不断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而这种感悟的过程,正是获得教养的途径。

(4)内容小结:

文章阐述读书是获得教养的途径,高视阔步,既有理性思考,也富有感染力,以亲身体验说明问题,许多论述充溢着对读书的感情。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如把不同的阅读品位作对比,以人成长的不同追求作对比等。文章用的是谈话方式,亲切自然,语言富有哲理和诗意。

2.揣摩语言,讨论问题2.

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对这句话应当如何理解?尝试用自己的话阐述第一段的意思。作者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说“有人一生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作者倡导的是怎样的一种读书观?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取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

答:黑塞认为“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他认为真正的修养不应当追求功利,而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这是有效的阅读。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是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3.分析观点,讨论问题3.

为什么要重视阅读经典作品?文中提到“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些体验说明了什么?

答: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阅读经典作品,能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增强自我修养,决定审美追求。反复阅读经典作品,能不断地有所发现,是因为经典作品是一个时期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思想内蕴丰富,语言文字精致,像取之不竭的宝库。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不断的有所收获。人的经验在不断增长,阅读也逐渐深入,就能不断地有新的发现。

4.引发思考,讨论问题4.

本专题的文章可能会引发你的某些思考。有人认为,读书能获取知识但不一定能铸炼智慧,有文凭不等同于知识分子,有文化未必有教养;常言说“开卷有益”,有人却认为“开卷未必有益”;人们通过读书求知,贤人却又告诫“尽信书不如无书”……你在校读书9年,有了不少体会和教训,你的学习经历中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联系你的学习,就这类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示:这个问题中涉及的概念并不相通。“知识”和“智慧”二者虽然密切相关,但是是两个概念,读书能获取知识,但是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才能产生智慧。知识可以继承,但是智慧是不能继承的。有学习经历固然重要,但是知识分子还需要有精神的追求,有独立的人格,有修养,这些,都不是文凭能代表的。“文化”和“教养”也有距离,如同人识字未必一定有礼貌。“开卷”是好事,但是如果不加选择,则未必有益;读书求知,如果没有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可以联系这方面的体会去谈。

5.难点问题:黑塞所说的“世界文学”是什么概念?

黑塞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他在具体解说的时候,认为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里特别指出是“作家和思想家”。人的求学之路无止境,所以要集中心智,研读伟大人物的思想经验和理想。

三、回顾反思,明确读书之道

讨论:第一部分学习材料重点谈经典的力量,出发点是一个“读”字。可以分几个层次讨论展开探讨。

1.为什么作者强调阅读经典作品?对经典作品为什么要反复阅读?

读书学习,“读什么?”是个基本问题。作者认为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主要的途径。为获得教养,先要了解学习的作用,明白学习的要求。文章开宗明义,建议人们多读书,读经典著作,强调从“世界文学”中汲取营养。

2.第1个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探讨的兴趣:经典作品的作用为什么不同一般?为什么前辈学人总是提醒我们读经典作品?每个时代都有不计其数的文学作品,为什么很多东西被淘汰,无法流传?有些文学作品轰动一时,为什么才过了十来年就没有人再提及?为什么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文学史?为什么每个民族尊奉的作家往往也是世界的?中国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和鲁迅,俄罗斯的普希金、托尔斯泰,法国的司汤达、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等,他们的作品,不但在本国流传,也产生了世界的影响,滋养了无数的人。为什么经典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

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从获得教养的目的出发,必须阅读杰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构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所以,人应当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

确立一生阅读的方向。作者在这里特别谈到阅读的效率问题。他指出,有的人一生只读过十来本书,却成为真正的读书人,这是因为他们有追求,会选择,是“用心在读”;而有的人“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深入理解思想家和作家的杰作,能激发学习者产生鲜活的有价值的思想。本专题的第二部分学习材料也能印证黑塞的这个论断。

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原因是什么呢?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而人的经验不断增长,阅读不断地深入,就能不断地能从名著中有所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常读常新”。

探讨这个问题,可以请同学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来谈。许多同学在高小到初中阶段读过中国古代名著,可是到了高中以后,他对这些名著会有新的认识和评价。教学时可举中国古典名著的阅读为例。如《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少年读此书,可能仅仅为其中的情节人物所打动,而有了一定的修养和阅历后,重读此书,可能就会从历史变迁、政治谋略、外交智慧等方面去解读了。其他如《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等,高中时代重读,体会和少年时代已经大不一样,而人生每个时期都能从中汲取营养,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黑塞认为“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的。

黑塞阐明了一个认识,即问题不仅在于多读,更在于“爱的阅读”、“敬重知识”和“心的教养”,——因为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教养,只有“用心”,阅读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具体的阅读方法上,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四、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

2.预习下课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