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案(精选3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本页是爱岗的小编演员帮大家整理的《草船借箭》教案(精选3篇)。

《草船借箭》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人物入手,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借箭”的经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课文,理解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能简要复述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能有条理地复述借箭的经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2、指导学生说出本文叙述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板书:诸葛亮,神机妙算

(二)分组学习第一段

1、组内朗读第一段

提问: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小组汇报

2、演示对话文字,分角色朗读,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从文字入手,了解课文第二段

1、自读第二段

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学生回答]

2、演示语句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这些材料。”

提问: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果然”是什么意思?可以看出什么?

(四)紧扣“神机妙算”指导学生复述“借箭”经过。

1、默读课文。

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回答]

2、再读“借箭”经过体会“神机妙算”。

3、观看演示。学生试着复述“借箭经过”。

4、指名边看演示边复述“借箭”经过。

(五)指导朗读故事结局。

1、推荐读结局部分。

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回答]

2、齐读周瑜“自叹不如”的语句。

(六)小结:

诸葛亮能预测第三天的大雾,注意水流和风向的特点,了解鲁肃的为人,这说明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所以诸葛亮神机妙算。

(七)开放性问题引起学生读书兴趣。

提问:你们还知道《三国演义》中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其它故事吗?

(八)作业:

搜集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草船借箭》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1、这篇课文起、经过、结果清楚,是以"借箭"为中心事件,按"接受任务——作好准备——草船借箭——按时交箭"的顺序写的,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恰当地安排材料,十分用利于我们完成单元的阅读训练任务。

2、本文根据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中有关章回改写而成,是有名的历史故事。全文按事情情发展顺序分成四段。第一段(第1、2自然段):写周瑜心怀妒忌,借造箭暗害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接受了任务。第二段(第3—5自然段):写周瑜派鲁肃探听情况,并有意刁难。诸葛亮主鲁肃帮忙,为借箭作准备。第三段(第6—9自然段):写诸葛亮在大雾掩护下利用草船向曹军"借箭"。第四段(第10自然段):写诸葛亮按时交箭,周瑜叹服诸葛亮的才干,四个段落分别交代了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束。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学会本课生字11个,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略、知天文、懂地利、明人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基础葛亮明大局、识大体、有计谋,所以成功地完成了"借箭"的任务。

三、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字词卡片、录音机、投影仪等。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本课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学习第一段。

(二)教学过程

1、揭题谈话,引入新课。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前,《三国演义》中还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2草船借箭(板书读题)这个故事是"赤壁之战"的前奏。

2、自由阅读、读准课文。一边读,一边完成三个自学要求。

(1)读生字、读准字音。诸(zhū)塞(zhài)丞(chéng)惩(chéng)(翘舌音,后鼻音);罪(zuì)(平舌音);援(yuán)(前鼻音)。

(2)学词语、理解词义。要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一些带有生字的词语可以先解决;一些与课文重点内容相关的词语,可以在读懂课文时加以解决;"读读写写"中未列入的,学生有疑难的,可以提出来,能过学生相互讨论,加以解决。

(3)"草船借箭"是"谁"向"谁"借箭?(诸葛亮向曹操。其实当然不是"商借",而是"智取"。)那么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有哪几位?(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要加以检查,通过评议获得较大成效。

3、浏览课文后,理脉络,分段。分两步完成。

(1)《草船借箭》重点词是"借箭",课文围绕"借简"写了哪几个情节(内容)呢?(接受任务——作好准备——雾中借箭——按时交箭。)

(2)想一下,这四个内容各是课文哪些片断?课文应怎样分段?(分四段:1、2自然段/3—5自希段/第10自然段)

4、学习第一段(1、2自然段/3—5自然段/6—9自然段/第10自然段)

(1)周瑜为什么要"委托"诸葛亮10天内造10万支箭?[妒忌诸葛亮挺有才干,想以此暗害诸葛亮。理解"妨忌"(对才能、名誉、地位、境遇比自已好的人民怀怨恨)。]他为什么要用"造箭"来为难并暗害诸葛亮呢?(弓箭在交战中是最好的兵器,这是诸葛亮自己说的。)

(2)诸葛亮明知周瑜的险恶用心,为什么不加揭露,不婉言拒绝,反而愿意立军令状,在3天内完成这项任务呢?(①诸葛亮提为了联吴抗曹来到东吴的,为了顾全大局,他愿意这样做;②诸葛亮知天文、地利,已知道3天后有浓雾,可利用和一机会向曹操"借箭",已"胸有成竹"。)

(3)让学生根据上述两个问题,用笔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语句。回答问题后,教师可指名学生读读文中有关语句,特别是诸葛亮与周瑜的对话,还可以分角色读,既回答了问题,又从中了解了诸葛亮和周瑜的为人。

(4)完成填空作业:周瑜()诸葛亮的才干,想以造箭来()诸葛亮;诸葛亮答应了()天交箭,并立下了军令状。说明诸葛亮为了"联孙抗曹"能够()而且考虑周详(),确是一个很有()的人。完成作业后,学生概括第一段段意。

5、作业:作业本1、2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二——四段,了解诸葛亮怎样实现"草船借箭"。

2、通过深究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的四个人物的特点,搞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二)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二段(2、3、4自然段),自由读课文后,解决几个问题:

(1)读周瑜对鲁肃说的话,从两个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是怎样的人?鲁肃又是怎样的人?(主要解决前半题。周瑜确实要陷害诸葛亮:"……吩咐军匠们……不给准备齐全……到时候……定他的罪……")

(2)读鲁肃、诸葛亮的对话,说说诸葛亮为什么敢于请鲁肃"帮帮我的忙",要鲁肃为自己准备船只、士兵、器材?(深知鲁肃是"真诚厚道、言而信"的人。)鲁肃真是这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曾向周瑜说"10万支箭3天怎么造得成呢?"对这一承诺深表忧虑,他答应为诸葛亮准备船只等物,没有告诉财瑜。)

(3)诸葛亮为什么不准备"造箭"的材料,却让鲁肃准备了与"造箭"不相干的"船只"等物?这说明了诸葛亮是怎样的人?(诸葛亮已预知气象变化,明天文、乔地利,是个知识有才能的。人。)

(4)小结段意。

2、学习课文第三段(第6—9自然段)。默读课文,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诸葛亮怎样借箭?(划出说是明这个过程的有关词语,回答问题。20只船大雾天朝北岸开去靠近曹军水寨下令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字儿摆开又叫士兵擂鼓呐喊吸引曹军放箭又下令掉转船头受箭就叫船顺风顺水驶回南岸,可让学生分五步同桌说说,再全班交流。)

(2)为什么诸葛亮能借到箭?[从本段中,双可联系前两段,划出有关词语,回答:知晓天文(知道第三三四更必有大雾),懂地利(知道西北风让长江水从西北向东南流)识人心(周瑜的"妒忌";曹操的疑心,"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鲁肃的忠厚老实,"果然不提借船的事!")]边回答,边指点学生读有关句子。

(3)小结第三段段意。

3、学习第四段(第10自然段)指名读课文,让学生联系第1自然段,看看本文首尾两句有什么关系?(首尾相呼应。周瑜以企图暗害诸葛亮开始,最后以诸葛亮顺利交箭告终,因而不得不叹服。)让学生齐读最后一句。

小结第四段段意。

4、作业:作业本3、5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总结全文,简要复述。

2、深入理解课文,进一步知道诸葛亮是怎么一个人。

3、完成有关作业。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看拼写词语。(才干妒忌推却惩罚探听调度水寨呐喊虚实支援神机妙算)

(2)本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请按课后第2题(2)说说作者安排了哪些材料对"草船借箭"作了生动的记叙。

然后让学生按事发展的顺序简要复述本文内容。(重点讲"借箭"过程和成功原因)

(3)同桌说说,然后全班交流;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读读课文中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词句,鼓励学生上讲台说说。(抓住"神机妙算"说)

4、学生选择周瑜、鲁肃、曹操三个人物中的一个,谈谈自己的看法。

5、完成作业本第6题。

《草船借箭》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延迟、探听、私自、军令状、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学习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故事的起因部分。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二、介绍背景,引出新课。

三、板书课题,质疑。

四、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上面问题。

五、学生自读课文,同桌检查认字及自读课文情况。

六、学习故事的起因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板书课题。

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认识了哪几个人物?主要讲的是谁和谁的事?在诸葛亮和周瑜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呢?(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二、回顾课文开头部分。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意欲加害诸葛亮,于是请诸葛亮到军中议事,周瑜是怎样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的?我们一边观看录像一边回顾。

2、三天之后造箭情况如何?(如期如数交付曹操)。周瑜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却在三天之内借到了十万支箭,那么诸葛亮是如何借箭的。?

三、体会借箭之法。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诸葛亮是如何借箭的?

(借船、借人、借一江大雾)

2、周瑜看到十万支箭后长叹一声,说——

(板:神机妙算)

3、什么叫“神机妙算”?(指导朗读。)

四、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哪里呢?

1、最先算到了什么?当时雾大吗?从哪读出的?

出示句子:

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从哪读出雾大?

是啊,前人就曾有篇《大雾垂江赋》为证,感兴趣的同学下去可以读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感受一下当时雾之浓之大。后人也有诗曰:“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指导朗读。)

这一江大雾时偶然碰巧还是早有预见?从哪读出的?

2、出示句子,指导学习方法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放过第一日]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又放过第二日]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放过两日,至第三日又到四更时分,险到没处去矣。]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不知箭在何处?奇甚。]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a、读读上面这段话,看看与书中有何不同?再加上批注认真读读,看看有何感受。

b、师生共读,小结批注内容。(可批注出:当时的想法、看法、心情、疑问等。)

c、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表现在哪里呢?

自读课文七、八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边批注,也学学毛宗岗评一评三国,学学易中天品一品三国。

d、全班交流。

3、最难测的莫过于人心,可诸葛亮却最会揣测人心,他抓住曹操生性多疑的弱点,草船借箭;取鲁肃忠厚守信的优点,草船借箭,知周瑜心胸狭窄,将计就计,草船借箭。

4、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表现在哪里呢?

出示句子: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齐读后小结:取箭之法。然后播放录像。

五、总结。

诸葛亮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用计之妙最善于的莫过于一个“借”字。他借江东之兵攻打曹操,借曹操之箭助江东。紧接着他又借东风火烧赤壁,借荆州有借无还。他又是如何巧借东风火烧赤壁的,请同学们课后认真读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至四十九回。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