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的美术教案优秀1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

风筝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在自主识字的过程中,自主选取“猜字谜、扩词、字理识字”等方法认识10个生字“坏、扎、抓、莓、幸、福、吵、受”,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同时透过扩词、换语境等方法巩固识字。

2.在学写“坏、松、扎、抓、祝、福”这6个字的时候,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学会左窄右宽这一类字的写法。重点写好示补旁的生字“福”。把汉字写正确、端正、整洁。养成做事谨慎的态度,潜心练字的习惯。在写字的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和书写习惯。

3、利用图文结合的方法理解“飘荡、漂流”的意思,透过做动作体会“抓”的意思,感受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产生热爱语文的情感。

4、积累多音字“漂”、“如果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在拓展说话的过程中,加强语言运用潜力提高语言表达潜力。

5、正确地朗读课文,读通、读顺,整体感知课资料,初步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教学重点:

在自主识字的过程中,自主选取“猜字谜、生活中识字、字理识字”等方法认识10个生字“坏、扎、抓、莓、幸、福、吵、受”,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教学难点:

在学写“坏、松、扎、抓、祝、福”这6个字的时候,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学会左窄右宽这一类字的写法。重点写好示补旁的`生字“福”。把汉字写正确、端正、整洁。

解决策略:

教师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观察特点,然后用讲解、书空、尝试书写、展评、改写等方式,具体指导学生写好生字。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1、同学们,这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件东西,这是什么?这个呢?围绕着它们还发生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呢!想明白吗?这天我们就来学习20课《纸船和风筝》。(板书课题)

2、指导“筝”读轻声。

老师听出来了,你们把“筝”这个字读得很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词“风筝”。

【设计意图:透过故事情境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习课文的愿望。】

二、范读正音,整体感知

1、围绕纸船和风筝发生了怎样感人的故事呢?赶紧打开书,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听准字音。

2、听完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设计意图:透过老师规范的朗读,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初步了解课文同时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三、自主识字,合作交流

1、想自己读故事吗?

2、先看老师的学习提示。(出示学习提示。)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能够请教一下大树叶上的拼音。把读不好的地方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同桌互相帮忙,读一读不好读的句子。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构成合作意识。学习生字时将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引导有目的性的自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小组汇报,交流点拨

1、同学们课文读得怎样样啊?让我们走进故事,合作把课文读一读。

(1)老师先读第1段。

(2)谁来之后读?(指名读第2段、第3段)

(指导读:乐坏了)我们来看看第一句话。

(出示句子)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了。

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

你发现了什么?那一句更能表达出小熊的情绪?想象小熊的情绪再来读读这句话。

(3)小熊此时在做什么?之后读。(指名读第4段)

(4)松鼠看见小熊的风筝了吗?继续读。(指名读第5段)

咱们看看松鼠是怎样抓住风筝的?做做“抓”的动作。

指导:松鼠的情绪多么急切呀!听老师老读一读。

“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

再来读一读。(指名读,你的语气停顿得多么自然啊!)齐读。

过渡:纸船和风筝让他们 但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

(5)从此――

谁给大家读读这句话?“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咦?这句话里的两个“漂、飘”怎样不一样呢?文中还有几处也出现了“漂、飘”。是不是写错了呀?

小结:这个“飘”是风字旁,和风有关,表示在风中飘;而这个“漂”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表示在水上“漂”。

拓展:练习。

我们的汉字多奇妙啊,只要你做个有心人,必须会发现汉字更多的秘密。

【设计意图“漂、飘”字的区别很好地反映了汉字形声字的特点,借机进行训练,使学生初步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展示了汉字的魅力,也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

过渡:吵完架以后,小熊难过,小松鼠也很难过。可他们始终没有停止折纸船、做风筝,但他们都不好意思把礼物送给对方。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他做了什么,想明白吗?读一读这段话。

扩展:“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老师从这句话里听出了很急切很真诚的语气。你能用这样的句子说一句话吗?“如果――就――!”

小结:松鼠被这么真诚的话语感动了,他们最后和好了。友谊失而复得,它们必须已经学会了珍惜。

2、文中的句子同学们读得不错!文中的词语,你们会读吗?(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3、生字宝宝单独出现了,你们还认识他们吗?(小组读)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读95页认字条上的生字。发现有不会的生字用学过的方法来认识它,学会立刻做好。一会我们各组选代表进行识字比赛,看哪个组是识字能手。

4、闯关活动,巩固生字。

(1)选一选。

妈妈为我扎(zāzhā)小辫。

妈妈买了一件漂(piàopiāo)亮的衣服。

一只小船漂(piàopiāo)浮在大海上。

(2)拼图。(换语境识字)

(3)迷宫。(认字比赛)

【设计意图:词不离字,字不离词的随文识字,鼓励学生透过合作识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借鉴好的识字方法,全面提高识字的潜力。】

五、尝试写字,交流写法。

同学们文中除了有要认识的生字,还有一些要求写的生字。

1.出示要写的字,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的结构,交流书写易错的和不容易些美观的生字。

说文解字“福”,本课还有一个和福一样偏旁的生字“祝”也要注意。

3.教师示范,指导重点笔画。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5、展评、修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看范写、描红、赏析从而感知写好字的乐趣。】

【学情预设:个别学生字体书写不美观。】

【解决策略:让学生学会主动观察、细心书写,让学生自我欣赏,他会有一种成功感。】

风筝教学设计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正确认读“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和句子。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理解个别词语的意思。

3.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体会做风筝、放风筝过程中孩子们的心情,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等重点词句,入情入境展开想象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有条件体验一次放风筝的过程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和学生生活非常相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色,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的内容。风筝所带来的乐趣是从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看出来,这些心情变化是通过具体事例及一些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的。如,做风筝时是“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快活”;放风筝的时候,“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线断以后,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找风筝时,我们都“哭” 了,“垂头丧气”。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体会做放筝、放风筝时的快乐,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那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及蕴含在其中的感情,以“对读”“品读”“赛读”等多种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充分体会“我们”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重在学生有所体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因此,教学中较多地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画面,进行角色的转换,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挖掘当时的人物情感,并进行语言思维的训练,在一步步激情的引导中,让学生的情感逐步提升。第三,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理解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本课教学中也比较注重对字词的理解和积累,并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换词等理解词语的方法,教给学生体会人物情感的方法,让学生感知作者的写作方法等,对一些学法、写法的指导比较细致。

教学方法:学法、写法的指导,自由感悟、空白处引导想象,个性化朗读想象画面、评价。

教学过程:

一、唤起情感、导入新课

1.交流资料齐读课题,你对风筝有哪些了解?

2.唤起情感你放地风筝吗?能不能简单说说你放风筝时的感受?

3.导入新课风筝给大家带来了很多情感体验,是我们童年快乐的玩伴。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描写过有关风筝的文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贾平凹的这篇《风筝》,带着你美好的回忆再来读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读生字词。

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老师想看看大家生字掌握得怎么样。

(1)指名领读。

(2)提醒读音。平舌音:丧、村,后鼻音:精多音字:磨(提醒学生作动词用一般读二声;作名词用,表示一种事物,一般读四声音) 坊(一声时指地名潍坊,或古时的坊本、坊间;二声时多指小手工业者的工作场所)

(3)只读词语,齐读。

(4)按老师要求读。(大小声读,男女生读,起立、拍手读,带动作读“奔跑”、“抖动”等) “垂头丧气”什么意思?做一下动作。 “却”单独用表示转折的意思,还可以组哪些词?

(5)同桌检查读,查缺补漏。

2.说主要内容。

同学们生字掌握得不错,请打开书,用你最动听的声音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同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引导:我们是怎么概括写人记事文章的主要内容的?生:谁、做什么/发生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师:课文没有写明最后的结果,留有悬念,我们就说成……的情景。

指名完整说主要内容:我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

3.点明写作顺序。

这篇文章就是按照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顺序写的。

三、品读感悟,体会心情

1、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过程中你都体会到了孩子们什么心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能体会孩子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2、师生对话,品读感悟。

(1)第一自然段:做风筝、放风筝是孩子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师指导写法:第一自然段作为文章的开头部分,是对文章总的概括并引起下文。我们在写作文时第一自然段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写。

(2)做风筝部分

ⅰ、“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①“精心”能换个词吗?(用心、专心、认真、一心一意……)

②师引导想象:师:孩子们专心致志地做着,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小心翼翼,真希望快一点儿做好啊!做好了,就可以看到——(生想象)生1:美丽的蝴蝶太漂亮了!生2:风筝飞起来了!越飞越高!生3:孩子们望着风筝好高兴啊! …… 师:美丽的蝴蝶在空中飘舞着,它是那样快活,我们仿佛听到了—— 生1:我仿佛听到了蝴蝶在空中唱歌。生2:我仿佛听到蝴蝶在和白云打招呼。生3:我仿佛听到风筝在向孩子们传达它的快乐:“我飞起来了!瞧,我飞得多高呀!我好高兴,谢谢你们!” ……

③刚才我们美好的想象就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憧憬)。 “憧憬”就是向往的意思。指名说憧憬的意思。我们通过联系上文“精心做着”加上自己的想象理解了这个词,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这个词?——查字典。希望同学们遇到生词一定要动脑思考。 ④让我们带着美好的向往读读这句话。指导朗读。

ⅱ、“风筝做好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作‘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与在上面。”

① 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了,我们却依然快活?

② 师引导:虽然风筝什么也不像,但我们——(依然快活),还可以怎么说?——(仍然快活),像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那样快活,把它叫作“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呢。“依然”就是——(仍然)的意思。刚才我们又用什么方法理解了这个词?——(联系上下文、换词),希望同学们以后多用上这种方法。

③ 你能快活地读读这句话吗?指导朗读。

ⅲ、整体朗读。

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憧憬再来感受做风筝的过程。齐读这一自然段。

(3)放风筝部分

①理解“快活地喊叫,拼命地奔跑”。

②孩子们之所以快乐,是因为风筝——(飞起来了)。风筝是怎样被放飞的?指名读,评价。自己练读,边读边画面。师生配合读。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站得再远点儿,把远远拖长),说声——“放”,(这个“放”应怎么说?)那线一紧一松,(读出松紧变化来),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飞得多高呀!你快乐吗?你兴奋吗?再兴奋地读一读),牵线人 ——飞快地跑起来。(跑得再快一点)飞筝——越飞越高,(把第一个“越字”拖长)在空中——翩翩飞舞着,

③“翩翩飞舞”是形容什么的?(蝴蝶)在这里指的是什么?(风筝)师引导:风筝虽然什么也不像,但它在孩子们的心中像蝴蝶一样美丽,是孩子们心中的幸福鸟。你觉得此刻飞起来的仅仅是风筝吗?随着风筝一起飞起来的还有什么?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 心也飞起来了!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 快乐 也飞起来了!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 幸福 也飞起来了!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 激动也飞起来了!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 自豪 也飞起来了! …… 飞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飞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

④ 我们拼命地奔跑,快活地喊叫,我们会喊叫什么呢?生1:幸福鸟!飞吧!飞到白云上去!生2:幸福鸟!快快飞,把我们的憧憬和希望也带到天上去!生3:幸福鸟!加油!让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你! ……

⑤ 这时,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你能在“说”的前面加一个词吗?村里人看见了,地说:“放得这么高!” 生1:村里人看见了,羡慕 地说:“放得这么高!” 生2:村里人看见了,惊奇 地说:“放得这么高!” …… 他们羡慕什么? 生1:羡慕风筝飞得这么高!生2:羡慕孩子们自由自在快乐的生活! ……

四、拓展积累,总结学法。

1、这让老师想起了一首诗:《村居》高鼎(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齐读。还有很多描写风筝的诗文,请大家课后多搜集、互相交流。

2、总结学法。做风筝时孩子们精心地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放风筝时孩子们快活地喊叫、拼命地奔跑,我们从这些动作、心理描写中体会到了孩子们的快乐,以后就可以用抓住人物动作、心理活动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心情。在写作文时也可能通过人物的动作、心理活动表达人物的心情。

教学反思

1、夯实基础,着眼训练,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如果你要把阅读课上到精致,绝不能忽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首先在字词教学上,对多音字的处理非常细致,能引导学生区别不同读音的用法;各种形式读词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并且能在读中理解个别词语的意思,并进行扩词训练。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应的情境中,有机地渗透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想象、换词等方式来理解词语。概括主要内容也有明确的方法指导,能针对本文结果留有悬念,引导学生概括成一种情景。同时课文中还渗透对写法的指导,这些都体现了训练的扎实性。

2、挖掘空白,情景凸现,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语文课堂是生成的课堂,在某种程度上,便是师生依托文本,结合自身体验,不断寻求空白、填充空白、创造空白。抓住了空白,各种情感体验在一起碰撞交流,极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感悟。本课在“孩子们精心地做着”部分引导学生想象做好了可以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不仅丰富了情景同时也巧妙地理解了“憧憬”的意思。“你觉得此刻飞起来的仅仅是风筝吗?随着风筝一起飞起来的还有什么?”“我们拼命地奔跑,快活地喊叫,我们会喊叫什么呢?”“村里人看见了,      地说:‘放得这么高!’”这些空白处引导学生想象都更好地再现了情景,让学生的情感一步步地提升,在朗读想象中不断升华情感。

空白处的想象能使画面更加生动灵现,朗读的感染更能激起学生内心的澎湃。本课的朗读指导具有层次性,尤其对放风筝部分的师生配合读更有效地凸现情景,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夸张引导,使孩子们的动作、语言,风筝的形态等都能在朗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让孩子们感受到当时放风筝的就是我,内心与文本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教学点评:

1、本课充分体现学校的研究专题:培养学生主动概括。如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有方法指导,并且对本课特殊的结果作了特殊的处理;概括理解词语的方法:查字典、换词、联系上下文等;概括作者的写作方法:第一段总说,通过人物动作、心理活动体会人物心情。另外,还有概括感受、写作顺序等,对学生的训练比较扎实,整个课堂很充实、饱满,每一个环节都能做到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提升。

2、本课的构思独具匠心:教学中较多地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中,通过留白补充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画面,进行角色的转换,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挖掘当时的人物情感,并进行语言思维的训练,在一步步激情的引导中,让学生的情感逐步提升。同时,朗读的指导很有层次性、感染性。通过让学生想象,在学生有所悟的基础上再通过导语的渲染、抓重点词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与文本融为一体。

风筝教案设计 篇3

活动目标:

1.回忆、交流、模仿自己与他人放风筝的精彩片段,体验活动所带来的快乐。

2.尝试表现放风筝的动态和情景,会借用参照物来表现高飞的风筝。

3.在创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成功放风筝的喜悦。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制作的'美丽的风筝的图片。

2.学具准备:蜡笔、黑色水彩笔、画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引起兴趣。

1.回忆与他人放风筝的生动片段。

教师:你见过哪些风筝?它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放风筝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呀?

(二)观察风筝的图片,引导幼儿欣赏和表达。

1.出示风筝的图片,引导幼儿欣赏。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风筝,它是什么颜色的,形状又是怎样的呀?

教师小结:风筝的颜色有很多种,形状也是各种各样的。

2.共同探讨表现风筝高飞的方法。

教师:怎样来表现抬起头来的人呢?怎样来表现高飞的风筝呢?

教师:示范画。

(三)指导幼儿绘画。

1.幼儿指导创作。

教师:放风筝的时候最开心的事是什么?

教师重点指导幼儿幼儿借用参照物(如云朵、树梢、楼房)等来表现高飞的风筝。

2.幼儿绘画。

(四)展示幼儿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

1.师幼共同评价。

教师:你觉得哪幅作品能表现我们放风筝时的愉快心情?

教师: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教师对好的作品给予表扬鼓励。

活动延伸:

1.区角活动:在美工区,可以引导幼儿学习运用活动中的方法表现自己的生活,如看星星、升国旗等。

2.家园共育:家长外出游玩时可以和孩子一起放风筝。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从幼儿喜欢的活动——放风筝贯穿始终,环节清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幼儿感兴趣的放风筝活动引入谈话,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观看小朋友放风筝时因为不注意安全或放风筝的地点不对而发生事故的情景,从而体会到放风筝时因为不注意安全或放风筝的地点不对所带来的后果。

《风筝》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让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但遇到矛盾是应该学会主动伸出和好之手。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熟练地认识本课生字词。

2、体会松鼠和小熊真挚的友谊。感受友谊带来的快乐和失去友谊的痛苦。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每个人都会有好朋友,你和你的好朋友发生过争吵吗?有过不愉快的事情吗?指名述说。(学生各抒己见)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两个好朋友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谁愿意读课题。(风筝的筝要读轻声。)

2、提出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掌握“乐坏了 扎风筝 抓住 草莓 幸福 吵架 受不了”等词语。认识会写“坏 松 扎 抓 祝 福 句 幸 ”8个字。

(2)、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读通每一句话。

(3)、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全员参与)(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顺序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它同学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1、我会读

坏 扎 抓 莓 幸 福 吵 受

(生提醒“抓”、“ 吵”、“ 受”声母是翘舌音;“幸”韵母是后鼻音——生展示个别读生评价——生展示开火车读生评价——生展示顺序打乱读生评价)

2、认读词语

乐坏了 扎风筝 抓住 草莓 幸福 吵架 受不了

(1)学生展示带拼音齐读:

(2)、去掉拼音朗读。

(3)学生展示练习表达。

3、生展示读课文

(生评价是否读流利?多字?少字?)

4、识字、写字

坏 松 扎 抓 祝 福 句 幸

(1).识字

生提醒本课生字中,“坏”的韵母是前鼻音,“松”“ 幸”的韵母是后鼻音,“福”是唇齿音,“抓”是翘舌音,“扎”是平舌音。

(2)、学生展示分析识记生字。

(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猜谜语等)

(3)写字

a、生提醒并展示写字的笔画、笔顺、结构、部首。8个生字,有6个字是左右结构中的左窄右宽的类型,写时要注意田字格的分配。“祝、福”:左边都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幸”:下边只有两横,而不是三横“羊”。

b、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其它同学到黑板批改。

三、激发知识冲突(5分钟)(此环节有时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

表演课文内容( 让生按照书上的提示和自己的想法把小熊和松鼠之间发生的事情表演出来,看谁表演得最好。)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激发学生展示读书成果

师:上节课我们认认真真地读了《纸船和风筝》这篇课文。我知道很多同学读的都不错。老师没有领读,你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把课文读下来了,高兴吗?老师为你们感到自豪!谁想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进步?

2、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的情感变化,感受友谊带来的快乐和失去友谊的痛苦。

(3)教育学生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全员参与)(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顺序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它同学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我会读。

(二)我会悟。

师:纸船是怎么让他 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

生:有了“漂啊漂”三个字,让我们知道了漂的过程。

生:小船漂下去是漫长的,路途是弯的。

生:小熊为什么乐坏了?“乐坏了”是怎么乐?

生:小熊太高兴了。

生:小熊开心极了。

师:他开心极了,可能会说

生:谢谢你小松鼠!

生:小松鼠,让我们做个朋友吧!

师:小熊得到礼物,它会想送一份什么礼物呢?为什么用也字?

生:收到礼物,小松鼠像小熊一样高兴。

师: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从此,他们每天都会……

生:扎风筝,折纸船。

生:他们还会彼此传递些什么?

生:寄玩具!

生:寄出蜂蜜。

生:在纸条上写上自己的秘密!

生采访小松鼠和小熊。

生:小松鼠,你为谁折的纸船?干什么用呢?

生:我为小熊折的纸船,不好意思送给他。

生:小熊,你为什么不放风筝呢?

生:我很难过,也不好意思送给小松鼠。

生:他们在扎风筝和折纸船时都在想些什么呢?

生:小松鼠,你好吗?我还想和你做好朋友。

生:小熊,你能原谅我吗?

师:松鼠再也受不了啦,他在一只折好的纸船上写了一句话。

出示: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

指名读这句话。

师:想象:纸船顺着溪流漂走了,漂呀漂,松鼠想

生:小熊会开心吗?

生:小熊能原谅我吗?

生:小熊还愿意和我做朋友吗?

师:一只美丽的风筝朝他飞来(出示风筝图片)

师:他高兴得──

生:哭了。

师:这是伤心的眼泪吗?

生:这是激动的泪水。

生:这是兴奋的泪水。

生:这是幸福的泪水。

生:这是快乐的泪水。

师:小熊会怎么做呢?

生:他连忙爬上屋顶,把一只只纸船放到了小溪里。

师:看到这只只纸船,小熊又会怎么做呢?

出示课件:音乐响起,漫天风筝飞舞,满溪纸船漂荡……

师:此时此刻,你们想对他俩说些什么?

生:朋友之间要互相原谅。

生:朋友之间吵架要主动和好。

师:有位作家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真诚相待,才是真正的朋友。真诚地对待你身边的每一位朋友,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意外的`惊喜!

齐读:拥有朋友,一生幸福!

三、激发知识冲突(5分钟)(此环节有时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纸船和风筝又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下面请小朋友和同桌轻声地读读这首诗,让友谊传遍你我他。(自由读)

友谊就是风筝飘呀飘,

友谊就是纸船漂呀漂,

友谊就是祝福一串串;

友谊就是得到了就会快乐,

友谊就是失去了就会难受;

友谊就是祝你幸福!

友谊就是祝你快乐

四、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

1、师:是啊,友谊就是得到了就会快乐,友谊就是失去了就会难受。小熊和松鼠也让我们给你们带来了一封信。(出示信件)

亲爱的小朋友:

你们好!经过这件事后,我们更加懂得友谊的珍贵,也懂得得到友谊的快乐和失去友谊的难受。你们一定要学会容忍和谅解,可千万别为了一点小事而吵架啊!

2、小熊和松鼠说得多好啊,我们一定要珍惜朋友间的友谊,一定学会容忍和谅解。(板贴容忍和谅解)让我们也来学学小松鼠和小熊,折折纸船和风筝,写上祝福的话,送给我们的好朋友或自己的爷爷奶奶等亲人,让纸船和风筝带着深深的祝福,带着浓浓的真情,为我们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吧!

预习作业:

1、拼读并用横线画出文中的生字,认读田字格生字,记不住的字要写在卡片上,描红,再读两遍并口头上各组两个词,。

2、把课文读通,读顺,注意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读通顺后 再读给家长听。

3、再读课文,想一想文中哪些句子最使你佩服,最令你感动?用“ ”画出来,再说说为什么,写在句子旁边。

巩固作业:

1、一字三词:坏 松 扎 抓 祝 福 句 幸

2、有感情朗读课文家长听

3、练习:

松鼠住在 ,小熊住在 。有一天,松鼠 ,小熊 ,他们俩成了 。

可是有一天,他们 ,他们都很 。后来,他们 。

教学目标 篇5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风筝》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题

小朋友,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谁会读课题?(指读)一起来读读吧!

二、检查预习

1、昨天预习,你读了几遍课文?(指说)

2、课文中的难句子一定难不倒你!先自己试试吧!(自读)

3、生字宝宝藏在句子里,都被你们认出来了,那他们站在一起呢?(自己认读一下,再把记字的好办法说给周围的小伙伴听!)

4、谁都认识了?(指读)谁想把你记字的好办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三、导读感悟1~6段

1、小朋友,在一座美丽的山上,有两座可爱的小房子,你们知道这是谁的家吗?(还不清楚的,赶快到文中找答案)指说,是这样吗?我们去看看!(点击)哎,你怎么知道的?读读好吗?

2、小朋友,松鼠住在高高的山顶上,而小熊呀却住在山脚下,虽然离得很远,可他们却是最好的朋友!不信,你读读2~6段,看看他们是怎

4、导读第三段:

瞧,(课件演示)松鼠亲手折的纸船,顺着清清的小溪,飘呀飘,飘到了小熊家门口,小熊拿起纸船一看,──生:乐坏了!你能读好这一段吗?(指读)

问读的好的学生:小熊,你为什么那么高兴呀?(指说)

是呀,从山上的小溪里以外的飘下来一只纸船,里面还有一份祝福,小熊能不乐坏了吗?(谁还想读读)

5、第五段:

不光小熊乐坏了,小松鼠呢?(图)是的,他收到了松鼠送的风筝,也乐坏了。这次,谁相信自己比刚才读得还好?(指)

6、3~5段:

小朋友,下面把幸福和快乐送给小伙伴,想读那段读那段,好吗?开始吧!(自)(指读)

就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去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指读)23456

四、导读7~11段

1、是啊,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正当他们沉浸在这幸福和快乐之中的时候,这快乐却没有了。(师范读)

2、选择给你感受最深的段落,再用你喜欢的方式边读边体会,过会我们来交流交流。(把你的感受说给同桌听听)

3、7段:

“飘荡的风筝”“漂流的纸船”读读这两个词吧!(指)

你们觉得这两个词可以换换吗?(不能)为什么?(指说)

谁能读得更美一些呢?

老师听了,好像真的感觉那风筝飘起来了,纸船也动起来了。

导:这么美的东西都不见了,谁还想把你的感受读一读。

……

4、你们都是感情丰富的孩子,小朋友,其实内心最深的感受是不好用语言来表达的,下面,就让我们把深刻的感受,不同的心情通过读来表达出来吧!(自己试试)(指)

五、拓展延伸

可以看得出,小朋友都被松鼠和小熊的感人故事,高兴着,感动着,当我们再一次看到了那高高飘荡的风筝,那一只只传递友谊的小船,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指)教育学生应率先伸出友谊之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指生讲故事。

二、学习生字词

1、小黑板出示生词,开火车认读。

2、出示要认的生字,检查自学生字读音情况,注意正音和交流记字方法。

3、任意选择一词,说话。

4、读课后练习中的词语,鼓励学生抄写会写的词语。

三、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用多种方法自由记忆。

2、教师点拨,对难写字、容易出错的字加以分析、指导。

3、指导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

⑴ 教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

⑵ 学生先书空,后描红、临写。

风筝教案设计 篇7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深入思考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思考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的疑问。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

1.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积累·运用四》中的《风筝》一文。

风筝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区别“飘”与“漂”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同学带来了两件小礼物。你们看,第

一份礼物是什么?(出示纸船并板书)折得多漂亮!我把它贴在黑板上。还有一份在这里呢,是一只微型的风筝。(出示风筝并板书)。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谁能来读一读题目?(指名读)读得多准确。“筝”和“风”交朋友的时候读轻声,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读一声。(全班齐读课题)

这纸船和风筝大家喜欢吗?老师将会把它们送给今天最认真上课的同学。看谁能得到它们。其实,这纸船和风筝还有一个美好的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

1、想读吗?那就快打开书本92页,读一读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圈一圈,想办法记住它。

(学生自由读课文)

我看到你们读得可认真了,看到你们都在想办法记住字音,多会学呀!我们的词宝宝也站出来为大家鼓掌呢!谁会读?先自己读一读吧。(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生词大家都认识了,我把生词中的字宝宝单独请出来,你还能读吗?(出示生字卡片,齐读——开火车读)

3、同学们认得真不错,下面我们来一个比赛。请同学把你们做的生字卡片拿出来,边读边摆开在桌面。老师读,你们找出生字,并大声读出来。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4、看来这样难不到同学。老师再换个方法看能不能把你们考住。请看这里有四个句子(出示句子:

(1)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

(2)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3)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件小事吵了一架。

(4)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了。)

你们能把它们读好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随机对比“扎”与“抓”的异同)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1——6自然段

1、同学们,说得很好。连小熊和小松鼠都给你们引出来了。大家看,小熊是什么样的表情啊。这么乐是不是乐坏了。小熊意外地收到了一只纸船,他怎么能不乐坏了呢!小朋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吧。(齐读第三自然段)

2、我看到xx同学,可真乐坏了,表情都出来了,请他来读读。

3、你们再看看松鼠的表情又怎样?对了,谁来读读这一段。(指名读第五自然段)你看它呀,嘴都合不拢了。该怎样读?(指名读)

4、小朋友,下面咱们把幸福和快乐送给你们的小伙伴吧。选择你喜欢的一段,读给你的同桌听,把祝福送出去。

5、送祝福的小朋友乐坏了,收祝福的小朋友也乐坏了。大家都乐坏了,那我们就在音乐中去体会快乐吧!挺起腰来,看谁最幸福,最快乐!(配乐齐读1——6自然段)

(二)学习7——11自然段

1、就是这纸船和风筝,给小熊和松鼠带来多少快乐呀!可有一天这快乐却没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了?请听老师读。

(配乐朗诵7——11自然段)

2、小朋友,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有什么感受?好,现在请你们自己去读一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自己的感受,使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次。(自由读)

3、你觉得哪里最使你感到难过呢?

4、当老师读到: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这一句时,真的非常伤心、难过。

5、你们看这句里有两个词语(出示卡片)谁能站起来大声读。你们看这两个“飘、漂”有什么不同?那我们可以说“飘荡”的什么和“漂流”的什么?为什么风筝用这个“飘”,而纸船却用这个“漂”呢?

6、听完了,我感觉风筝飘起来了,纸船也走起来了。(看课件)可是,这么美的东西,再也看不到了。来,读一读

(出示: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

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

7、我们难过极了,一起来读一读整一句吧。

8、你们这句话读得非常好,感情多深哪!再也看不到风筝了,小熊很难过,他还是每天扎一只风筝,但是不好意思把风筝放起来,就把风筝挂在高高的树枝上。松鼠也很难过。他还是每天折一只纸船,他也不好意思把纸船放进小溪,就把纸船放到屋顶上。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就

放了一只纸船,在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就因为松鼠的这种真诚使美丽的风筝又飞起来了。多美啊!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一部分吧。(配乐,师生配合读)

四、课外延伸

不知不觉大家都被感动了,特别是最后一句“松鼠把一只只纸船,放到了小溪里”,此时此刻他每放一只纸船心里就会默默对小熊说上一句话,他会说些什么呢?下面请你们跟同桌一起交流一下吧。(配乐)

《风筝》教学设计 篇9

【文本简析】 鲁迅先生在《风筝》中以反省“精神的虐杀”为核心,抒发了无限深沉的感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鲁迅十分关注儿童问题。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略论中国人的脸》等文章中,他对中国孩子太过于“向‘静’的一方面发展,低眉顺眼,唯唯诺诺”而缺乏必需的“兽性”感慨万端。在鲁迅看来,中国固有文化的弊端之一便是抹杀儿童好动好奇的天性,他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呼吁父辈们“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指孩子们──编者注)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他对于自己二十年前“虐杀”弟弟天性的行为如此地自责与懊悔。更让鲁迅忧虑的是,这种不自觉的虐杀和被虐杀不知何时才能停止,他把更为深邃的目光投向对整个中国固有文化的反思之中。

本文语言含义深刻而凝练,阅读时须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细加揣摩。其中第四自然段的动作神态描写蕴涵着强烈的感情色彩,两个截然对立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须细加体味。阅读理解的难点是:既然弟弟已全然忘记了那件事,“我”的心为什么依然沉重?对弟弟的“全然忘却”,“我”究竟持怎样的感想?

【设计理念】

1、以学生的阅读疑惑作为整个教学设计的基点。《风筝》篇幅不长,学生初读一遍后,对文章大意能有朦胧而粗略的感受,但因文意蕴藉深沉,语言凝练含蓄,肯定会有不少阅读难点。鉴于此,不妨以学生的阅读需要为教学的中国,以几个核心问题的研讨为中心,带动整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切实让学生有一些阅读收获。

2、鲁迅思想的深邃相当一部分来源于他深刻的自省意识。走近鲁迅,走进鲁文,就要袒露自己的心灵,以文本为媒介,与鲁迅先生进行精神的沟通与对话。如本文写到的“精神虐杀”,想必师生并不缺少遭受他人“精神虐杀”或者给他人“精神虐杀”的经历,唤醒这些经历,读者(师生)、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才可能实现。

3、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背景,以鲁文解鲁文。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如单就一篇孤立地读,难以达到全面而深入的理解。由一篇联及多篇,由文及人,然后由人及文,有利于学生在更为广阔的阅读视野中解读鲁文,感受鲁迅。如学习本文,《一件小事》《略论中国人的脸》《从孩子的照相说起》《雪》《希望》等文及“我的的确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的解剖我自己”等言论均可作为参照。

【主要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风筝吗?放过风筝吗?风筝是你自己做的吗?

鲁迅先生曾与风筝有过一段难以释怀的缘分,他于1925年1月24日写下《风筝》一文,那天正是农历正月初一。此文问世不久,即被选入当时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短文──《风筝》。

二、整体感知课文

布置预习,让每个同学记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疑难问题,教师于课前收齐并做初步整理。结合已有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会有:

1、为什么“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一种“惊异和悲哀”?

2、“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这“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精神”的“虐杀”?

3、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却了那件事,“我”的心为什么依然沉重?

4、课文结尾说“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什么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5、“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这一句太拗口,应如何解释?

6、“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一旦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严冬”?

7、“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这句话中运用了“不幸”一词,按正常理解,此处应是很幸运才对,一本书纠正了他的一种错误思想,为什么说是不幸呢?

8、为什么把第五、六自然段分开?

9、“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说“浮动”,而不是“飘着”或“飞着”?

10、“去讨他的宽恕”,用“讨”好还是用“求”好?“我还能希求什么呢”中的“希求”可否改成“奢求”?

学生所提问题肯定还有很多,但涉及全文主旨的要害问题(整体性的而非细节性的)无非是前三个问题,弄懂这几个问题,其他的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学不可能穷尽所有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讨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最重要的。

上课时,请同学们再次速读一遍课文,整理自己的读后感受,看有没有新发现。在学生所提问题的基础上,师生商讨后确定几个需要共同研究的关键问题,即上述前三个问题。

三、深入理解与探讨

围绕三个关键问题依次展开研讨,逐层深入,理解全篇。

1、“悲”从何来,是否仅仅因为“我”不喜欢风筝?

这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着眼于全篇来寻求答案,树立阅读的整体意识。

明确:眼前的风筝勾起了我沉重的心事,二十年前“我”曾粗暴地阻止弟弟制作和放飞风筝,“我”为自己犯下的过失而“悲哀”。

2、“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精神”的“虐杀”?

这是课堂研讨的核心部分,宜逐步展开。

⑴紧承上一问题的探讨,得出结论:“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指二十年前“我”粗暴地阻止弟弟制作和放飞风筝,具体指文章的第三、四自然段。放声朗读第四自然段,体会作者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回忆当年的这一幕。

明确:忏悔自责。

⑵为什么把这一幕称为“精神的虐杀”?不就是毁掉一个风筝吗?从哪些词可以感受到“我”实施的“虐杀”之“虐”?哪些词可以感受到“小兄弟”遭受到的无情的“虐杀”?

读书、圈点,师生讨论明确:遭到粗暴践踏的不只是一只风筝,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我”:折断、掷、踏扁、傲然;“小兄弟”:惊惶地站、失了色瑟缩着、绝望。

⑶根据文中提供的材料,发挥你的想象,如果小兄弟的那只风筝能完工,那将是怎样的一件工艺品?请你描绘一番。

(意在通过想象,进一步体验这种精神虐杀的残酷。)

⑷你自己有没有这种虐杀他人精神或遭受他人精神虐杀的经历?请描述一番。

(打开“文本语文”与“生活语文”的通道,使它们互相丰富和支持。)

以上四步不应机械进行,宜视具体情况而定。

3、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却那件事,“我”的心为什么依然沉重?对弟弟的“全然忘却”,“我”究竟持怎样的态度?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允许发表不同观点。不过,依照本文的具体语境,及鲁迅先生一以贯之的观念(国人的劣性──精神的健忘及其可怕的遗传)来看,“我”的悲哀显然是典型的“鲁迅式的悲哀”,这种“悲哀”既是为当年的“精神的虐杀”而悲哀,更是为被虐杀者的健忘而深深地悲哀。“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给“我”寒威和冷气的不仅是“严冬”,更是那种可怕的精神健忘,那种难以拔除的集体无意识。教学时应相机阐发,不可硬性灌输。

四、联想与扩展

推荐鲁迅先生1919年创作的《我的兄弟》一文,与课文做比较阅读。《我的兄弟》全文如下: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我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风筝的。

我的父亲死去之后。家里没有钱了。我的兄弟无论怎么热心,也得不到一个风筝了。

一天午后。我走到一间从来不用的屋子里,看见我的兄弟,正躲在里面糊风筝,有几支竹丝,是自己削的,几张皮纸,是自己买的,有四个风轮,已经糊好了。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也最讨厌他放风筝,我便生气,踏碎了风轮,拆了竹丝,将纸也撕了。

我的兄弟哭着出去了,悄然的在廊下坐着,以后怎样,我那时没有理会,都不知道了。

我后来悟到我的错处。我的兄弟却将我这错处全忘了,他总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

我很抱歉,将这事说给他听,他却连影子都记不起了。他仍是很要好的叫“哥哥”。

阿!我的兄弟。你没有记得我的错处,我能请你原谅么?

然而还是请你原谅罢!

对于《我的兄弟》与《风筝》的关系,唐弢先生形容得好:“正如色彩鲜艳的油画先画一个简朴的素描草稿。”与《我的兄弟》相比,《风筝》一文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故事情节更加细致,更重要的是突出强调了“我”自知过失后的懊悔和无法得以赎罪的“悲哀”,主题更加深刻了。

【相关资料】

1、更为可悲的是,作为受害者的小兄弟,却对往事毫无记忆,“全然忘却,毫无怨恨”,这又使我们想到《狂人日记》,被吃者和吃人者都处于不自觉状态中。当“我”已经意识到了“我”当初行为的虐杀性时,被虐杀者却毫无痛苦,历史之错从何处去改正?因此,《风筝》文末“我”的悲哀,并不仅仅是个人没有求得宽恕的“难过”,而更是对历史中“精神虐杀”事件的无影无踪,不得求证,也就无所谓改过的悲哀。再说远一点,《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写于1919年,六七年过去了,“长者”和“儿童”错位,不自觉地虐杀和被虐杀的事件似乎仍在重演,作者当初的呼号似乎落空了,于是本该飘在故乡春天的风筝,却在北京的冬季“浮动”,错位的悲哀将持续下去。(姚丹《鲁迅的“儿童本位”观和“文化原罪”感──对(风筝)的一种解读》,《语文建设》2002年第8期。)

2、本文具有几个主题线索发展的特征。一个主题线索是“我”对于幼年的弟弟的“精神的虐杀”的自悔的心境,以现代科学的思想批判了封建的“家长式”的吃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二是回忆中的故乡的温暖的春天和现实生活中的“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的环境的对立,暗示作者对于严酷的现实的不满与反抗的情绪。三是“我”请求弟弟原谅自己的过失,而弟弟却全然忘却,以至于自己无法忏悔,包含了对于忘却别人错处的美德的一种肯定和赞誉。三种主题线索中,以第一种为核心。(孙玉石《现实的与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风筝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创意说明:

从情感角度切入,说说读读,初识人物,把握情感基调,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有些难句除了指导学生多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外,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读。

这篇散文诗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主题,学生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本设计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人物对话的活动,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领会写作意图。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的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难点: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

学习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1、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2、略说人物

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大致会这样说:

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锻炼的。(可见小弟走出户外去活动,对健康有多重要。)

从“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

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

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

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

从“伸手抓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

三、研读“悲哀”

1、朗读体会

提问: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

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及时点评。个别表演读后,四个小组连缀读完所有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

2、合作探究

学生从抒写“悲哀”的句子中就表达隐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语句进行自主提问,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以下几个,先由四人小组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①教师示范提问: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在我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②“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③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④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 “四面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有没有别的含义?

四、思维延展

1、讨论主题 感悟警句

①引导思考:一件记录着某种遗憾的往事,兄长追悔莫及,小弟为何全忘了呢?对鲁迅先生而言,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

②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呢?文中有一个警句,请找出来,齐读。

③你赞同这个道理吗?谈谈自己的理解。

例如:

多玩游戏能使儿童活泼、聪明、健康。

玩游戏(如搭房子、过家家等),能放飞人的想象,想像的世界奇妙无穷。

爱玩的孩子显得机灵、活泼,而在家长管束下老实安静听话的“乖孩子”,可能因天性被抹杀而缺少头脑和灵性,依赖性强。

玩玩具或游戏过程中,人是要仔细动脑筋的,要观察要思考,这将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

2、联系生活 讲述故事

回忆你玩玩具、玩游戏的快乐与忧伤,选一个最难忘的,讲给大家听。

教师小结:玩具与游戏能让孩子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快乐、思考、创造和智慧,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3、进入文本 与人对话

学过课文,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哥哥或弟弟说些什么呢?说劝慰、鼓励、理解、敬佩的话都可以。

老师范例:对兄长,我想说,你是那么严厉地自责,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敬佩)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第二次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的对话会从兄长的善良、严于自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封建教育思想的弊端等角度展开,在与人物对话中多角度地理解主题,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结束语:

一出风筝事件,牵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里不仅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为我们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还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让我们一起来背诵清朝高鼎的一首《风筝》的诗吧!

学生十分愉悦地、无限向往地齐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放纸鸢”,结束新课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让同学们进行自学,要求大家将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写下来。为了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课文,只有将课文读透了,问题才容易得到解决。

二、合作探究

1、教师(配音乐)朗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这样两个小问题。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文章说的是小时侯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意,行为十分粗暴。等到明白游戏对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为,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件事?请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提示:①亲情。②自我解剖。③封建教育。④科学思想。⑤宽恕别人。⑥儿童教育。

2、教师点拨

点拨: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主题,且都围绕着这一主题选材。

但文学作品是一种形象的语言,有的作品包容性很强,就不只一个主题了,尤其是大作家高水平的作品。如《红楼梦》的主题就有多种解� 有的可能和作者当初写作的初衷是一致的,有的可能是不一致的,这是正常的,所以我们分析文章也可以从多角度来分析理解。

3、探究问题。师生一起探讨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⑴为什么说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⑵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内容?

⑶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⑷“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这里面的“我的惩罚”具体指什么?

⑸“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全然忘却了,为什么“我”的心情反而“只得沉重着”?

⑹“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他看到的是真理,为什么说是“不幸”呢?

⑺对于早年的过错,“我”的心情为什么会如此沉重?为什么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⑻“但心中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有什么意义?

⑼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有什么含义?

三、归纳总结

《风筝》中包含着兄弟之间的亲情,也表现了作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同时也批判了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天性的扼杀,启发人们用科学来改变人们的思想。这篇文章是不能只用一种思维来解读的。

其实这篇文章要探究的问题很多,它不仅具有深沉的思想力量,而且语言也别具特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中再深入探究。

四、作业

“探讨与练习”之三。

《风筝》教学设计 篇11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几个孩子放风筝的情景,点击后,画面出现清代诗人高鼎的诗《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ppt课件:

⑴ 本课要求会认及会写的生字词。

⑵ 宋代寇准的诗《纸鸢》: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⑶ 明朝徐渭的诗《风鸢图》:柳条搓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女上青天。

3、借助课后“资料袋” 的内容,引导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风筝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创设情境。

2、观察说话,导入新课:谁能把看到的画面向大家说一说?(根据回答板书课题:风筝)

3、联系生活,请放过风筝的同学谈谈放风筝的情景、感受以及风筝的来源。

4、交流资料,展示查阅能力。教师也一起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简介古代风筝的七个名称:纸鸢、风鸢、风鹞、鹞子、纸鹞、纸鸦、纸鸱。

二、初读感知,了解文章大意

1、自由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聪明的小朋友读书的时候会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相机反馈,并总结概括出下列内容:

⑴ 童年时候放风筝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⑵ 课文分写了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情。

三、朗读感悟,体会心情的变化

1、整体感悟:

⑴ 默读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⑵ 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⑶ 全班交流(最有趣),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如果有学生认为“找”也很有趣,应予以特别肯定和鼓励。

2、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⑴ 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

⑵ 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① “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风筝做好以后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谁能想象一下?(这就是“憧憬”)

② “依”的认读及“依然”的意思。

③ 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

⑶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① 激趣:课文当中的几个小伙伴做风筝时很快乐,谁能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呢?

② 练习朗读。

③ 小组内比赛朗读,评选优秀朗读者。

④ 展示朗读。

3、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⑴ 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两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刚刚起飞和已经飞到空中时的优美样子。找到后把这两个词语多读几遍。

⑵ 再次播放课件(风筝飞舞的片段),引导学生理解并读好“翩翩飞舞”。

⑶ 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⑷ 分小组练习朗读、比赛朗读。

⑸ 展示性朗读。

⑹ 拓展:

① 复习《村居》:看到这些孩子放风筝的高兴劲儿,大家都会想到一首诗──《村居》,还记得是哪个朝代的哪位诗人写的吗?

出示课件,引导读背:《村居》清·高鼎 草长驾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② 《村居》描写的是春天放风筝的情景,明朝还有一位诗人写了一首描写春天放风筝的诗歌,要不要读读?

出示课件,引导诵读:

风鸢图

明·徐渭

柳条捷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女上青天。

③ 我们这篇课文写的是秋天放风筝的情景,可能很多同学想读读描写秋天放风筝的诗歌。宋朝有个诗人寇准就写了一首描写秋天放风筝的诗,大家想不想读读?

出示课件,引导诵读:

纸鸢

宋·寇准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④ 下课后,老师会把这两首诗抄写给大家,愿意背诵的同学

4、体会找风筝的心情,感悟童真童趣:

⑴ 默读课文描写找风筝的部分,看看哪个词语最能表现“我们”的心情。

⑵ 理解“垂头丧气”:老师告诉大家,“垂头”就是低着头的意思,哪位同学能做个垂头丧气的样子给大家看看?

⑶ 相机指导认记“丧”字。

⑷ 请学生先谈谈应该怎样读好这段课文,再练习朗读、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⑸ 讨论:“我们”在水磨坊那儿能找到心爱的“幸福鸟”吗?

四、识字写字

略。

风筝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

难点:理解为什么把风筝叫做“幸福鸟”。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放歌曲《三月三》: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

师:大家还记得三月三我们昌国皇城沙滩有个十分隆重的节日是──

生:三月三踏沙滩

2、来到沙滩上我们会做些什么呢?谁能向大家说一说?(板书课题:风筝)

出示风筝图片。

3、师:是啊,风筝在天上自由自在得飞翔,我们玩得多快乐啊!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第10课《风筝》。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著名作家贾平凹的童年,感受他们的快乐!

4、出示《风筝》,齐读课题。

5、师:课文中的小朋友还把风筝称作什么呢?(板书:幸福鸟)

为什么把风筝叫做幸福鸟?

(师在幸福鸟旁边打上问号。)

二、初读课文、预习感知

1、师: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吧。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风筝是幸福鸟?

2、反馈板书:

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师:是啊,他们在做风筝、放风筝、甚至是找风筝时都是非常幸福、快乐的。

3、师:大家轻声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连词多读几遍。

⑴自读,互读。

⑵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⑶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①我来考考你。

一学生拿着生字卡片,让另外学生读出读音,然后再组词(如有可能再说一句话)。

②我来说你来猜。

出示词语:精心、憧憬、依然、踪影、似乎、凌空飞起、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半沉半浮、翩翩飞舞。

一学生说出词语的大概意思(或做一些动作),其余学生根据他的话或动作,从上列词语中找出该词语。

风筝

贾平凹

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在苇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做一个蝴蝶样的吧。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那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那儿找过了吗?”

“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就落在那儿呢。”大家说。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风筝》教学设计 篇13

【学习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

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

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出示课题,带着情感朗读课文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

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5、引导发现、生疑:

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

(交流要点: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是挺高兴的,放风筝的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二是读中生疑:我们的心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变化?)

三、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学习第2自然段:

⑴ 读一读:

激励学生多人次地读这一段。

⑵ 说一说:

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⑶ 想一想:

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⑷ 找一找:

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或代替。

⑸ 结一结:

(师)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

⑹ 赏一赏: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全段。

2、学习第3自然段:

⑴ 角色转换:

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⑵ 创设情境: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画面。

⑶ 引导表达:

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⑷ 角色转换:

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⑸ 品味课文:

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⑹ 深入赏读: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四、课堂练习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⑴ 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⑵ 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⑶ 练习书写生字、抄写词语。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五、课外延伸

上网搜集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制作资料袋,放到班级园地里展示。

第二课时

一、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表达出感情。

二、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⑴ 读一读:

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⑵ 说一说:

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⑶ 试一试:

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⑷ 评一评:

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第5~8自然段:

⑴ 师问:

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⑵ 师引:

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8自然段。

⑶ 生读:

在读中让学生逐渐表现出孩子们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心情来。

⑷ 体验:

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来的?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

四、实践活动,亲身体验

亲自动手做一做自己喜欢的风筝,到田野、到操场、到广场去放一放风筝,感受一下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