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什么是参考系,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质点是用来代替实际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知道是否能把研究对象看作质点要根据研究的问题决定.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与联系.
4、理解位移的概念,知道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能够区别位移和路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并会通过分析纸带上的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有以下一些概念:,参考系,质点,时刻和时间间隔,位移和路程,重点是质点和位移的概念,难点是位移概念.教材在本章开始处列举了大量的实例,给出的概念,在本节一开始,也是通过生动的实例,给出参考系的概念,接着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学习质点的概念,渗透理想化思维方法;再进一步学习时刻与时间,位移和路程等概念.每一小节重点突出,又相互关联,实例鲜明,配图恰当,便于学生的接受,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的特点是概念较多,很多知识初中时学过,并且这些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建议让同学自学讨论的方法进行,可让同学提前预习或课上给出时间看书,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或让同学看书后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并结合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和巩固。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质点和位移的概念
教学难点:位移概念的引入与理解
主要设计:
一、参考系: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什么叫?请举一些实例说明.
2、描述物体是否运动,先要选定什么?看什么量是否在改变?什么叫参考系?为什么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同一运动,如果选取的参考系不同,运动情况一般不同,请举例说明.
4、选择参考系的原则是什么?(虽然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但实际上总是本着观测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的原则选取)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穿插在讨论问题之间进行)
1、太阳系资料:行星绕太阳运转情况.
2、银河系资料:星系旋转情况.
3、电子绕原子核运转情况.
4、飞机空投物资情况.
二、质点: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投掷手***时怎样测量投掷距离?把教室的椅子从第五排移到第一排怎样测量椅子移动的距高?汽车绕操场一周怎样测量它经过的距离?以上几种情况用不用考虑这些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2、什么叫质点?
3、小物体一定能看成质点吗?大物体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吗?请举例说明?
4、什么叫轨迹?什么叫直线运动?什么叫曲线运动?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
1、火车(200米长)穿山洞(100米长)情况.
2、地球公转及自转情况.
(三)总结提高:
1、对于什么样的物体才可以看成质点的问题,关键在于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我们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各部分运动的差异等,如果对我们研究的问题影响不大,就可以把该物体看成一个质点.
2、学习质点概念时,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种科学抽象的方法,我们抓住问题中物体的主要特征,简化对物体的研究,把物体看成一个点,这是实际物体的一种理想化模型,是实际物体的一种近似.
三、时刻和时间间隔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上午8时开始上课”,到“8时45分下课”,这里“8时”和“8时45分”的含义各是什么?“每一节课45分”的含义又是什么?
2、“现在是北京时间8点整”中“8点”的含义是什么?
3、校百米纪录是10.21s、第2s末、第2s内的含义各是什么?
四、位移和路程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说“物体由A点移动500米到达B点”,清楚吗?
2、如何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
3、什么叫位移?为什么说位移是矢量?
4、位移和路程有什么区别?它们之间有关系吗?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
1、从天津到上海,海、陆、空三种路线抵达情况.
2、在400米跑道上进行200米跑和400米跑情况.
探究活动
1、请你手托一石子水平匀速前进,突然释放石子,观察石子的运动情况?再请站在路边的人观察石子的运动情况。二者观察到的运动轨迹一样吗?请解释原因。
2、找一份《旅客列车时刻表》分析一下趟列车全程运行的总时间?各站点的停留时间?相邻两站间的运行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基本物理量(位移、速度、加速度)及其定义、单位和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实验观察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物理语言准确描述机械运动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理解物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机械运动的定义及分类
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速度矢量性,区分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加速度概念的理解及其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动画演示、图表等)
实验器材:小车、轨道、计时器、刻度尺等
学生分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视频,展示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场景(如飞鸟掠过天空、汽车行驶在公路上、行星绕太阳运转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点?引出“机械运动”的概念。
定义讲解:机械运动是指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二、新知讲授
1.机械运动的分类:
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机械运动。
2.位移:
定义: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强调位移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
举例说明如何计算位移。
3.速度:
定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等于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区分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通过动画演示加深理解。
计算公式:v=s/t(v为速度,s为位移,t为时间)。
4.加速度:
定义: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等于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强调加速度也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
举例说明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的关系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计算公式:a=(v2-v1)/t(a为加速度,v2为末速度,v1为初速度,t为时间)。
三、实验探究
实验名称:测量小车在不同条件下的速度与加速度
实验步骤:
1.分组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测量方法。
2.使用小车、轨道、计时器和刻度尺等工具进行实验。
3.记录数据,计算小车的平均速度和加速度。
4.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影响速度与加速度的因素。
四、巩固练习
给出几道选择题和计算题,检验学生对机械运动、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疑问。
五、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机械运动、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复习巩固题和预习下一节内容。
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和课堂表现,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
2、培养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学研究问题的一种,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能力和由实践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课题】
查阅关于"列车速度"的资料【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参考题材】
1。列车发展的,包括我国的发展史和世界的发展史。
2。各个阶段的列车的速度。
3。各个阶段的列车的形式(例如蒸气机到磁悬浮列车)。
4。世界各地区对列车发展的贡献。【评价方案】
1。网上查阅的资料,列出历史记录。
2。资料的丰富性和来源的丰富性。
3。在此基础上,看看学生能提出什么更深入的问题。
(作者:北京广渠门中学 刘崇灏)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具
1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入水,并留约2厘米长的一段空气柱,管口被封闭;节拍器(或秒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2.完成下列长度单位的换算,要求有单位换算的过程。由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进行练习。
教师口述:0.2千米=______厘米。(答:2×104厘米)
500微米=______米。(答:0.0005米)
对学生所答进行讲评。
3.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课本图1—5甲图中木块的实际长度。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测量。由同学说出测量结果。巩固上节所学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正确读、记测量结果和减小误差的基本知识。
二、新课教学
1.新课的引入
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板书:“第二章 简单的运动
一、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
(1)什么是机械运动?
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对于回答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位置的改变。
组织同学看课本图2—2,提问:图中的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答:图2—2中运动员、足球、列车、地球、人造卫星、太阳系、银河系都在不停地做机械运动。
问:图中的铁轨,地球上的树木、高山,我们教室中的课桌和椅子是运动的吗?
答:它们都在跟随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他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小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板书:“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组织学生看课本图2—3,讨论: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
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汽车中的乘客,这位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汽车、司机和乘客都在做机械运动。但是司机和男孩所说乘客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司机看到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
答:以车厢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男孩看到乘客运动得很快,他是
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所以他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板书:“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①: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②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提问:看课本图2—4,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答:选大地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
教师追问:在甲图中如果选卡车或收割机为参照物,在乙图中如果选受油机或加油机为参照物,另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答:另一物体是静止的。因为它们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
教师小结:像卡车和收割机这样两个物体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变,则称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提问:请你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
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
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举例说明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4.匀速直线运动
(1)自然界中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演示实验:启动节拍器,使两响之间间隔1秒钟(如果没有节拍器,可由学生读秒表)。将1米长的内封气泡的玻璃管竖直靠放在黑板上。使气泡由管底竖直上升,从零时刻开始,在每个节拍时,在气泡所在的位置旁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个短横线(以气泡的上沿或下沿为准),这些横线由下到上等距离排列。
改变节拍器摆锤的位置,增大(或减小)摆的周期,重做上述实验。此时要平移玻璃管在黑板上的位置,每组记画横线不可重叠。
用刻度尺测相同的时间间隔内,气泡通过的距离。
提问:� 这种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板书:“3.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在自然界中并不多见,但是许多运动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提问:百米跑运动员,从起跑线起跑,跑到终点,他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吗?(答: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5.小结本节知识要点
三、布置作业
课本 P2—4,练习1、2、3、4。
(四)说明
由于在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中,参照物并未作为教学内容列出。建议在教学中只需让学生对参照物的概念有个很初步的了解,懂得要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个参照物就够了,不要在教学中补充较为复杂的例题,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4.理解能量守恒定律,能列举、分析生活中能量转化和守恒的例子。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解释现象、分析问题;
2、通过用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体验验证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实验验证,体会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亲身实践,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实验演示]
- 15.测量下落高度时,某同学认为都必须从起始点算起,不能弄错。他的看法正确吗?为了减小测量 h值的相对误差,选取的各个计数点要离起始点适当远些好,还是近些好?
学生活动:思考老师的问题,讨论、交流,选出代表发表见解。1.因为打点计时器每隔0.02 s打点一次,在最初的0.02 s内物体下落距离应为0.002 m,所以应从几条纸带中选择第
一、二两点间距离接近2 mm的纸带进行测量;二是在纸带上所选的点就是连续相邻的点,每相邻两点时间间隔t=0.02 s.2.因为不需要知道物体在某点动能和势能的具体数值,所以不必测量物体的质量 m,而只需验证12vnghn就行了。23.打点计时器要竖直架稳,使其两限位孔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以尽量减少重物带着纸带下落时所受到的阻力作用。4.必须先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正常工作后才能松开纸带让重物下落。5.这个同学的看法是正确的。为了减小测量 h值的相对误差,选取的各个计数点要离起始点适当远些好。教师活动:听取学生汇报,点评,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学生活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数据处理:
明确本实验中要解决的问题即研究动能与重力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在右图中,质量为m的物体从O点自由下落,以地面作零势能面,下落过程中任意两点A和B的机械能分别为:
EA1122mvAmghA, EBmvBmghB 22如果忽略空气阻力,物体下落过程中如果动能的改变量等于势能的改变量,于是有
1122mvAmghAmvBmghB 221122上式亦可写成mvBmvAmghAmghB
22Ea=Eb,即该式左边表示物体由A到B过程中动能的增加,右边表示物体由A到B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减少。如果实验证明等式成立,说明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等于动能的增加。为了方便,可以直接从开始下落的O点至任意一点(上图中A点)来进行研究,这时应有:
12mvAmhg.式中2h是物体从O点下落至A点的高度,vA是物体在A点的瞬时速度。1.如何求出A点的瞬时速度vA?
根据做匀加速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段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可求出A点的瞬时速度vA.
右图是竖直纸带由下而上实际打点后的情况。从O点开始依次取点
1、
2、3„„图中s
1、s
2、s3„„分别为0~2点,1~3点,2~4点„„各段间的距离。根据公式vs,t=2×0.02 s(纸带上任意两个相邻的t点间所表示的时间都是0.02 s),可求出各段的平均速度。这些平均速度就等于
1、
2、3„„各点相对应的瞬时速度v
1、v
2、v3„„例如:
- 3不仅重力势能和动能可以相互转化,弹性势能和动能也可以相互转化。放开被压缩的弹簧,可以把跟它接触的小球弹出去,这时弹簧的弹力做功,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小球的动能。在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中,如果只有弹力做功,动能和弹性势能之和保持不变,即机械能守恒。【方法引导】
解决某些力学问题,从能量的观点来分析,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往往比较方便。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力学问题,要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在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中,如果只有重力做功,就可以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例题剖析】
(一)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判断
[例1]下列关于机械能是否守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机械能一定守恒 B.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机械能可能守恒 C.合外力对物体做功为零时,机械能一定守恒 D.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物体机械能一定守恒 解析:
A.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除了重力做功外,可能还有其他力做功,如降落伞在空中匀速下降时,除了重力做功外,空气阻力也对降落伞做功,所以机械能不守恒,不选。B.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可能只受重力且只有重力做功,如自由落体运动,物体机械能守恒,应选。C.如降落伞在空中匀速下降时合外力为零,合外力对物体做功为零,除重力做功外,空气阻力也做功,所以机械能不守恒,不选。D.符合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应选。可见,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确定各力做功情况是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的一般程序。[例2]如图所示,斜面体置于光滑水平地面上,其光滑斜面上有一物体由静止沿斜面下滑,在物体下滑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大
B.物体的重力势能完全转化为物体的动能 C.物体的机械能减少
D.物体和斜面体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解析:由于斜面体放在光滑斜面上,当物体沿斜面下滑时,物体实际位移方向和物体所受支持力的方向不垂直,所以支持力对物体做了功(负功),物体的机械能不守恒,物体的机械能减少了,物体对斜面体的压力对斜面体做了功(正功),斜面体的机械能增加了,斜面体的机械能也不守恒。对物体和斜面体组成的系统,斜面体和物体之间的弹力是内力,对系统做功的代数和为零,即不消耗机械能。在物体和斜面体的运动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所以系统的机械能守恒。物体在下滑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一部分转化为物体的动能,另一部分则转化为斜面体的动能。所以本题选ACD.
(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 56断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所以应透彻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从而正确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
布置作业
课本P37作业
4、
5、6.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有人设计了这样一台“永动机”:距地面一定高度架设一个水槽,水从槽底的管中流出,冲击一个水轮机,水轮机的轴上安装一个抽水机和一个砂轮。他指望抽水机把地面水槽里的水抽上去,这样循环不已。机器不停地转动,就可以永久地用砂轮磨制工件做功了(右图)
。请你分析一下,高处水槽中水的势能共转变成哪几种形式的能,说明这个机器是否能够永远运动下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能够识别并描述物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运动状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使用物理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理解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分类
速度、加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物理意义
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教学难点:
加速度概念的理解及应用
复杂运动情况下速度、加速度的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动画演示、例题解析)
实验器材(如小车、打点计时器、刻度尺、秒表等,用于演示匀速与变速直线运动)
分组讨论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包含不同物体运动状态的视频(如汽车行驶、飞机起飞、运动员跑步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是如何运动的,引出机械运动的概念。
二、讲授新知
1.机械运动的概念:介绍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是所有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
2.速度的概念与计算:
定义: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公式:v=s/t(v为速度,s为位移,t为时间)
单位:米/秒(m/s)
3.加速度的概念与计算:
定义: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等于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公式:a=(v2-v1)/t(a为加速度,v2为末速度,v1为初速度,t为时间间隔)
单位:米每二次方秒(m/s)
4.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动画演示和实例讲解两者的区别,强调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保持不变,而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随时间变化。
三、实验探究
分组实验:利用小车、打点计时器等器材,设计实验探究小车在不同外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记录数据并计算速度、加速度。
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影响速度、加速度变化的因素,每组派代表分享发现。
四、巩固练习
例题解析:通过几道典型例题,巩固速度、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掌握解题步骤。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几道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疑问。
五、总结提升
知识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机械运动、速度、加速度等重点概念。
思维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其他形式的机械运动,以及它们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预习下一节内容。
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应及时收集学生反馈,评估教学效果,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调整,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v=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变形可得:s=vt,t=。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四、测量平均速度
1、停表的使用: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转动(启动);第二次按下时,表针停止转动(停止);第三次按下时,表针弹回零点(回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2、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
一、目的要求
1、理解参考系的概念;明确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一个运动,结果会有不同; 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参考系是可以任意选取的。
2、理解质点的概念,明确质点是理想模型。
3、理解时刻和时间间隔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区别。
4、理解位移和路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区别。
5、知道什么叫质点运动的轨迹,知道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含义。
6、初步了解建立模型,是物理学的重要抽象思维方法之一。
二、重点难点
1、理解机械运动的永恒性和相对性,知道运动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是物体的存在形式。
2、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理解建立质点概念所采用的抽象思维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显示引出课题
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河水奔流,鸟儿飞翔,车辆行驶,火箭发射,卫星飞行,电子绕核运动……
归纳:
1、 运动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是物体的存在形式,宇宙中的一切,大到天体,小到分子、原子、都处在永恒的运动中。
2、 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二)怎样描述机械运动?
运动的相对性讨论(师生)
(1)静止是绝对的吗?
(2)描述一辆列车的运动,甲说它向北行驶,乙说它向南后退,这可能吗?
引出参考系概念:
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
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个运动,观察的结果会有不同。
(1)讨论坐在行驶的火车中的乘客
以车厢作为参考系——静止
以地面作为参考系——运动
(2)多媒体显示从匀速飞行的飞机上向地面空投物资。
以飞机作为参考系——沿直线下落
以地面作为参考系——沿曲线下落
4、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但在不同参考系中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繁简程度不一样,因此,选取参考系应以观察和研究问题� 如
研究地面物体的运动,一般以地面为参考系;
研究月亮或人造卫星的运动,应选取地球为参考系;
研究行星的运动,应选取太阳为参考系。
(三)质点
考察汽车的运动,火车的运动,地球的公转。
当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就可以将物体抽象为有质量的点。
知识目标:
1、知道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
一,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课桌、房屋是否做,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
查阅关于“列车速度”的资料【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参考题材】
1.列车发展的历史,包括我国的发展史和世界的发展史。
2.各个阶段的列车的速度。
3.各个阶段的列车的形式(例如蒸气机到磁悬浮列车).
4.世界各地区对列车发展的贡献。【评价方案】
1.网上查阅的资料,列出历史记录。
2.资料的丰富性和来源的丰富性。
3.在此基础上,看看学生能提出什么更深入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定义、单位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机械运动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
速度、加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
加速度概念的理解及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分与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机械运动实例图片、视频)
实验器材(如小车、斜面、计时器、刻度尺等,用于演示速度测量实验)
分组学习材料(每组一份,包括练习题、讨论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汽车行驶、飞机起飞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是如何运动的?它们运动的快慢如何描述?
提出问题:引出机械运动的。概念,即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二、讲授新知
1.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
定义: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分类: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强调参照物的选择对描述运动的重要性。
2.速度:
定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单位:米/秒(m/s),强调单位换算。
3.加速度:
定义: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等于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公式:a=(v2-v1)/t(a为加速度,v2为末速度,v1为初速度,t为时间)。
物理意义:正加速度表示速度增加,负加速度表示速度减小。
三、实验探究
实验设计:利用小车、斜面、计时器和刻度尺测量小车在不同条件下的速度,并尝试计算加速度(可选择简化实验,如仅测量匀速和匀加速情况)。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数据,计算速度和加速度。
讨论交流:各组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影响速度和加速度的因素。
四、巩固练习
例题讲解:选取几道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讲解解题思路,强调速度、加速度公式的应用。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疑问。
五、总结提升
知识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物理意义。
思维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交通出行、体育运动等,加深理解。
作业布置:布置几道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预习下一节内容。
教学反思:
课后需及时收集学生反馈,评估教学效果,特别是加速度概念的理解情况,以便调整后续教学策略。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机械运动的实例,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掌握参照物的概念及其在判断物体运动状态中的应用。
能够根据给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静止、运动、方向、速度变化)。
理解速度的定义、公式(v=s/t)和单位,并能进行简单的速度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运用逻辑推理,理解相对运动的概念,提升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运动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机械运动的概念、参照物的选择及其对物体运动状态判断的影响。
速度的定义、公式及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对运动的概念,能正确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状态。
运用速度公式进行实际问题分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动画演示、图片、视频资料)。
实验器材:小车、长木板、秒表、刻度尺。
预习任务单:让学生提前思考“什么是运动?”、“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等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自然界中物体运动的视频(如飞鸟、奔跑的动物、行驶的汽车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都在做什么?”引出“运动”的概念。
提问引入:提问学生“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为引入参照物概念做铺垫。
二、新课讲授
1.机械运动的概念:
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举例说明,强调“相对性”。
2.参照物的概念:
定义:用来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及运动情况的另一个物体。
举例说明(如乘客看车窗外的树木向后移动,而司机感觉自己在前进),强调参照物选择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选择不同参照物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分享结果。
3.速度的概念与计算:
定义: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v=s/t(速度=路程/时间)。
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并进行单位换算练习。
例题讲解:计算某物体在给定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三、实验探究
实验目的:通过测量小车在不同时间段内通过的路程,计算并比较其速度。
实验步骤:
1.准备实验器材,标记起点和终点。
2.用秒表测量小车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
3.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
4.计算速度,并记录数据。
小组合作: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并讨论影响速度的因素。
四、巩固练习
选择题与计算题:设计几道关于参照物选择、速度计算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并分享答案。
案例分析: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如公交车乘客的运动状态判断。
五、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机械运动的概念、参照物的选择、速度的定义与计算。
强调相对运动的理解和应用。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包括速度计算题和参照物选择题。
观察并记录家中或上学路上物体的运动状态,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与参与度,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对难点内容的掌握情况,设计针对性强的辅导计划。
【参考题材】
1.列车发展的历史,包括我国的发展史和世界的发展史.
2.各个阶段的列车的速度.
3.各个阶段的列车的形式(例如蒸气机到磁悬浮列车).
4.世界各地区对列车发展的贡献.
【评价方案】
1.网上查阅的资料,列出历史记录.
2.资料的丰富性和来源的丰富性.
3.在此基础上,看看学生能提出什么更深入的问题.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
查阅关于“列车速度”的资料
【组织形式】
教学目标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具准备
视频资料,玩具车、玩具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展示物体运动的图片,感受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平时认为不动的房屋、树木等随地球而转,同时绕太阳公转,整个太阳系、乃至整个银河系及宇宙,也都不停地运动。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机械运动
教师引导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奔驰的骏马、行驶的火车、自转中的地球、还有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奔腾的江水、划过夜空的流星、腾空而起的“神舟八号”飞船……这些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请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交流归纳 上述运动物体的位置随时间不断地发生变化。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探究点二参照物
1.概念
问题探究:既然自然界中所有的物体都是在做机械运动,可为什么我们还常说xx物体是静止的呢?如黑板是静止的,房屋、树木是静止的等等。
讨论:我们常说物体静止也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如果都运动,我们也不容易为物体定位了,房屋、树木说它们静止是因为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它在某一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即它相对于旁边的房屋来说,它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我们也常看它与其他物体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平时说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都是以一个物体做标准而言的。
总结: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播放视频:观察哪辆列车在运动?它们是以什么物体做参照物来研究的?
2.特点
问题:
(1)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只有一个吗?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状况一定相同吗?
分析:当观察一小汽车在公路上驶过时,判断它是运动的,我们可以选地面为参照物,也可以选路边的房屋做参照物,还可以选树木做参照物,它们都能得出汽车是运动的结论,所以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
如果我们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如选汽车司机中靠椅,则会判断小汽车是静止的,所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
探究点三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问题探究 坐在汽车里的乘客、司机和路旁的孩子们有如图所示的对话。
为什么同一个人(乘客)相对于不同的观察者(司机、路旁的孩子们)来说,得到的运动情况截然不同,是由于两个不同的观察者以各自选定的不同参照物来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
问题分析 孩子们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认为汽车、司机、乘客前进得快;司机以汽车为参照物,认为自己、乘客都没有动。
归纳总结:
(1)整个宇宙中的物体都是运动着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所以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体的静止只是相对的,平时我们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2)参照物选择的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所以确定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是选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拓展教学:两个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运动的方向相同,这两个物体就是相对静止。例如,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另一个是静止的,属于相对静止。
规律总结
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在研究机械运动时,所选的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2.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择的参照物,而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任意选择。对于同一物体而言,由于选定的参照物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会不同,即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两个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运动的方向相同,这两个物体就相对静止。
三、教学反思
教师首先引领学生探讨“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是相对什么而言的?”“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学生通过自主看书在头脑中形成初步感知,然后让学生小组进行学习、交流,要求人人放开包袱畅所欲言,教师在各组间巡视点拨,看到同学们举了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去说明上面问题,课堂气氛活跃的情况下,教师给每组发下一张表格,让各自归纳这节内容的知识要点。全班通过汇报、总结、教师作简单概述,并纠正交流中出现的片面认识。如:“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就说它在运动”这种说法的不完整性,鼓励小组内争论“怎样描述这话才具有准确性”。学生从实例中得出答案。学生掌握了重点问题后,教师继续拓展、延伸。为什么“飞机怕鸟”?让学生接个今天所学的知识讨论解决,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学生积极讨论,这样难题就迎刃而解了。一节课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学习效率自然事半功倍。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2)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3)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1)曲线运动;(2)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
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v=s/t 变形 t=s/v,s=vt
B、速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
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
速度图象: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机械运动
Ⅱ 变速运动:
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C、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D、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 则 v2>v>v1
E、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 ,自行车速度5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8m/s
Ⅲ 实验中数据的记录: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设计表格时,要先弄清实验中直接测量的量和计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记录的数据的组数,分别作为表格的行和列。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
三、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 km=1000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 1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5、特殊的测量方法:
A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
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0.3N1/N2 mm
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
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D、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
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③、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7、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 测量环境 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 避免 ,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9、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 速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s=vt v=s÷t t=s÷v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1米/秒=3.6千米/小时
13、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14、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 v=s÷t;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15、 根据速度和时间可求路程:s=vt
16、 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
知识目标:
1、知道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
一,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课桌、房屋是否做,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
查阅关于“列车速度”的资料【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参考题材】
1、列车发展的历史,包括我国的发展史和世界的发展史。
2、各个阶段的列车的速度。
3、各个阶段的列车的形式(例如蒸气机到磁悬浮列车)。
4、世界各地区对列车发展的贡献。【评价方案】
1、网上查阅的资料,列出历史记录。
2、资料的丰富性和来源的丰富性。
3、在此基础上,看看学生能提出什么更深入的问题。
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教具
1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入水,并留约2厘米长的一段空气柱,管口被封闭;节拍器(或秒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2、完成下列长度单位的换算,要求有单位换算的过程。由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进行练习。
教师口述:0、2千米=______厘米。(答:2×104厘米)
500微米=______米。(答:0、0005米)
对学生所答进行讲评。
3、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课本图1—5甲图中木块的实际长度。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测量。由同学说出测量结果。巩固上节所学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正确读、记测量结果和减小误差的基本知识。
二、新课教学
1、新课的引入
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板书:“第二章简单的运动
一、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
(1)什么是机械运动?
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对于回答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位置的改变。
组织同学看课本图2—2,提问:图中的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答:图2—2中运动员、足球、列车、地球、人造卫星、太阳系、银河系都在不停地做机械运动。
问:图中的铁轨,地球上的树木、高山,我们教室中的课桌和椅子是运动的吗?
答:它们都在跟随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他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小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板书:“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组织学生看课本图2—3,讨论: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
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汽车中的乘客,这位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汽车、司机和乘客都在做机械运动。但是司机和男孩所说乘客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司机看到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
答:以车厢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男孩看到乘客运动得很快,他是
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所以他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板书:“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①: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②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提问:看课本图2—4,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答:选大地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
教师追问:在甲图中如果选卡车或收割机为参照物,在乙图中如果选受油机或加油机为参照物,另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答:另一物体是静止的。因为它们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
教师小结:像卡车和收割机这样两个物体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变,则称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提问:请你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
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
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举例说明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4、匀速直线运动
(1)自然界中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演示实验:启动节拍器,使两响之间间隔1秒钟(如果没有节拍器,可由学生读秒表)。将1米长的内封气泡的玻璃管竖直靠放在黑板上。使气泡由管底竖直上升,从零时刻开始,在每个节拍时,在气泡所在的位置旁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个短横线(以气泡的上沿或下沿为准),这些横线由下到上等距离排列。
改变节拍器摆锤的位置,增大(或减小)摆的周期,重做上述实验。此时要平移玻璃管在黑板上的位置,每组记画横线不可重叠。
用刻度尺测相同的时间间隔内,气泡通过的距离。
提问:� 这种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板书:“3、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在自然界中并不多见,但是许多运动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提问:百米跑运动员,从起跑线起跑,跑到终点,他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吗?(答: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5、小结本节知识要点
三、布置作业
课本P2—4,练习1、2、3、4。
教学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
2、培养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学研究问题的一种,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能力和由实践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