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0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精选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

我教学了三年级教材《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教材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和扩展,我在教材内容安排上一方面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另一方面重视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学习有余数除发的计算。本节课我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分组活动,动手分一分,由没有剩余引入到有剩余,初步建立余数的概念,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有余数除法”来源于生活实际,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大胆尝试“转化”,这就是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这样经过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到规律,解决问题。教学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从动手平均分铅笔,这一具体行为直观感知。使学生形象感知正好分完与有余数的两种不同分的结果。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学生思维活跃,在最后的巩固练习中,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进一步验证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合作意识。

以上是我感到满意的地方,当然其中也有不足点,虽然整堂课的重点部分—对余数的理解,已不成问题,但有些细节还需改进,例如:有关除法应用题中单位名称的书写,如何把应用题答完整,都是我在课堂上没有预想到的,这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需改进。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2

今天去xx小学讲授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讲完之后,xx老师们的讲评让我收获很大,明白了一些自己讲课中的不足。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小棒知道可以用“除数×商+余数=被除数”的方法来检验是否做对。

通过对于《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的多次讲授发现了自己板书和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其中起主导作用。所以可以将一些男的不大的问题,交由学生辩论探讨得出答案,生生的碰撞会让这节课更加精彩。

2、板书的设计要有条理、清晰,突出重点。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错误的地方可以写上,一起订正后再把错误方法涂掉。

3、在让学生摆小棒的环节之前要先让学生猜想,经历动脑思考的环节,然后再用小棒去验证。在学生猜想或者讨论的时候无论对错,都不要打断,以免使得学生怕出错不敢发言。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3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合作探究中,通过观察,展开大胆猜想,在练习中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掌握余数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开放”、“民主”的教学形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时空保证。在教学本节课时,我改变了以往的按教材编排顺序进行教学,打破了教材束缚,不再做教材的复制者,力求做到教学设计的开放和教学过程的开放,让学生在“体悟”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1、数学知识总是渗透着实际问题,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才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上课时我打破了以往的思维方式,没有安排任何的复习铺垫,而是创设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谈话的方式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并且通过活动使学生自然而然感受到了余数是怎样产生的,而且对余数产生的感受特别深。

2、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注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数学规律,本节课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使学生们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东西都是正好平均分,出现剩余的情况是很多的,并明白平均分时,剩下的不够再分的数就是余数,从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余数”这个概念,又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对比,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结构特征有所了解和认识。在学习“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这一结论时,也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来检验了学生归纳出的结论的正确性,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积累一些感性认识,然后再让学生写出算式,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各抒已见。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验证这一过程,尽量做到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做到规律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归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发现,在概括探索中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虽然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了开放性的设计,并尽可能对学生可能有的答案作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上面对一群“活生生”的学生,依旧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有很多地方会出乎意料,这时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要特别关注学生,更要有目标的调控,和组织开放教学的能力,万万不能用预设的答案去套学生。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创生过程,教师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向教师质疑,做出别出心裁的答案;学生智慧的激活,会反作用于教师和其他学生,使其能在高层次上积极思维,从而在师生、生生间积极思维的互动中,不断闪耀智慧的光芒。当学生得出结论的时候,我总要问他们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见或想法,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促进学生新观点、新方法、新创意的生成。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发现并掌握余数的概念以及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当然和谐的课堂气氛需要老师去创建,我和学生是师生,是研究的伙伴,更是朋友。在课堂上我对学生很民主,师生之间的交流,生生之间的交流,都体现了这一点。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4

《有余数的除法》这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资料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资料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里我注重为学生带给自主发展的平台,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下面我对本节课进行全面细致的反思:

教学中我创设了分草莓的情境,让孩子利用学具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构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在摆的过程中,学生交流中,自己透过操作活动,认识到当平均分有剩余时,需要用一种新的算法来解决,那就是有余数的除法,而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凸显了有余数除法的的概念与好处,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好处。我欣喜地看到,整节课孩子们自始至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他们被数学问题所吸引,他们为解决问题而思考,课堂教学活动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整节课,孩子们时而安静地思考、时而踊跃地发言,时而安静地书写、时而大胆地表达。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是让学生动手透过摆小棒的操作,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构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用心性,透过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发现,在概括探索中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总之,自己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期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好好专研教材,理清思路,在教学环节中加以达成与突破,就应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少讲,学生多说,把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5

这个月,教学内容是《有余数的除法》,这个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什么是除法,会计算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扩展。这一部分的内容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很重要的知识点。“有余数除法”这一章节,学生要理解有余数产生的过程,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在计算时要进行试商、求余数、验算。这一内容对于视力障碍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计算步骤增多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本章内容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对于数学老师的我也是一个挑战。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们都知道,计算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那我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计算能力下,掌握这一章节的重点内容呢,如何让枯燥的知识点更生动,更有活力,而且我的学生很特殊,教材显现的竖式计算对于他们,书写起来太难,该如何取舍教学的重难点,根据学生的特点我又要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呢,这都是困恼的问题。而带着问题,带着自身的理解,我踏上讲台,在教学中做到;

一、分层教学

在普通学校,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重点、难点都放到,竖式计算上,但由于学生的特殊性,在教学中根据我班学生计算能力、视力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采取多钟多样计算方法,竖式计算、口算为主,算盘、计算器为辅。能力进行分层,A层学生有3人,其中2名低视力,使用明文,教授竖式计算,1名学生全盲学生使用盲文教授口算;B层学生3人,计算能力一般,100以内的减法需要借助算盘完成,对于这一部分的学生,教授珠算。C层学生2人,计算能力差,教授计算器计算,让他们参与课堂、感受课堂。通过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能有所得,有所获。

二、少讲多练

教学中,有些孩子,怎么讲都不会的情况下,那就需要做题,让他们在做题中慢慢体会,计算方法的运用,对于会的学生更要如此,通过大量的做题巩固知识点,同时提高计算的能力。为了避免学生在计算教学的枯燥性,在练习环节,采用趣味竞赛方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和珠算的速度和准确率,把枯燥的计算练习,转变成了学生爱学的内容。

三、课后辅导

每节课总会有学生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所以及时抓住机会辅导,这是我每节课下课后必做的事,课后再加一把劲,学生理解就容易多了,当然,对于学生而言,有点累,但是起码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不好好听课,课后还得学。

教学中不足的是,学生学习的方法多,需要的时间就相对的多,在计算的过程中会出现混淆的时候,教学时,还是学生被动的听,讨论,主动发言少,需要改善,发挥最大能力,让学生说起来,动起来。

这个月给自己教学的建议是:充分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学习特点、兴趣爱好,设计符合他(她)们“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收获到知识,多想想,把课堂的知识点融入故事或者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是那么好玩,有乐趣的。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6

这是这个学期开学后的第一课,又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摆小棒的活动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二是在活动过程中体会到在平均分物体时有时会有余数,并理解余数的含义,渗透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根据两个班级的学习情况,本部分知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是比较困难的。原因在于学生不明白“被除数”和“商与除数的乘积”有什么区别。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本次教学我采取了以下设计:

一、分一分(教学余数的意义)。

学生每人有10根小棒,每3根分一组,可以分成几组?(学生很快分完)借助“分小棒”的活动,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比较容易地理解了“余数”的意义。学生经过动手和动口已经对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有了一定的认识,对除法竖式的写法也已接触,只是不熟练。让学生摆小棒,为下面除法的竖式的写法与理解作好好的铺垫,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有好处。

二、写一写(初步体会竖式各部分的意义)。

除法还可以用竖式表示,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怎么表示。我采用的是示范讲解的方法进行教学的。因为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不一定每节课都由学生自主探究。尤其是数学,有些知识是规定性的,不适合学生探究。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写法是已经规定的、现成的知识,所以对于除法竖式的写法我没有让学生探究,而是直接告诉学生应怎样写。但是这也并非是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学生通过摆一摆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教师的直接讲授过程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基础上的。然后又让学生进行了回顾与提炼,加深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同时通过学生对10根小棒能分几组的讨论,也渗透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观念,为下节课探讨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作了铺垫。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7

本节课教学了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性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的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余数﹤除数”的结论。

为了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三个措施:

1、借助直观操作促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教学中,对余数概念的理解、对有余数的除法含义的理解,都是借助直观操作来进行的,由直观操作到符号表征,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建立操作过程、语言表达和符号表征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

2、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首先是6根小棒摆三角形、正方形过程的对比,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中有恰好分完没有剩余和平均分后还有剩余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其次是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提供支撑点,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3、接着动手摆正方形,创造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引导学生研究发现:

在除法算式中余数小于除数,突破本课的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合作很好,到后边由于时间原因,导致自己手忙脚乱,有点慌,学生也有些急。不过整体来看课堂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学生也能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理解此类算式的含义,能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和思维表达能力。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8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6个草莓每两个一盘,7个草莓每两个一盘,能分几盘?理解什么是余数和有余数的的除法,再体会什么情况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有余数的除法,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通过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把草莓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草莓”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

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没有很好的分析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导致教学内容过多,二年级学生的注意时间很短,要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必须让孩子们在课堂内也得到充分的休息;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因此,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塌实地搞好教学工作,从了解学生、研读教材、教参、入手,多听听经验丰富老师的课,让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9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下册的第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这节内容的教学是在同学们上学期学习了商是整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相对于同学们上学期学习的除法有了更深层次的难度和新的意义,上个学期同学们学习了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的问题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但这节课学习的是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部分,像这样的数学问题我们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这就涉及到了余数的教学,本节课的关键就是要引导学生对余数所表示的意义进行理解,理解余数表示的是把一些物体进行进行平均分后剩余的数,要特别向学生强调的是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学时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教学,如请同学到黑板上尝试写,同学范读,指名读,跟读等形式,要再三强调写余数时打点的方法,这个环节在课堂上是进行的非常到位的。

但从学生的课后作业的情况来看,仍然有个别同学把点写成了小圆圈,这就说明课堂上还是有少数同学没有专注学习,可能小心思在其他的某个地方,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探求不同方法的时候,要在恰当的时候启发学生进行分的操作,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表格的填写,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类,把有剩余的一类从中分出来,从而告诉同学们像这样的情况用除法怎样表示,从而使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意义。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0

《有余数的除法》这个单元一共安排了4道例题,我把例1、例2定为第一课时内容。

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会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能正确进行除法的竖式书写,理解竖式的计算过程及算理。

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余数的意义,能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会用竖式计算。

3、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重难点是:

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首先安排了一幅学生布置会场摆花盆的情境图,通过解决“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这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理解除法的含义,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画一画的方式解决“如果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多几盆?”来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在教学竖式的写法时,利用学过的表内除法分别给出横式和竖式,并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讨论交流理解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掌握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和竖式的写法。

在重点教学例2中,关键是让学生认识余数,理解余数是平均分时还多出来不够分的。在分的基础上写出除法算式、介绍竖式计算,通过“你是怎样想到商4的?”的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例2时,我要注意渗透,分完后问“剩下来的还够不够摆一组?”其实这就是为“余数比除数小”做表象的渗透。同时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并注意两者所用的不同单位名称。

课后反思:

1、除法竖式的格式、试商的教学看似简单,但对于学生来说第一次接触竖式除号的写法,写惯了加减法竖式,一下子很难书写格式,学生写法出现错误较多。为了以后数学学习养成好习惯,例1有必要单独为第一课时,专一进行规范和练习。

2、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余数的含义,会列有余数除法的竖式。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含义的探索过程,我觉得很有必要让每一个学生经历。因为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它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对有余数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利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摆,在活动中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我认为是必不可少的

3、作为新教师需要锻炼是必须的,语言组织方面欠缺,教学相连两个环节之间过渡语不够恰当,对学生的评价语也比较生硬,还不能做到恰到好处,好的评价语可以使课堂妙笔生花,激发学生有不同的想法;课堂节奏快慢结合不是很好,这些是我今后要加紧改进的。

4、在学生探索规律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说,多让学生说,而我却急于求成,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自己说的太多,而学生表达地太少,不够注重他们的思考过程,在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块也是很欠缺的。

总之,这堂课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很多,是我值得深思的,也是我以后进步的起点,我今后也将一如既往不断发现、改进,从中获得进步。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