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整理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优秀9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一颗小豌豆》是一篇略读文,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小豌豆用自己的长大满足小姑娘的愿望,帮助小姑娘战胜病魔的信心,表现小豌豆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教学时,我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读书和心灵交汇为主要教学形式,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借助生动的小故事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学习氛围中去。
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时,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读文,自主识字,自我发现,大胆质疑,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共同探究、解决疑难。
3、注重学生想象力、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中我提出了假如你是小姑娘,你会对小豌豆说什么?这一开放性的问题和“学编故事“这一拓展性作业,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由此,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首先要抓住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在创新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复华小学 刘彩凤
版本:人教版 四年级上
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交流:同学们,昨天,老师到你们学校去的时候,一进校门,就被你们学校传达室对面墙上的一幅图吸引住了,猜猜是什么图?(出示地图),就是这幅祖国的版图,那上面还写着——“爱我中华”。哦,你们每天都会看到祖国的版图,那我想考考你们,看地图,你们的家乡太原在哪呀?能找到吗?用手指一指。在这里,(出示太原)是祖国的中部。再看这是哪里(出示哈尔滨)这是我的家乡。老师这次从哈尔滨到太原来坐了两天的火车。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我们之间的距离吗?我们之间可以说隔着千山万水,好远啊!如果,请你在哈尔滨和太原之间架一座大桥,让老师直接通过这座桥来太原,你有什么想法?(如果学生提到无形的桥,如友谊之桥等:你说的这种桥指的是我们感情上的沟通,能让我们的心连在一起,可是,老师的人还是过不来。你能架一座这样的桥让老师的人过来吗?)看来,跨越这么远的距离架一座实实在在的桥,是不可能的。再看地图,这里有一座美丽的城市杭州,这里是祖国的宝岛台湾,在他们之间不仅隔着千山万水,还隔着一座茫茫的海峡,在它们之间架一座跨海大桥,怎么样,那就更难了。好了,关于桥的话题,我们就先说到这儿,大家准备好我们来上一节语文课。准备好了吗?上课!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都有这样的疑问吗?(生举手,提问。)是啊,生命桥指的是什么?它靠什么跨越了茫茫的海峡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理清脉络,把握主要内容。
1. 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请教老师,可以和附近的同学讨论,也可以查查字典。(4:00师巡视时安排学生提醒凋零、辗转、暂停的读音。)
2. 都读好了吗?这一课的生字词语很多,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词语,自由读一遍,看看哪个词语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生自由读,指名:你想提醒哪个词语?)
a绽放、凋零、含苞:一起读,凋零是什么意思?草木枯萎,花儿凋谢。屏幕上有个词的意思正好和它相反,绽放(课件变红)对了,是绽放。还有一个跟花有关系的词,是——含苞。(出示句子)在课文中的句子里,这三个词语还是在形容花吗?快速读一读这句话,看看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了?(自由读,回答。)大家读懂了,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好,继续看词语。还要提醒哪一个?
b辗转,都是翘舌音,(指名3人)。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吗?你查了字典,字典上怎么解释的?(生读解释)查字典理解词语是个好方法,你很会学习。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读课文理解这个词语。大家看,辗转这个词语出现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里。(出示第三句)不过,要理解“辗转”的意思,只读这一句话不行,我们得先读懂它前面的两句话,(出示前两句)。谁先来读前两个句子,(指名)大家看看这两句话都是在说什么?(生读)是呀!十万人,茫茫人海呀,才有可能找到几个有适合骨髓的人?一个。十万分之一呀!而且还是有可能,不确定啊!真是谈何容易!想象一下,医生可能曾经在哪些人当中为这个患了白血病的青年寻找过适合移植的骨髓?找到了吗?还可能在哪些人当中找过?找到了吗?在他的家乡杭州找到了吗?在祖国大陆找到了吗?最后,在哪里找到了?像这样的寻找过程,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辗转,现在明白辗转的意思了吗?不用说出来,读第三句话,用你们的语气表现出辗转的意思。 起:“小钱是幸运的,……”
c暂停:平舌音,第四声。指名读两人,用暂字组一个词。很准确!放回到句子里还能读得这么准确吗?谁来读?他很努力,暂停得读音读得很准确,不过我们发现读这个句子有好几个地方需要注意,首先,这里有一个多音字是间隔的间,要读第四声。男生读,女生读。还有一个生词骨髓,髓要读第三声。自己练两遍。看这一部分,该怎么读?大地震动,一起读!现在能读好吗?指名一人读。(读好了鼓掌)
d好了,同学们,其他词语我们边读课文边理解,现在我们把屏幕上所有的词语大声读一遍,让老师听见每个人的声音。
3. 好极了!词语都能读准,长句子也都读通了,现在我们把整篇课文连起来读,一定比刚才读得好,有信心吗?谁愿意来分自然段读?指名4人读。
4. 别着急,其他同学有更重要的任务,注意听他们读,一会儿,老师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5. 交流初读感受:
6. 1)都进步了!其他同学的任务完成了吗?谁来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叙述的过程中,板书“杭州 小钱 白血病 中国台湾 同胞 余震中 捐献骨髓”。这位同学讲得很清楚。老师在听她叙述的过程中把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一些关键词记了下来。我们把这些词语连成一句话,看看能不能把故事内容说得明白又完整?怎么样?既明白又完整。那么,从这边开始,还是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还能说明白么?谁来试一试?鼓掌)
2)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呢?
三、细读课文谈感受,指导朗读感受深的语句。
1.看起来,台湾同胞冒着地震的危险捐献骨髓的那一幕,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就是课文的第3、4、5自然段的内容。同学们,对于感人至深的文字,我们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尤其是让我们心中一动的词语和句子,我们最好画下来,再联系课文的其他内容去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词语表面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看看青年和李博士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把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画下来,反复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用一两个关键词简单地写在旁边。一会儿我们交流。
2.默读画语句,小组交流。
3.指名交流:好,同学们读得这样认真,让老师很感动。谁愿意先来交流。
a 交流第四自然段语句“在这场灾难中……不清楚。期待着他的骨髓。”
1.指名交流。
2.评价:你能把两句话的内容联系起来体会,真会读书!对于这两个句子,还有不同的体会嘛?再指名交流。
3.评价:这位同学更了不起,能联系自己体会到中国台湾青年的精神。
4.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出示句子“但是,他知道……”)(再点课件)注意红色的词语,看看中国台湾青年冒着地震的危险,离开自己的家人,躺在病床上,心里想着什么?
5.那么,中国台湾青年心里想着的,小钱期待的,是怎样的希望呢?请同学看课文第二自然段,听老师读,我们一起去感受小钱那满怀着希望的期待。(音乐起,教师深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6.听老师读了这段话时,你心里都有什么感受?你是个有同情心的孩子!你的心地真善良!你在为小钱着急呢!你希望小钱的生命之花绽放,我感受到了你那颗纯真的心!是的,小钱是幸运的,他在中国台湾找到的这个人即使是在地震的危急时刻,心里想着的依然,读书,读刚才的那个句子,“但是,他知道”接下去“在海峡的……”
7.请大家看这段话里这些红色的词语,你能不能用上一个或几个,说一说中国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生命出现什么样的希望呢?(屏幕:中国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 )中国台湾青年想着一个生命康复的希望,多么善良的心啊!多么博大的爱心啊!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我们已经走进了中国台湾青年的内心世界!现在再读这句话,(齐读)你能感受到中国台湾青年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善良的心,让她变得无私,博大的爱,让她变得无畏。感动我们的正是这颗善良的心,这份博大的爱!再来读书,(读你画出的描写中国台湾青年的句子。)用你们的朗读再一次感受中国台湾青年那颗善良的心,那份博大的爱:在这场灾难中,起——(齐读。)
b交流表现李博士高尚品质的语句。
1.你们用朗读表现出中国台湾青年美好的心灵,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老师。谁画了描写李博士的地方,体会到了什么呢?(指名朗读、交流。“沉着”句。谈体会。)
2.评价:他抓住“沉着”这个词语来体会,会读书!还有谁也画了这句话?
3.评价:发现了吗,她把整个第五自然段的内容都联系起来了,在体会李博士的沉着,她是在用心读书。(板书:沉着)来,我们像她这样把整个第五自然段的句子都联系起来体会这个“沉着”:他在什么情况下还这样沉着?读哪一句话(指名)。余震都能使针头都从肌肤里脱落出来,多么突然啊!哪个词语是突然的意思?强调这个词,谁再来读一遍(指名)。想象一下,当时手术室里可能还有什么东西在摇晃?这么危险的时刻,李博士怎样地站在病床旁?(沉着地)继续读书,此时此刻,跑到哪里才比较安全?读哪一句?(指名)。手术室是空旷的地方吗?可李博士却怎样地站在那充满危险的地方?(沉着地)他沉着地站在那里等什么呢?!他说对了!齐读最后一句话——“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是的,这涓涓流出的是生命的火种,是美好的希望,是博大的爱心。骨髓流出的这一刻,你高兴吗?你感动吗?再读这一句,读出你的高兴和感动。(齐读36分)
4.(音乐中深情朗诵)“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屏幕出示: 10时20分,李博士从花莲飞往台北。
14时15分,由台北抵达香港后,立即飞往上海。
16时45分,飞机在上海降落。
20时50分,李博士直奔杭州。
22时15分,李博士乘坐的救护车开进了杭州的医院。
快算一算,从李博士带着骨髓出发,到把这生命的火种送到小钱的身边,用了多长时间?(生答)只差5分钟。就是整整十二个小时啊?这是怎样的12个小时?用一个词语形容!(紧张、争分夺秒、扣人心弦、艰辛、辛苦、漫长、惊心动魄、疲劳)课文第6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表达的就是这十几个小时的艰辛、紧张与漫长,快找一找是哪一个?(板书:奔波)读这个词语,读出紧张的感觉、读出艰辛的感觉、读出漫长的感觉……经过了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没有休息,(再出示:22时50分,骨髓移植手术开始了。第二天凌晨 2时整,手术才顺利完成!)第六自然段中还有一个词语写出了李博士不顾疲劳,一直在工作。看书。是哪一个?(连夜)连夜啊!多么让人感动啊!读词语。让我们把内心的全部感动,融入第六自然段的字里行间读出来吧!38:00(引读第六自然段: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接下去——。)
三、激情扣题,结束。
1.小钱就这样得救了!同学们,故事读到这里,相信大家对课题的疑问一定已经解决了,(如果时间够:同学们,故事读到这里,大家对课题的疑问解决了吗?是什么架起了这座能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正是两岸骨肉同胞的爱(画爱心)架起了一座(指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面对着祖国的版图,让我们用心来读一读这两句话“也许,小钱和中国台湾青年……传下去”
3.同学们,如果有一天,小钱和这位中国台湾青年见面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下节课,你们可以在班级里讨论讨论这个问题。下课!
课后反思
各位评委、在座的专家、老师们:
大家中午好!虽然知道大家可能已经饥肠辘辘了,但我还是很想耽误大家几分钟时间,借这个机会,把备课过程中的收获与大家交流。
8月份,在贵阳会议上抽签时,一抽到《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我就非常高兴,甚至可以说兴奋。因为,这篇课文的内容讲述的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饱含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饱含着中国台湾与大陆同胞之间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能通过这一样一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人间真爱,感受到两岸亲情,在他们心中埋下善的种子,植入爱的根苗,应该是语文课的骄傲,是语文教师的骄傲!这就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之所在吧。然而,语文课毕竟不同于政治课,语文课也不是单纯的思想品德课。在语文课堂上,要通过听、说、读、写等一系列属于语文的学习活动,让孩子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技能的训练与提升,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这才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那么,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把这两者统一起来,把三个维度的目标都落到实处呢?这个问题是本次赛课的主题,也一度困惑着我。
通过近一个月以来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一课,我突然发现,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真的很简单,那就是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也就是说,在课堂上如果我们以发展学生的语言为出发点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那么,三维目标就自在其中。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每一个语言符号都表现着一种思维,承载着一种思想,蕴含着一种情感:对语言的理解,就是对思维的训练;对语言的积累,就是对思想的传承;对语言的运用,就是情感的传递。比如,刚刚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理解“辗转”这个词语的过程,既是对学生想象思维的训练,又引导学生经历了理解、积累语言的过程,学习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同时还使学生感悟到寻找适合移植的骨髓有多么艰难,为阅读理解时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到中国台湾青年的博大爱心埋下了伏笔。再比如,我引导学生体会李博士的爱心,运用的是把一个自然段的几个句子都跟“沉着”这个关键词联系起来朗读体会的方法,在这种瞻前顾后地阅读与朗读实践中,对李博士博大爱心、高尚医德的感悟,不言而喻。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这40分钟的教学中,只设计了两个层面的阅读实践:第一个层面是初读整体感知。这个层面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真正让孩子把课文读通,把内容说明白。我设计了这样3个实践环节:第一,自由读,给足时间让学生真切感知课文;第二,自主提醒词语,给足空间与方法理解词语,读通长句子;第三,分工合作,把听读检查读书效果和组织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给足机会让每个孩子参与实践。这样的几个可以说是很常规的学习活动过后,第一个层面阅读目标就基本落实了。第二个层面是品读理解内容、感悟精神。根据四年级上学期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实际水平,我在这个层面的引导中采用了以读代讲、代说的策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2个实践感悟到中国台湾青年的博大爱心和李博士的高尚精神。第一环节,默读画出令自己最感动的语句简单标注感受;第二环节,交流感受。在第一个环节开始和交流感受的过程中,我试图充分的发挥教师指导、引导和组织的作用,让学生学得更有实效。比如点拨默读感悟方法;还有配乐范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对中国台湾青年内心世界的想象中,通过运用恰当的词语练习说话表达出来;以及通过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奔波、连夜”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等等。
总之,理念决定呈现,呈现决定效果。在这次会议理念的引导下,我体验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快乐,体验到了扎扎实实为学生的充实。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通过描写台湾青年与李政道博士在余震中冒着生命危险为大陆青年小钱捐献骨髓这一事件,赞颂了两岸人民间的血脉亲情。文章以两个“静静地躺”为线索,展现了两处场景:第一个场景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大陆青年小钱身患白血病,生命垂危,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等待救命的骨髓;第二个场景台湾花莲慈济医院,台湾青年在地震的余震中,静静地躺在病床为小钱捐献骨髓。课堂上,我首先提出问题“找一找课文中描写了几处场景?这几处场景的共同之处是什么?”让学生读文寻找,阅读汇报中发现学生的汇报比较散乱,特别是两处场景的共同之处,学生都没有说出“静静地躺”,后来我又换了一种提问方式,直接点出“文中在描写小钱及台湾青年时,都写到了他们‘静静地躺’,请在文中找一找相关语句,读一读,并体会他们的表达效果”,这样学生交流起来就感觉有话说。针对学生现状有效地提出问题,是我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有时直接问比绕着问效果更好一些。
另外本文的句子描写、用词也非常生动、准确,如:苍白、红润的对比,凋零、绽放的对比,大地的摇晃与沉着、静静地躺的对比,都含有深意,课堂上虽然都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了,单总体感觉讲得还不到位,特别是对于词语的理解如何联系课文体会,还需要教给学生方法技巧,也需要长期反复的训练。
我记得我从一篇文章中看到过这样一段话:“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所以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本节课我努力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虽然《灯祭》一文从题目来看它的感情基调就是悲伤的,而我在教学设计时反道而行之,把课堂情感主基调定在幸福快乐上上,因为我觉得只有学生们感觉到有父亲的快乐和幸福,才能感同身受失去父亲的痛苦。
因此在教学时我过于重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语文的“人文性”,而忽视了它的“工具性”。对于作者的写作技巧,语言表达等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知识引导的少。比如“因为有了年……年则妖娆迷人了。”这段排比句式的写法对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可是我引导没有引导孩子去领会这种句式表达上的作用,忽略了语文知识的积累,因为我们学语文就是为了用语文,文本是例子,是学生用语文的例子,所以我们的课堂不能光顾着情感体现而忽视了语文能力的培养。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的是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为了教学生学会学习,我将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放在了运用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的方法品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生动的语言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的空白,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在读中感悟,使学生学有所得。
一、活用“三导”材料,落实导学目标。
根据学情,我对“三导”材料第二课时进行了调整,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围绕“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展开学习,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运用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的方法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心情。如:导练达标内容的设计,我重点放在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和想象能力,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台湾青年静静在躺在病床上,也许在想,但是,他知道。
(2)当余震又一次发生了,手术室里,但是,他们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抽取骨髓。
通过品读和想象,从而更好地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一心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学完课文后,为了让学生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总结时,我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用“终于”说一句话。
小钱几经辗转,终于。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终于。
经过两岸同胞的全力救助,小钱终于。
这样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也回归了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抓住“静静地”,通过对比,体会小钱和台湾青年的内心情感。
在体会“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完后,我让学生把镜头转向小钱,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而台湾青年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将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通过对比研读,初步领会本篇课文的人文内涵,也让学生感受到我国语言文字的博大。
三、重视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学会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的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朗读体悟文本,感受真情。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通过“朗读——体会——再朗读”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一步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四、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拓展学生思维,丰富课文内涵
本节课教学,我多处让学生展开想象,如:课结束后,我让学生想象:也许,有一天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见面了,幸运的小钱一定会有满腹的心里话想跟他们说,这位同胞又会说些什么?
五、不足
整堂课中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如能在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感动的句子时,能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充分阅读,学生也许会学得更投入。在课结束时,如能在导练点睛上点出本节课的学习方法,真正让课堂做到一课一得,这样收效会更好。
本课的优点和成绩: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各种桥梁的特点和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桥梁的外型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对桥梁的美有了一定的感受和鉴赏能力,对桥梁的不同材质有了一定的分类能力,对桥梁的创造有了由衷赞美的能力,对桥梁建造的劳动者产生了敬佩之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萌发了自豪之感。课堂上通过图片、资料的收集汇报,小组的合作探究,课件的展示与互动等环节的学习,学生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主导了课堂。对所学习的内容,学生由陌生 了解 熟悉 喜欢,学习的热情逐渐高涨和提升,充分融入各种桥梁之中,被它们背后的故事所吸引,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气氛越来越浓烈。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思考中积累,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难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本课的不足和改进措施: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赵州桥的讨论环节中,学生抓设计特点的精妙之处讨论不够。是因为孩子们大多数重视了对赵州桥的技术性和实用性进行讨论和比较,没有深层次的利用搜集的资料对赵州桥的艺术性进行讨论,更没有把石雕艺术的美和精妙之处讨论、概况出来。缺少石雕艺术的鉴赏能力,是这个环节存在的一点点小遗憾。其次,在互动闯关的环节中,学生通过思考和构思来表达出广济桥的样子不准确。孩子们的思考、表达和想象不丰富、不完整,这样凸显出了这道题的设计相对比较难一些,特别是对中、低层次的学生只看文字不能理解古汉语的`表达方式,没有说出风雨亭与风雨亭之间是由多个拱桥相连的这一个表述。其实,这道题我的设计还是很有趣的,是让学生在体会古代民谣的之时感受古桥的精妙之处,借诗入实,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我的教学预设和教学生成之间有了一点小出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和完美的统一,教学中存在了这个不完美之处。虽然我把中国的诗词运用到赵州桥的美中,可我还有一些困惑,不知这种设计是生搬硬套、还是润物细无声、还是循序渐进,我把祖国的诗词文化和桥的韵味之美结合在一起。虽然有些小毛病,但是我的内心是温暖的,因为中国的各种文化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我已经适时的传递给了孩子们。
因此,我的教学改进措施是,在赵州桥的讨论环中,我要适时点播、引导学生整体观察赵州桥的设计,并有足够的时间和兴趣进行合作探究赵州桥的艺术之美。在闯关环节中,我及时点播,降低古汉语的文字难度,在简单通俗的讲解之后再让学生思考,及时鼓励,改变个别互动方式。这样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学习兴趣与习惯。
通过本课的设计与实践,我深深的感到了自己的不断进步,在教学中学习,在研究中感悟,在反思中提升,在交流中成长,让我受益匪浅。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
在本次教学中,我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先在头脑中展开想象,浮现出相似的画面,顺应诗境的朦胧,再根据诗句中词语的提示,按照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文章的情感线非常明显,那就是小钱身患绝症的的痛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台湾青年、李博士舍己为人救助小钱的爱心。读者读了这篇文章都会被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爱心所感动。叶圣陶说过,课文仅仅是一个例子。要找准课文中的能力培养点,语言训练点。于是,本节课,我紧紧围绕“语用”,展开读写思辨,进行课堂的引领。
一、创设语境,培养学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重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是理解词语,都在学生的充分体验后,总结而出,或深或浅,老师只要适当加以引领,提升,孩子满满消化。比如,在学生理解“辗转”这个词语意思的时候,先可以寻求字典的帮助,也可以联系上下文,读中理解,也有意识地渗透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这对学生平时自己读书理解词语意思,积累词汇还是很有帮助的。
二、紧抓细节,提升写作手法。
本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作者在细节描写上多次运用对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在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朗读:将“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与杭州的美景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景色虽好而小钱的生命却即将逝去的悲哀。
三、拓展练笔,扎实言语训练。
课文独有的“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的写法,值得孩子们去掌握。于是在孩子们深刻感悟之后,趁热让学生拓展阅读资料,了解“境由心生”的妙处,再顺势引导练笔。只有让学生“读”进去后,通过说的形式“浮”出来,再通过写的训练“沉”下去,课堂教学才能绽放溢彩。 一堂课下来,娓娓道来也好,激情澎湃也好,只要是学生的舞台,也心满意足。教学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次课堂上孩子们的情感被激发,思路被打开,思想在碰撞,只是在少数少时。回想一堂课,总觉得预设很完美、丰满,而生成却略显骨感。教学之路漫漫,摸索无止境,巧妙地把控与驾驭课堂,还得好好修炼。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中国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的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一开始上课我就通过声情并貌地朗读将学生带到了1999年9月22日,并通过环境的渲染来反衬小钱的处境。学生在这种情境的创设下,一入课堂就有感觉,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他们对小钱的关怀与同情之心。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自己感动的句子,一边读一边理解,同时适时给予点拨,扣开了学生的心灵之门。
三、借助对比感悟,深化课文理解
作者在细节描写上多次运用对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在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朗读:将“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与杭州的美景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景色虽好而小钱的生命却即将逝去的悲哀;将“中国台湾青年不清楚家人是否平安无事”与“他知道小钱期待着骨髓”联系起来体会,让学生感受中国台湾青年的伟大。将“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与“李博士的沉着”、“中国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联系起来,使他们一心为小钱着想的形象跃然纸上,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体现无余。
四、注重读写的训练,敞开心扉表达。
教学中,我设计了几处想象说话,如“当地震发生时,中国台湾的手术室里可能会是怎样的场景?” “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中国台湾相遇了,他会对中国台湾青年说些什么?”等,并注意了学生的读写训练,使学生在深刻感受了课文情感之后,抒发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既是对文本内容的延伸,又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舞台。学生在经历自我与他人的行为对比、体会手术危情和感受护送骨髓的辛劳之后,也真正体会到了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最后以歌曲《感恩的心》结束,升华了主题,引发了学生对爱的思考,对人间真情的渴望。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乘新小学 孙艳茹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以及中国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一,抓住"静静地"一词体会他们的不平静,初步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在设计本课时,抓住课文中"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和"中国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两句话为切入点。 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引导学生理解"谈何容易","辗转"不仅仅说明了骨髓难找,还蕴含着医护人员及他的家人在找骨髓当中付出了许多的艰辛。中国台湾青年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文中前后两个"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将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小钱的不平静,他生命的垂危,他对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中国台湾青年的不平静,是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抛在脑后。通过研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平静背后的不平静和那份沉甸甸的爱。初步领会本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感受海峡两岸人们的血脉亲情。
二,重视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多样性的阅读,自主品读,潜心朗读中体悟文本,感受真情。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每一次的学生自主阅读之前,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朗读——体会——再朗读" 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一步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组织学生自主去读,去思考,去感悟,去品评,尽量避免一步紧追一步的提问教学法。通过富有激情的导语,引导学生三次朗读"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使学生一次比一次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三,整合学习资源,使学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用课外资料来丰富教材内容,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在这堂课上,我适时地补充白血病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小钱病情的严重,以及对骨髓的迫切,学生对"静静地"一词有更深的了解。当学生讲到"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中国台湾地区。"时,我及时地播放了"1999年'9.21'台南大地震"的资料,使学生更加体会到中国台湾的李博士和青年在余震中进行抽取骨髓手术的危险性;当学到"小钱得救了,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时,用课件出示几个中国台湾慈济医院向大陆白血病患者捐献骨髓的感人事例,告诉学生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课文写的,仅仅是其中一例。让学生感受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对理解课题中"生命桥"的含义就水到渠成了,那是用骨髓,亲情,爱心架起的生命桥。
四,不足
虽然整堂课中在某个教学环节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情激发出来,尤其是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体会溶入到朗读中。这也是我以后教学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时,感觉自己的教学语言不够丰富,教学机智不够灵活。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上一层楼。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大连市甘井子区庙岭小学 高欣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与性质地位"一章开宗明义:"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里,"人文性"被提升到重要的地位,现代语文教学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既是一种科学素养,也是一种人文素养。它重视语文教学过程,重视师生互动,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单元组的一篇课文。文中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大陆青年不幸身患白血病,一位中国台湾青年冒着生命的危险,不顾家人的安危,为这位大陆青年捐献骨髓;中国台湾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从中国台湾抽取骨髓,两岸人民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正是一个人文教育的好的载体。
一 , 在期待中学会关心,接受人文
师:这个年轻人的生命就像含苞的花朵,却不曾开放就将凋零,他的内心是怎样的 你的心情呢
生:小钱肯定特别伤心,因为他快要死了,可是他还很年轻。
生:我也认为他会非常难过,我内心里也为他痛苦。
师:你为他痛心,跟着自己的感觉读一读这句话。(生感情朗读)
生:我为他着急。
师:急什么
生:急救他命的可能性太小了。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从"唯有……才能……"看出小钱生命只有一线希望。
师:是啊,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骨髓都有可能不相配,更何况没有血缘关系,
在20万人里面才可能找到可以为他移植的骨髓。小钱生的希望多么渺茫啊!请同学们再读这段话,把你的心情表达出来。
(生感情朗读)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求。探求什么
这是老师的责任。美国国家教育学会主席内尔·诺丁斯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说,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围绕关心来组织教学是诺丁斯教育思想的中心主张。那么,对教育来说,又该从哪里入手来教会孩子学会关心,学会爱自己和爱他人呢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我们所需要的能够培养孩子学会关心的教育呢本课开始,我就引导孩子直接探求,关注杭州青年的命运,一句"真让人痛心啊"敲击着孩子的心灵,激起学生读书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唤起了孩子们强烈的关怀。 孩子们热情投入,真情流露,以心契心,是收获人文思想的时候。
二,在文本与心灵的对话中体验感情价值——感受人文。
生:同一时刻,在中国台湾刚刚发生过大地震,可是医护人员却在为小钱抽取捐
献者的骨髓。
师:当你了解到这些,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生:我最强烈的感受是非常感动。
师:哪些地方让你有了这样的感受,请再次读这段文字,用心去默读,划出
令你感动的词句,先完成的同学可以与旁边的同学交流。
生:这里让我感动,一场大地震刚刚过去,可中国台湾的人们却在为小钱忙碌着。
师:好,书暂时放下,一提"地震",你脑海中肯定会出现一幅画面,描述一下好吗
生:声音震耳欲聋,房屋倒塌……
生:地震很可怕,这种自然现象的破坏力很大。
生:地震可能会让一座城市变成废墟。
师:7.3级的大地震来临,顷刻间就是墙倒屋塌。地震过去后余震随时可能袭击人们,危险随时存在,中国台湾青年应该想的是什么
生:他应该想自己躲在那里,怎样保护家人。
师:可他实际想的是什么
生:他实际想的是小钱。
师:你从哪读出来的
生: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课件出示这句话)
师引读:中国台湾青年为他人着想,这是一种优秀的品德——
生齐读:"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
的骨髓。"
师引读:对于他来讲,这是一个坚定的信念——
生齐读:"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
的骨髓。"
师引:置自己安危于不顾,挽救一个素昧平生的大陆青年,这是多么崇高的
精神啊!请同学们再读——
生齐读:"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这件事中,感动无处不在,还有哪些地方打动了你
……
《语文课程标准》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
容的价值取向,发挥语文课的以情感人,以美育心的独特性;让学生亲密地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从而受到心灵感动,情感的熏陶,人格的感化。从"让我们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 "来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悟情,生情。抓住了"这位青年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这鲜活的形象,铭心的场景,抓住 "沉着地站在病床旁,"等感情强烈的内容来注重形象感悟,情境感悟,心灵的感动。学生全身心注入在文本的人物身上,从而在情感,态度,价值等精神领域产生影响,感受到语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
以上是对本课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审视。反思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不
足与遗憾。
首先,在课文学习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表达不够充分,例如:重点理解"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美好,可贵,体会到生命将逝的悲哀,感受到骨髓移植的必要性,急迫性。应读出这些感受来,学生朗读时并没有把这种情感通过声音表达到位。课堂上这一环节就让学生读了两遍过去了,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老师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从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还有,学习中忽视了对关键词语的学习和感悟。如:在学习本课字词这一环节中,好多同学把间隔(jiàn gé)读成了jiān gé,那么对字音地纠正就可以联系这个词的意思,但在教学中却是采用了反复读词这一原始的方法。还如"辗转"一词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虽然引导学生体会到寻找骨髓的艰难,急迫与曲折。但没有提出这个词,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老师在文本中发现"金子",告诉学生这是好东西,更应该把它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会应用它,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