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心对称教学反思最新5篇

学习可以这样来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该页是小编帮助大家找到的数学中心对称教学反思最新5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对称》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探索对称印画的方法,激发幼儿对对称图案创作的兴趣。

2、鼓励幼儿对画面进行想象创作,体验创造活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作画材料:各色颜料、毛笔、8K的白纸、各种蔬菜切面(生姜、藕、西洋芹、彩椒、胡萝卜、丝瓜、苹果等。)、

2、 蝴蝶图片一张,各种对称、不对称物体透明压膜图片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 欣赏对称图案,感知、了解对称图形的美。

1、欣赏蝴蝶图片,感知对称美。

师:美丽的花园里,飞来了一只彩色的蝴蝶,蝴蝶的翅膀上都有哪些颜色和花纹?蝴蝶的两

个翅膀上的颜色和花纹一样吗?

2、寻找对称图案,巩固对称图形的特点。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的许多图片,请小朋友找一找哪些图形左右完全是一样的?

幼儿操作:把透明膜的图形对折,图形完全重合在一起的为对称。

小结:像这样左右两边颜色、花纹都是一样的称为对称。

二、探索对称印画的方法,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

1、探索对称印画的方法。

师:有什么办法能让左右两边的图形完全一样呢?

2、教师示范对称印画的方法。

(1) 根据自己的构思选择适当的蔬果切面。

(2) 根据表现的内容蘸上自己喜欢和适合的颜色。

(3) 蔬果切面蘸色后在对折后的白纸一边蘸印。

(4) 注意形状、颜色、疏密的搭配,反复操作多次,形成各种色块。

(5) 沿折痕合起来压印,出现两边一模一样的图案。

3、引导幼儿观察感受印画的对称美,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样印出来的画面是对称的`吗?你们想自己试一试吗?

三、 引导幼儿选择材料进行创作,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添画。

1、 幼儿选择自己需要的蔬果切面和颜色在纸上进行对称拓印,教师随机的进行个别辅导,

提醒幼儿颜料不要混合。

2、引导幼儿借形想象,简单添加。

师:小朋友看看印好的画像什么?还能添画成什么有趣的东西?

四、展示幼儿作品,幼儿自评。

1、给自己的作品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2、相互欣赏、介绍自己的作品,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延伸:

在美工区中继续提供作画的材料、工具,让幼儿自由表现,相互交流。

活动反思:

本活动幼儿在观察感知中体验与感受图形的对称美,在操作探索中尝试表现图形的对称美,在想象添画中幼儿的审美情趣、创造思维被进一步激发,对美的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幼儿进一步提升。活动材料的多样及操作方式的新颖使幼儿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整个活动,幼儿的作品呈现出多样性和自主性。

数学中心对称教学反思 篇2

《认识厘米和米》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让学生在头脑中能够明确1厘米和1米的长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都会给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而很少有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建立10厘米的空间表象,如果教师能够在10厘米的表象上下够功夫,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用好10厘米,为米做铺垫:

二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到长度单位,并且只认识了厘米,由于在厘米的教学中,教师们都很注意对1厘米表象的建立,所以学生对1厘米的理解和掌握比较到位。认识了厘米,紧接着就认识米,众所周知,1米等于100厘米,而100厘米相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教师若把1米等于100厘米的知识直接灌输,不利于学生真正的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对10厘米的长度有个明确的表象,学生在头脑中有个10厘米的大概长度的认识后,教师引导学生用10个10厘米长的纸条在黑板上贴成一个长纸条,学生有了10个10是100的认识,他们能够认识到这个长纸条是100厘米,这是教师再揭示100厘米的长度又有个新的名称,叫做1米,学生就能够清晰的认识到100厘米构成了1米,1米就等于100厘米。这样一来,学生既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有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获取了米这个单位的形成过程。

二、用好10厘米,渗透1分米:

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10厘米的长度、闭上眼想10厘米的长度、用手比10厘米的长度等一系列的活动后,教师注重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学生已经在头脑中有了10厘米的大概长度,也明白了10厘米的含义,即10个1厘米,这些活动都为了三年级时学习1分米做好了渗透,只不过此时没有揭示1分米的概念罢了,其实1分米的表象、厘米和分米的关系,学生都已经理解了。虽然分米的认识不是二年级的教学内容,但是作为教师,就应该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掌握数学知识系统性,训练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而不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三、用好10厘米,估测有标尺:

学生既然认识了厘米和米,就要对生活中的一些长度进行估测,虽然在估测的过程中,允许学生有误差,一般来说,教师也会给一个估测的取值范围,但是,我觉得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应该尽量的准确一些。学生在二年级阶段,只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由于这两个长度单位的长度相差比较大,一般的学生在估单位时不会出错,而面对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长度时,尤其是几厘米和十几厘米的物体,这时要估测它们的长度,学生们的误差就比较大,因为学生只有1厘米的表象,如果教师注重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学生就可以把10厘米长度当个标尺,首先去判断所给物体是比10厘米长,还是比10厘米短,判断出大概的范围后,再进行估测,这样一来,估测的准确性就会大大的提高。

由此可见,在教学厘米和米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加强对1厘米和1米表象的建立,还要注重对10厘米长度的表象建立,这正是“巧用10厘米,一举而三得”。

教学设计 篇3

想一想:怎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关于某直线成轴对称?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有什么性质?

(帮助学生复习轴对称的有关知识,为中心对称教学作准备)

画一画:如图4.7-1(1),已知点P和直线L,画出点P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P′;如图4.7-1(2),已知线段MN和直线a,画出线段MN关于直线a的对称线段M′N′。

(通过画图形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轴对称的认识)

上述问题由学生回答,教师作必要的提示,并归纳总结成下表:

 

轴对称

 

定义三要点

123

有一条对称轴---直线图形沿轴对折,即翻转180度翻转后与另一图形重合

 

性质

123

两个图形是全等形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交点在对称轴上

观察与思考:图4.7-2所示的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吗?如果是,画出对称轴,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教师把图4.7-2的两个图形制成投影片或教具,学生仔细观察后,能发现这两个图形都不是轴对称。然后,教师适时提出问题:这两个图形能不能重合?怎样才能使这两个图形重合呢?让学生观察、探究、讨论,教师可以直观地演示中心对称变换的过程,让学生发现:把其中一个图形统一特殊点旋转180度后能与另一个图形重合。)

中心对称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心对称、对称中心和对称点的概念。

2.理解中心对称的性质。

3.掌握运用中心对称的性质作图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索等过程,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轴对称、平移、旋转及组合等几何变换的规律和特征,并体会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

【情感态度】

运用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图形变化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图形分析能力、化归意识和综合运用变换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中心对称的概念。

2.中心对称的性质,利用中心对称的性质进行作图。

【教学难点】

中心对称与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轴对称?什么是旋转?什么是旋转对称图形?

【教学说明】对本章所涉及到的几种图形进行复习,为学习中心对称打基础。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观察下图,它们是什么图形?

【归纳结论】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2.如图,△abc与△a1b1c1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图中有哪些线段相等?

由图形及旋转的性质可以得到:ao=a1obo=b1o,co=c1o.

【归纳结论】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反过来,如果两个图形的所有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3.中心对称与轴对称的联系与区别

4.如图,已知△abc和点o,画出△def,使△def和△abc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

分析:中心对称就是旋转180°,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就是绕点o旋转

180°,因此,我们连ao、bo、co并延长,取与它们相等的线段即可得到。

解:(1)连结ao并延长ao到d,使od=oa,于是得到点a的对称点d,如图所示。

(2)同样画出点b和点c的对称点e和f.

(3)顺次连结de、ef、fd.则△def即为所求的三角形。

数学中心对称教学反思 篇5

让学生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的运用,对这两个定理的学习进行以下设计:用数学语言给出条件和结论,让学生熟悉这两个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后,再拿一些具体题目让学生在情境当中运用这两个定理。用数学语言叙述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条件:点P是角AOB平分线上的一点,PD垂直OA,PE垂直OB。结论:PD=PE。用数学语言叙述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条件:点P是角AOB上的一点,PD=PE,PD垂直OA,PE垂直OB。结论:点P在角AOB的平分线上。具体题目设计,第22页第2,3题,第26页第5题。让学生看到题目后指出该用哪个定理。

一、成功之处

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能够比较容易的运用这两个定理。

许多学生学习了某个定理后,遇到相对应的题目往往不知道该用哪个定理,通过一些对应的题目,或者用数学语言给出条件,让学生得出结论,并说出用的是哪个定理,可以强化学生对定理的运用能力。

2、注重分析思路,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注重书写格式,让学生学会清楚的表达思考的过程。在证明的选题上,注意了减缓坡度,循序渐进。在开始阶段,证明方向明确,过程简单,书写容易规范化,这一阶段要求学生体会例题的证明思路及格式,然后再逐步增加题目的复杂程度,小步前进,每一步都为下一步做准备,下一步又注意复习前一步训练的内容。通过精心角平分线的证明问题,减缓学生几何证明的坡度。

二、不足之处

1、学生缺乏具体的自主探究几何的机会,只是培养了学生的几何证明思路。

2、没有理论结合实际生活。教材有通过确定集贸市场的位置的问题引出“到角平分线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结论,使学生看到理论来自实际需要。但是教学上并没有体现。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