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该页是勤劳的小编给大伙儿分享的《牛郎织女》教学反思【优秀4篇】。
教学目的: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牛郎织女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家族统治的揭露和鞭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资料。
1.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呢
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国现代儿童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咱们学过他的作品吗 (《陶罐和铁罐》《爬山虎的脚》)
三,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意。
1.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2.学生汇报。
课文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那该多好呢"):牛郎的身世,他精心养牛,和牛建立了亲密关系。
第二部分("一年一年过去"到"这就算安了个家"):讲哥嫂只给了牛郎老牛破车便把他赶出家门。
第三部分("一天晚上"到"牛郎高兴地回答"):老牛说了话,告诉牛郎将有仙女成为他的妻子。
第四部分("第二天黄昏时候"到结束):牛郎巧遇仙女,二人结为夫妻。
3.再读课文,提出想想解决的问题。
学生甲:牛郎是怎样的孩子
学生乙: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学生丙: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丁: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四,请同学们围绕着自己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学。
(一)小组内交流。
(二)全班汇报。
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 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1)学生甲:牛郎从小无父无母,与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对他不好,吃的是剩饭,穿的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条件差,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2)学生乙:他的童年没有乐趣,哥哥嫂子变本加厉地让小牛郎***活,放牛。这个年龄应该无忧无虑地上学,而他却天天放牛,他的哥哥嫂子太狠心了。
(3)学生丙:我认为牛郎的生活还是有乐趣的,他的乐趣就是和牛在一起。但通过"两个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说明哥嫂待他不好。
(4)学生丁:牛郎的童年是与牛在一起的。通过他对牛照看得那样周到,简直就是把它当作人来看待的,说明牛郎是个心地善良的孩子。他对牛很好,无论是春夏秋冬,每天都让牛吃好的,住好的,过舒服,他不停地干活,说明他是勤劳的孩子。
2,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1)学生甲:长大后,他在哥嫂家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干活却更多,更重,更累了。
(2)学生乙:哥嫂怕他分遗产,于是不给他分文,把他赶出了家。牛郎勇敢地离开了家,开始寻找自己新的生活。
(3)学生丙:牛郎自己的新生活是靠每天辛勤的劳动得来的,从无到有,我想他一定吃了不少苦。
(4)老师追问:他会受哪些苦呢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想象。)
(5)学生丁:牛郎的生活中仍缺少不了这头牛,是他们共同的努力劳动,才有了一间茅屋,一块地,才会安了家。
(6)老师追问:从中你懂得了什么 (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3,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
(1)学生甲:老牛向他透露了织女下凡的消息,引导牛郎找到了织女。
(2)学生乙:牛郎的高尚品格感动了织女,也是使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固。文中写道"姑娘听他说,听得出了神,又同情地,又爱惜地,就把自己的情形完全告诉他了。"织女听出了神,同情牛郎悲惨的遭遇,是牛郎勇敢离开家追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品质打动了织女的心,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
(3)学生丙:织女是王母娘娘身边织锦最好的外孙女,王母娘娘只让她们干活,织女厌倦了这种生活,她勇敢地摆脱了受压迫的生活,和牛郎走到了一起。
五,你喜欢他们吗 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六,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敢于追求新生活,劳动才能创造新幸福的生活。)
《牛郎织女》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牛郎织女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家族统治的揭露和鞭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资料。
1.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呢
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国现代儿童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咱们学过他的作品吗 (《陶罐和铁罐》《爬山虎的脚》)
三,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意。
1.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2.学生汇报。
课文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那该多好呢"):牛郎的身世,他精心养牛,和牛建立了亲密关系。
第二部分("一年一年过去"到"这就算安了个家"):讲哥嫂只给了牛郎老牛破车便把他赶出家门。
第三部分("一天晚上"到"牛郎高兴地回答"):老牛说了话,告诉牛郎将有仙女成为他的妻子。
第四部分("第二天黄昏时候"到结束):牛郎巧遇仙女,二人结为夫妻。
3.再读课文,提出想想解决的问题。
学生甲:牛郎是怎样的孩子
学生乙: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学生丙: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丁: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四,请同学们围绕着自己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学。
(一)小组内交流。
(二)全班汇报。
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 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1)学生甲:牛郎从小无父无母,与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对他不好,吃的是剩饭,穿的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条件差,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2)学生乙:他的童年没有乐趣,哥哥嫂子变本加厉地让小牛郎***活,放牛。这个年龄应该无忧无虑地上学,而他却天天放牛,他的哥哥嫂子太狠心了。
(3)学生丙:我认为牛郎的生活还是有乐趣的,他的乐趣就是和牛在一起。但通过"两个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说明哥嫂待他不好。
(4)学生丁:牛郎的童年是与牛在一起的。通过他对牛照看得那样周到,简直就是把它当作人来看待的,说明牛郎是个心地善良的孩子。他对牛很好,无论是春夏秋冬,每天都让牛吃好的,住好的,过舒服,他不停地干活,说明他是勤劳的孩子。
2,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1)学生甲:长大后,他在哥嫂家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干活却更多,更重,更累了。
(2)学生乙:哥嫂怕他分遗产,于是不给他分文,把他赶出了家。牛郎勇敢地离开了家,开始寻找自己新的生活。
(3)学生丙:牛郎自己的新生活是靠每天辛勤的劳动得来的,从无到有,我想他一定吃了不少苦。
(4)老师追问:他会受哪些苦呢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想象。)
(5)学生丁:牛郎的生活中仍缺少不了这头牛,是他们共同的努力劳动,才有了一间茅屋,一块地,才会安了家。
(6)老师追问:从中你懂得了什么 (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3,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
(1)学生甲:老牛向他透露了织女下凡的消息,引导牛郎找到了织女。
(2)学生乙:牛郎的高尚品格感动了织女,也是使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固。文中写道"姑娘听他说,听得出了神,又同情地,又爱惜地,就把自己的情形完全告诉他了。"织女听出了神,同情牛郎悲惨的遭遇,是牛郎勇敢离开家追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品质打动了织女的心,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
(3)学生丙:织女是王母娘娘身边织锦最好的外孙女,王母娘娘只让她们干活,织女厌倦了这种生活,她勇敢地摆脱了受压迫的生活,和牛郎走到了一起。
五,你喜欢他们吗 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六,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敢于追求新生活,劳动才能创造新幸福的生活。)
今天上到了《牛郎织女》一课,这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一个民间故事,也许是没有什么新鲜感的缘故,学生有点懒洋洋的样子,读书也没精打采的,虽然已经备好这一课,但照目前看来,学习效果可能不怎么好,我突法奇想,决定换一种教学方式。于是我对学生说:“今天让同学们来教老师上这一课,你们来设计问题,看谁的问题设计得好,我们就按他的设计去上,好吗?”同学们听我一说,瞪大了眼睛,一下来了精神。
第一部分,学生提出了“牛郎童年生活是怎样的?”“牛郎和老牛怎样相依为命?”等问题,我再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理解课文内容,效果竟出奇地好。我又发现,能提问的大都是思维活跃,成绩优秀的同学,怎样扩大参与面呢?我又采用了小组竞赛的形式,对大胆提问,大胆思考、作答的同学给予奖励,还采取了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同学们的。思维越来越活跃,问题都能围绕主要内容,也有了独到的见解……把课推上了高潮。
我惊喜于这种教学方式带来的变化,这种“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很享受,我在这节课中成了真正的引导者,而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是啊,我们的教学需要不断的创新,才能碰撞出激情的火花。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9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四项基本能力,在教学《牛郎织女》一文时,我重点落实了说和读能力的训练。
一、朗读能力的训练。
苏教版教材或新课程标准都十分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或神话故事一般故事内容比较浅显,情节比较生动,高潮凸起,人物个性鲜明,课文第三至第五自然段更是故事的高潮部分,情节跌宕起伏,比较适合朗读能力的训练。当然有感情地朗读并不是一步到位,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渐进,要有层次性,一般要经历读通——读懂——读出感情这么三个过程。首先是读通,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为有感情的朗读打下基础,然后朗读和感悟相结合,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悟到王母娘娘的心狠手辣和不讲骨肉情谊,一个专制形象。织女的非常痛苦的心情和牛郎知道织女被王母抓走后的那种心急火燎的心情。再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的重点词句,最后抓住这些重点词句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
我认为朗读的指导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正确地面对学生的朗读差异性,尽可能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让学生慢慢地读,细细地品味,把体会到的读出来即可。
二、要加强复述课文能力的训练。
复述课文的能力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往往教师会忽视了这项能力的培养,因为考试不考的。苏教版课文比较重视这项能力的培养,有很多故事情节生动、曲折的课文都要求复述课文。复述课文必须在读通,读熟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在指导学生复述《牛郎织女》时,让学生按课文的段落层次一段一段地进行,这样降低难度,由简到难,调动学生复述的兴趣。复述前先指导学生编列小标题式的复述提纲,供复述时参考,如:男耕女织,日子美满——老牛诀别,忍痛剥皮——王母知情,发誓追回——闯入家中,抓走织女——心急火燎,携子追赶——隔河想望,化作星辰——喜鹊搭桥,一年一见。
学生一段一段地进行复述,积极性比较高。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全文复述,在复述的时候设置了一个情境,让学生给他提个醒,其实就是复述的要求,然后问他你是讲给谁听的?他说是讲给奶奶听的,那奶奶耳朵有点背,听不清楚,你可要想点。有了这个情境,增加了学生复述的情趣。
《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故事语言通俗易懂,但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备课的时候我在想,学生们都早已知道这个故事了,在教学中,我应该教会孩子们些什么?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简单的了解故事、指导朗读似乎不能满足孩子们对知识的要求。所以我想应该引导他们通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让孩子们通读全文,让后理清课文脉络,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牛郎与老牛、牛郎与织女、织女与王母娘娘的关系,能说出故事的大致情节。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人物评论的环节,让孩子自己阅读课文,结合课文的相关内容说说这几个人物都有什么样的特点。他们认为牛郎是个勤劳善良的人;老牛是个位善解人的人;织女是个心地善良的人。
学生在评论王母娘娘时有的认为王母娘娘心狠手辣;有的认为他破坏了牛郎和织女美满的生活很恶毒;有的认为她没有人情味。当看到牛郎和织女隔河相望时,同学们对他们充满了同情,当看到他们在七夕相会时孩子们又为他们欣喜。学生在一句句的'评说中,学生读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由浅入深、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孩子们的每一句评说都是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得出的体会,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课文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孤儿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美丽的姑娘织女。他们男耕女织,过着美满的生活。王母娘娘知道后,拆散了他们,并带着天兵天将抓走了织女。牛郎急忙披上老牛的皮,用竹筐挑着两个孩子去追赶织女,被王母娘娘用玉簪划出的天河隔开。从此,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了,天长日久,他们就成了天河边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文章的'语言平等朴实,但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对我国传统道德文化进行了一个折射。
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自读课文,通过课文中的一些字词句,说说故事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一切都按我预设中的进行着,同学们各自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行了评价,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很多同学都说牛郎非常的善良,勤劳;织女也是美丽贤惠;而老牛是知恩图报。所以他们三个人的生活过得很愉快。我一一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但在举手的学生都回答过后,我发现他们说的要么是牛郎,要么就是织女或者老牛,却没人说另外一个人——王母娘娘。于是我就问学生,那王母娘娘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几乎没有没人举手。等了半分钟左右,有同学举手了。
一生说:我认为王母娘娘脾气十分暴躁,因为课文第八自然段中说了,“王母娘娘得知织女下嫁人间,气得暴跳如雷,发誓要把织女抓回天庭,严厉惩罚。”如果王母娘娘心不狠,她就不会暴跳如雷,对织女进行严厉的惩罚。于是我乘机引导学生想象王母娘娘暴跳如雷的场面,更加深了王母娘娘的形象。
另一生说:老师,我从课文第九自然段看到:“两个孩子跑过来,死死地抓住妈妈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一推,两个孩子跌倒在地。”所以我认为,王母娘娘是个六亲不认的人,她连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小孩也不认,她太坏了。抓住这个句子我组织学生说了另外一些描写王母娘娘的词语,如“铁石心肠、心狠手辣”等。通过这些环节学生对王母娘娘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堂课我发现,学生在潜意识中对一些正面的人物比较欣赏,而不愿面对一些反面的人物,思想确实很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