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教学反思【优秀6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帮助大家整编的枣核教学反思【优秀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枣核》教学反思 篇1

上个星期,学校临时通知我讲一节随堂课,有教委领导来视听指导,《枣核》教学反思。我诚惶诚恐,时间紧迫,只有一节备课时间。于是我就认真地看了两遍教材和教参。

文章讲述的是作家萧乾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记述了“我”访美时,探望了一位旧时同窗好友,并带去了好友再三托付的几颗生枣核。从踏访花园和交谈中,“我”感受到了同窗好友怀念家乡、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文章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海外赤子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所以第一课时的教学,我就侧重于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教学反思《《枣核》教学反思》。在我和同学们合作完成读课文之后,就让学生找出贯穿全文的事物,学生很容易找出是枣核,于是紧接着我就抛出核心问题:全文围绕枣核都写了什么,引出了哪些内容?在我示范总结下,学生很顺利地理清了课文顺序:索枣核——见枣核——说枣核——议枣核。我就进行了总结,告诉学生这种写作方法叫做一线串珠。

这节课由于准备仓促只讲了第一课时,但也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这节课上积累了词语,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学会了概括课文的方法并认识了一种新的写作方法。个人觉得学生收获还是颇丰的。这也就是语文教学上要求的一课要有一得吧。总觉得有很多需改进的地方。首先,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而本课的教学,我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问题全是我设计的,虽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学生是被动学习,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意识未得到增强。其次,因为本课主题不难理解,我所设计的问题也都较浅显,难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授课内容多停留在教参层面,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不多,挖掘深度不够。

《枣核》教学反思 篇2

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事实上,我们的“阅读教学”仍然以识记为主,缺少理解、质疑和发现。是在为老师自己的阅读而教,为教参而阅读 ,为考试而教阅读。老师的阅读感受取代了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师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太多苛求,起承转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迭起……过于精致细腻、转换频繁的课堂间接地侵占孩子自读自悟、大块时间读、大块时间悟的时间。 教师讲解过深、过细、过透微言大义、字斟句酌、咀来嚼去……语文课完全没有了语文味,难怪孩子不愿上语文课了。

有鉴于此,要想真正让孩子去阅读,让孩子去感悟,培养孩子的情感,陶冶孩子的情操,塑造孩子的心灵,发展孩子的阅读力,把课堂还给孩子,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阅读教学就必须重视“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的关键在于文章的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突破文章中心的一个突破口。为此,《枣核》一文的教学设计就是围绕着标题“枣核”展开的。

枣核教学反思 篇3

课堂提问与教师导向对于本堂课,备课时,我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的,而且备得是详案。但上下来,自己也觉得存在着很多问题,我把它归结为三点:

首先,平时课堂训练问题要明确,起到路标作用。课前,我让学生在课下做了充分地预习。一个学生站起来朗读了一遍课文,提出了第一个思考题: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你读出了什么?于是便有学生站起来,把课文很详尽地复述了一遍,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答案。我只是想要他们简略地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可。这说明,学生在复述课文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取舍,只能抓到篮子里都是菜。如果在平时课堂训练中,我强调复述课文要注意的几个要素,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如果,我换成另一种提问方式,可能效果要好得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在这样的语言提示下,学生可能会意识到,这个答案是要自己概括的,而不是机械地复述课文。这就给了学生一个明确的导向。给了他们思维上的一个路标。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前后要一致,方能正确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本课进行到最后的时候,要进行本文的总结了。我提了最后一个大的问题,本文有没有直接抒发这种思乡恋乡情感的句子?本来就样就足够了,指向也很明确,可是,当看到学生没有及时的反应,我又加了一句:在文中究竟有没有具体的表现?学生得到了我的暗示后,马上找到了文中的一句:年纪越大,思乡越切。但这不是我想的答案。我想让学生回答最后一节,议论部分。它是本文的灵魂,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还好,有同学最后救火,答出了我想要的答案,我也趁势进行了全文的总结。今后教学时应当引以为戒。

再次,教师在课堂上的导向很重要。原来我自己预设了一个教学过程,师傅江春玲说,如果把前后的顺序颠倒一下,会更好。我也确实这样做了。但在上课的时候,因为有学生先提到了后面的内容,我也就顺手推舟,把后面的内容提到了前面来上,这样一来,把本属于课文的高潮部分提前了。当时设置的问题是:同窗的经济条件在文中看来,非常地优越,想看枣树,随时可以开车去看,但她为什么偏偏老是想总布胡同里那颗枣树呢?这个问题,对学生的思维是个挑战,因为这句话,在文中并不起眼,很多学生并没有把它当作重点来预习。

由于这个问题导向很明确,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沉浸到文本中去了。过了三、四分钟,便有学生开始举手回答,而且,回答得都很好,表达也很流畅。但再回到同窗后花院有关思乡部分的描写语句时,过渡时就不太顺畅了。而且,课堂上的高潮部分也被冲淡了。以上仅是个人见解,还望同行给予指正。

枣核教学反思 篇4

教学时,我首先帮助学生理清故事结构和主要情节,以便学生以此为导向,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并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故事,从而加深学生对民间故事的阅读、探究的兴趣。语文课堂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创作欲望,我想这节课就能完成教学目标了。

《枣核》教学反思 篇5

上完课后,自我感觉思路还较清晰,学习任务也完成了,但总觉得有很多需改进的地方。首先,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而本课的教学,我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问题全是我设计的,虽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学生是被动学习,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意识未得到增强。如何学生自主意识得到最大程度发挥,是我今后要注意的问题。我应该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努力在小组内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虽然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上课很投入,每每有惊人的表达。但是这种情景只集中在少数成绩好的学生上,而我所期待的,是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每一个孩子都过每一节课的学习有所收获。可怎样才能在我的课堂上出现呢?现在我明白了:只有解开束缚的绳索,放手让学生自由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才能创设出我所期待的课堂。

其次,因为本课主题不难理解,我所设计的问题也都较浅显,难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授课内容多停留在教参层面,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不多,挖掘深度不够。比如让学生明白语言质朴无华但饱含感情的文章绝不逊色于辞藻华丽的文章。如没有对文章深入地思考,哪会有这样的发现呢?我应该多深入思考文章,力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老师会发现了,也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

教学本课的另一个亮点是由《我的中国心》导入,强调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感。

通过找寻围绕枣核所写事情“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很容易发现“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枣核》教学反思 篇6

《枣核》是一个民间故事,故事语言通俗易懂,但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备课的时候我在想,学生们都早已知道这个故事了,在教学中,我应该怎么教才能更有效果?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显然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了解故事、指导朗读的环节上了。所以我想应该引导他们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故事记述了山脚下一户农民生了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一年又一年,他不会长大,但是他人小,身事情都能做,邻居们都夸他是个好孩子。枣核既勤快又聪明,他为了农民斗衙役戏县官。

在本课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较好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努力地方向。课堂上用一组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课堂气氛。其次,通过阅读让学生理解想象的用法和写法,整堂课的环节较为流畅,学生也易把握。让学生把自己了解的有关造人的故事表述出来。这样做,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胆量。

《枣核》这则民间故事如能巧妙讲解,在品读相关语句的过程中理解人物形象,在理清了故事情节,我设计了人物评论这个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这个问题的提出对课文的理解更有效果,我放手让学生来讲,从文本中理解,把品味、感悟还给学生。学生的发言能够结合课文里的内容谈自己的理解,他们认为枣核勤快聪明有正义之心,枣核的父母淳朴善良,县官奴役百姓,衙役助纣为虐,危害乡民。我让同学们分角色朗读,体会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熟读之后,让学生尝试表演故事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完成能力。

本节课的亮点:一是学生的创新:在“展示评价”上,大部分学生能有理有据,有条有理,口齿清晰地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二是学生讨论问题热烈,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这节课由于准备仓促,但也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这节课上积累了词语,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学会了概括课文的方法并认识了一种新的写作方法。个人觉得学生收获还是颇丰的。这也就是语文教学上要求的一课要有一得吧。总觉得有很多需改进的地方。

首先,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而本课的教学,我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问题全是我设计的,虽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学生是被动学习,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意识未得到增强。其次,因为本课主题不难理解,我所设计的问题也都较浅显,难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授课内容多停留在教参层面,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不多,挖掘不够深刻。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