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教学反思优秀7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下面是爱岗的小编为家人们整理的7篇语文反思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学反思 篇1

教学实录

师:今天要和同学们一起阅读的是一篇说明文。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一下目录的第一页,这一页共列出两个说明文单元,我们要阅读的说明文就在这两个单元里,同学们还不知道是哪一篇,现在给你们一个条件:这篇文章的标题很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你们猜是哪一篇,看谁猜得快猜得准。

(学生看书后纷纷举手)

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是哪一篇了,你们真聪明!好,你来说。

生(1):《死海不死》。

师:完全正确!但你能说明一下为什么你猜是这一篇呢?

生(1):这个题目叫“死海不死”,既然是“死海”,可又为什么说它“不死”,这就在读者心里造成悬念,引起了阅读的兴趣。师:刚才好多同学都举手了,你们猜的也是这一篇吗?有猜别的课文的吗?

生(众):也是这一篇。

师(指一学生):那你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意见吗?

生(2):同意。我认为这个标题本身包含着一对矛盾:“死海”和“不死”,使读者产生疑问,急于想去读文章,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所以这个题目对读者有吸引力。

师: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有补充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哦,“英雄所见略同”,看来你们一个个都是小英雄!(笑)不过,我还有个问题想考考各位英雄:标题上有两个“死”字,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生(3):前一个“死”字指没有生命,第二个指淹死、死掉。

师:完全正确。你课前有没有看过这篇课文?(生摇头)那你怎么能回答得这样正确?

生(3):我在地理课上学到过。

师:啊,真好!地理课上学到的知识,用到了语文课上,这叫知识的“迁移”(板书“迁移”)。学习中经常注意“迁移”,知识就学得活了。现在请同学把书合拢,暂时不要看课文,大家回忆一下地理课上学到的关于死海的知识,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指一在偷偷看课文的学生)哈,你违规了,不许偷看!

(学生思考、回忆,片刻后陆续举手)师:为了使回忆有条理,请按照以下几点逐一来说:

板书:1、地理位置;

2、得名原因;

3、海水趣事。

生(1):死海的位置在约旦和巴基斯坦(众插话:巴勒斯坦)巴勒斯坦中间。

师:巴勒斯坦在亚洲西部,巴基斯坦在亚洲南部,和我们中国接壤。这两个国家的中文译名只差一个字,而且都是亚洲国家,很容易记错,建议这位同学课外去找世界地图或亚洲地图查一查,以后就不会再搞错了。谁来说“得名原因”?

生(2):死海的海水含盐量特别高,水里各种动植物都不能生存,所以叫死海。

师:哦,死海的海水含盐量高,这是它的特点,由于有这个特点,就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谁能说说是什么现象?

生(七嘴八舌):人不会淹死。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无人举手)

师:我估计同学们都知道,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是吗?(指定一学生)这位同学戴着眼镜,看起来挺有学问,你来给大家说说看。

生(3):人在死海里不会下沉,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淹不死,因为……因为海水含盐量高,所以人不会下沉。

师:为什么海水含盐量高,人就不会下沉?你总得讲出点道理来。

生(3):海水含盐量高,它的质量就大。

师(追问):那如果扔进海水里的是一块铁呢?它会下沉吗?

生(3):我想会下沉的。

师:那么人为什么不下沉?光说海水的质量大,恐怕还不够吧?我知道你心里明白,问题是怎样把心里明白的道理准确地表达出来。

生(3):(思考片刻)海水的质量比人体的质量大。

师:说对了。但表达上还有一点点不足,想一想,在数学里如果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是怎样表达的?你这句话如果能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那就更好了。

生(3):海水的质量大于人体的质量。

师:那么铁块为什么会下沉?

生(3):因为海水的质量小于铁块的质量。

师:好!“大于”“小于”的“于”怎么解释?“大于”“小于”一般用在什么情况下?

生(3):“于”是“比”的意思,一般在两个数作比较的时候用。

师:说得真好!我说你有学问嘛,果然没看错人!(众笑)

师:关于死海的知识,同学们都已了解;这篇课文属于说明文,关于说明文的知识,估计同学们也已经知道了不少。你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如果还要老师重复地教,你们觉得有劲吗?(众:没劲!)是呀,我也觉得没劲。因此,我想我们在决定这篇课文里哪些知识需要老师教之前,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什么知识可以不教”。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把这篇《死海不死》看一遍,然后根据课文后面练习题的要求想一想:练习题要求我们掌握的知识哪些可以不教?前后左右的同学可以小声议论议论,互相交流。

(学生看课文,小声议论后纷纷举手)

生(1):我认为课文里用到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可以不用教。

师:说说理由。

生(1):课文里为了使说明更加具体准确,用了一些数字来说明海水含盐量高,如“135.46亿吨氯化纳、63.07亿吨氯化钙、各种盐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等等,这种说明方法一看就知道,完全可以不教。

生(2):我同意他的意见,但还有点补充。课文在说明海水含盐量高的时候用了很多数据,使用这些数据的作用是使读者对死海海水的含盐量究竟高到什么程度更加明确了。这些道理也很简单,不教也懂。师:是啊!你们看,“135.46亿吨”、“63.07亿吨”,这简直都是一些天文数字!我在读到这些数字的时候,对死海海水的含盐量的印象就特别强烈。这两位同学说得都有道理,课文里的这些数字说明和它的作用,的确一看就明白。不过如果不教的话,有关的一些知识是不是能够掌握,我还是有些不放心。例如,课后练习中还要我们区别“确数”和“约数”,并且要求知道什么情况下用确数,什么情况下用约数。这些知识不教行吗?

生(1):我认为行。

师:哦,你挺自信,好样的!认为可以不教的同学请举手(绝大多数同学举手)。看来,还有一小部分同学似乎还缺少一点自信。(指一不举手的学生)你是认为还要教的,是吗?

生(3):我想教一教不会有坏处,再说我也不大有把握。

师:确数和约数你能区别吗?(生点头)那你说说看,刚才那位同学从课文里找出的那些数据是确数还是约数?(生答:“确数。”)你能找一个约数的例子吗?

生(2):“传说大约两千年前”、“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都是约数。

师:找得很对嘛!约数在表达上都有一些明显的标志,你知道吗?

生(2):一般都用“大约”、“左右”、“上下”这类词。

师:如果不用这些词,能表示约数吗?

生(2):我想也行。

师:请举个例子,最好能造个句子。

生(2):(思考片刻)“这条鱼有七八斤重”。

师:好极了!你关于约数的知识掌握得很好嘛,你应该有充分的自信,是吗?

生(2):是的。

师:刚才有同学说用“确数”可以使说明更加准确,那么用约数是不是说得不准确了呢?

生(3):约数和确数相比,当然不够准确。

生(4):我认为不能这样说,主要看在什么情况下用,有的时候用确数反而不准确。

师:怎么会用确数反而不准确?能举个例子来说吗?

生(4):(思索片刻)比如要我现在说出您的年龄,我只能说大约六七十岁(笑声),因为我不知道您的实际年龄;如果我肯定地说您65岁,而您实际上不是65岁,那不是反而不准确了吗?

师:言之有理!啊,这位同学举手,有什么意见要发表吗?

生(5):我认为课文里有个地方运用确数和约数有点自相矛盾。46页上有这样两句:“海水平均深度146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既然平均深度是个确数,那么最深的地方也应该是确数,否则怎么算得出平均深度呢?如果最深的地方用约数,那么平均深度也只能是约数。因为平均深度是根据从最浅到最深不同的深度计算出来的,根据约数怎么可能计算出确数来?

师:说得真好!我同意。同学们这样会动脑筋,真让我高兴。我看关于列数据说明的方法,同学们掌握的知识比我预料的还要多,完全可以不必教了。大家再看看,还有哪些知识可以不教?

生:后面练习题中要求区别课文中三个“死”字的含义,我认为这也很简单,不教也懂。

师:对,标题“死海不死”中两个“死”字,刚才同学们都已说过,不必再重复了。那“死海真的要死了”这句中的后一个“死”字的含义呢?

生:是“干涸(hé)”的意思。

师:完全正确。这个“涸”字很容易念错,可你念对了,很了不起。你是怎么念对的?

生:下边的注解上有注音(笑)。

师:大家别笑,他读书注意看注解,这种好习惯不是每个同学都有的。我再提示一下,看看下面这些词语是不是也可以不教?(板书:游弋、谕告、执迷不悟)

生(1):我认为可以不教。

师:我欣赏你的自信。但你要说出可以不教的理由,因为其中有的词估计同学们语文课里没学到过,比如“游弋”、“谕告”。

生(1):“游弋”虽然没学到过,但书上有注解;“谕告”也没学到过,但回去查一查词典就知道了。

师:说得好说得好,语文课上没有学过的,完全可以查词典自学嘛!同学们课外有没有查词典的习惯?(众:有!)这是个好习惯,一定要坚持下去,让词典成为你们的一位终身老师。那么这些新词我们就不讨论了,再说这篇课文新词也很少,有些词结合上下文也都不难理解,比如“执迷不悟”。

下面是不是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一下:你们认为要学好这篇课文,哪些知识还是需要老师教的?大家前后左右可以议论议论。

(学生看书、小声议论)

师:谁先来说说?

(无人举手)

师:(继续启发)你们知道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

生(1):是说明文。

师:说明文是个大类,包括各种产品说明书、书籍的出版说明和内容提要、词典的释文、影剧内容介绍、除语文以外的各科教科书及讲义、知识小品,等等。文章

文章

凡是以说明事物或事理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本都是说明文。(指一学生)你说说看,这篇课文是说明文中的哪一种?

生(1):是知识小品。

师:(问全班)他说得对不对?同意的请举手。(多数学生举手)你说对了。但什么是知识小品,你知道吗?

生(1):不知道。

师:知识小品有什么特点,知道吗?

生(1):不知道。

师:你都不知道?(生点头)那你怎么知道这篇课文是知识小品呢?

生(1):我是瞎蒙的。(笑声)

师:不,你肯定不是瞎蒙的,你心里肯定有一个关于知识小品应有的“样子”,而这篇课文正好符合你心里的这个“样子”。是这样吗?

生(1):我心里没有样子。(笑声)

师:那你为什不说它是产品说明书或别的什么说明性文体,而偏偏要说它是知识小品呢?你在说的时候心里肯定有过一些选择的,是不是?

生(1):是的。

师:好好想想,你在各种文体中选定知识小品,当时是怎样想的?

生(1):因为它是介绍关于死海的知识的,文章很短小……所以是知识小品。

师:说得对呀!知识小品就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篇幅又很短小,所以叫“小品”。你看你说出了知识小品的一些重要的特点,你明明知道,怎么说不知道呢?

生(1):这是我看了课文后临时想出来的。

师:这更了不起,说明你的思维很敏捷,很有判断力。我早说过你不是瞎蒙的嘛!(笑声)下面请大家再来看看知识小品除了篇幅短小、具有知识性以外(板书:“知识性”),还有些什么特点。

生(2):知识小品写得比较生动有趣,能吸引读者。

师:说得很好。刚才那位同学(指生<1>)的意见如果可以用“知识性”三个字概括的话,你能不能把你的意见也用个什么性来概括?

生(2):趣味性,生动性。

师:他说了两“性”,但我们只要一个“性”就够了,请同学们两个中选一个,要说出选择的理由。主张选“趣味性”的同学请举手。(绝大多数学生举手)看来大多数同学都主张用“趣味性”,谁来说说理由?

生(3):“生动性”一般指语言描写方面,趣味性好像指文章内容方面的。比如这篇《死海不死》,在介绍死海海水的特点和死海形成原因时,插进了一些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内容很有趣。师:谁还有补充的?

生(2):知识性、科学性是知识小品的本质属性,趣味性是知识小品的重要属性。

师:(指生<1>)他说得比较完整;(指生<2>)他补充得也很好。看来同学们的悟性都很高,知识也掌握得很好,学习这篇课文原本要求重点学习的“列数据”的说明方法、确数与约数的区别和作用等等,都可以不教;关于知识小品的文体特点,同学们也自己从课文中悟出来了,也不用我再喋喋不休地介绍了。就是说,同学们在有些方面已经达到了不需要老师教的地步,我真为同学们高兴!不过,关于知识小品的特点,尤其是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问题,同学们大概是第一次遇到,因此建议同学们接下来再化点时间深入讨论一下。限于时间,我想从“三性”中选择一个来讨论,就作为这堂课学习的重点。同意吗?

生(众):同意!

师:三性中选择哪一个?

生(1):趣味性。

师:为什么选趣味性?

生(1):因为我们自己写作文要能够吸引读者,也应该有点趣味性。看看作者是怎样引起读者兴趣的,也许对我们自己作文有启发。

师:大家同意吗?

生(众):同意!

师:既然大家同意,那就请把课文再好好看一遍,边看边想:课文的哪些地方引起了你的兴趣?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引起你的兴趣的?现在请大家看书。

(学生看书,偶有小声议论)

师;都看好了吗?现在请发表意见。要求每人至少准备一条意见。

生(1):课文的标题,“死”和“不死”互相矛盾,使读者产生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

生(2):还有课文最后一个“死”字,死海要干涸了,课文里却不说“干涸”,而说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字用得很巧妙,能引起读者兴趣。

生(3):课文为了说明死海海水含盐量大的特点,写了个罗马统帅狄杜处死奴隶的故事;后面又讲了个关于死海形成的民间传说,这都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都很好,但他们说的都是比较明显的趣味性的表现。有些趣味性要用心体会才能发现,这就要用点心思了。谁再来说?(教师继续提示)建议大家从材料的组织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好好琢磨琢磨。邻座的同学可以议论一下。

(学生看书、思考,小声议论)

生(4):我想从语言表达方面来说。作者用了一些设问句,如“那么,死海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引起了读者的思考;还注意前后呼应,如前面说“真是‘死海不死’”,文章结尾却说“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前后两个“死”字互相呼应,可是意思却不一样。这些都会使读者觉得很有趣味。

师:嗯,说得不错。看谁还能从语言表达方面作些补充?

生(5):文章的第一、第二段写得好,我在第一遍读的时候就被它吸引住了。

师:你再朗读一遍,体会体会,它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5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生(5):它给我的感觉是有点出乎意料,甚至有点惊讶。

师:好!体会得很准。大家再一起体会一下: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产生这样的效果的?请把这些词语圈出来。注意了,这对我们运用语言是很有帮助的。谁来说?

生(6):作者连续用了一些表示转折的词,还用了表示出乎意料和惊讶的词,比如,第一段里“但是,谁能想到……竟……甚至……连……”,第二段里“然而,令人惊叹的是……竟……即使……也……”

师:瞧,这两位同学(指生<5>、生<6>)对语言的感觉多敏锐!现在再请两位同学分别把这两小段各读一遍(指定两位学生),注意,第一位同学把她(指生<6>)刚才找出的一些词语略去不读;第二位同学把这些略去的词语读得强调些,把那种出乎意料的惊讶语气读出来。然后大家一起比较一下,两种语言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二人分别朗读)

师:两人读得不错。大家体会一下,两种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生(7):第一种表达显得平平淡淡,第二种表达引起读者的惊讶和好奇,所以,所以就……(语塞)

师:所以就增强了……

生(7):趣味性和吸引力。

师:这样比较一下,我们发现,同样的意思,可以表达得平平淡淡,很一般,也可以表达得很有趣,很有吸引力。可见选择怎样的语言来表达就会有怎样的效果。这正是语言的王国为什么总是充满魅力的原因所在!

除了语言表达,材料的组织也很有关系,哪些先写,哪些后写,也往往会影响阅读的兴趣。课文里有个很典型的例子,谁能找出来说一下?

(学生翻书、寻找)

生(8):课文第三小段写罗马统帅处死奴隶的故事,如果放到第四小段后面来写,读起来就没有趣味了。

师:为什么?

生(8):先写奴隶在死海里屡淹不死,这样就在读者心里产生了疑问,难道真的有神灵保佑吗?急于想从文章里去寻找答案,文章就有了吸引力。如果先写死海为什么淹不死人,再写奴隶屡淹不死,就不会有这种效果了。

师:说得好!我打个比方:你请别人猜谜,如果先把谜底告诉了对方,他还会有猜谜的兴趣吗?这里的道理是一样的。会写文章的人,常常能设置一些悬念,引起读者的疑问,这样的文章就比那些平铺直叙的文章有吸引力。这对我们也是很有启发的。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着重学习了知识小品的文体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的聪明和自信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最后还有一点时间,我还想出个难题考考大家,这可是个“高精尖”的大难题,你们如果这个问题也能解决了,我就真正佩服你们了;如果你们怕难,那我们来读几遍课文就算了。

生(七嘴八舌):我们不怕难……

师:好,那现在我就宣布这道难题了?生(七嘴八舌):宣布好了……

师:宣布之前,请同学们先把课文最后一段一起朗读一遍。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师:课文最后这一段说死海数百年后可能干涸,我先问你们,作者推断的根据是什么?

生(1):近十年来死海每年水面下降40到50厘……按照这样的速度下降,死海数百年后自然会干掉。

师:那么,死海水面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生(1):因为这里炎热干燥(师插问:你怎么知道?)地理课上学到过,课文里也说“艳阳高照”。因此死海海水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输入的水量。蒸发多,输入少,所以海水每年下降。

师:说得很对。现在请大家听好了,我出的难题是:按照作者这样推算的思路和方法,死海真的会干涸吗?

生(2):我认为死海数百年后不可能干涸,因为到那时科学比现在更加发达,人类肯定有办法救活死海。

生(3):我认为他把老师的问题理解错了。我理解老师的意思是……(语顿。师插话:我知道你理解我的意思,不要急,慢慢说)老师是问按照课文作者的办法推算,是不是一定会推算出死海会干涸的结果。

师:对,我就是这个意思,感谢这位同学把我的意思解释得十分准确。(对生)那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生不语)看来有点为难你了。这样吧,我把问题再具体化一些:死海海水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输入的水量,是作者认为死海将会干涸的原因,你认为死海的蒸发量是不是一个不变的常量?生(3):不是。(师插问:为什么?)在雨水多的年份蒸发量就会减少。

师:请注意,天气变化或地壳的变动等等这类偶然的因素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以内,何况死海盆地的气候干旱少雨,全年的降水量加在一起不过50-60厘米。刚才你把我出的难题解释得很好,怎么自己倒忘了?请你从作者计算的思路这个角度去思考:即使按照作者的计算,死海的蒸发量会不会变化?

师:啊,好多同学都举手了,看来都找到答案了。请大家把手放下,让他(指生)再想想,他很聪明,我相信他很快就会想出来的。

生(3):蒸发量也就会变小

师:为什么?

生(3):死海的海水每年下降,死海的面积也会逐渐缩小。

师(向全班):大家说说,海水的蒸发量和海面面积是什么关系?

生(众):正比关系。

师:既然死海海水的蒸发量随着死海海面的逐渐缩小而减少,那么结果会怎样呢?

生(3):当蒸发量小于约旦河水输入量的时候,死海就死不了了。

师:不一定要等到“小于”的那一天,再想想。

生(3):等于。

师:对啦!当死海海水的蒸发量等于约旦河水的输入量的时候,死海就死不了。当然罗,那时的死海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无边无际,波涛起伏,而是死也死不了,活也活得不像样,这是一种什么状况?

生(齐):半死不活!(笑声)

师:对!就是半死不活!同学们果真智商很高,这个难题也没有难住你们。不文章

文章

过,死海究竟会不会死,恐怕不是一个计算的问题,而是一个现实问题。事实上,造成死海海水连年下降的原因,不全因为海水的蒸发量大,更主要的是人为的原因:以色列和约旦大量截流约旦河水用于灌溉和城市用水,致使约旦河输入死海的水量越来越少。这一严峻的事实已引起不少科学家、环境保护主义者的忧虑,一项名为“让死海继续活下去”的活动已经开始。死海处于地球陆地的最低点,人称“地球的肚脐”,不仅有独特的旅游景观,而且它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矿物资源,尤其是氯化钾和溴。同学们虽然没有去过死海,但我相信大家都关心地球的命运,为此我建议大家用我们的智慧参与到“让死海继续活下去”的活动中去。请回去做两件事:一、上网搜索关于死海的资料(建议用搜索引擎);二、参考、运用网上资料,以《救救死海》或《死海不能死》为题写一篇文章,为拯救死海进行呼吁,或提出拯救死海的办法、建议。当然啦,我们的文章救不了死海,但至少可以表明我们关心地球命运的立场。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长大后都能够成为一名自觉的环境保护主义者。

师:说得真好!同意的请举手。(全班举手。教师板书:趣味性)知识小品除了具有知识性、趣味性以外,还有一点十分重要,就是它介绍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符合科学原理的,请大家也用一个“性”来概括。

生(七嘴八舌)科学性!

师:完全正确!(师板书:科学性)现在请一位同学给三个“性”排个次序。

生(4):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师插话:这样排列的理由呢?)因为知识小品首先是介绍科学知识的,其次,它介绍的知识必须是符合科学原理的,趣味性没有前两个性重要,所以排在最后。

生(5):我也同意这样的次序,但他说趣味性不重要,我不同意。

生(4):我是说没有前两个重要,没有说不重要。

生(5):我仍然不同意你的意见。因为,一篇知识小品如果科学性、知识性都很强,但一点趣味性都没有,大家不要看,科学性、知识性再强也没用。可见趣味性是最重要的。

(学生纷纷议论,莫衷一是)

师:请大家静一静!看来同学们的意见很分歧,想听听我的意见吗?(众:想!)我认为,对知识小品来说,知识性和科学性是它的本质属性(板书:本质属性),因为作者写作知识小品的根本目的就是向读者介绍科学知识,如果没有知识性和科学性,知识小品也就不存在了;趣味性则是它的重要属性(板书:重要属性),我基本上同意他(指生<5>=的意见,知识小品是一种以传播、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文艺性说明文,它是写给一般读者看的,当然要写得读者爱看,因此特别讲究趣味性,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同学们还有别的意见吗?(稍顿)看来大家同意了。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把刚才讨论的内容总结一下。谁来?生(1):知识小品是说明文的一种,是一种文艺性的说明文,它具有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知识小品的作用是向读者普及科学知识。文章

小学语文反思 篇2

现行的语文课教学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知识理解型”的教学模式,一种是“思维训练型”的教学模式。前者教师致力于让学生理解语文完整的知识系统,一般按照“解题——释词——分段——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练习”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让学生理解语文工具的知识,而忽视培养他们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后者教师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阅读课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则强调语文课程的发展性,而比较忽视语文的工具性。只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不重视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是教学活动都以理解为重点,前者是理解课文的知识内容,后者是通过理解课文发展学生智力。两者都是重理解,轻感悟;重分析,轻运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衡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否科学,是否合理的标准:1、是否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在教学中是否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3、是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4、是否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即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创造性的关系;5、是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即要遵循发展性原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写字、学汉语拼音、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并重点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我觉得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阅读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末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

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例如我在教《刷子李》这一课时,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9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桌椅也跟着进行调整。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四个问题:(1、刷子李的绝活是什么?2、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刷子李的绝活?3、找一找徒弟曹小三的态度变化?4、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内容多读一读,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已见,合作解决问题。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并适当的点拔,引导他们所讨论的问题。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我让各小组派代表来向老师汇报自学的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已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适时进行指点、帮助。在讨论汇报中,有的还提出了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也有的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激烈的争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学会团体协作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沉闷,被动的了。而乐于去学,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达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二、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

三、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内涵的渗透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如在教孟郊写的《游子吟》这一课,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后,我让学生谈谈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并说说你们的母亲又是如何?你将来想怎样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各自母亲是如何对自已无微不致的关怀,将来要如何去报答母爱。我听了后,感到很高兴,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并对学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学长大以后能够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如《落花生》这课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做人的道理。在学习中领会了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对社会有用有贡献的人。在教学中渗透了人文内涵,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语文教学反思 篇3

《长相思》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深意长的著名诗词。一程山水一程歌,一更风雪一更愁。纳兰性德在随扈东巡、去往山海关途中,写下了这首思乡之曲,成就千古名篇。纳兰性德是通过写景和叙事两个方面来倾诉自己的心声的。他在途中遭遇风雪,辗转难眠。途经一道道山,一条条河,休息时连思念家乡的梦也被嘈杂的声音破坏得支离破碎。他抬头望月,想起家乡那安宁、祥和的生活,不禁泪花闪闪。

为了更好地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我让学生想象作者家乡温馨和谐的画面。在音乐声中,我深情诵读这首词,学生闭起眼睛,构思着一幅幅别致幸福的场面。

有的说:“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他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说笑,好不热闹。小孩们在巷口玩耍嬉戏,姑娘们坐在门口绣花;放学归来的孩童放下书包,放起了风筝,有的还把花做成花环戴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有的说:“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群星闪烁,作者的亲人坐在窗前欣赏着明月,不远处时时传来鸟儿唧唧的叫声,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似乎也与作者的亲人一样,静静地期待纳兰性德与他们团聚。

我见学生热情高涨,继而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从而更加明确纳兰性德投军从戎,征战疆场的心声。作者为了壮志和理想,忍受着思乡之苦,饱受着思想的孤独和寂寞,着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舍小家顾大家,赤子之心全都化作——长相思。

语文考试教学反思 篇4

紧张的期末考试已经过去了半个月,成绩好的同学更应该再接再厉争取更好的成绩,而成绩不是太理想的同学更应该做出对这次考试的反思,下面我们来听听末考状元面对全班同学讲解了她的学习的方法,从学习的态度到学习的目标,从学习的勤奋到学习的恒心。

1、态度。态度决定一切。有这样一句话:“当我冷眼旁观时,生命是一只蓝色的蛹;当我热情相拥时,生命是一只金色的蝶”。学习也是这样,当你把学习当作自己成长发展的需要时,才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当你把学习当作是一种负担时,学习就是一种痛苦。所以说,我们首先要调整心态,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生活末,并善于在学习的过程末体验获取知识的快乐,体验克服困难的快乐,体验取得成功的快乐。

2、目标。目标是前进的灯塔。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既定目标,瞄准目标奋力攀登,就一定会取得成功。最终的总体目标,是由一个个切近的具体目标逐步递进而实现的。所以,请同学们一定要确立自己的努力方向和适当的近期目标,在不断的超越末成长自我,成就自我。

3、勤奋。勤奋是成长的阶梯。书山有路勤为径,要学习真本领没有勤奋的耕耘不行。不勤奋,理想永远是梦想。但勤奋并非只是简单的忙忙碌碌,更需要思考和反思。有的同学终日劳累,却没有明显的进步,原因何在?我想,也许是因为缺少思考和反思,还未认识到自己学习末的“短处”,课前不预习,抓不住关键的课堂学习环节,重作业轻复习,忽视学习规律的总结和学习方法的琢磨,学习在高耗和低效末进行。所以,我劝同学们忙末偷闲,时时反思自己的“短处”,力求一份耕耘两份收获!

4、恒心。恒心是人生的加油站。学习犹如长跑,谁懈怠了,就会落后;谁不坚持,就不会到达终点。同学们的智力相差无几,但学习成绩却差距悬殊,原因就在于有的同学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碰到点困难就退却了,时间一长就懈怠了。

期末考试已经结束,一次考试并不是句号,更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道路有风和日丽的日子,也有阴雨连绵的岁月,你不能左右天气,却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却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改变世界,却可以改变自已。我们要从暂时的喜悦末走出来,从暂时的沮丧末走出来,胜不骄,败不馁,荣辱不惊,卧薪尝胆,及时调整自己,为下一次考试早作准备。最后借用文学大师冰心的一段话与同学们共勉:“成功的花,人们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着奋斗的泪泉,撒遍了牺牲的血雨。”同学们,预祝你们在期末考试末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语文教学反思 篇5

《你好!新年》全诗共有5节,分作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3节),写了新年的新气象。第二部分(4~5节)用激励性、鼓动性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新的一年里新的打算、新的起步。这首诗语句朴实、流畅,极富韵律感,饱含充沛的感情,利于引导学生感受新年那旺盛的生命力,激起他们的热情。

1、三百六十五片叶子,叶叶青翠,请你把第一片珍贵的叶子捧在手上;三百六十里路,路正漫长,请你用诚实的脚步去把它丈量。

“叶子”实际指的是日子。“青翠”指日子是珍贵、美好的,而“诚实”的脚步是暗指我们要脚踏实地地过每一天。这里把日子比作了珍贵的叶子,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每一天都要过得充实而有价值。

2、春在冰河深处淙淙流淌,燕子落在冬末的金色草垛上,梦想着南方的绿场……啊,一个新的年代,驾着美丽的雪橇,早早地滑翔到我们的身边……

从河水、燕子的梦想感受到新年蕴涵着的春意,蕴涵着勃发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作者沉浸在新年到来的由衷喜悦。看,新年多么美好.

3、课本是新的,日历是新的,我们站在一条最新的地平线上;图画是新的,纪念册也是新的,我们怀着无数个最新的梦想。

大自然带来了春的气息,也换上了新的容颜。我们手上一切都是新的。大家又可以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计划自己的'未来,珍惜这美好的日子,踏踏实实地迈出每一步。作者用优美的诗句、浓郁的情感为我们翻开了新的一页。

语文教学反思 篇6

期末成绩均分84.37,比四班高出4分,比第一名低4分,语文教学反思。批改试卷的老师和同年级的老师都夸赞:我们班进步很大。接任之前,就有人告诉我:这个班均分倒数第一,比其他班低十几分。如今能取得这个成绩,已经很不错了。

我反思这一学期对语文教学做了什么:什么也没做!不但没特别做什么,语文课还少上了几节,要么是排节目,要么是参加活动,交给数学老师了。我们班的后进生两只手抓都抓不过来,我哪有精力一个个给他们补缺补差;我也没有像数学老师那样经常耗在班上一个个面批,也没有像英语老师那样经常把后进生带到办公室补。只是偶尔象征性地惩罚不写家庭作业的。应该说,我骨子里就是“懒”教师,从教以来,就厌恶把孩子拎到办公室训斥啊、补作业啊。.。.。.。

看上去,我什么都没做。但我也的的确确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在学校的时间都倾注在孩子们的身上了。应该说,都渗透在与学生点点滴滴的互动中了。通过这一学期我们的学习成绩,以及这几年的思考,我肯定:让学生健康(包括心理)成长,提高学生的成绩,绝不是靠教师整天耗在学生身上,不是经常把学生拉在自己身边补缺补差,不是一对一面批,也不是大量题海战术。这些只能起到一点点辅助作用,把握不好,反而抑制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厌学。内动力激发出来了,这些教学手段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语文教学反思 篇7

1、这篇教学设计共设计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生字学习为主,为后面进一步阅读教学扫清文字障碍,在预习检查的这一个环节里,我培养学生通过预习,培养他们自学能力的方法,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接着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我层层设疑,用课件抓住文章的重点句段进行分析课文,同时,适时抓住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2、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

3、 由于学生对回报父母、回报社会的意识较淡薄,因此在“如果你的父母也遇到了小麻雀类似的遭遇,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时,学生的回答很牵强,没能挖掘出内在的爱以及有关的反哺之类感恩教育,有待于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渗透类似的教育,让感恩的心伴随着学生的一生!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