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现在的你想必不是在做计划,就是在准备做计划吧。可是到底什么样的计划才是适合自己的呢?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按照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要求,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适应教学改革形势发展要求,努力探索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推进教研教改,优化课堂教学,凸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精神,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全面落实培优转差方案,切实把教学质量提高。二、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综合课程,教材体现了综合性、过程性、实践性特点。”据此,教材改革力求彻底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教材的构架以学生成长的生活�
三、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作为对初中生活开端的理性阐述,具有统领全套教材的意义,既是学生整个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起点,也是全套教材建构的逻辑起点。对于刚刚步入中学校门的学生而言,中学时代是一个全新的人生阶段的开始。面对生活和学习的变化,学生会有各种感受,也可能有各种困惑和问题。教材不是让学生被动去适应这些变化,而是把变化看成是生命成长馈赠给自己的礼物,认识到新的阶段意味着新的机会和可能,接纳变化,在积极面对中学学习、自我探索等课题中中成长。本单元以“成长的节拍”为主题,体现了学生初中生活的基调,映射出全套教材的青春文化底色。
第二单元:学会交往,处理交友中的问题既是学生道德和心理发展在本阶段的核心任务,也是初中生活逐步展开后学生实际的需要,在学生生命成长中具在重要的意义。2016年2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出台,“积极交往,有效互动,建立和维 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被作为中国学生发展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提出。青少年期的同伴关系,不仅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朋友之间亲密感也进一步增加。这一方面提高了中学生友谊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交友态度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单元:过富有情趣的生活。承接上一单元学会与同伴交往,本单元则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是人际交往的继续与延伸。师长是中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学生和师长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学习和生活质量。到了青春期以后,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凸显,他们要求摆脱依赖、走向独立的愿望和行动增强,有时会和师长产生冲突。教材不回避青少年成长可能带来的各种冲突与矛盾,在尊重学生的独立愿望、成长需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走近师长,看到冲突背后“爱”的流动,通过主动对话和交流达成相互理解。
第四单元:过健康、安全的生活。本单元内容在七上教材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既是本册书前三个单元的价值升华,也为学生一生的健康成长打好生命的底色。虽然课程设置上只是作为一个单元内容来呈现,但对生命教育的关切贯穿整套教材始终。
四、教学措施
(一)、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纲。熟悉教材及其指导思想,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做到授课胸有“书”。认真细致批改学生作业,全收全改,及时收发。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及时检测。
2、虚心学习,多听与本科相关教师的课,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3、认真及时写好计划和总结,按计划实施教学工作。
(二)、积极参加教研,提高业务水平
1、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提高教研能力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或教学设计。
2、努力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平时注重再学习,浏览百科,摄取与政治学科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当代社会新科技发展信息,渗透到教学中去,使教学更有说服力。
(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1、优化课堂教学。教学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学习,采用讨论、演讲、阅读、自学、练习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2、灵活辅助学困生。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利用课余时间辅导,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
3、开展帮带活动。激励优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建立学习小组,落实责任和要求,组长监督学习,检查复习、预习,及时反馈,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4、严抓思想工作。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思想状况,做好工作,严格要求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四)、强化德育功能,开展课堂活动
1、配合德育,挖掘功能。配合学校德育活动,充分挖掘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采用演讲、座谈、辩论等形式活动,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2、严于律己,教书育人。立足本职,热心向学生传授真理,言传身教,平等待生、爱护学生。工作认真细致负责,教育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努力让学生喜欢学习思想品德课,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5、不断学习,提升自我,超越自我,丰富自身知识,与时俱进,以适应思想品德的教学。
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七(4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七年级学生处在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本期所任教的学生的知识程度参差不齐;有些学生还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既要求学生掌握好基本知识;又要养成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他们的道德素质;学会做人。
学生刚上初中大多数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较差;虽然思想品德的内容接近中学生的生活,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但无法与我们的生活相联系不能很好的运用到生活中;本期在加强学生基础训练的同时;还应特别注重综合能力的训练。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材为新版教材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共四个单元十课;设计了21框。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为七年级上册的起始单元
1.帮助学生积极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编写好自己的梦想;以乐观、积极的心态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2.帮助他们在清晰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接纳自己、欣赏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一个更好的自己;从而享受成长带来的一切;感受生命的充实和丰盈。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友谊的天空”;它是一单元的延伸。
它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获得友谊;拥有怎样的交友智慧;特别是如何理性的结交网友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师长情谊”
第六课“师生之间”教师的重要作用;尊重和接纳不同风格的老师;帮助我们掌握教学相长、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
第七课“亲情之爱”主要向学生介绍家是我们的寄居之所;家里有亲人和亲情;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中家具有的深厚意味;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美德。
本单元更加注重道德教育;随着立德树人观念的落实;道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道德教育关系着青少年的成长;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生命的思考”由第八课“探问生命”、第九课“珍视生命”、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组成。/ 3
本单元是前三个单元的延伸;是整个初中课程中生命健康教育的最核心内容。它主要是针对我们青少年频频出现的健康安全问题而设置的。
学习本单元是让我们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实现人生的价值。总之;本教材更加注重与孩子的沟通能力;同时也赋予老师跟学生之间更多地互动。教材的每个学习主题背后都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每一课内容的展开都包含着一条引领生活经验的线索。
三、教学目标:
(一)、总的目标要求是: 力求体现加强基础知识; 培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提高思想觉悟;加强道德与法律的认识和学习。
(二)、具体目标是:
1、养成上课认真听讲;专心做笔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及时高效完成作业等习惯。并慢慢掌握答题技巧;
2、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课堂的合作学习;学会在老师引导、同学交流和分享中;总结出一些重要的结论;
3、积极参与课堂拓展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会学习道德与法治的乐趣。
4、运用所学的课本知识来提高思想觉悟并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四、教学措施:(一)、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1、钻研学习新课程标准;学好教学改革新理论;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教研理论水平。
2、把握好新教材的编写目的和教学要求;提高驾驭新教材的能力。3、加强教研活动;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做到多听课、多总结。认真学习他人、他校的先进教学经验;做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努力提高教学能力。
4、自觉做好教学各项常规工作;按质按量完成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单元测验等常规教学任务;尤其认真实施课堂目标教学法。
5、认真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的知识、能力、践行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6、认真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7、加强闭卷降分考试能力训练;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使学生尽快适应考试的要求。
8、充分运用远程资源进行教学,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积极参加教研,提高业务水平
努力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平时注重再学习,浏览百科,摄取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当代社会新科技发展信息,渗透到教学中去,使教学更有说服力。
(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1、优化课堂教学。教学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学习,采用讨论、演讲、阅读、自学、练习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2、灵活辅助差生。做好差生个别思想工作,利用课余时间辅导,提高了差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信心。
3、开展帮带活动。鼓励优生带差生,把每个班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落实责任和要求,组长监督学习,检查复习、预习及练习,及时反馈,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4、严抓思想工作。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思想状况,做好工作,严格要求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四)、强化德育功能,开展课堂活动
1、配合德育,挖掘功能。配合学校德育活动,充分挖掘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采用演讲、座谈、辩论等形式活动,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2、严于律己,教书育人。立足本职,热心向学生传授真理,言传身教,平等待生、爱护学生。工作认真细致负责,教育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努力让学生喜欢学习思想品德课,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3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沈妍琼
一、学生情况分析
1.适应新生活。一年级下册是在学生基本适应了校园新生活的基础上,针对这一时期学生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现实问题——好习惯缺失,引导学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形成稳定的生活方式。
2.养成好习惯。不仅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也是本册的核心教育主题。这里的生活,是一个整体的视角,包括:日常生活的好习惯,学习的好习惯,与大自然、家人、同侪共在的好习惯。好习惯,是一个美好自我形象在学生身上的具体化,从好习惯的养成开始,为学生追求美好自我启航。
循着这一发展阶段学生的心理亲近程度,本册的单元设计分为儿童与自我(日常生活与学习)、儿童与大自然、儿童与家人和伙伴。之所以把儿童与大自然的话题安排在第二单元,是因为这一时间我国多数地区正值春天,引导学生体会自然中的生命与成长,可谓“学逢其时”。
在“养成好习惯”这一教育主题下,本书体现了“共在”这一核心的价值观。共在,是一种与自己、与自然、与他人、与自己所在的世界共生共存、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状态。“共在”的观念,贯穿于整套教材中,是本套教材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渗透这一价值观,目的是要引导孩子逐步超越自我中心、单子式个体的思维与存在方式,成为与所在世界和谐共处的主体。
二、教材分析
首先,低年段儿童还没有形成自觉的生活反思意识,在生活情境中对道德意义的即时性理解与领悟还有待形成。教育中的现场活动体验,更多是对儿童道德敏感性的培养。通过典型活动的设计,帮助他们逐步形成在活动中发现道理与道德意义的敏感性与能力。例如,本册教材第2课的《这样真精神》,第6课的《走,看花看草去》,第8课的《大自然中的快乐》,第11课的《送“小伙伴”回家》,第12课的《再来学一招》,第13课的《大家一起欢乐多》,第15课的《快乐地分享》,第16课的《有人帮,不一样》等活动环节的设计,都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意义。
其次,道德在生活中的内隐性存在,使身在其中的人形成道德无意识状态,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在某些特殊情境下,如道德两难情境、紧急情境和任务驱动的情境下,道德意义与价值则更容易显现出来。教育体验活动往往会设计上述比较典型的情境,向学生再现这种道德存在状态,并对其进行现场引导。这种体验活动能够产生教育的效果,如本册教材第2课的《我们天天有精神》,第8课的《大自然中的礼物》《大自然中的快乐》《大自然的语言》,第10课的《家人的爱藏在哪里》《相亲相爱一家人》《肩头上的爱》,第12课的《干点家务很不错》,第13课的《大家一起欢乐多》,第16课的《有人帮,不一样》等环节的设计就是为了实现这样的教育意图。
最后,在特殊现实生活情境中所需要的包含道德原则的实践智慧,如逃生、救护等,虽不能够让儿童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学习,但教育的现场活动体验,在某种意义上却起到提前准备的作用。模拟特定情境,通过演习的方式教学生学会妥善处理类似问题,以避免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突发情况时付出不必要的代价。如第5课的《风儿的“脾气”》中“台风中的自我保护”,第6课的《花草面前要小心》,第7课的《别让自己受伤害》,第14课的《我要求助吗》等中提到的危险情境等。
榜样学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榜样学习是人类学习,特别是意义获得与领悟的重要方式。这不仅是因为榜样如镜子一样,可以让人更好地进行对照式自我反思,还因为榜样有示范作用,有引起人模仿的驱动力。实际上,榜样学习是21世纪课程改革前中国德育最常用的道德教育方式。无数榜样故事,承载着人类精神,并将其代代传承,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中国包括尧、舜、禹传说在内的各种榜样人物形象等,都是推动人类精神前进的动力。
三、教学目标
榜样,不论真实与虚拟,都可 榜样的言行,能够将人的理想存在状态具体化,因而对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儿童特别适用。但是,在以前的榜样教育中,的确存在着问题:榜样过于成人化,事迹过于极端化,脱离儿童日常生活与理解能力,强调模仿、忽视反思等。在反思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本册教材依然将榜样学
本册教材中的榜样学习方式,一是体现在大量的绘本故事中,主要是接近日常生活中好儿童的榜样,二是强调同学之间互为榜样的学习意识,特别是建立一种同学间共同成长、相互支持的观念,改变传统上到学校只向教师学习的观念。如第1课的《镜子里的我》《保持整洁有办法》,第4课的《怎样才能不马虎》环节,就突出同学间的示范与相互学习。第四单元《我们在一起》,更是以一个主题单元的方式,强调与身边的人共在、乐群、分享、互助和共同进步的教育理念。
批判反思批判反思是道德理性的基本能力,它使人能够在现实情境中有向善的姿态与可能。依据批判与反思的对象,批判反思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核心是对某种“道德权威”的超越,如成人(特别是家长及行业)权威,他人(主要指同龄人)权威、习俗(包括法律、法规)权威等。
作为道德学习方式的批判反思,除了指向外在的道德权威的超越外,也是一种道德生活的方式,主要指明辨是非善恶,依据善的原则进行的自我批判与反思,即荀子所讲的“日参省乎己”。对低年段儿童而言,主要是引导他们形成自我批判与反思的意识,形成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教材中,批判反思的道德学习方式非常普遍。例如,在榜样学习中,实际上会出现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它也包含着反思与批判的引导。最典型的是教材中的辨析栏目,通常都会包含正反两方面的做法,引导学生养成自觉的道德分辨意识,形成正确的道德言行观念与标准。在辨析环节,一年级下册特别强调教师要回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除教材上的范例外,结合本班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况,出示一些容易混淆的例子,引导其进行批判反思。这一思路贯穿低年段教材,本册中从第一单元开始,很多课都体现着这一思路
四、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周 我们爱整洁 第二周 我们有精神 第三周 我不拖拉 第四周 不做小马虎 第五周 风儿轻轻吹 第六周 花儿草儿真美丽 第七周 可爱的动物 第八周 大自然,谢谢您 第九周 我和我的家 第十周 家人的爱 第十一周 让我自己来整理 第十二周 干点家务活 第十三周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第十四周 请帮我一下吧 第十五周 分享真快乐 第十六周 大家一起来
五、检测与评价
期末统一检测,并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