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见鬼》教学设计和反思(5篇)

活见鬼教学反思 篇1

一、教材分析与设计理念

《活见鬼》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破除迷信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文字简练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寓意深刻明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读,因此在教学中涉及大量不同形式层层递进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发展思维。

本课,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的平台,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组与组合作,同桌合作,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充分调动,从而做到在乐趣中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领悟文言文语言的凝练,在乐趣中明白世上本无鬼而心疑生暗鬼的道理。

二、教有所得

(一)梯度朗读,升华理解。

小学文言文教学离不了读,我以为应以“趣”为引导,以不同层次的“读”为主轴,读的要求层层递进。

1、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畅。文言文中有许多生僻字、多音多义词,学生不易把握,老师要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教学中揭示课题后,我范读并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完成后再组织全班齐读课文。此为初读,让学生形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然后我引导学生掌握联系上下文判断多音字读音的方法,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达到初读课文读准读通的目的,如此初步达到了把课文读正确读出声的朗读要求。

2、古今对照、读懂文意。

我本着只要学生能在译文的帮助下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现代文的语言习惯,说出句子的大体意思,不曲解、不错解就可以了。既不强调字字相对地直译文言文,也不讲解古文中的语法现象。我设计“文白对读”这一朗读形式,采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形式对读原文、译文,达到了解文章大意,加深对文章中关键词句理解的目的。

3、情境再现,读出韵味。

《活见鬼》语言简洁,用词精妙,寥寥数语将撑伞者遇鬼时的心理描写得活灵活现。怎样让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抑扬顿挫呢?显然,只停留在读懂的基础上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带着学生好好体验当时的情境,揣摩人物的心情,让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说出个性化的感受后才能把古汉语读得更美。

例如:对二人同行的场面,我着重让学生想像和交流他们在每一 时刻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对二人疑神疑鬼感同身受。在这基础之上,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相关句子,学生很容易就读出了当事者害怕、恐惧的心情,读出了韵味。再如“亟奔入其门”的“亟”字、“踉跄”和“号呼”这三个地方是学生很难读出味道的地方,而这几个疑难之处却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形象地让学生感受到这二人此时此刻的心情。看到这二人惊慌失措的样子,听到他们说了什么,怎么说的。在表演的基础上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读得更好。

另外,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文中的译文,读懂课文,并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一故事,然后结合人物的心理,去体会人物的心情,抓住重点进行点拨、指导,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训练和语言文字训练。“赴饮夜归者”因“久之,不语”而“疑为鬼”,随后“撩之,不值”而“愈益恐”,乃“奋力挤之桥下而趋”,这其中作者虽用几个字便把“赴饮夜归者”心理发生的巨大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引导学生抓住“疑”“恐”等词语,通过对关键词的咀嚼,并引导学生对情景进行想象,(久之,不语,撑伞者想______ ;投伞者想______。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撑伞者想______;投伞者想______。奋力挤之桥下而趋,撑伞者想______;投伞者想______。)在反复的研读中体验感悟两个人物的心理,在感悟人物的心理后朗读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围绕为什么“疑为鬼也”,为什么“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为什么“两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等问题的探究,最后得到结论:世上本无鬼,庸人自扰之。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三)注重学法渗透。

坚持学法的渗透,归纳文言文学习的四步曲,即借助拼音读准读通,对照译文读懂意思,把握节奏读出韵味,情景再现研读揣摩,这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希望这些学习方法能让孩子轻松阅读文言文。

三、教学中不足

1、课堂预设不充分,不善于捕捉课堂生成的问题。比如: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用肢体语言表现出了“亟奔入其门”、“踉跄而至”的含义。课堂气氛虽然很热烈,但并没有表现出惊慌与恐惧。如果在表演结束后,老师能指出:“刚才这个同学脸上带着笑表演的,表情对吗?”学生一定会幡然醒悟,应该是“号呼有鬼”,而不是“笑呼有鬼”。

2、读的'还是有些不够动情。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体会到两人内心的恐惧后,还应带着学生再读读,以悟促读,读中感悟。

3、这堂课在总结文言文学法后,最好能让孩子试着背诵全文,达到熟读成诵。

4、深感教学功底浅薄,对于教学中有些突发情况不能机智应变,驾驭课堂不能游刃有余。

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是短暂的,但我希望学生能在这读、品、演、议的过程中感受古汉语的魅力,更加热爱和亲近我们的母语。同时,也希望能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和老师们共同探讨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尝试更有效的课堂教学。

四、团队赛教心得

因为这是第一次代表年级参加团体研修比赛,心里压力还是很大的,虽然讲课、磨课的过程很辛苦,但我更多收获的是成长和幸福。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别人传授的借鉴经验固然重要,但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更让自己有独特的体会。无论是参加比赛还是做其他的什么事情,结果无论是成与败,都会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2、比赛能让自己更好的认识自己。比赛的意义在于挑战人的潜能,而在挑战的过程中才能更清楚的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我平常比较注重钻研教材,教学设计更多注重的是以什么方式来呈现这堂课,而很少用心思考学生究竟要学到什么,学生需要指导什么。其实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缺乏创新思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本次比赛让我意识到平时要把学习当成一种常态,经常反思、勤于动笔,这样才能让我的教学更精彩。

3、同伴互助有利于自己的进步。王红梅老师思维缜密,教学严谨;陈艳花老师功底扎实,课堂高效;雷菲萍老师教学机智,思维开阔;薛晓练老师思想深邃,立意深远;高卫昌老师诙谐幽默,寓教于乐。他们的智慧与真诚无时无刻不感染着我感动着我,如果说我这次赛教取得了一点进步,那不能不感谢帮助和指导我的师哥师姐们,也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次学习和成长的宝贵机会。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完善的过程,这次难忘的经历必将成为我珍贵的回忆和财富,成为我前进的动力。

活见鬼教学反思 篇2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应在紧扣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上,突出文言文的朗读和整体感受,启发学生试着了解古今词义的演变,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遵循这个原则,反思文言文《活见鬼》的教学感触颇深。

1、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语言文字训练的扎实进行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重视生字教学,让学生读准生字的音、写对生字的形、强调书写的注意点、在词语和句子中理解生字的义。另一方面是有层次性地指导朗读,先听录音画节奏、确定重音;然后自读体会,接着学生互读评议(指导时有整体上的把握,又抓住重点句进行个性化的朗读指导);最后安排了用讲故事的形式复述课文活动,第一个学生可以看书,参照注释,第二、三个学生就要求独立复述。

2、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是这一篇文言文,而是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学习新课之前,我通过回忆以前对文言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总结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激活学生已积淀的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理解课题后,我和学生一起制定学习目标,为后面的自主学习活动作了导向。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汇报交流,教师导学释疑,让学生明白互助交流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学习方法,为学生以后自主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3、整体感受的同时渗透个别词义的古今演变。

由于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距离造成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有很大的难度,所以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时重在整体感受,而不强调逐字逐句的理解。因此,教学中让学生首先听录音整体感受,然后抓重点的、难懂的词语或句子理解(如“趋”在文言文中是快跑的意思,而在现代中则是快走的意思),最后文言文与译文对比读后复述课文又回到了整体。

4、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

文言文的最大特点是语言简洁而含义深刻,因此难点的突破依靠对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挖掘与利用。如,对“活见鬼”这个词语的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运用“活见鬼”说一句话等。在语文课堂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组织学生围绕为什么“两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这个问题进行探究,最后得到结论: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5、教学的遗憾是新的起点。

“白玉无瑕”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可那毕竟是寥寥无几。纵观本次教学遗憾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间的互相评价应该加强。虽然教师动用了多种评价方式,起到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效果。但是由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对缺乏,造成学生主体地位落实不够的问题。二是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要进行检测。可以在课堂的结尾进行回顾,对照开始确定的目标,是否达成;也可以通过小测验,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活见鬼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深入地研究了教材和学生,精心地做了准备,较为成功地组织了本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成功之处

1、比较成功地运用了“定标——自学——导学——训练”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有效地组织教学。在第一个环节“激活沉淀,定标导向”,透过回顾学过的文言文、总结学习方法,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在理解课题后,师生一齐制定学习目标,为后面的学习作了导向。第二个环节“运用学法,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根据制定的学习目标,运用已经总结的学习方法,独立自主学习。有问题先独立思考,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的,在小组内讨论;实在不懂的,等一下提出来,全班讨论。第三个环节“汇报交流,导学释疑”,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检查指导学生的读通读顺、理解文句、探究明理等方面的问题,抓住重点进行点拨、指导,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训练和语言文字训练。第四个环节“拓展延伸,扎实训练”,安排了总结体会,说话训练等资料,深化了寓意,扎实了学生的基础。2、重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教是为了不教”,我帮忙学生总结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且让学生根据制定的学习目标,按照总结的学习方法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汇报交流,教师导学释疑,为学生以后自主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3、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把重视生字教学,让学生带读生字,提醒学生注意间架结构,书写时的注意点。到位地指导朗读:先自读,画节奏、确定重音,然后范读,学生对照,再个别读、齐读;指导时有整体上的把握,又抓住重点句进行个性化的朗读指导。还安排了复述课文活动,力求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训练富有层次性,复述故事时,第一个学生能够看书,参照注释,第二、三个学生就要求其复述,要求逐步提高,富有挑战性。

4、重视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如引导学生读懂“笑”字的教学,让学生明白这笑声中有笑自己傻,为什么没有多加考究就断定对方是鬼;笑自己闹出笑话,疑心太重,疑神疑鬼,这世界哪有鬼啊;这笑声中有对封建迷信的讥讽。再如,对“活见鬼”这个词语的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运用“活见鬼”说一句话等。

5、在语文课堂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组织学生围绕为什么“疑为鬼也”、为什么要“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为什么“两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等三个问题的探究,最后得到结论: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二、努力方向

本节课教学,虽然取得较大的成功,但是也存在着以下问题:

1、学生间的互相评价就应加强。虽然教师动用了多种评价方式,起到了调动学生学习用心性的效果。但是由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对缺乏,造成学生主体地位落实不够的问题。

2、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要进行检测。能够在课堂的结尾进行回顾,对照开始确定的目标,是否达成;也能够透过小测验,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活见鬼教学反思 篇4

《活见鬼》是一篇文言文。文章主要讲了明代人们信神信鬼,就在这个年代,发生了一个故事:一个雨夜,一个人持伞独行,有个在檐下避雨的人钻到伞下一同走,也不说话,怀疑是鬼,走到桥上时,持伞人把另一个人推下了水,然后跑了,到早起做糕的人家里,说自己遇到了鬼。过了一会儿,一个人浑身是淋淋的也跑了进来,说遇到鬼了。两个人都说遇到鬼了,但互相看看大笑起来。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感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否则会闹出笑话!

教这篇文言文时,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通读全文

初步了解意思。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把全文读通顺,接着,让学生借助有关的工具书,初步了解每一句话中难理解的词的意思,理解了重点词语后,我让学生试着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个别难以理解的句子,可请教同学或老师。

2、原文与译文对比

感受古代语言的优美。在学生初步了解每句文言文的意思后,我让学生试着翻译一下这篇短文的意思。翻译完后,再对照着下面的译文,看看自己的翻译有哪些好的方面,还有哪些不足。,感受古今语言的不同及古代语言的凝练和优美。

3、领悟中心

当学生理解了文言文的意思后,我引导学生联系全文思考:两人为什么“相视愕然,不觉大笑”?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文章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活见鬼教学反思 篇5

《活见鬼》这篇文章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第十册第八单元主体课文中的第二篇。这篇文章是明代的作家冯梦龙写的一个文言文,内容是两个赶夜路的人,因为途中遇雨,其中一个打起了伞,他冒雨急走,这时猛一抬头,他看见一个人立在别人的屋檐下避雨。那个人恰好也看见了他,于是跑过来钻到了他的伞下,他们共用一把伞,走了很远的路,可是这个人一句话都不说,于是他心底嘀咕:这个人会不会是传说中的鬼呢?想到这里,他抬起自己的脚试探了一下,没有想到,他的脚试了空。这下他更觉得这个人一定是鬼无疑,这样想着他的心里更加恐惧不安了。

这样并肩走了一段路,来到一座桥下,他奋力把那个人挤下桥去。于是他一路狂奔,一直走到一家糕饼店,他惊恐万状地说:天哪,我遇到鬼了。这时一个浑身湿漉漉的人也踉踉跄跄地跑了起来,失声大喊:天哪,我遇到鬼了。

这时他们发现了彼此,两人非常愕然,相视大笑了起来。

教完这篇课文,我认真做了反思,觉得在一些方面做得比较到位:

1、夯实字词基础。在这篇文章中有几个多音字,我通过注音和组词,反复地让学生读,然后又让学生写在书上,经过这样的读写结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由于是文言文,语言习惯和现在不同,所以我在教学时很注重几个文言词语,把它们跟现代文做了比较,这样既使学生明白了古今差异,又加深了印象。

但是也有一些遗憾:比如说,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或者以编排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在快乐阅读和轻松阅读中,感悟到文章所蕴含的道理,理解文章的主题。这样把课堂变成一个轻松愉悦学习的场所,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教学中,许多学生都觉得这个故事很好笑,却不能从学习写作的角度里把握人物的心理变化,我做了这样的处理:当孩子们读到 “以足撩之?”时,我启发他们,为什么他要以足撩之,当时他是怎样想的,你能揣摩他的心里吗?我相机写下这个词语:疑窦顿生。当孩子们读到“心益恐”时,他的神态表情会怎么样,他的动作又会怎么样?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我写下了:战战兢兢。当学生们读到“号呼有鬼”的时候,我启发他们:你们能想象他是个什么样子吗?总结了学生们的发言后,我写下了:失魂落魄。

经过这样的启发梳理,使学生们在以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能读住或者写出人物的心理变化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同时辅以神态和动作的描写,人物就这样栩栩如生地站在了我们的面前。

如果我再来重新教学此文,我会在以下方面进行尝试:让学生充分自读,读通古文,读熟译文,然后老师在做检查指导字词,设计一些简单的联系;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让学生依据对课文的理解,自由发挥,加以表演;最后指导学生在读演的基础上,扩充成一篇生动丰满的现代文。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