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精选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精选7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1

2、神经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知道大脑、脊髓和神经是协同工作的,其中大脑和脊髓是人体的神经中枢。

2、知道人体活动中神经传导的线路。

知识与技能

1、能够做不同部位,不同个体之间的神经反应速度实验并进行解释。

2、能够解释人的神经反应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道保护神经中枢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知道人进行各种活动时,神经的反射线路(即反射弧)

教学难点:

能说出人体进行不同的活动时,神经传导的线路。

教学准备:

人体神经系统挂图,两支削好的铅笔(每人),一块橡皮。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同学们,我们同桌同学之间来做一个游戏,看看谁被打到手的次数多,谁被打到的次数少,每位同学实验五次。

2、讲明游戏的规则和要注意的事项。

3、开始测试。

4、学生汇报实验的结论,并讨论分析原因。

5、共同讨论分析原因后,得出实验的结论。每个人的反应速度是不相同的,反应快的人不易被打到手,反应慢的同学则被打到手的次数比较多。

6、质疑:我们大家所说的反应快慢是怎么一回事。

引导讨论:将学生已有的前知识引入到即将进行的新知识研究中来。

二、探究人体内的神经是怎样分布和传递信息的。

1、谈话引入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知:人对外界的刺激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那么外界刺激的信号是通过谁来帮助传递的?我们大脑发出的命令又是通过谁帮助传向身体各处的?

2、学生讨论、汇报。

3、提问:请大家分析一下,向大脑输送信号的神经和传递大脑发出命令的神经会不会是一种神经呢?

4、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不会是同一种神经,因为它们传递信号的方向不相同,传递信号的作用也不一样)

5、小结:

把信号从感官或身体的其他部分传入大脑(或神经中枢)的神经称之为传入神经,因为这种神经的作用是传递感知的,所以又称为感觉神经,把大脑发出的信号(命令)传递到肌肉等处的神经,称之为传出神经。因为这种神经传递的命令大多是分布到肌肉上去的,指挥身体的运动,所以又被称之为运动神经。

6、谈话:神经在身体各部位的分布是否均匀呢?

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吧!

7、学生实验

测测皮肤里神经的敏感性,通过实验探测到身体的不同部位感觉有很大的差异,说明神经末梢在身体的各部位分布是不相同的,有些部位分布多,有些部位分布少。

三、了解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相同。

1、谈话: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它分管人类的感觉、运动、语言、思维、记忆和情绪等功能,它是人的高级神经中枢,人类的绝大多数活动都要经过它的思考并做出判断。和脑相连的是脊髓,它位于椎管里,它和大脑共同组成了人体的神经中枢,只不过它是低级的神经中枢,只能分管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排便、排尿反射等。

2、学生活动

同桌同学互做膝跳反射实验。(眨眼反射等)

3、讨论

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①从脑发出的神经叫做脑神经,它主要分布在人体的头部和内脏,相关的反射活动是不经过脊髓的,如人“看到红灯停、绿灯行”,相对应的反射活动过程是这样的:(反射弧)

大脑

眼传入神经↓作出反应

(接受红、绿灯信号)(视神经)脊髓→传出神经→腿部肌肉

②从脊髓发出的神经叫脊神经,它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躯干和四肢,相关的反射活动是要经过脊髓的传递的,如人的手触摸到仙人掌后,会很快地缩回来,相对应的反射活动过程是这样的。(反射弧)

大脑

上传信号↑↓作出反应

手上感应器→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

四、总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2

4、造房子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与小组同学一起,参与设计房子,会计算房子的用料。

2、能够与组内同学密切合作,建造房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代房子和现在房子的特点。

2、知道设计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造房子的艰辛和快乐。

2、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

教学重点

设计并建造房子

教学难点:

设计房子

教学准备

1、有关建造房子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2、有关各种房子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人们居住离不开房子,你知道房子有哪些不同的类型么?

2、欣赏一些不同类型的房子,说说它们都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3、如果让你来建造一幢房子,你会建成什么样子。板书:造房子。

二、学习新课

1、初步总结房子类型,看书上的图片,分析。

思考问题:古代房子和现代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学生谈论,汇报

2、探究造房子的原理

(1)谈话:刚才我们比较出现代的房子在高度、功能等方面远远优于古代的房子,在建造的时候要考虑到哪些因素呢?

(2)学生谈论,罗列,汇报

(3)引导:根据已经学过的《折形状》和《搭支架》,怎样建造既省材料有牢固的房子,你们有些怎样的建议?

3、造房子活动

(1)我们造房子可以用的材料(提示:我们建造的是房屋模型,所选材料的可行性)

(2)分析材料

怎样把可用的材料变得更结实(结合《折形状》所学的知识)

怎样连接这种材料(结合《搭支架》所学的知识)

(3)分析书上的图,你从图上能学到什么经验?

学生讨论,汇报

4、动手操作

分小组自由搭建,教师巡视指导(提示:模型不宜过大)

5、评比,总结。

三、总结

总结全篇活动

欣赏各种建筑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3

2、认识矿物的性质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认识常见的矿物。

2、认识一些矿物对矿物分类。

知识与技能:

1、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对矿物分类。

2、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3、知道矿物在颜色、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用科学眼光和探究精神了解发现我们大自然中的矿物。

教学重点:

认识矿物的性质。

教学难点:

区分透明与半透明的矿物。

教学准备:

花岗岩、放大镜、《科学材料袋》、纸、彩笔、矿物、食盐、挂图、岩石标本、小刀、铜钥匙、玻璃。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花岗岩的矿物组成。

1、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谁能说一说,花岗岩有什么特点?

2、学生观察,教师引导。

3、提出要求:A、用放大镜观察花岗岩。B、把你新的发现用彩笔绘出来。

4、学生分组观察(画图描述花岗岩颜色,颗粒等方面的特点)

5、学生代表发言,师生共同交流。

6、归纳:花岗岩中有白色、肉红色、黑色的颗粒。

7、教师用科学术语解读:“花岗岩”

(二)认识常见的矿物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矿物岩石标本,学生分组观察。

2、问题:你们看到的是什么矿物?

3、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

4、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矿物标本。

5、教师发问:“你知道哪些矿物?”

6、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第二课时

(一)观察研究矿物的特征

1、师述:现在各小组讨论,还想从哪些方面来认识矿物?各组拿出方案。

2、学生分组制定观察矿物性质的方案,教师巡视引导并参与讨论。

3、学生代表介绍本组探究方法。

4、教师评价并引导,修改造作细则

5、教师巡视,学生向由探究并及时交流。

6、教师提示(安全教育);如何用铜钥匙,小刀刃,玻璃的硬度来判别矿物的硬度。

(二)交流矿物的性质。

1、分小组汇报各自的探究成果。

2、组织学生互相和补充。

3、教师评价和小结。

(三)了解矿物的用途。

1、教师提问:A、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矿物?

B、工农业生产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矿物?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介绍。

(四)总结

1、学生代表(以小组为单位)谈学习收获和对自己的评价。

2、作业:查阅有关“矿物岩石”的科普资料。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4

第三课 《昼夜交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想象。

(2)能够读图判读晨昏线,并能够运用晨昏线的特征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学挂图解释昼夜现象,运用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现象,运用教学挂图分析晨昏线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本质性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探究昼夜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根据已知条件推算某地的时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昼夜交替的图片,投影仪、地球仪等。

学生准备:

手电筒,小地球仪,搜集“人类对昼夜交替的成因有哪些不同的观点”资料。

时间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比较思考:昼夜是怎样形成的?

1、师:在连续24小时(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中,会出现哪些现象?(白天和黑夜)

2、出示校园(或周边村庄)白天和夜晚的图片,学生欣赏优美的景色。

师:关于昼夜现象你有那些感兴趣的问题?

3、学生交流:

(1)昼是什么意思?夜呢?昼夜交替是什么意思?(太阳的东升西落,太阳不断的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2)昼夜交替时动植物有哪些变化?

(3)昼夜交替时人们的生活规律是怎样变化的?

(4)昼夜交替是否与地球、太阳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5)昼夜交替的成因是什么呢?

师: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关于昼夜交替的成因。

二、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1、游戏活动:

(1)师: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是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的?可能有几种情况?

(2)、学生讨论并交流。(人不动自己转、自己不动别人绕着自己转、两人都转但转的速度不一样)

师:那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以上三种情况,会是哪一种?)

2、教师演示实验:

(1)用地球仪和投影仪做昼夜交替的实验。学生观察。

(2)师: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动?(逆时针转动。)

(3)启发学生质疑:在这个实验中你认为有哪些地方值得注意?

3、你们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吗?

(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

4、学生实验,交流操作注意点。

5、学生分组讨论昼夜的成因。(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会交替出现。)

第二课时

一、研究不同地点所处的时间差异

1、师:我们观察转动的地球仪,想一想地球上一部分国家和地区是白天的时候,哪些国家和地区正处于黑夜?哪些国家和地区处于清晨?哪些国家和地区处于黄昏?

提示:先找到“昼夜交界线”,(这是教学本部分的关键)然后再判断;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时,哪边先进入白天,哪边先进入夜晚。

完成小练习:

小组实验,在横线上写出国家或地区的名称。

当_____________是白天时,__________________是黑夜,_______________是清晨,__________是黄昏。

2、拓展思考: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那么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观众应该分别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

提示:要确定这些国家所处的位置,与我国的位置进行对比;还要考虑地球自转方向。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师作适当介绍:

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美国主张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游泳、篮球、田径的决赛放在早上8:00进行。

二、信息交流

1、师:就“昼夜交替”的话题,自古以来人类有哪些不同的观点。(结合课前搜集到的知识信息和书上第8页的内容进行交流。)

2、小组讨论后班级交流:这些观点当中哪一种更加可信?找出这几种观点中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

3、交流:人类对昼夜交替的成因还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4、师:了解了这些资料之后,你们还有什么想法?

三、作业

布置学生写研究昼夜交替的科学小论文。

了解古人对昼夜交替原因的探索,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对探索宇宙的艰难历程,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认识到:科学史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地球自转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5

2.怎样移动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

2、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

2、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2、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重难点:

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果糖罐头、螺丝刀、一根比较结实且长的木棍、支撑用的木墩;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2、学生准备:

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

1、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现在我打不开罐头。你们谁能帮助我?

【说明】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让学生直接用手开;如果打不开,再问学生是否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忙。

2、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提问: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4、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杠杆。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谈话: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

(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

3、分组实践操作活动。

⑴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

⑵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

⑶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硬币,观察发现了什么。

⑷指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⑸预测: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币上再加一枚,会发生什么?

⑹做测试,并记录结果。

⑺找出一种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两枚硬币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实验并记录他们的答案。

⑻在尺子两端放不同枚硬币的前进下,寻找到多种使尺子平衡的方法。

4、分析讨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5、讨论:

⑴杠杆是否都省力?

⑵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作简单示意图表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认一认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

2、说说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⑴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杆?(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手推车、夹壳器、园艺剪刀等。)

⑵生活中用到哪些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费力还要用它?它还有什么作用?(铁锹、扫帚、镊子、钓鱼杆等,因为使用它们可以使操作活动变得更加方便。)

⑶生活中哪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跷跷板)

3、观察课本插图: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4、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

四、课后小结: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6

第三单元 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

1、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需要查阅资料,选择合适的方式搜集有关信息

2、能用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一些植物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知道常见的营养繁殖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到营养繁殖中栽种一种植物的乐趣对栽种的植物感兴趣、愿意照顾栽种的植物

教学重点:

知道植物除了种子繁殖外,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繁殖。

教学难点:

利用一些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

教学准备:

让学生带一些常见的植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植物怎样繁殖后代的,你能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你在家看到过父母种菜或是种花吗?他们又是怎样繁殖这些植物的?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提出问题: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出示课题)

4、学生先写下自己了解的知识,然后再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有些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如白菜、萝卜、油菜、向日葵等,还有些植物不用种子繁殖,例如天竺葵、吊兰、马铃薯、生姜、菊花、落地生根、水仙等,这些植物分别是用植物的根、茎、叶来繁殖的。

二、研究营养繁殖的方式

1、教师用大屏幕展示课文中的五种植物:落地生根、马铃薯、吊兰、生姜和水仙球。还可以展示更多营养繁殖的例子。带领学生一一分析:落地生根的边缘向下会长出一些不定根,向上会萌发出一些小叶子,摘下带有不定根的小叶子,直接插入土中就可以成活。马铃薯切块繁殖,只要上面有一个芽,就会长出一个新的植株来。吊兰的茎上会结出小苗,小苗下部带有不定根,所以落在土中就能繁殖。生姜是块茎,在他的茎节上向上能“冒出”小芽向下能长出不定根,所以不用种子也能繁殖。水仙鳞茎旁边会长出小的鳞茎,植入土中又可以发育成一株新的水仙,所以水仙用鳞茎繁殖。

2、根据大家的讨论和刚才的展示,你能整理出植物繁殖的类别吗?

3、小组讨论后汇报: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还可以用茎、叶、或根来繁殖后代,这种营养繁殖或是无性繁殖(克隆)。

三、指导学生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栽种植物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植物怎样用营养繁殖方式进行繁殖了,你想自己用营养繁殖方式来繁殖一种只物吗?说一说如何繁殖。

1、小组交流扦插、压枝、分株等技术方法和注意事项。

2、指导学生亲自动手繁殖自己喜欢的植物。

3、小组之间互相参观、评价栽种的效果。

4、师生共同小结活动。

课后反思: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7

4.拧螺丝钉的学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

2、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

3、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2、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

教学重难点:

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教学准备:

演示器材:汽车资料课件、汽车模型、扳手、螺丝刀、打蛋器、钥匙、辘轳、游船图片及简单运动示意图。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弹簧秤、钩码、细圆木棒、大小不同的塑料饮料瓶、螺丝钉、木块、扳手、实验记录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1、操作竞赛:选择合适的工具,比一比哪个小组可以又轻松又迅速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

2、交流:获奖小组交流操作方法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

⑴自己是怎么样做的?

⑵为什么要这样做?

二、观察实物,认识轮轴

1、谈话:谁对汽车方向盘比较熟悉,请给大家介绍一下。

2、出示汽车方向盘的图片,观察分析:汽车方向盘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

3、观看录像:驾驶员是如何操纵方向盘改变运动方向的?

4、交流观察收获。

5、小结:汽车方向盘分为两部分,一个大轮子和一根长轴;轮固定在长轴的一端;当我们转动轮时,长轴也跟着转动,并将运动传递给其他机械。

6、讲解: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

三、制作轮轴,研究作用

1、学习使用简易材料制作一个轮轴。

方法1:利用工具箱提供的材料,由大滑***、小滑***组装而成。

方法2: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

2、演示各组制作的轮轴并设疑:使用轮轴能够省力吗?

3、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4、分组实验,研究轮轴的作用。

⑴将轮轴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轮和轴;

⑵用弹簧秤在轮轴上提起两个钩码,观察读数;

⑶换更大的***,重新测量所需要的力;

⑷换钩码数量,测需要的力。

5、教师巡视指导,督促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6、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7、小结:轮轴能省力。省力的多少,和轮与轴的大小比例有关。

8、讨论研究:为什么使用轮轴能够省力?

⑴如果把轮轴比作一个杠杆,它的支点在哪里?动力点在哪里?阻力点在哪里?

⑵根据杠杆原理,解释一下使用轮轴为什么能够省力。

9、小结:轮轴相当于一个杠杆,轮和轴的中心点是支点,作用在轮上的力是动力,动力作用的点在轮的边缘上,叫动力点;作用在轴上的力是阻力,阻力作用的点在轴的圆盘边缘上,叫阻力点。因为轮的半径总是大于轴的半径,所以作用在轮上的力总是小于轴所负荷的力,所以使用轮轴能够省力。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10、解释:为什么再大的汽车,只要驾驶员轻轻地转动方向盘就能改变它的方向?

四、实践操作,迁移扩展

(观察课P9插图,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⑴这个器械的轮是什么?轴是什么?

⑵这个器械如何使用更省力?

板书:拧螺丝钉的学问

轮轴的作用:

1、省力。

2、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课后小节: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