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教学设计优秀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蜀相》教学设计优秀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蜀相》公开课教案 篇1

一、学情分析和教学设想

古诗鉴赏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也是一个难点。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教师经常面临着这样的困惑:在鉴赏古诗时,学生对课文把握透彻,领悟深刻;但是,单独做题时,却一筹莫展,无从下手。怎样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联系起来,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上掌握的方法去解决课外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本课便是笔者在这方面进行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教授《蜀相》这首诗时,笔者的设想是让学生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单元要求“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采用“提问法”来授课。为此,设计了读、问、背、练这几个环节,力图让学生通过掌握作者和主人公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迅速进入诗歌中去,并能从诗歌中读出个人的体会。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杜甫的生平,背诵全诗。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作品创作的背景,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品味关键词语,进而把握诗句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三、教学重点

1、诗中有关诸葛亮的典故;

2、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体悟作者感情。

五、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六、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近杜甫。

韩愈在《调张籍》中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杜甫,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有着积极的入世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有着心念苍生的博大胸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坚持着这样的生活信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但是,杜甫的生活并不如意,他一生颠沛流离。在他人生的最后时期――“安史之乱”后的第五年――公元759年,诗人来到成都,开始了他“飘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人飘泊成都期间所写的作品――《蜀相》。

(二)紧扣文本,知人论世

1、诗歌的题目是“蜀相”,所指的是三国时期刘备蜀汉政权的丞相――诸葛亮。元代方回《瀛奎律髓》中说:“子美(杜甫字)流落剑南,拳拳于武侯不忘。”那么,本首诗的哪个句诗,具体描述了诸葛亮的事迹?

明确: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2、在这几个诗句中,杜甫提及了哪些史实?它可以让我们想起诸葛亮的哪些际遇?

明确:

“三顾频繁”、“两朝开济”、“出师未捷”这三个“史实”。

诗句史实际遇

三顾频烦天下计三顾茅庐

定计天下得到用武地

两朝开济老臣心开创蜀汉

济助后主施展个人才华

出师未捷身先死出师未捷

身死前线壮志未酬

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诗,包含了作者杜甫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

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小结1:

诸葛亮帮助刘备开创蜀汉事业,又辅佐刘禅支撑艰难局面,建立了丰功伟业,是个德才兼备的人物。诸葛亮死后,被封为武侯。后人建有武侯祠,用来纪念这位忠心耿耿的旷世英才。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英年早逝,赍志而殁。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长”字,能否改为“常”字?

明确:

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长:永远,永恒;毫无例外。常:常常,经常;偶有例外。

6、作者说,“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里的“英雄”,指的是什么样的人?那些“泪满襟”的“英雄”群体之中,是否也应该包括作者本人?

明确:

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人们。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作者从小志存高远,却一生坎坷,郁郁不得志。

7、既然“英雄”之中,包括杜甫自己,我们就来看看,杜甫为何会为诸葛亮而泪满衣襟。请完成以下表格,比较杜甫和诸葛亮在某些方面的异同。

诸葛亮杜甫

个人抱负北定中原,

兴复汉室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

生平经历三顾茅庐

白帝城托孤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遭遇原因得逢明主怀才不遇

命运出师未捷

身先死壮志未酬身已老

小结2:

诸葛亮的抱负,是“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杜甫的志向,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由此可见,天下英雄,往往以天下为己任,抱负相同,使命类似!也正因此,才有这样的说法:“惺惺惜惺惺,英雄惜英雄。”

8、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为何“英雄”们尤其感到痛心?

提示:历史上“壮志未酬”的“英雄”,还有哪些?请以我们熟悉的诗人和词人为例,说说其事迹和相关的诗句。

明确:

虽九死其犹未悔。

(战国?屈原《离骚》)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南宋?陆游《书愤》)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南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南宋?辛弃疾《破阵子》)

小结3:

世俗往往以成败论英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然而,英雄的成功,既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更不可逾越客观环境和条件。这是功利、浅薄的世俗,所不明白的地方。“未捷先死”之身,和诸葛亮的“定计天下”的雄才,所构成的,是一种无法超越的客观矛盾。这种矛盾,是宇宙的久远和人生的短暂之间的矛盾。这是人生诸种矛盾之中最无法逾越的一种。诸葛亮得逢明主,拥有用武之地,尚且赍志而殁。这更令那些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英雄”,断肠恸哭!

后世的英雄,与其说,在为诸葛亮的结局和归宿而流泪,不如说,也是在为自己的命运和遭遇,而流泪!

(三)赏析景物,品味词句

教师过渡语:

这样看来,诗歌好像只要后面的四句,就已经说够了意思。那么,作者为何还要写前面四句呢?让我们再来学习诗歌的首联和颔联(齐读前四句)。

9、前四句,紧紧扣住了哪一个字来写景?这一个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寻”:特意去找,急切去找。

“寻”字,体现了作者的一种情感――崇敬、仰慕。

祠堂周围都是高大茂盛的柏树,渲染了什么氛围?

明确:庄严肃穆

小结:松柏有万古长青之意,暗指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常在。

10、作者在丞相的祠堂,到底“寻”到了什么景?

明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1、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试将这两句诗改动一下,大家对比分析,看原诗句用词之妙处: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明确:

改动之后,境界全变。

改动后的诗句,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这,显然不符合作者景仰蜀相诸葛亮的心境和原意。

而在原诗句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这本是赏心悦目的无限春色,却空空荡荡,无人欣赏。因为“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碧草萋萋,无人欣赏;黄鹂婉啼,无人倾听。因为,人们(也包括作者杜甫自己),景仰蜀相诸葛亮,其他一切,都已弃置一旁,无心问津。衬托手法,乐景衬哀情,十分巧妙。

因此,原句用词,情感极其庄重,手法极其高明。

(四)走近诗人,探究题旨

12、杜甫在《诸葛庙》一诗中这样说:“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很显然“丞相祠堂”,是用不着反复寻找的。那么,作者“屡入”武侯祠,到底是要“寻”什么?

明确:

当时的唐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藩镇割据,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心系国家的诗人杜甫,是多么渴望能有一

初中语文《蜀相》公开课教案 篇2

一、学习目标

1、鉴赏李白、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2、理解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中国文人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李白杜甫所代表的的中国文人精神

三、教学过程

1、导语:中国诗歌史上有一座双子峰,他们就是唐朝李白和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的诗写出了这两位诗人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今天,通过解读《蜀道难》《蜀相》,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们不同的精彩,感悟他们相同的精神。

2、展示教学目标:鉴赏李白、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理解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中国文人精神。

3、学习活动一:

诵读感受李白杜甫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请风兮诗社的同学为我们展示两首诗的朗诵要求:随机找同学点评,从对诗歌的理解与把握、句子轻重缓急的处理、停顿等方面进行点评。

活动预设: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魅力,感受乐府诗与律诗的不同诵读方法,学习朗诵的基本方法,停顿、句子的轻重缓急的处理、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体会文字的魅力。

活动设计:学生分小组进行朗诵比赛,每个小组选出最优的一名与其他小组PK,每个同学都要参与进来,要在活动中有所收获,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活动效果:理解不同的艺术风格《蜀道难》想象奇特,夸张大胆,多用神话故事入诗,多种修辞手法引发我们对雄奇险峻的蜀道的想象,读来有豪放飘逸之感。《蜀相》以历史人物入诗,引发我们对现实的思考,诵读让人感觉沉郁顿挫。

4、学习活动二:

思考:这两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要求有理有据,从原文中找出你觉得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赏析:文中写了表达了情感。

活动预设:学生从诗中的重点句子的赏析,理解诗歌的情感。学生从诗歌找出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进行赏析。

活动设计:上节课已经布置了预习任务,学生1分钟时间准备,1分钟后随机点名学生进行交流。要求学生要有理有据,不能脱离文本。

活动效果:锻炼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

5、设计追问:这两首诗在情感上有没有相同之处?

活动预设:引导学生找出两位诗人在情感上的相同之处追问:壮志难酬,是什么样的壮志?蜀道艰难,难在哪里?

展示:李白和杜甫这种自己身处困境依然爱国爱民的情怀,在其他作品也有体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白《子夜吴歌》

吴牛喘月时,拖船亦何苦。

李白《丁都护歌》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凤凰台》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杜甫《岁暮》

相同的文人精神李白出蜀,为的是大济苍生的抱负。尽管经历磨难,深陷困境,却改变不了他的一身傲骨,满腔豪情,消磨不了他的济世壮志,爱国热忱。杜甫入蜀,为的是忠君爱国的理想。一路颠沛流离,几番身陷囹圄,一生贫困潦倒,但仍改变不了他心系苍生,胸怀国事的儒家情怀。

人们用“诗仙”“诗圣”来称呼李白、杜甫,除了是对他们文学成就的仰慕,又何尝不是对他们始终将目光关注在苦难人民身上的一种赞颂。

6、学习活动三:

微写作:结合自己对李白、杜甫所体现的中国文人精神的理解,回顾历史,为你喜欢的历史名人写一段文字。

教师下水文段:在我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李白、杜甫一样无论在怎样艰难的境遇下仍心怀家国天下的文人。孔子辗转于各国,风餐露宿。遭尽冷眼,难不难?难!可无助的人民,战火狼藉的的国家让他无法停下奔走的脚步苏轼,一位志在辅国济民的文人,却在丑恶的官场倾轧中被一路贬到天之涯的海南,受尽屈辱,难不难?难!可他身上流淌的文人济世报国的血液让他忘记了自己的苦痛,只看到人民的苦难。庚子年初,一场大疫举起了它收个生命的镰刀,病毒未知,感染情况未知,逆行武汉,难不难?难!可惊慌失措的武汉人民,让耄耋之年的钟南山,在疫情最危急的关头,毅然踏上逆行的列车,在死神的镰刀下抢救生命。

7、布置作业:

(1)必做:修改完善今天所写的文段

(2)选做:文化需要传承,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你认为应该如何传承这文人精神,写一段文字,要求有文采有思想。

《蜀道难》《蜀相》练习

(1)必做:修改完善今天所写的文段。

(2)选做:文化需要传承,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你认为应该如何传承这文人精神,写一段文字,要求有文采有思想。

《蜀道难》《蜀相》课后反思本次课基本完成了预设的任务,学生思考认真,发言积极,讨论热烈,多有灵感的火花显现。主要存在下列问题,希望能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

(1)学生诵读时间还是少,探讨层次问题时占用时间较多,可就学生的回答简单提示然后明确即可。

(2)研讨文本时应该提醒学生各组由一个同学主持,其他同学参与意见,避免七嘴八舌乱了章法。今后定当再接再厉,多思考,多学习,在生本方面更进一步。

蜀相教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所以老师很喜欢唐朝乐队的歌。唐朝乐队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摇滚乐队。老师最喜欢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喜欢这首歌,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带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归路。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极大抱负却壮志难酬的人。这首七言律诗《蜀相》就是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就的。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

2、《蜀相》是一首古诗。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疑会大有好处。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感情、格律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二、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或:那么,有谁能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吗?)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是读得如奔流瀑布一泻千里,还是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是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还是读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难”?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3、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听诵读录音,再集体朗读全诗。

4、学法指导一: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感情。

三、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诵读。

1、刚才同学们诵读时很自然的注意到了诗句中的停顿。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X一XX一XX一X和XX一XX一X一XX。

2、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3、诵读指导:要读准节拍,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4、再放诗歌录音,同学们跟读。

5、学法指导二: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刚才,我们通过了解诗歌的基调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诗歌的诵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感情,并据此更深一步的来把握诗歌的诵读。

2、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或者点拨:根据这些内容,你们可以怎样来形容诸葛亮?在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词该怎么加?该加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如:雄才大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心耿耿等。)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7、个别读,集体读,听录音读,再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该怎么理解?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平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7、合上书听录音,跟着背诵。

五、课堂总结(请学生来进行):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平仄、读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联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图》)

六、作业:背诵全诗

语文公开课蜀相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重点: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一提起诗,我们就会想到李白,想到杜甫,李白代表诗歌浪漫主义的高峰,杜甫代表着现实主义的高峰。大家想想我们曾经学习过杜甫哪些诗篇?记得哪些诗句?(师生共同回顾)今天让我们走进杜甫,学习他的另一篇名作《蜀相》。

二、参读资料,了解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歌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的政治黑暗、人民疾苦的广阔社会生活,其诗作被誉为“诗史”

三、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1、学生自读诗歌。

2、纠正字音。

3、教师范读。

4、集体再次齐读。

5、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悲凉、伤感。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6、请我们班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一读。同学们推荐一位。

7、诗言志。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学生归纳:“寻”字。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寻”能表达这种感情。

“泪”字。因为全诗表达得是作者的惋惜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

教师小结: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四、涵咏字句,品出诗味。(合作学习 辅以多媒体)

1、我们来看此诗的首联,如果“丞相”换成“蜀相”如何?

明确:丞相是属于国家的,蜀相仅仅属于一个小地方。丞相一词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

2、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题为“蜀相”,却从“祠堂”写起,有何用意? 柏森森有什么深意?

明确: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柏森森”总写环境,令人肃然起敬。

3、颔联能否改成“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明确:不能。“碧草春色”“黄鹂好音”不算荒凉之境,应该是春意盎然的景象,这也可以表达作者的心情。因为景虽好,但作者无心欣赏。用“尽”“皆”传达的是兴奋的高兴的心情。

这是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在士大夫的潜意识里,芳草本为贤者设,赞歌只为英雄唱,红花绿叶,芳草美人,方相得益彰。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啭,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对眼前景,思祠中人,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所以,“自”“空”二字是诗人发出的深沉感慨。

4、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些词概括字诸葛亮的功绩?

明确:上联的“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侧面映衬。下联的“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指辅佐刘禅继位。这表达出作者对他的敬仰。落脚点在“天下计”和“老臣心”。“天下计”说明他的雄才大略。“老臣心”说明他忠心耿耿,无私报国。 诗人借这两句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慕之情。

5、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明确:英雄指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当然也包括杜甫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因为许多人与诸葛亮经历相似,也壮志未酬,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如杜甫,尽管想当贤相,却不得重用,只有仰慕别人的份,因此必然会“泪满襟”。

6、小结:杜甫的咏史诗是有其特点的,这就是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自身。《蜀相》不是为咏史而咏史,为歌颂诸葛亮而歌颂诸葛亮。而是借诸葛亮的功业未遂来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同时也要求自己,自己的朋友“早据要路思捐躯”,像诸葛亮那样国而忘身;还希望唐肃宗能像刘备那样,能够信任像郭子仪等那样忠心耿耿的老臣。

五、参照所学,拓展延伸

结合《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探究杜甫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 “沉郁”指诗歌的情思特点:“沉”,深沉,沉厚。“郁”,郁陶,即许多的情感、忧愤蓄积于胸中。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表现国家安危,关心民生疾苦的主题。“顿挫”指诗的结构与语言声律等表现形式。它是为表现“沉郁”服务的,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顿挫”即抑扬,这里不仅指语言声调的停顿、转折,有轻重、徐急之美,而且还能指感情表现的曲折跌宕,回肠九转,含蓄深厚,反复低回,感情深沉阔大。

初中语文《蜀相》公开课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品味诗歌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2、通过比较鉴赏,把握诗歌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认识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教学重点: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

教学难点

品读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探究法、读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天下文章出四川。青莲诗,相如赋,东坡词,此三者独步天下。蜀道虽难,但蜀地的雄山奇水却是孕育无数文化名人的灵秀沃土。武侯祠,杜甫草堂则在不断变换的时光里见证着岁月的沧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鉴赏诗仙和诗圣为我们留下的著名诗篇——《蜀道难》和《蜀相》。这两首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本节课我们通过诵读比较诗歌,侧重异中求同,品味诗歌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比较鉴赏,把握诗歌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认识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

二、初读感知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了解不同体裁诗歌在节奏韵律、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曾国藩

1、生大声朗读诗歌,思考《蜀道难》与《蜀相》有何不同之处

2、学生分组合作探讨,小组交流:《蜀道难》与《蜀相》的不同之处

3、小组代表发言交流,师点拨总结。

三、品读感悟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

生朗读诗歌

(指名读,齐读)

《蜀道难》与《蜀相》有何相同之处

(温馨提示:借助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PPT出示《蜀道难》与《蜀相》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知人论世

1、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个人)

2、居安思危,忧国忧民(家国)

3、家国情怀滋养华夏魂:

范仲淹在岳阳楼里表心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辛弃疾沙场秋点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林则徐虎门销烟,长中国志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毛主席在橘子洲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四、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家国情怀是几千年来扎根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精神元素。展开中国古代诗书的浩瀚长卷,我们读到的满是家与国的一体一元,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不读诗书,无以言志。家国情怀从古至今在作品中绵延不绝,对于“家国情怀”,你有怎样的体验与认知?

请结合你的个人鉴赏经验,动笔写一写200字左右即可。

1、限时写作

2、生交流,师生点评

五、小结

青春寄语隐匿在诗词歌赋中的是“家国”思恋;浸润在字里行间的是“家国”心绪;氤氲在浅唱低吟中的是“家国”情结。青春确可百态,时代给了我们舞台。请牢记家国情怀,肩挑责任和担当,我们不做时代的过客。奋进在新时代,青年应做好接力。一个伟大时代的青年,必是传承中华文化之精粹,怀一份家国情怀,具有心怀天下的胸襟和宁折不弯的脊梁,才能为家为国担当履责。生于伟大的时代,必铸就伟大的梦想。“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六、课后作业

评测练习课后巩固练习:

1、拓展阅读比较《蜀道难》诗与《送友人入蜀》诗的异同点。

送友人入蜀:见说蚕从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何必问君平。

(君平:汉代的隐士,后来在成都占卜算命为生)

2、小练笔:为李白或杜甫写一段颁奖词实例: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杜甫一生颠沛,半世流离。你在乱世中用平实的语言写下了一句句脍炙人口的诗句。不似李白之浪漫洒脱,你更屈服于现实的社会;不似李清照的婉约细腻,你用赤子之心爱国爱民。你的憎恨,你的热爱,你的担忧,无处不在。你忧国忧民忧天下,你将心系于普天之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你心底渴望的梦想。

2、观看cctv—1综合频道周六晚上八点《经典咏流传》。

蜀相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教学难点

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生平提示: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二、诗歌分析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祠所在了。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不错,诗的一开始作者以设问提起,好像凭空高歌,飘然不俗。然后自答:就就在那古柏森森的锦官城外的地方!紧接着他写下了祠堂内部的荒凉景色。满院的绿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荫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无人欣赏。景色的描写中灌注着感物思人的情绪,为下面转写人事作了过渡。

五、六两句凝练地概括了诸葛亮的功绩;诗人专程为凭吊诸葛亮的祠堂,自然要想到他的生平: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恩遇,出山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取荆州,定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六出祁山,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这样的辉煌业绩,被诗人用两句话概括出来,既有高度的文字技巧,又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品德和智慧的倾慕。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诸葛亮统一全国的理想毕竟没有实现,所以诗人在尾联中说“出师未捷身先死”,包含了无限惋惜。这种惋惜当然不只是杜甫一人有,后来有志于匡扶社稷的英雄们,都曾为之痛哭流泪。而杜甫的这首诗对后代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载,时隔四十多年,永贞革新失败,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就曾吟诵过杜甫的这首诗。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正要收复祖国山河时,不幸病危,临死也曾吟咏过这两句诗。这一方面说明了杜诗的成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诸葛亮的浩然正气激动人心。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叹自己未能像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去建功立业,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怀古寄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正如《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三、作业

背诵这首诗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