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一等奖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整理的沁园春长沙一等奖教案优秀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一、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二、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

一、教时:1课时。

二、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三、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四、教具准备:

1、投影片

2、录音带:范读带、配乐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

2、简介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二、诵读鉴赏

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①播放范读录音磁带,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②生齐读,熟悉内容。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①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②理清思路:(见预习提示)

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③初步概括形象特征:(外观其行,内察其心)

明确:独立深思,忆旧言志。

④自由朗读,试行背诵。(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

检查背诵,若不能背,说明原因可能是没有进入意境;若能背,指出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3、鉴赏评价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独立”这个词,好像不符合毛泽东豪迈、潇洒的个性,是不是降低了词的格调?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见p171注释①背景说明),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参见练习三提示: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那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借景抒情、哪些地方是直抒胸臆、哪些地方是怀人忆事抒情?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a、“看”统领的借景抒情写到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如果让你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毛泽东眼中的秋景的特点,应该怎么说呢?(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板书:诗人、关怀天下)

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

b、“怅”、“问”直抒胸臆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朗读提示:要读出深思。

c、“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

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沁园春长沙教案 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板书)。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板书)。

三、整合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四、赏读结束

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 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课题导入 篇2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字音、字形、词语,背诵全文。

②初步把握意象、意境的内涵。

③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④学会以意境为切入点鉴赏词作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读教学法。

②感情体悟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凌云壮志,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远大理想,奋发向上,拼搏进取。

教学重点:

1、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掌握。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1、意象的理解与把握。

2、明确意象、意境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东方红》,这是一首歌唱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歌曲。毛泽东不仅是伟大领袖,人民心中的红太阳,还是优秀的书法家、诗人。

毛泽东善于用古典诗词抒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我们今天所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反映了他青年时期的人生理想。

二、介绍“词”的相关知识

1、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歌唱的。后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故又称“诗余”。

2、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规定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又叫“填词”。按照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

三、背景介绍

1925年,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蓬勃高涨,发展迅猛。另一方面,反动势力疯狂镇压,中华民族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

长沙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25年重回长沙,重游橘子洲,想起革命形势和往事,心潮澎湃。

四、读文,正音

1、学生自由朗读。

2、正音

沁(qìn) 舸(gě) 廖(liáo)廓(kuò)

遒(qiú) 峥嵘(zhēng róng) 遏(è)

五、突破难点

1、上片主要写了哪些意象?主要特征是什么?

2、这些意象的特点表明了什么?

意象(壮丽)――积极向上,昂扬奋进,抒发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借景抒情)

3、壮景与豪情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

六、拓展延伸

1、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2、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萧条凄凉,清冷惨淡。如“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蕴。而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什么如此绚丽多彩?这与作者的什么有关?

分小组讨论后明确:

①毛泽东是一位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势。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②这与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性格、志向”有关。

3、从毛泽东身上你得出什么结论?

1910年,外出求学的毛泽东临行前写了首励志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国科学院人才学研究小组曾对50位名人做过研究,发现他们中有90%是在20岁以前就立下了志向。如岳飞的“精忠报国”,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宏愿。

4、然而,空有志向能行吗?

不行。还需坚持不懈的努力,永不放弃的态度。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驶生命,要么生命驾驶你,你的心态决定了谁是坐骑、谁是骑师”。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活现实,人的生活并非只是一种无奈,而常常是可以由自身主观努力去把握和调控的,人生的方向也是由态度决定的。

心态决定命运: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拥有积极的心态,树立理想,掌控命运。

七、课堂小结

这首词上阕描写秋日独游所见橘子洲头秋景,想到“谁主沉浮”的民族命运问题。下阕回忆从事革命活动不平凡的岁月,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4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和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沁园春长沙》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采桑子重阳》由议论而转入写景抒情,含哲理意味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寓深情于秋光的宏观概写之内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3、感受革命前辈的奋斗情怀,战斗豪情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 舸 遒 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1、展示作者像

2、初步了解作者作品特点:气冲斗牛,胸容天下。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六、小结、作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中那将是一大幸事。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 深山,鱼 潭底,驼 大漠,雁 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的确立

《沁园春·长沙》是《成人中等学校高中课本·语文》(上册,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第六单元第一课。这一单元教学要求为两大点:一是了解诗词的一般知识,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二是学习诗词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围绕这两点,我定下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其中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重、难点;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为重点;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为难点。

二、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分析

学习诗词,首要在于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为此,在导入  这一环节中,我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我采用诵读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解决词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再次,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飘渺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我着重落实了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但又不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另外,在诗词赏析之中,必须重视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因而,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训练,以让学生对此有所感悟。在达到这些目标之后,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笔下的文章特点,进而完成“由物及人”的目的。第四,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对词的结构及特点在初中的水平上有所提高。为此,我在教学过程 中,引入《沁园春·雪》,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试着归纳出词的一些特点,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关知识,并通过训练加以强化。第五,有这么句古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呤”,又有这么一句话“好读书,不求甚解”,都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因而,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加强诵,力求达到当堂背诵本词的目的。

三、简要说明教学方法

基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动手、脑及发展学生能力的目标,本课中,我基本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开拓学生思路,放手让学生动手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在此,必须说明一点:师生互动是这节课教学方法的精髓,是一个互辅互促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反馈(课后补充说明)

兔边分玉树,龙底耀铜仪。会当同鼓吹,不复问官私。

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1]

[1]

《沁园春 长沙》教案 篇6

目的要求

1.了解词作的背景,弄清词的思路,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

2.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理解诗人塑造的艺术形象,及其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3.通过分析和鉴赏,理解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理解联想与想象是诗歌的生命。

4.掌握词中涉及到的一些词语、典故、神话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要点难点

《沁园春·长沙》要点难点

1.了解词作的背景,弄清词的思路,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

2.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理解诗人塑造的艺术形象,及其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3.通过分析和鉴赏,理解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理解联想与想象是诗歌的生命。

4.掌握词中涉及到的一些词语、典故、神话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水调歌头·游泳》要点难点

1.掌握《水调歌头·游泳》中有关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理解句意,概括此词的中心。

3.理解本词中的想象,进而进行合理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4.理解神话与传说在词中的作用。

写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在一九二五年写的,词中有"独立寒秋"的话,大约是作于一九二五年的秋天。一九二五年春天,毛主席回湖南家乡养病。在养病期间,积极从事农民运动,几个月内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对地主进行了增加雇农工资和减租的斗争。毛主席在一九二五年从湖南回到广州后,就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这个学校培养了大批干部,成为后来农民运动的领导骨干①。毛主席这首词大约是写在回乡养病之后,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工

作之前。

当时的形势是: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因为一九二五年五月上海工人反英反日大罢工而爆发了。五月十五日,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枪杀了共产党员工人顾正红。五月三十日上海工人和学生在上海租界举行了援助纱厂工人的示威游行。上海租界英国巡捕在南京路枪杀了大批的游行示威的工人、学生,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激。在以后数日,上海工人、学生和市民,继续举行了反对帝国主义枪杀中国人的示威游行,并继续遭受了英、美和日本巡捕的枪杀。全上海的工人举行了总罢工,学生举行了总罢课,商人举行了总罢市。

①五卅运动发动以后,迅速地扩展到全国各地,形成全国规模的反帝斗争。各城市的工人、学生和市民,都举行反帝示威和罢工、罢课、罢市,并发动了一个全国的(包括农村在内的)群众性的抵制英货、日货运动。这些斗争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是香港、广州工人的大罢工--"省港大罢工"②。由于当时在广东的革命政府支持了罢工工人和人民的反帝斗争,所以"省港大罢工"一直坚持了十六个月之久③。面对这样的大好形势,毛主席是怀着极大的革命激情来写这首词的。词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游览岳麓山和水陆洲(橘子洲)时的感触和学生时代的回忆,抒写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心、对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

《水调歌头·游泳》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56年6月。这一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突飞猛进。1954年开始的武汉长江大桥工程正在紧张施工,全国彻底地开发改造长江黄河的远大规划也正在酝酿之中。在这一大好形势下,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5月29日视察了广州,30日视察了长沙,31日来到武汉。在武汉期间,三次畅游长江(6月1日,从武昌游到汉口;6月3日,由汉阳游到武昌;6月4日,又由汉阳移到武昌)。这首词是毛泽东同志在畅游长江之后写的,当年曾写赠党外民主人士,1957年1月在报刊上公开发表。

另见资料

段落大意

《沁园春·长沙》段落大意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水调歌头·游泳》段落大意

全词分上下两阕。词的上阕,通过游泳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横渡长江,与风浪搏斗的豪情。下阕,描写改造长江的宏伟图景,寄托奋发图强高速度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殷切期望。

主题思想

《沁园春·长沙》中心思想

《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水调歌头·游泳》中心思想

展宏图,抒豪情。这首词,通过畅游长江的所见,所感和层层联想,热情赞颂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展示了祖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抒发了迎着大风大浪前进的革命豪情。

写作特点

《沁园春·长沙》写作特点

这首词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追忆往事,而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把上下阕贯串起来。从上阕的"谁主沉浮"引出了下阕的"粪土当年万户侯"和"到中流击水"的豪情壮志,突出了同学少年的峥嵘岁月,这就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

《水调歌头·游泳》写作特点

丰富奇特的联想和想象 发挥惊人的艺术想象力,运用丰富奇特的联想,是本词较为突出的手法。词篇由横渡长江即目所见的情景和触景而生的豪情,联想到孔子的名言,并赋以新意,突出了诗人伟大的胸襟和气魄。由大江东去,日夜奔流,自然地联想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一日千里。由眼前的龟蛇二山相对,万舟争渡而联想到大桥凌空飞架,并由当前的建设进而想象理想中的三峡水利工程。从祖国建设的日新月异联想到神话故事

的神女,借神女的惊叹来反映人间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变化,从而突出了全词的中心思想。

作业 练习

《水调歌头·游泳》分析理解题。

1.对第三个整句(即"不管……宽馀")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

A.诗人既是写实,又是比喻。

B.诗人用比较的方法,进一步表现了在风浪中搏击的豪迈之情。

C.诗句抒发了诗人勇敢、无畏的革命激情和斗志。

D.诗人觉得只有与风浪搏斗才能感到舒畅。

2.对诗人引用的孔子的一句名言所作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

A.这句话的原意是以流水的一去不复返,比喻时间的流逝,告诫人们,创造美好的事物。

B.诗人借用这句话,是激励自己和人民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速建设自己的国家。

C.这句话在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孔子的话是一个比喻句。

3.对下阕的第三个整句(即"更立……平湖")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

A."西江"指的是从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的一段长江。

B."石壁"指计划要建的三峡大坝,"巫山"即巫山山脉,长江横截穿过巫山,形成著名的长

江三峡。

C."巫山云雨"这个典故出自《高唐赋》。

D."高峡"指巫峡,"平湖"指建造好的水资料。

4.对整首词的艺术特点的分析,哪一项不当?( )

A.丰富奇特的想象

B.巧妙地引用歌谣

C.借用古语来过渡和抒情

D.用神话故事来烘托祖国建设的突飞猛进

答案 1.D 2.A 3.D 4.A

《沁园春·长沙》作业 练习

一、《沁园春·长沙》上阕中的"看",下阕中的"忆",有领起下文的作用。"看"和"忆"分别领起哪几句?

二、下阕"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两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曾"和"忆"两字在表达时间上起什么作用?

三、上阕写暮秋景色,词中哪些词语起了描写秋色之深的作用?

四、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下阕"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手法中的"赋"--直接抒情、叙事,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使用"赋",有什么艺术效果?

答案:

一、《沁园春·长沙》上阕中的"看",领起"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几句;下阕中的"忆",领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几句。

二、"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中的"曾"和"忆"两字,表示从上阕旧地重游的描写,开始转入到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三、上阕写暮秋景色,"红遍"和"尽染"两词,突出了秋色之深。

四、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诗句,下阕"恰同学少年"以下诗句,诗人直接抒情叙事,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这样写,使诗句连贯直下,非常有气势,为抒情、议论准备了充足的背景气氛。

[1]

高中必修一语文《沁园春长沙》优质教案 篇7

第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把握毛泽东诗词的宏大意境及其壮志豪情。

教学重难点

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把握毛泽东诗词的宏大意境及其壮志豪情。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酝酿情感

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就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能欣赏诗的人,他决不会感到人生是干枯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

[板书课题:沁园春 长沙]

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2、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情境——播放朗读录音或教师泛读。

出示毛泽东该词手迹,欣赏。

(设计依据:范读用以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及情感把握的分寸;手迹用以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

4、鉴赏,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并写在笔记本上,然后请两名同学读自己的鉴赏记录。

5、评价,同学们互相评价,互相补充完善,教师引导、点拨。

6、老师总结陈述(作为一种意见供学生参考):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层层叠叠的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火红;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竞相行驶。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令人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呢?回忆往昔,同许多同学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正值青春年少,风采迸发,才华横溢,意气奔放,遒劲有力,同学们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7、再读,把握词的脉络。

思考: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思考一个问题,词的上下阕在写法上(表达方式上)是否相同,各主要写什么?

明确: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板书:景——情]

三、深入文本,具体赏析

(一)赏析上阕

1、品读美句,感受把握

思考:上阕写景。写景部分哪里写得最好?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烂多彩的秋色图的?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学生讨论后回答。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2、炼字炼意,品味语言

独立寒秋 层林尽染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推代表回答:

(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

(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的意态。

(设计依据:从细处着眼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功夫和创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眼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

3、想象联想,工笔描绘

师: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飞进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景中。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在脑海里绘出秋色图,用语言描述自己的体会,相互评点、欣赏。

(设计依据: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比较语言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不同,领略语言带来的无穷艺术魅力。)

4、古今秋思,对比赏析

古代秋思句,学生搜索:

生: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

师:古人笔下的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的秋景为何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你们知道这个差异的原因吗?

学生猜测回答。如,生:他是伟人就是和我们不一样。生:他是革命家,革命家永远是硬朗、向上的。

5、知人论世,把握情志

师: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大都处在猜测的层面上,要深入了解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应该注意追本溯源,知人论世。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毛泽东从小有什么样的志向。1910年秋,他在离开家乡韶山冲到50里外的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去读书的时候,面对新的环境,纵笔写就一首《咏蛙》诗: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1910年告别父母外出求学时,他模仿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著名诗人西乡隆盛的诗作,写过一首《立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无处不青山。

学生读这两首诗,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他从小胸怀大志,有必定成功的信念,有主宰天下的豪情。

他开阔的胸襟,不凡的气度,乐观的精神,雄伟的志向都融在他写的秋景里了。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6、触景生情,抒发感慨

眼前的烂漫秋景蕴含着作者的情怀也引起了他的共鸣,他迸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答案在哪里?

明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下阕。

(二)赏析下阕

推荐一位同学读下阕。

师:读完下阕,我的眼前清晰地浮现出两幅图画,一幅叫峥嵘岁月图,一幅是中流击水图。

1、赏析“峥嵘岁月图”

师: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旧地重游,往事历历,怎能不激起作者无限的感慨!想当年,作者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工作时,曾与蔡和森、何叔衡等同志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创立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深入工矿、农村,积极领导工农运动,那是怎样的岁月啊!“峥嵘岁月稠”,正是对昔日战斗生活的高度艺术概括。

师:齐读“峥嵘岁月图”部分。讨论告诉我们这是一段怎样的峥嵘岁月。

(读后)学生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明确:那是一群才华横溢、热情奔放的革命青年,“正茂”“方遒”充分显示了他们的精神风貌,橘子洲头,他们指点江山,慷慨陈词,他们以豪迈的气概,视军阀、官僚如粪土,作者在这里既是追忆往事,又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句作进一步的回答,正是这些有着“粪土当年万户侯”豪迈气概的革命者才是真正的中国脊梁,他们代表着革命的新生力量,根据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他们最终必定战胜和代替一切腐朽势力而主宰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2、赏析“中流击水图”

师:接着,作者继续以饱满有力的笔调状写胸中奔腾激荡的诗情,“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大家反复地读这句词。

师:当年,作者曾和蔡和森等数十名同学,在盛夏水涨之时到湘江游泳,坚持不懈,直到隆冬季节,以此来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胆识,现在,作者独立于橘子洲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作者写这些,除了有对往昔生活的怀念,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意思呢?

(再读,联系全词读,读全词。)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明确:这一句既写了当时的情景,其中又暗含志向的远大,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激昂的情态,力挽狂澜的壮举,好似听到了他们自豪的壮语!

四、总览全词,进行小结

学生仔细读下面的一段文字:

上阕写充满朝气的万物。枫林如火,深寓他火热的革命家情怀;万类霜天竞自由,寄托着对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下阕写充满朝气的人格主体。青春岁月,摆脱不了的回肠荡气;指点江山,从昨天延伸到今天的英雄本色。那时的中国,“百舸争流”,国民革命席卷南方,北方军阀的统治摇摇欲坠。面对奔腾不息的江水和争相前行的大小船只,诗人感到是那样的亲切,又平添出异样的严峻。

是呵,就像辽阔的天空和水面,任人角逐,但究竟鹿死谁手,尚未可知。诗人的耳边,或许回荡着他五年前在《湘江评论》上敲响的黄钟大吕:“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毛泽东后来解释说“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说的是北伐以前中国的命运究竟由哪一个阶级做主。

师:上阕有问,下阕有答,前呼后应,妙化无痕。同学们能不能从词的上阕和下阕里各抽取一个句子,组成一副对联?(这副对联的上联,包含着作者的问,下联是作者的答。)

生: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上联)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下联)

横批:还看今朝

诗言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都统一在作家诗人胸有天下,囊括四海的志向里,这就是景情志三者的统一。

结束语:同学们,文学作品是情感的结晶,欣赏它是一种寻觅与追逐。风景迷人的阿尔卑斯山深谷中的路旁插着一个标语牌,提醒过路人,“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再次齐读全文,在豪迈的朗诵声中,慢慢走,欣赏吧!

板书

补充内容: 篇8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将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诗为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诗则暗喻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

3、古人笔下的秋多悲凉,凄清,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丽多姿态,充满生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