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秀10篇】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秀10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律长征微课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红军长征路线图。《长征》朗诵录音。长征行军图片。电影《飞夺泸定桥》片段。电视剧《长征》片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历史,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距今75年前的1933年,国民党_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出示长征路线示意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冲过四道封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毛泽东在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不禁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出示幻灯片,播放诗歌朗诵录音)

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意。

1、指名读诗歌,纠正字音。

师:但是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读出了诗歌的节奏,才能把诗读的更好

2、齐读诗歌,读出诗歌的味道。

生齐读

3、质疑问难,感知诗歌的大意。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那么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词语不能理解?

(1)学生质疑:可能会提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

(2)教师质疑:“三军”。

(3)学生试说诗歌大意。

4、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诗意的?

生:查字词典

生:先查字词典,再参考相关的资料。

师:如果还不能理解,我们还可以向别人请教。这些都是理解诗意的好方法,综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

三、品词析句,感悟诗情:

1、学生畅谈初读感受,体会长征的艰难:

师:那么读了这首诗之后,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对长征的感受,你觉得是什么?

生:难 、长、险 ……

师:不错,在那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其实诗中也有一句话概括的写出了红军对待长征的态度,谁找到了?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细读诗句,品味红军的不怕与等闲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体会长征的遥远:抓“远征”一词,学生体会,教师补充

2)体会长征的艰难:抓“万水千山”一词

3)情境引读,感受红军的精神

师:那么红军知不知道长征途中会遇到艰难险阻,(知道)明知困难重重,仍然义无反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勇气呀!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

师:纵然是千山万水,哪怕是千难万险,红军战士仍然是等闲视之,勇往直前,这是何等的乐观呀!让我们一起读。

生读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红军身上的一种什么精神?

生:不怕困难、无所畏惧、无比乐观……(教师板书)

师:其实这种精神我们从下面这句也能感受到。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通过“逶迤”和“磅礴”体会“千山”的险峻

2)补充资料体会体会“千山”的险峻,学生补充资料,教师补充资料。

3)师:假如你就是红军队伍中的一员,请你想象一下,要想翻越这样的山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山路崎岖、非常难走。

生:荆棘丛生,野兽出没。

生:饥渴难耐,体力不支。

……

4)通过“腾细浪”和“走泥丸”体会红军的不怕与等闲。

师:长征难,难于上青天呀!可是在红军战士的眼里,逶迤的五岭就像——(生:腾起的细小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就像——(生:脚下滚过的泥丸),多么强烈的对比呀,让我们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对困难的藐视

生:红军战士很乐观

……

5)情境引读,深化感受:

a(出示长征图片)翻越了一座有一座高山,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疲惫的身躯被划出了带血的伤痕,可是红军战士一直这样认为——

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b面对着饥饿和死亡的威胁,承受着心理和生理地折磨,红军战士仍然没有放慢自己前进的脚步,他们总是这样认为——

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面对着敌人的围追堵截,眼看着自己的战友纷纷倒下,红军战士擦干血泪、继续前行,因为他们自始至终都是这样认为——

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这正是“巍巍青山何所惧,崇山峻岭任我游”呀,巍峨的高山已然翻过,这白浪滔天的大河又岂在话下,谁来读这一句

C:“金沙水拍云崖暖”

1)教师引发学生质疑“暖”,理解“暖”。

师:这句话的哪一个字引起了你的注意,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红军渡过金沙江为什么会感到“暖”?

师:是呀,金沙江波涛汹涌,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直插云霄。渡过这样的一条江,红军战士怎么还会感到温暖呢?

生:因为当时正值夏天,气温较高。

生:因为红军战士……渡江得到了当地农民的帮助,所以心里感到温暖。

生:(介绍桥渡金沙江的故事)没有浪费一颗子弹,没有一个士兵受伤,心里非常高兴,所以感到温暖。

2)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暖”,读出“暖”。

师:是呀,不费一枪一炮,不损一兵一卒,没有想到困难重重的长征路上,也会遇到如此大快人心之事。所以红军战士感到——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从这个暖字当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出这种乐观。

生齐读。

D:“大渡桥横铁索寒”

1)观看视频片段,体会“寒”:

师:很快红军战士来到了天险大渡河,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恶战。(播放《飞夺泸定桥》片段)

师:(出示带有画面的诗句:大渡桥横铁索寒)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诗,我想此刻你对“寒”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大渡河地势险要,河面宽300多米,泸定桥的13根铁链寒光闪闪,看了让人心寒。

生读

生:这场战斗非常激烈,在战斗中死伤了很多红军战士,使红军战士心里非常难受,所以感到心寒。

生读

生:这场战斗是红军和国民党_打仗,而国民党也是中国人,却对红军战士赶尽杀绝,令人心里感到非常寒冷。

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种感受。

生齐读

师:这可是沾满红军战士鲜血的一句诗呀!再读

生读

师:这可是融入红军战士生命的一句诗呀!再读。

生读

师: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两场战斗、两种心情,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两种不同的感受。

生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高兴地),大渡桥横铁索寒(沉重地)

E:“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体会“喜”的内涵

师:雄关慢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要胜利结束了,战士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个个笑逐颜开,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欣喜。

生齐读

师:红军战士“喜”的是什么呢?

生:……

2)读出红军的欣喜

师: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喜悦

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写出感受:

师: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难到红军仅仅是翻越了这样几座山,这样几条河吗?谁能用查阅到的资料回答这个问题?

生:不是。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共翻越了18座高山,24条大河……

师:这么多的高山和大河,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万水千山)18座高山留下了红军的足迹,24条大河记载了英雄的历史。除了诗中所说的自然界的困难之外,红军在长征的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让我们看看毛泽东对长征的评价(播放电视剧《长征》片段)

师:在毛主席的心中,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那么在你的心中,长征是什么?请拿出你的纸和笔,写下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书写,教师指导,然后交流:

生:长征是一首诗……

生:长征是一幅画……

生:长征是一段历史……

生:长征是一种精神……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设计

五、总结全诗,升华主题:

70多年过去了,远征者的足迹早已被岁月的流水磨平,但长征的精神却在世代相传。气壮山河的长征,永远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功垂千秋的红军,永远是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最后让我们齐背这首诗。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2

董亚君,2015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先后任职于济南市高新区凤凰路学校,济南市北坦小学。曾获得济南市高新区凤凰路学校教师演讲比赛一等奖,校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爱语文,爱阅读,坚信教育的本质是一场自我的修行。

学为主体 细读品味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学习目标】

1、正确拼读本课词语,会写"崖、岷、丸"三个生字,借助相关的资料理解诗句意思,背诵全诗。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领会对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和效果。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的高昂气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本文中生字、词的含义及关键词饱含的感情。

2、体会伟人的胸怀,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理解课题

1、同学们,课前我们阅读了单元导语,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毛泽东。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5课《七律-长征》,去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情怀。

请大家齐读课题。中间的这个小点叫做间隔号,读的时候也要稍作停顿,来,请大家再读一遍!

2、这是我们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七律这种格律诗,谁来介绍一下你对七律的了解?(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毛泽东写的这首长征就是按照七律的格式来写的,全诗共8行4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是一个知识点,请大家在书上做上标注。

二、预习展示  初学交流

1、七律的格式大家都了解了,那本课的生词你会读吗?

①谁来领读

②读的真准确,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解释重点词义:逶迤、磅礴、云崖

三、初读全诗  整体感知

1、好,生词大家掌握了。接下来,让我们到诗中去感受诗歌的魅力,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2、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请你来!

你读的很通顺,节奏掌握的也很准确,读诗呀,讲究平长仄短,停而不断,听我来读首联(师范读),谁来像老师这样读读全诗。

3、这样一读,我们就体会到了七律诗的韵味,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4、那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在这首诗中,哪一句概括了全诗的主要内容?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等闲"什么意思?那这句诗的意思是?(生说)

请大家再看首联,诗中有两个字写出了长征的真实情况,是什么(远、难),读读首联,有多远?(万水千山)这是一个虚词,他指的是红军长征中翻过一座座山,跨过一条条河,我们再看看137页的资料袋,它详细地介绍了"万水千山"(出示路线图)

5、二万五千里,如果把这条路线拉直,那就相当于跨越了半个地球呀!所以长征,我们用诗中的三个字概括真是"远征难"(板书:远征难)。

6、那红军是如何看待这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呢?"只等闲"(板书:只等闲)。

把跨越万水千山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等闲小事,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呀?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怕困难)

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种不怕困难的勇气,(齐读首联)

四、小组交流  精读文本

纵观全诗,你还从哪些诗句中看出红军把艰难险阻当做平平常常的事?

1、学生交流颔联,并说说诗意

点拨:这个同学很会学习,通过结合注释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五岭的图片)大家看这就是五岭群山,它纵横四省,绵延千里,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逶迤)。如果让你跨越这样的五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预设:可能会肚子饿、路不好走、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师:可在红军眼里这连绵起伏的五岭却是细小的波浪。

师:(出示乌蒙山的图片)这是乌蒙山,它海拔3000米以上,比两个泰山加起来还要高,而且悬崖峭壁,山势险峻,用诗中的一个词说那就是(磅礴),可在红军眼里这高大磅礴的乌蒙山却是(脚下的小泥球)。

那颔联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呢?(预设:比喻、对比)

师:还有一种修辞手法,那就是夸张。夸张可夸大,比如燕山雪花大如席。也可夸小,把五岭夸小成细浪……这一句巧妙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这也正是毛泽东诗词的艺术魅力。

让我们男女生合作读一下这一句,(男蓝女红)。

通过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不怕困难)让我们一起再来读(齐读颔联)

2、学生交流颈联,并说说诗义

①师:刚才这个同学的表述中有一个地方不太准确,谁听出来了?(灵活处理)暖不仅仅是天气暖,寒也不仅仅是铁索寒冷,那这一暖一寒究竟意指的'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巧渡金沙江"这一段资料,(出示课件:1935年5月,金沙江沿岸悬崖峭壁,敌人重兵把守并扬言:一只鸟也休想飞过!我军巧施妙计,利用7只小船和37名船工,神不知鬼不觉地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就夺取了敌军阵地。)

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回想我军不费一枪一炮巧渡金沙江时,你心情如何?(激动 喜悦)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暖。让我们一起读出内心的感受来。(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③大家看,结合背景资料能帮助我们把诗读懂、读透。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插入微视频:(红军过泸定桥的时候年,当时的敌人为了阻止红军前进,抽去了桥上所有的木板,只剩下13根铁索,这些铁索长103米,高30多米,更为惊险的是,红军的头顶上有敌人的枪林弹雨,脚下还有水流湍急的大渡河。所以过大渡河这一段路程,我们经常用"飞夺泸定桥"来形容当时惊心动魄的场景。)

你能从中理解"寒"字所蕴含的情感了吗?

④是呀!这是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写成的一句诗呀(生读这半句)这也是毛主席缅怀战友的一句诗呀(生②读这半句)

两场战役、两种心情,一暖一寒,两种感叹,让我们再来齐读颈联。

3、交流尾联。抓关键词、谈体会。

补充:过雪山的故事:长征苦,最苦是雪山草地。提到雪山,几乎每一位经历过长征的人,都用了一个"苦"字。92岁的张绍全至今记得很清楚,"来自南方的红军战士身着破烂的单衣,布满血泡的脚上缠着干树皮……""实在冷得不行,大家就人靠人挤在一起。继续行军时,总有一些战友冻得再也不能起来。

师: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战士们伤的伤,死的死,翻越这样的雪山喜从何来呀!(提问)

师:翻越了岷山,长征的胜利就近在眼前,指日可待了。红军战士们历经无数艰难坎坷,枪林弹雨,终于看到成功的曙光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

②此处"更喜"这个词更让我们体会到红军什么样的精神?积极乐观(板书)

③是啊,看见了雪山,就如同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就如同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于是坚强的信念,坚定的决心全都化为一句话:齐读尾联。

五、学以致用 感悟精神

1、面对千难万险,红军的回答是"只等闲",他们的表情是"尽开颜"。由此同学们想想,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办?(请2-3位学生回答)

2、一首诗、一段历史,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难万险,包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学习长征,不仅仅是在回顾一段历史,更要铭记长征精神给予我们的力量和启迪!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再次感受一下毛泽东诗歌的魅力吧。齐读全诗。

3、作为诗人,毛泽东一生写过100多首诗,在诗中看不到"小桥流水"、"莺歌燕舞";看不到愁思哀绪,看到的是"气壮山河"、"豪迈情怀",看到的是浩然磅礴之气。(出示:《清平乐。六盘山》)这是在长征翻过最后一座山写下的《清平乐。六盘山》,请大家齐读一下。课后请大家积极搜索毛泽东的诗词。口语交际课中,我们将进行毛泽东诗词朗诵活动。

板书:        25 七律  长征

25 七律  长征

长征难  五岭 细浪     不怕困难

乌蒙 泥丸

金沙 暖

大渡 寒

只等闲               积极乐观

《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重点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要求:通过书本、网络等资源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长征的起止时间、路线、经过了哪些省,行程多少里、主要经历等,搜集有关长征的小故事)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七十一周年,长征是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有着讲述不完的故事,让我们走进长征,一起回望那漫漫长征路吧。

谁能说一说你知道的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有关长征的小故事(如《飞夺泸淀桥》《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等)。

长征是非常艰苦的……讲解长征的起止时间、路线、行程、主要经历等(出示红军长征的线路图);

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又是如何浓缩到一篇只有56字的诗歌中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赏析这首诗——《七律 长征》,诗人就是三军的统帅、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教师简要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整体感知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初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扫清字词障碍;指名朗读诗歌,师生共同评析朗读节奏:①强调律诗联内部、联与联间停顿的区别,②注意韵脚的韵律感,略点七律: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

2、再读思考: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洋溢着一种怎样的感情?该如何读?

讨论本诗的内容、感情(全诗再现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洋溢着自豪、喜悦的感情),指导学生从重音、语调等方面读出感情。

朗读提示:红军/ 不怕 /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播放朗读录音(显示毛泽东手书的《七律 长征》)

4、学生齐读课文。

三、理清思路,品味画面

(一)、理清思路与结构,思考几个问题:

1、这首诗的诗眼在哪里?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不怕”——革命英雄主义;“更喜”——革命乐观主义。)

2、“红军不怕远征难”,远征究竟“难”在何处?作者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几幅“征难图”?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3、首联与颔联、颈联在结构上是怎样的关系?首联与尾联在结构上又是怎样的关系?

(总分关系,颔联承“千山”,颈联承“万水” )(总起与总收,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乐观主义的统一)

《七律61长征》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 弄懂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

英雄豪迈的气概。

2. 体味语言铿锵有力,朗朗上口,音乐性的特点,以及对仗的严

谨。

教学准备:

1. 了解长征的背景

2. 搜集_的诗词。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需重新设计个有特色的导入语

二、1、作者_需稍稍介绍(可请学生先说)

2、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为了走上抗日第一线,挽救中华民族。解放全国人民,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雩(yú)都等地出发,向陕北进行战略转移,就这样开始了震惊全世界的空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三、 解题并介绍七律的特征,学生齐读感受律诗的节奏和韵律。

四、 解读诗歌

1.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头两句表现了红军战士对敌人和对困难怎样的态度?

明确:在战略上对敌人的蔑视、对困难的藐视,变现了一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诗句中首先肯定“远征”是困难的。但红军的回答是“不怕”。这是多么有力的回答!接着诗人把遇到的千万件困难,只用“万水千山”四个字加以概括,对“万水千山”所概括的困难的态度是“只等闲”。也就是“没什么”的意思。“不怕”和“只等闲”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塑造红军战士那种蔑视敌人藐视困难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的。这两句,实际上就开门见山地点出了全篇的中心思想。

2. 如果说前两句是全诗的总纲,那么由三、四句开始是分述,也是对前两句的具体描写。那么诗歌具体描写了红军长征中要面对的哪些困难呢?

明确:“弯弯曲曲五岭山、高大的乌蒙山、险要的金沙江、凶险的大渡河、终年积雪严寒的岷山”。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弯弯曲曲,高高矮矮。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高大的乌蒙山脉也不过是往后滚动的小泥球。是把藐视困难的思想的具体化、形象化。两个动词“腾”和“走”,使静的高山峻岭跃然纸上这种反衬的写法,就把红军战士飞越天险、复夺雄关的神威,琳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

五、 总结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可请学生说说,教师再总结)

问:这首诗歌无论从内容和艺术来说,都有很高的价值,你觉得这首诗写得好的地方在哪些地方?

六、稍稍拓展一下,_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英雄的豪迈的气概还在他的哪些诗歌中体现?说说一两句即可。

七、布置作业。

《七律61长征》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地位

〈〈七律长征〉〉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它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写的红军战胜长征艰险而满怀战斗豪情的诗篇。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理清本诗结构

b、揣摩关键字词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领会红军长征在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以及领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来讴歌红军战士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难点是艺术的概括写法。

二、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再老师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采用录音磁带、电影等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诗文不长,但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教学上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通过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及层次划分。第二课时,通过学习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五、教学过程

本课按“引入新课——师生互动学习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

1、引入新课:放有关长征的歌曲引入。

2、师生互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重音),使学生感知课文。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3)同学合作,正音释义。

正音——律(lu)磅礴(pangbo)崖(ya)岷(min)

释义——等闲:平常,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翻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开颜:欢悦

(4)师生互动

a、理解全诗内容及层次划分理解本诗内容,采用读读议议的方法,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完成。

b、分析本诗结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

3、反馈练习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解答课后探究练习一,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归纳总结

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归纳出朗读七律诗的要求:注意音节停顿、重音及韵脚,还要领会作者写此诗的目的及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

5、布置作业

(1)将整首诗改写成散文

(2)给本诗作画。

附: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毛泽东

首联:全诗总纲,提出中心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河为代表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七律·长征》教案学案设计 篇6

《七律长征》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律 长征〉〉,共1课时。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 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地位 〈〈七律 长征〉〉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它是毛泽东在 1935年10月写的红军战胜长征艰险而满怀战斗豪情的诗篇。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理清本诗结构 b、揣摩关键字词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领会红军长征在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以及领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来 讴歌红军战士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难点是艺术的概括写法。

二、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 教学。 据新《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 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 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 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再老师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相互 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采用录音磁带、电影等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 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 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诗文不长,但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掌握的东西较 多,因此,教学上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通过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及层次划分。 第二课时,通过学习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五、教学过程

本课按“引入新课——师生互动学习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

1、引入新课:放有关长征的歌曲引入。

2、师生互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重音),使学生感知课文。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3)同学合作,正音释义。 正音——律(lu) 磅礴 (pang bo) 崖(ya) 岷(min) 释义——等闲:平常,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翻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开颜:欢悦 (4)师生互动 a、理解全诗内容及层次划分理解本诗内容,采用读读议议的方法,学生提问,师生共 同完成。 b、分析本诗结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

3、反馈练习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解答课后探究练习一,从而加深学 生对课文的理解。

4、归纳总结 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归纳出朗读七律诗的要求:注意音节停顿、重音及韵脚, 还要领会作者写此诗的目的及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

5、布置作业 (1)将整首诗改写成散文 (2)给本诗作画。

附: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首联:全诗总纲,提出中心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河为代表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7

一、教材分析

(1)概括介绍教学内容:《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红军战士学习,培养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2)分析教学内容特点:全诗共四联,56个字。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第二、三、四联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战胜的困难。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作者按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他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第四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感情的结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2)通过材料,增强对文章内容的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 …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诗人、革命家、外交家,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2)“长征”从字面上讲什么意思?关于长征大家了解多少,课前查阅了资料,说一说你对长征的了解。学生交流资料。

(3)师小结,看红军走过的路线图。看完路线图,你有什么感受?

2、初读文本

(1)翻开课文,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文,你可以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生读诗,读生词,注意正音,特别是“逶迤、磅礴”。

(2)渗透律诗特点,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划分的节奏自由试着读一读?课件出示划分节奏的全文。指读。

3、自读质疑,交流启思

(1)师: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把它圈画出来,我们过会交流交流。先小组交流。

(2)交流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教师相机指导。

4、师生互动,录像材料辅助,精读诗文

(1)用“只等闲”一词切入诗文。板书“只等闲”,师引:“等闲”在字典中有以下三种解释:那结合诗句应该选择第几种?

(2)诗中红军把什么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板书远征难)

(3)具体从那几句看出红军把远征难看成平平常常的事情呢?带着问题,默读诗文,画出相关词语,写写你的体会。

学生画诗句,师点拨。小组交流讨论一下。

(4)重点理解(诗句意思)

5、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同学们,回顾长征我们感慨万千,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决不仅仅说是学习七律长征,学习一首诗歌,更重要的是感受长征给我们的力量和启迪!

6、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介绍学生阅读《地球的红飘带》

(2)写一写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

《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8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留白"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红军战士学习,培养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课文弄懂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重要词语意思、理解诗句包含的内容。

2、情感目标: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深情悟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关于长征的照片、电影片段制作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简介长征知识

1、播放录相,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简介律诗及相关长征知识,让学生汇报交流收集的长征知识

【设计意图】学生对长征知识较陌生,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拉近与历史的距离。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意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未成曲调先有情”,既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热情,又为接受长征精神的洗礼作铺垫。

二、讲读结合,引导学生感知诗意

1、播放范读录音,掌握好韵律

2、汇报生字词自学情况,评比自学标兵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自学字词的能力,汇报的过程显现学生动手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组织语言处理信息能力,汇报的过程也是自学方法交流的过程。

2、配乐让学生仿读,读正确读流利

3、默读体会诗的结构特点

【设计意图】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教现成的知识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让学生自己选读,自主合作,循文探究,利用诗文中总分结构,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抓住“万水千山”总述句,让学生分头研读,分组讨论。体会如何“难”,但红军战士又怎么“等闲”

①选取哪些山?怎么难,但红军眼里怎样?

②选取哪些水?怎么难,但红军面前又如何?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基础是文本,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深入研读思考,自由地讨论交流,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语言的领悟释放出来,实现师生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

三、反复诵读,体会英勇无畏

1、出示插图,结合诗文进一步理解诗义。

2、抓住自己感受深的情节畅谈体会。

3、引导学生读书深情,诵出豪情。

4、最后一句作者的愉悦心情和你一样吗?

四、适当拓展,推荐爱国读物

1、长征故事你已经读过的有哪些?

2、推荐如《丰碑》《草地夜行》等读物。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

五、联系实际,激励攻坚克难

1、生活中也会通过这样的“山”“水”,结合生活说一说。

2、怎样才能培养自己的长征精神呢?如何学会排除万难?

【设计意图】由生活步入教材,再由教材迈向生活,教材只是个例子,让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观,把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能力情感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长征精神的洗礼。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9

《七律•长征》是人教版课标本第九册的一篇课文。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一、教学分析

按课标精神,我把朗读作为这堂课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诵读”,提倡教师的指导应重在引导学生深入地去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上。只有立足于对文章内容的具体体验,学生才可能得到一种整体的语感把握,从而选择恰当的读法表现出来。在入情的诵读中,学生不仅深入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增强了语感,丰富了语言积累。

二、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这篇文章是关于红军长征时的故事,因此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他们根本没办法去亲身体会,更有些学生不能想像长征时的情景,因此我选择了用视频的方法去导入,让学生看一段关于长征时期的片段,使他们直观地去感受这长征带来的冲激。这样有利于下面的让学生体会课文。

(二)导学

1、 品读课文,在读中加强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在“教学建议”的“阅读”部分又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根据这种精神,我在这一课中花很多时间在学生的朗诵上,从读中体会到毛泽东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2、采用各种形式增加学生对朗诵的兴趣。[+第一范文网

读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都是比较无聊的事,更不用说要他们花很多时间来读,来体会。因此需要设计多种方式去让学生诵读。我还是用老办法,引导学生深入地去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整体把握语感,选择恰当的读法。诵读需要强调的是对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内心体验,而不是读得轻重缓急的表面形式。我让学生个别读、小组读、接力读,读的次数虽多,但却不让学生感到乏味,我引导学生品诗始终结合着诵读进行,把学生从赏析古诗得到的感受理解通过朗读得以融化整合,保存下来,在头脑中积淀起丰富而鲜活的语言模块,积淀起一种深刻而强烈的语感图式。

3、对比学习,增加理解。

这一课是通过写长征的艰难来突出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因此我采取了对比的方法。每一联都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先写长征的难,我同时也会让学生充分体会这长征的难,再让学生转变思想,让他们知道,红军战士在面对这些艰苦时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

3、视频观赏,升华感情。

现代的孩子多数都生活无忧,根本就不可能去体现长征时的艰辛,所以我以视频这种较为直接的方式来让学生体验。特别是“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部分,如果直接说过这铁索有多艰巨,学生们也是只能从表面的知道。但一旦把红军过这短短的铁索却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时,肯定让他们的心为之一擅,这样的体会会更真实更直观。

4、 感情回归,完整体会。

这古诗我都是采用一联一联的去体会,因此到最后应该有一个感情的回归,去完完整整体会整首诗的思想。这时学生都会有一个适应期,就是分开朗诵时还可以,但一旦整体去朗诵时就又会变得乱且没感情,因此必须一边读一边重点提示,这样才能把感情完整表现出来。

(三)作业强化,课外延伸。

学生通过学习了《七律•长征》,对毛泽东的诗有了一定的认识,由此希望他们能够更进一步去了解和体会毛泽东的诗词。对此我安排了抄录毛泽东的诗词的题目,假如学生对此有困难的话,老师可以适当指点和提示。

《七律·长征》教案学案设计 篇10

七律  长征一九三五年十月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划分下句的朗读停顿。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2.颔联两句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阅读本诗回答:红军为什么能把无数艰难困苦当作平平常常的事?4.选择诗中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谈谈你的理由。   以下两首一为五律,一为七绝,供同学们阅读品味。(一)(甘肃中考题)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c.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加强朗读训练,掌握诗歌节奏,学会正确停顿。)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睛。(谈自己喜欢的一幅画面,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史实描述结合自己体会来谈。流传千古的名句,牢记在心,仔细品味。体会诗人的感情。)3.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解诗的意思及情感加上合理的意译即可) (二)(黄冈中考题)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1.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两字写出了江水的浩大声势,用________、________两字写出了江流回旋激荡之态。2.请借助诗中表示色彩的词语加以想象,用简明的语言描绘出诗中的图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3.因为红军有英勇豪迈的气概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4.此题答案不求一致,言之成理即可。(一)1. b 2. c 3.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全无伤悲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二)1.断、开、流、回 2.略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