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漂亮的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伤仲永 教学设计【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理念】
尽力挖掘文章美点,找出最佳途径让学生直接接触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丰富文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特别是要注重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材分析】
《伤仲永》是一篇随笔(散文的一种),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用“闻”、“见”、“问”三个片断,依次写了方仲永从5岁到20岁之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在这部分中,作者详写第一个片断,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极简略地写后两个片断,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众人矣”。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阐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作者采用了寓理于事、欲抑先扬、对比鲜明的写作方法,语言精炼、说理深刻、启人心扉。
【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下学期,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初步具备了自学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同学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积极的思维、丰富的活动感知文情、理解文理,从而完成对本课的学习。
【教学理念】
教学目的
1、德育点:
理解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以及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2、能力点:
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3、知识点:
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释题导入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20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本文题目中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三、析读课文
1、朗读课文:
2、翻译课文:
学生一人一句轮译,要讲清重点词语;教师适当点拨、补充注释:
隶:属于。(“世隶耕”)
尝:曾经。(“未尝识书具”)
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父异焉”)
书:动词,写。(“即书诗四句”)
为:动词,题上。(“并自为其名”)
是:这。(“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就:完成。(“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或:有的人。(“或以钱币丐之”)
利: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利。(“父利其然也”)
然:这样。(“父利其然也”)
从:跟从。(“从先人还家”)
还:回家。(“还自扬州”)
贤:比……好,优秀。(“贤于材人远矣”)
卒:最终。(“卒之为众人”)
且:况且。(“且为众人”)
固:本来。(“固众人”)
自:① 自己。(“并自为其名”)② 从: (“还自扬州”、“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宾客: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稍稍宾客其父”)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3、概括段意:
第一段:写方仲永才华初露时的情形。
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终于成为普通人。
第三段:议论,虽有先天的聪明,但后天的学习更重要。
4、问题发掘:
⑴ 文章第一段介绍方仲永的家世和“生五年未尝识书具”的目的是什么?
(衬托方仲永非凡的天资。一个没有家学背景的人,生而知之,更见其大资非凡。也暗示下文其父“不使学”的原因)
⑵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有两层,试归纳层意。
(第一层:写仲永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第二层:写其父贪利而“不使学”的错误作法)
⑶ 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最终成为普通人的原因是什么?
(其父负其利不使学)
⑷ 第三段议论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⑸ 请把本文与《孙权劝学》相比较,说说你的人才观。
(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而像吕蒙这样大字不识几个的武将,通过学习,也具有了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那么,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5、课文归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扬后抑,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见解,画龙点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⑴ 《伤仲永》选自__________,是__________因惋惜方仲永而写的一篇短文。“伤”,这里有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意思。文章阐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道理:________,才能不断进步;________则必然才智枯竭,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⑵ 从体裁来看,《伤仲永》属于_________。文章明显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_______________,提出作者的见解。
2、语段阅读理解: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⑴ 给第②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
⑵ 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a、世隶耕
b、自为其名
c、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d、泯然众人矣
e、不能称前时之闻
f、传一乡秀才观之
⑶ 写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
⑷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② 父利其然也。
⑸ 文中有三个字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这三个字是:____、____、____。
⑹ 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又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⑺ 课文中的哪些话介绍了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
⑻ 对本文的写作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夹叙夹议、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
② 寓事于理、先抑后扬、对比的手法
③ 就事说理、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
⑼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
② 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天才成长的必要条件。
③ 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家庭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
④ 本文针砭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弊病。
⑤ 本文强调了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天才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大有作为。
五、巩固拓展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课外阅读:
魏文侯问狐卷子曰:“父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子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兄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弟贤足恃乎?”对曰:“不足。”“臣贤足恃乎?”对曰:“不足。”文侯勃然作色而怒曰:“寡人问此五者于子,一一以为不足者何也? ”对曰:“父贤不过尧,而丹朱放。子贤不过舜,而瞽瞍拘。兄贤不过舜,而象放。弟贤不过周公,而管叔诛。臣贤不过汤武,而桀纣伐。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从身始。人何可恃乎?”
⑴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字:
父贤足恃乎?
兄贤不过舜,而象放。
寡人问此五者于子。
君欲治,从身始。
⑵ 判断下面加粗的词古今是否同义并解释:
父贤不过尧。
一一以为不足者何也?
⑶ 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寡人问此五者于子。
兄贤不过舜,而象放。
⑷ 魏文侯从父、子、兄、弟、臣五个方面向狐卷子提问,狐卷子列举了哪些历史人物对答?
父──
子──
兄──
弟──
臣──
⑸ 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⑹ 联系本文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附: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秀才看了。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章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的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完全同平常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这篇课文,小编特意整理了《伤仲永》说课稿内容,欢迎前来学习。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跟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伤仲永》,今天我的说课主要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五部分,我想要上好一节课首先对教材要有所了解,(一)说教材
(单元)《伤仲永》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的第四篇文言文。这个单元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从学习技能上,本单元要求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结合自身经历体味文中的情感,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它的特点是借事说理,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使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位“神童”最终变成普通人的惋惜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语文中的古诗文教学,强调诵读,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与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并结合单元目标,因而确定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朗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体会课文借事说理和先扬后抑的写作技巧,体会语言的简洁、精炼。
3.通过学习方仲永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更加勤奋刻苦,热爱学习。
对于初步接触议论文的学生来讲,本节课毫无疑问的将重难点定为体会并学习课文借事说理和先扬后抑的写作方法,充分认识到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是一个双向的活动,教法的确定也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七年级学生们虽然有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文言文的经验,但对文言文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够,再加上普遍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并不是很感兴趣。
考虑到这一学情,并依据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借鉴了“271”高效课堂理论及先进经验,本节课教师的教法重点定位为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采用了问题激趣法、分组讨论法、竞赛机制法。
提出疑惑,设置悬念,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势必造成思辩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通过小组交流学习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分析、讨论,主动的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竞赛机制法为了避免学生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浮浅,缺少热情这些现象,采用小组比赛加分制获得激励卡适当免去抄写作业的形式,激活学生的热情。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和flash动画,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
为践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高效课堂基本理念,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指导学生采用了分类式笔记法,学案助学法,合作探究法。
(四)说教学流程
1.经典回顾,导入新课2.反复读文,读通读懂3.悟读课文,读出感悟4.揣摩语言,探究美点5.古今链接,能力提升6.感悟随笔,课堂小结
一、经典回顾,导入新课出示学生在上学期熟悉的冰心的《繁星》《春水》中的这节小诗,学生齐读后,顺势让学生回顾你所知道的关于机智儿童的故事。正在学生交流欲望初被点燃之时,老师抛出问题,设置这样的悬念“如果一个人即使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学习,那会怎么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来探个究竟。
(这样的导入既兼顾的前后知识的链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同时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
导入新课之后,学生齐读题目,师生一起交流题目的内涵。学生自然就会生成疑问“王安石为什么为方仲永而哀伤、叹惜呢?”
(学生的疑问更加的明晰化,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这就为接下来的交流作者等各环节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反复读文,读通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切入点。)
1.听读课文
在“反复读文,读通读懂”这一环节是“听读”,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朗读的关注点,找一组作一下归纳: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找准停顿拿准语调
读出语气,这样学生在接下来听读课文环节有了抓手。
为了充分发挥合学的时效性,学生听完课文朗读后,在组内交流自己听到的一些在读音节奏方面的关注点,然后师出示重点,采用小组竞赛法检查大家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效果。
(这种竞赛法既对学生的合学起到了督促激励的作用,也让老师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情,更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就感。可谓一箭三雕。)
(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读通本文,下一环节学生结合图片就对课文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为译读课文环节做了铺垫)
2指一学生读文(显示图片及课文内容)
3.译读课文。
译读课文环节,学生课前导学案助学,课上组内交流,解决不了的,向全班学生求助。然后采用闯关的形式攻破本文的各种文言现象和重点语句的理解。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工具书,并且充分发挥同学之间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竞争的学习意识。)
三 悟读课文,读出感悟
1.欣赏动画,凝练语言,叹其原因。学生闯关结束后后,为了奖励同学的精彩表现,欣赏一个动画。提醒学生带着前面的疑问“王安石为什么为方仲永而哀伤、叹惜呢?”来欣赏。同学们以复述或概括课文的形式说出。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起到深化的作用。
2.结合语句,探究变化()
师顺势引出: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经历有哪几个阶段?是谁造成的这场悲剧呢?那王安石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的呢?小组内交流,齐读全文,读出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阅读要求”中有这样的阐述: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为此让学生围绕“变”一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谈谈自己的见解。此环节是学生探究文本的突破性环节,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感悟朗读中体会仲永的人生悲剧,问题的设置有梯度,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分析感悟能力。)
四、揣摩语言,探究美点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对“阅读”的阐述是:欣赏文学作品——品味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和独特的写法。为此提出这样的问题:)
全文围绕“伤”展开叙述的,表达的是对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哀伤之情,得到的是深刻的启示。但纵观全文,没有一句是抒发情感的,那令人哀伤,引入深思的缘由何在呢?来源于本文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和独特的写法,试从一个角度加以分析。
学生在独立思考、组内交流、组内小展示、全班大展示环节中领悟文章中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独特的写法。
五、古今链接,能力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第四阶段的阶段目标中有这样的阐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为此安排了这个环节)
同学们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时间在1分钟左右。(可用自己的话,也可引用名言)
六、感悟随笔,课堂小结
(由于时间关系,学生交流只是从点上阐明自己的观点,当学生互相启发点拨产生灵感后,为使这一环节开展的更加深入,并遵循着语文教学“读说写”训练为一体的教学主线,我让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课堂随笔练习,并将其作为本课的课下作业。)
(五)说板书设计
附板书:
伤仲永
详略得当
变先扬后抑
对比衬托
不使学借事说理
其受于人者不至
本次说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说板书设计。这就是我在这节课的板书:
左边是主板书,体现了全文的内容主线和中心,“伤”用蓝色笔醒目的突出全文的情感基调,右边是副板书,重点显示本文的写作特色。
《伤仲永》说课稿
老师同学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伤仲永》,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说明,分别是说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和板书。
一 说教材
《伤仲永》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这是一篇叙事文言文,课文以叙事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通过叙述主人公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发展历程,揭示其原因,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学习本文可以进一步积累文言文知识,培养语感,通过思考仲永的经历体会学习的价值。本课和本单元前四课一样,都是写儿童成长的历程,但又不是单纯的记述童年的乐趣与烦恼,而是在记叙的基础上揭示道理。有利于学生在回忆反思童年的喜与乐中,树立起重视后天学习的价值观。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浅易文言文有一定的解读能力,但对一些生僻字词,活用及古今异义的掌握有一定困难。而且学生对文言文普遍有畏惧感和抵触感,特别是老师单纯的讲解字词注释和课文翻译。此年龄段的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对文中的故事有很大兴趣,但排斥枯燥乏味的客观讲述道理。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文的特点以及学生学情从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三个学习目标 1 能够复述仲永的发展历程及原因 2 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结构 理解“伤”字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我的依据主要有三点
首先是新课标中规定,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及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其次是本课的特点,本课是一篇说理性记叙文,既然是记叙文,就要理解文中的人物和事件,理清文章结构,学习作者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感情。此外还要明白体会课文所讲的道理,树立重视后天学习的价值观。
二 教学教法
根据新课标的规定和学生的学情,我决定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采用讨论法,提问法,讲授法,勾画圈点法,诵读法。主要是讨论法和提问法。(依据最好结合课文内容来谈)1 讨论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美国教育家布鲁姆也提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着,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讨论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三 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本文特点及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导入,整体感知,研读赏析,体验反思,布置作业。1 导入 3分钟 分析题目,提出问题,“伤”字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何而伤? 这样直接切入题目,从作者感情入手,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2 整体感知 10分钟
(1)介绍作者王安石,由学生先介绍,然后多媒体呈现
(2)通读一遍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简要说一下“伤“字的意思
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感受力,总结能力和文言文理解力。(结合教学目标来谈)3 研读赏析 23分钟(注意提问后要有答案@)
(1)仔细阅读第一段,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翻译,归纳出不会的字词句及自己认为重点的字词句,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多媒体呈现学生应积累的文言文知识。
(2)找出第一段中直接描写仲永才能的语句,分析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3)默读第二段,找出仲永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回答的同时讲解重要字词句(4)找出仲永变化的原因,用原文的话回答
(5)找同学朗读一、二段,教师和其他同学纠正发音和停顿,复述仲永的发展经历
(6)认真阅读第三段,多媒体展示重要字词句。比较与前两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作者想阐述什么道理。引导学生注意叙述文中的议论和抒情(7)全班齐读第三段(8)全文是什么结构
有利于学生学习课文先叙述后议论抒情的结构方式 研读赏析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充分利用学生这一课程资源。紧扣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链接,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力、鉴赏力,归纳分析能力。运用朗读、齐读、默读方式,培养了学生语感和朗读能力。体验反思 7分钟
说出本课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要有预设的语句以备引导!)
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多角度阅读,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但要注意多元有界,不能放任自流。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生情感体验,拉近与文本距离。学生通过感悟课文,有利于体会作者情感形成正确价值观。5 布置作业 2分钟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写200字短文。
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以及对作者思想的理解,引发学生思考感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念,锻炼写作能力。
四 板书(板书的依据)
伤仲永 王安石
此板书内容精当简约,布局简单明了,即呈现了课文记叙的时间发展脉络,又展示了表达方式。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说教学目的、要求:
1、利用课文解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解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4、积累一些文言词汇。说教学重点、难点。说重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仲永由天才变为平凡人的原因。2 掌握积累一些文言词汇,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说难点:
1、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认后天教育对人的成长的重要作用。说教学方法:
1、检测预习法。
2、愉快教学法。
3、合作交流法。
三者融在一体,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粗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提高阅读古文的兴趣和认识水平。
说教学过程及方法步骤: 具体过程:
一、激趣导入:我们曾把唐宋八大家用一句话概括,请填空。“三苏曾__韩欧柳请大家根据提示说出唐宋八大家的名字,再由填空引出本文作者王安石,由学生自我介绍王的概况。引出《伤仲永》,并板书。
二、范读课文并审题。回答下列问题。
1、谁“伤”谁?为什么?
2、仲永家况如何?有何特点?其父是有文化人吗?
3、“我”见过几次仲永/分别在他多大时候?
4、我见到仲永后什么感情?(伤:哀伤,叹息)为什么?
为了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伤感之情进入第三环节教学
三、请同桌对译:
1、每人提三到五个课下注释。
2、每人向同桌提出三到五句你认为不易译的句子翻译。要求:
1、把重要的对放回答困难的记下来向全班发问。
2、你提的是你认为的重要句子和词语。
3、要有修养,注意礼貌用语。
四、能力培养,重点提拔。
讨论分析:板书“异、奇、利、闻、不使学”
1、联系下文逐词说出:谁“异、奇、利、闻、”?为什么“异、奇、利、闻”?有什么做法?做法对吗?由此回答而引导掌握全文要义。板书设计:伤仲永
父 异 啼求、书诗、自名; 传视
邑人 奇 立就、文理可观; 宾客之、钱币乞 父 利 免耕、得钱,受尊重;日扳环谒、不使学。王 闻 仲永做诗立就等 二次招见,伤
五、研讨:天才--众人、众人--庸人 是何因?
六、练习社计
1、后一、二 ;
2、当堂交流;《王安石,请不要再伤心》
《老师,我会让你惊喜 》
作业布置:
1、练习册:巩固练习1、2、3
2、找出意动用法句子并翻译。
3、译、诵全文。
4、写一篇读后感。
伤仲永文言文全文翻译
伤仲★WWW.BAIHUAWEN.com★永
——王安石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人材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译文】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译文】
[1]《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节。伤,哀伤。
[2]金溪:地名,现在江西省金溪县。
[3]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隶,属于。
[4]尝:曾经。
[5]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
[6]异焉:对此(感到)惊异。
[7]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8]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为,这里作动词用。
[9]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10]自是:从此。
[11]立就:立刻完成(写好)。
[12]文理:文采和道理。
[13]邑人:同县的人。
[14]稍稍:渐渐。
[15]宾客其父:请他父亲去做客。宾客,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
[16]丐:索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
[17]利其然: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作有利(可图)。
[18]扳(pān):同“攀”,牵,引。
[19]环谒(yè):四处拜访。
[20]明道:宋仁宗年号(1032-1033)。
[21]先人:祖先,这里指王安石的死去的父亲。
[22]称(chèn):相当。
[23]泯(mǐn)然:消失。这里是毫无特色的意思。
【题目理解】
“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伤”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为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沦为一个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层意思是为像仲永的父亲这样不重视后天教育,思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层意思是为那些天资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最终连普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辙的人哀伤。
【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记叙方仲永才华泯灭的事例,指出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时弊,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性。
【文体介绍】
本文分为三段,先叙后议,属议论体文字。
【作者简介】
王安石(公元10),卒于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北宋。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谥号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抚州临川(今属江西省)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韩愈,苏轼,苏洵,苏辙(三苏) 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强调为文“以适用为本”。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伤仲永》本文就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