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教学设计【优秀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本文是可爱的编辑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庖丁解牛》教学设计【优秀8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庖丁解牛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透过文本的研读,使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从而做到“踌躇满志”地为人处事。

2、结合文本虚构出庖丁的成长历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发掘本文的内涵,结合现实生活领会文本的深刻的含义,从中领悟出为人处事的道理。同时体会寓言的多义性。

教学过程:

一、导语:我们明白“孟母三迁”的故事,其中一次搬家就是因为孟子喜欢看邻居杀猪宰牛,孟母觉得没有前途,所以搬走了,古人重迁思安,那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的。但是庄子却能够把《庖丁解牛》作为他的代表作,让无数后人百看不厌,原因何在呢

二、“一段表演”

(一)总体来讲,就是标题中的“庖丁解牛”。

(二)具体来看,作者是如何描述这段表演的(投影仪展示)

1、动作描述:解、触、倚、履、。(画面美)

2、声音描述1)两个拟声词砉、。

2)两个比喻句《桑林》之舞,《经首》之会。(节奏美)

3、如果让你来写杀牛的场面,你会如何写

学生:牛惨叫,牛流血,牛那双浑浊的眼睛……

教师:但是在庄子的笔下,庖丁解牛却只看到他和谐的动作,只听到他悦耳的刀声,丝毫不见血腥,牛是死得毫无痛苦,看的人得到的诗一种艺术的美感、快感。

4、请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庖丁解牛的这段表演。

出神入化(投影仪展示)

5、齐读第一段,体会这种出神入化的高超技艺。

三、“三个阶段”庖丁解牛经历了那三个过程才获得高超技艺(投影仪展示)

(一)齐读第三段。

(二)学生自由翻译,提出疑难问题,共同探讨释疑。

(三)找出三个过程:(投影仪展示)

始解牛时:所见全牛

三年之后:目无全牛

方今之时:游刃有余

(四)写这三个过程的目的是什么

庖丁之所以技艺逐渐成熟的原因是他“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是“悟道”的过程:

不懂规律→认识规律→运用规律(投影仪展示)

(五)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切中肯綮。

四、重点探究第三段说理部分。

本文体裁是寓言,故事本身倒是次要的,它背后反应的道理才是主要的,这也是寓言让人百读不厌的原因。

(一)齐读第三段。

(二)试将寓言中的概念与现实生活一一对应。(投影仪展示)

1、庖丁――生活在社会中的人。

2、牛――人生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3、刀――人的身心。

4、刀刃――人强健的身体、富有才华与智慧的心灵。

5、更刀――人的身心受到伤害。

6、硎――锻炼与学习

7、天理、固然――问题本身的特点与规律。

8、有间――问题的解决途径与路子。

9、技经肯綮、大、族――问题的棘手之处,解决问题的障碍。

10、善刀而藏之――呵护保全自己的身体与心灵。

(三)蔡志忠漫画《庄子》引出养生之道

(四)养生之道:人生活在社会中,就应当认识并掌握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并顺应规律,反复实践,避开各种矛盾,谨慎做事,善于藏锋,从而成功解决各种问题,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全自己的身心,游刃有余地养生。

湘夫人 教案教学设计(高二选修 篇2

湘夫人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把握作品人物形象

2、分析诗歌主旨

教学重难点

分析诗歌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                          。

路漫漫其修远兮,                          。

让学生说出上下句,教师补充介绍,多媒体显示答案。从这几句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屈原,一个坚持真理,不遗余力去追求和探索的屈原,他的诗歌在那个时代遭到嘲笑,甚至围攻,而今却成了一面旗帜,在人类精神的上空飞扬,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屈原,品读《湘夫人》。

二、诵读课文

1、教师配乐朗诵

2、学生自由诵读

三、梳理情节

约会    相约不见

赴会    只见流水

想象    美好生活

平静    期盼等待

四、重点赏析

筑室兮水中,   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   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    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  擗蕙≠饧日拧

白玉兮为镇,   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   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  建芳馨兮庑门。

问题设计

1、湘君是个什么样的人?

2、湘君为什么要给湘夫人建造一座这样的宫室?

五、作者介绍

屈原出身贵族,早年深受楚怀王宠信。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合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写作此文时屈原正被楚王流放在荒蛮的。沅、湘一带,处境艰难,心情忧伤,但仍然时时挂念国事,执著理想,期盼楚王能回心转意。

补充材料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屈原贾生列传》

六、主旨探讨

1、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

2、屈原身世悲剧的抒情诗。

3、社会人生中,一切执著追求而始终虚幻难得的种种现实境况。

七、课后作业

阅读屈原的作品《湘君》《橘颂》等

附板书设计

湘君         湘夫人

屈原         君王

人          理想

侯凌燕

庖丁解牛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读准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确读音。

2、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好处和用法。

3、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务必透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4、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述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第二段,理清层次及运用两个比较写出庖丁高超的技巧。

2、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好处和用法。

教学难点:

1、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务必透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2、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述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3、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

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4、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述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时授: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导入:

我们学过、听过许多寓言故事,像“守株待兔”“狐假虎威”“买椟还珠”。这些

寓言故事不仅仅给增添了我们的生活的笑料,而且使我们从中受到很好的教益。这天我们

也学习一则寓言故事-----庖丁解牛。

二、作者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三、解题:

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庖丁解牛》是《庄子

养生主》中的一则寓言。养生主:指养生之道的关键。

四、串讲第一、二自然段。

1、学生朗读这两段。

2、学生参看注解弄清这两段词句的意思。

3、教师讲解重要词句。

4、学生巩固词句。

第二节

一、复习上课时所学重要词句。

二、串讲三、四自然段。

1、学生参看注解弄清这两段词句的意思。

2、教师讲解重要词句。

3、学生课文巩固词句。

三、文言知识归纳。

1、归纳“为”“乎”“于”“道”“解”“族”等虚词、实词的用法。

(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前一个是做的意思;后一个,因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2)乎

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引出对象)

③依乎天理(相当于“于”,引出对象)

④而况大軱乎!(表感叹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用于形容词词尾,助词。)

(3)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介词,引来源所)

(4)道

臣之所好者道也(自然的规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思想、学说)

④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⑤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

⑤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5)解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剖开)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理解、懂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答、解释)

④天下土崩瓦解(分裂、涣散)

⑤今有一言,能够解燕国之患(解救、消除)

(6)族

族庖月更刀,折也(众)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交错聚结的地方)

士大夫之族(类)

④族秦者秦业,非天下也(族灭)

2、古今异义:

无非: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副词,只,不外乎

天理:古义――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依乎天理)

今义――(1)宋代的理学家认为封建伦理是客观存在的道德法则,把它叫做“天理”。

(2)天然的道理。(天理难容)

固然:古义――本来的结构。(因其固然)

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

难为:古义----很难下刀。

今义----使人为难。

3、通假字

向――响(砉然响然)

盖――盍,何,怎样。(技盖至此乎?)

善――缮,修治。文中指拭擦。(善刀而藏之。)

4、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名词作状语,每年,每月。)以无厚入有间(很薄的刀刃)

5、特殊句式

(1)“臣之所好者,道也。”(决定句)

(2)“技经肯綮之未尝”(宾语前置)

(3)“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

6、成语解释:

庖丁解牛:比喻技术纯熟高妙,做事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比喻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到达十分熟练的地步。

踌躇满志: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十分得意。

第三节

一、理清思路。

描述庖丁解牛的场面;记叙了文惠君和庖丁的对话。

二、研习全文。

A、讲习第一自然段。

1、指定学生诵读该段,其他学生思考并概括该段中心。

2、该段中心?

描述庖丁解牛的场面。

3、第一句“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主要作用是什么?

简要交代人物事件。

4、庖丁解牛的技术怎样?该段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庖丁解牛技术的高超的?

技术超凡入圣。

作者从动作和摹声两个方面表现庖丁解牛技术的高超的。

动作:手、肩、足、膝四个部位的动作,组成一幅完整的解牛图。记叙这四个动

作,突出庖丁手脚利索,活画出这位厨师的姿态。

摹声:动作不仅仅熟练,而且富于节奏,具有美感。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

5、结合生活实际,宰牛是异常残忍之事,但庄子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同时读者会产生急切了解庖丁的绝技是如何取得的念头。所以,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再现了庖丁技艺高超,又为下文申述其技艺高超的原因做了自然的铺垫。

B、讲习第二、三自然段段。

1、指定学生诵读这两段。

2、概括这两自然段的中心。

第二段写文惠君的夸赞和提问。

第三段庖丁自叙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

3、质疑、释疑。

【1】第二段写文惠君的夸赞和提问,有何作用?

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技盖至此乎”这句发问,开拓了文路,引起了庖丁的议论】因此又起到过渡下文的作用。

【2】第三自然段中“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在该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庖丁首先说明自己追求的是“道”的境界,已经超过技术层面。这句话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概括了下面谈话的全部资料。

【3】庖丁到达“道”境即把握牛的自然规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

⑵“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⑶“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4】庖丁三年之后,就不把牛看成一头整牛,是不是他之后看问题片面了

不是,因为他对牛的生理结构已经烂熟于心了,因而能够自由的拆卸了。从对整头牛的感受发展到零碎牛的感受,实际反映庖丁技术的精进。

【5】到此刻,庖丁是凭什么感触牛?

不是凭五官的感觉来感触牛,而是凭自己的感受来感受牛,这也说明庖丁解牛的技术由熟透到达升华的境地。

【6】庖丁到达“道”境即把握牛的自然规律的外在表现是什么?

“刀十九年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7】到达“道”境即把握牛的自然规律的方法是什么?

“依乎天理,批大隙”,“导大窾,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

【8】“道”境的内在本质是什么?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9】最后,庖丁讲到达于“道”境之后的谨慎态度。

“每至于族”,他仍然会“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持续着警戒和惊惧之心,动作也是轻微而迟缓的。即使成功解牛之后,在满足的同时还要留意地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10】比较良庖(割)、族庖(折)、庖丁(解)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用意是什么?

透过良庖、族庖、庖丁的比较,用前二者反衬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同时也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道”的重要。

三、最后,文章以文惠君赞叹作结,既肯定庖丁言论的正确,又画龙点睛,点出文章主旨

“得养生焉”,即庄子的一切顺乎自然的思想。

四、探究主题:文惠君说透过庖丁解牛的启发得了“养生之道”。庖丁解牛与“养生之道”有何相通之处?怎样养生?除了养生外,庖丁解牛之道还能给人以哪些更具普通好处的启示?

牛的筋骨交错聚结就好像纷繁芜杂的社会,庖丁应对交错聚结的牛的筋骨,能够游刃有余,主要是因为他解牛时能“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人要在纷繁芜杂的社会里做到“游刃有余”,做到养生,就务必像庖丁那样:做事顺乎其理,毋强行,留意翼翼,虽踌躇满志但不得意忘形,锋芒毕露。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这天我们学习此文,能够得到以下的启示:

1、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透过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

2、应对困难,不应逃避,应找准问题的薄弱环节,勇于应对。

3、处理问题时,应注意保存自己。

4、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

5、做事要循序渐进。

6、即使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但应对具体问题,仍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把事情做好。

五、写作特色:

1、善于透过场面和神态描述来刻画人物形象。

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轚踦,砉然向

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庄子透过这个场面写活了庖丁解牛的境界。他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等动作流畅自如,“砉然”“騞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秩。他和谐优美的动作,进刀时富有韵律的音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庄子把庖丁解牛比喻成“《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简直是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而庖丁就像一个艺术家在完成他的行为艺术作品。这一段连用了七个四字句,前四个句子写动作,后三个句子写音响,读起来也有音乐般的节奏感。

又如:“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这几句透过神态描述把庖丁的形象勾勒出来。庖丁遇到难解之处,神情惊惧,目光集中,行为迟缓;成功解牛之后,提刀四顾,踌躇满志。庖丁先后的神态既有变化,又有比较,十分传神。文章的第一段只见境界不见人,而这几句则把庖丁的形象具体化了,使人过目不忘。

2、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

如开头的解牛场面,使人可感,可见,可闻;庖丁论“道”,两次比较,解牛三个阶段,都是以生动具体的叙述吸引读者;良庖、族庖比较,也是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尤其讲到攻克难关时,写心理、目光、动作、成功后的喜悦,有声有色,显示巨大的艺术魅力,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庖丁解牛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2.了解“然”“乎”等文言虚词的一些用法;

3.领会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教学重点】

第二段,理清层次及运用两个对比写出庖丁高超的技巧

【教学难点】

本文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由作者简介导入课文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世称“老庄”。他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不久即隐归,一生过着穷困的生活。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从而陷入了虚无主义的泥坑。庄子的思想是没落贵族阶级意识的反映,但是,在他的著作中常对黑暗现实揭露和抨击,也有一些积极意义。

庄子的散文,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

《庄子》现存33篇: 《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内篇》一般认定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关于课文出处:

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身之道。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今天我们阅读这篇课文,可以得到一种有益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呢?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

二、学生参照书下注解,标出生字词的读音,自由朗读课文

三、教师领读

四、课文讲解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①手之所触;②肩之所倚,足之所履;③膝之所踦;④砉然向然;⑤奏刀-然;⑥莫不中音;⑦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注解】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给梁惠王宰牛。庖,厨师。丁是厨师的名。解,剖开,分割。②所触:所接触的地方。

③履:踩。

④踦:通“倚”,抵住。这里的意思是宰牛时抬起一条腿,用膝盖抵住牛。

⑦莫不中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

⑧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经首》,传说中尧时的乐曲名。乃,又。会,指节奏。

【译文】

厨师丁给文惠君宰杀牛性,分解牛体时手接触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脚踩踏的地方,膝抵住的地方,都发出窘窘的声响,快速进刀时刷刷的声音,无不像美妙的音乐旋律,符合桑林舞曲的节奏,又合于经首乐曲的乐律。

第一部分(1自然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

第一句总提“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简要交代人物事件。

动作触(手按)、倚(肩靠)、履(足踩)、 (膝抵)有条不紊,配合协调。

声音砉然、向然合乎音律。比喻“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由声音富有舞蹈节奏,想象动作之优美和谐。

在这里作者运用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把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写得简直如入化境,就十分自然地导入下面一段对话。

五、小结

六、作业

课后熟读课文,翻译下面两段。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的字词大意。

2、把握故事形象,理解寓意的内容。

3、理解“道”的内涵,探究作品对人的启示。

学习重点:

对课文古文言词的理解

学习难点:

理解故事的寓意,体会对人生的启示

学习过程:

一、导入环节:

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鼓励人们积极入世,克己复礼;而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是与儒家争锋相对,主张顺应自然、自由无为,脱离社会的消极避世。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庄子的著名篇章——庖丁解牛。感受故事中蕴含的庄子哲学的思想。

二、品读课文

1、关于作者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不久即隐归,一生过着穷困的生活。

庄子的散文,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

2、《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所流传的,今已失传。《庄子》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内篇》一般认定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养生主选自内篇,是庄子宣扬其养生之道的文章。所谓“养生主”,即保养生命,保存天性的根本原则。

3、相关成语: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善刀而藏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注音

yǐ踦、xū砉然、huō騞然、大窽kuǎn、綮qìng、大軱gū、硎xíng、怵chù然、謋huò

2、齐声朗读

3、文章结构划分

第一部分(1):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突出庖丁解牛的高妙。

第二部分(2—3):写庖丁技术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4):从庖丁解牛的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4、课文内容翻译

1、朗读课文

2、讲解重点字词

3、翻译文章大意

小结

经过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大体掌握了庖丁解牛的内容和文言知识。在下一次课我们将会着重学习庖丁解牛背后的寓意,请同学们巩固好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一下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

布置作业

1、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抄写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

一、课堂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庖丁解牛的文本内容,我们从文本中得知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接下来,我们再来深入地学习庖丁解牛的背后的寓意。

二、根据文本内容,回答问题,深化理解

A、第一段从什么角度描写庖丁解牛,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两个方面:

动作: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舞蹈化)

声音:砉然、騞然、莫不中音(音乐化)

动作和声音的描写,突出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

B、庖丁解牛,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

(1)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

(2)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3)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庖丁按照时间顺序,诠释了自己练就解牛之技,得“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经过了不知规律——把握规律——应用规律的三个阶段,探寻出应遵循的“道”,使自己的“解牛”日臻化境。

C、庖丁和族庖、良庖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族庖——月更刀,良庖——岁更刀,庖丁——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技与道的区别

技是形而下的,可以目视的,是感官所感的;而“道”则是形而上的,不能目视,只能神遇。“官知止而神欲行”,也就是说在四之躯体所掌握的“技”不能不停止的地方,而“神”却径自运行。这种“神”的力量从何而来?“依乎天理”,“天”就是自然,“理”就是奥秘、规律,即“道”。由此看来,“道”是超越“技”的。

目的:在与良庖、族庖的对比衬托中进一步凸显了庖丁解牛技艺之高妙。

D、这次寓言对我们生活的启示?

如果解牛之刀看作人的生命,那么牛身体相当于我们所生存的环境,牛身上的骨骼筋骆缠结之处比喻世事的纷繁复杂,解牛的方法便是养生之道。人生于世,必然要面对、处理各种复杂的事情,所以讲究“解牛之法”,即“养生之道”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人处理各种复杂的事情,首先要先了解事物的道理,顺应自然与社会的良性法则,同时要巧妙避过种种复杂障碍,遇到困难的事情时,要全身贯注,谨慎应付,问题便会迎刃而解,这样才可全身养性。

庖丁解牛 教案教学设计 篇6

庖丁解牛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一)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文章结构思路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四个自然段可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作者从绘形和摹声两个方面运用大胆的夸张(人触、倚、履、牛体、牛的骨头就分离)和生动的比喻,把庖丁解牛的技术写得超凡入圣。这一节句式整齐,把解牛场面作了诗意化处理,写成了一支劳动交响曲,一支劳动赞歌。

第二部分(2~4段):记叙了文惠君和庖丁的对话。可分为三层。第一层(2段):从文惠君的称赞引出庖丁的话。此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层(3段):记叙了庖丁的经验之谈。第三层(4段):文惠君“得养生焉”,点出本文主题,即庄子的一切顺乎自然的思想。

(二)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应该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观冒进,而应该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庖丁解牛》,是一篇虚拟的寓言故事。在表达手法和描述技巧上,有哪些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研究和学习的地方?

分析:本文的学习难点,就在于对其组织结构安排、表达技巧和语言运用的灵活、生动方面的理解。

就全文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来看,可以说,这是一篇精美的议论小品。

文章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写庖丁解牛的经验,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开始“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目无全牛”,最后“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写出只有在长期实践的活动中,注意摸索,积累经验,才能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最后,再拓开一层,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这样层层深入,把道理说得透彻、完善。

文章结构完整、紧凑,前后照应。文章首先以一系列动词正面描写庖丁解牛的精湛技艺,然后以文惠君之语从侧面烘托庖丁解牛的`技艺确实非凡,同时又引出下文的对答;第3段通过对答,层层深入地阐明了庖丁解牛的经验,从而得出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善藏敛的养生之道;最后,又以文惠君之语呼应开首,说明不但解决了“技盖至此乎”的疑问,而且从中得到了很大收益,这就是领悟养生之道。

文章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写解牛动作以“触、倚、履、p”四个字描写,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并且用夸张手法,比拟庖丁进刀《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写解牛结束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寥寥数语,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另外,出自本文的成语如“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流传至今,仍有活力。

(四)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分析:作者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作者通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及悦耳的刀声的描写,使读者产生急切了解其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同时,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再现了庖丁技艺高超,又为下文申述其所以如此做了自然的铺垫。

(五)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从庖丁的话中可以得知。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正因为如此,他由不懂规律(“自解全牛”)过渡到认识规律(“目无全牛”),又飞跃到熟练运用规律(游刃有余)。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六)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分析:虽然庖丁所好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实质上也是庄周所讲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这种消极颓废的处世之道,理所当然为今人所抛弃,其实这不是庖丁经验本身所固有的,而是道家用此来宣扬其人生哲学。今人则从故事本身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得到有益的启发。从两者的不同也许能得到这样的启示:只有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客观事物,才能掌握科学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指导自读。

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划分本文层次,归纳大意。

(二)讨论以下问题。

1.归纳“为”、“乎”、“然”、“于”等虚词的用法。

(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2)乎

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可不译。)

③依乎天理(同②)

④而况大L乎!(表疑问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3)然

①奏刀d然(象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3)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动词后缀。)

2.讨论本文的段落及大意。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3.讨论文章细致生动的描写。

第1段,作者描写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但是,作者是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p”,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接着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d”;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4.讨论庖丁对话的层次。

课文第3段记叙庖丁的“经验之谈”。庖丁的话可分六层。

第一层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概括了下面谈话的全部内容。

第二层是从庖丁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谈的。当初解牛,所见皆全牛,与一般人所见的一样;三年之后,未见全牛,说明他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这是至高境界。

第三层详细说明对这种境界的感受:“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能达到这种娴熟境界的原因是“依乎天理”,即依照牛的天然构造。

第四层庖丁从用刀的结果谈解牛的娴熟。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解了数千头牛,其刃却如“新发于硎”,从用刀的结果表现庖丁解牛技艺娴熟。庖丁解释用刀结果不同之原因:良庖是“割也”;族庖是“折也”;而自己用刀则是“以无厚入有间”,于是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第五层写庖丁虽有高超的技艺,却从不掉以轻心。每当“见其难为”,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第六层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那怡然自得的神情:“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5.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

(参考“难点、重点分析”第2题)

(一)关于作者。

庄子,名周,字子休,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附近)人,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学派”。曾经做过漆园吏。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他的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33篇。该书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作。《庄子》一书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庄周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

(二)庄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庄子主张“天道无为”。“道”是什么?《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生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齐物论》在谈到风的时候说:“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这是说风是自己在吹,是“自取”,并不是哪个外在的怒者使它发出不同的声音。这就是庄子“天道无为”的思想,是一种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

2.庄子主张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庄子德充符》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观之,万物皆一也。”这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它的意思是说:如果你用“异者”的眼光去看,那么,肝与胆的距离就像楚和越那样遥远;如果你用“同者”的眼光去看,那么,万物都是一样的。

3.庄子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庄子逍遥游》中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他提出一种绝对自由的理想人格,这种人格不感到自己的存在(无己),不追求什么功名事业(无功),不顾及别人对自己的毁誉(无名),这种人在精神上才是自由的。

(三)《庄子养生主》全文及其思想。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篇7

一、学情分析

高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高一阶段一年的学习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在心理和思维能力方面较高一阶段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已经能够对人生和社会做出自己独立的思考。另外,在学习完高中阶段的五个必修模块后,学生已积累了较为系统的文言知识和一定的古代散文的阅读方法,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来对文本进行自主的阅读鉴赏。

二、教材分析

《庖丁解牛》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自主赏析”部分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是古代散文欣赏,单元教学赏析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別。古诗中的形象是经过提炼和升华的,跳跃性大;散文中的形象是具体的,贴近现实生活。《庖丁解牛》篇幅短小,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适合学生自主探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语文教学不仅仅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另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了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模块的课程目标有: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理解把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以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庖丁解牛这一故事的解读感悟来领悟本文所阐述的养生的道理,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读和课堂的检测使学生积累本文的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圈点勾画的方法积累文言知识;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自主研读、讨论交流中学习课文,体悟人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领悟“庖丁解牛之道”的内涵,并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领悟本文所揭示的“养生”的道理,并能辩证地进行评价。

四、教法和学法

1、导读法

2、朗读法

3、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

六、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七、教学评价

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八、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自读,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

(一)导入新课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自读《庖丁解牛》一文,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假如我把《庖丁解牛》这篇文章比作一头牛,那么解牛人就是谁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现在我们就来检验一下大家初步解牛的情况如何。

(二)自读检测

1、一词多义:

善:“嘻,善哉”好

“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拭擦

为:“庖丁为文惠王解牛”介词,给,替

“视为止,行为迟”因为

族:“族庖月更刀”众,一般的

“每至于族”筋骨交错聚结之处

乎:“技盖至此乎”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依乎天理”介词,相当于“于”

“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语气词,用于形容词后面,表示感叹或赞叹

2、通假字

“向”通“响”,响声

“盖”通“盍”,怎样

“善”通“缮”,拭擦

3、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岁”、“月”,名词活用作状语)

4、特殊句式:

“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省略句,“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

(三)朗读体会:

1、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庖丁解牛的具体情形,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3、追寻庖丁解牛经历的几个阶段,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明确:解牛之初: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目无全牛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四)感悟讨论

1、庖丁为什么能达到解牛的至高境界呢?要求尽可能多的使用原文中的材料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以“道”作为追求的目标。)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不懈实践,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谨慎专注,尊重规律,从不骄傲大意。)

2、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庖丁解牛的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五)拓展探究

结合《庄子养生主》一文的第一段思考,文惠君所领悟的“养生之道”和庖丁的“解牛之道”有何相似之处?

(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拓展的教学资源)

拓展材料: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注:①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即养精神。②生,通“性”,天性。

【参考译文】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求取无限的知识,那是费力伤神的。既然这样还要追求知识的渊博,那就难免陷入危险的境地了!做善事不必贪图名利,做恶事不要惹上刑戮之灾。顺应督脉自然中和之气作为打通经络的主要方法,就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奉养老人,可以享尽天年。

明确:庖丁的“解牛之道”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文惠君的“养生之道”是:在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其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二者的相似之处是“顺应自然”。

(六)交流应用

1.交流学习中的疑问,让学生提出自己学习本文后还有哪些疑问。

2.让学生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养生”?

3.读写结合,让学生结合《逍遥游》一文和本课的学习,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为庄子这位历史名人写一段评语

(七)收获时刻

由学生总结这节课自己的收获。

(八)课堂小结

1.总结本课内容。

2.总结并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篇8

一、学情分析

高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高一阶段一年的学习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在心理和思维能力方面较高一阶段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已经能够对人生和社会做出自己独立的思考。另外,在学习完高中阶段的五个必修模块后,学生已积累了较为系统的文言知识和一定的古代散文的阅读方法,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来对文本进行自主的阅读鉴赏。

二、教材分析

《庖丁解牛》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自主赏析”部分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是古代散文欣赏,单元教学赏析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別。古诗中的形象是经过提炼和升华的,跳跃性大;散文中的形象是具体的,贴近现实生活。《庖丁解牛》篇幅短小,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适合学生自主探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语文教学不仅仅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另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了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模块的课程目标有: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理解把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以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庖丁解牛这一故事的解读感悟来领悟本文所阐述的养生的道理,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读和课堂的检测使学生积累本文的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圈点勾画的方法积累文言知识;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自主研读、讨论交流中学习课文,体悟人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领悟“庖丁解牛之道”的内涵,并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领悟本文所揭示的“养生”的道理,并能辩证地进行评价。

四、教法和学法

1、导读法

2、朗读法

3、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

六、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七、教学评价

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八、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自读,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

(一)导入新课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自读《庖丁解牛》一文,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假如我把《庖丁解牛》这篇文章比作一头牛,那么解牛人就是谁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现在我们就来检验一下大家初步解牛的情况如何。

(二)自读检测

1、一词多义:

善:“嘻,善哉”好

“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拭擦

为:“庖丁为文惠王解牛”介词,给,替

“视为止,行为迟”因为

族:“族庖月更刀”众,一般的

“每至于族”筋骨交错聚结之处

乎:“技盖至此乎”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依乎天理”介词,相当于“于”

“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语气词,用于形容词后面,表示感叹或赞叹

2、通假字

“向”通“响”,响声

“盖”通“盍”,怎样

“善”通“缮”,拭擦

3、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岁”、“月”,名词活用作状语)

4、特殊句式:

“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省略句,“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

(三)朗读体会:

1、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庖丁解牛的具体情形,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3、追寻庖丁解牛经历的几个阶段,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明确:解牛之初: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目无全牛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四)感悟讨论

1、庖丁为什么能达到解牛的至高境界呢?要求尽可能多的使用原文中的材料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以“道”作为追求的目标。)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不懈实践,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谨慎专注,尊重规律,从不骄傲大意。)

2、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庖丁解牛的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五)拓展探究

结合《庄子养生主》一文的第一段思考,文惠君所领悟的“养生之道”和庖丁的“解牛之道”有何相似之处?

(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拓展的教学资源)

拓展材料: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

注:①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即养精神。②生,通“性”,天性。

【参考译文】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求取无限的知识,那是费力伤神的。既然这样还要追求知识的渊博,那就难免陷入危险的境地了!做善事不必贪图名利,做恶事不要惹上刑戮之灾。顺应督脉自然中和之气作为打通经络的主要方法,就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奉养老人,可以享尽天年。

明确:庖丁的“解牛之道”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文惠君的“养生之道”是:在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其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二者的相似之处是“顺应自然”。

(六)交流应用

1.交流学习中的疑问,让学生提出自己学习本文后还有哪些疑问。

2.让学生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养生”?

3.读写结合,让学生结合《逍遥游》一文和本课的学习,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为庄子这位历史名人写一段评语。(50字左右)

(七)收获时刻

由学生总结这节课自己的收获。

(八)课堂小结

1.总结本课内容。

2.总结并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