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精选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下是编辑午夜给家人们整理的最新《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精选8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已经初步具备探索和发现运算定律并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础。同时新知识学生在已经学习的知识中也有所体现,只是没有揭示这个规律罢了,比如学生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周长=长x2+宽x2,周长=(长+宽)x2。从平时我班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1、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2、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方法指导

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预设流程

激趣导入

(约3分钟)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老师想请大家帮一个忙,我有一个朋友开了一家小公司,有4名员工,她想给公司的员工每人买一套工作服,她去商店看中了几件衣服和几条裤子,想选一套衣服做工作服。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搭配?

2、学生思考:(1)有几种搭配方案

(2)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案,并算出总价。

(学生自己选择方案并在练习本上完成。师强调:是买4套衣服)

自主学习

(约7分钟)

(一)组内研讨,确定方案

1、组内研讨:

(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

(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你推荐的理由。

(3)说说你推荐的方案,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

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2、汇报交流: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老师推荐他的方案?

师:要想求4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分别列式解答

师:因为总价相等,这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学生回答后,师在两个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

师:这个等式怎么读呢?

生尝试读等式。

(预设学生读法:A、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乘225乘4加75乘4

B、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225和75分别与4相乘的积再相加。)

3、研究其它方案

由学生依次汇报出其余3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并引导说出是怎么想的。计算后分别加上等号。

教师板书:

一套x4 = 4件上衣+ 4条裤子

(225+75)x4 = 225x4 + 75x4

(225+125)x4 = 225x4 + 125x4

(175+75)x4 = 175x4 + 75x4

(175+125)x4 = 175x4 + 125x4

精讲点拨

(约8分钟)

(二)、观察比较、猜测验证

1、观察比较

2、提出猜想。

师:观察上面的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你们有什么发现?

3、举例验证。

让学生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行验证,看看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板书。

(三)、总结规律,概括模型

1、总结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数学中的一个规律,很了不起。大家知道这是什么规律吗?(生猜测)

师:这个规律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齐读)你能说一说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吗?

2、用字母表示:

师:用字母如何表示乘法分配律?

测评总结(约12分钟)

三、巩固应用,训练提升

1、请你根据乘法分配律填空

(12+40)x3=()x3+()x3

15x(40+8)=15x()+15x()

78x20+22x20=(+)x20

66x28+66x32+66x40=(+ +)x40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介绍前两道为乘法分配律的正向应用,后三道属于乘法分配律的反向应用。

2、火眼金睛辨对错

56x(19+28)=56x19+56x28

(18+15)x26=18x15+26x15

(11x25)x4= 11x4+25x4

(45—5)x14 =45 x14 —5 x14

强调: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也可以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减。

3、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

(40+4)x25 39x8+39x6—4x39

4、拓展提高

你能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这道题吗?

86x101

四、说一说,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套x4 = 4件上衣+ 4条裤子

(225+75)x4 = 225x4 + 75x4

(225+125)x4 = 225x4 + 125x4

(175+75)x4 = 175x4 + 75x4

(175+125)x4 = 175x4 + 125x4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观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比赛场景,在活动中激趣

谈话:听说我们四(1)班的同学口算速度快,正确率高,想不想显一显身手?那我们来一个速算比赛怎么样?

A组B组

(1)135×6+65×6(1)(135+65)×6

(2)9×37+9×13(2)9×(37+13)

在A组同学不服气,说B组容易时,教师激趣:是吗?B组容易?那我们再来一次好吗?

A组B组

(1)(10+4)×25(1)10×25+4×25(2)(4+8)×125(2)4×125+8×125

谈话:为什么这次A组又输了?观察观察,可不要冤枉了老师。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一切数学知识来源于发现问题,而一个伟大的数学家有所成就在于他发现问题。看看今天我们的同学们发现一个怎样的数学知识。有信心吗?给自己鼓鼓掌!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海安县首届批发王杯少儿才艺大赛”了,声乐兴趣小组的于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一样的漂亮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评析:玩是学生的天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促进人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所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如何让学生玩出效果来?教师提供了一个“竞赛”的机会,让学生在“竞赛”中发现竞赛的不公平,近而寻找不公平的原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感知了同组算式之间的关系。】

二、创设活动情境,在合作中探究

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谈话: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于老师可以怎样搭配服装?

(1)学生的选择方法1: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

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安排不同方法解答的学生板演,并了解全班学生采用的什么方法)

反馈:你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再分别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课件显示)

谈话: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的计算结果也相等,那你会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教师巡视。

[教师板书:(65+45)×5=65×5+45×5],让学生读一读。

(2)学生的选择方法2: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

提问: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式:32×5+45×5和(32+45)×5

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教师板书:(32+45)×5=32×5+45×5]

启发:比较这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深入体验,丰富感知。

现在请每个同学拿出信封中的练习纸,想一想在这几组算式中,哪些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在□里画=号),哪些不能?当然你可以先计算每组中两个算式的得数,也可以仔细观察。

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中间的□里画“=”

(1)(28+16)×7□28×7+16×7

(2)15×39+45×39□(15+45)×39

(3)74×(20+1)□74×20+74

(4)40×50+50×90□40×(50+90)

(5)(125×50)×8□125×8+50×8

分组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最后两组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起来?有办法使他们变得相等吗?(课件显示修改过程)

谈话:你能写出几组类似这样的式子吗?大家动手写一写。(提醒学生认真算一算你写出的等式两边是不是相等)

学生举例并组织交流。(比较这些等式是否具有相同的特点)

3.反思学习,揭示规律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像这样等号左边和右边的式子都会相等,这是不是巧合?还是有什么规律存在?

谈话: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如果用a、b、c代表上面等式中的数,这个规律怎样表示?[板书:(a+b)×c=a×c+b×c板书好适当图例解释意思]

小结:同学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乘法分配律)

(课件显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

三、巩固内化知识,在实践中运用

谈话:让我们带着自己发现的数学知识进入今天的“数学乐园”吧!

1.大显身手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

师:第2题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乘法分配律可以正着用,也可以反着用。[补充板书:a×c+b×c=(a+b)×c]

2.生活应用

(“想想做做”第3题)

小结:说说两种方法的联系。

3.巧妙运用

(“想想做做”第4题)(同桌一人做一组,做在练习本上)

谈话:每组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哪一题计算比较简便?

现在你知道上课开始时为什么B组同学算得快吗?

小结: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4.明辨是非

我校二年级有3个班,每个班有34人。三年级有2个班,每个班有36人。二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王小明这样计算:

(3+2)×(34+36)

=5×70

=350(人)

①观察一下,你赞同王小明的算法吗?为什么?

②要用乘法分配律,要有什么条件?

5.巧猜字谜

猜一猜,等号后边是三个什么字?

人×(1+2+3)=

6.大胆猜想

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的加号改成减号,等式是否依然成立?根据乘法分配律,你能提出新的猜想吗?

学生小组交流猜想。

谈话:我们再回到课开始的那条题目上,如果于老师想知道“买5件夹克衫比5件短袖衫贵多少元?”你能帮她吗?试试看!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总结得出:

(a-b)×c=a×c-b×c

小结:大家真了不起!让我们为自己的伟大发现热烈鼓掌吧!

四、回忆梳理知识,在反思中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5题。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 口算、

(27+73)×8 40×9+40×1 14×(10+2) 10×6+10×4

2、 用简便方法计算、(说明根据什么简算的)

25×63×4

3、 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0×5+5×80 (1250+125)×8

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算的?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刚才的比赛老师算得快,是因为老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知道了乘法的又一个定律可以使运算简便,你们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教学例6:

(1)出示例6: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例6 下载

(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

(3)教师提问:从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学生明确:每组中的两个算式都可以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18+7)×6=150

18×6+7×6=150

(18+7)×6=18×6+7×6

(5)教师出示:20×(15+9)=480

20×15+20×9=480

20×(15+9)=20×15+20×9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6)反馈练习:按题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__+__)×__=__+__×

教师提问: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

启发学生回答:首先是等号左边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其次是等号右边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最后是等号左右两边的两个算式相等、

3、教师概括运算定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4、反馈练习: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32+35)×4=__×4+__×4

(62+12)×3=__×__+__×__

教师:为了简便易记,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 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根据练习学生从而得出: (a+b)×c=a×c+b×c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5、教学例7: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例7 下载

(1)出示例7:102×43

启发学生想:能否把算式改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引导学生对比:(100+2)×43,102×(40+3)这两种算式哪种比较简便?

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教师板书:

(2)出示9×37+9×63

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原式改写成什么形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9×37+9×63

=9×(37+63)

=9×100

=900

学生讨论:这样算为什么简便?

师生共同总结: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式子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②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的那个数、

③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加数、

(3)揭示教师算得快的奥秘

上课开始时,我们已经比赛看谁算得快,如(1250+125)×8,老师就是应用的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现在你们会了吗?

三、巩固发展 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练习

1、 练习十四第1题、

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3+25)×2=□×□+□×□

8×47+8×53=□×(□+□)

3×6+6×7=□×(□+□)

8×(7+6)=8×□+□×□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

(2)25×(20+4)=25×__+25×__

(3)45×9+ 55×9=(__+__) ×__

(4)8×27+73×8=8×(__+__)

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  此类题,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

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1)32×48+32×52 32×(48+52)

(2)(24+8)×8 24×5+24×8

(3)20×(l+15) 0×17+20×15

(4)(40+28)×5 40×5+ 28

(5)(10×125)×8 10×8+125×8

(6)4×(30+25) 4×30×4×25

学生做后共同订正,并讨论(2)、(4)、(5)、(6)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

4、选择题:

(1)28×(42+29)与下面的( )相等

①28×42+28×29 ②(28+42)×(28+29) ③28×42×29

(2)与a×8-b×8相等的式于是( )

①(a+b)×8 ②(a-b)×(8+8) ③(a-b)×8

(3)与(10+8+9)×5相等的式子是( )

①10×5+8×5+9×5 ②10+5×8+5×9 ③10×5+5×8+9

5、练习十四第4题,投影出示、

一辆凤凰牌自行车420元,一辆永久牌自行车405元、现在各买三辆、买凤凰车和永久车一共用多少元?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计算中能够灵活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四第3题、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80+8)×25  35×37+65×37

32×(200+3) 38×29+38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书第54的例题以及55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含用字母表示),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让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展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和难点:

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两个运算定律,那谁来说说它们的名称和字母公式呢?(随学生回答出示小卡片: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乘法的另外一个运算定律。

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1.谈话:五一快要来了,商场正在开展服装促销活动呢!一其去看看吧!

2.课件例题情景图。

(1)问: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短袖衫:每件32元;裤子:每条45元;夹克衫:每件65元。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

(2)问:李阿姨一共要付多少钱呢?谁能口头列出综合算式?

指名说出算式,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65+45)×5 65×5+45×5

让回答的两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即先算的是什么。)

第一个算式:先算买一套衣服用多少元。

第二个算式:先算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各用多少元。

(3)猜一猜:这两个算式结果会怎样?(相等)

(4)计算验证。

师:真相等吗?让我们动笔来算一算,男生算第一道,女生算第二道,做在自备本上。

集体交流,指名汇报计算过程。

(5)师: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的确是相同的,可以给它们画上等号。(板书:=)我们把这个等式轻声读一读。(学生轻声读读这个等式。)

3.探索、发现规律。

(1)师:仔细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一下。

同桌讨论交流,指名汇报,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学生可能说:等号左边有65、45和5这三个数,右边也有这三个数;都有乘法与加法;等号左边是65加45的和乘5,右边是65乘5的积加45乘5的积。……)

(2)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初步得出:65加45的和与5相乘,等于把65和45分别与5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3)师:是不是所有这样的两道算式之间都有这样的联系呢?谁再来举个例子?

指名举例,计算算式结果,得出等式,教师板书。

师:会不会是巧合呢?请你在本子上再举些例子验证一下。(学生独立举例验证。)

学生汇报验证的结果。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三个等式。

问:还有许多同学要发言,说明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举得完吗?(板书:……)师:这么多等式,看来这不是巧合了,而是藏着一定的秘密在里面。你有什么发现呢?再与你的同桌轻声说一说。

(4)指名2到3人说说发现,教师随机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课件出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5)刚才几位同学在用语言叙述这个规律时感觉有些困难,你会用比较简洁的方法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吗?你可以用文字、图形、字母等表示它。

展示各种表达方法,集体交流,估计会有学生想到用字母或图形等来表达。

表扬写对的同学,并指出:刚才的这些表达方法都是可以的。特别是写出(a+b)×c=a×c+b×c的同学,你们和数学家想到一起了。在数学上,我们就用字母a、b、c表示三个数,这个规律可以写成(a+b)×c=a×c+b×c。(板书,顺着读,逆着读)

师:用字母公式来表示乘法分配律,你又有什么感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简洁美。

三、应用规律,巩固练习

1. 对于今天学的乘法分配律会了吗?真的会了吗?好,那就考考你自己!(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

学生自己判断。集体交流时指名说说是怎么判断的?

第3小题汇报时要问:为什么是对的呢?提醒学生注意74×1可直接写成74。

问:为什么你认为第4题不对呢?说说你的理由。怎样改就对了呢?

2.掌握得真不错!下面打开书看5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后,指名汇报。

讨论第2小题时问:两个乘法中相同的乘数是几?应该把相同的乘数放在括号外面,而且这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课件出示长方形菜地:长64米,宽26米)

问:图上给我们提供了长方形菜地的什么信息?

你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它的周长吗?

(1)学生完成在自备本上,指名板演两种不同的方法。

(2)集体交流,出示:(64+26)×2 64×2+26×2

师:刚才大家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了长方形的周长,看这两道算式,问:哪种算法比较简便?它们的结果怎样?符合什么规律?

师:看来我们早在三年级学习长方形的周长时就已经接触过乘法分配律了。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观察这两组算式,想想每组中两个算式的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

比一比:请你从每组中各选一道喜欢的算式进行计算,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计算后,集体交流:你们选的哪两道?为什么喜欢这两道?

(估计大多数学生会选择(64+36)×8和25×(17+3),因为这两道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这两道计算起来比较麻烦的算式如果让你来计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出示2题)

指名说计算过程,教师用课件展示简算过程。

小结:看,我们学会了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麻烦的题目变简单了。明天我们还会更深入地来学习简便计算。

5. 谈话:开学初,学校为了丰富大家的大课间活动,购买了一批体育器材,看看是什么?(课件出示图片和信息:空竹每个17元,飞盘每个8元,铁环每个15元。)每种玩具都购买了60个,一共要花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在自备本上,投影展示不同的算法。

观察这个等式,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吗?

师小结:看来,乘法分配律不仅可以是两个加数的和乘第三个数,还可以推广到3个加数的和去乘,甚至更多的加数呢!

四、总结回顾

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教后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这是四年级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本节课我比较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首先我先创设了设计买衣服的情景,出示了例题图,让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出结果,再让学生观察通过计算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两个算式可用“=”连接,使之让学生从中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而后让学生作出一种猜测:是不是所有这样的两道算式之间都有这样的联系呢?是不是符合这种形式的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此时,我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举例加以验证。学生兴趣浓厚,这里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测的能力,从而让学生知道乘法分配律给大家计算带来的便利,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字母形公式。

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的知识延伸。出示一些扩展型的练习:由(17+8+15)×60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也可以是三个数的和,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完整,也为以后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埋下伏笔。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虽然本节课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上还是不够,另外还有部分学困生对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在本节课中的一些具体的环节中也还缺乏成熟的思考,对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很好的充分调动起来,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都要多加注意。

《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48~P49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2、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

125×8=25×9×4=18×25×4=

125×16=75+25=89×100=

教师请个别学生口算并说出部分题的口算依据及应用的定律。

2、再出示:119×56+119×44=

师;这一题,谁能口算出来?老师可以口算出来,你们相信吗?是不是老师又应用到数学的什么定律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出示课本插图

师:你们看,工人叔叔正在工作呢,观察这幅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看到两个工人叔叔在贴瓷砖。

生:我发现一个叔叔贴这面墙壁,另一个叔叔贴另一面墙壁。

生:老师,我发现两个叔叔贴的瓷砖一起数的话,一行有10块,一共有9列。

师:你真细心。大家能根据获得的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教师出示问题: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2、估计

师:谁能估计工人叔叔大约贴了多少块瓷砖?

学生试着估计。

3、列式解答

师:同学们的估计是否正确呢?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瓷砖究竟有多少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教师巡视。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算法?

生:6×9+4×9(板书)

=54+36

=90(块)

师:这边的6×9和4×9分别是算什么?

生:分别算出正面和侧面贴的块数。

师:哦,然后两面的块数再相加,就是贴的总块数。你们明白吗?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生:我是这样列的,(6+4)×9(板书)

=10×9

=90(块)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吗?

生:两面墙共有9列,一行有6+4块,所以我先算出一行有10块,再用10×9算出共有多少块瓷砖。

师:你真行,找到了这种方法。现在同学们看一下这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生:计算方法不一样,结果却是一样的。

师:所以这两个式子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数学符号连接起来?

生:等于号。

教师板书。

4、观察算式的特点

师:观察等号两边的式子,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生:等号左边的算式是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号右边

的算式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生: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不同因数;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相同的因数。

师:是这样吗?你们能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5、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如:(40+4)×25和40×25+4×25

63×64+63×36和63×(64+36)

讨论交流:

(1)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

(2)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师: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于每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加起来,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6、字母表示。

师: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a+b)×c=a×c+b×c并带读。

7、揭示课题。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文第49页的“试一试”。请同桌讨论探究下面这些题目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1、(80+4)×25

(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

(3)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2、34×72+34×28

(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

(3)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3、让生观察:36×3

=30×3+6×3

=90+18

=108

师:你能说说这样计算的道理吗?

生独自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四、总结。

师: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希望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它。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借助画图的方式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3、利用几何直观,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难点是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采摘园图片。这是老师去采摘园采摘草莓的图片。你们观察过采摘大棚的地面是什么形状?采摘棚原来宽20米,长60米,扩大规模后,长增加了30米。现在果园的面积有多大?

二、探究发现,归纳总结。

(一)借助图形,感知模型。

1、引导:想象一下,如果用一幅图来表示题目的意思,这幅图会是什么样的呢?

请把想象的图画出来。交流学生作品后,课件出示

60米                   30米

20米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原面积                  增加的部分

2、你会独立解决吗?(学生尝试解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评价:刚才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色地解决了同一个问题。现在请观察一下:(60+30)× 20=1800,60× 20+30× 20=1800,你有什么发现?师相机板书等号。

(二)借助图形,抽象模型。

1、出示几何图形: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0米                 (  )米

20米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原面积                  增加的部分

刚才已知长增加了30米,现在尝试自己决定长增加的数量,你还能写出一些类似上面这样的等式吗?

2、交流:你想增加几米?怎样算?结论是什么?

师相机板书。

引导:孩子们,现在黑板上有那么多算式,你是否能结合图2来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先同桌互说。再集体交流。

3、出示图3,要求:先把自己猜测的数据填入下面的面积模型中,然后对自己的猜测进行计算、验证、自主完成任务单项2。

(   )米                (   )米

(  )米《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原面积             增加的部分

4、交流:你是怎么猜测和验证的?结论是什么?

教师小结: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两个数相加的和乘一个数,等于用这两个数分别乘这个数,再把和相加。字母表示为(a+b)×c=a×c+b×c

讨论:这个规律在数学上叫——?(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三)借助图形,逆用模型。

1、出示计算题:

(50+6)×25、8×(25+125)、102×45学生独立计算,汇报反馈交流。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看着这些算式,结合刚才长方形的面积模型,你想到了什么?

2、46×25+54×25、98×20+98×80

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过程,教师大屏幕演示。

(四)借助图形,拓展模型。

1、采摘大棚,原来宽20米,长60米,扩大规模后,长增加30米,问:原面积比增加的面积多多少?

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试着算一算。

反馈交流:说说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我们可以把所求问题想象成是两个长方形,沿着宽重合,然后求出多余的部分就可以了。大屏幕演示。

2、20×60-20×30=600与(60-30)×20=600我们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谁能用字母来表示这个新规律呢?

师板书:(a-b)×c=a×c-b×c

三、科学练习:

董笑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方案 篇7

设计说明

教材中本单元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且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样便于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引出运算定律。因此,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本教学设计注重体现以下三点:

1.游戏激趣,设置悬念。

在游戏中学习,体现了玩中学,做中学的理念,让学生体会到玩中有乐,乐中有疑。上课伊始,通过游戏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计算比赛,通过对比赛结果的质疑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

2.观察、比较,举例验证猜想。

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我把乘法分配律的知识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运用多种计算方法去感知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对所列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进行验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家发现规律的过程,从而积累丰富的探究数学知识的经验。

3.多角度练习,强化认识和理解。

小学数学练习题在整个数学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很大,数学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掌握,解题技能、技巧的形成,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等都离不开练习题。因此,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梯度地设题,同时也注重知识的延伸。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游戏激趣

1.比赛热身。

师:同学们,请大家准备好纸和笔,在学习新内容前,我们先进行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

师:请看大屏幕,左边的两组同学计算大屏幕上第(1)小题,右边的两组同学计算大屏幕上第(2)小题,看哪边的同学计算得又对又快。

(1)9×37+9×63 (2)9×(37+63)

2.评出胜负。

师:做完的同学请举手,汇报计算过程。

师:通过同学们的汇报,可以看出右边的同学做得比较快,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吗?

预设

生:虽然这两道题的算式和运算顺序不同,但计算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连接这两道算式,即9×37+9×63=9×(37+63)。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尤其是__,我们就先将他的这个发现命名为__猜想。

设计意图:借助数学热身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知简算方法,猜测其中可能存在的数学规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学习新知做好了情感铺垫。

⊙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课件出示例7。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需要知道哪些条件?请在情境图里找一找。(出示情境图)

(2)把相关信息组织起来编成一道实际问题,并口述出来。(我校学生参加植树活动,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3)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板书。

引导各小组汇报解题方法,并说明这样解题的理由。

解法一(4+2)×25

=6×25

=150(名)

(4+2是求每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再乘25就求出了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解法二4×25+2×25

=100+50

=150(名)

(4×25是求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负责挖坑、种树,2×25是求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求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2.观察算式,探究发现。(见课堂活动卡)

(1)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①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②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③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

最新《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新旧知识的沟通,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初步理解和掌握它的结构特征;理解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情感目标:让孩子们自己生成“用符号记录整理的方法”,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感知规律

1、在家里,你最喜欢谁?我也作了一个调查,咱们班很多同学是爸爸和妈妈很早起来为你准备早点、接送上学,辅导作业。

2、爸爸和妈妈都对我们那么好,我们可以自豪的说“爸爸和妈妈都爱我”。

3、爸爸和妈妈都爱我,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4、我听说张磊和杨军都是李新建的好朋友,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5、小结:同样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在我们数学中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数学中的规律。

[策略] 把数学知识依附于常见的现实生活问题中,引领学生发展自身灵性,寻求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间的本质联系,进而合理处理相关信息,结合鲜活的数学材料,触动学生的道德碰撞,给原本单一冷漠的内容注入人文的血液,促进学生感悟、内化。

(二)开放探究,建构规律

1、情境引入

讲本学期开学,学校要为一、二、三年级更换桌椅情况:

(课件播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请仔细观察大屏幕:

学校为一年级更换3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学校为二年级更换5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学校为三年级更换6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2)请同桌两个同学选一个问题在练习纸上用两种方法解答?

(3)说说你的解题方法?你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另外一种方法呢?解释一下。

(4)谁愿意接着汇报?

2、第一次发现

(1)仔细观察这三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吗?可以与同桌讨论讨论。

小结:每一组算式的结果相等。

(2)我把这两个算式用等号来连接,行吗?为什么?

板书:(50+60)×3 = 50×3+60×3

(75+68)×5 = 75×5+68×5

(80+65)×6 = 80×6+65×6

3、第二次发现

(1)再观察这三组算式,还有什么发现吗?

(2)同学们,你们的发现是不是只是一种巧合,一种猜想呀?能不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对你的猜想进行验证呢?

(3)每人举出一个例子,写在纸上,然后请同桌帮助验证

汇报交流:像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一些吗?举的完吗?

4、归纳总结:

(1)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同桌说说什么叫做乘法分配律?

(2)请看大屏幕,你们的意思是这样吗?小声读读。

(3)有什么不懂的词吗?

5、个性化理解

(1)你能用比较喜欢的形式来表达上面的这些等式吗?比如用字母,图形等。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

(甲+乙)×丙=甲×丙+乙×丙

(a+b)×c=a×c+b×c

(2)这些等式都表示什么意思呢?(同桌讨论,然后汇报)

(3)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感觉怎么样?

[策略]针对众多的数学事实,不急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而是让学生运用朴素的语言概括出这些等式的共同特点,这些特点既是“乘法分配律”知识的雏形,更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渐进台阶。在此基础上引出规律,水到渠成。尤其是,让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表示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更是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对规律意义的个性化感悟。

(三)激活联系、应用规律。

1、请你把相等的两个算式连线。

(8+13)×4 41×(3+27)

3×(21+6) 7×5 +8

41×3 +41×27 3×21 +3×6

7×(5+8) 8×4 +13×4

(1)你为什么连得这么快?是计算了吗?

(2)这两个算式之间为什么不连了?能用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来解释吗?

2、根据乘法分配律填空:

(83+17)×3=□×□○□×□

10×25+4×25=(□○□)×□

(1)谁愿意展示一下你填写的。有不同意见吗?

(2)分别说说转化以后的算式和原来的算式比,哪一个让我们计算起来感觉比较简便了?为什么?

(3)小结: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可以灵活选择算法,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算。

[策略]多种练习也是一种信息源,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深化理解、蓄积“能量”的过程,是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完善认知结构、提升认识境界、增长人生智慧的过程。

3、联系旧知、同已有知识建立联系。

谈话:“乘法分配律”在过去学习中用过吗?咱们回顾一下。

现在我们每天都在练乘法竖式计算,看大屏幕。乘法竖式中也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看出来了吗?

[策略]引导学生联想知识用途,勾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凭借亲自计算得到的感悟领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广泛运用。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你有什么想法?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