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学设计【优秀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敬业的小编帮大伙儿分享的《秋思》教学设计【优秀9篇】,仅供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秋思优秀教学设计 篇1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宋代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乡愁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籍写的《秋思》(板书课题)。请同学们翻开书22页。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师: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生:自由读诗。

师:我看同学们都会读了,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谁愿意来当一个最勇敢的孩子。

生:读诗。

师: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还有谁也想来试一试。生读。

真棒!老师听出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课件出示古诗)

(讲解字音)生再读。

师:很好。来咱们全班一齐读《秋思》。起。

师:这首诗同学们都读得字正腔圆了。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分析师生读法不同,再练读。)

师:老师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准备起。

现在老师想调换一下,你们读前四个字,老师读后半句,敢吗?好准备起。

师:真不错。可单单会读还不够,还要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书中的插图、注释,也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可以跟同桌交流交流。

生:研读诗意。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词语的意思。

生:2.我知道这是诗的意思。

师:真厉害知道这么多。

生:3.我知道了作者是看见秋风刮起就想家了。

师:哦,作者想家了。那是什么引起他的思乡情呢?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点击课件出示诗句)

师:可是秋风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那作者看见的是什么?

生:是叶子飘落、草黄了、雁子往南飞。

师: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作者也想家了。那他看不见什么?

生:父母、孩子、妻子。

师:站在凄凉的秋风中,作者想——家。

因秋风而思家的,历史上还有个典故呢。晋代张翰(点击课件出示诗句)说:“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多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翰是张籍的同乡,他宁愿弃官而回家。而张籍呢?他的家在哪?在洛阳吗?有谁知道张籍?

生:交流张籍资料。(课件出示)

师: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转,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倾述呢?

生:写家书。

师:可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呀?你能从诗中找出句子吗?

生:欲作家书意万重。(板书:意万重)(课件出示诗句)

师:意万重是什么意思?你能跟它换个词吗?

是呀,十年了,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课件出示小练笔)

师:我看同学们都写得差不多了,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

(师生互动交流,生读完写句再读诗。)

师: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张籍觉得够吗?(不够)

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领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信写好了,我们来看看张籍寄信的画面。(课件出示诗句)

同学们张籍寄信时,他心情如何?你能从诗中找出这个字吗?

“恐”是什么意思?他在担心什么?

师:可临行为什么又开封?“开封”是什么意思?“又开封”呢?

生:“开封”就是把封好的信拆开。

“又开封”就是把信合上又打开,又合上又打开……

师:诗人把信打开几次?

生:一次,两次,三次……

师:第一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 ——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第二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 ——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第三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 ——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张籍呀张籍你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四、回读,深化情感。

师: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请读《秋思》

师: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

那他还带走了什么?

生: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张籍此刻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他曾写下: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归信吟》(点击课件呈现)读诗。

师:魂去也,空一身哪!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读诗;信走心也走,就像此刻的`张籍身在洛阳,心在故乡。这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请读《秋思》。秋风乍起,思乡涌起,写不完的思念,说不尽的乡愁,再读《秋思》

五、拓展升华。

师: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和孟郊而已。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课前老师让你们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有吗?

生交流思乡的古诗,进一步感受乡愁。

师:我看同学们手中还有很多思乡的古诗,课后咱们班来办个思乡的古诗大会好吗?

师:老师这里也有思乡诗句。(课件出示)师生配合读。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唐。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唐。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清。袁枚

师:这思乡怀亲从唐至清源源流传,他流呀流,流进当代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心中,请看课件出示:余光中《乡愁》)(音乐响起)。

师:同学们,张籍的乡愁是思念家中的亲人,那余光中的乡愁又是什么呢?

(比较乡愁,提升爱国情怀)

六、总结。

师: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今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

《秋思》道尽了天下所有游子们的心,让我们再一次吟咏这首传世之作吧!

《秋思》教学设计 篇2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你能听出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吗?

(思乡之情是古代诗人常常会抒写的一种真挚的情感。)

二、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2、“秋思”怎么讲?作者思什么?

三、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观察诗中插图,想象图中画的是什么意思。

2、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指名试读,指名评价,全班齐读。

4、再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把不懂的词句做上标记。

5、班级交流: 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

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2、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

4、感情朗读。

五、拓展延伸

1、把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课外搜集、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板书设计】

秋思

唐·张籍

见秋风

欲作书

意万重

恐不尽

又开封

【教后反思】

《秋思》是人教实验版第九册第六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二首。这三首诗都是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诗歌。通过前一首诗《泊船瓜洲》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了理解诗句意思,体味诗中感情的方法,因此在进行这首诗的学习时,教学设计的思想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依*自己的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想象诗境,体味诗情之上。

诗歌是讲求意境的,而古诗更有语言高度精炼概括的特点,思维跳跃,因此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非常大。基于这一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境,通过设身处地想象来体味诗人的情感。如首句“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是不可见的,那么作者见到的是什么?引导想象诗外之境,从而感悟到正是萧瑟的秋景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本课的教学基本按照教学设计进行,结构比较完整,教学效果也比较满意。但是课堂气氛仍然不够活跃,没有调动所有学生参与思考的积极性,教者说得过多,学生说得不够,在启发引导上花了较多的时间,以至于拓展环节──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没有能够当堂完成,是一个很大的遗憾。由此,在本班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仍然要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多给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提高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积极性。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诗:

一年一度的秋风,

又吹到了洛阳城中,

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捎信人即将出发,

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

赶快再添上几句,

说不尽的心事,

无奈太匆匆。

鉴赏: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 ,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 秋思 》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 ,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 ,百卉凋零 ,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 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 :‘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 ,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 ,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 ,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 ,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 ,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复恐二字 ,刻画心理入微 。这 临发又开封 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 ,都值得写讲诗里 。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 复恐匆匆说不尽 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 ,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张籍

(约767-约830) 唐代诗人。字文昌。原籍苏州(今属江苏),迁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799)进士,历太常寺太祝、国子监助教、秘书郎、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仕终国子司业。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因家境贫困,眼疾严重,孟郊戏称“穷瞎张太祝”。与韩愈、白居易、孟郊、王建交厚。张籍诗歌创作大致有3个时期。40岁前为早期。40-50岁为中期,其优秀乐府歌行作品多作于此期。50岁后为晚期。这时生活逐渐安定,除仍写乐府歌行外,多作近体诗。他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诗中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种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征妇怨》;另一类描绘农村风俗和生活画面,如《采莲曲》、《江南曲》。张籍乐府诗艺术成就很高。善于概括事物对立面,在数篇或一篇之中形成强烈对比;又善用素描手法,细致真实地刻画各种人物的形象。其体裁多为“即事名篇”的新乐府;有时沿用旧题也能创出新意。语言通俗浅近而又峭炼含蓄,常以口语入诗。他还着意提炼结语,达到意在言外的批判和讽刺效果。张籍的五律,不事藻饰,不假雕琢,于平易流畅之中见委婉深挚之致。对晚唐五律影响较大。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张籍诗集》。

《秋思》教学设计与评析 篇3

【教材解读】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是最令人思乡的季节。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中唐诗人张籍所写的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写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教学目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切入主体,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

表达方法的归纳与应用。

【教学策略】

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品味、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同时通过同类诗词的拓展,丰富感悟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读图导入,感情铺陈

师: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老师有变化吗?

生:换衣服了。

师:是啊,仔细观察一下我,再看看台下的老师们,谁更有吸引力?

生:老师你啊!

(生乐)

师:谁能用一个词来描述一下我,我为什么有吸引力啊?

生1:老师您戴眼镜,显得知识渊博。

生2;您幽默风趣。

师:是啊,幽默是人非常好的特质,它可以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生3:我觉得你很玉树临风。

(生乐)

师:谢谢。

生4:英俊潇洒。

生5:仪表堂堂。

……

(全场乐)

师:好了,同学们,谁能用关联词把刚才这些词连起来说一句话?

生:老师不但英俊潇洒,而且相貌堂堂。

(生纷纷举手)

……

点评:导入环节看似轻松调侃,实则教者在幽默之中蕴含了调节气氛,了解学情,考察能力,渗透语文基本素养这些意识,为下一环节的展开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师:看来同学们描述老师意犹未尽啊,来,看看你们该怎样描述一下它呢?

(教师出示月夜的课件)

师: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

生1:我看见深蓝的天空上有雾蒙蒙的云,在云层之间,有一轮皎洁的明月,它发出的亮光,从云层之间穿出来,照在大地上。

生2:在寂静的月空中,人们看见月亮,觉得内心很温暖。

……

师:在这美丽的夜空之下,仰望这轮明月,你会想到什么?

生1:看见月亮,我会想到团圆。

生2:我会想到自己在远方的亲人,因为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人的房子上,会想家。师:如果身处异乡的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会怎样去做呢?

生:会饮酒作诗。

师:哦,那谁能用学过的古诗,描述一下此情此景?

生:《静夜思》,李白。

(学生背诵)

师:这首诗表现了一种什么感情?

生:思乡情。

师:你们还学过用月亮表达思乡情的古诗吗?

师:诗人是借什么而表现这种思乡情呢?比如王安石的……

生:《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很好。不过老师要提醒你,“京口瓜洲一水间”,“间”字要读作第四声。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提到了李白的《静夜思》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的,什么情?

(生齐答:思乡情!)

师:借助的是什么?

(生齐答:明月。)

师:借一种景物而表达一种思想感情,这种表现手法应该是……

生:借景抒情。

师:这两首诗表达的都是思乡情,所以他们都是古诗中的一种──思乡诗。好,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

(板书课题)

点评: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教者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认知体验,以达到教学目的,而古诗的意境,不是“感觉艺术”,它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它离不开读者的审美联想和想象而存在。意境是艺术形象及其艺术环境在读者心中所引起的共鸣作用。此环节,教者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

二、设疑诵读,切入主体

1、解题入诗:

师:同学们,请读诗题──

(师配合舒缓的手势)

生:秋思……秋思……秋思……

师:你们都懂诗题了吗?

生:应该是秋天的思念。

师:同学们,“思”是思念家乡,“秋”是秋天,秋季或秋景。

(在‘秋’下面点重点号)

师:谁能把文题的意思再给大家说一说?

生:作者在秋天的景色中思念自己的家乡。

2、初读设疑:

师:哦,诗人是借着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对吗?(在‘秋’之前画一个大大的问号)。作者是借着秋天的景色而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吗?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来自由读诗。在读诗之前,要听清老师的要求,一定要吐字清晰,字音正确,读通句子,注意停顿。给大家三分钟,开始吧。

(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出声朗读,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点评:“学贵有思,学贵质疑”。此环节教者独具匠心地将诗人“是借秋天的景色而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吗”这一问题抛给大家,让学生带着思考与疑惑去感知文本,这种带有强烈目的指向性的阅读体验,必将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渴求,再配以明晰的朗读要求,学生对于文本的感知效果一定会远远好于以往传统流程。而这一带有统领全文的问题,使学生在课程的伊始就初步感知了本节课的重点。

师:随着声音的减弱,看来大家都准备好了,谁能给我们展示一下?

(生读诗)

师:你先别坐下。诗中有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你注意了吗?

生:注意了。“意万重”要念成“chóng”,不能念成“zhòng”

师:这是一个什么字?

生:多音字。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一些古诗,也出现过这个字,也读作“chóng”,那是在哪首古诗中呢?

生:王安石的《泊船瓜州》……

师:哪句?

生1:钟山只隔数重(chóng)山。

师:还有吗?

生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chóng)山”

师:这是谁的诗句?

生:李白,《早发白帝城》

师:还有!

(生为难的样子)

师: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好了,咱们刚才举了那么多的例子,也就是说,凡是在古诗中遇到这个字,都要读成“chóng”,是不是?

生:是!

师:不是!

生:啊?

(惊奇)

师: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最后两句……谁想到了?

生:……

(回忆思考)

生:“晓看红湿处,花重(zhòng)锦官城。”

师:非常好!“晓看红湿处,花重(zhòng)锦官城”。读“zhòng”表示的是“堆积,垒压,代表一种分量”,而“chóng”则表示“再、很多……”,听懂了吗?谁还能给大家读一下?

(生读得很有古诗的味道)

师:(问他的同桌)你刚才注意听了吗?他读得好在哪?

生:他读得很有韵味。

师:对!同学们,我们现在读的是古诗啊,古诗在朗读的时候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要讲究节奏,这种节奏就是古诗所特有的“美”──韵律美!

师:(出示画有节奏的古诗)谁再能给大家读一下,要注意节奏啊。

(生积极性很高,争先举手。一同学再次朗读之后,全班齐读,老师带头鼓掌。)

点评: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积累,这种积累又有显性与隐形之分。古诗教学中这点体现得尤为明显。“重”字的重墨解读辨析,教者帮助学生回顾、指导,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基础,而且通过大量的古诗拓展,使学生真正掌握如何正确运用的方法;同时,生生互评这种评价的方法与激励策略的运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感受领悟到古诗的朗读方法与技巧,起到了事半功倍之功效。

3、切入主体:

师:大家读得这么好,可是千万别忘了老师提的问题啊,诗人是借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吗?

生1:是!因为作者看见了秋风,就思念自己的家乡了。

师:哦,这是你的想法。作者是“见秋风”,而表达了“思乡情”。

(板书‘见秋风’‘思乡情’)

师:也就是说,这个问号可以擦掉了吧?

生:可以。

师:可以吗?同学们,我们再好好读诗,看看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思念都寄托在什么之上?

(生默读)

生2:我觉得不是!从全诗来看,诗人并不是借助秋天的景色来思乡的,应该是借助家书……

师:(板书‘作家书’)作者借家书抒发……

生:思乡情。

(箭头指示)

师:作者不是借秋天的景色,而是把对家乡的思念都寄托在家书之中。大家来看,作者写家书,这是一件……

生:事。

师:用事来抒发一种情,这种写作手法应该叫做什么呢?

生:借事抒情。

师:我们也可以称为──叙事抒情。

三、理清脉络,感知全文

师:万事皆有因啊。是什么引发了作者想要写这封家书呢?

生:可能是作者太想自己的家人了。

师:那想家人,思家乡,总有个由头与原因啊。

生:我觉得可能是凄凉的秋风勾起了作者的思乡情。

师:用诗中的3个字──

生:见秋风。

师:那老师就有疑问了,风本无形,他在那里怎么能看见呢?为什么看见秋风,就想写家书呢?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再细细读诗,思考老师的问题。

生:我想作者应该是感到了凄凉。

师: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使他有了这种感觉?

生:我觉得他可能看见了秋天的落叶。秋天的树叶从大树上飘落下来,就像诗人离开了自己的家乡。

师:他把树看成了什么?

生:自己的家乡。

师:而树叶呢?

生:诗人自己。

生:落叶归根,树叶飘落下来,化作养料来滋润树根。

师:树叶尚能滋育自己的树根,而我呢,只能在外漂泊啊。大家仔细看图,哪个人是诗人呢?

生:穿蓝衣服,年纪大的那个。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猜猜诗人有多大年纪了?

生:五十多岁。

师:是啊,他的背已经驼了。知道诗人在外漂泊多少年了吗?

(生迷惑地摇头。)

师: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大家想一想,那时,诗人伫立在街头,看见漫天飞舞的黄叶,他的内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吗?

生:他的内心很孤单。

生:寂寞。

师:这么多的愁苦,他该向谁倾诉?

生:家人。

师:该用什么方式呢?

生:写信。

师:现在,你们是否理解他看见秋风想写家书之意了呢?

生:理解了。

师:同学们,写家书是为了表达思乡情,现在请同学们再一次来读诗,找一找有哪些词更能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四、深化体会,品读悟情

(生思考,默读,并圈画。师巡视,了解学生理解的程度后生汇报。)

生:我找到的是“意万重”。

师:你能说说“意万重”是什么意思吗?

生:“意万重”表示的是对家里人想说的意思很多。

师:那你能读一下这一句吗?

生:欲作家书意万重。

(读得较为平淡。)

师:谁还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是你该怎样读?

生:我认为应该重读“欲作家书”,因为诗人对家乡思念很深,很沉重,所以应该重读。

师:还有吗?

生:老师,我认为应该重读“家”字,因为这样才能体现作者对家的思念。另外,我觉得“意万重”还有对家乡的情很重的意思。

师:听老师来读“欲作家书意万重”。

(重读了“意万重”。)

师:老师这样读与这两位同学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老师重读了“意”和“万”字,因为他想在家书里面说的话太多了,想跟家里人去说。

生:老师强调了这3个字,更能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师:正如你们所说,意万重,万重意,他会在书中写些什么呢?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在这封家书中写哪些意呢?

生:假如我就是诗人,我就会问家人还好吗?

师:要问候一下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

生:还会问候一下家里是不是还好。

师:嗯,因为他离开家已经很长时间了。他走的时候家里怎样?

生:家里很贫困。

师:而现在呢?“春风是否又绿江南岸,明月到底何时照我还”啊!还会写些什么?

生:他会对家人说,这么多年在外漂泊,他已经感到很疲惫了。

师:那么也就是说,他要将自己的愁苦对家人倾诉?

生:老师,我不同意。他不会将自己的愁苦告诉家人,那样的话,家人会为他担心的!

师:那他会写些什么?

生:他会写一些开心的事,过些日子会把他们接过来,也会给他们寄去一些银子。

师:好了,同学们,这么多的意,“万重意”,你能读出来吗?来,咱们齐读前两句。

(生齐读。)

师:老师要提一个小小的建议。诗人当时是在洛阳城,他思念自己的家乡啊,那么第一句该怎样读呢?和第二句相比是不是应有所变化呢?

来,用你的朗读告诉给大家。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感情有了变化。)

(生再读。第一句低沉,第二句强调“意万重”。)

师:好,还有哪些词?

生:还有“说不尽”。

师:“说不尽”,说不尽的是什么?

生:说不尽的是对家乡想说的话。

师:用上一句的'3个字,那就是──

生:意万重。

师:因为──所以──

生:因为意万重,所以说不尽。

师: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再说一下吗?

生:之所以说不尽,是因为意万重。

师:非常好!还有哪些词?

生:还有“又开封”。

师:大家看黑板。“封”什么意思?

生:信封。

师:还有一个意思:封上。这是个表动作的动词。“开封”。

生:把信打开。

师:“又开封”是什么意思呢?

生:又把信打开。

师:把信合上,打开;再合上,又打开。诗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动作呢?把这个机会留给没有举手的同学。

生:我认为他想念自己的家人,就要一遍一遍地看。

生:我觉得他的信中缺一点东西,之后他就要补上,这样就来回做这两个动作。

生:就是因为有很多的思乡情,所以才又打开。

师:因为“说不尽”。

生:所以“又开封”。

师:大家再来看这幅图。看看诗人的左手做了什么动作,右手在干什么,想想他为什么做这个动作,在做这个动作的同时,他又会说些什么呢?

生:他的左手在接这封信。

师:是接吗?

生:是要!

师:为什么要?

生:他还要给家人写一些话。

师:要回这封信的同时,他会对邮差说些什么?

(生略有难色。)

师:(模仿邮差。)你怎么如此之麻烦,为何如此反反复复?天色已经不早,我得启程了。

生:我觉得他一定会说,你千万要将这封信送到我的家人手中,告诉他们我在这里很好。

生:他会说,要是你像我这个样子,你会怎么想?我在外漂泊多年。

师:在外漂泊,与家人联系,只能靠这封家书啊。这封饱含着万重意,价值抵千金,分量沉甸甸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地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又开封呢!来,我们齐读后两句──

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请同学们闭上双眼,跟着老师一起走进诗人张籍的思乡情怀。

(师配乐范读。生闭目感受。)

师:请同学们睁开双眼,你们是否感受到诗人那浓浓的思乡情怀?谁感受到了,就用你的朗读告诉全场的老师。

(生配乐朗读。)

师:大家一起来,用你们的朗读,把这种浓浓的思乡情告诉给普天之下所有在外漂泊的游子吧。

(生齐读,感情饱满,真挚。)

师:作者借秋风而起思乡之意,欲提笔却难诉万千离愁。这种离愁你能用背诵告诉给大家吗?

(生齐背课文。)

五、归纳总结 比较明晰

师:故乡是游子心中永恒的家,而乡愁又是诗人心中难解的结啊。如果说在本课开始的时候,我们共同回顾了李白的《静夜思》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在那两首诗里面,作者是借天上的明月,而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写作手法……

生:借景抒情!

师:那么张籍所写的《秋思》是通过诗人“作家书”而表达了思乡情,这是一个过程。“作家书”是因为“见秋风”,而结果呢,是“又开封”。因此,这是一个完整的事啊,它的写作手法应该是……

生:叙事抒情。

(完成板书)

师:这个问号是不是能擦掉了?

生:是!

师:大家来看,我们在表达一种情感的时候,既可以写景,又可以叙事,还可以写景叙事交融在一起。今天的作业就是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要把今天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进去。

点评:通过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突破文本的重难点,既学习了新的表达方法,又解决课之首所设置的疑问,前后照应,严谨有序,浑然一体。

六、诵读深化 感悟升华

师:同学们,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叙事抒情,在这两首诗里面,抒发的都是什么情?

生:思乡情!

师: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一草一木,故乡亲人的音容笑貌,故乡那逝去的年华与岁月,无不在作者的思念之中。全体起立,让我们再次深情吟诵这首思乡的传世名作──《秋思》

生:(师生同诵)“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总评】

古诗教学如何在朗读、明意、悟情的基础上探索特色与新意,王汝军老师所执教的《秋思》一课作了有益的尝试。

由于此单元主题就是思乡,所以学生对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理解并不困难,因此教者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积累、品味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能力上,如“重”字的辨析,关键词语的理解,如“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来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并采用读图,口语交际等多种手段加深这种感受;另外,高年级阅读教学还要体会作者用怎样的表达方法将这种情感抒发出来,也就是叙事抒情这种表达方法的学习与应用。本着这种设计理念,教者用三个带有引领启发性的问题贯穿整个教学,如作者是借着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吗?是什么引发作者写这封家书,为什么?诗中的哪些词语能更加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呢?通过这三个问题,学生先抓住了主体脉络,然后再具体深入层层体会,最后又回归主体。学生的思维时刻在跳跃着,大脑在不停地思索着,同时配以有感情的诵读深化体会,使得这节课舒缓有致,跌宕起伏。

《秋思》这一课,尽管是古诗阅读教学,但是教者将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有机而巧妙融合其内,令人耳目一新。同时教者以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近乎诗人的激情,引领学生真正的把心融入诗中,与作者同呼吸、共悲欢,透彻理解诗的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此外,教者充分领略了古诗的意境,巧妙地设计出诗化、美化、艺术化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富有诗性的意境,有效地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切实提高了古诗教学的效果。

《秋思》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二、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四、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五、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六、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三、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四、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五、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用�

3、学生练写。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xx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

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

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

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秋思》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生词,能有感情地呤诵诗句。

2、通过多种途径,感知诗句的大意,并能讲述诗句的大意。

3、通过想像画面,感悟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有感情地呤诵诗句。

2、通过想像画面,感悟诗人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的感情。

教学难点:

3、通过想像画面,感悟诗人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的感情。

课前准备:

课文的教学插图,古诗的配乐,搜集拓展的思乡古诗。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回顾导入。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思乡的诗句?

2、揭题,板书题目。

3、释题。

二、初读古诗,理解大意。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反馈。(特别是“重”。)

2、自由读古诗,把诗句读通顺→点名读、齐读以作反馈。

3、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出节奏→点名读以作反馈。

4、教师范读,学生读,强化知识。

5、引导学生回顾以往读懂古诗的方法,进行诗意的理解。(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长汇报学习结果。)

三、展开想像,品读诗情。

四、整体感受,领悟诗情。

配乐读诗,边读边感受诗情。

五、拓展。

学生交流各自搜集的古诗,师作补充。

《秋思》教案 篇6

一 导入

三年级课本上的一篇课文《秋天的雨》中的一个片段,请同学们快速读一读,    说一说这是个怎么样的秋天?

1课件出示《秋天的雨》片段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

丰收 五颜六色 美丽

2 那么在诗人们的眼里秋天是怎样的呢?

(1)早在一千二百多前的张继这样描写秋天

谁来读? 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感    有古诗味儿

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张继笔下的秋天又给你什么感觉?

(2)    早在八百多前诗人叶绍翁这样写秋

谁来读?带着古诗的韵味     有古诗情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宋朝)叶绍翁 夜书所见

这样的秋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3)同样是秋天,七百多年前的诗人马致远这样描写秋天

谁来读?带着你的理解。  有古诗感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元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眼中秋天的景色有哪些?枯藤 老树 乌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

由这些景色构成了什么样的秋天?

3,自古以来,秋是最能让人触景生情的季节,难怪刘禹锡这样评价秋天“自古逢秋悲寂寞”。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首古诗,诗同样也写于秋天,王安石曾经评价这首诗:看似平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坚信。"这首诗和前三首有何不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

读课题《秋思》

二 初读

1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一读,两个要求。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

看你们的朗读是是一种投投入 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真不错!

2指名读

师评价:字字落实,重是多音字在这里念chǒng,你念准了,匆匆是平舌音也读对了。清清爽爽

指名读 不但要清清爽爽还要有板有眼

4齐读   前四(生)后三(师)分    再反过来读

5(师)题目、作者(生)全部

读出味道 读出感觉 读出情绪

三 理解诗意

1从秋风入手理解古诗

诗的题目叫秋思,请你用笔划一划是什么勾引起了诗人张籍的秋思呢?用笔在书上画一画!秋风

板书洛阳城里见秋风

大家都知道秋风是无形的,是不可见的,作者在洛阳城看到的是什么呢?同学们可以看看插图,也可以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想一想。

看来同学们都在认真地思考,看到了文字背面的情景

秋风似乎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

汉武帝刘彻曾经这样写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彻《秋风辞》

唐朝刘禹锡这样写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唐 刘禹锡  《秋风引》

明朝地蔡毅中这样写

木落江空天气清,西风萧飒雁南征。——明 蔡毅中《秋兴》

不同朝代,不同诗人,却不约而同地记录下了这样的情景,到底这秋风与秋思有着怎样的联系?

你走进了古诗!

出示图片配乐引读

是 啊~ “独在异乡为异客,或许一个平常无奇的景在他们本是平静的心中,都会吹起阵阵涟漪。正如李白喜欢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总会说“霜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曾经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忍不住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把思念寄托于月亮,而张籍的思念却化成阵阵秋风。秋光秋色、秋容秋态,不免勾起了他的万千感慨。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寂情怀。这时他想起了 ——生:父母

他想对父母说——

惦记着家里的二老

他想对妻子说——

想念自己的妻子

他想对儿女说——

关心许久未见的子女

2虽有着千言万语,却又遥遥相隔。虽满怀思念,却又身不由己。他曾在《行路难》中说到“十年离家归未得”所以一腔思乡之情只能——。板书作家书

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

a理解欲  欲:想要

联接欲的古诗

你理解的非常准确,正是这个欲把诗人的细微情怀描画的如此生动!

b理解意万重

并且带着不同的感受来读古诗

板书 意万重

c生:

匆匆  匆匆(板书)

匆匆什么意思?匆忙 时间紧促

有如此多的思念要表达,有如此多的话语要传递,却为何匆匆呢?

引导学生去体会当时的环境,交通的不发达,送信人的艰辛。

我们现在有许多传递信息的方式电子邮件、电话、电报,可是当时呢却只有家书!难怪杜甫在诗中写过“家书抵万金啊”。所以同学们,如果有时间也别忘了给你们远在他乡的亲戚朋友寄上一封家书,联络联络感情。

d捎信人刚想走,又被张打开了家书

真不错,你把行人和开封两个字都解正确了,能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么?借助注释

开封,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古代的语言是多么精炼。

4张开你们想象的翅膀,思考一下。一边满怀的思念一边是匆匆收笔的家书,望着捎信人即将远去的背影张籍是怎样的心情?

这一切的顾虑就化成了诗人的两个字,哪两个?复恐(板书)

复在字典里有4种解释1恢复2报复3重复4又再

这里的复应该选择哪一种?能不能用复的这个意思组词?死灰复燃 一去不复返 旧病复发

一个个的担心使得张籍又把信拆开了,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其实到底说尽了还是说不尽只有拆开信的张籍自己才说的清楚。

写不完的永远是对家乡的思念 所以——生读后两句  板书思念家乡

道不完的永远对亲人的思念所以——生读后两句    板书思念亲人

魂牵梦萦永远是故乡  所以——生读后两句

四拓展

人人都有思念,写思乡的诗歌也举不胜收,尤其是秋思居多。

马致远写过这样的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元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叶绍翁写过这样的秋思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宋朝)叶绍翁 夜书所见

张继写过这样的秋思

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看看这三首再看今天我们学习的古诗,有何相同?有何不同?写于秋天,表达思念

生:诗人就是通过一件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生:诗人通过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样的细节"既照应了"意万重",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生:正是这个动作更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师:诗人张籍就是截取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段,挖掘到人物感情的深处,以平淡本色自然的语言,对平常的生活素材进行了提炼和典型化,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难怪王安石说它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五 作业

想象秋思的描绘的画面,把他写成一个小故事

六板书

秋思               思乡

唐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做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思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2、感受理解曲中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3、背诵和默写全曲

二、教学设想:

1、这首元曲释义简单,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把重点放在指导阅读、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和反映的主题上。

2、以学生活动为主,其中包括朗读、讨论、描绘、写作、欣赏等,教师适当点拨讲解。

3、本课教学拟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简介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文学的三座艺术高峰。曲在元代兴起,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如今天我们将要学的《天净沙》。(幻灯显示或印发资料)

说明:让学生简单的了解元曲,有助于学生阅读和欣赏。

2、在曲牌“天净沙”中,最为的一篇便是《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的思绪。(板书题目)

3、简介作者: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杰出戏剧家,著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的是《汉宫秋》;他又是元代散曲大家,现存130首,除《天净沙秋思》外,还有《山市晴岚》、《远浦归帆》等也具有代表性。(幻灯显示或印发资料)

4、教师范读。

说明:范读要根据感情基调的需要,节奏合理而低缓。(可以结合多媒体动画Flash,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5、学生自读,教师点名读。朗读要注意节奏,并感受景物描写。(朗读节奏见板书,可幻灯显示,教师适时指导朗读)

说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指导朗读,旨在通过读让学生对这首曲有一个初步的感受,为理解全曲作铺垫。

6、结合自己的朗读后的感受(或观看的动画Flash),学生进行素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动画Flash),力求把曲中的景物描绘的合理、形象、生动。(教师给予点评,选择好的进行鼓励、展示)

说明:初一的学生对直观性的东西感受较深刻,通过学生素描勾勒,曲中的景物尽在眼底,能够激起学生对自己经历(或媒体上的景物、故事)的联想,达到体验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7、分析全文:

㈠曲中前三句共描写了几种景物,情调氛围有何异同?在文中有何作用?(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完成)

明确:

①共写了9种景物,即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句,一字一景,凝练而不简陋,再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鲜明的修饰语,一幅意境苍凉的深秋晚景图就勾勒出来,言简意丰。

②第一句三种景物写出一片萧飒秋景,造成一种黯淡凄凉的气氛,衬出了这个旅人内心的悲哀。

③第二句三种景物则明净,安谧,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声笑语也似听见,对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到羁旅之苦。

④第三句景物古老、凄凉、羸弱,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

⑤由此可见,第一、三句色彩情调一致,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羁旅之苦。(教师适时板书)

㈡、这九种景物又是在一个什么大的色彩之下呢?

明确:“夕阳西下”,时间愈来愈晚,光色惨淡、昏黄,更使以上景物倍添迟暮苍凉的情调氛围。

㈢、结句点明了什么?

明确: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是“天涯游子”,并直抒胸臆————因思乡愁已“断肠”,使景物描写与人的心境完全沟通,充分体现了因情设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意图。

说明:

①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后,思考并分组讨论。

②采用讨论法,发挥集体的作用,培养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合作学习的习惯。

③形象是曲的骨肉,感情是曲的血液,思想是曲的灵魂,学生通过教师点拨,对曲中形象、感情、思想作到全面的分析欣赏也就从整体上感受和理解曲作家的情感。

8、学生再读全曲。(要读出感情)

9、你能用现代文的形式来描述这首曲吗?(要求:用第一人称,语序可以自行安排,可以增删内容,要突出曲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互相交流,选择一两名学生的作品全班交流)

10、教师下水文:绛红的夕阳慢慢地走进西山,残霞血一般的染红了天空。我牵着那匹瘦骨嶙峋的老马,踟躇地走在古道上。烈烈的西风卷起黄土,迷朦了双眼,但在隐约中,我看见路旁的一根枯干的藤萝死死的盘附在叶落枝干的老树上,一只暮鸦站在枝头孤独的哀鸣。忽儿路过一架小桥,听到桥下潺潺的水声,又望见人家已是炊烟袅袅,我不禁愁已断肠,望天长叹,“身在天涯,我的家到底在哪里?”

说明:通过学生对曲的描述,加深了情与景之间关系的理解,对主题也有了更深的印象,为以后的背诵和写作情景作文提供了参考。

11、小结:这首小令,字字句句都是出自作者匠心设计,巧意安排,全篇自然有致,情趣天成,不落雕琢造作的痕迹,所以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之为“秋思之祖”,近人王国维赞它“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宋元戏曲考》)

12、迁移:朗读白朴的《天净沙秋》,体会一下它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何异同?

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明确:同:两曲都是描写萧瑟的深秋晚景。

异:白曲描写重景,马曲描写情景并重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说明: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课“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 教师利用迁移这个环节,让学生扩大视野,养成比较阅读的实践能力。

13、全班齐诵全曲

14、作业:

①学生背诵默写全曲。

②课下查阅图书或网络与“秋”有关的诗词曲,选择�

《秋思》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感受曲的意境,理解作者的处境和心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意象、知人论世以及比较阅读,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前播放《秋思》歌曲。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我们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瑰宝之一。在华夏子民三千年的吟唱中,我们听到了远古传来的关关雎鸠在水一方唱响,我们听到了那三百首唐诗和宋词的余韵至今传唱,我们听到了梧桐深院汉宫之秋的旋律荡漾耳畔。这是中国的诗歌华夏的精华,这是闻名于古今中外的唐诗宋词元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带给我们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二、文本解读,学习新知

(一)初读,诵秋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对学生进行抽读检测。

3、让我们节奏分明的齐读一遍,一词一顿,一句三顿。

(二)美读,赏秋景

1、听老师读,然后说说这首曲子带给我们什么感觉?

凄婉、哀伤、悲凉

2、要读出“凄婉、哀伤、悲凉”的感情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呢?

引导学生用“舒缓、低沉”的语调来读出这种凝重、哀伤的感情

3、读着读着,这秋的悲凉就渗透出来了,可是这全篇曲子中除标题并无一字为秋,无重庆市第四届中学语文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初中组第四片区)

一字为悲,我们又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谁来说说看?

4、这样的景有什么特点?

5、它容易勾起我们怎样的情?

枯藤老树:没有生机、没有活力。它营造出的冷落暗淡的气氛容易让我们的心变得忧郁,沉重。

6、 还有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类似的感受?

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小桥、流水、人家(共10种意象)

7、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想象那波动我们心弦的十种意象。(孩子们,让我们闭上双眼,用心去想象这些拨动诗人心弦的十种意象,有枯藤、有老树、昏鸦,有小桥、有流水还有人家,古道上,吹着西风,一匹瘦马……夕阳渐渐西沉入山……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的交叠,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8、这是一副怎样的图画?

秋日黄昏图,深秋夕照图

9、引导学生逐句品析上述10种意象有什么特征,分别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枯藤老树昏鸦

树老藤枯而显萧条无生气,勾起人哀伤心绪;鸦归巢加重思乡愁绪。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流水、人家表现出的是静雅、安适、温暖的境界。

这句的基调是否与全曲的悲愁基调不和谐呢?这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样的景和作者的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勾起了游子思家的急切心情。

衬托(反衬)。通过“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气盎然而又恬美、安适的景象,衬托出游子还在“古道西风“中骑着瘦马飘零无归的悲凉。人贵直,文贵曲。乐景写愁使愁更愁,使情更伤!

古道西风瘦马

瘦马古道行走增加孤独悲凉之感;西风寒冷添凄冷之意。

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倍添回乡无望之感伤。

10、我现在想问问我们的同学,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浓烈的思乡之情。

11、深情的诵读最后两句

12、再次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背诵诗文,要求,读出每一个词的重音。

请学生谈谈为何要这样处理重音。

13、老师总结:

季有春、秋,而选其秋;藤有荣、枯,而选其枯;树有老、幼,而选其老;时有晨、昏,而选其昏;鸟有鸦、鹊,而选其鸦;马有肥、瘦,而选其瘦;风有东、西,而选其西;

道有新、古,而选其古;阳有朝、夕,而选其夕。全篇既无“秋”字,也无“思”字。但在静水深流的外表下我们却能深深体会到了作者传递出来的强大辐射所凝聚成的巨大磁场。这都归功于诗人苦心孤诣精选出来的10个典型的意象。无需浓墨重彩的大肆渲染,无需动词介词的连接,只需让这些意象叠加出一个一个的镜头,我们便能触景生情,感同身受。

三、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一)研读,析秋篇

1、对比阅读白朴《天净沙秋》

体会两手小 于是在漂泊旅途中,他写下《天净沙 秋思》。

白朴简介:

白朴,出身于金的一个官僚士大夫家庭,曾有人推荐他为官,他对当时的朝廷充满着厌恶的情绪。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从此寄情于山水之间。

总结:景随情生,情随情起。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化读,绘秋景

1、这些景物都是我们在秋天里常见的景物,可是它们在诗人的眼中,却这般不同。请根据我们刚才所说的所想的,用散文化、诗画般的语言,把这个萧瑟的深秋夕照图勾勒出来重庆市第四届中学语文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初中组第四片区)

吧。(100字左右)

2、 选取10种意象来表达你的忧伤(喜悦)心情,按照《天净沙》的曲调填写一首小令

参考场景:在操场上,教室里,回家的路上,乡间小路上,公园里……

四、结束语

秋思之美,美在意境,美在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孩子们,也许现在的大家对故乡还没有特别的感悟,但有一天,你们背上了行囊,走向了远方,寻找属于大家自己的世界。你会发现,无论这世间多么繁华,都比不上家人欢聚时刻的热闹;无论走过的旅途有多么美丽,你,最喜爱的还是那条归家的小路。所以,孩子们,请珍视我们现在的点点滴滴。因为,若干年后,在那个秋风拂过瞬间或是月亮升起的夜晚,这些往事都将成为我们心中最柔软的伤痛与甜蜜。

五、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十种意象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

《秋思》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以“读”为主线,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感情。

2、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意蕴,体会作者情感。

3、以“思乡”为主线,引导学生感受张籍的思乡情,古今诗人的思乡情。

4、通过主题拓展,积累诗句提升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读出层次,读出感情。

2、以“思”为主导,品味诗句蕴藏着的情感。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

师:听说同学们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老师想来考考你们。

出示月夜图。

看着这轮明月,你想到了李白的什么诗?《静夜思》

一轮明月勾起了李白浓浓的思乡愁绪。这种抒发思乡之情的古诗称为“思乡诗”。(板书:思乡)思乡诗是古诗中一个很重要的题材,老师收集了几组有关思乡的诗句,一起读一读。(齐读)

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特别出名的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请同学们看老师写下题目。(板书:秋思)

一、初读设疑,切入“思”情

1、读诗题。

师:请读诗题。(生读)

师:读得很正确,满怀愁绪地读一读。(再读)

师:题目也能读出味道来。

2、书写指导。

师:诗人张籍的“籍”笔画较多,我们一起观察一下。要把这个字写正确写漂亮,需要注意什么呢?(学生交流)

师:这个字上下结构,书写时结构要紧凑,竹字头写扁些,下面要写得饱满。让我们在田字格中写下最漂亮的“籍”字。

3、解诗题。字写清楚是第一,写漂亮是一种水平。我发现不少同学是水平很高了。现在把笔放下,让我们将目光再次聚焦诗题——秋思。你们读懂题目了吗?

(“思”是思念家乡;“秋”是秋天或者秋景抑或是秋风。)身在异乡的游子总是满怀思念愁绪。

4、初读设疑。同学们发现了,诗题传递出一份浓浓的思念情愫。那张籍是如何在这首诗中埋下思念的种子呢?请拿出课文,自由朗读《秋思》。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诗之前,老师有个温馨提示。

(课件出示)要求:吐字清晰,字音正确,读通句子。(请一位学生读。)

明白要求了吗?好,自由读《秋思》,开始。

5、正确朗读,解多音字“重”。

师:谁愿意第一个来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师:诗中有一个多音字,你注意了吗?

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个念“zhòng”,一个念“chóng”,在这里该怎么念呢?我们先来看看不同读音的意思再做判断。(课件出示)重的读法和意思。

� )那你能读一下这一句吗?(指名读)请你也来读。(指名读)大家一起正确地读一遍。(齐读)

6、读出节奏。

师: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得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今天咱们来一次合作,我读第一句,你们读第二句。好吗?

(课件出示)带节奏的古诗。

师:好,你们自己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明白吗?按自己的节奏读。(生自由读)

有谁愿意再给大家吟诵一遍。

二、品读古诗,探寻“思”源

过渡语:不错,有那么一些味道了。同学们,这首《秋思》仅28个字,却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到底是什么引发了诗人的思乡情绪,让他提笔作家书呢?请大家默读古诗,快速找出原因。

品读“见秋风”

师:都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原来是这场秋风拨动了诗人的愁绪。请你来读这一句。请你再读这一句。读着这句诗,你们有什么疑问吗?(生谈)我也疑惑了,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说看见秋风了呢?请你想象一下,诗人独自站在洛阳街头,瑟瑟秋风中,他看到了什么呢?

(预设1生:看到飘落的树叶。师:是飘零的落叶拨动了诗人的心弦呀。你都已经读出画面了。除了落叶飞舞的情景,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

(预设2生:看见别的人一家团聚。师:看到他人和家人团聚,诗人会想起些什么呢?(生谈)我想这对离乡的游子来说更是一种深深的刺痛,因为和别人的团聚相比,他就显得更为——孤单了。这正是他当时的心情啊。

师:又是一年秋风至,诗人伫立街头,看着漫天飞舞的黄叶,看着他人团聚的温馨场面,他的内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吗?(孤独、忧伤、寂寞……)

你真是诗人的知己啊,就请你读,读出他的孤独;

都说知音难觅,诗人有你这位朋友,一定会感到温暖的。请你用朗读表达出来;

张籍的寂寞深深埋于心底,也请你读出来。

师:一阵秋风,一份愁绪,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觉,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秋思》。试着把诗人内心的那份孤独与寂寞的心情读进去,读到诗的字里行间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生自由读)

师:好,谁再来读一读《秋思》(指名读)

三、悟读古诗,品味“思”意

(一)品读“意万重”

师:同学们,站在这个街头,孤独的诗人思绪万千,此刻他最想做的是什么呢?(板书:作家书)

出示:欲作家书意万重

师:诗人提笔想写封家书,千言万语便涌上了心头。他想起了谁?想对他说些什么呢?(生自由交流)

师:是啊,正如你们所说,诗人一提笔,许许多多的人,许许多多的画面,都浮现在了脑海。你们都感觉到了诗人内心的那份牵挂与思念。现在,请你提起笔,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帮他将这份意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小练笔:张籍提起笔,千言万语涌上心头,

他对年迈的父母写道:

他对和睦的兄长写道:

他对乖巧的小妹写道:

……

师:好,同学们,请停下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诗人的心声。谁先来!

学生指名交流。

师:我想,刚才同学们所说的,一定也是诗人想说的,那这些就是诗人想说的所有的心里话吗?

(回环读)

这份对父母的牵挂,三言两语怎能写得完呢?这正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敦厚的兄长多年未见,不知近况如何呀?儿时的快乐时光怎能一一书写出来呀!这正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故乡啊故乡,我是多么想回来看看你呀。一起读——欲作家书意万重

(二)品读“说不尽”“又开封”

1)师:这份浓浓的思念和牵挂怎是几张薄薄的纸所能承载的呀,正如他自己说的——复恐匆匆说不尽(板书:说不尽)

师:“说不尽呀说不尽”,说不尽的是什么?(思念牵挂问候……)

师:用上一句的3个字,那就是——意万重

师:千言万语浓缩成了三个字,这是一份多么厚重的思念呀!正是因为意万重,正是因为说不尽,诗人才会——行人临发又开封

(板书:又开封)

2)师:同学们,请看黑板,“封”是什么意思?(信)

“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信)

“又开封”是什么意思呢?(又把信打开)

师:把信封好,拆开;再封好,又拆开。诗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动作呢?(生谈)

师:因为说不尽,所以——“又开封”

师:知道“行人临发又开封”中的“行人”是什么人吗?(捎信的人)

是专门送信的人吗?

补充资料:古时候并没有邮政局,也没有邮递员。老百姓的家书要么由家中的仆人传送,要么就是托人捎带。诗中应该属于什么情况?(托人捎带)你们知道吗?对于游子来说,遇到一位可以捎家书的人,是多么不容易呀!

师:张籍“又开封”是在什么时候?大家来看这幅图。诗人将千言万语化作书信交给行人,行人收好信件刚要离去,诗人叫住了他,拆开信件,看还要补充些什么,这正是——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坐上马鞍,准备启程,诗人又大步跑上前叫住他,要回书信查看,他担心自己对家人的话没有说完呀,这正是——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不明白,诗人为何要反反复复查看这封信呢,他说——(模拟“行人”和张籍的对话。

“行人”:张籍啊张籍,你怎么如此麻烦,为何反反复复拆信查看?天色已经不早,我得启程赶路了。

张籍:)

师:面对行人的发问,诗人会怎么说呢?

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你可能不明白诗人此时的心态,他独自一人漂泊他乡,已经十年没有回家了。如果你对他有更多的了解,或许会有新的体会。

补充资料:张籍简介

张籍,中唐诗人。其文学成就极大,但仕途却并不顺利。原籍吴郡(现在的江苏苏州),后来迁到和州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乌江镇)。由于家境贫寒,他很小的时候就远离家乡,四处求学、作诗,也数度返回故里,一直没有找到立身之所。大约三十岁左右,得到韩愈的赏识和推荐,后来凭借自己的才华考取功名,却又默默地做了十年九品芝麻官。

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在外漂泊又已近十年。十年来,他无时无刻不想起故乡,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想起儿时一起玩闹的兄弟姐妹,可是这一切都只能深深埋藏于记忆深处了。而这一封家书不知道要何时才能送到远隔千里的家人的手中。

师:读了这段材料,我们再联系杜甫写下的诗句“家书抵万金”,此时的诗人会是怎样的心情呢?假如你就是诗人,面对行人的发问,你会说些什么?

(生交流)

师:在外漂泊与家人联系,只能靠这封家书啊。这封饱含着万重意,价值抵千金,分量沉甸甸的家书,诗人怎能轻易地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开封呢!来,我们齐读后两句——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吟诵一回,可以做我的听众吗?

师吟诵。你们也一起来,用朗读把诗人的这份思乡情传递给远方的亲人吧。

师:诗人因秋风而起思乡之意,欲提笔却难诉万千离愁。终于,捎信人带着这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信渐行渐远,诗人一直站着,望着“行人”远去的方向……

这一刻,诗人的感受,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归信吟》)孟郊说当家书被带走的那一刻,自己的心好像也被带走了。就像诗人此刻身在洛阳,心却早已回了故乡。这是一份深入骨髓的思乡情呀!让我们再次吟诵《秋思》(配乐朗诵)。

四、拓展延伸,凸显“思”情

1、师: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与孟郊。那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寄托于这封薄薄的家书了。你们看——

课件出示:

师:一封家书寥寥数字,却重比千金。李绅写下了——

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

——李绅

师:在游子的心中,大雁也是那可爱的信使呀。难怪杜牧说——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杜牧

师:望眼欲穿的家书等得游子心都碎了,陆游曾写下——

写得家书空满纸!

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陆游

五、默写古诗,沉淀“思”意

1、师:借家书抒发思乡之情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故乡是游子心中永恒的家,而乡愁又是诗人心中难解的结啊。诗人张籍将对故乡的思念与牵挂藏到了书信的背后,就这样化作了这首《秋思》。最后,让我们一起将这首充满诗人思乡愁绪的《秋思》默写下来,以表达我们内心的一份祝福。(生默写古诗)

2、作业链接

根据古诗内容和插图发挥合理想象,将《秋思》改编成一个小故事。

六、板书

秋见秋风

作家书思乡

思说不尽

又开封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