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案优秀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下是爱岗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15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草船借箭》教案 篇1

[教材说明]

这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册第五组的第二课。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节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它讲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以造箭为名陷害他,诸葛亮识破诡计,运用计谋,从敌人那里"借"来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作者通过这个故事,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多年的语文学习中,养成了较好的预习习惯,第一课时中已对文章热熔和人物特点有了具体的了解,已完成课后练习题,因此熟读课文后,抓住人物特点进行习作训练将作为本课重点。

[设计理念]

注重教授抓住人物特点,分析人物性格的读后感写作方法,尊重学生感受和个性选择,培养学生的短时习作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允许学生有自己独到的合理见解。

[教学目标]

1.能抓住细节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提高学生的课堂习作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体会人物。

1.三分天下,烽火硝烟,多少豪杰令后人赞叹;一部演义,嬉笑怒骂,无数英雄随你我评说。同学们,看到这几幅图画,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段故事吗?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2.默读课文,回顾文章主要内容。

看来同学们对本课印象深刻,那就让我们回到文中,回顾文章主要讲了件什么事?(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借造箭为名除掉他,结果被诸葛亮识破,利用自己的神机妙算从敌人曹操那儿借了十万支箭,让周瑜自叹不如。)

3.文章中斗智斗勇的主要人物是谁?(诸葛亮和周瑜)

诸葛亮何等人也?(神机妙算有胆有识)

周瑜何等人也?(嫉贤妒能)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们是这样的人?(找出文中的依据)

(二)习作。

1.三国人物风貌大家已经了解,接下来让我们记录下你对他们的印象和认识,好吗?(出示写作要求)

2.指读要求,其他人跟读。

3.对于习作的要求,你能否为大家的写作做以解读?(第一部分要简写;第二部分要抓住一个人的一个特点,点到即止;第三部分要细写,抓住具体字、词、句来分析;第四部分应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来谈。详略要安排合理,一、二、四部分略写,三部分详写。时间15分钟,字数在二百字以上。)

4.结合本课,你能将习作题目补充完整吗?

读《草船借箭》有感

或《草船借箭》读后感

5.说说你打算分析本课哪位主人公的哪个特点呢?

6.动笔习作。(放音乐,生习作,师巡视指导)

(三)学生互评习作。

评价中教师参与指导,学生既可按习作要求评价,也可说说自己的见解。

(四)拓展。

1.提出不同评价,完善学生思维。(出示陈寿的两句评语"治戎为长,奇谋为短性度恢廓")

引发学生思考,得出原因:历史是生动的,历史人物是鲜活的,我们不能用一两个词来完整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的一生,所以请大家一定要阅读原著,阅读历史本身,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认识三国人物。

阅读原著的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英雄豪杰,老师这就请出几位来,看看你认识他吗?(出示鲁肃、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的头像和人物特点,请学生辨认。)

(五)总结。

说到这里,我们仿佛已经展开了历史的画卷,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们好像已经跨越历史的长河,正缓缓向我们走来。有道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出示课件,结束)

[课后反馈]

重视读写结合的教学,对于语文这样重视形象思维和应用性的学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教会学生如何习作,如何正确地看待问题,评价问题,是本课的语文教学所希望达到和完成的。课堂中学生在体味到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古典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将自己的收获用正确的方式记录下来。当然也有评价不够得当,个别学生没有充分理解文章的不足存在。需要在今后进一步总结实践。

《草船借箭》教案 篇2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先突破重点段“借箭经过”(6—9节),再突破重点“借箭起因”(1—2节)。

教学过程:

(一)直奔重点段“借箭经过”。

1、导入性设问:课文分成几段?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哪一段写他借箭?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起因准备经过结果

2、让学生解释“妒忌”的词义。教师板书:妒忌

(二)学习重点段“借箭经过”。

1、掌握内容。

①自由读课文,读前出示投影片,按以下问题边读边找:

诸葛亮在什么时间什么天气去借箭?草船借箭后是怎么回来的?和谁同去?向谁借箭?

学生回答后,教师按问题的顺序在黑板上写出: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顺水顺风鲁肃曹操

②由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带着“诸葛亮怎么借箭”这一问题边听边找答案。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绳索连船一字儿排开擂鼓呐喊头←尾→头

③让学生按板书顺序简单复述“借箭经过”。

2、理解内容。

①让学生从板书的逐项内容分析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A.从“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了解诸葛亮(时间选得好,天象算得准)是“知天文”的'人;教师板书:知天文

B.从“顺水顺风”了解诸葛亮(想得周密,知水知风)是“晓地理”的人;教师板书:晓地理

C.从“鲁肃同去”了解诸葛亮(知鲁肃联合抗曹心诚,能够帮助做准备,并且不向周瑜吐真情)是“善知人”的人;教师板书:善知人

D.从“向曹操借箭”了解诸葛亮(知曹操用兵谨慎,只用箭射决不出兵)是“善知人”。

②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谈笑”的“笑”字的含义。(“笑”是对鲁肃的安慰;“笑”是对曹操80万大军的蔑视;“笑”是对借箭成功充满了信心。)

③出示投影片,让学生从以下板书内容的分析中,了解诸葛亮“巧筹划”的本领。学生逐项分析后,教师板书:巧筹划

“绳索连船”(便于指挥,不会走散)

“一字儿排开”(受箭面大)

“擂鼓呐喊”(虚张声势,增多弓手)

头←尾→头(两面受箭)

④小结:让学生从“知天文”、“晓地理”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料事如神”的人;从“善知人”、“巧筹划”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

(三)使学生从“料事如神”、“足智多谋”两词中,领悟出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自然导入“借箭结果”(10—11节)这一段。

引导学生理解:

1、诸葛亮:按期如数得箭,巧把造箭变借箭表现出他的智与谋已达到炉火纯青、左右逢源的地步。

2、周瑜:“长叹”、“不如”等词语说明他不得不服,自愧不如,自己的智与谋在诸葛亮的眼中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已。

(四)学生理解以上内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借箭起因”(1—2节)。

学习方法: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做人物心理分析。

周瑜:表面客气设下圈套→步步相逼话里藏刀→置人死地而后快。

诸葛亮:表面糊涂早已察觉→立下军令状胸有成竹→置于死地而后生。

(五)总结全文

借箭起因—置于死地→捏把冷汗

借箭结果—死里求生→拍案叫绝

让学生从“捏把冷汗、扣人心弦、拍案叫绝”的心理体验中,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的高尚情操:以自己的才智、计谋、胆识,既教训了周瑜又顾全联合抗曹的大局。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学习第一段。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 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篇4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习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经过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一件事。经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读名著的兴趣。对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以下几点做到较好:

一、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明白什么?学生质疑:谁用草船向谁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借到箭没有?等等。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本事,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我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有生回答: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就相机抛出一个问题: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生默读课文,全班交流时学生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的差异。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此刻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

三、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如文中第二自然段说,当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交十万支箭时,周瑜心里很高兴。我让学生揣摩周瑜的心理活动,他为什么那么高兴并让生写下来。在交流时出现了许多小周瑜,有个学生这样写:诸葛亮啊,诸葛亮,你真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今日最终掉进我周瑜设置的陷阱,三天后等着人头落地吧!借箭的经过部分我也设置了一处锻炼学生思维的地方,看到江面上起了大雾,诸葛亮笑着对鲁肃说,生提到这个句子时,我就让他们联系上下文思考:他在笑什么?有生说他笑周瑜的愚蠢,有生说他在笑曹操的胆小,有生说他在笑自我的计划即将成功,还有生说在笑鲁肃的憨厚。

四、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

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资料没法按时完成,所以,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本想让生自主探究,但感觉课堂上师还是导得过多。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不强,以后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草船借箭》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4个生字,会写“商议、探听、推却”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抓住课文中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能按事情的发展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清事件发展的因果。

教学准备:

大字课文(三国演义)赤壁之战部分影像资料ppt

教学过程:

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

1、观看赤壁之战影像资料,了解相关人物形象。

师: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成功,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和周瑜为主的课文。

2、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二、初读课文,审题激趣。

1、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2、解决生字词障碍。

妒忌(jì):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周瑜:三国时东吴的名将,总督东吴兵马。

诸(zhū)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才干:办事的能力。

军令状:接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处罪。

惩(chěng)罚(fá):严厉地处罚。

鲁肃:字子敬,三国时东吴的名将。

罪(zuì):作恶和犯法的行为。

甘受:心甘情愿地接受。

幔子:帐幕。自有妙用:自然有巧妙的用处。

翎(líng)毛:鸟翅上、尾巴上的长羽毛。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师: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怎么样借箭?用什么借?最后借到箭了吗?

2、师:我们把草船借箭事情发展的过程分为原因、准备、过程、结果,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周瑜设套三天赶造十万支箭

草船借箭的准备:二十条快船草人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回南岸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3、师:据此提纲给本文分段:

一(1、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四(10自然段)

四、熟读课文,总结全文。

本文是写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来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借箭是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草船借箭》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学会本课生字10个;理解16个词语的意思。

3.会用“要是……就……”、“果然”、“神机妙算”各写一句话。

4.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弊,知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揭题激趣。

1.启发入题,了解出处。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中的部分内容改写而成的,是—篇历史题材的课文。学习本文时,首先要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

(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渚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课文通过草船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二、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理解词义)。

3.填空练习,了解大意。

要三天赶造。向借船,然后用草船向借到了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理解多音字及部分词语的意思)

2.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3.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读)

四、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1.轻声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裁词?

2.默读课文,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结合课文第2题的提示,把课文分成4段:

①接受任务

②作好准备

③草船借箭

④按时交箭

五、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作业本上第1、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一、二、四段,完成部分作业。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新词。

2.给多音字“都”、“更”、“了”、“只”组词。

二、学习课文一、二段。

1.读一、二段。

思考:赤壁之战时,周瑜的3万军士战胜了曹操的80万大军,周瑜用的那么多箭是从哪儿来的?诸葛亮是怎样借箭的?

2.出示思考题预习。

(1)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立下军令状,保证3天之后交10万枝箭?

(2)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请他帮忙?

3.讨论交流。

4.再读课文一、二段。

思考:(1)周瑜为什么要害诸葛亮,课文中哪里看出周瑜要害诸葛亮?

(2)哪些词句证明诸葛亮知道周瑜要害他?明明知道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保证3天后交10万枝箭?

(3)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5.分小小组交流,讨论。

6.反馈交流。

①周瑜为什么要害诸葛亮?

齐读“周瑜见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理解“妒忌”。(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课文哪些地方证明周瑜要陷害他?

(读书上有关句子,并讲出理由)

(周瑜要诸葛亮3天造10万枝箭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这是周瑜假公济私,图谋置诸葛亮于死地。)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是周瑜明知故问。)

当周瑜听说诸葛亮3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

(在当时,3天肯定造不出10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

找出书中明确说明周瑜要陷害诸葛亮的话。

(周瑜对鲁肃说的:“这是他自己说的……回来报告我。”)

②书上哪些地方证明诸葛亮知道周瑜要害他?

诸葛亮请鲁肃帮忙时说的几句话(“不过……就完了”)。

朗读练习。(齐读)

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说3天造好10万枝箭呢?

(诸葛亮胸有成竹)

(顾全大局)

理解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③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

从哪里可以看出,请把书上有关句子读出来。

(“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7.朗读练习。

小结:

学了这部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挺有才干,顾全大局;鲁肃真诚厚道,言而有信;而周瑜却挺妒忌诸葛亮,心胸十分狭窄。

8.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二段中的对话部分。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3天前,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心里很高兴。3天后,周瑜带了500名将士来到江边干什么?

(是抓诸葛亮的)

结果周瑜在江边看到了什么?齐读第四段。最后周瑜怎样?

(钦佩诸葛亮)

书上从哪儿看出?

(长叹不如)

长叹什么?

(叹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师范读周瑜长叹说的话,学生自由学读,齐读。

四、巩固练习。

作业本上第5题(1)、(2)、(3)。

第6题(1)、(2)。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匀第三段,总结全文,完成作业。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导入第三段学习。

1.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构机妙算使周瑜改变的。

什么叫“神机妙算”?

2.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

学了课文的第三段,我们就会知道。

二、学习第三段

1.一生读第三段。

其它同学一边听,—边找:哪些事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

2.找出来划好后,分小小组讨论,

3.哪里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诸葛亮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天时?

(第三天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齐读。)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地利?

(顺风顺水撤得快)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人心?

(知道曹操的脾气,多疑多虑)读有关句子

从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道曹操不会出兵?

(读有关句子)齐读曹操下令说的一段话。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知道曹操多疑多虑,不敢出兵。

小结:

由于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所以向曹操借到了10万枝箭;

4.诸葛亮是怎样向曹操借箭的?

(1)生自由读课文,划出写诸葛亮指挥船上军士的词语。

(“吩咐”“下令”“又叫”“又下令”“吩咐”)

(2)分五步说说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经过。

(向北靠近曹军→船头朝西船尾东→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继续受箭→顺风顺水驶回。)

先讨论交流,再请学生讲,让全体学生更深一层地理解课文内容,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江上雾很大,为什么曹操的军士能那么准地射中诸葛亮的草把子呢?

(因为诸葛亮的`30个军士在四更时分擂鼓呐喊,曹军不习水战,不敢出来。于是多疑的曹操在大雾之中只好下令朝擂鼓呐喊声处放箭,这时箭像雨点一样射过去,草把子上很快就插满了箭。)

从这里,说明了什么?

(诸葛亮安排得很巧妙)

(4)船头第一次朝西,第二次朝东。不这样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用手操作讨论,后交流)

(5)完成作业本上的第4题,

(6J大雾还没散完,诸葛亮就带船队走了,临走之前还怎么说?,(“谢谢曹丞相的箭”)

指导读这一句。是真谢吗?

(7)曹操听后,会怎么样?为什么不追?

(因为诸葛亮的船队顺风顺水走远了。)

三、练习作业。

1.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他神吗?

(神)

诸葛亮是神吗?

(不是神,是人)

他的神机妙算是从哪儿来的?

(从书中学来的)

(平时多观察,多思考)

2.诸葛亮不是是。他的神机妙算并不是而是。

四、再次理解课题,总结谈话,

1.体会神机妙算,能用“神机妙算”说一句话,然后朗读全文。

课题为什么叫“草船借箭”?

(“借”字概括了事情的经过,又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课文从周瑜妒忌诸葛亮的起因,到周瑜自叹不如的结果这一强烈的对比中,衬托了诸葛亮惊人的胆量,闻人的智慧。本文写了一场智斗,全文按故事发展的顺序,

紧紧围绕“神机妙算”来写的。在事件层层发展,人物性格对比中,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朗读全文。

完成作业本上第6题的(3)、(4),(5)、(6)。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周瑜

诸葛亮

鲁肃

接受任务: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作好准备: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草船借箭: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按时交箭: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草船借箭》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知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需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实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同学认知到诸葛亮“借”箭胜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同学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知诸葛亮借箭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

2、准备《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三国演义》是俺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胜利,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俺们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揭题、读题。

3、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

(理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俺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迫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

一(1、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四(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1段:

什么叫“妒忌”?

(对才干、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身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俺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⑴指名2同学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个同学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⑵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俺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⑴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

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⑵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俺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俺意”……

⑶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⑴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考虑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⑵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俺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⑴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里军令状、白酒招待。

⑵讨论、交流:

6、小结,俺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俺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⑴考虑: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⑵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默读1~2节,考虑这些问题。

①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②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8

教学要求:

1、知识技能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个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推却、轻易”等词语造句。

(2)紧扣课文语言,感知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人物形象。

(3)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领会事情的本质意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上下文,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认识文中的人物。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及复述,加深认识人物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觉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2)激发学生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重难点、关键: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预习作业:

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创设情景: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

2、交流资料:

(1)你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2)你读过《三国演义》吗?你知道其中的哪些故事?你喜欢其中的哪些人物?

教师总结:(课件出示)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小说以汉末三国历史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全书共一百二十回,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止于东吴灭亡,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广泛的社会生活。在《三国演义》这本书里,诸葛亮是被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来歌颂的,作者对他是崇敬和赞美的,特别对他的智慧,更是着力进行渲染。

3、板书课题: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个和诸葛亮有关的故事————《草船借箭》

4、齐读课题,释题。

二、检查预习

1、简介故事背景(先让学生交流资料,然后教师出示课件总结)。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2、认读生字词语。

妒忌 都督 曹操 推却 迟延 探听 私自 调度 水寨 擂鼓 呐喊 支援 丞相 军令状 自有妙用 神机妙算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

2诸葛亮向谁“借箭”?

四、细读课文,梳理脉络。

1、指名读课文,完成问题。

(1)课文的哪几段落分别写了诸葛亮“借箭”的原因?

(2)哪几自然段写了诸葛亮“借箭”的经过?

(3)“借箭”的结果是怎样的?

2、读后汇报。

五、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

(1)周瑜为什么要害诸葛亮,课文中哪里看出周瑜要害诸葛亮?

(2)哪些词句证明诸葛亮知道周瑜要害他?明明知道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保证3天后交10万枝箭?

(3)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2、分小组交流,讨论。

3、汇报交流。

①周瑜为什么要害诸葛亮?

齐读“周瑜见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理解“妒忌”。(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②课文哪些地方证明周瑜要陷害他?

(读书上有关句子,并讲出理由)

(周瑜要诸葛亮3天造10万枝箭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这是周瑜假公济私,图谋置诸葛亮于死地。)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是周瑜明知故问。)

③当周瑜听说诸葛亮3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

(在当时,3天肯定造不出10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

④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说3天造好10万枝箭呢?

(诸葛亮胸有成竹,顾全大局)理解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4、小结:

学了这部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挺有才干,顾全大局;而周瑜却挺妒忌诸葛亮,心胸十分狭窄,阴险狡诈。

5、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对话部分,要读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六、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师: 3天前,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心里很高兴。3天后,周瑜带了500名将士来到江边干什么? (是抓诸葛亮的)

2、结果周瑜在江边看到了什么?齐读第四段。最后周瑜怎样?

钦佩诸葛亮) 书上从哪儿看出? (长叹不如)

3、长叹什么? (叹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师范读周瑜长叹说的话,学生自由学读,齐读。

4、课文的“借箭”部分就写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下去认真自学,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七、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比一比,再组词。

瑜( )   葛( ) 妒( )

愉( )   歇( ) 炉( )

输( )   蔼( ) 弩( )

偷( )   渴( ) 努( )

二、查字典。

1. 用音序查字法, ,“妒”应查______.用部首查字法,“罚”应查_____部,除部首外,再查____画。

2. “不自量力”中的“量”字,在字典里有以下几种解释:①轻重;②研究;③容积;④估计;⑤深浅。这里应取第_____种解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6课《草船借箭》。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第一段,谁来说一说?

(1)、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么?(板书: 瑜 妒忌 亮)

(2)、课文主要写由于妒忌 的才干,要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   “借箭”,挫败了的暗算,顺利的借得十万箭,使得周瑜不得不叹服。

导语:周瑜佩服诸葛亮的什么?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概括诸葛亮特点的词语。

4、理解“神机妙算”

师:周瑜就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比不上他。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重点研究6~9自然段,看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

四、精读“借箭经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指名读课文6~9自然段。

2、小组合作学习,课件出示学习要求和研究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完成有关问题。

精读课文6—9自然段,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划出有关语句。

3、小组汇报。(学生;边汇报教师边用课件出示,边板书)

(1)你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学生找出具体语句,教师课件出示,让学生边汇报边读,教师适时板书。)

课件出示:

a: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你从这知道了什么?诸葛亮知道有大雾。板书其实这一点前文中已经有所暗示……)

师:同学们啊,他那个时代有没有天气预报啊?(没有)对,这就说明了诸葛亮是上知天文!(板书:知天文)

(2)除了这儿,你还能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来?

b: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师:如何能从这句话里体会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先跟老师一起来画一幅地形图。(师边画边讲)这就是江面,这是北、南、西、东。曹操的军营在哪儿?周瑜的军营在哪儿?(南)据记载当时周瑜的军营是驻扎在曹营南偏东的方向。这是周营,江水是由哪儿向哪儿流的?(由西向东)好了,地图完成了!老师带来了一只小船,这是船头,这是船尾,谁来给大家演示一下诸葛亮的草船前进的路线?要边演示边进行语言解说(找一个学生演示)

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诸葛亮为什么让船一字摆开?(受箭面积大)诸葛亮还有一个让船调头的命令,这样做有什么好处?(1.两边受箭 2.便于撤离 3.顺风顺水)厉害呀!一个简单的调头就可以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诸葛亮真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神机妙算呀!(板书:懂地理)大家吧这一段齐读一遍,再一次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读)

(3)除了知天文、晓地理这两个方面你还能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来。(找一个同学交流)

c: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诸葛亮在笑谁?

①笑曹操,笑曹操什么?(多疑、中计)从课文中哪儿可以看出来?(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不让他们近前”)。

②笑鲁肃,笑鲁肃什么?(胆小、吃惊、害怕)从哪儿看出来的?(鲁肃吃惊的说:“……”)

③(笑周瑜)笑周瑜什么?(阴谋失败)

师:我们能从这儿看出来诸葛亮能准确的推测出曹操、周瑜、鲁肃的所想所为,这说明诸葛亮不仅知天文、晓地理而且还懂人心。(板书:识人心)

大家再来看一次这句话,我们应该读出诸葛亮的什么来?(自信,如果有学生说不出——此时此刻,诸葛亮对自己借箭成功有没有信心?引导:有)找个同学读一读后可齐读。

师:随着这一声笑,十万支箭到手了,草船借箭的成功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诸葛亮神机妙算,让我们来读读这一部分课文,进一步熟悉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

4、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感受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品质。

师:这就是借箭的经过,老师在这里准备了一段录像,想看吗?那好,下面让我们一边观看录像,一边回忆一下课文内容,看能不能把草船借箭的经过复述出来。

5、看录像,试着复述课文。

6、小结过渡:

我们研究“借箭的经过”,可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其实,诸葛亮的神机妙的远远不止这些,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3-5自然段“借箭的准备”,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五、略读“借箭准备”,进一步体会“神机妙算”。

1、学生快速阅读,思考,交流

(1)识鲁肃 算准忠厚老实,能够帮忙,不会告诉周瑜。

(2)识周瑜 算到周瑜对自己的陷害,了解周瑜也不是等闲之辈,借船的事不能告诉他,否则,借箭就很难实现。

2、质疑、过渡:

诸葛亮既然知道周瑜陷害自己。为什么还要答应借箭的任务呢?不接受不行吗?

六、课堂总结,深化对人物的认识:

诸葛亮顾全孙刘联合抗曹的大局,避免和周瑜发生正面的冲突,神机妙算,草船借箭,创造了军事战争史的一个奇迹。从中说明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说教师板书)后人曾写诗对此进行赞叹,你会怎样赞美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刚才的研究学习在今天的日记中练习写一段话。

七、布置作业。

1、研读课文的其它内容。

2、课外拓展:

周瑜嘴上说自己比不上诸葛亮,但他对诸葛亮真的是心服口服了吗?请大家课后去看一看《三国演义》第51到56回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

板书设计:

19 草船借箭

知天文 有大雾

曹操顾大局识大体

周瑜(妒忌)→诸葛亮(神机妙算)   识人心   周瑜  安排周密  胸有成竹

鲁肃

懂地理 顺水顺风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篇9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为了落实好“高效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我在备课时深刻领会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本事为出发点,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尽量研究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活动的开展。

在探讨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上。在这一课时要学习的是诸葛亮的“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三个方面。设计的问题就是“从哪里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是,从学生的学习经验来看,他们未必懂得“天文”“地理”这些术语在文章中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要怎样“深入浅出”地将人物的这些才能阐释清楚,并且学生能够理解,甚至感悟得到呢?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从“借箭过程”(第6——9自然段)进行品味。在此,我出示了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应对面都看不清”,并就此一问“应对此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见了,他们的反应怎样样?心里都会怎样想?”学生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害怕,害怕的理由也能说出。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会高兴,至于理由要由教师引导才体会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紧之后我再问“他为何如此地自信,难道他早就预料到了此场大雾?从文中什么地方体会到的?”学生根据这个提示,很快从上文找到相关的句子来证明。他们懂得了诸葛亮的料事如神。对于领悟诸葛亮“识地理”的才能,在过渡的时候我设计了“画出借箭路线图”在加深学生对借箭环境熟悉的基础上,我提问了“为什么先是船头向西船尾向东然后再调整过来?”据学生的问答来看,他们理解到的是“为了坚持船体的平衡

”,再多的关于“识地理”就没有多少感悟了。这样预设的教学资料就又没有到达。还有领悟诸葛亮“识人心”的才能,在过渡时我提问“诸葛亮识天文、懂地理,他还神在哪?”学生能很快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来证明。在句子的分析上,学生的理解是“诸葛亮明白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我紧之后问“从这能够看出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都能说出诸葛亮的为人。可是在理解诸葛亮的“笑”这一环节,学生体会不出诸葛亮这个“笑”是在“笑”谁?是怎样的“笑”。最终还是由教师来讲解。

在第二环节感受其他人物性格特点中,学生经过默读全文找出最能表现鲁肃、周瑜、曹操这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的句子,教师没有做过多的分析,只是从具体的语句看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这个环节如果能做了小结与下一测评环节衔接会更好。

反思自我的教学最大的疑惑是:对于这片篇幅较长的课文来讲,如何把握学生理解课文资料的深度与朗读训练到位的统一?这还需要自我在日常教学中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10

【设计理念】

“大语文”教学观提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教《草船借箭》这课,教师不读《三国演义》,特别是第42回至第46回,就很难把课文讲清。而如果教师不仅自己读,还组织学生读,教学就会事半功倍,收到意思不到的效果。

【设计特色】课内课外结合,自读自悟结合。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课前准备

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想一想:

1、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是怎样的?

2、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他说过哪些要加害诸葛亮的话?

3、草船借箭是在什么季节进行的?经过是怎样的?

(季节对于草船借箭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二、请学生介绍当时形势  介绍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

三、展开谈话,理解历史背景,学习部分生字新词

四、阅读全文,分清过程

1、读全文,将草船借箭这一事件分为几个部分,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

(以学生自己分段、自列段意为主,不强求统一,但要注意纠错,激励学生创造。教师选取其一作为教例。)

2、借分段的机会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

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

2、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

3、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

(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六、读第6至第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

1、先说经过。出示示意图(图略),自己读书,自己画图,说明理由(也就是因果关系。)

2、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⑴ 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⑵ 船的作用:

(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⑶ 曹操多疑之心:

(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⑷ 士兵作用:

(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⑸ 水的作用:

(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自叹不如”。

七、深究“借”字,再塑诸葛亮形象

八、听写字词,准备复述

【评点】

按系统论的观点,开放系统是与外界有能量、信息和物质交换的系统。本案以“大语文”观为指导,把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第42至第46回)结合起来,实行“大阅读”策略,是很有教学价值的设计。这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草船借箭》的理解,而且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爱好,开拓了阅读视界,使他们终身获益。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材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道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著名的赤壁之战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而“草船借箭”就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个小故事。《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草船借箭》所在单元的教材是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的。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不但要让学生在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我国语言文字和表达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传承民族文化。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统率。有效课堂教学,首先应该制定一个准确地,跟课程目标相一致的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学习要求,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我将本课的三类目标制定如下:

a类目标:

1、会读课后10个二类生字,会写课后14个生字,能结合课文理解“军令状、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清文章叙述顺序,能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

b类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通过分析事件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四个人物的文学形象。

2、能结合课文理解,进入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说话人的不同语气。

c类目标:

1、感受中国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2、知道文学人物区别与历史人物。

三、预习:

预习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必不可少的环节,结合本课制定的三类教学目标,我是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

1、会读课后10个二类生字,会写课后14个生字,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试着用不同方法理解。

2、标画课文自然段,知道故事的起因是,经过是,结果是。

3、查资料,了解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关系。

4、圈画文中人物的名字,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他给你留的印象。

四、教学重难点:

立足教材特点和小学生认知的实际,结合《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所以“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本课教学的难点是“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了解人物的特点”。

五、学情分析:

尽管在选编课文的时候已经对故事进行了处理,但是,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清清楚楚地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比较容易,但是要真正透过文字来看清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不帮助孩子通过此关,孩子的阅读兴趣就会等于零,这就无法达到教材的编写意图,弘扬民族文化就更是一句空话了。

六、教法:

语文教学也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3、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让阅读教学变的清晰起来。

七、学法: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堂课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精心设计问题的基础上读书、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读而思,思而疑,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

八、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激趣导课

众所周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的第一板块,我就设置的一个悬念:“你知道‘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是什么意思吗?你知道为什么这么说吗?其实只要你用心学习课文了,你就会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能不能回答出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准备分三步完成。

1、在读书活动中,你都读过哪些书?

2、读书是有讲究的。然后出示“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句话,问学生,知道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说?

3、顺理成章引出要学的课文——19、草船借箭。

第二板块:检查预习

有效教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就是学生的预习,设置这个环节,一方面是为了完成一些基础目标,另一方面也是督促学生养成一个扎扎实实预习的好习惯。

1、知道故事中的四个人物。

(1)说出故事中有几个人,都是谁?

(2)准确写出四个人物的名字。

一方面检测了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另一方面,四个名字中有两个生字,顺便也进行了检查,更重要的是为本课的教学核心—分析四个人物的形象做了一个准备。

2、通过看拼音写汉字的方法,检测生字掌握情况。

(1)大屏幕出示课文梗概,凡是生字,一律用拼音表示。

(2)抽一个学生把屏幕上的文字读一遍,告诉学生,要把拼音换成汉字。学生写生字,老师巡视,发现问题,为后边指导做准备。

(3)对照屏幕对答案。

(4)评价,相机指导。

把课文浓缩,在语言环境中检测学生生字掌握情况,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点拨。

本篇课文比较长,对于其它几个预习作业,我会分解在后边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完成。

第三板块:理清课文层次,概括课文内容。

1、理清课文层次。

理清课文层次,在本课是一个基础性目标,不宜花费较多的时间去完成。为了给学生一个铺垫,在这个环节中,我觉得可以引导一下学生:

草船借箭,你一定知道是谁向谁借箭的吧?打开课本,快速找出诸葛亮出发借箭,到借箭归来的段落。这样文章的中心段就提了出来。

诸葛亮为什么要向周瑜借箭?学生就会说出借箭的原因,顺势让学生找出相关的段落,起因段就出来了。

这时课文已经被截成了四部分。再问其它段落写什么?水到渠成,理清了课文的层次。

2、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因为有了前面的理清层次这个环节,所以让学生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这里不会有困难。

第四板块:深入到课文第三部分(6—9自然段),从诸葛亮巧谋划、晓天文、懂地理三方面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是本文着力赞美的一个人物,感受诸葛亮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感受诸葛亮的形象时,可以借课文中周瑜的话引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形象,然后围绕“神机妙算”进行教学。

1、引出课文第三部分。

承接学生回答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追问:你觉得这件事中谁是最主要的人物?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也是一个预习作业。)课文中也有一个词,是用来评价他是一个什么样儿的人的,你知道是哪一个词语吗?“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2、抽生轮读这一部分课文,画诸葛亮指挥军士们的句子。一方面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进行检测,另一方面是为分析诸葛亮这个人物做准备。

3、讨论:诸葛亮为什么下这样的命令,他这样做有什么用意?

逐句进行研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诸葛亮谋划之周密,安排之巧妙。

4、除此以外,还有哪个重要的因素是他借箭的保障?

通过分析写雾的句子,让学生感悟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

5、是不是诸葛亮巧谋划、懂地理,晓天文就能保证借箭的成功呢?�

第二课时

第五版块: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感受诸葛亮,还要感受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形象。这一板块几句是要以诸葛亮为主线,来感受每一个人物的形象,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弄清故事的背景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1)知道故事中几个人的身份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这是本课的预习作业,所以先让学生说,能说多少是多少,然后老师小结。

2、逐一分析人物形象。

还是要以诸葛亮为线来分析的。

a、你们说说,诸葛亮都了解谁?

b、从哪里看出来他了解周瑜?(本文刻画人物形象最明显的手法是通过语言来刻画人物。且文中人物都是绝顶聪明的高手,在对话的背后都有深藏的东西。特别是第二自然段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更是反映两人的特点,所以在这里要做重点分析,通过两个人的语言交锋,感受两个人物鲜明的形象。①边读边分析两个人的对话,感受诸葛亮和周瑜的形象。②学生分角色对话。)

c、从哪件事上可以看出来诸葛亮了解鲁肃这个人?鲁肃是周瑜的部下,又是周瑜派来监视他的,他怎么就敢向鲁肃借船呢?鲁肃做到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哪一个词表明一切都在鲁肃的预料之中呢?(引导学生感受鲁肃的形象。)

d、其实在这件事上,诸葛亮还算对了一个人很重要的人物,你知道是谁吗?(曹操)

出示第七自然段鲁肃和诸葛亮的对话。引导学生说出诸葛亮算定,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再问:曹操出来了吗?出示第8自然段曹操下令的句子,验证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体会诸葛亮的“笑”。

“笑”的研读,可以丰富学生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进一步认识。

诸葛亮在笑谁,为什么笑?

学生交流,感情读。

4、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这是本单元的教学的重点。

(1)诸葛亮神机妙算轻松“借”到十万多支箭,难怪——出示最后一句话。

你说周瑜会服吗?那他还会做什么?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周瑜还会怎样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又会怎么应对呢?想不想知道?想知道怎么办?

(2)刚读了《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就变的这么聪明了,那要读两个故事,三个故事呢?现在知道为什么说“老不读三国了”吗?

既可以和开课照应,也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第六板块:还原历史

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希望通过学生的思考,来使学生“去蔽”。尤其是对文中的主要人物诸葛亮和周瑜的塑造,是按照作者的感情倾向来塑造的。重新认识周瑜让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因,只是“嫉妒”两字能概括的吗?这里面是否还有更深刻的两国利益的考虑。从而初步还学生一个“草船借箭”的真相。

由于本文是由小说改编的,作者“拥刘反曹”的倾向十分明显,对一定人物的'塑造难免存在着“遮蔽”。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是要让学生明确小说中人物塑造虚构的特点,对故事中几个人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1、文中的四个人物在你心里是怎样的形象?

2、这是小说,“七分实,三分虚。”这里有大量的细节和一些情节都是虚构的。事实上这些人物是怎么样的?

逐一还原人物历史面貌。

3、小结:阅读时要注意区分文学人物与历史人物。

《草船借箭》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学会本课生字10个;理解16个词语的意思。

3.会用“要是……就……”、“果然”、“神机妙算”各写一句话。

4.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弊,知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揭题激趣。

1.启发入题,了解出处。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中的部分内容改写而成的,是—篇历史题材的课文。学习本文时,首先要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 (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渚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课文通过草船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二、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填空练习,了解大意。

( )要( )三天赶造( )。( )向( )借船,然后用草船向( )借到了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理解多音字及部分词语的意思)

2.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3.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读)

四、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1.轻声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结合课文第2题的提示,把课文分成4段:

①接受任务

②作好准备

③草船借箭

④按时交箭

五、课堂作业 。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作业 本上第1、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一、二、四段,完成部分作业 。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新词。

2.给多音字“都”、“更”、“了”、“只”组词。

二、学习课文一、二段。

1.读一、二段。

思考:赤壁之战时,周瑜的3万军士战胜了曹操的80万大军,周瑜用的那么多箭是从哪儿来的?诸葛亮是怎样借箭的?

2.出示思考题预习。

(1) 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立下军令状,保证3天之后交10万枝箭?

(2)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请他帮忙?

3.讨论交流。

4.再读课文一、二段。

思考:(1)周瑜为什么要害诸葛亮,课文中哪里看出周瑜要害诸葛亮?

(2)哪些词句证明诸葛亮知道周瑜要害他?明明知道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保证3天后交10万枝箭?

(3)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5.分小小组交流,讨论。

6.反馈交流。

①周瑜为什么要害诸葛亮?

齐读“周瑜见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理解“妒忌”。(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课文哪些地方证明周瑜要陷害他?

(读书上有关句子,并讲出理由)

(周瑜要诸葛亮3天造10万枝箭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这是周瑜假公济私,图谋置诸葛亮于死地。)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是周瑜明知故问。)

当周瑜听说诸葛亮3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

(在当时,3天肯定造不出10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

找出书中明确说明周瑜要陷害诸葛亮的话。

(周瑜对鲁肃说的:“这是他自己说的……回来报告我。”)

②书上哪些地方证明诸葛亮知道周瑜要害他?

诸葛亮请鲁肃帮忙时说的几句话(“不过……就完了”)。

朗读练习。(齐读)

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说3天造好10万枝箭呢?

(诸葛亮胸有成竹) (顾全大局)

理解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③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

从哪里可以看出,请把书上有关句子读出来。

(“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7.朗读练习。

小结:

学了这部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挺有才干,顾全大局;鲁肃真诚厚道,言而有信;而周瑜却挺妒忌诸葛亮,心胸十分狭窄。

8.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二段中的对话部分。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3天前,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心里很高兴。3天后,周瑜带了500名将士来到江边干什么? (是抓诸葛亮的)

结果周瑜在江边看到了什么?齐读第四段。最后周瑜怎样?

(钦佩诸葛亮) 书上从哪儿看出? (长叹不如)

长叹什么? (叹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师范读周瑜长叹说的话,学生自由学读,齐读。

四、巩固练习。

作业 本上第5题(1)、(2)、(3)。

第6题(1)、(2)。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匀第三段,总结全文,完成作业 。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导入  第三段学习。

1.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构机妙算使周瑜改变的。

什么叫“神机妙算”?

2.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

学了课文的第三段,我们就会知道。

二、学习第三段

1.一生读第三段。

其它同学一边听,—边找:哪些事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

2.找出来划好后,分小小组讨论,

3.哪里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诸葛亮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天时? (第三天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齐读。)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地利? (顺风顺水撤得快)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人心? (知道曹操的脾气,多疑多虑)读有关句子

从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道曹操不会出兵? (读有关句子)齐读曹操下令说的一段话。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知道曹操多疑多虑,不敢出兵。

小结:

由于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所以向曹操借到了1 0万枝箭;

4.诸葛亮是怎样向曹操借箭的?

(1)生自由读课文,划出写诸葛亮指挥船上军士的词语。

(“吩咐”“下令”“又叫”“又下令”“吩咐”)

(2)分五步说说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经过。

(向北靠近曹军→船头朝西船尾东→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继续受箭→顺风顺水驶回。)

先讨论交流,再请学生讲,让全体学生更深一层地理解课文内容,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江上雾很大,为什么曹操的军士能那么准地射中诸葛亮的草把子呢?

(因为诸葛亮的30个军士在四更时分擂鼓呐喊,曹军不习水战,不敢出来。于是多疑的曹操在大雾之中只好下令朝擂鼓呐喊声处放箭,这时箭像雨点一样射过去,草把子上很快就插满了箭。)

从这里,说明了什么? (诸葛亮安排得很巧妙)

(4)船头第一次朝西,第二次朝东。不这样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用手操作讨论,后交流)

(5)完成作业 本上的第4题,

(6j大雾还没散完,诸葛亮就带船队走了,临走之前还怎么说?,(“谢谢曹丞相的箭”)

指导读这一句。是真谢吗?

(7)曹操听后,会怎么样?为什么不追? (因为诸葛亮的船队顺风顺水走远了。)

三、练习作业 。

1.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他神吗? (神)

诸葛亮是神吗? (不是神,是人)

他的神机妙算是从哪儿来的? (从书中学来的) (平时多观察,多思考)

2.诸葛亮不是( )是( )。他的神机妙算并不是( )而是( )。

四、再次理解课题,总结谈话,

1.体会神机妙算,能用“神机妙算”说一句话,然后朗读全文。

课题为什么叫“草船借箭”?

(“借”字概括了事情的经过,又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课文从周瑜妒忌诸葛亮的起因,到周瑜自叹不如的结果这一强烈的对比中,衬托了诸葛亮惊人的胆量,闻人的智慧。本文写了一场智斗,全文按故事发展的顺序,

紧紧围绕“神机妙算”来写的。在事件层层发展,人物性格对比中,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朗读全文。

完成作业 本上第6题的(3)、(4),(5)、(6)。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周瑜 诸葛亮 鲁肃

接受任务: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作好准备: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草船借箭: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按时交箭: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篇13

一、教学效果

1、准确把握课堂目标。直接切入中心,找原因——“草船借箭”的原因。

周瑜妒忌诸葛亮,让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从容向周瑜立下了军令状,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引出“造”箭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 在读中通过重点词语切入全文的教学重点。

我通过“神机妙算”一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的方法,一步步深入了解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特点,让学生感知了草船“借”箭的过程,令学生清晰地认识了人物特点,使学生领会了“神机妙算”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并感受到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准确、精练地用词。

在课堂上,我尽量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以学生的阅读分析为主,师生相互影响,相互交流;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激发学生亲近古典名著的兴趣。

二、成功之处

自主合作探究见真知。

课堂中我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研读第2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通过细细品读体味,一个活生生的摇着鹅毛扇谈笑风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形象跃然纸上。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主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抛给学生后,让学生去找,小组合作去琢磨,然后带着他们体会,教给他们联系上下文学习的方法,真的不用怕学生读不出、找不到,课堂上学生的滔滔不绝让我们见识到了学生们知识面之广、思维能力之强。

三、不足之处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14

一、教学理念

1、理解课文重点段,认识诸葛亮神机妙算。

2、激发学生提问题,凭借课文(文字、插图),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学会11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略。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重点段,认识诸葛亮神机妙算。

四、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㈠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学生简介收集的背景资料:

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二)引导质疑: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二、点拨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2、交流汇报

教师引导 学生归纳出: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文章主要写了“逼亮造箭、准备借箭、草船借箭、借箭成功”等内容。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学习第一段。

1、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2、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3、讨论交流,在学生给课文加上提示之后,教师要追问为什么这么加?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4、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三、练习巩固

1、出示检测题

(1)听写文中的生字新词

(2)填空:周瑜因为( ),所以( ),要诸葛亮( ),而诸葛亮说( ),并且和周瑜( )。

2、各学习小组组织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迎接检测。

四、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

2、总结检测情况,作针对性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重点段落入手,引导学生叹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能从文中归纳出借箭成功的原因。

教学设计:

一、自学质疑: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你们都 知道了什么?(学生回忆,老师小结,重点让学生说说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2、引导质疑

(1)初读了课文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把《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读了很多遍。你们想知道是个什么问题吗?我暂时不告诉你们,请你们先仔细读课文,猜猜我一直在思考的是个什么问题。看谁有水平,猜的准。

(2)学生自由读齐,思索。

(3)师:好,现在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是哪个问题困扰着老师?

(4)学生自由质疑。

(5)教师提出研究专题:

①我非常遗憾地大家,你们所提的问题都比较浅,那么,到底是哪个问题困扰着老师呢?

②小黑板出示:“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都想了些什么?”

二、点拨新授:

(一)指导探究: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哪些方法?

师:反复读课文,认真思考,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认真研究这个问题。我建议小组中的每个成员自己先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中的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后再互相交流,然后推荐一个代表小组汇报,其他同学准备补充。

(二)学生自由读文探究。

(三)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师:刚才同学们研究得很专心,可见这个问题确实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接下来我们请各小组派代表来汇报一下自己组的学习成果。汇报时可按这样的规则:我认为诸葛亮在跟 周瑜立军令状之前肯定想到( ),我的根据是( ),然后再具体地说一说你是怎么根据这个材料想到这一点的。

学生交流汇报

1、他算到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

根据“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 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师: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师: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师: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师: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2、他算好了人。

(1)他知道鲁肃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根据是“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船……”

(2)他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根据是“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师:“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教师追问:“那么他到底算得准不准呢?”

3、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

“诸葛亮下令……”“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教师追 问:为什么要这样做?(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三)、巧妙点拨,深化探究

(1)同学们,我在读课文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课文多次描写诸葛亮的语言,但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们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

(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理解: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同学们,诸葛亮这么一笑,笑出了他的本领和智慧,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那么,�

(3)写后交流。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教师提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得失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创造性思维)

三、拓展延伸

在《三国演义》中,诸如《草船借箭》这类反映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很多很多,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自己课前收集的有关这方面的资料,读完后写一篇文章,题目是:“诸葛亮神机妙算二三事”或“我心中的诸葛亮”。

《草船借箭》教案 篇15

一、教学内容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想一想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教学设计:

学生比较喜欢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一学为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平。

三、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

3、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

四、教学难点:

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我们十一册学习过《赤壁之战》,对于三国的歇后语和成语大家积累了哪些?

同学踊跃发言教师小结,对于课外积累多的学生鼓掌表扬。

关于三国的歇后语: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东吴招亲----陪了夫人又折兵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2、 学生分组自学

(1)自学生字生词,不懂的。教师巡视。

(2)根据写事的继续问的特点分清课文的`顺序

立下军令状-----巧妙安排-----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3)认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谙熟人,二是具有丰富 的天文知识,三是通晓地理。

(4)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讨论。

(1)《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草船借箭?结果怎样?

(2)本文人物分析

周瑜:阴险狡猾;

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鲁素:忠厚老实;

曹操:谨慎多疑。

不喜欢周瑜的原因: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

喜欢诸葛亮的原因: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3)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在于诸葛亮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到的安排

a、诸葛亮算到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回来时顺水顺风;

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手箭。

c、诸葛亮算好了人,知道鲁素忠厚老实守信,特地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素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鲁素见证了诸葛亮取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图文结合,看出诸葛亮料事如神,足智多谋,博才多学,知己知彼,善于运筹帷幄。是历史山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

5、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同学评价。

6、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