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0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页及第18~1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特征。
2.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3.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体验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学习方法。
2.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的操作过程,体验比较、发现、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概括、抽象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圆柱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圆柱形的实物,认识圆柱的各部分。
难点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理解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发现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结合实物,质疑引导。
学法观察比较,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粉笔盒、圆柱的教具模型、长方形硬纸、木棒。
谈话引入
教师出示粉笔盒,提问:这是什么图形?
(长方体)
是的,我们以前学习过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且知道它们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板书:圆柱的认识)
探究新知
1.观察实物,认识圆柱。
教师用课件出示茶叶罐、药瓶、纸筒等物体,引导学生观察。
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并给出图形的名称。
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的主题图)
2.教学教材第18页例1。
(1)如果把刚才看到的这些圆柱形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
引导学生对照圆柱模型和图形认真观察,并适时讲解: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底面;周围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侧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高。(板书)
圆柱的底面是什么形状?两个底面有什么关系?组织学生拿出圆柱形实物观察。
(圆柱的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
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你发现了什么?
(圆柱的侧面是曲面)
(2)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
请同学们把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和我一起快速转动木棒,看一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结果:转动起来像一个圆柱。
(3)巩固应用,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先独立做一做,再在小组中相互说一说。教师最后集中讲解。
3.教学教材第19页例2。
(1)组织学生摸一摸圆柱模型,看一看圆柱侧面在哪里,猜想一下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
组织学生分小组操作:剪开一个圆柱模型的侧面,再展开观察。
(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底面和高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概括得出: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板书)
(3)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巩固练习
1.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名回答并进行点评与讲解。
2.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读题,教师提问:该长方形的长展开前是什么?(圆柱的'底面周长)
追问:那宽呢?(圆柱的高)
组织学生完成计算得出答案,集体订正。
3.教材第20页练习三第1题。
教师指名回答,点评并总结: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这一类图形有几个共同的特点:比如它们的上、下底面都是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并且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底面;
周围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侧面;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高。
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进一步渗透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究精神,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的比较。
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出新课。
1、复述回顾:
(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 判定两种量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3)、判定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A、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B、每小时织布的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C、当圆柱体的高度一定时,体积和底面积。
2、引出课题: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成正比例的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些常用的数量关系之间的一些特征。当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时,底面积和高度又有什么态度呢? ﹙板书:成反比例的量﹚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探究反比例的意义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实验,在实验之前,提出实验要求。
(1)、记录杯子里水的高度,把表格中补充完整。
(2)、观察水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
教师播放实验。
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
3、观看实验记录单,回答三个问题。
①表格中有哪两种量?
② 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
③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
教师据学生汇报说明:在水的高度和底面积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像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反比例关系。
4、课件展示反比例的意义,请学生回答判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小组内讨论得出判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键是有三个条件,1、两种相关联的量;2、变化方向相反;3、乘积一定。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量成反比例关系?
师: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量成正比例关系谁给我们来举个例子吧。
(1)学生自由举例。
(2)师讲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相关联的量,有的成反比例,有的相关联,但不成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要看这两个量的积是否一定,只有积一定,这两个量才成反比例
三、巩固练习。
(一)、基础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2)每小时织布的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3)当圆柱体的高度一定时,体积和底面积。
(1)、表格中有( )和( )两种相关联的量。
(2)、写出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并比较大小。
(3)、这个积表示( )。
(4)、表中的相关联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是“√ ”,不是“×”。
(1)煤的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 )
(2)种子的总量一定,每公顷的播种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 )
(3)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 )
(4)华容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 )
四、积极应用,拓展新知。
出示课件,正、反比例的例题,请学生比较,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表格补充完整。
学生小组内讨论,得出答案。
五、拓展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比例吗?并说明理由。
(1)、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 )
(2)、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 )
(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 )
(4)、小麦每公顷的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 )
(5)、矿泉水瓶中喝掉的水和剩下的水。 ( )
(6)、圆的半径和它的面积。 ( )
(7)、铺地面积一定,方砖面积与所需块数。 ( )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挑战一下自我吗?好!请同学们认真完成堂堂清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了解常见税种。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进行有关应纳税额的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纳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学情分析
六年级上册学过了的百分数(一)的知识,对百分数有一定的基础,本节课税率的知识是六年级下册百分数(二)中百分数应用的一种。所以学生接受起来应该不会太困难。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纳税”“税率”及其相关概念的含义,并会正确计算应纳税额。
教学难点:会正确计算应纳税额和个人所得税,并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
平时同学们每天上下学,使用的日常交通工具,离不开城市的基础设施;到了假期,很多家庭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离不开国家建设的基础设施。让学生知道是谁修建了这些基础设施?(国家)
为了让祖国更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更幸福美好,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进行建设。
展示图片:国防、教育、卫生、公共服务机构的维持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国家拿出的这些巨额资金是从哪里来的?
引入今天的课题。(板书:税率)
(二)结合情境,学习新知
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税收
税收的主要项目分为: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
1.理解三个专业术语的含义。
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
税率: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如销售额、营业额“”)的比率叫做税率。
(1)举例子理解:
一家饭店10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1.5万元。
在这里:收入是()税率是()应纳税额是()
(2)考考你:说出下面每条信息中应纳税额、各种收入和税率分别是多少?
①晨光文具店20xx年全年的销售额是44万元,按销售额的5%缴纳增值税2.2万元。
②长城宾馆20xx年上半年营业额是840万元,按营业额的4%向国家缴纳营业税33.6万元。
③王老师家在20xx年购买了一套售价120万元的两居室商品房,按实际房价的1.5%缴纳购房契税1.8万元。
2.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概念,并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10页例3。
一家饭店10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①先读题,再指名说说“营业额30万元”是指什么,“营业额的5%”是什么意思?
②学生独立完成。
③集体交流反馈,并总结出关系式:
应纳税额=收入×税率
(2)练习:
妈妈买了一瓶售价为100元的化妆品,其中消费税大约占25%,妈妈为此支付消费税大约多少元?
(3)介绍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是一种非常专业的经济学术语,是一种法律规范的总称。
简单的说,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境内的个人的所得和境外个人来源于本国的所得征收的一种所得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税法》于1980年9月10
日公布,是我国建国以来颁布的第一部个人所得税税法。
个人所得税从诞生到现在一共经历了三次修改历程,其中最后一次是在20xx年4月20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确定的。20xx年9月1日起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调整至3500元。
(4)个人所得税的求法(出示教材第10页“做一做”。)
李阿姨的月工资是5000元,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她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①读题,重点引导理解“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句话的意思。这里3%的税率是所有月工资的3%吗?
②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③集体交流反馈,知道如下关系:个人所得税=(总收入-免征收部分)×税率
(5)对比分析练习
①小明的爸爸得到一笔3000元的劳务费用。其中800元是免税的,其余部分要按20%的税率缴税。这笔劳务费用一共要缴税多少元?
②李老师为某杂志社审稿,得到300元审稿费。为此她需要按照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她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三)课堂练习
1.填空
(1)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销售额、营业额“)的比率叫做()。
(2)收入、税率、应纳税额之间的关系是:应纳税额=()×()
(3)某商店去年的营业额是40万元,去年缴纳税款共2万元,则去年的税率是()%。
(4)纳税是每个公民自愿做的事情,想交就交,不想交就可以不交。这句话的说法是()。
2.选择
(1)天津商场四月份的营业额是580万元,按5%的税率缴纳营业税,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列式正确的是()。
A.580×(1-5%)B.580×5%C.580÷5%D.580÷(1-5%)
(2)高经理的月工资是6800元,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他这个月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列式正确的是()。
A.6800×3%B.3500×3%C.(6800-3500)×3%D.6800×(1-3%)
(3)某饭店九月份的营业额是150万元,按规定要缴纳5%的营业税,还要按营业税的7%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二月份缴纳的营业税是()万元,二月份缴纳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是()万元。将正确算式的选项填进括号。
A.150×5%B.150×(1-5%)C.150×5%×7%D.150×(1-5%)×7%
(四)课堂总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2.课后作业教材第14页,第6、7、8、11题。
教学反思:
税率问题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这一内容特别感兴趣。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是课题的导入。通过创设问题的情境,很顺利的引入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学生们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第二环节是结合情境,学习新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纳税,应纳税额和税率等相关专业术语,并掌握应纳税额和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公式。第三环节是课堂练习。不同梯度的填空题和选择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第四环节是课堂总结。这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明确税率问题与百分数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也感受到很多数学问题都是从生活中来,再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从而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进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内在联系的认识。明确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分析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明确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难点
准确判断单位“1”,正确地解答分数应用题。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了三种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板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请同学们想一想都是哪三种?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二)判断单位“1”。
1、鹅的只数是鸭的 。
2、甲的 是乙。
3、乙是甲的 。
4、男生人数的 相当于女生。
5、小齿轮的齿数占大齿轮的 。
(三)列式计算。
1.4是12的几分之几?
2.12的 是多少?
3、一个数的 是4,求这个数。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3第(1)题
池塘里有12只鸭和4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1、读题并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提问:应把谁看作单位“1”?是根据题中哪句话判断的?
3、画图。
4、列式解答
答:鹅的只数是鸭的 。
(二)教学例3第(2)、(3)题。
池塘里有12只鸭,鹅的只数是鸭的 。池塘里有多少只鹅?
池塘里有4只鹅,正好是鸭的只数的 ,池塘里有多少只鸭?
1、画图理解题意
2、列式解答
3、集体订正
(三)小结
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解题关键是什么?
1、结构上
相同点:都有3个数量,即鸭的只数,鹅的只数,鹅是鸭的几分之几;
不同点:已知和未知不一样。
2、解题思路上
相同点:都要首先弄清谁作标准,把谁看作单位“1”;
不同点:根据已知、未知的变化,确定不同的解答方法。
解题关键是: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明确谁作单位“1”。
教师: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在结构、解题思路及方法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在解
答这类应用题时,一定要认真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准确判断谁作单位“1”。这样才能提高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并进行了比较。解答时,要正确地判断单位“1”,从而确定解答方法。
四、巩固练习
(一)商店运来红毛衣25包,蓝毛衣15包,蓝毛衣的包数是红毛衣的几分之几?
(二)商店运来红毛衣25包,运来蓝毛衣的包数是红毛衣的 。商店运来蓝毛衣多少包?
(三)商店运来蓝毛衣15包,正好是运来红毛衣包数的 。商店运来红毛衣多少包?
五、课后作业
(一)校园里栽了杨树144棵,栽的松树的棵数是杨树的 ,校园里栽了松树多少棵?
(二)学校买了蓝墨水30瓶,红墨水24瓶。蓝墨水是红墨水的几倍?
(三)农场有小牛40头,是大牛头数的 。农场有大牛多少头?
六、板书设计
1、池塘里有12只鸭和4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4÷12=
答:鹅的只数是鸭的 。
2、池塘里有12只鸭,鹅的只数是鸭的 。池塘里有多少只鹅?
12× =4(只)
答:池塘里有4只鹅。
3、池塘里有4只鹅,正好是鸭的只数的 。池塘里有多少只鸭?
4÷ =12(只)
答:池塘里有12只鸭。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① 同桌交流。
②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4.进一步认识“0”。
(1)看一看、读一读。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课件出示)。
哈尔滨: -15 ℃~-3 ℃
北京: -5 ℃~5 ℃
深圳: 12 ℃~23 ℃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找一找、说一说。
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 ℃”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 ℃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
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
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课件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 ℃、-3 ℃吗?
(3)提升认识。
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完善板书。)
5.练一练。
读一读,填一填。(练习一第1题。)
6.出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能为今天的数学课定一个课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认识负数。
7.负数的历史。
(1)介绍。
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配音播放):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教具准备:
要求每个学生用教科书图样做一个圆锥的模型,并让学生收集一些圆锥形的实物,教师准备一个圆锥形物体,一块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跟老师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与圆柱有什么不一样?
三、新课
1、圆锥的认识。
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等等。
教师指出: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立体图形
板书谋题:圆锥
教师:大家门才认识了圆锥形的物体,我们把这些物体画在投影片上。
出示有圆锥形物体的投影片。
教师:现在我们沿着这些圆锥形物体的轮廓画线,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图形。
随后教师抽拉投影片,演示得到圆锥形物体的轮廓线。
然后指出: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教师指出: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
然后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同时还要指出:我们所学的圆锥是直圆锥的简称。
接着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圆锥周围的面,使学生发现圆锥有一个曲面。由此指出: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让学生看着圆锥形物体,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然后在图上标出高。
教师顺着母线的方向演示。问:这条线是圆锥的高吗?
指名学生回答后,教师要指出: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
教师:圆锥的高到底有多少条呢?
引导学生根据高的定义,弄清楚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同桌的两名同学相互指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顶点,注意提醒学生圆锥的高是不能摸到的。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
教师: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块平板来测量。
教师边演示边叙述测量过程: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乎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测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1)圆锥的底面和平板都要水平地放置;(2)读数时一定要读平板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值。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教师:圆锥的侧面是哪一部分?
教师展示圆锥模型,指名学生说出侧面部分。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后,教师设问: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留给学生短暂的思考讨论时间后,教师指出: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把圆锥模型的侧面展开,使学生看到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展开后还可以再把它合拢,恢复原状,使学生加深对圆锥侧面的认识。
四、课堂练习
1、做“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做练习九的第1题。
让学生自由地想,只要是接近于圆锥的都可以视为是圆锥。
3、做练习九的第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感受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 感受百分数产生的价值,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使学生会解释百分数的实际含义。
3、提高学生比较、分析信息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实际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出主题
1、 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我们的数学知识来自哪里?学生举手回答:来自于生活。
(教师出示课前收集的服装成分百分数图片。)
师:没错,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是老师前段时间买的衣服,同学们,你能从这些图中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2、 揭示主题:
像这里的86%、14%、63.2%、36.8%等数,我们把它们叫做“百分数”。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百分数”。
二、联系生活,学会读写
1、观察服装成分中的百分数,教师先示范读,再让学生齐读。
2、认识百分号,总结百分数的写法。
三、引导探索,揭示意义
1、教师展示课前搜集的百分数,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读给同桌听,并说说所选百分数有具体含义。
2、学生汇报,师生评价。同时教师板书出每个分数的具体含义。
3、小结意义,引导学生归纳百分数的意义。
4、利用百格图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选择合适的数,并说明理由。
110% 90% 100% 311.76% 55% 311.76
(1)据统计,国庆长假期间,半数以上的年轻人选择自驾 游,占年轻人出游总数的( )
(2)国庆长假期间,小客车上高速实行免费通行,长假期间小客车高速通行免费率达到( )
(3)高速公路上小客车的速度超过了大客车,小客车的行驶速度是大货车速度的( )
(4)高铁是准点率最高的交通工具,深受人们出行的喜爱,国庆期间全国高铁准点率达到( )以上。
(5)2014年国庆当天,全国122个景区接待游客( )万人次。
2、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图示。
图( )最有可能符合第(1)题的意思。
图( )最有可能符合第(3)题的意思。
3、小组讨论: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
五、交流体会,总结提升
让学生回顾这节课学过的内容,谈一谈这节课的高兴、紧张与遗憾各占百分之几?
最后以爱迪生的名言结束本节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进一步渗透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究精神,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的比较。
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出新课。
1、复述回顾:
(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 判定两种量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3)、判定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A、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B、每小时织布的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C、当圆柱体的高度一定时,体积和底面积。
2、引出课题: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成正比例的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些常用的数量关系之间的一些特征。当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时,底面积和高度又有什么态度呢? ﹙板书:成反比例的量﹚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探究反比例的意义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实验,在实验之前,提出实验要求。
(1)、记录杯子里水的高度,把表格中补充完整。
(2)、观察水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
2、教师播放实验。
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
3、观看实验记录单,回答三个问题。
①表格中有哪两种量?
② 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
③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
教师据学生汇报说明:在水的高度和底面积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像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反比例关系。
4、课件展示反比例的意义,请学生回答判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小组内讨论得出判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键是有三个条件,1、两种相关联的量;2、变化方向相反;3、乘积一定。
5、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量成反比例关系?
师: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量成正比例关系谁给我们来举个例子吧。
(1)学生自由举例。
(2)师讲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相关联的量,有的成反比例,有的相关联,但不成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要看这两个量的积是否一定,只有积一定,这两个量才成反比例
三、巩固练习。
(一)、基础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2)每小时织布的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3)当圆柱体的高度一定时,体积和底面积。
(4)、表中的相关联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是“√ ”,不是“×”。
(1)煤的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 )
(2)种子的总量一定,每公顷的播种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 )
(3)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 )
(4)华容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 )
四、积极应用,拓展新知。
出示课件,正、反比例的例题,请学生比较,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表格补充完整。
学生小组内讨论,得出答案。
五、拓展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比例吗?并说明理由。
(1)、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 )
(2)、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 )
(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 )
(4)、小麦每公顷的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 )
(5)、矿泉水瓶中喝掉的水和剩下的水。 ( )
(6)、圆的半径和它的面积。 ( )
(7)、铺地面积一定,方砖面积与所需块数。 ( )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挑战一下自己吗?好!请同学们认真完成堂堂清练习题。
学内容:“整理和复习”第1—5题,练习三的第1—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对利息、成数等概念有进—步的了解。能够比较熟练地解答有关利息、成数的应用题,将百分数应用于实际生活。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
一、等概念
1、做“整理和复习”第1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另请两名学生加以回答,教师补充完整。
提问:“同学们准备用自己的存款做些什么事情呢?”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及时表扬那些准备用自己存款做些有意义的事情的学生,适时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
2、做“整理和复习”第2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提问:“什么叫本金、利息、利率?利息的意义是什么?”
“利息是怎样计算的?”
让几名学生回答。然后将本金、利息、利率的概念用幻灯显示,请学生齐读一遍。板书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3、做“整理和复习”第4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另请两名学生分别对两个问题加以回答。
4、做练习三的第3、4题。
把全体学生分或两组。一组做第3题,另一组做第4题,答案直接写在课堂练习
本上: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中间出现的错误。最后进行集体订正。
二、复习有关利息、成数的应用题
1、做“整理和复习”第3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提问:“要求利息,必须知道哪些数据?”(引导学生在题中找出本金、利率、时间 各是多少。)
“计算利息的公式是什么?”(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公式。)。
让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一边巡视,一边及时纠正学生中出现的错误。最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三的第1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教师无需用任何提示,直接让学生计算利息。教师行间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小结:我们国家还有许多贫困地区的儿童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许多小朋友都像小英一样把零用钱节省下来存入银行,既支援了国家建设,又可以把利息捐献给“希望工程”。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平时勤俭节约,不乱花钱,为贫困地区的儿童献一份爱心。
3、做练习三的第2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教师说明:购买建设债券是支援国家建设的另一种方式,和储蓄在实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债券的利率一般高于定期储蓄。
抽取两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余学生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巡视,等全体学生做完以后,集体订正。尤其要提醒学生注意题目要求的是“到期时一共能取出多少元?”所以在求出利息以后,不要忘记把本金加上。
4、做“整理和复习”第5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提问:“一成五是多少?”
“这道题里单位‘1’是谁?”
“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哪种方法更简便?”(方程解法和算术解法)
分别请两名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
请两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分别用方程解法和算术解法进行解答,其余学生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最后进行集体订正。
5、做练习三的第5题。
请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余学生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三、作业
练习三的第6题。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70页例3。本例是“鸽巢原理”的具体应用,也是运用“鸽巢原理”进行逆向思维的一个典型例子。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把两种“颜色”看成两个“抽屉”,“同色”就意味着“同一个抽屉”,这样就把“摸球问题”转化为“抽屉问题”。
(二)核心能力
在理解鸽巢原理的基础上,利用转化的思想,把新知转化为鸽巢问题,提高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抽屉原理”,运用“抽屉原理”进行逆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转化思想。
2.经历运用“抽屉原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观察猜想,实践操作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四)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为“抽屉原理”。
(五)学习难点
找出“抽屉”有几个,再应用“抽屉原理”进行反向推理。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鸽巢原理》名师教学课件
二、学习设计
(一)课堂设计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表演一个怎么样?看,这是一副扑克牌,去掉两张王牌,还剩下52张,请同学们任意挑出5张。(让5名学生抽牌)好,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你们手里的牌至少有2张是同花色的。
师:神奇吧!你们想不想表演一个呢?
师:现在老师这里还是刚才这副牌,请你抽牌,至少抽多少张牌才能保证至少有2张牌的点数相同呢?
在学生抽的基础上揭示课题。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利用“鸽巢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鸽巢原理)
2、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①猜想
出示例3: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预设:2个、3个、5个…
②验证
师:我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呢?我们可以用画一画、写一写的方法来说明理由,并把验证的过程进行整理。
可以用表格进行整理,课件出示空白表格:
学生独立思考填表,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
汇报时,指名按猜测的不同情况逐一验证,说明理由,看看解决这个问题是否有规律可循。
课件汇总,思考:从这里你能发现什么?
教师:通过验证,说说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想要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3个球。
③小结
师:为什么球的个数一定要比抽屉数多?而且是多1呢?
预设:球有两种颜色,就是两个抽屉,从最不利的情况考虑摸2个球都不同色,就必须多摸一个,所以球一定要比抽屉数多1。其实摸4个球、5个球或者更多球,都能保证一定有2个球同色,但问题中要求摸的球数必须“至少”,所以摸3个球就够了。
师:说得好!运用学过的知识、逆推的方法说明了“只要摸出的球比球的颜色种数至少多1,就能保证有2个球同色”。这一结论是正确的。
板书:只要摸出的球比球的颜色种数至少多1,就能保证有2个球同色。或者说只要物体数比抽屉数至少多1,就能保证有一个抽屉至少放2个物体。
(2)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成“抽屉原理”。
师: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不能总是猜测或动手试验,能不能把这道题与前面讲的“抽屉原理”联系起来思考呢?
思考:
①摸球问题与“抽屉原理”有怎样的联系?
②应该把什么看成“抽屉”?有几个“抽屉”?要分别放的东西是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结果,教师讲评:因为有红、蓝两种颜色的球,可以把两种“颜色”看成两个“抽屉”,“同色”就意味着“同一个抽屉”。这样把“摸球问题”转化成“抽屉问题”,即“只要分的物体比抽屉多1,就能保证有一个抽屉至少有2个同色球”。
从最特殊的情况想起,假设两种颜色的球各拿了1个,也就是在两个抽屉里各拿了1个球,不管从哪个抽屉里再拿1个球,都有2个球是同色的。假设至少摸a个球,即a÷2=1……b,当b=1时,a就最小。所以一次至少应拿出1×2+1=3个球,就能保证有2个球同色。
结论:要保证摸出的球有两个同色,摸出的球数至少要比抽屉数多1。
3、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0页“做一做”第1题。
(2)完成教材第70页“做一做”第2题。
4、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谈谈你的收获和体验。
(三)课时作业
1、有黑色、白色、蓝色、红色手套各10只(不分左、右手),至少要拿出多少只(拿的时候不看颜色),才能在拿出的手套中,一定有两只不同颜色的手套?
答案:5只。
解析:4个颜色相当于4个抽屉,保证一定有两只不同的颜色,相当于分的物体个数比抽屉多1。【考查目标1、2】
2、一个鱼缸里有很多条鱼,共有5个品种。至少捞出多少条鱼,才能保证有4条鱼的品种相同?
答案:16条。
解析:5个品种相当于5个抽屉,保证有4条鱼品种相同,所放物品的个数是:5×3+1=16。【考查目标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