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大江保卫战教案优秀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上《大江保卫战》前夕,我试着在网上去找有关解放军战士与洪水作战的录像,没想到,居然被我找到了别的老师剪辑好的《大江保卫战》的录像。
点下了“播放”,我便看到了一组组令人感动的镜头,再配上《为了谁》这首曲子,我的眼中当时就噙满泪花。好啊!真好的视频!我不能错过这次让学生感动的机会!我要让这段视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我就思考,究竟在什么时候插入这个视频起到的效果最显著呢?这篇文章中的第五自然段是要求背诵的,而且是描述了战士们如何拯救群众的,与视频的内容较符合,就放这里吧,感情到位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到学生对这一段文字的记忆呢。
课堂上,我从战士们抢险保堤过渡到拯救群众,在让他们自由读完第五自然段后,我对他们说:“读完了这一段,战士们的身影一定浮现在你的脑海里了,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夏天。”接着,我放出了那段视频。孩子们望着片中的解放军战士,沉默了,被他们大无畏的精神所震撼。视频结束后,在我一句“片中,哪一个镜头感动了你?”之后,孩子们各抒己见起来。他们看到了组成人墙的战士们浸泡在水中,他们看到了肩头抗着麻袋的战士们,身上泥泞不堪,他们看到了为了让群众脱险,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跳入水中……其中有个孩子的发言我极其欣赏,她说:“每个解放军都有他自己的爸爸妈妈,说不定他的家乡也在遭受着洪水的袭击,可是他并没有选择回去照顾自己的父母双亲,而是选择留在了这里,因为在这些战士心中,国家的财产,老百姓的生命是比什么都重要的。”带着这样的感情,孩子连读了两遍第五自然段,感情一遍比一遍到位,有的女孩子甚至用纸巾拭擦着眼角。这一课就在孩子们的朗读中结束了。
1998年的夏天确实是个难忘的夏天,在那个时候,班上的孩子也就四、五岁大,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娃娃。今天的这一课,我希望他们能明白,课文中的这些战士们才是这世界上最可爱的人。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三个典型事迹,从侧面体会人民子弟兵的英雄本色,激发对子弟兵的敬仰。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句子的训练,感受长江遇特大洪水的旋急形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各种手段,通过激励、点拨、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深刻体会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大堤和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三个富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叙议结合,以情动人,从三个不同侧面体会人民子弟兵的英雄本色。体会课文中有关句子的思想感情。
难点:从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激发对子弟兵的敬仰之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感情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5分)
1、出示长江风景图,师述:
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江,她哺育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长江风景秀丽,气势磅礴。可是一向温顺的它却在1998年的夏天出事了。而且在这件事情中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们还特别谱写了一首歌颂这些英雄的赞歌,这首歌唱遍了大江南北,同学们想听一听吗?(播放录音“为了谁”)
2、师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是赞扬谁的吗?生齐答。(人民解放军)
那为什么要赞扬他们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二、初读课文(10分)
1、板书课题(22.大江保卫战),生齐读课题
提问:“大江”指的就是?生:长江
2、生自读课文,要求在读的时候咬准字音,把句子读顺。
3、检查自读效果:
(1)按课文分段请6个学生分别读,在读中相机正音。
标出几个容易读错的音:崩(bēng)塌一绺(liǔ)电杆(gān)血(xuè)肉之躯
(2)质疑:读了课文之后,同学们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那哪些自然段写的是抢险护堤,(2-4)哪些自然段写的是救人呢(5)?
(3)那么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学习子弟兵抢险的这些部分,就让我们走进这场“大江保卫战”。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10分)
1、[录像:电闪雷鸣]师配音: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
[课件:出长江流域图,指长江、荆江、武汉、九江等地理
位置]荆江出现险情!武汉出现险情!九江出现险情!长江中下游地区全面告急。
2、同学们知道吗?A、资料:长江中下游平原区人口密集,是我国工农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由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地面高度普遍低于高洪水位数米至10余米,完全依靠两岸江堤抵挡洪水。
B、提问:常言道:水火不留情,万一大江决堤会造成什么后果?生讨论。
师小结:是呀,如果大江决堤,那么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将受到巨大的威胁,此时此刻,情况真是(板书:万分危急)。看课文,课件出示课文中用了三个(告急)、三个(感叹号)和一个(省略号),这让我们感觉到情况的(万分危急)
C、如何把这种危急的情况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3、过渡: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看,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点击课件:出示部队出发的图片和文字,齐读)
4、同学们看到了:
解放军官兵们在炎炎烈日下,朝着大江——挺进
在瓢泼大雨中,朝着大江
不分白天不分黑夜的,朝着大江
这就是---------生答-日夜兼程。你从“日夜兼程”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情况非常危急;人民子弟兵心中的着急,以及他们的英勇无畏。他们是急人民所急呀,再把这个句子读一读。齐读
5、教师深情讲述:是啊,此时此刻,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胜利!所以,几十万解放军官兵将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一场气壮山河的[读题目:大江保卫战,],他们将与洪魔进行殊死博斗,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读题目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场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的?请大家默读
第2自然段,找出官兵抢时间护大堤的句子。可以勾画,圈出重点词,也可以朗读品味。
2、你找到哪一句?说说体会。这些句子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官兵抢险的速度快?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3、学生反馈,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4、大家在抢时间、抢速度,脚趾割破了却全然不顾,因为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课件]齐读:大堤,保住大堤。(加手势)
人民战士为人民,正是钢铁般的意志,坚定了他们心中唯一的信念,那就是[课件]生读:大堤,保住大堤。(加手势)
5、创设情景: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课件](引读)狂风为我呐喊…
6、[课件]师:看,洪水肆虐,眼看大堤就要保不住了,战士们怎么办?读读课文中句子。齐读。
来看,这是课文中的插图,图上画的就是解放军战士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的一道——人墙,这就是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呐,你们愿意加入这抗洪的人潮中来吗?生演示
7、战士们,狂风来了怕不怕?暴雨来了怕不怕?巨浪来了怕不怕?对,英勇的战士们,让我们一起高喊:[出课件:抗洪口号:狂风为我们呐喊。。。为我们加油]
8、师:好一群乐观的战士!难道你们的身体真是铁打的吗?你们的身体也是血肉之躯啊,但是你们又着钢铁般的意志,你们真是一群铮铮铁汉啊![板书:铮铮铁汉]理解。
9、过渡(语调弱):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终于保住了,此时的官兵们已是怎么样?(伤痕累累)。同学们,老师把这感人的画面带来了,请看(出示画面[课件:抢险后的官兵])
面对着这群疲惫不堪的抗洪战士,面对着这群伤痕累累的铮铮铁汉,你们想说些什么?
10、我们的老百姓也对子弟兵们也充满了无比的敬意,他们把这份深情融入到了一幅对联当中,课件出示[点课件:出对联],指名读,正音指导:这是老百姓对人民子弟兵的爱呀,师范读。(读得再深情些)齐读这副对联,是对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英雄形象真实写照
11、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却是气壮山河,惊心动魄呀!齐读第二段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如果说刚才描写的是一组抗洪抢险的群英图,那第4自然段就是对连长黄晓文的一个大特写。
2、默读第四自然段,划出令你感动的句子?体会一下黄晓文是一个怎样的战士?指名
做上批注,全班交流。请2、3个回答。
3、描写的时候主要抓住了什么对人物进行描写?动作。还写到了什么?语言。抓住语言和动作品读体会。
4、从黄晓文身上,我们再次感受到了铮铮铁汉的本色,像黄晓文这样的战士仅仅是一个吗?虽然只写了黄晓文一个,但却代表的`是一个整体,“在那几十个难忘……事迹啊!”
五、小结课文,升华情感
是啊,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黄晓文这样的战士用他们钢铁般的意志,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让我们一起再来听一听这首歌(播放“为了谁”)。现在,你们知道这些子弟兵是为了谁吗?是为了我们的祖国,为了我们的人民呀!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感受[出示对联],师生齐读。
《大江保卫战》一文主要赞颂了英勇的人民子弟兵们在到处肆虐的洪水前,是怎样忘我地保卫大江、救助人民群众的事,讴歌了新一代人民子弟兵在危险和困难面前毫不畏惧、全然不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再现了他们光辉的形象。在教学此文时,我主要从审题入手,引导学生确立课文的研读主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围绕研读的主题,开展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即让学生进行批注式的阅读,取得了较好的阅读效果。
要进行批注式的阅读,需先确立课文的研读主题,从研读主题入手开展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批注阅读,避免出现学生不着要领,在课文的“外围”上转圈圈,不能深入地把握文本主旨,从而导致阅读效率的减低。《大江保卫战》一文的研读主题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下得以确立,即“人民子弟兵们是怎样保卫战的?表现了人民子弟兵们的一种什么精神?”学生根据研读的主题开展批注式阅读。
教师根据学生批注阅读的进展情况,安排学生先进行同桌间的相互交流或小组内的相互交流,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在相互交流中碰撞智慧的火花,交流彼此的收获,探求别人独到的见解等。
最后,学生就研读主题进行批注阅读的情况进行全班汇报,在汇报中引导学生感悟文本,阅读文本并指导朗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进一步地深入。如在汇报“在这危急关头,几十万……”时,学生分别说出了自己的批注情况,有的说“说明解放军叔叔不畏艰险,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有的说“解放军叔叔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危,白天黑夜地忙着赶路,日夜兼程,多么伟大呀!而我们呢,只要是略微晚了点睡觉,第二天早上就起不来,白天上课的时候甚至还打瞌睡。”……通过班级交流,使他们共享学习成果,让他们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学习中达到学习的目的。
可见,批注式阅读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其学习是高效的,课堂是充实的,活跃的。同时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搜集资料,促进了语言的积累,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针对教坛中公开课“作秀”现象,越来越多的教师高声呼吁:语文阅读教学公开课应充分追求常态下的真实、朴素。为此,许多教师对所谓的“真实、朴素”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认为所有的公开课不应该将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班级翻来覆去地上个“滚瓜烂熟”,否则,就失去了公开课原汁原味的“真实、朴素”。殊不知,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是需要教师不断地用情去浇灌文本,用心去唤醒学生,不断地否定自我,超越自我,感动自我。这是一个学会反思、追求完美的过程,这是一个走进学生,熔炼自我的“重生”过程。因此,我认为,将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班级翻来覆去地“炼课”,是促进教师不断成长,获得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我就以公开课《大江保卫战》开课之前的“炼课”经历,来回顾在此过程中的种种感受、收获和成长。
第一次所谓的“理想设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唤醒生活积累,创设紧张气氛
1、谈话:2004年年底,印尼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特大海啸,谁能给大家介绍有关情况。
2、学生作介绍。(当学生介绍到“洪水肆虐”的情景时,教师相机出示第一自然段中有关词句。)
二、学习第一段——采用“电影特写”,激情走入文本。
过渡:除了海啸,无休止的暴雨同样能造成洪水泛滥,请看——
(1)学习第一层。
(出示: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
①齐读。
②出示地图,介绍长江、荆江、武汉、九江等地理位置。
③指导感情朗读。(读出紧张的气氛)
提示:一连3个“!”说明了什么?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当时的情景?万一大江决堤会造成什么后果?如何把这种危急的情况读出来?
过渡: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万一这些地方失守,将会给人民、给国家带来多大的损失。灾情就是命令,于是——
(2)学习第二层。
(出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
①齐读,他们去干什么?
②你从“日夜兼程”“挺进”体会到什么?
③再读,读出“心急如焚,急人民所急”的心情。
3、教师小结:是啊,此时此刻,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胜利!所以,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战洪水,斗恶浪,打响了惊心动魄、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三、揭题释题——抓住关键字,指导学生审题。
1、板题,读题。
2、释题:题目中的关键字是什么?你认为课文围绕着“战”字,会写哪些内容?(为什么战?怎样战?战的结果如何?)
四、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章中心
1、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即“为什么战?”)
2、学生初读课文,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思考:
(1)“怎样战?”“战的结果怎样?”分别在课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热情赞颂了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精神风貌)
(3)为了赞颂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精神风貌,着重向我们介绍了哪三件感人的事迹?(大堤抢险、铁汉本色、救护遇难群众)
3、结合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五、精读第二段——感受伟大精神,领悟写作方法。
1、学习“大堤抢险”部分。
(1)学生自学,画出直接描写人民子弟兵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精神的词句,并在旁边写一写批注。
(2)同桌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3)观察课文插图,进行说话训练:在长江大堤旁,我看到了这样一幅感人的画面。
(4)指导朗读。
(5)(出示环境描写的句子)提问: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可以结合《爷爷的芦笛》一文的环境描写进行教学提示。)
2、学习“铁汉本色”部分。
(1)自读,用自己的话向同学介绍黄晓文的事迹。
(2)理解“在那几十个难忘……事迹啊!”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3)指导朗读。
3、学习“救护遇难群众”部分。
(1)用“——”画出一句排比句,想一想,从中体会到什么?
(2)文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称人民子弟兵为“大救星”?
(4)指导朗读、背诵。
4、指导领悟“选材精当,叙议结合”的写作特色。
(1)在大江保卫战中有许多感人肺腑的事迹,作者为什么选这三件事例来写?
(2)根据学生平时的日记进行写作指导。
六、学习第三段——回顾全文内容,明白结构顺序。
1、齐读。
2、这段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七、布置作业——
1、造句。(1)惊心动魄(2)闪烁
2、背诵第五自然段。
3、写一篇读后感。
[评议]
一个自以为“理想设计”能使师生激情澎湃的语文课,竟然上得波澜不惊,兴味索然。评课中,大家的主要观点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课文导入远兜远走,效果不佳。印尼海啸虽然近在眼前,然而由于大多数学生缺乏对世界大事的关注,也就没有所谓的“生活积累”,所以,课堂上师生之间未能引起情感共鸣,没有起到为学习课文创设下紧张的气氛。
2、朗读感悟不痛不痒,浮于表面。对于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对一群涉世不深的学生来说,如果教者不引导学生对相关资料的收集,缺少设身处地的情感体验,仅仅*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咬文嚼字”,那么,学生的朗读感悟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个“冷眼旁观者”的冷静剖析。
3、情感激发忽冷忽热,“浅尝辄止”。这是一堂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主线的课,但是整堂课中,学生与教材,与战士,与教师间却存在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学生始终未能深入地走进教材,没有被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所感染。
[反思]
之一:语文课,是以教师为起点,还是以学生实际为起点?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一直以来我都非常重视课文的导入设计。然而在《大江保卫战》一文的教学中,我发现设计的过程中,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语文课,是以教师为起点,还是以学生实际为起点?假如设计是从教师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为起点,那么,就会造成本课中“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冷场”局面。建够主义理论又一次提醒我: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才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认知去解读文本,绝对产生不了超越文本的情感和精神。所以,作为一个教师,我们要学会“从下看上”,即从“学”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状况,以及学生发展能力和素质,以此为出发点来设计、反思“教”的行为、“教”的目的和“教”的思想。否则,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将成为一句空话。
之二:语文课,有了“抠”课文,是否需要“开”资源?
以前我总是认为,阅读教学只要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进行“咬文嚼字”,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进行朗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有所体验,语文课就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了。《大江保卫战》一文的教学使我明白,如果语文教学把教学目标仅仅定位在学生学习语文这个层面上,起点应该是很低的。新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还非常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因此,现代的语文教学,不仅要用好教材,更要广开各种有利的资源,使这些资源为阅读教学服务,让学生的朗读感悟真正融进自己的精神和灵魂,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更能获得享受语文所带来的精神和情感上的愉悦。
之三:语文课,在新理念的引领下,如何穿上新鞋走新路?
综观全过程,我发现,情感激发的“忽冷忽热”主要是我教学理念的“钟摆式”造成的。采用“电影镜头特写”的方式导入课文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未读文就先有其情”,教师应该抓住这个良好的开端,披情入文,直奔课文重点内容的学习,然而我却“浅尝辄止”,回过头去释题审题,硬生生地把原本以进入扮演角色的演员拉出了剧本之外。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学,使我屡次错过了把课堂的“情绪场”推向更高层次的最佳机会。
第二次的“喜忧参半”和第三次的“激情澎湃”
一、[导入部分的调整]
●导入设计一:对联导入,把握主题
1、出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震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问:这副对联告诉我们什么?
过渡:让我们关心1998年夏天发生的一件国家大事。(板书课题)
2、抓关键字,指导审题。
(1)题目中的关键字是什么?为什么把抗洪水战恶浪当成一场“战斗”?
(2)一提到“战斗”,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实践与反思:把“揭题审题”提至导入环节,是为了突出说明“抗洪水战恶浪”的过程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斗”,并试图通过两个“战斗”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抗洪救险虽然不见硝烟,但同样充满险恶,人民子弟兵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原以为学生对战斗非常熟悉,一提及战斗便会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战场上硝烟弥漫、战士们奋力杀敌的情景。然而教学中学生反应平平,根本没有触到战斗的激烈与紧张。剖析原因,才发现,我忽视了“时代环境”的差别。由于我们所处的是新中国成立不久的时代,当时电影电视的内容大多数是“打仗片”,所以对“战斗”的概念非常清晰;而当代孩子所处的是和平、发展的年代,所以“战争”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既遥远又陌生的文字代号。】
●导入设计二:对联引入,歌曲导情。
1、明朝顾宪成曾写过一副著名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震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指名学生说说大意。)
2、1998年夏天,我国就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大事牵动了数百万人的心。为了歌颂在这件事中涌现的许多无名英雄,有人满怀激情谱写了这样一首歌,请看——(播放vcd:歌曲《为了谁》)思考:这首歌赞的是谁?他们的所作所为又是为了谁?
【实践与反思:这种“单刀直入”式的导入,使学生上课伊始就入情入境,歌曲中出现的一副副感人的背景画面,不仅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设下了铺垫,更为学生与文本、教师之间的情感共振积蓄了情感。】
二、学习第一段——镜头特写,走进文本。
(1)学习第一层。
(出示: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
①指名读。(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读出紧张的语气。)
②相关资料链接
a、出示地图,介绍长江、荆江、武汉、九江等地理位置。
b、资料:长江中下游平原区人口密集,工矿企业林立,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是我国工农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由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地面高度普遍低于高洪水位数米至10余米,完全依*两岸3000余公里的干堤,30000余公里的支堤抵挡抵挡洪水,洪涝灾害威胁频繁严重。
[可结合这几个问题展开讨论理解:万一大江决堤会造成什么后果?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当时的情景?如何把这种危急的情况读出来?]
③集体感情朗读。(读出万分危急的气氛)
过渡: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万一这些地方失守,将会给人民、给国家带来多大的损失。灾情就是命令,于是——
(2)学习第二层。
(出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
①齐读,他们去干什么?
②你从“日夜兼程”“挺进”体会到什么?
③再读,读出“心急如焚,急人民所急”的心情。
3、教师小结:是啊,此时此刻,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胜利!所以,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战洪水,斗恶浪,打响了惊心动魄、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实践与反思:由于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学生相关资料的链接,学生对“危害”的程度有了清楚的认识,从而克服了原先对“危害”认识的“纸上谈兵”,因此,学生的感悟更深刻,朗读更到位。】
三、[精读第二段的调整]
●第二段设计:自主阅读,体验精神。
1、学习“大堤抢险”部分。
(1)7月27日凌晨两点,当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的时候,四百多名官兵是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的?让我们打开课文,走进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和英雄们一起经历那激动人心的分分秒秒吧。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反复读,仔细品,还可以在课文的空白处记下自己阅读时的所思、所感、所疑。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阅读课文,并注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研读交流,体验精神。
a、小组交流。
b、集体交流。(重点围绕“行动神速、意志坚强、积极乐观的心态”这几个方面展开。)
c、教师小结:是呀,感人的场面说也说不完,英雄的事迹道也道不尽,正如书中对联所写:“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学生齐读对联,边读边想象战士们抗洪水战恶浪的情景,
d、说话训练:读着这副对联,我仿佛听到了,看到了。
e、指导感情朗读。
2、学习“铁汉本色”部分。
(1)自读,用自己的话向同学介绍黄晓文的事迹。(紧紧扣住“扎”“来不及了”“涌”)
(2)理解“在那几十个难忘……事迹啊!”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3)指名介绍课前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相机进行补充说明。
(4)指导朗读。
3、学习“救护遇难群众”部分。
(1)个性朗读。
(2)联系上文理解“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
(可以围绕文中的排比句、省略号等展开。教师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3)引读“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实践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抓住课文中折射战士们“奋不顾身、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伟大精神的重点词句,通过抠词抠句,细细品味,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感悟;并通过说的训练和相关资料的介绍,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走近英雄,从而使战士们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深深地扎下根。这一系列的设计,不仅激活了语言文字,还积蓄了学生内心的“情感风暴”,从而将“读、说、听”与“感、悟、思、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这样的教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为出发点,既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注重人文和语文的有机结合,使语文课达到了“享受语文”的极至目标。】
四、[结束部分的调整]
●结束设计一: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英勇的人民子弟兵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用自己顽强的意志立下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出示最后一节内容)学生大声齐读两遍。
●结束设计二: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英勇的人民子弟兵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用自己顽强的意志立下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出示最后一节内容)学生大声齐读两遍。
2、(以歌曲《为了谁》为音乐背景,教师动情地说)同学们,经历了1998年夏天那一场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呢?
3、的确,伟大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结合最近几年发生的国家大事来证明这一点,如抗击非典、勇战禽流感等)。
4、集体起立,大声朗读三遍“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实践与反思:由于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不断积蓄情感的过程,因此,课文接近尾声时,师生的情感如决堤的洪水一触即发,教师应充分抓住成熟的时机,将渗透于语言文字之中的精神进行升华、内化,然而“设计一”却错过了良机,使语文的学习“戛然而止”,意犹未尽。与之相比,“设计二”则巧妙地引导师生将喷薄而出的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无论是说还是读,都充满了发自肺腑的崇敬、骄傲和自豪,从而使整堂课在激情澎湃中圆满结束。】
五、布置作业(同第一次)。
【实践与反思:思索或许是令人痛苦而备受煎熬的,然而,如果没有前两次的实践以及在此实践基础上的反思,又怎么会有第三次精彩的“重生”?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一个育人者,一个文明火炬的传递者,我们不仅要成为一个实践者,更应成为一个思考者!】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能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的感悟和朗读,感悟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学习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感悟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团结抗洪、应用无畏的献身精神。
一、课前延伸
▲学习目标
1.预习课文,独立解决生字词。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方法步骤
1.预习生字词
(1)正确认读生字词
(2)描红
(3)熟练组词
2.预习课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标出文章的自然段。
(3)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和四字词语。
3.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课文主要通过描述(x)和(x)这两个事例,表现了解放军官兵在大江保卫战中的惊心动魄场面、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和感人事迹。
4.查找98抗洪的资料
5.写出预习中不明白的问题
二、课内探究
(一)创设情境
播放视频
(二)同伴互助
▲学习目标
1.同伴合作解决生字词和课文,提高学习效率。
2.教师抽查,督促学习。
★方法步骤
1.同伴互查生字词。
2.同伴互查课文第2、4自然段
3.反馈展示
(三)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有感情地熟读课文,对重点的语句进行理解分析。
★方法步骤:
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画出文中令你感动的词句,在感受深刻的句子旁边简单写体会。
※早完成的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画出来的句子。
(四)合作探究
▲学习目标:通过交流,解决问题,梳理疑难。
★方法步骤:
1.小组长安排组员按照由4-1的顺序,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每人选择一处有感情地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2.小组成员共同推选代表,汇报交流。
※完成以后,小组长组织组员坐端正,准备汇报。
(五)精讲点拨
1.老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进行适当地补充、点拨,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有感情地朗读。
(六)巩固拓展
▲学习目标:
1.检测对本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2.阅读补充材料,感悟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
3.通过写话练习,进行生成性训练。
★内容步骤:
1.巩固检测
★方法步骤:
背诵第5自然段
2.补充阅读
★方法步骤:
(1)快速阅读。
(2)思考:读了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3)同伴交流。
3.拓展提升
写话练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内心一定有所感悟,把你的内心所想所感写出来,说给大家听一听?
★方法步骤:
(1)发挥想象,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一两句话、一首诗、一个小故事,皆可)。
(2)汇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