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札记优秀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可爱的编辑为大伙儿收集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札记优秀5篇,欢迎参考。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札记 篇1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步阅读,使学生读懂课文写了鲁迅生前的四件事,练习列小标题。

3.通过学习“深切的怀念”、 “谈论《水浒》”、“笑谈“碰壁”,使学生初步知道鲁迅是怎样一个人。

4.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难点: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介绍作者。

3、看资料袋及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三、逐段阅读课文,讲讲每段的段意,并练习加小标题

四、读第一段“深切的怀念”、,思考并讨论。

1、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2、感情朗读

五、回忆往事,品味关爱

自由读读前面两个小故事,把最能打动你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

(一)交流讨论“谈论《水浒》”、部分。

重点理解句子“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 相机理解词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二)、交流讨论“笑谈“碰壁” 部分

结合时代背景,重点理解句子“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相机理解:词语“恍然大悟”

六、引入资料,为爱升华

1、此刻,就站在伯父的灵柩前,周晔她可能会想起什么呢?

2、得到先生爱抚的又何止他的侄女周晔一人呢,他把爱给予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出示《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节选内容。

3、总结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博爱”的胸怀;

2、能联系上下文和时代背景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初步了解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激发学生对鲁迅的爱戴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学习准备: cai课件,课前让学生解鲁迅先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等。

教学过程:

一、回想画面,为 “爱”起航

1.小周晔再也不能跟伯父“笑谈《水浒》”、“趣谈碰壁”了,她再也无法享受伯父的至爱关怀了,这怎能不叫她万分悲痛呢!

出示课文片段,朗读。

2.鲁迅先生关爱把爱给予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当孩子们知道如今要失掉一位爱护他们的长者进,怎么能不伤心落泪呢?  出示《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片段,朗读。

3.其实在每一个在灵堂上痛哭流泪的人都怀着对鲁迅先生深深的爱戴,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跟随着周晔的思绪再次走近鲁迅先生,感受那一幕幕动人的故事。

二、救护车夫,为 “爱”呤咏

1.自由读读后面两个小故事,把最能够拨动心弦的句子用波浪线把画下来。

2.小组交流

3.汇报  相机出示片段1:“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扎好绷带。”说体会。

(1)默读,边读边把表示动作的词画下来。

(2)想象当时场景。

(3)鲁迅先生哪个动作深深打动了你?

(4)品味“半跪”含义。

(5)小结:这“半跪”体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深深的爱。归纳抓住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6)指导朗读。

相机出示片段2:“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体会。

(1)    鲁迅先生在什么情境下,为谁叹气?

(2)    鲁迅先生在想些什么?

(3)小结:先生的痛心、先生的愤怒、先生的焦虑,那是因为他对祖国,对人民深深的爱!

(4)指导朗读。

4.配乐引读“救护车夫”部分

5.在前来吊唁的人群中,出现了那位似曾相识的饱经风霜的面庞,他或许就是鲁迅救助过的那位车夫,也或许根本跟鲁迅素不相识。   出示《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片段,朗读

三、关心女佣,为 “爱”感动

1、谈谈阿三说的一段话的体会。

2.在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还有两个老太太:出示片段,齐读。

四、拓展延伸,为 “爱”抒写

1.对于鲁迅的逝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流泪呢?

2、齐读最后一节

3、如果你当时就在吊唁现场,面对着鲁迅先生慈祥的面容,你有什么话想说,请把它写下来。

4.交流

五、总结全文,为“爱”纪念

让我们来读读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所写的《有的人》节选部分作为我们本课的结束,让我们共同深情地缅怀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札记 篇2

学习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挽、囫、囵、枣、搞、恍、霜、详、逝、章、咳、嗽”。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逝世、文章、咳嗽、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4、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学习重难点:

1、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

2、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培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挽、囫、囵、枣、搞、恍、霜、详、逝、章、咳、嗽”。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逝世、文章、咳嗽、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等词语。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提问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闰土》,少年闰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在介绍闰土时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让我们感知到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波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你还记得是谁把闰土介绍给我们大家的吗?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二、预习课文,整体感知

1、我知道《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作者是        ,她与鲁迅的关系是       。

2、在预习中我认识了生字,能读拼音写出词语。

wǎn  lián       gǎo  xiào       xiáng  xì

(          )     (         )     (         )

ké  sou        wén  zhāng       shì  shì

(          )     (         )     (         )

3、课文中成语或四字词语比较多,我不仅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意思,还会用词语练习说话。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恍然大悟:

饱经风霜:

4、课文中有一些不懂的地方,我做了记号,可以跟同学交流交流。

5、通览课文,我发现课文在结构上与其他课文不同之处在于以      为标志,把课文分为    部分。读课文,我知道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并能归纳大意。

6、我概括总结了拟小标题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二是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做小标题。小标题比概括段意要更简练,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为短语。我要试着给各个部分加上恰当的小标题:

①                ②                 ③

④                ⑤

三、再读课文,把握中心

1、再次默读课文,思考鲁迅是个怎样的人。我能画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2、明确中心,找出首段中相呼应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紧扣中心,联想拓展

1、上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本文的中心句是                         。

2、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里的别人可能是指

3、找到相关句子勾出来读一读,结合课外搜集资料想想理由,与同学交流。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关爱孩子

1)读这部分,交流从语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2)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怎样理解这句话,从这句话中体会到                                           。

3)当小周晔再也无法享受伯父的关爱关怀时,心情            ,我要带着        之情再次朗读第一段。

2、关爱车夫

1)读这部分,我发现这段中动词较多,有                            。

2)最打动我的动词是      ,我体会到了                           。

3)当时的情景给小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现在还记得当时伯父的神情,画出相关句子,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标注在书上,与大家交流。

4)我想象到伯父鲁迅当时心里想:                               ,也正因为                           ,脸色变得严肃,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

和                   。

5)我能读出这段话中人物的不同情感。

3、关心女佣

1)朗读这段话

2)这段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体现了鲁迅先生                      。

4、交流“碰壁”

1)找出这部分含义深刻的句子,读一读。

2)“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我把句子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原意。                                                 。

3)伯父说的“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资料想一想。

“四周黑洞洞的”指             ,实际上指的是                     。

“碰壁”指                   ,实际上指的是                       。

4)从这件事我体会到鲁迅先生                               。

5)分角色朗读这部分内容。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学习了全文,我能回答第一部分提到的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2、我也明白了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3、课后的阅读链接

读一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和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结合课文的学习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札记 篇3

课前谈话:

昨天,我们见了十五分钟的面,已经和大家成为朋友了,那今天老师和昨天有什么不同吗?你们还记得我姓什么吗?我来自哪里?发现问题很简单,只要眼睛雪亮,头脑灵活,就能发现问题。上课时大家用雪亮的眼睛,灵活的头脑去发现问题。

上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伟大的人物,看,这位是谁?

出示图片。

师:对,这位就是鲁迅先生。大家对鲁迅先生了解多少呢。请同学们把查到的资料拿出来。

生:我查到一个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

生:我书上了解到,鲁迅把胡子剪成八字胡,人家都认为他是日本人,后来就剪成一字胡。

生:我是打160电话查到的。他一生代表作有《呐喊》、《狂人日记》等。

生:他的原名是周树人,生于一个封建家庭。

师:教师从图书馆里也找到了珍贵的照片(课件出示)他还是个疼爱孩子的人,还经常为大学生演讲。他非常关心青年人的成长。要了解一个人,可以通过多方面找到资料。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鲁迅的文章,题目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生读题。

师:读这个课题,你想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什么?

生:文章是怎样写?

生:我想了解鲁迅是怎样做人的。

生:我想了解鲁迅生平的事情。

生:我想问文章的作者是谁?

生:我知道,这篇文章是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我是从看书上知道的。

师:同学们,读一篇文章就应该从题目开始,从课题中读出意思,发现问题,设定目标,自己学习,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自读课文。

师:有的同学提出,这篇文章很长,有的句子很长,有的句子很难读通,有的句子生字特别多,多音字多,有些字读不准。同学们是学习的主人,我相信同学们相互合作,自己学习,一定能读好。要求:生字词读正确,句子读通。下面请大家分组朗读文章。

生分组读。

师:看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词语。

师:老师发现“正”这个字是多音字,但同学们都读正确了,你们是怎么读正确的?

生:查字典。

师:这个句子很长,64个字,6个多音字,谁自告奋勇读一读。

生读句子: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安在那个人身上。

生评价。

师:注意“全搞不清”要读正确了。大家一起来读这段话。

生齐读。

出示第二个长句子: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给他洗干净。

师:谁能说说读长句子有什么方法?

生:开始读得慢,后来读得快。

生:多读几遍。

生:读不通顺的词多读,再连起来读。

师:同学们方法真多,看来同学平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师:下面我们再来读课文。

投影出示:

思考:

1、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

2、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边读边想,用笔画出能解决问题的词语和句子。

生读课文。

师:如果有所发现,可以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小组交流。

师:通过默读和讨论,你们发现什么?

生:第一个问题,课文写了四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的事;第二件事是谈伯父和爸爸的鼻子有什么不一样;第三件事是伯父和爸爸帮助车夫;第四件事是和他家的佣人谈。

生:我跟他讲的事情一样,但还可以这样说:第一件事写在我家里,第二件事写在伯父家;……

生:我认为写了五件事,还要加上伯父在殡仪馆的事。

师:他们发言有什么共同之处?第一件事是讲──

生:谈《水浒传》。

师:第二件讲──

生:说鼻子。

师:第三件事是──

生:帮助车夫。

师:第四件事是──

生:见到阿三。

师:那他们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生:伯父在殡仪馆的事。

生:我同意写四件事。

生:另外的一件事是“我”怀念鲁迅的。

师:是呀,怀念鲁迅是鲁迅做的事吗?由怀念引起了下文的四件事。第二个问题──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生齐读。

师:边读边体会,可以用两种不同形式,表达阅读感受。想读就读,读出感悟,想写就写,写出体会。

出示:

1、有感情地朗读,用声音表达你的感受。

2、写下一、二句体会,用文字表达你的感受。

生自由读书。

师:你想读哪些句子?

生:我想读的是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生读)因为这句话里写了不认识的人也来悼念鲁迅,令人感动。

指名再读。

生:我觉得伯父去世了,应该读得慢一点,这是很悲伤的,要轻一点。

生读。

出示鲁迅逝世时追悼大会上的图片,放哀乐,师解说……(巴金的悼念文章)。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齐来读一读,感受一下。

生读。

师:用一两个句子写出你的感受。

生:读着“有时候,……不叫我干重活。”我感觉鲁迅先生自己病了还让别人多休息,非常伟大。

生:我补充:我觉得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出示救护车夫的句子。

师:看了这些,你想到了什么?

生:鲁迅花了力气和光阴,救助车夫。

师:作为一个北大的教授,却为救一个车夫蹲着,半跪着,洗干净,上药,扎好绷带……(用课件演示)我们下堂课我们分小组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希望你们在课后多读书,读好书。

推荐写鲁迅的文章给同学们。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札记 篇4

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遇到了以下问题:

1.教学应当是“预设与生成相益得彰”的:

但在教学中,我只顾着讲教学设计步步为营地进行实施,对教学现场学生提出的一些疑问,以及产生的认识和感悟,没有做到及时捕捉,只是轻描淡写、蜻蜓点水地点到,甚至忽略不计,没有使之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更没有被用作新的生成资源。

2.“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由于学生基础的差异,知识水平和思考角度不同,对于这个问题的感悟也就处在不同的层次上,但是,我拘泥于寻求惟一的答案——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缺乏敏锐的洞察和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没有真正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学行动中去。

因为上述原因,本课的教学显得教条而不灵动。

其实,课堂上即时呈现的动态生成资源是格外可贵的,因为它反映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在以上的生成资源面前,倘若能及时调整教学预设,根据学生的不同感悟,组织教学,学生不才能不但读懂、悟透,而且更有兴趣,课堂也会更有活力,更具生命气息。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永远需要教师不断提高应变能力,锻炼教学智慧,增强教学技艺和魅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札记 篇5

第二教时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请大家打开课本,谁把第三件事的开头两句话读一下? 生:(读)一天黄昏,北风呼呼地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

师:这两句话,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李老师变换了教学方法,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对篇幅较长的课文,就应多采取几种方法教。这样,学生不感到疲劳。〕

生:(思考)。

师:“一天黄昏”写的是……?

生(齐):时间。

师:“北风呼呼地怒号着”,写的是……?

生(齐):天气。

师:更具体点说,是写风势。“天色十分阴暗”,是写……?

生(齐):天色。

师:“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写的是……?

生:行人。

师:行人为什么都匆匆忙忙的赶着回家呢?

生:因为天气寒冷。

师:是的,作者就是从这四个方面棗时间、风势、天色、行人,描写了天气的寒冷。冷到什么程度呢?课文中有一句话最能表现出来。我看谁把这句话找到了?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生:(读)我……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

师:噢!作者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冻得麻木了。你看,多冷啊!请大家根据书上的描写,和你们看过的电影、戏剧以及听到的老人们谈论旧社会的一些事情,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

生:(闭眼遐想)

师:(低沉地)那是旧社会一个日近黄昏的冬天,刺骨的北风呼呼地怒吼着;天阴沉沉的,随时会掉下来似的;面黄肌瘦的人们,来去匆匆。街上的店铺关了门,几条饿得精瘦的狗正在觅着食。黄包车夫为了糊口,光着脚板,在寒风中拉着客人……这是一幅多么凄惨的画面啊!

〔创设美好的艺术意境打动学生,这是一个创造!李老师这样做,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容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对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课文,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大家能想象出这凄惨的情景吗?

生(齐):能!

师:就在这幅凄惨的景象里,作者亲眼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一个黄包车夫坐在地上呻吟。

师:作者只看到这一点吗?谁补充?

生:还看到这个黄包车夫两只手捧着自己的脚,脚上没有穿鞋,下面淌了一滩血。

师:还看到什么呢?

生:他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把作者当时看到的情况完整地说一下?

生:作者看见一个黄包车夫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他两只手捧着自己的脚,脚上没有穿鞋,下边淌了一滩血。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谁能再说一遍?(两生回答后)“呻吟”是什么意思呢?

生:因为痛苦而发出的声音。

师:既然黄包车夫捧着脚,呻吟着,这说明他的伤势怎么样?

生(齐):伤势很重。

师:从课文哪句话,你能看出来他的伤势很重?

生:脚下淌着一滩血。

师:如果伤势不重,就应该把这个“淌”字改成什么?

生:改成“流”。

师:或者……?

生:滴。

师:如果伤势不重,流的血不多,作者就应该把“一滩血”改成什么?

生:改成一点儿血。

师:或者……?

生:一滴血。

〔引导学生推敲课文中某些重点句子或词语,既能锻炼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又能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在讲读课文中经常进行这类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益处。〕

师:正因为他伤势这么重,他饱经风霜的脸上才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

生:经过很多的艰难困苦。

师:是吗?应该怎么说?

生:应该说是经过好多的折磨。

师:对啦,说成折磨比较好。面对这位车夫,鲁迅先生是怎么做的?请大家把这段课文小声读一遍,考虑作者哪些动词用得特别准确?(生读后)谁说?

生:拿、扶、蹲、跪、来、敷、扎棗我觉得这些词用得好。

师:还有吗?谁说?

生:跑、跪、洗。

师:对,作者就是通过扶、蹲、来、洗、敷、扎这些动作,很细致、很具体、很形象地把鲁迅先生救护车夫的过程写出来了。表面看来,帮人包扎伤口是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就在这件很平凡的小事上,却闪灼着鲁迅先生不平凡的品想品德。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想,鲁迅先生当时的身份、地位是怎样的?

〔这样启发,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

生:他是一位伟大的人物。

生:他是一个名人。

生:他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

生:他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学者。

师:是的,鲁迅先生当时在国内外都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而黄包车夫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

生:他是一个受压迫、受剥削的人。

生:他是一个下层社会的人。

生:他是一个在贫穷、饥饿中挣扎的人。

师:鲁讯先生和黄包车夫这两个人的身份、地位这样的悬殊,但鲁迅先生给黄包车夫包扎伤口时,却是那样的精心,而且没有一点架子,特别是在那寒冷的环境里,鲁迅先生没有丝毫地想到自己,却把温暖……?

生(齐):送给了别人。

师:这再一次地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思想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当作者看到这幅惨景时,她是怎样想的呢?

生:她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师:这是作者当时的想法,也是向伯父提出的疑问。伯父的回答,作者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你能想象出伯父当时是怎样回答她的吗?

〔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这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李老师引导学生想象鲁迅先生可能会回答的话,既能帮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又能从中受到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生:他可能说:小晔,你看这社会多么黑暗!

生:他可能长叹一声:唉,这真是人吃人的社会啊!

生:他可能反问周晔:你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呀?

生:他可能说,劳动人民头上压着三座大山,怎么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呢?

生:他可能说:唉!这世道真不合理。

生:他可能说:四周围黑洞洞的,黄包车夫还能穿上鞋么?(众笑)

师:同学们想象很丰富,说的也都对。鲁迅先生的回答很深奥,我们推断很可能提到社会制度的问题,因为这是社会制度造成的。

〔升华得好!收到了传神之效。〕

师:当时,鲁迅先生在回答作者提出的问题时,是什么表情呢?谁说?

生: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突然就得那么冰冷,那么严肃。

师:这是表情。还有什么动作呢?

生:他把那枯瘦的手按在作者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鲁迅先生当时的表情、动作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课文中哪个词能体会到这一点?

生:两次都用到了“清清楚楚”这个词。

师:根据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你能想象出他当时有哪些想法呢?

生:从他的叹声中,我想象鲁迅先生可能想:唉,我这一辈子还没有完成我的事业。从他的动作中,可以想象他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生:他想,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个黑暗的社会推翻呢?

生:他想,我们老一辈没有推翻旧社会,一定要教育下一代,把革命进行到底。

生:他想,我们决不能再让下一代过这种痛苦生活了。

生:他想,这个社会太黑暗了,下一代将来一定要推翻这个腐败无能的政府。

生:他想,我已经老了,希望寄托在这些娃娃身上,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

师:同学们想象得入情入理,紧扣了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所有这些,都说明了鲁迅先生是为谁着想的呀?

生:为人民着想。

生:为下一代着想。

生:为别人着想。

师:这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呀?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第四件事,集体把阿三的话朗读一遍。

生:(读)周先生病得那么厉害,还经常三更半夜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可是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

师:从阿三的这段话里,又一次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这样写到:“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什么人呢?

生(齐):“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围绕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个中心,李老师匠心独具,一次又一次巧妙地把学生的认识引导到这个主题上来,这确是不易的。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师就是要把学生学习的路子引导到作品作者的思路上去,以求得真正的明白。〕

师:最后这一段话,是对全文的……?

生(齐):总结。

师:也就是说,点明了课文的……?

生(齐):中心思想。

师:正由于鲁迅先生事事处处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才受到人们的……?

生(齐):爱戴。

师:到底人们是怎样爱戴鲁迅先生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返回头来看课文第一段。

〔这个过渡很自然!李老师由“因”棗课文第二部分,推出了“果”棗课文第一部分,逻辑性强,学生能接受。〕

师:谁能把这段课文读一下?

生:(略)

师:第一段课文中有这么几个词(转动活动黑板):追悼是什么意思?

生:对死者表示悲痛的行动。

师:讲得对。那么吊唁是什么意思?

生:是哀悼死者的对联。

师:对吗?想想看,你讲的是老师写的哪一个词?

生:我讲成挽联啦。

师:对啦,挽联就是悼念死者所写的对联。那么吊唁怎么讲?

生:吊唁,就是祭奠死者,并安慰死者的家属。

〔第一部分词较多,李老师采取集中扫除“障碍”的做法是高明的。〕

师:对,这就讲对啦!伯父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学了前面讲的四件事,我想大家是会回答的。这里我要问,第一段在课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这样引导,有利学生弄清文章的内在联系。〕

生:起了总结的作用。

师:在文章开始,这叫什么?

生:起因。

师:也叫……?

生:总起段。

师:(板书:总起)那么下面这四件事,一件一件分别叙述,就叫做……?

生:分述。

师:(板书:分述)最后一段是总结。这样,有总起,有分述,有总结,文章就显得非常完整。谁知道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齐):倒叙。

师:倒叙的课文,先写……?

生(齐):结果。

师:再写……?

生(齐):原因。

师(指板书):正因为鲁迅先生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才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现在,谁能造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出自己对这课的理解?

〔采取造句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搞清课文的篇章结构,这个做法很新颖。〕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了劳动人民的幸福而经常“碰壁”,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经常帮助下层劳动人民,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师:通过这些因果关系的句子,表明大家对课文的内容理解了。那么,这篇课文的主导思想是什么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学了这课,你知道了鲁迅先生的一些事,还想不想知道更多的关于鲁迅先生的事呢?(生齐:想!)那么我向同学们介绍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少年鲁迅的故事》。大家在课外读了,就能更多地了解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课。(下课铃响。)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