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本页是编辑飞白帮大家收集的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10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圆柱的特征。

3.提高动手操作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过程:

课前,把学生按照动手、动脑能力的差异,按异质性混合分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愿望

师:同学们看过中央电视台的大风车节目吗?其中有一个栏目叫“奇思妙想”,喜欢看吗?还记得其中的口号吗?

生:让想象飞起来。

师:今天,我们也来进行一次奇思妙想,让同学们的想象也插上翅膀飞起来。

二、实验操作、合作交流

师:我们这次奇思妙想的内容是:请同学们利用工具袋中的材料和工具设计一个实验装置,能够使其中的毛绒玩具从木板的一头顺利地移动到另一头,条件是不能借助任何外力。

学生活动:学生们研究方案,选择材料,试着组装,组装失败,再重来,经过反复实验,终于有的小组获得成功。

教师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入。

各小组汇报演示,并评出比较好的设计方案和实验装置。

三、探究新知、张扬个性

汇报设计思路:

生1:选择把木板的一头垫高,这样可以不借助外力,使毛绒玩具顺利滑下来。

师:这应用了什么原理?

生2:应用了自然课上学到的斜面和惯性原理。

生3:可毛绒玩具不光滑,木板又很长,不能顺利移动,我们又想可以把毛绒玩具放在光滑的圆柱体物体上面或里面,才能顺利滚下来。

师:怎么一下就想到了圆柱体?为什么不选择长方体?

生4:因为长方体有六个面,向下滑动时只有一个长方形面向下滑。而圆柱体只有三个面,特别是有一个面是曲面,有利于滚动。

师:球只有一个曲面,为什么不选择球呢?

生5:球可以朝各个方向滚动,方向不好把握。

生6:我们组并没有一下子就选择到圆柱体,我们先选用的是这种一头大一头小的物体,可是在滚动时,它朝头小的方向滚动,不能沿直线滚动,所以后来才选择了圆柱体。

师:为什么圆柱体能朝一个方向直线滚动?

生7:我想是因为圆柱体的上下两个面是两个大小相同的圆。

师:刚才同学们提到的曲面叫圆柱的侧面,两个大小相同的圆叫圆柱的底面。

有两组同学把装置设计成了小车,用圆柱形物体做车轮,他们是通过什么把两个圆柱体连在一起滚动的呢?

生8:我注意到是用铁丝分别穿过圆柱上下两底面的圆心,让圆柱可以围着铁丝转动,再把两根铁丝连起来。

师:我们把圆柱上下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这根铁丝实际是圆柱一条特殊的高。

这根铁丝起到的是什么作用?

生9:象自行车车轴一样的作用。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圆柱体的侧面、底面和高的一些特征,现在我们就来来整理一下(边展示动画边提问  ★点击进入) (解码器下载)(若文件不能正常播放,客户端须根据编码类型安装解码器。)举一些生活中利用了圆柱体这些特征的例子。

……

生:刷墙用的滚刷。

师:为什么圆柱的滚刷可以刷长方形的墙?

生:滚刷的侧面滚动后是一个长方形。

滚动实验证明

师:这个长方形与滚刷的侧面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作为思考题课下研究。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设计,注重生活问题数学化,培养学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广义数学思想;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激起对数学知识的兴趣,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操作、鼓励创新、大胆质疑,让学生在学习中体现“自我”。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为全体学生创设积极主动参与的良好学习氛围,提供观察、操作讨论的时间和空间,指点思路,引导思考,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同步发展。

评析:

本课的教学设计注重课堂良好氛围的创设,重视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充分运用小组合作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从学生熟悉的中央电视台的《大风车》“奇思妙想”栏目入手,通过让学生完成“奇思妙想”的课题,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

2.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圆柱体的特性,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总之,本课能够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引导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还学生的主体地位。

《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 篇2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并建立与他人交往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从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抽象概括出圆柱的几何图形,然后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特征。

2、教学难点:建立空间观念,使学生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激趣引入

(1)、谈话引入:同学们,智慧爷爷看到大家这么认真,所以给我们每个小组都带来了一份礼物,大家赶紧打开看看,里面装的是什么?(打开袋子,拿出罐头盒、可乐罐等圆柱体实物。)

(2)、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这种形状的物体,谁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

(3)、它们都是圆柱体,简称为圆柱,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

(4)、课件演示罐头盒、茶叶筒、树桩等圆柱体实物。

(设计意图:通过亲切、自然的课前交流和实物展示、课件演示,使学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启发学生举例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是这种形状的? (学生举例)

(设计意图: 通过举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课件展示圆柱的几何图形

(1)沿着这些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线,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画线的同时实物慢慢消失,只剩下轮廓。

(2)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怎样可以得到一个圆柱呢?

计算机演示圆柱形的动画:一个长方形,以长方形的一条长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圆柱。

学生观察课件的演示,认识圆柱的几何图形。

(设计意图: 通过计算机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建立圆柱的几何形体这一表象。)

2、动手操作,整体感知

(1)分组活动,教师让学生拿着圆柱体实物观察和摆弄,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直观操作形象感知圆柱的特征。

(2)思考并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圆柱的的上、下两面是什么图形?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

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什么?

学生动手实践摸一摸圆柱的底面和侧面,描一描圆柱的两个底面,并思考提问。

(设计意图:1、通过具体形象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促使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2、通过小组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进一步验证

(1)圆柱的底面

教师在学生回答第一题后利用计算机进行验证:圆柱几何图形的底面逐渐分离出来,显示出上下两个底面重合的动画。

小组汇报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并认真观看课件的演示,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使学生直观地看出圆柱的上、下两个面确实是2个完全相同的圆。)

(2)圆柱的侧面

摸到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它是一个曲面),板书:圆柱的曲面叫做侧面。再跟长方体、正方体的面作个对比。

(3)圆柱的高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课件演示圆柱的高,明确概念,再出现一条不垂直于底面的线段,让学生判断,加深理解。

然后提问:圆柱有几条高?

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计算机显示圆柱的多条高,演示几条高重合,揭示高的特征。

板书:圆柱有无数条高,每条高的长度都相等,你能在纸圆柱形模型上画出一条高么?

《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 篇3

主要内容:本文描述了教师本人尝试让学生从他们熟悉的生活中挖掘学习圆柱的数学学习的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圆柱的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而充分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潜能,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培养。我也从这一教学活动中反思、认识了自己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自身素质等各方面的不足,从而认识到不断提高教学自身的教学能力与素质的需要,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的必要,让新课程与教师本人共同成长。

(一)思考问题:

l如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数学学习的素材进而体验和理解数学?

l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二)背景介绍:

几何知识的学习是学生最感头痛的内容,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学、自主地学,从而充分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潜能呢?根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数学教学中,如果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和创造性的运算过程,去学习、掌握和发现新的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从而感受数学的力量。这将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动机,同时给已有充分发展的数学课程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在《圆柱的认识》一课教学中,笔者做了初步的尝试。

(三)案例描述:

一、初步感知

1、师:通过课前的预习,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把你课前收集的圆柱形物品拿出来给我们看看。(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圆柱形实物)

生1:我知道奶粉罐的形状是圆柱形的。

生2:还有吸管。

生3:压粉的木棍和压路机的前轮也是圆柱形的。

师:浩翔,老师知道你曾经做过一个小实验,你能跟我们大家说说吗?

浩翔:我曾经用纸做过一个正方体和一个圆柱体,我在它们的上面放上同样多的东西,我发现圆柱的承受的重量比正方体的还要重。

师:非常好啊,你能开动脑筋动手操作做实验,同学们要学习他这种好学的精神。那我们通过学完这一单元的知识后看能不能验证你的结论是否正确的。

2、师:通过预习和收集圆柱的物品,你对圆柱体有哪些认识?

生1:我觉得圆柱的表面是很光滑的。

生2:我觉得圆柱会滚动的。

生3:圆柱上下有两个圆。

……

3、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你想了解有关圆柱的哪些知识?

生1:我想知道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生2:我想知道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

师:要想学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必须先要了解圆柱的特征,今天我们来一起研究学习“圆柱的认识”(板书:圆柱的认识)

二、认识圆柱的特征。

1、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1)师:圆柱有哪些面?

生:有两个底面。(师据学生回答板书:底面两个)

师:这两个底面是怎样的?

生:面积是相等的。

师:你怎样知道它们是面积相等的?现在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一下,找出方法验证两个底面的面积是相等的。

学生分组讨论、操作、验证,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各种验证方法。

(2)师:圆柱还有哪些面?

生:还有一个很光滑的面。

师:这个很光滑的面我们起个名字,叫什么好呢?

生:侧面。(师板书:侧面一个)

师:这侧面是怎样的?与以前我们学的立体图形的表面有什么不同?那是一个什么面?(据学生回答板书:曲面)

(3)师出示两个等底不等高的圆柱,问

师:想一想,哪个圆柱高?哪个圆柱矮?这与圆柱的什么有关?

生:这与圆柱的高有关。

师出示装满牙签的塑料盒,

师:这些牙签是圆柱的高吗?假如牙签细一些,再细一些,能装多少根?(用软件演示,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师:面对圆柱的高,你想说些什么?

生: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师:面对这数不清的高,我们测量时应测量边上的高最为简便。(用软件演示圆柱的透视图)

形成板书:底面2个完全相同圆

侧面1个曲面

高无数条长度相等

2、侧面的展开图。

师:现在我们把圆柱的侧面剪开,看看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生动手操作)

生:是长方形。(师贴长方形图)

师: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还有没有其他的不同的形状?

生:正方形。(师贴正方形图)

师:还有其它的剪法吗?刚才我看到有个别同学带来了纸筒,在纸筒上你发现了什么?你沿着那条线剪开,看看是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师贴平行四边形图)

师:剪成的图形与原来圆柱的侧面有什么关系?

生:形变而面积不变。(师板书)

生: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形成板书:圆柱侧面底面圆的周长高

长方形长宽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4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圆柱高的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认识。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体模型,圆柱模型,卡纸做的长方形(长10 cm,宽5 cm),小棒(可用筷子代替),备用剪刀若干。 学生每生自带一个圆柱形物体。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这是我们已经研究过的立体图形,谁还记得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特征?我们是怎样研究的?教师:(出示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是怎样研究的?

学生1: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观察:数一数。(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研究方法)

学生2: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动手操作:画、剪、比、量。

教师: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可以用这些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评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方法来研究圆柱体,体现了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接下来的小组合作学习提供方法上的指引。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形状设计不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你们看(课件出示):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如果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课件演示:从实物图抽象出圆柱图形。

3.小结: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揭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圆柱。(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圆柱的特征

1.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教师:那么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合作要求)

(1)请你拿出你所带的圆柱形物体,看一看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小组合作研究各部分有什么特征,如果需要用到特别的工具,比如剪刀。

(2)有困难的小组可以到书中去寻找或补充答案。

(3)小组内互相交流:组织整理好汇报的内容(如:有什么发现?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评析】小组合作学习,明确要求有利于学生有序地开展研究活动,在互相合作、互相补充中培养小组协作精神。

2.小组汇报:

(1)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哪一组同学来给大家说说看,圆柱有哪些特征?你们是怎么验证的?(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质疑)

学生:我们知道了圆柱有3个面组成。上下两个圆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叫做侧面。(课件出示圆柱和相应的名称) 教师: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2)观察、比较圆柱底面的特征。

学生: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板书:面积相等)

教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

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3)感知圆柱侧面的特征。

教师: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与底面有什么不同?(板书:曲面)再用手摸一摸。【评析】动手操作有利于增强学生直观感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柱的特征,通过多种方法的展示验证拓宽学生思维。

(4)圆柱的高。

课件显示:一个圆柱高度变化过程。 请同学观察:圆柱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教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教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圆柱中心的高,指不到)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

教师: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

预设: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评析】把抽象的立体图形还原于生活原形,更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

(5)小结圆柱特征。

教师:现在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看板书)?

三、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1.自主练习第1题。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名称。 2.自主练习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校对答案,不是圆柱的说说理由。【评析】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巩固所学的知识。

3.游戏拓展,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1)出示一个硬纸板做成的长方形(长10cm,宽5 cm),用长尾夹将其10cm的长固定在小木棒上。

教师:这个简易的玩具跟我们今天所学的圆柱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快速地转动木棒,看看会发生什么奇迹?

学生:转动起来是一个圆柱。

教师:是怎样的一个圆柱?你能用具体数据来描述一下吗?(底面半径为5 cm,高为10 cm的一个圆柱)

(2)如果我把这个长方形5cm长的那一边夹住后再转,转出来的圆柱跟刚才的一样吗? 想象一下: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圆柱?(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 出现的圆柱和你想象的大小一样吗?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什么物体大小差不多?(3)同一个长方形,为什么转出来的圆柱不同? 如果有一个长方形长是150厘米,宽是30厘米 ,快速旋转,会形成一个多大的圆柱?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评析】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即长方形的一条边快速旋转,形成圆柱形状,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通过想象、用手势比划大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物品,最后看圆柱辨长方形,层层递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想?【2】《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圆柱的`认识

学生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圆柱又是一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形体,因此教学时从直观入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指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探索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设计思想: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直接引入课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尝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圆柱的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间知识的互补,使学生学会交往,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合群性和合作精神。

(4)启发学生猜想,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

(5)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形象到抽象、由浅入深,遵循由观察—发现—总结—应用这一规律,使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并建立与他人交往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从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抽象概括出圆柱的几何图形,然后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空间观念,使学生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徐教师这里有一个盒子,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依次展示各个物品:露露盒、茶盒、罐头盒)你知道这些物体的形状叫做什么吗?在数学上,像这样的物体叫做圆柱体,简称圆柱。

2、想一想,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的?(学生举例)本节课,你想知道哪些关于圆柱的知识呢?同学们都是好学的孩子,关于圆柱的体积、表面积的计算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本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圆柱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构建新知

1、一起来看一看圆柱画在纸上是什么样子的。(展示盒子中物体画在纸上的形状)闭上眼睛在大脑中想像一下你手中的圆柱画在纸上是什么样子的。

2、拿起你手中的圆柱,仔细观察,它有几个面?谁能给大家指一指圆柱的三个面。圆柱的面各有什么特点呢?

3、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学31下边的内容,边学边结合实物指一指,比一比,看谁的收获最多。

4、交流汇报:

(1)关于底面,重点理解“完全相等的两个圆”这句话,让学生说一说怎样验证两个底面完全相等。

(2)关于侧面,帮助学生理解其是一个曲面。

(3)关于高,知道圆柱有无数条高,所有高的长度都相等。

(4)帮助学生理解圆柱从上到下是一样粗细的,指出在小学研究的圆柱都是直圆柱。

师随机板书圆柱的各部分特征。

5、同学们动手动脑找出了圆柱各部分的特征,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培养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下面我们小组一起“做一做“(出示活动要求)。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沿圆柱的高把圆柱外包装纸剪开,看看展示开后能得到什么形状。(学生小组动手操作)

6、展示学生剪开后得到的图形。小组再次合作,想一想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侧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师巡视指导)

7、交流汇报。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小结从实验中得到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各图形是否为圆柱体。

2、指出圆柱体的底面、侧面和高。

3、思维拓展,给出底面直径和圆柱的高,试着求出圆柱的侧面积。

四、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2、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圆柱的各部分特征,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在数学世界中有更多的收获,不断地体验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 篇5

圆柱的认识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数学》第十二册的教学内容。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认识圆柱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于认识立体图形已经有了方法上的基础。基于此,我以实物为探究素材,通过三个层面的活动来组织教学。

一、利用实物初步认识感知圆柱特征

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

生1:水管、日光灯

生2:茶叶罐

生3:铅笔

生4:应该是没有削过的铅笔

……

师:刚才同学们列举了许多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那你们觉得圆柱形物体有什么特征呢?

请大家拿起圆柱形的物品,先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然后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操作,并把自己发现的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回答:1、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形的。

2、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从上到下都一样粗。

圆柱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物体,因此学生很容易找到圆柱形的实物,我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手中的圆柱形状的实物,初步感知圆柱的特征。学生活动的方式主要是观察和触摸,其活动是浅层次的,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画一画等方法让学生对圆柱形物品的特征产生感性认识,建立初步的表象,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8—19,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五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知道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

设计理念:

本课努力将传统教具、学具和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找”中学,在“测”中学,在“思”中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教师出示一组相关的几何体的实物图,其中有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也有圆柱和圆锥形状的,提问:上面哪些是圆柱体?哪些是圆锥体?哪些不是?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和圆锥体?

2.揭示课题,板书:圆柱和圆锥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直直的直圆柱和直圆锥。观察、辨别

举例、交流

二、动手实践探索特征(一)认识圆柱的特征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你怎样证明这两个底面大小的关系?

(3)用双手摸侧面,你发现了什么?

3.讨论、交流、总结

(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并板书:

底面2个平面完全相同圆

圆柱

侧面1个曲面

4.圆柱的高。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1)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2)让学生找一找圆柱的。高,然后教师出示圆柱的立体图形,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教师先画出一条高,再让学生画高,教师提问:刚才大家从不同位置画了高,说明高有多少条?

(二)圆锥形状的认识。

1。引导观察

(1)请学生从课前准备的物体中挑出圆锥体学具,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

(2)让一生上来边指边说,回答后师板书:

顶点:1个

侧面(曲面)

面:2个

底面(圆)

(3)师指导透视图,示范画。

画透视图的时候应该先画一个椭圆,然后在椭圆的正上方画上顶点,最后把顶点与底面连起来。

2、圆锥高的认识

(1)高在哪里?师指母线,问:这条是不是圆锥的高?为什么不是?你能举个例子驳倒他吗?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

(3)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为什么?(教师在黑板上作高,板书:1条)

(4)在下发的练习纸上的立体图上画高,标上字母h。

学生先在小组内活动、研究、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画高,思考高的条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交流

观察、思考

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自己尝试概括

独立比较

独立画高

三、巩固练习,评价反馈

1.做“练一练”,说出下列物体的形状哪些是圆柱体,哪些是圆锥体?引导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2.找一个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物体,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3.学生交流同座互相指、说学生连线,交流连线时的思考过程。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旗,依次将小旗快速旋转,借助观察和想象,交流自己的发现。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布置课后作业: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和圆锥,并量出它的底面和高。课后剪下教材中材料,独立制作圆柱和圆柱。

《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 篇7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圆柱的认识》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课程标准中对空间观念的描述主要表现在:“能够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这不仅是一个思考过程,也是一个实际操作的过程。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圆柱的认识》是《圆柱与圆锥》的第一课时,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立体图形等知识,同时积累了一定的学习几何知识的活动经验和思想方法,形成初步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圆柱的基本特征。它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学习圆柱表面积、体积必备的基础知识。

(二)学情分析:

圆柱形状的物体在实际生活中大量存在,并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圆柱。

为了更准确的把握学情,我设计了前测题,如下:通过前测题①②③可以看出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圆柱有直观的认识,能从众多的几何体模型中准确地辨认出圆柱模型,86.2%的学生能列举出身边圆柱的实物。通过④⑤看出约有40%的学生能够利用已经学过的长、正方体的经验,通过用展开求面积、用底面乘高或转化的思想求体积等方法刻画圆柱。

(三)我的思考:

借助学生能初步感知圆柱的特征和学习立体图形方法上的经验,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操作中探究,应用中拓展,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目标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使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体验用数学思想探索问题的乐趣。

围绕课程标准对本课时教学内容的要求,针对学情分析所呈现的问题,我确定“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为教学重点,将“圆柱的侧面与它展开图之间的关系”作为教学难点。

四、教学主要环节和设计意图。

为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在做一做中揭示课题,建立模型

1、从生活实物抽象出几何模型——揭示课题。

首先通过“找一找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让学生进行回顾。接着说一说:“你对圆柱有哪些了解”,找出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状的?再利用课件演示由实物抽象出圆柱几何图形的动态过程。从而揭示课题:圆柱的认识。

这部分我的设计意图是:从已学知识引入,引发学生联想生活中的圆柱实物,进一步从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

2、做一做,感知圆柱特点——建立模型。

学生通过两人合作的方式完成“做一做”——教师已根据每组学生的情况,为各组准备了不同的学具袋:长方形和两组大小不同的圆,正方形和两组圆、平行四边形和两组圆。学生需要借助已有的经验,利用四边形和一组适当的圆进行圆柱体学具的制作。

做一做的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初步感知圆柱的特征。既为后面的探究环节提供了学具,又经历了由“面”到“体”的过程,为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这一难点提供素材。同时“用长方形长和宽两种不同的围法所制作出的圆柱也不相同”这一直观现象,也为后面探究圆柱的高进行了渗透。

3、汇报交流中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引导学生回忆学习长正方体认识时,我们研究了哪些方面?(根据调研学生会说:各部分名称、特征、表面积、体积等内容),那么圆柱我们需要研究哪些方面呢?(结合学生说的内容进行板书)

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猜一猜等方式,交流圆柱各部分名称是什么?之后,由教师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高的名称。

在介绍高时有意选取两名分别用同一种长方形的长和宽围出的不同高度圆柱,提问:你们制作的这两个圆柱有什么不同?学生会说出:高不同。追问:哪里是圆柱的高?再利用课件加以演示。

引导学生回顾研究长、正方体的几个方面,为进一步研究圆柱做方法上的引领。同时介绍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二)第二环节:在合作中自主学习,掌握特征、发现关系

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体现的是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梳理以往研究立体图形的经验和方法,引导学生,要想知道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我们就必须要先来弄清楚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四人为一组,开展合作探究

首先由教师出示合作提示:

(1)结合制作好的圆柱,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量一量以及说一说的方式,交流归纳圆柱的特征。

(2)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图形?侧面与底面、高之间有什么关系?

3、汇报交流(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结合汇报内容进行课件演示。)

汇报(1):学生结合一年级对于圆柱的认识及直观操作,能够较准确的得出圆柱两底面面积相等的结论。

汇报(2):在引导探究圆柱有无数条高这一特征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证明圆柱的高相等的。(学生可能通过测量或利用平行两个底面间距离相等进行证明)再通过出示挂面、牙签的图片与课件动态演示相结合的方式,深化学生的理解。接着展示“硬币、水井、小棒”图片拓展学生头脑中高的概念——厚度、长度、深度就是高。将圆柱的高的定义进行外延,更好的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 篇8

教学片段一师: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出示实物),它是什么?生(齐答):圆柱。(师板书:圆柱的认识)师:生活当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生:茶叶罐。生:杯子。生:钢管。……师(出示实物):请大家拿出学具——圆柱体,观察圆柱体的上、下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生:都是圆形。师:这两个面的面积怎样?生:相等。师:圆柱表面除了上下两个面还有什么?生:侧面。师:摸一下侧面,你发现了什么?生:是曲的。师:圆柱上下两个面之间的距离叫什么?生:高。师:观察一下圆柱有多少条高?生:圆柱有无数条高。师: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小结一下,你认识了圆柱的哪些特征?</PGN0254.TXT/PGN>生:我知道了……教学片段二师:现在我们来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出示实物),它是什么?生:圆柱。(师板书:圆柱的认识)师(出示实物):同学们通过收集和观察有关实物,你发现生活当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生(出示实物):这个罐头是圆柱形的。生(出示实物):我这支铅笔是圆柱形的。生:学校校门的不锈钢管是圆柱形的?……师(出示实物):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想不想知道圆柱的特征?生:想。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圆柱形的物体,先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分小组研究讨论圆柱的特征,再进行小组交流。学生探究,老师穿梭于各个小组之间,或是指导,或是聆听,之后组织讨论。师:请各小组派一位代表说说你们所发现的圆柱的特征。小组1-A:我们发现圆柱体有3个面,上下两个面是圆形的,侧面是曲的。师:还有补充吗?小组1-B:上下两个面是相同的。师:你们怎么知道上下两个面是相同的?小组1-C:我们是观察出来的。小组2:我们和1组的基本相同,只是我们不是通过观察发现上下两个面相同的,而是先把下面画下来,再同上面作比较,得出是相同的。师:� </PGN0255.TXT/PGN>师:为什么?生:用肉眼看可能会有偏差,通过测量后加以比较就准确了。师:说得很好!有时我们不能光凭感觉,还要运用方法去证明一下是否正确。小组3:我们还发现圆柱从上到下比较均匀,上、下之间的距离相等。小组4:我们同意小组3的观点,就是不知圆柱的高在哪里?师:圆柱上下两个面之间的距离就是圆柱的高。请同学看电脑演示画高,并观察圆柱有多少条高?生:无数条。小组5:老师,我们对小组3的看法有补充,有的圆柱从上到下是不均匀的,例如:腰鼓就是中间粗,两头细。师:你们的发现很正确,不过你们所说的圆柱不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圆柱体,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小组3所讲的圆柱体。小组6:我们还发现圆柱只有2条棱,没有顶点。师:对呀!你们的发现很独到,老师在备课时也没想到。师:通过刚才小组讨论、各组交流,请你闭上眼睛想想圆柱的特征,然后摸出课桌上的圆柱体。师: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小结一下,你认识了圆柱的哪些特征?生:我知道了……评析比较两个教学片段,教学片段一是教师以前教学的实录,教学片段二是教师在《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实录。比较前后的教学,从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看,似乎“殊途同归”,但在教和学的方式上有很大的变化,相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教学片段二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变压抑为张扬。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有些教师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导者,由此总摆出惟我独尊的架子,以一种严肃的态度来压制学生,以自认为比较严谨的教</PGN0256.TXT/PGN>学思路来控制教学的节奏,牵着学生完成教学目标。殊不知,这样做,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思想和情绪,使学生始终拘谨于教师的眼皮底下,很难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叶澜教授提出应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不能机械化、程式化,而应洋溢着生命的活力。由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甘愿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相处,使学生能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以一种愉悦、积极、兴奋的心态参与到学习中来,并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个性在活动中得到张扬。在教学片段一中,教师通过设计一个个提问,紧紧地追问学生,学生是被动地学,思维空间受到限制,没有自由度,个性发展受到束缚。而教学片段二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互动,给予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之间不仅能展示自己的想法、见解,还能通过合作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使认识渐趋完善、深化。另外,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对学生的见解给予积极评价,真正体现教学相长。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有利于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二、变� 现代教学论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的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教师要站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观的高度,创设探究性的教学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创新。在教学片段一中,教师只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所以采用的是“问答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前面走,学生在后面跟,步步为营,教师到达目的地,学生随之而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地想把自己所领悟的知识倾注到学生的头脑里,致使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教学片段二中,教师没有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通过为学生提供要探究的对象,让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地参与</PGN0257.TXT/PGN>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有所发现,掌握知识,让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探究、再发现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的技能,有利于知识的掌握。</PGN0258.TXT/PGN>

《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 篇9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圆柱的认识》一节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二册二单元的第一小节p10-12。它包括圆柱的高、底面以及其半径、直径,圆柱的特征、圆柱的侧面及其展开图。教材首先从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实物抽象概括出它的几何图形,然后再研究它的特征以及各部分的名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则放在后面。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深入研究并掌握研究立体图形的方法之后呈现的,它是学生进一步研究圆柱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并能指出圆柱的底面及其半径、直径、高、侧面。

2、认识并绘制圆柱的几何图形。

3、掌握圆柱的特征、能列举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并能根据图形名称,再现它的表象。

4、归纳圆柱的特征,圆柱侧面图与圆柱的关系。

5、经历探究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1、圆柱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2、圆柱的特征及侧面展开图的运用。

(四)课前准备: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形实物若干,制作投影片。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盒子各一个,圆柱模型一个。

二、说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表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采用“生疑——探究——释疑”的方法,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让学生通过观察、摆弄实物,并同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对比,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在本课的导入上,就抓住了儿童的这种思维特点。我先将准备好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实物放在讲桌上,提问:“你们能将这些物体分类吗?”学生会及时回答:“能。可以分成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接着我让一名学生上前分类。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指出:“像罐头盒、茶叶盒、药瓶这些物体,它们的形状都是圆柱体,我们简称圆柱。”然后,我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圆柱,看一看、摸一摸。初步感知圆柱的特征。最后我根据实物抽象概括出圆柱的几何图形。提问:“实物与几何图形有什么区别?”这样将实物与几何图形对比,能帮助学生形成圆柱的概念,并加深认识。

接着,我向学生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以前我们研究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你们能自己研究圆柱有哪些特征吗?”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被点燃,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数学逻辑性强,教学中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学生的操作实验。在教学本节知识时,我将为学生创设一个观察、操作、交流的空间,让他们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学习。

1、探究圆柱 的特征。

我先投影几个问题:

①圆柱有几个面?每个面有什么特征?

②同长方体、正方体比较,圆柱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然后,让学生取出自己的学具,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直观方法,并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进行对比,研究圆柱的特征。再让同桌的两个同学相互交流探究的结果,做到互相启发。最后指名汇报,并完成板书。提问:“圆柱的高有几条?”最后,让学生画出圆柱的底面半径、直径和圆柱的高,指出它的底面和侧面。加深对圆柱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1、探究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我投影问题①:

将圆柱的侧面沿一条高剪开,并把它展开,会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先引导学生猜想,再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指名汇报,总结。

投影问题②:

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之间有什么关系?

先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操作验证,并归纳本组讨论结论。然后分组汇报结果并板书。

提问:“除了会得到长方形,还可能得到什么图形?

“可能得到平行四边形吗?”

(三)尝试运用、激活思维。

为了让学生对知识进一步深化,我精心设计了练习题。我在设计练习时,力争体现出层次性,让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1、基本练习。

①辨认圆柱的几何图形。

②测量圆柱实物的底面直径和高。

③一个圆柱高5cm,底面半径2cm,将它的侧面沿高剪开,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通过这三道题的设计,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拓展练习。

①一个圆柱的高是底面直径的π倍,那么将其侧面展开会得到一个( )形。

②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6.28cm,这个圆柱 的高和底面半径分别是多少?

通过这两道题的设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3、思考题。

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对学习永远保持旺盛的兴趣,我在每节课上都会设计一道思考题。这节课的题目是:将一个长6.28cm,宽3.14cm的长方形硬纸片做成一个圆柱,有几种做法,它的高和底面半径分别是多少?(接头不算)

此外,练习是要“讲”与“评”上下功夫,重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讲解能力训练。

《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 篇10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中,体验比较、发现、归纳的学习方法,并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高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长方体实物,圆柱形茶杯、圆柱模型,三角板、卡纸做的长方形(长17 cm,宽6 cm),圆柱形管子,吹塑纸、剪刀。

学生:每生自带一个圆柱形物体,草稿纸。

四、教学时间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谈话导入。

教师:老师想知道,你们在一些节假日的时候,有没有收到过别人送的礼物?(指名口答)老师也收到过别人送的礼物。(出示长方体实物)

2。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这是我们已经研究过的立体图形,谁还记得长方体有哪些特征?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是怎样研究的?

学生1: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观察:数一数。(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研究方法)

学生2: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教师:除了长方体,我们还学习过正方体,谁知道正方体有哪些特征呢?

3.引出课题

(1)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形状设计不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老师这儿收集了一些,你们看(课件出示):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简称圆柱。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圆柱体。比如,教室里、窗外……

(2)指名口答。

学生1:日光灯灯管、窗帘上面的杆子……

学生2:晾衣服的框架、下水道管子、防盗窗……

教师:这说明圆柱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

二、动手操作,探究圆柱的特征

1。画圆柱的示意图,引出课题。

(1)教师:老师让你们课前准备圆柱形的物体,你们准备了吗?拿出来,给老师看一下。你们能把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下来吗?

(2)学生操作,画出示意图。(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教师在黑板上也一个圆柱的示意图。)

教师:大家想不想好好研究一下圆柱?(想)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柱的特征。(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2。探究圆柱的组成部分。

(1)圆柱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它有哪些特征?请你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开始研究吧!(可以同桌合作研究。)

(2)指名汇报。

师:谁来说说圆柱有哪几部分组成?……课件演示:从实物图抽象出圆柱图形。

学生边说边指给其他同学看,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并拿出教具(长方体盒子中的圆柱体茶杯)讲解。

3。探究圆柱两个底面的大小。

学生: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板书:面积相等)

(1)学生用学具验证,然后教师指名汇报,你是怎样验证的?(学生:画下来比较、量直径……)

(2)教师指名一位同学上黑板与老师共同操作,验证。

教师小结:圆柱的两个底面大小一样,面积相等。板书:面积相等。

4。探究圆柱的高。

教师有选择性的从学生的学具中选出两个圆柱,比较这两个圆柱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引出圆柱的高。

教师: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并与学生共同探究圆柱的高的特征。

板书:无数条高长度相等。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

5。整理圆柱的特征。(看课本第18页的内容)

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要内容。仔细阅读教材18页例1的内容,注意边读书中内容,边用笔画一画。

6。检验圆柱的高。

师生共同检验自己画出的圆柱的高的长度是否相等。

7。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三、反馈练习

1.教材P18做一做第1题。

2.教材P20练习三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校对答案,不是圆柱的说说理由。

四、游戏拓展,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出示一个硬纸板做成的长方形(长17cm,宽6 cm),将它的长边粘贴在圆柱形的管子上。

教师:这个简易的玩具跟我们今天所学的圆柱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快速地转动管子,看看会发生什么奇迹?先用教具操作,然后再借助课件演示给大家看。

学生:转动起来是一个圆柱。

教师:是怎样的一个圆柱?你能用具体数据来描述一下吗?(高为17 cm,底面半径为6 cm的一个圆柱)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想?

板书设计: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