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这次为您整理了《数学》说课稿优秀6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一、说教材
《通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通分和约分一样,也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同时通分还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教材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体现了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教材以分数的大小比较为线索,由特殊到一般的分数大小的比较,体现了把知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索和归纳的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的把两个分数通分。
能力目标:在教学中渗透数学转化的思想,通过自主的探究,小组合作,使学生经历分数的大小比较和通分的过程,体现了知识的迁移类推的思想。
情感目标: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思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通分的方法,并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的达到教学内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新课标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遵循讲练结合,引导启发,点拨的教法。
2:学法: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法的选择中,体现合作交流中学,学后合作交流的思想。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设计了一个情境小问题,“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你想在那一天做什么呢?”然后导入情境问题:去年六一儿童节那天,去游乐园玩的小朋友有很多,这些小朋友有的玩“激流勇进”,有的玩“疯狂老鼠”,游乐园的管理人员做了一个统计,在这些小朋友中,有5/6的小朋友玩了“激流勇进”,有3/4的小朋友玩了“疯狂老鼠”,同学们,请你们说一说,玩哪一项游戏的人比较多呢?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发表意见,明确异分母分数的比较,进而引出课题,板书课题。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自然引出本课要探究的重点内容,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对主题的思考,为学生学知丰富了情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教学例4时,先出示世界地图,并提出问题。上学生看世界地图观察、判断,然后给出条件并使学生明确,要比较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的大小,只要比较这两个分数就行了,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说方法,说结果,说理由,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方法,明确通分母分数比较的方法。在教学比较同分子分数大小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73页“再比较一下”,然后老师提出问题,上下两行分数相比较,有什么不同点,怎样比较同分子分数,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比较同分母分数、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73页做一做,然后汇报方法结果。
2:教学例5时,在例4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提出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子怎么比较大小呢,课件出示例5,提出问题,黄豆和蚕豆哪个蛋白质的含量比较高,明确只要比较2/5和1/4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就好了,接着引导学生明白这两个分数的特点。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比较大小的方法,汇报时,有的同学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较,有的同学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这两个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或同分子分数进行比较,之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方法,并说明理由,然后明确为了便于分数相加减,所以我们来学习把异分母分数化为同分母分数,此时引导公分母的概念,引导学生讨论,有什么数做公分母,怎样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最后引导学生用化成同分母分数的方法完成例5,之后全班交流,在此基础上,总结通分的意义,概念和方法,板书通分概念,之后在做一做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让学生先观察,根据分母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课堂小结。
(三)结合实践,学以致用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首先是直观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完成教材75页第1题,接着巩固通分的方法,完成75页第2、3、5题,最后是通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完成75页第4、6题,练习题的设计从浅到深,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感觉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堂总结。
(四)评价与反思
整节课,我通过三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由情境图导入,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最大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一、说教材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教材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知道秒的意义,探索分与秒的进率关系,体验1分、1秒的长短,初步建立1秒、1分的时间观念。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像力,在探索交流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难点: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
课件、钟面、口算卡片、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目标,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引导观察、学具操作、组织讨论探索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说学法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在学法的指导上,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议一议、做一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感知秒,体验秒,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合作交流中共同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这节课我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回想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情景,从学生熟悉的春晚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揭示课题:秒的认识。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认识1秒
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钟面,想想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秒的知识呢?四人一小组交流自己的认识。
这一小节,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反馈等学习活动,探索出:秒针是钟面上最细最长的一根针、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一秒。(板书: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
2、认识几秒
出示课件,提问:秒针从数字几走到数字几经过了多少秒?为什么?这样反复多次地练习,让学生说出不同的看法,可能有的学生是一小格一小格地数,有的是一大格一大格地数,体现方法的多样化的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方法进行优化。
3、探究分与秒的关系
让学生认真观察钟面,想一想:秒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多少秒?秒针走了一圈后分针有什么变化?从分针与秒针的`走动,你发现了什么?
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看法,最后全班汇报。得出结论:1分=60秒。(板书:1分=60秒)
分与秒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所以在这一小节我采用个体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汇报总结的方式来解决。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我就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给予学生充分信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有利于培养他们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4、实验活动,体验时间
①体验1秒
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嘀嗒”声感受一秒的时间,再让学生用一个动作来表示一秒的时间。可能有的1秒钟会拍一下手,有的会翻一下手腕,有的会眨一下眼睛,就让学生用自己想的动作跟着“嘀嗒”声做一做,充分地体验时间单位“秒”。
②体验1分钟
让学生拿出口算卡片在1分钟里进行口算练习,体验1分钟的长短。在这个环节的设计我是这样考虑的:口算是我们数学课堂一项基本的训练,把它作为1分钟的体验内容,可以让我们活动的数学成分更浓,让学生对1分钟有更充分的体验和感受。
5、知道1秒的价值,懂得珍惜时间
播放课件,通过介绍我国体育健将刘翔110米栏夺冠的成绩和一些现代化工具在1秒钟里创造价值的一些数据,让学生感受到1秒虽短,但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价值。借此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和爱国主义教育。
6、时间名言欣赏
通过欣赏时间名言,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对学生进行了一些情感的熏陶。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每天大约睡( )小时大约需要20( )大约需要25( )
2、练一练。
(1)1时=( )分1分=( )秒
(2)秒针走一圈是( )秒,走半圈是( )秒。
(3)钟面上有( )大格,有( )小格,又细又长的针叫( )针。
通过层次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 …灵活运用,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自我评价,享受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呢?
让学生自己归纳所学内容,既能使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又能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享受成功的喜悦,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培养概括能力。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我用精炼的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概括,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简洁明了。
板书:
秒的认识
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
1分=60秒
在这整一节课,我尽量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组织他们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实践体验,鼓励他们去讨论、去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数学的世界里快乐地翱翔!
一、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平均分》
二、教材简析
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包括以下几层内容:(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基础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鉴于以上教学法的设想,我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做了自己适当的处理,并试图用以下一个教学流程来展示我的教学:
1、通过分配奖品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分配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时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配礼物,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叙述平均分的结果。
3、通过判断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引导学生按要求平均分,并能把不平均分变成平均分。
4、再次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并在汇报交流时,进行分法的优化,渗透除法的计算。
5、开放创新的综合练习:“我是小小设计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为演出服选择纽扣式样和数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分知识灵活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包含除作准备;同时,能在最后的结果中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规律,并注重学生审美意识和统筹安排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实施
备课时的教学理念、教学意图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学生动态表现的综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开展对本课教学时我分以下几个步骤努力实施我的备课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创设情境:小朋友,我们庄市小学的活动可丰富啦,在刚刚结束的语文知识竞赛当中,XX班的XX、XX、XX分别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学校准备了6本精美的笔记本奖励给这三个小朋友,你觉得怎么分比较好呢?(学生自由发言)
(2)这三个小朋友非常聪明,在数学测验当中她们又获得了并列第一名,还是6本笔记本作为奖品,这次你会怎么分?
(3)比较这两种不同的分法,你发现什么?到小组里说一说吧。
(4)小结:是呀,像第二次每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什么?(平均分)
(5)第二次你们为什么平均分呢?(因为他们名次相同)
第一次是平均分吗?为什么这样分?
(6)师:是的,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平均分,有时却不需要平均分。
现在这三个小朋友想把6要笔记本送给结对的两个小伙伴,怎么分比较好?
(每个小朋友都分3本)
(7)这种分法叫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把6本笔记本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3本。
谁能这样说一说?自己说一遍吧。
(8)6本本子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2个)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我们也可以看作平均分成2份,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3本)可以说每份都是3本。说明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
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二)实践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1、创设情境
新学期,XX小学的爱心小火苗行动开始了!每个小组也把准备好的奖品送给你
们组结对的小朋友吧。看看你们组的学习用品是什么?共有几件?要求平均分给几个结对的小朋友?
2、小组合作,分一分,说一说,并把结果填在纸上
汇报;媒体任意出示下面几句话:
把4个铅笔盒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12块橡皮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8把尺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把。
把10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本。
3、同步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
寒假里,XXX家来了几个结对的小朋友,他拿出了好多好吃的招待他们。想一想,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1)10个香蕉:4、6
(2)12个面包:3、3、3、3
(3)8盒年奶:3、3、2
(4)把八块巧克力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谁分的对呢?(书上16面第二题。用手势表示)
师:第三种第份分得的同样多,为什么不对呢?
(要求是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它是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份数和份数搞错了。)
那你觉得在平均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要看清分的份数,再看看每份是不是同样多)
(三)进一步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究多种方法
1、师:我们学校也准备了一些图书要送给手拉手兄弟班级呢。15本书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你们会怎么分?小组合作分一分吧。
2、汇报结果(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但聪明的学生就会在平均分的时候,用上乘法口诀来帮忙,为学习除法作了准备)
3、每人动手分一分
低年级的小朋友制作了许多贺卡,一共有九张,平均分给三个手拉手班级,每个班分到几张,选你喜欢的方式按要求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结果。
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么分?
4、想一想,说出分的结果
大队部还准备了12个书包,平均分给希望小学4个班,每班分到()个
(四)全课总结
(五)再次体验,拓展思维
1、创设情境,提出活动要求
六一节的时候,我们要和结对的小朋友同台表演呢。学校设计了一些演出服(出现5种式样的衣服,)少了些什么?一起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小组合作为这些漂亮的衣服配上纽扣吧。
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每组都有12粒纽扣,平均钉在一种式样的衣服上,每次要分完哦,你们想平均钉在几件衣服上,试一试摆一摆,并把结果填在练习纸上。
2、学生汇报,媒体出示结果
12钉在(1)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2)粒。
12钉在(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6)粒。
12钉在(3)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4)粒。
12钉在(4)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3)粒。
12钉在(6)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2)粒。
12钉在(1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粒。
问:仔细观察结果记录,你们发现了什么?
你们知道为什么钉的件数越多,平均每件的纽扣数就越少呢?(总数不变)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案,选出你们觉得最适合这件衣服漂亮的配法,将纽扣粘在真正的样品上。完成的小组,就一来将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吧!
一、说课分析
1.《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指数函数》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函数”的第六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指数》一节内容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指数和函数的概念等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对数、对数函数尤其是利用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来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打下坚实的概念和图象基础,又因为《指数函数》是进入高中以后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系统研究的函数,对高中阶段研究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完整的函数知识,初步培养函数的应用意识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所以《指数函数》不仅是本章《函数》的重点内容,也是高中学段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指数函数》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体现在细胞*、贷款利率的计算和考古中的年代测算等方面,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内容的特点之一是概念性强,特点之二是凸显了数学图形在研究函数性质时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通过初中学段的学习和高中对集合、函数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关系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知识维度:对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最简单的函数概念和性质已有了初步认识,能够从初中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函数初步转化到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认识函数。
技能维度:学生对采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能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做好准备。
素质维度: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已有一定的体会,已初步了解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鉴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知识目标:①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②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③能初步利用指数函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①渗透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②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③领会数学科学的应用价值。
(4)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5)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与底数a的关系。
突破难点的关键:寻找新知生长点,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图象,利用数形结合来扫清障碍。
二、说课设计
由于《指数函数》这节课的特殊地位,在本节课的教法设计中,我力图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达到不仅使学生初步理解并能简单应用指数函数的知识,更期望能引领学生掌握研究初等函数图象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研究其它的函数做好准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我根据自己对“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和“情景式”教学模式的认识,将二者结合起来,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
1.创设问题情景。按照指数函数的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给出两个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顺利引入课题,而这两个例子又恰好为研究指数函数中底数大于1和底数大于0小于1的图象做好了准备。
2.强化“指数函数”概念。引导学生结合指数的有关概念来归纳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并向学生指出指数函数的形式特点,请学生思考对于底数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会有什么问题出现,这样避免了学生对于底数a范围分类的不清楚,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做了“分类讨论”的铺垫。
3.突出图象的作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图形始终使我们需要借助的重要辅助手段。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离形时少直观,形离数时难入微”,而在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更是直接由图象观察得出性质,因此图象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4.注意数学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数学的本质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实践。在课堂教学的引入、例题的讲解和课外知识的拓展部分,都介绍了与指数函数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力图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基础学科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是在学习完“指数”的概念和运算后编排的,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再现原有认知结构。在引入两个生活实例后,请学生回忆有关指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再现原有认知结构,为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做好准备。
2.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在借助图象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会遇到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高中的数学学习。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究中获得发展。在生活实例的课堂导入、指数函数的性质研究、例题与训练、课内小节等教学环节中都安排了学生的讨论、分组、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和记忆知识为在合作学习的乐趣中主动地建构新知识的框架和体系,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
4.注意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在概念、图象、性质、应用、拓展的过程中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到有挑战、有收获,跳一跳,够得着,不同难度的题目设计将尽可能照顾到课堂学生的个体差异。
四、程序设计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启发学生逐步发现和认识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①用电脑展示两个实例,第一个是计算机价格下降问题,第二个是生物中细胞*的例子,②将学生按奇数列、偶数列分组。
学生活动:①分别写出计算机价格y与经过月份x的关系式和细胞个数y与*次数x的关系式,并互相交流;②回忆指数的概念;③归纳指数函数的概念;④分析出对指数函数底数讨论的必要性以及分类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扫清由概念不清而造成的知识障碍,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启发诱导、探求新知
教师活动:①给出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并要求学生画它们的图象②在准备好的小黑板上规范地画出这两个指数函数的图象③板书指数函数的性质。
学生活动:①画出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图象②交流、讨论③归纳出研究函数性质涉及的方面④总结出指数函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作简单的指数函数的图象对深刻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学生完成基本作图之后,教师再利用课前已列表、建立坐标系的小黑板展示准确的作图方法,达到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作图习惯的目的,然后借助“函数作图器”用多媒体将指数函数的图象推广到一般情况,学生就会很自然的通过观察图象总结出指数函数的性质,同时对于底数的讨论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3.巩固新知、反馈回授
教师活动:①板书例1②板书例2第一问③介绍有关考古的拓展知识。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第一课时:分一分(一),教学课本P53—55页的内容及相应的“练一练”。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也是这一单元的核心,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1/2,1/3,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获取知识。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分数的必要性,会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结合直观操作,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2、过程与方法方面:从日常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通过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体会认识分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方面: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4、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5、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方面
1、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以故事创设情境导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
2、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学具,引导学生观察,适时总结,配合发现法、谈话法、讲授法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学法方面
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注意同桌互学,集体交流。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小黑板1块;涂一涂的图;长方形纸3张;正方形纸8张;苹果4个;彩色粉笔1盒。
2、学生准备:彩色蜡笔;长方形纸3张;正方形纸4张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故事导入,以旧引新。一节新课,往往是从旧知识引入,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抓住“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的。教学一开始我是这样设计的,谈话:有一天,淘气和笑笑到你家做客,妈妈拿出4个苹果来招待他们(教师出示4个苹果),你帮妈妈想一想怎样分苹果才能让两人都满意?
学生:每人分2个苹果。老师:两人得到的苹果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什么分?学生回答:平均分。板书:平均分。再问:如果妈妈只准备了两个苹果,应该怎样平均分呢?学生:每人分1个。如果只有一个苹果,要把它平均分给淘气和笑笑(老师出示1个苹果),他们每人能得到几个苹果?学生:半个。教师说半个能用一个什么数来表示呢?告诉学生半个可以用1/2来表示,师板书:1/2。这个数我们以前没有学过,这个数叫做分数。
揭题,板书课题:认识分数。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由整数引入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2
①小黑板出示课本53页“涂一涂”中的图,谈话:你能用平均分的方法涂出它们的1/2吗?(也就是涂出它们的一半)。在动手之前,提示学生:先用眼观察,花瓶、脸谱、六边形、圆形、正方形这些都是前面学过的什么图形呢?学生答:轴对称图形。我们只要画出什么就能涂出图形的1/2(只要画出对称轴)。通过涂一涂,让学生体会1/2不仅可以表示半个苹果,还可以表示半个花瓶、半个脸谱、半张纸等,感受数学模型的作用,还可通过反例进一步突出“平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②折纸游戏:自主参与,让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动手折一折,涂上颜色表示它的1/2。学生动手折、涂好后,老师选出几幅不同的1/2图贴在黑板上,告诉学生它们的`折法不同,涂色部分也不同,但都可以用1/2来表示。肯定表扬不同做法的同学,讲清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的1/2,为今后学习分率埋下伏笔。通过游戏,发挥学生创造不同涂法。
2、认识四分之几
过渡:除了能折出这些纸的1/2,你能不能用这张正方形纸折出它的1/4?(板书:
①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每人折出一种1/4,并在1/4部分涂上颜色,动手折后,问:你在正方形纸中深色占几份?你是怎么折的?指名上台演示1/4不同的折法,同桌互相试着说说1/4的意义,老师适时引导说出: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张纸的1/4。
②让学生涂出自己折的正方形纸的2/4、3/4、4/4,分别让学生上台说一说,对多种折法给予肯定。
通过折一折,涂一涂活动,认识1/4、2/4、3/4、4/4等分数的意义。
3、创造分数
过渡:在分数王国里有没有其它的分数?有你喜欢的吗?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用长方形纸折出,让学生边折边说。展示作品,如:老师喜欢的分数是2/8,我用长方形纸折出八份,取其中的二份,用分数2/8表示。
通过自己创造,在创作中拓宽知识,认识新的分数。
4、介绍分数各部分名称、分数读、写法及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让学生自学,自学要求:1、看课本54页红色栏的文字内容,互相说一说,你学到了有关分数的哪些知识?
2、学生介绍,老师板书,像1/4、2/4、3/4、4/4……都是分数。
……分子
……分数线 读作:四分之三
……分母
3、老师介绍写法,先写中间的分数线,再写分数线下的分母4,最后写分数线上的分子3。让学生书空写3/4。
4、老师小结:实际上,分数就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几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是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之一,根据大纲要求: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知度,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基础,设计下列练习。
1、模仿练习,完成54页的“说一说”。
先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这三个分数,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分数的意义。如:三分之一读作:三分之一,三分之一表示把一根绳子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表示这根绳子的三分之一,通过读、写让学生加深对分数的认识,会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基础学习,完成55页练一练第1题,(出示小黑板)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图形平均分成了几份,再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练习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教育学生仔细审题,养成认真做题的学习习惯。
3、涂色练习,完成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看清楚每个分数的分数,再结合图涂上准确的格子。指名板演,其余练习。做完后,指名回答,有错让学生纠错,通过动手涂色进一步巩固对分数的认识,强化所学知识。
4、诊断练习: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自己当一回小法官,判断图中的阴影表示是否正确,设计让学生抢答,把课堂推向高潮,要让学生说出一、二小题错误的原因是:没有平均分。
5、对号入座,加深学生对1/2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思维及观察能力。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板书说出本节课认识了分数,如认识了1/2、1/4……等这些分数。会用折纸、涂色表示分数,认识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板书突出教学的生、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打下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以下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晰。
2、突出重点与课堂小结相呼应。
认 识 分 数
(平均分)
……分子
……分数线 读作:四分之三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数学上册中的比较分数大小“通分”第一课时。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
通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一种应用,是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通分的意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学会把两个分数通分,能通过通分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四、教材重点和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关键:找准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五、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讨论法。通过学生的讨论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2、运用口答、等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使教学得到反馈。
4、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逐步掌握新知。
六、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对操作演示的观察、分析,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体现了学生的自主。
七、说教学过程:
1、通分是在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在新授前我先安排了同分母分数的比较大小的复习和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复习。复习第(1)题让学生回忆了两个数是互质关系、倍数关系和一般关系时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复习第(2)题时先让学生填空,再说一下这样填的根据,为通分过程打好基础。
2、(1)在教学例1时,我先通过题中具体的分数,引出异分母分数的概念,再引导启发学生把2/9和1/4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公共的分母必须是4和9的公倍数,从而引出了通分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计算简便,取最小的公倍数做分母,然后出示了通分的关键。
(2)在教学通分过程时,我重点是解决对照公分母思考把原来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引导学生想:分母是原来分母的几倍,原来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通分的道理,我借助教材上图形的直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照板书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在教学例1后,我就指导学生练习了课本54的练一练的第一题有利于进一步巩固通分的道理和通分的方法。
3、教学例1后,就进入了巩固练习阶段。通分的关键是找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因此我首先安排了练一练的第2题:很快说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然后练习了练一练的第三题提高了学生的辨别能力,防止通分的两种错误类型。
4、最后我进行了课堂总结,让学生自己归纳:这堂课,你学会了什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在一堂课结束之前,我还安排了一定的作业时间,既当堂检查了教学效果,又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并在作业时,我进行了个别辅导,让后进生能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我忠心希望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