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说课稿要怎么写呢?
一、 说教材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节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带着泥土的气息,打开教材《花的勇气》,和作者、编者对话。这篇课文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寓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品味。和本单元其它课文、口语交际共同组成“热爱生命”专题,又是一个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启迪学生心智的好例子。
二、 理念、目标、重难点的确定
说的是一篇课文,其实是我从教18年的实践、思考: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要在工具性、人文性两者的矛盾中寻求平衡。基于以上理念和年段目标,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本课学习,认识4个生字,理解“泛滥”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花的句子。朗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重点: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难点:凭借例子,通过对话,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三、 说教学法
为实现上述目标,教学方法选择至关重要。教法、学法互相牵制,融为一体。教法方面,主要采用重点突破法,以课题为切入点,点上探究。我还采取多层次阅读法,引导学生尽情的阅读课文,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凭借文本的语言文字,力求和学生一起穿透文字的表象,感悟文本背后的意义,并在感悟中学习语文,关注语言,促使感情与智慧在阅读对话中交融共生。我还运用合作探究法,以作者情感的变化作为本课研讨问题,使学生读、思、说、写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体验情感,突破重点。学法方面,本文是略读课文,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课前导读,明确阅读要求,自主学习,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合作探究。
四、 说教学程序
我追求简约、高效、创新、和谐的课堂。本课安排一课时。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农村孩子实际,预设如下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课始,创设情境,唤醒学生。我是这样导入新课:茁壮生长在砖缝中的小瓜苗,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当你看到花儿在阳光下绽开笑脸,在温室里展露娇媚时,也许你并不会太在意,然而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的时候,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今天,我和大家共同学习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散文片段:《花的勇气》,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勇气”两字要写的有力!
板书:的勇气
释题:什么是勇气?(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
学生在激情的`话语中走进文本。民主、自由、宽容、激励的气氛从一开始就浸漫课堂,并贯穿教学始终。
1、引导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了题目,你有问题要提出来吗?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是呀,作者看到的究竟是怎么样的花啊,竟然拥有勇气?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第一步我们该做什么?(找写花的语句)第二步我们再做什么?(从写花的语句中尝试感悟花的勇气)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遇到描写小花的语句就动笔画出来。文中描写花儿的语句有两处:
(出示投影)——第二自然段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1、齐读这段话,然后说说读懂了什么?在课本上做好批注。(花颜色美、可爱、多等特点)
2、揣摩作者描写小花的方法。(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师:你还划出了哪些语句?
( 出示投影 )——第七自然段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1、师:花儿多美呀!想看看吗?
(出示投影)——花的图片
教师配音读此段,师生交流理解。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个时候老师不但被花的勇气征服了,也被你们的精彩发言征服了, 谁愿意把感悟到的勇气放进这段话里面读一读?(指名读)
(三)、小组探究 体验情感
师:小花竟然有勇气!这是作者看到的小花。可是你们知道吗?作者历经了好几次情感变化,让我们再次到课文中去,去寻找作者的情感历程。
(走进作者不断变化的情感世界里去,与作者的变化之心直接对话,可以更深刻的理解文本。使文本的内在情趣和学生的理解相得益彰,充实其内心,沉淀其语感。)
(出示投影)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 失望 ,
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 ,
离开维也纳前没看到花,感到 ,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 ,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感到____________。
1、分小组合作学习:针对问题,浏览课文,认真倾听,大胆交流。
2、选小组代表展示所填内容。体会作者的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惊这一系列心理历程。
3、个性化展示朗读。
师:谁有勇气给大家读一段,请自信的举起你的小手。我们需要8位小勇士!注意:每个人读的内容不同,感情也就不一样,有信心读好吗?
师:同学们,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小花那种不向冷风冷雨低头的勇气,那种在艰苦的环境里奋力拼搏的精神。那么作者又感悟到了什么呢?请你找出描写作者感悟的语句。
(出示投影)——第八自然段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1、根据标点符号提示的感情读此语段。(问号、感叹号、破折号)
2、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交流指导)
(1)联系课文第五段理解“冷风冷雨”这一恶劣的环境。
(2)抓住“偏偏”理解小花的勇敢;抓住“居然”理解作者的震惊;抓住“如此的气魄”理解花儿的勇气;抓住“怦然一震”理解作者的感悟至深。
3、总结本单元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
(出示投影)——理解句子的方法
(1)根据标点符号提示,读出感情,帮助理解。(2)联系上下文,完整理解。(3)抓住关键词语,深刻理解。
4、个性化朗读。
(这段话是作者的感悟所在,点睛之笔。读点睛之笔,方能悟其中之意。尝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才能激发出学生的语言积累,分析课文的能力才能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让学生在思考中陶冶心灵,在讨论中培育心灵,在倾听中丰盈心灵。)
(四)、回归全组,升华思想
这是本组的最后一篇课文,让学生结合本文和前面三篇课文,说一说对人生、对生命的再认识(完成小诗人续写),使本组教材连贯起�
师:听你们读到这里,我的心情变的凝重起来,作者由花的勇气悟了到生命的意味,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板书:生命的意味
(出示投影)——我的小诗
勇气是冷雨中迎春花绽放的花朵
勇气是砖缝里小草探出的嫩芽
勇气是……
勇气是课堂上高举的小手
勇气是夜晚独自一个人在家
勇气是……
(来,谁接着老师的话说出诗一般的语言)
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不同,他们对生命的认识不同,语句表达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
(五)、说板书设计
略读课文的板书更应简洁明快。我选取了文章当中最能体现花儿勇气的三个词语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作为板书内容,随作者的行文思路横向推导出生命的意味这一主题。
傲然挺立
明亮夺目 ——花的勇气—— 生命的意味
神气十足
一、说教材
《生命的壮歌》这篇文章是苏教版四年级第八册第五单元 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有 二个故事《蚁国英雄》和《生命桥》,《蚁国英雄》讲的是一群蚂蚁团结合作,扭成一团,肝胆俱裂战胜火海的感人故事。
《生命桥》讲的一群羚羊在狩猎队的追击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以求生存的感人故事。故事场面悲壮,揪人心肺。是颇具匠心的,内涵极其丰富。
首先这两个小故事都讴歌了区区弱者在生死的关健时刻所表现出的合作与献身精神,对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情操的熏陶无疑是积极奋进的。其次,两个故事的悲剧的产生都是人为造成的,是人类自己进行反思的好例子。再次,两个故事语言优美,字字句句感人肺腑,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因此,本文是老师引导下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体验、学好语文、感受生活、熏陶情感、体验生命的极具人文性的佳作。
我预期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凭借课文语言材料,让学生感受到蚂蚁、羚羊团结合作、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伟大的献身精神。
3、关注学生体验交流中新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学习动物的合作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
2、通过学习感受动物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感悟动物的伟大,体验生命的伟大。
二、说教学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欲望,导入新授。
在教学前 我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学生一定想知道题目为什么叫《生命壮歌》?《蚁国英雄》“英雄”做了什么?“生命桥”是怎样搭成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新授学习开创一个良好的开端。
2、巧抓互动点,教师“穿针引线”。
首先,重视指导通过朗读的理解。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难以理解的文章。很多地方能意会而不会言传。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反复地朗读体验,以读促思,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我不仅采用了个别朗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而且还多次采用了师生接读,合作朗读。这样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激情,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
其次,理解的牵引。让学生读、画、议、再读的方式抓关键的'句子和词语。当学生说不出来的时候,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感悟。备课时,为每一个环节,巧设小问题。出示的课件中,通过理解一些典型词语蚂蚁和羚羊的舍身精神。让学生知道动物它们不能用语言商量,却能在危机前,在那么短暂的时间内,做出决定。这表现了动物的什么精神?这样的提问,一下子促动了学生的思维,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大家的理解又会加深一层。总之,恰到好处的点拨,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
3、巧抓想象点,使学生“情感蔓延”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要给“创造未来”的孩子从小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想象的功能,是推进创造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我在文中设计了两处想象训练:A、通过学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你想对这些动物说些什么? B、生活中你知道那些人具有蚂蚁和羚羊的精神?学生一下子就情动才涌,理解到深处,自然就有说不尽的想法。
4、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篇课文有两个故事,我通过一扶一放的方式。既能让学生有实效的理解课文,又能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借助于第一个学习故事的方法,让学生总结学法,以此运用这个方法来学习的第二个故事,学生采用了读、画、议、再读等一些方法,亲自走进文感悟故事的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5、多媒体的恰当运用更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在教学时,我注意制作一些直观而且对教学发挥实效作用的教学课件,有有声有色的引人入神的羚羊跳崖动画课件,有蚂蚁被烈火包裹的壮观画面,以及有美观漂亮的幻灯片,这些课件都为学生的学习起到了辅助作用。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1、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画出自己感受深的地方。
2、汇报学习结果。说出自己感动的原因。
3、教师小结并让学生总结学习的方法。
( 二)利用学法,自读自悟。
1)通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自学生词,读通语句。
2、检查。
3、指名完整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把课文读通。
2)精读课文,读出感受。
1、学生自读,教师随机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注:教师的随机了解既是与学生合作交流,又是帮助辅导,更是获取学生学习的信息,以便更好地驾驭课堂。)
2、汇报交流。(顺学生思路进行教学)
(三)由此及彼,升华认识。
这个故事读完了,但想到了些什么呢?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总之,想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以此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受益匪浅。
一、说教材
神奇的机器人是鄂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说明文,他说明的对象是现代社会高科技背景下的各种新型的神奇的机器人。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学习本文,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对神奇的机器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对现代科技的进展有所了解,对科学奥秘产生探索的欲望。
课文主要介绍了“能追捕罪犯的机器人”、“宠物机器人”、“音乐机器人”、“足球比赛机器人”、“仿真机器人”等数种机器人的神奇功能,说明了现代机器人能帮助人们工作,完成许多人们做不了的事,还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
课文紧紧围绕“神奇”二字,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介绍各种机器人的神奇之处。
1、说教学目标
1)会认9个字,能用“日新月异”、“大显身手”写句子。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关键的词句,通过读、说活动,体会到机器人的神奇。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说明事物的方法,了解常用的基本的说明方法。
4)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2、说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的内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体会到机器人的神奇。
3、说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了解举例子、作比较这些常用的基本的说明方法。
二、说教学方法
1、以情激情,使文本焕发生命力
2、创设情景,给课堂注入活力
3、面向全体,让学生自由表达
三、说教学时间
两教时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学习生字,感受课文第2、3自然段介绍的机器人的神奇。
第二教时:
一、回顾上文,引入新课
1、师:上一节课,咱们一齐到机器人博览会上的一号展厅游览了一次,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千奇百怪的机器人。(板书:千奇百怪)
还记得他们吗?
2、师:遇到危险的情况,这些机器人就能大显身手;一些人们做不了的事,他们做起来却得心应手。(板书:日新月异)
二、抓住词句,感受神奇
1、师:那,除此以外,二号展厅里又会有哪些神奇的机器人,想不想去看一看?快速浏览课文的第4-8自然段,你发现二号展厅里又有哪些机器人呢?
2、生交流(教师板书名称)
3、师:看来这次博览会真是群英荟萃呀,光浏览一遍怎么行呢,赶快静心下来,认真地默读每种机器人的介绍词,把能让你感受到神奇的词句勾画下来。
同桌小伙伴把你勾画的词句读一读,把你感受到神奇的地方说一说。
4、全班反馈交流:看来大家都被机器人的神奇给吸引住了,选一种你最感兴趣的给大家介绍介绍。
出示句子,强调“惟妙惟肖”、“以假乱真”。是呀,模仿的几乎一摸一样,都可以以假乱真了!指导学生读出“神奇”。
说教材:
《鸟语》这篇课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是一篇充满童趣、耐人品味的好文章。课文以生活中生动真实的事例,情真意切地表达了“我”倾听、揣摩鸟语的情景,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
说教学目标:
由于学生大都生活在城市之中,对鸟儿的种类及叫声并不精通,与文中“我”所生活的环境有着一定的距离,所以,深入文本感悟其内在含义有一定的难度。针对以上学情,依据四年级教材的特点及新课程理念,我们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评价能力。
3、懂得鸟儿是人类的朋友,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鸟的感情。
“如何让学生了解文中几种鸟语的特点及给我带来的乐趣”作为理解本文的重点,“学会想象,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鸟的爱”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说教学思路:
依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在设计《鸟语》第二课时课堂教学时,我们的教学思路是:
1、直奔中心,一咏三叹。
教学伊始,引导学生直奔中心——“爱鸟,爱看鸟儿那美丽矫健的身姿,爱听它们的歌声和软语。”
2、诵读“鸟语”,品悟乐趣。
《鸟语》语言优美,值得细细品读欣赏。一是从作者的。语言文字中去欣赏,二是要从朗读中去欣赏,所以设计教学时,十分注重朗读设计,设计了燕子传信、布谷催学、喜鹊报喜这几个环节,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了自由读、指名读、集体读、打着拍子读等等多种方式。
3、品味“鸟语”,学做“知音”。
引读课文第七自然段,让学生细细体会,学做知音,感悟启示,最后鼓励学生完成这样的小练习:
从反哺母亲的乌鸦那里,我();从反复学飞的小鹰那里,我();从捕捉害虫的啄木鸟那里,我()。让学生在想象中感悟,在想象中实践,更能激发了学生的爱鸟之情。
4、创编故事,练习写话。
在作者与鸟儿交谈的画面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对鸟语产生兴趣,这时将再次播放鸟儿清脆的叫声,让学生听一听,做出丰富的猜想,编织出有趣的故事,与同学交流。这样学生就能把自己的阅读、理解、观察、思考、想象、感受等和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说教材
《挑山工》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记叙泰山上的挑山工负担重,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都走在游人的前面,揭示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课文先从泰山上的挑山工谈起,引出疑问,再通过“我”的经历解决了疑问,最后写“我”从中受到的启发。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具体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基本读懂课文内容,但认识能力有限,看问题较肤浅、片面,不容易发现文字下所包蕴的丰富内容,所以还要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加强前后文之间的联系,细读品味。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会的上面打圈圈,我们教给学生是他暂时不会的,但让他跳一跳就能摘到树上的桃,这种发现的惊喜肯定能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阅读明确指出: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结合四年级的学生将进入第三学段,需要整体提高语文素养,结合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道理。教育学生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课文,理解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并说说他们为什么这样登山。
难点:理解挑山工说的话中蕴含的哲理和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根据此要求,同时为了达到上述各项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本课时选用的基本教法有以下几点:1.以疑促读,以读促思法。让学生带着疑问充分地读书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本课时,我采用多种形式、各种层次的读书方式,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悟情明理。3.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让学生画两种路线图。
学法: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仅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学法:1.读书质疑法。2.批注图解法。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在课本的空白处,用精练的词句写下自己对文本的点滴感受,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对语文文字的理解、感悟,而感悟文字的方法很多,能根据语言文字画出相应的图,也是一种方法。教学本课时理解挑山工的“折尺形”路线,让学生边读书边画出图形。3.合作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鉴于以上教材的分析,教法学法的确定,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本课教学分两课时。下面我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什么是挑山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同时为下文学习作好铺垫。)
(二)学习第7自然段
1.教师边指图边引入感情: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齐读第7自然段,让生质疑。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①它指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②“一直”这个词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③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最后?
3.过渡,引出上文:要弄清“它指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就要联系上文理解下面三个问题:(幻灯片出示三个问题)
(1)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
(2)从哪里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3)挑山工为什么走到游人的前面去了?
(设计意图:读书最大的收获在于从读书中提出疑问。这一环节,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学习第1~5自然段。
A.品读第1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用“──”画句子。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1)“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使身体保持平衡。”作者用简短的语句,形象地描绘了挑山工挑着重物上山的样子。(登山姿势的特点)
(2)“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扁担换一次肩。”(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学生上讲台画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并让学生上讲台用线示意:理解折尺形线路图。依据课文说理由。)
2.老师小结:边读文字边想象,动手画图,也是一种理解句子的方法。
3.指名看图说话(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4.引读: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4.从哪里可以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指名读第2自然段,边听边想,交流。
6.师:对此,“我”觉得很奇怪。“我”的疑团是怎样解开的?课文讲了“我”和一个挑山工3次相遇,经过交谈,终于解开了疑惑。
B.品读第2自然段。
1.快速默读,“我”和挑山工在哪3个地方相遇?用“()”标出。并且找出表现我们和挑山工速度变化的句子,用“──”划出。
这几次相遇,每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超过了挑山工,但最后总是他走到了前面。
2.挑山工为什么走到我们前面去了?这使“我”感到很惊异,所以走过去跟他交谈,挑山工的哪些话解开了“我”的疑团,用“﹏﹏”画出来。
3.汇报后,抓住以下问题,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师:“随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为什么“一步踩不实不行”?“耽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往前走?
4.总结主题。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体会: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5.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如:讲一讲“龟兔赛跑”的故事等。)
6.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以上教学环节设计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训练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四)探究最后一段,解疑。
从泰山回来,“我”就画了这样的一幅画,(指挂图)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1.出示幻灯片(文章末句和学生质疑的3个问题)“它”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指什么?第二个意思指什么?“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2.师小结:
(1)作者体会到挑山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精神,受到了教育、感染、启发,所以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让这种精神时时刻刻激励自己做好每一件事。
(2)边读边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是重要的读书方法。
3.“一直”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4.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这样处理起强调作用,强调什么?)
5.师:对,这种精神不但作者需要它,老师同样需要它,同学们更加需要它。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齐读“总结主题”一段话。)
(设计意图:通过解疑,让学生学生真正理解挑山工的精神,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五、交流感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课外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耽误、朴素”造句。
3.背诵第5自然段。
七、板书设计
挑山工
(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坚持不懈)
挑山工 背负重物 走折尺路线 上山是工作
游 人 轻装上山 走直线 上山是游玩、享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挑山工与游人有什么不同一目了然,同时明确文章的中心。)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鸟语》。《鸟语》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教材。这一单元教材是动物篇,三篇选文从不同的角度抒发了对动物的赞美,对人生的感悟。其中《鸟语》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文章有情、有趣、有爱。课文以生活中生动真实的事例情真意切地描述了我倾听、揣摩鸟语的情景,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由于如今的学生平时对大自然观察不够,了解不深。对鸟儿的种类及叫声并不精通,与文中“我”的生活环境有着一定的距离。所以深入文本感悟其内在含义有一定难度。根据以上学情以及本单元学习目标,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疏忽怠慢”“知音”的意思。
2、抓住重点语段,反复诵读领悟。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体会深深的人鸟情。
3、懂得鸟儿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鸟的感情。其中如何让学生了解文中几种鸟语的特点及给我带来的乐趣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学会想象,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鸟的'喜爱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本课旨在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并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强大的书写、注解功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通过朗读、想象、表演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作者对鸟儿的爱。本课教学共两课时。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走进鸟的世界。
上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并指名交流。接着多媒体展示美丽的森林画面及百鸟争鸣的热闹声音,生动的画面很自然地把学生引进了鸟儿的世界,为进一步学习作好了铺垫。
二、研读课文,感受人鸟情深。
课文的4—6自然段写的是作者与布谷鸟、喜鹊的两次对话,我“一扶一放”,与布谷鸟的对话,我扶着学生去研读感悟,分六步进行:
一、“读”。
引导学生自读4—5自然段,知道作者听懂了布谷鸟的叫声。
二、“听”。
多媒体展示布谷鸟及它的叫声,引导学生认真听,从而了解布谷鸟其实不会说话,那是作者根据鸟叫声进行的猜测,所以,我提醒学生注意“种田织布”“勤劳刻苦”与“布谷布谷”句尾都以“u”压。接着指导学生朗读,读时注意节奏。
三、“演”。
我引导学生小组来演一演对话,表演时戴上头饰,以使学生尽快融入角色。接着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无拘无束”“仿佛也变成了?鸟儿”等词句进行评价,在评价中引领学生感悟到“我”与鸟儿的倾心交流、物我相融。
四、“质疑”。
我适时出示句子“一想起布谷鸟那充满深情的声声催促,我在学习上还真不敢疏忽怠慢。”为什么呢?学生畅谈自己的理解,我适时进行评价,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
五、“议”。
为什么“我”和布谷鸟之间能达到这样心心相通、物我相融的境界呢?我引领学生联系1—3自然段,找相关句子,了解到作者从小就爱看鸟儿“美丽矫健”的身姿,爱听鸟儿的“歌声和软语”,为了想要和公冶长一样通晓鸟语,常和鸟儿去谈心聊天。
六、“再听”。
多媒体再次播放布谷鸟的叫声,引领学生用心听,用心揣摩鸟语,看看能不能听出自己的感悟。如:问老师,你做什么?教书育人。你喜欢什么?春风化雨。关于和喜鹊的对话,我利用媒体播放鸟叫声,然后让学生以文本为基础,创造性地去解读,表演。
此时,学生已不单单满足于跟着作者走了,而也想自己做一回鸟的知音人了,因此我适时播放一些鸟叫声,如黄莺啦、百灵啦?让学生来猜猜它们在说些什么。这个拓展不仅有利于形成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爱鸟护鸟。在学生激昂的情绪中我引读并出示第7自然段中的最后一句话,让学生体会这些鸟儿是否拥有这种精神。另外,结合省略号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和句式训练,即运用“从那里,我认识到;从那里,我懂得了;从那里,我学到了。”写一写还可以从其它鸟儿给我们带来的启示,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
此时此刻,不管是作者,还是学生,都将涌起强烈的感觉: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此时此刻,再来让学生读课文,达到披情入文的境界。三、拓展延伸,深化爱鸟认识。语文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增强语言积累,更应该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最后我出示相关图片、文字资料,结合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破坏鸟儿的生存环境、捕鸟、杀鸟等现象,让学生来谈谈他们的看法,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将爱鸟之情转化为护鸟的实际行动,做鸟儿的“小卫士”。最后总结,布置作业,将爱鸟、护鸟的行动延续到课后。
一、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是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爱心”这一主题,编排了《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第一次抱母亲》和《我不是最弱小的》四篇文章,分别从不同层面探讨爱的内涵。其中,本文主要通过“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以及回忆,表现了母亲为孩子和家庭的辛苦操劳和无私奉献,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第一次抱母亲》文章内容简洁,行文明快,于平白如水的字里行间细腻生动地体现了人世间的浓浓亲情,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习语言的好教材。
二、语言特色
这篇课文以情动人,往往读了几遍后就能被字里行间的亲情所打动。细细品味,“我”、母亲和护士三人的语言中透露的情感朴实而又真挚。
“我”说的话:
(1)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2)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3)我说:“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
(4)我说:“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你也会看不准的。”
(5)我说:“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6)我突发奇想地说:“妈,你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没有好好抱过你一回呢。让我抱你入睡吧。”
护士说的话:
(1)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2)护士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
(3)护士说:“亏你和你妈生活了几十年,眼力这么桊。”
(4)护士问:“为什么?”
(5)护士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
(6)护士把旧床单拿走,铺上新床单,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平,然后回头吩咐我:“把大妈放上去吧,轻一点。”
(7)护士说:“大妈,你就让他抱一回吧。”
母亲说的话:
(1)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2)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3)母亲说:“快把我放下,别让人笑话。”
在课上,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这其中的情感变化,感受母亲对“我”的爱以及这种爱对护士的感染。
三、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中年段语文学习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会用“轮流”造句;
2、掌握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母子间的'真挚感情,感受到文章中母亲的艰辛和伟大;
3、学完课文后,能体会到自己妈妈的爱与辛勤,根据自己的真情实感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
由于学生生活的环境和作者的相距甚远,所以我把体会文章中母亲的艰难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把体会自己妈妈的爱设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我设定两课时上完,第一课时重点解决第一个教学目标,第二课时重点解决第二、三个教学目标。
四、说学情
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情感的能力,在之前的学习中,他们也学过《雪儿》《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这样的抒情类文章,应该来说对《第一次抱母亲》流露出的情感并不难把握。但是,文章中作者母亲所处的生活环境与学生的生活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所以在课堂上,要引导孩子通过文字的叙述想象文中母亲的艰辛,并能迁移到自己的妈妈身上。
五、说教学环节
我设计的教学环节主要是:1、导入新课,质疑激趣;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4、回顾总结,升华情感;5、学写书信,拓展延伸。
其中,我重点说一说第3和第5个环节。
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课标》指出,中年段的学生应能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因此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我’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如何?”“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第3、4自然段寻找相关句子,通过朗读、抓关键词、想象的方法,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文字表现出的母亲的爱和艰难。其中,在理解“翻山越岭”和“重担”时,我让学生想象母亲在抚育儿女时可能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并适时补充诗句:“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让学生感受此处的“重担”不仅仅指身体上的压力,更有心理上的压力,从而使母亲的形象高大起来,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拉进了。
理解课文离不开朗读,在一开始我就配乐范读课文,接着让学生自由读、带着问题读,在本课对话比较多的情况下,我还请学生分角色朗读,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充分表现出来,有的句子不需讲解,通过朗读学生便自然而然理解了其中的深情。
5、学写书信,拓展延伸
在课的尾声,我播放《母亲》和《烛光里的妈妈》视频,伴着音乐,我让学生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写对自己妈妈的心里话,并且请自己的妈妈写一写回信。也许学这篇课文得到的感动只是来源于作者母子间的深情,那么写信读回信收获的便是属于自己的一份亲情了。孩子们写得真挚动人,妈妈们回复的同样情真意切,字里行间都是对自己孩子的爱和无悔。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就是如此: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在体会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收获一些情感的体验。
六、说板书设计
无数次流泪
13、第一次抱母亲
原因?感受?
难过
}没想到母亲是以80多斤的身体承受这么重的担子
愧疚
1、教材的地位
《将心比心》一文,属于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课文,我想编者之所以将它放在这个位置,是因为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识字能力、课文理解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能够较为轻松地体验文章的情感和态度,并能学以致用。课文分三个自然段,条理简明而清晰。主要用两个简单的故事来讲述将心比心这一做人的道理,教育我们做事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社会才会更和谐。
2、教学目标
首先通过让学生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的问题,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其次,也是很重要的就是要学生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理解将心比心的真正含义,同时赞同这种价值取向,并且使学生有见贤思齐的倾向,为这种价值观所同化。能将文中所学顺利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教学重难点
在对教材有了很到位的了解后,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会文中关键的词语以及作者所流露出的情感(如:轻轻地,温暖;一直等);理解并做到将心比心。
教学难点是:去实践将心比心。毕竟作为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心、智等方面都不够成熟,对是非的辨别能力不强,虽然能够认识和理解,但并不一定能够做到。这就需要教师多做引导,即时纠正,重复多次展现积极的价值观。
教法与学法
首先可以通过对将心比心这一词的理解,引申出与之相应的故事,并且做一定的总结,让学生切实体验什么是将心比心。在此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这样既有利于在学生心中形成基本的框架,同时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理解文章中体现人物情感的句子时,教师可以范读,带领学生一起体会。最后,和学生再次讨论,在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有和感受或者收获。学生如何学是一个关键问题。首先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相关的事迹和知识;其次,在课堂的一开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说说自己的亲身经历,这在增强表达能力,增进彼此情感的同时,学生了解了更多与课文主题切合的知识。也更有利于运用。最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内涵。
教学过程说法与演示
课前谈话(自由)
一、讨论导入,揭示课题你对“人”字的理解是什么样子的?能举例具体说说吗?(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生活中,我们用理解、宽容与关爱对待一个个陌生人的事例比比皆是。一段默默地祝福,一句轻轻的问候,一次紧紧地依偎,一声深深的安慰。都是“将心比心”的表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今天的课文,也讲述了两个感人的故事(板书:将心比心)
2、自由读文三分钟,读完后告诉老师和同学你知道了什么?(先让学生自由练读难读的地点,然后随机重点引导:故事主要写了哪两件事?经历了这两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
三、感悟课文,品味语言
如果你也亲身经历着这两件事,你的心里也会感到暖暖的对吗?事情的哪些地方温暖了你的心?请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一)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感悟措辞:沉重、一直)。
2、句子:“阿姨对老奶奶说的话。 ”
(二)第二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 “一天……涌到嘴边的话”
(1)如果你遇到了这样被扎了两针的情况,你会怎么样?
(2)感悟“平静”中的母亲当时心里怎么想?
2、 “只见……果然成功了”
(1)感悟“不要紧,再来一次”的丰富内涵。
(2)品读
(3)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3、 “母亲拉着……这段最后”
(1)感悟第二次的“平静”
(2)现在我的心情是温暖的是幸福的,一开始我的心情就这样吗?
四、体会文中的真实情感
1、朗读品情
(1)、阿姨对奶奶的话。“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2)妈妈对护士的`话。“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2、再读激情:我们应该这样想着: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3、教师范读
五、升华、总结
1、教师提问:学习了这篇课文,� (帮助、关心、宽容、理解、信任、鼓励、支持、尊重……)
3、结课:同学们,让我们彼此接纳、将心比心,享受爱与被爱的快乐与幸福吧。
板书说明与演示
一、课题:将心比心
二、理解关键字词:一直沉重轻轻地平静地温暖等
三、理解关键句子:她正在注视着护士额头上细细的汗珠,等
四、品味含义深刻、情感真挚的句子:
1“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2“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五、我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