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方便大家学习。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10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经历从时间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百分数。
2、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体会百分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1、让学生客气课前收集百分数的资料。
2、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1、教师结合自己学校的足球对的数据呈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让学生自己解决“比一比”中让学生罚点球问题,接着讨论“哪个品种发芽情况好”的问题。学生讨论后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体会百分数的比要性,从而引入百分数,(教师板书)
二、 教学百分数的读写
写作22%读作:百分之二十二
三、介绍百分数的。意义
1、教师通过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比如各种酒类的浓度表示,让学生体会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相比关系,不表示一个数的值,所以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者百分率。
2、练一练
让学生结合百分数的意义进一步说明上面题目中百分数所代表
的具体意义。“罚点球”其实就是求一个人的进球率,“哪个品种发芽情况好”指的是发芽率。
三、教“读一读说一说”
1、让学生看课本插图,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每个情境百分数的意义。
2、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找一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并在全班交流。
四、练习
让学生自己完成,全班讲评。
五、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20—22页
【设计理念】
1、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主,创设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初步形成自觉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给学生充分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2、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来完成,主要采用折、剪、拼、画等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探索、观察的活动中学习知识,使学生能够体验到自主学习而获得新知识的喜悦。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2、会用三角板正确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树立小组合作的意识。
【教学准备】(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卡片、剪刀、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家的餐桌是什么形状的?还见过什么形状的餐桌?
学生:圆形、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
2、教师:说得很好!老师就特别喜欢方形的餐桌,而且老师有个习惯,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就尽量自己去做。老师家里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可是太大了,搬到课堂上比较麻烦,但老师带来了与它形状一样的图形(出示平行四边形),老师也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张,老师想用这块木板做一张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该从哪锯呢?同学们帮帮老师,行吗?那我们就动手做一做。
板书课题:动手做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学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的情操,营造宽松、自由的空间,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中去寻求正确的答案,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学生的作品,请一名学生当小记者采访同学们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剪?
(设计意图: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索不同的制作方法,在小组中展示、交流、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5、教师:同学们好聪明!想出了很多种方法做出了尽可能大的长方形,老师会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谢谢你们帮了老师的忙!)
(二)认识“高”
1、出示平行四边形。
(1)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剪的过程中你是怎样想的?谁来说说你的理由。(贴平行四边形)
(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抓住对边之间的线段、垂直等关键词)
(3)教师小结:其实刚才同学们都是沿着平行四边形其中的一条高剪的,那怎样概括平行四边形的高呢,请大家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4)教师收集各小组的信息、意见,引出平行四边形的高的概念。
教师:同学们同意这样的小结吗?学生:同意。
2、出示三角形
(1)教师:这是什么图形?请同学们对比平行四边形,看了这个三角形你想说点什么?请大家在小组里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2)各小组汇报,教师收集信息,出示三角形的高的概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尝试练习。
①教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画三角形的高?
②学生试画,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同学们画的时候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我用直尺画很难画垂直……
③师生交流得出:画各种图形的高最好用三角板画 ,画出的高更精确。
④师生共议用三角板画图形的高的最佳方法。
3、出示梯形
(1)教师:看到这个图形,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梯形有几组平行的对边,它的高是怎样得到的。)
(2)师生共同小结梯形的高的概念。
4、教师:从三种图形的高的概念中你发现了什么?和你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引导学生观察、说出它们的高都是垂直线段。)
(三)练习巩固
1、课本21页试一试第1题。
学生依次找出各个图形中的高是哪条线段,并在图中标出来,完成后集体订正。
2、课本21页练一练第1、2题
让学生任选一个图形画出相对边的高。完成后要求小组内互评,说说对方所画图形的高的意见。(通过练习使学生体会到边和高的对应关系)
3、课本21页练一练第3题
动手量一量,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在小组内测量三个同高但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的高,说说他们的发现。(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将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总结反思
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要向老师提出的吗?
(五)作业
课本22页练一练第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灵活应用学过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逐步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提高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逐步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提高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难点: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三角形的面积的练习。通过这节课的练习,第一要让你们进一步熟练掌握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第二能运用已掌握的相关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要看一看,比一比,哪些同学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学得扎实,学得灵活?
二、指导练习
1、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三角形的面积吗?(练习二十第3题)
动手操作:画出已知底的高。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请其余学生作点评。
教师在以上图形中填入底和高的数据,学生口答三角形面积。
2、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第4题。
(1)引导分析:要求种这片草坪需要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
(2)学生讨论后交流。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相互订正。
2、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6题。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自计算,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3、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8题。
(l)学生用尺量一量这两条虚线间的距离,理清这两条虚线是什么关系。
(2)看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3)分组讨论如何在图中画出一个与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并试着画出来。
三、巩固拓展
1、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12厘米和l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读题,弄清题意。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底和对应的高。
(2)观察直角三角形的特征,猜测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底和对应的高分别是多少。
(3)学生讨论、交流,共同解答问题,然后组织汇报。
2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9题。
(1)教师出示题目。
引导观察,要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相邻两边的长度。
(2)学生独立解题。
(3)教师组织汇报交流。
3、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10题。
(1)引导学生观察:A点是中点,把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平均分成两部分,即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了两部分。
(2)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阴影部分面积和大三角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大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组内交流解题方法,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4、通过抓不变量解决图形面积问题
下图中三角形ABD的面积是20cm2,BD的长为5 cm,DC的长为3 cm。求三角形ADC的面积。
学生看图读题,理解题目意思,尝试解答。
思路导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求三角形ABD的高,也就是三角形ADC的高。
三角形ABD的面积
BD边上的高→这个高也是三角形ADC的高
BD的长三角形ADC的面积
DC的长
规范解答:h=2S÷a S=ah÷2
=2×20÷5 =3×8÷2
=8(cm) =12(cm2)
答:三角形ADC的面积是12 cm2。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教材第93~94页练习二十第5、7题。
【板书设计】:
练习课
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各种梯形各两份,剪刀,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主题
1、 生活中我们能找到许多平面图形,这个教室里有吗?
2、 请大家看看这组图片,看看你发现了谁?找到了就立刻喊出它名字!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梯形)板书 2.梯形,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认识它了,谁来介绍一下它。
3、今天,我们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朋友,研究梯形的面积。(板书)
二、回忆旧知,建立联系
1、 面积,我们现在已经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了?他们计算方法你们还记得吗?(课件)
2、 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还记得吗?
3、 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它们面积的计算时候,都用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板书)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而推导出面积计算的公式。这种思想,这节课我们也要用到。
三、转化梯形,推导公式
(一)应用的需要引出猜想 1.同学们喜欢什么体育运动?喜欢篮球吗?(课件出示篮球场地)你们知道这一处是什么区域吗?这是3秒钟限制区,是限制对方队员在这个区域内停留不能超过3秒钟。
2、但是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还没有学过,你猜想梯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你想怎样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
3、同学们都很有想法,那到底是不是像同学们想的那样呢?让我们来动手验证一下。在动手操作之前,老师提出三点建议:(1)想想能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什么图形。
(2)根据转化图形与梯形的关系,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3)填写好汇报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动作快。明白了吗?开始吧!
(二)小组活动十分钟
(三)汇报
1、刚刚同学们把梯形转化成了多种图形!现在让我们请这几个小组的同学说说他们的想法。大家注意听,你们的意见相同吗?你还有补充吗?汇报:平行四边形:两个怎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有的同学拼成的是长方形,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拼的。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那你们的推导的结果应当是一样的。是吗?
2、师:同学们,观察这些图形,无论长方形还是正方形,都是……。再看,(移动图形)你发现什么了?过渡:看来,只要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就能拼成一个……。(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学过:……(板书)然后我们就可以根据两种图形间的联系来推导梯形的面积了。谁来帮老师梳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平形四边形的高就是……,所以梯形的面积……为什么除以2?
3、刚才展示的都是拼组的方法,还有些同学只用一个梯形就完成了任务,他们用了分割的方法。你们都看懂了吗?请这个小组的同学来简单说说你们是怎么推导的。你们小组的方法真独特!方法不同,那你们推导的结论呢?
4、总结: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法。但这些方法都有共同点。谁来说说?
5、是不是这样啊?那大家就一起把我们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的梯形面积公式读一读吧!(课件)如果用字母表示你会吗?
6、在这个公式中,哪里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呢?在计算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 四、加深理解,巩固新知。
1、 总结:好了,同学们,刚刚大家用学过的知识,通过拼合,分割,旋转,平移等方法,把梯形转化成了学过的图形,根据图形间的联系就推导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这个方法你们记住了吗?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了!(判断题)
3、通过刚刚的研究和辨析,相信大家对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一定有了深刻的理解吧!这个三秒限制区到底多大呢?你会求吗?需要什么条件?(课件出示)动笔试试吧。
4、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你们想用新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
5、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生活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小到…。.大到…。.都会用到它。
五、结语
转化在数学当中是一种非常重要而又常用的思想。在图形的学习中,同学们多次用到了转化的策略,(课件)其实在学习计算时我们也用到了。那我们转化的目就是化未知为已知。以后你再遇到一个未知的新问题,你会怎样想呢?是不是任何未知的问题都可以转化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去思考。
教学内容:
课本第52~5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并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2、在具体情境中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渗透符号化思想。
3、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代数符号表示的简洁性,从而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难点:
理解字母表示数既可表示数量,也可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有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当你的妈妈又在你的耳边唠叨时,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回答:“妈,你这都说过n遍了!”还有,你跟你的同学炫耀时说过这样的话吗?“这游戏我n年前就已经玩过了!”
那这里的n表示多少呢?
它是一个不能确定的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二、展示情境,引导探究
(一)出示教材例1的情境图。
讲讲从情境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二)出示表格。
1、将表格补充完整(列出算式和求出结果)。
2、表格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3、你能通过一个简明的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用字母 表示小红的年龄)?
4、交流式子,进行比较。
5、想一想, 可以是哪些数?可以是200吗?
(三)代入解题
设问:当小红的年龄 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
三、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一)出示教材例2的情境图。
(二)出示问题。
1、将表格补充完整。
2、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
3、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1)出示如下情境图。
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请将你的式子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来。
(2)求出例2情境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
(3)完成例2“做一做”。
四、应用新知,巩固拓展
(一)看图填一填。
(二)算一算。
小红买了9本笔记本,每本 元,共需要多少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如果每本笔记本8元,小红付钱后找回了28元,那她总共付了多少元?
如果她付出相同的钱,却只找回了1元,那么笔记本一本多少元呢?
(三)解决问题。
客车的速度是 千米/时,货车的速度是65千米/时,两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3小时后相遇。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
(2)当 时,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活动目的:
活动的最终目标:出一本《成长的足迹》记录册。记录自己的学习生活,其中以上学后的内容为主。书中包括:封面、序言、图片、习作、书画作品、摄影作品、荣誉等内容。成长报告册是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成果的积累,反思,回忆的重要工具。它既重过程,又重发展;既重引导,又重评价。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的过程,促进自己不断的发展。
活动形式:
收集、实践、操作,整理
活动准备:
空白册一本,学生平日里的照片,证书,特色的作品。
活动过程:
1、明确要求:
向学生提出活动的最终目标:出一本《成长的足迹》记录册。记录自己的学习生活,其中以上学后的内容为主。
2、资料搜集:
①我们这本《成长的足迹》里面的需要一些文字内容和图片资料。文字包括自己的习作、日记、片段等。图片资料包括同学们的书画作品、摄影作品、你的生活照等。而这些作品可以是大家在小学中的你最满意的作品,再邀请你的同学、师长帮你指点。
②把收集的所有作品集体挑选优秀作品自己编入《成长的足迹》之中。
3、分类整理:
对这本书的栏目的设置。可以设童年足迹、五彩的世界、我们的荣誉,我的作品等栏目。(童年:童年中的学习生活的照片;五彩的世界:书画摄影作品;我们的荣誉:大家过去所得到的荣誉。)
4、交流修改:
初稿出来以后相互交流欣赏,再请师长、家长等一起征求意见,以便把记录册建得更趋完美。
活动建议:
1、召开家长会,为每位家长和孩子介绍讲解报告册的作用及制作的须知。
2,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必须得到家长的鼎力支持,争取家长的支持。
3、经常展示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不断完善,在过程中不断补充,记录自己的足迹。
①我们这本《成长的足迹》里面的需要一些文字内容和图片资料。文字包括自己的习作、日记、片段等。图片资料包括同学们的书画作品、摄影作品、你的生活照等。而这些作品可以是大家在小学中的你最满意的作品,再邀请你的同学、师长帮你指点。
②把收集的所有作品集体挑选优秀作品自己编入《成长的足迹》之中。
教学目标:
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判断商是否为循环小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请注意听下面的声音。
师:同学们,如果老师一直播放下去会怎么样?
生:永远放不完。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放不完。
师:同学们说得好,那么为什么会放不完呢?
生:因为都是不断重复那几句话。
板书:不断重复
师:我们生活当中有这样的现象吗
生:有啊,白天到黑夜,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星期一到星期天,一年十二个月等等
师:说得非常好,像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我们就叫它循环。那么在我们的数学王国中有没有这样的循环现象呢。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新的朋友—循环小数。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27页王鹏赛跑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后,列出算式400÷75。
师: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这个算式,看计算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
生:可能发现。
1、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
2、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那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不断重复3吗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在黑板上写出计算过程,边写边说)继续除看看,无论除到哪一位,当余数重复出现时,商就要重复出现;商是随余数重复出现才重复出现的。
师:后面还有很多个3,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表示商呢?我们这时就可以用个省略符号表示它了。下面同学们再试着再列竖式算一道题目,看跟这道有什么区别。
生:商是从小数点第二位开始出现的,并且重复出现两个数字。
二,认识循环小数
(出示课件,像这样的数叫做循环小数)
引出循环小数的定义。(在黑板上板出还可以这样简写)
师:请同学们计算再15÷16和1.5÷7。
学生计算后,问:从中你发现什么?
生:15÷16=0.9375,1.5÷7=0.2142857?
师:像这样两个数相除,如果得不到整数商,所得的商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你知道是哪两种情况吗?
引导学生说出一种是继续除下去能够除尽,像15÷16一样;另一种情况是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像1.5÷7一样。
师:能够除尽的商的。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我们把它叫做有限小数;永远也除不完的商的小数部分是无限的,我们把它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的小数位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生:无限的。
师:所以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四、课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货币的兑换,掌握求积、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正确地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2.经历货币兑换的计算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尝试、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按照要求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
在不同的情况下,积、商的近似值的求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美国小朋友玛丽给笑笑寄来一本6.70美元的故事书。
师:你能提出哪些你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从学生的问题中提取出:6.70美元相当于多少元人民币?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兑换外币(板书:人民币兑换)。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了解兑换比率。
师:钱币的兑换不是个人想怎么换就怎么换的,中国人民银行会根据世界各国货币的需求,每天公布一个外汇牌价。大家都必须按照这个牌价来兑换外币。
(1)课件出示中国银行
20xx年10月某一天的国际货币汇率表。
(2)让学生独立阅读,然后互相交流:从这个表里获得了哪些信息?
2.美元兑换人民币。
师: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上面兑换人民币的问题:6.70美元相当于多少元人民币?
学生列式计算:6.31×6.7=42.277(元)。
小组讨论问题:为什么这样列式?积有几位小数?应该保留几位小数?
6.31×6.7=42.277≈42.28(元)
小结:因为兑换比率显示,1美元能兑换6.31元人民币,那么6.70美元就是6.70个6.31,所以用乘法计算;由于货币的最小单位是分,以“元”为单位时,第三位小数没有意义,所以求出积的精确值后,一般运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
3.人民币兑换美元。
师:我们学会了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方法,反过来用人民币兑换美元,你们会兑换吗?
课件出示问题:妈妈用600元人民币可兑换多少美元?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解决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方法。
(2)学生汇报:600÷6.31≈95.09(美元)。
(3)师生对比两道题的过程和结果,总结求积或商的'近似数的方法。
小结:积取近似值要先精确计算,再根据题目要求或实际情况取近似数;人民币兑换通常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商取近似值时,要比根据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求一位,然后取近似值。
4.人民币兑换港币、欧元、新元。
课件出示问题:5000元人民币能兑换多少港元?欧元呢?新元呢?
(1)学生独立完成。
5000÷0.81≈6172.84(港元)
5000÷8.19≈610.50(欧元)
5000÷5.11≈978.47(新元)
(2)学生互相说一说兑换方法,找到兑换其他货币的规律,以便能达到兑换任意货币的目的。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练一练”第1题。
思考:港元兑换人民币的方法和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方法一样吗?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拓展提升
100日元兑换人民币7.89元,1欧元兑换人民币8.19元,100欧元能兑换成多少日元?
100×8.19=819(元)
7.89÷100=0.0789(元)
819÷0.0789≈10380.23(日元)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13~14页“练一练”第3、4题。
复习旧知,指向目标。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独立思考、讨论。
学生尝试练习。
设计思路:
本册书的相遇问题是在学生初步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数量关系以及会解答某一单个物体运动的问题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本教学内容与以往不同的是有两个物体在运动,教材上只介绍了其中一种,即”两个物体同时相对运动结果相遇“的情况。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以及理解速度和,同时也为后继学习更复杂的应用题做好准备。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简析我的设计思路如下
(1)把握好教学要求。教学时要通过学生们认真的观察思考,以及自己动手尝试去做理解相遇问题提中所提概念和掌握求路程的方法。
(2)大量使用多媒体,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 通过演示使学生直观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并真正理解:两人、两地、同时、相向、相遇、速度和等难以理解的概念。
(3)另外本此设计还以图表、图文结合及线段图等多种呈现方式,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鲜活、生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演示,理解“相向运动” “相遇” 及“速度和”。
2.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速度和×时间=路程。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会解决与此有关的含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速度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亮亮每分钟走6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口答)?
师问:为什么这样求?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
2.芳芳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_____________?
由学生补充问题并进行计算。
二、新知探索
1.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
板书:两人
2.对“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相遇”含义的领会
师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个人行走这段路程有什么特点?提示(1)出发地点(2)出发时间(3)运动方向(4)运动结果
板书:两地、同时、相向、相遇。
师说:正像我们观察到的,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它为相遇问题。现在我们就学习解答相遇求路程的方法。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3.出示例题
A.集体读题,补充问题。
B.指明提取数学信息
板书:相遇时间
C.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试做。得出两种不同的解法,板演。
D.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
①请用第一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题中只有一个4,为什么算式中出现了两个4?
师:经过4分两人相遇,说明相遇时两人都行了4分,相遇时间在这种解法中要用到两次。
②请用第二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又是什么?
师:根据这种解法你发现在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追问:速度指的是什么速度,时间又指的是什么时间?
4.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认识相互间的联系。
从数量关系上看,思路不同
第一种解法是用亮亮和芳芳的速度分别乘以所用时间,得出两人各自行的路程,然后再加起来,得到芳芳家到亮亮家的路程。
第二种解法是根据两人同时出发,行走时间相同,可以先算出两人每分钟所行路程的和,再乘以时间,得到两地间的路程。
从数学知识上看,两种解法的联系
算式之间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
三、巩固练习。
1.看图填空。ppt
甲、乙两人同时由A、B两地相向而行。出发1分钟,两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65+70)米;出发2分钟,两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2个( )米;出发3分钟,两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3个( )米;出发4分钟,两人相遇了。这时,两人共走( )个(65+70)米,A、B两地相距( )米。
A.独立理解“相向而行”。板书相向
B.指名回答,集体反馈。
2.甲、乙两辆汽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5千米,乙车每小行45千米,经过4小时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用两种方法解答下题。
甲轧路机每小时碾压路面36平方米,乙轧路机每小时碾压路面44平方米。两台轧路机同时工作8小时,一共碾压路面多少平方米?
4.
列式是( )
A.80×3+65×3
B.80+65×3
C.(80+65)×6
D.(80-65)×3
5.思考题
救护车和小轿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救护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小轿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11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