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里是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教案优秀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课文导学:
“开国”,意为创建国家。“大典”,指重大的典礼。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了开国大典。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获得了自由和解放,你能体会到当时群众欢欣鼓舞的心情吗?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你能领悟到开国大典的伟大意义吗?课文的篇幅较长,作者又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这空前的盛况的?
课文题解:
这是一篇具有新闻性、时效性特点的文章。它描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着重写了“会场、大典、阅兵、游行”四个场面。
篇章结构:
本课课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之前天an门广场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中的三个主要程序。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写阅兵式的盛况。
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写天an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行的情况。
第五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开国大典结束后的情况。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的,第一部分写开国大典举行之前,第二、三、四部分写开国大典盛况,第五部分写开国大典结束后的情形。全文层次十分清楚,读后能使人清楚地了解开国大典的全过程。
写作特点:
1、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有重点地记叙了开国大典的几个重要的场面。段落之间过渡自然、层次清楚、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2、文章用词恰当、准确,较多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展示了游行队伍的声势和群众的欢欣场面。
中心思想:
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明了开国大典伟大的历史意义,赞颂了人民军队的威武雄壮,表达了人民群众无限热爱领袖毛主席和欢庆人民当家作主的激动心情。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处的人”的道理。
2、概括课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主次。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课。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的中心,分清主次。
三、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五、第一课时
1、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课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体会课的思想内容。
2、教学重点
(一)理清课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体会课的思想内容。
3、教学难点
理清课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4、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花生)
(2)出示花生的投影片,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这篇课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
(板书:19、落花生)
(1)填写生字表
本课生字不多,但每个生字都有要提醒学生的地方。
“辟”是多音字,主要掌握pì和bì两个读音,通过组词让学生区分并掌握“榨”是翘舌音zhà,纠正学生口语习惯读音“zhá”
“慕”字下面是不是
(2)查字典并结合课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准确地理解词
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可惜:值得惋惜。
开辟:开拓发展。
翻地:用犁、锨等翻松田地。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收获:取得成熟的农作物。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成熟: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泛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
分辨:辨别。
体面:(相貌或样子)看;美丽。
理清课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联系课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教师读课,学生思考:课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落花生是本议论的中心事物,因此以落花生为题。全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吃花生时的议论。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将第1自然段分作第一段,学生不会有什么分歧;对第二段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有些学生会将第2自然段到最后都分作第二段,依据是这一大段是讲一家人过收获节。对学生的这种分段方法教师应予以肯定。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会讲这个寓言故事,了解“相濡以沫”的寓意,会用这个成语。
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准备:
挂图、有条件的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备课人:
初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自己读课文,读正确
2、教师范读,注意断句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3、学习生字:濡 沫 涸
4、练读课文,读熟练
二、学习课文
1、借助书下注释,试着自己讲讲课文的意思
2、指导理解文意
1)泉涸:涸:干涸,泉水干枯的意思
2)鱼相与处于陆:(许多)鱼一起(就)呆在陆地上。相与:表示同时同地做某件事。可译为“共同”。于:在
3)相呴以湿:(它们)互相哈气用来湿润(对方)。呴:张口呼气;嘘气。以湿:使湿润。
4)相濡以沫:互相用水沫(使对方)沾湿。
3、朗读背诵课文
4、总结:庄子是一个洒脱的人。庄子的意思其实是说,与其两人身处困境,相濡以沫,相扶前行,不如大家都开开心心,没有身入困境,也彼此从来不曾认识对方。
三、拓展阅读
【原文】 “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呵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译文】死生是天命,人世有夜昼的永恒是自然。人对此不能参与其中,这都是事物的常情。那人只把天当作父亲,还终身很爱戴它,何况那卓越的真人呢?人们只认为国君胜过自己,还终身很情愿为他去死,何况那真人呢?
水源干枯了,鱼儿一起在陆地上,用湿气互相呼吸,用口沫互相沾湿,还不如在江湖里互相忘掉。与其称颂尧而谴责桀,不如把两者忘掉来归化那道。天地赋予形体让我承受,赋予生命让我劳累,赋予衰老让我安逸,赋予死亡让我安息。所以把自己活着看作是乐事,也就是把自己死去看作是乐事了。
四、布置作业:语文书后给出了四个成语“杞人忧天”“塞翁失马”“画蛇添足”“铁杵磨针”,查找资料了解这几个寓言的内容,并了解寓意。
板书设计:相濡以沫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呵以湿,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于江湖。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二、重难点:
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首先出示PPT:“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自己考虑后自由发言。”
“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那些古诗?”(《静夜思》《泊船瓜洲》)
“这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思念家乡”。)
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
(二)新课讲授
1、解诗题,知诗人。
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资料。
师总结: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泊船瓜洲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词典、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与这首有关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交流积累,引入诗文。
老师: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萦的家乡。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请同学们把你积累或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给大伙诵读一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已学过)、北宋秦观的《浣溪沙》等。学生:积极交流。
老师:从刚才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把所学古诗能够积累下来,一部分同学不但能积累所学古诗,还主动搜集课外古诗,值得大家学习,我们一定要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因为学习语文重在积累。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二、知诗人,解诗题
(一)知诗人
老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跟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简介王安石。
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点拨使学生了解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二)解诗题
学生:理解“泊”的意思。进而解题:泊船瓜洲:把船停泊在瓜州。师小结: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这”知诗人,解诗题“是学习古诗不可缺少的一步。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诗的内容。那么王安石把船停泊在瓜州时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
三、读诗文,明诗意
(一)轻声读诗,圈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二)同桌交换意见。
(三)师生合作读诗文,解诗意。
1、指名读诗,引导读准”间、重、还”。
2、共同动手正音。
3、理解“数重山”中“数”的意思。
老师:看来从瓜州到王安石的家乡钟山就一条(横向的)河、几座山的距离,离得很近了,往下读。
学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理解“绿”和“还”的意思。
绿:吹绿、染绿。
还:归、在本诗中是回家的意思。
老师:现在这个“还”的音你能读准了吗?
5、回过头复习“泊、间、数、绿、还”几个字的意思。
6、再次轻声读诗,然后拿出课堂笔记本试着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写成后交流。
诗意:(对面的)京口和(这里北岸的)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再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春风又把(对岸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故乡呢?
四、入诗境,悟诗情
1、引导学生边读诗边想象诗描绘的画面。
老师: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美了大江
南岸,闭上眼睛想象春风带给江南什么样的美景?想好后跟大伙描述一下,可要用上我们积累的好词佳句哟。
学生:自由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2、体会诗人用词的传神
老师:春风给江南送来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诗人把江南春天的美景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读时耐人寻味,那就是---“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相信你会更进一步的感受出诗人对词的推敲及用词的准确传神。
3、读中领悟诗情
老师:同学们,根据你的理解自由读诗,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找出诗中相关的词句。
学生:自由读诗,读后发表意见。
4、老师小结:“一水间,数重山”足以感受出诗人归心似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能马上回到家乡的惆怅之情自然流露。由此可以看出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恋乡、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材料交流
1、介绍作者: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淳熙十年因病辞归,时年58岁。此后10年隐居石湖。
诗歌成就: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农村的广阔生活,把《诗经?七月》以来的农事诗、陶潜以来的赞颂农村生活恬静闲适的诗和唐代诗人的一些反映阶级压迫的农家词、山农谣一类作品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2、田园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范成大一直以农村和农民的生活作为自己的歌咏对象,在《四时田园杂兴》中,不仅有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的内容;而且教全面地描写了劳动的艰辛、劳动的欢乐,赞美了农村的劳动者;更有一些反映农民疾苦、揭露剥削的诗篇。这些都使得范成大不同于前朝的田园诗人(仅描写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和优美的田园景象)
3、解题:《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我们学习的两首分别描写农村的春天和晚春。
4、诗歌体裁: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
(二)诗歌朗诵
1、诗歌朗诵指导(节拍、语调、重音)
2、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蕴涵的思想感情
第一首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的情景。表现了人人爱劳动以及劳动充满乐趣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究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三、四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现什么呢?
明确: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
3、诗歌的写法:(1)正面描写劳动景象;(2)语言清新自然,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练习
1、小组朗读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四、小结
1、文学常识
2、朗诵知识
3、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五、作业
1、理解、背诵并默写所学的诗歌。
2、借助工具书或者网络找出一首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并与所学的诗歌加以比较。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太阳的知识,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太阳的特点,掌握有关太阳的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体会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请看投影(出示太阳图片的投影),它与我们共同生活,与我们是形影不离的朋友,它是谁?(太阳)
2.你们对太阳有哪些了解呢?(太阳是个大火球,很圆。太阳离我们很远。没有太阳,地球就会变成一片漆黑。)
3.你们对太阳还是有一定的感性了解的,但是我们对太阳还要有更深一步的认识,了解它与我们人类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说明文《太阳》。(板书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新词多拼读几遍。 (2)借助字典弄清生字的偏旁部首和笔顺、笔画。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4)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课文中介绍的有关太阳的知识。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卡片。
摄shè氏shì度庄zhuānɡ稼jia生存cún繁fán殖zhí蔬shū菜比较jiào预yù防杀shā菌差chà不多抵dǐ得上温wēn度钢ɡānɡ铁
(2)认清字形。
①找出相同结构的生字。
上下结构:蔬杀繁左右结构:抵稼殖较预
半包围结构:差庄存麻独体字:氏
②“蔬”左下部的笔顺:。
③“繁”左上部“每”第四笔是。
(3)学会书写。
①不要少写一横的字:差殖兽
②不要少写一点的字:抵蔬预
③不要多写一点的字:氏庄
(4)用生字组词。
麻棉麻麻烦心乱如麻存生存存在杀杀害捕杀
(5)理解词语意思。
摄氏度:摄氏温标的单位。估计:根据某些情况,对事物的性质、数量、变化等作大概推断。
繁殖:生物产生新的个体以传代。治疗:用药物、手术等消除疾病。
(6)全文共有八个自然段。
4.总结自学生字、新词的方法。(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学会书写,用字组词,理解词义。)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
第1自然段:太阳离我们很远。
第2自然段:太阳实际上很大。
第3自然段: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第4自然段: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第5自然段:太阳和云、雨、雪的关系。
第6自然段:太阳和风的关系。
第7自然段:太阳光可以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2.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讲太阳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4~8自然段):写太阳与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3.文中有一个过渡句,你能找出来吗?(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点拨:句中的关联词语(虽然……但是……),它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很自然地引出另一部分内容,因此把它称为过渡句。如果是一个自然段,称为过渡段。
3.分段朗读课文,感受太阳与我们的关系。
四引出课下思考题
太阳有哪些特点?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进行介绍的?
第8自然段:太阳给地球送来光明和温暖。
杀菌:用日光、高温、过氧乙酸、酒精、抗生素等杀死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