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忽视教学设计,则不仅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容易使教学走弯路,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下是美丽的小编帮家人们找到的小学五年级语文《包公审驴》教材教案(优秀4篇),仅供参考。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调换驴——告驴——审驴——找到驴”四个部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都让我们叹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得的。
教学目标:
认识课文的生字新词。理解“审”、“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继续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继续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教学构思:
通过“激趣质疑——细读课文——合作研究——自主解疑”的方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深入理解。通过“表演课本剧”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情境,培养表达能力。通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内容,了解事情经过。
学生学习过程:
课前活动:“猜猜我是谁”
每个小组请两位同学上台,一人来说,一人来猜!说的同学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但不要说出所猜的人的名字里所含的字。(出示:“福尔摩斯(柯南)”、“包公”、“马”、“驴”)猜完学生板书。
随即采访:
1.“包公”他性包名公?就像“关公”一样,这是古人的尊称。你对他有哪些了解?(一学生谈、小组可以旁边补充。唱歌也可。)
2.“马”和”驴”有相同点吗?(识途)
一、 导入新课
1.擦掉“福尔摩斯(柯南)”、“马”。今天,我们要讲的小故事,就是和“包公”、和“驴”有关。
2.那“包公”和“驴”又有什么联系呢?(先写“申”,一起案件里都有申诉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原告”,当然也要有“被告”了。在一间屋子里,也就是过去的衙门里,解决原告和被告的纠纷,也就是“审案”了。把字补充完整。)
3.读着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感觉?(奇怪、有趣,包公为什么要审驴呢……)那好,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小故事。
二、 初读概括
1.在预习中有没有遇到影响大家阅读的字?可以互相提醒一下。
2.那我们就一起读读这个故事,看到底讲了个什么事。(师生读)
3.谁来说说讲了个什么事?(学生概括,师指导)
4.看来“驴”在这个故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再精练一些,能不能给经过加一个小标题。(调换驴〈如果说“丢驴”就加以引导〉——告驴——审驴——找到驴)
5.质疑: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你觉得奇怪,或者感兴趣的地方,可以说一说!(随机板书)
三、 细读探究
(一)引导略读“调换驴“部分
1.在学习上即使有一点疑惑,咱们也千万不能放过,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好吗?刚才,为什么说“丢驴”不准确呢?
2.既然没丢,好坏还有一头驴,干嘛要去“告驴”呢?(两头驴相差太大、的财产)
⑴差别有多大?(学生读书比较)
⑵差别再大不就是一头驴嘛,万一告到公堂又找不到那多丢人呀?(理解““的财产)
3.顺势引导、朗读:难怪王五会有那样的反映……谁想读读王五的表现?想想王五当时的心情!什么心情?再读。
小结:原本荒唐的事,细细分析起来,有时倒也顺理成章。就这样,一桩不大不小的案子摆在了包大人面前。
(二)学习“审驴“部分
1. 刚才,大家对“审驴”的部分也颇感兴趣,有的还有疑惑。咱们像小侦探一样也仔细分析分析好不好?
提出要求:包大人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你不懂的问题,发现了先自己想想能不能解决,能解决的话一会儿可以考考组里的同学;不明白也不要紧,小组里其他同学思考完之后大家可以一起讨论,看看集思广义能不能解决。最后还可以拿问题考考全班同学,考考老师好吗?
2. 小组合作研究讨论。
3. 交流汇报提问
(1)有没有挺难解决但你们小组齐心协力解决的很精彩的问题,和大家汇报一下。(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2)谁来提个问题考考大家?(一生问,其他思考、回答)
学生汇报中抓住包公的表现:
“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驴”被告的案子很奇,开始也犯难,但马上找到了解决办法。
“关上三天、痛打四十大板”——驴的本性慢、比较迟钝,为了让驴“受够了惊吓”,才能飞奔回家。
“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到庭听审的不只是几十号人……个个都想来看看热闹。”①这么多人来看,万一审不好怎么办?——了解驴的本性、胸有成竹。②不怕罪犯知道,把驴藏起来?——制造“审驴”的假象,可以让小偷放松警惕。
四、小结:看来,我们的包大人确实是遇事冷静、足智多谋呀!
作业设计
编小课本剧
板书设计:
包公 遇事冷静、足智多谋
审
驴 调换驴——告驴——审驴——找到驴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创设情境,深入阅读课文、走进文本,了解包公审驴的过程中的深思熟虑,从而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你认为这是一位( )的包公。
2、我也认为包公是位足智多谋的断案高手,我们也来学学包公,运用我们的智慧从这些句子中找出藏逆其中的成语。(你最感兴趣课文中的哪个句子?为什么?)看来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就能成为学习上的包公。
二、创设情境
1、在古代有一种官叫“提刑官”,专门负责检查各县所办案件。今天,老师就来当一回提刑官,准备去查查开封府的包公所办的案件,各位是否一起前往?那我们就出发吧!
2、各位,我们日夜兼程式,终于到了开封府。(课件:开封府的图片)一路上不知各位是否听到沿途百姓称包公为“包青天”?我听说这位包青天最近办了一件离奇的案子,叫什么什么——审驴?!还听说通过一头驴找到了小偷?这可真让本官好奇不已,我真想知道包公这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本官决定聘请你们专案调查员,(举起手中的书)深入这个的现场去调查本案的来龙去脉,不知各位是否同意?
3、非常感谢各位的配合,请各位专案调查员从以下几点进行调查:
(课件:)①包公审的是一头什么样的驴?
②包公是怎样通过驴找到小偷?
③旁人是怎样看待此事的?
4、在这里本官先谢谢各位了,不过本官还有一些特别提示:
在深入现场调查时,要尊重事实、多听多问。建议从当事人、衙役、围观群众等方面调查这案件始末,还要特别注意要了解他们当时的感受。(如:丢驴的人心情如何?衙役及围观群众做何感想?)你们可以单独进行调查,当然也可以几个人合作调查。希望各位都有收获!
5、各专案调查员深入“现场”进行调查。(各自读文,从文中寻找答案。)
三、反馈调查情况
1、各位辛苦了!本官对此案有颇大的兴趣,更好奇当时在场的人的反应,如当事人、衙役、围观群众等。谁先来说说从这些人身上调查到的情况?
2、各专案调查员进行反馈。
3、结合学生反馈情况,进行以下点拨:
王五方面:
①你调查得真细致,不仅调查到事情,还询问了当事人的感受。
②你刚才说那个当事人叫什么名字?那你是否调查了王五丢失的驴长什么样子?现在的驴又是什么样子的?你是否询问了王五他发现驴丢时的感受?一头毛色光亮的好驴,却换来了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也难怪王五又气又恨,懊恼极了。
衙役方面:
①有哪位是从衙役方面进行调查的?你是否询问了衙役为何发笑?
②哈哈!如果我当时在场,肯定也会笑出来的,哪有这样审案的呀!还有谁调查到了其它信息?
围观群众方面:
①那么围观群众又是怎样看待此事?谁从这方面进行了调查?
②“审问驴子”这种驴子不用说老百姓了,连你我都很少听说,也难怪他们好奇了。
4、从各位反映的情况看,大家调查得都很认真,这点本官非常高兴。那么,现在谁能来总结一下包公到底是怎样审驴的?
①说得是很详细,但可能是本官年纪大了,听起来有点乱。能否用表示顺序的的词来说说。(比如:先……然后……最后……)
②还有什么办法更直观明了?(比如:画示意图)
5、这位包公办案还真有一套。但令本官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包公为什么要审驴,不审人?(包公怎么知道通过审驴能找到小偷的呢?)哪位愿意解解我心中的疑问?(看来各位调查还不够全面,没关系,再次进入这一现场,相信有更多的收获。赶快再去调查吧!)
6、原来包公了解动物习性,懂得毛驴一旦遇到危难,本能地逃回最安全的地方,也就是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这样一来就能抓到小偷了。唉!这一点老夫也自叹不如呀!不知各位还从包公身上学到了什么?
7、本官非常认同大家的观点。这位“包青天”认真观察事物、办案足智多谋,这些可都值得我们学习呀!
四、智慧延伸
1、本官还听说过包公审石头的故事呢!各位刚才都亲耳目睹了包公的破案机智,为官就考考你们,若是你们会如何破此案?
2、课件出示案情前半部分。
3、若时间充足就当场说说,若来不及就另找时间。
(本官很高兴看到各位也能够发挥智慧解决问题了,请记住:智慧是一把金钥匙,能帮我们解决各种问题!)
(本官很高兴看到各位也能够发挥智慧解决问题了,可惜时间有限,本官得前往另外一知州调查案件,不过请记住:智慧是一把金钥匙,能帮我们解决各种问题!)
(本官相信各位一定能破此案,时间不早了,我们先作歇息,再来说说怎样破案,不过请记住:智慧是一把金钥匙,能帮我们解决各种问题!)
五、总结全文
1.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得的。
2.其实,包公不仅审过“驴”,还审过“石头”,还有很多奇案呢?大家想再读一些包公审案的小故事吗?提供网站、书籍。
作业设计
预习下一课
写一个关于智谋的故事
板书设计:
包公审驴
王五 急中生智
小偷 偷梁换柱
宋朝的时候,有一个穷人叫王五。他有一头驴,他用它运送干柴和木炭,挣钱养家糊口。这头驴是王五唯一的财产,因此,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由于他的悉心照料,无论谁见到这头驴,都要夸奖一番:“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啊!”
一天,王五牵着驴驮了木炭到小市镇上,他把驴拴在市镇门口外的树上,自己背了一袋木炭去卖。等卖完木炭回来,他大吃一惊。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的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我的驴这么一会儿就病成这个样子了!王五惊慌失措,东奔西走,到处寻找,可是,自己的驴还是踪影全无。王五又气又恨,懊恼极了,他想了想,把这头瘦驴牵去告官,可是不知道被告该是谁,最后决定告这头瘦弱的驴。
包公来到公堂,开始审理案件。轮到王五时,他把瘦驴牵上公堂,道:“包大人在上,这畜牲不知来自何方,竟敢冒名顶替!”驴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给它吃,别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
衙役们差点儿没笑出声来。站在“法官”旁边的那些人,以及站在下面大堂上的那些人当然不敢笑了。衙役们只好遵命,他们把这头瘦弱难看的驴被告关进了空荡荡的圈栏。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了,人们都十分吃惊,这真是有生以来闻所未闻的奇案。到了第三天,又下令升堂了。这次,到庭听审的不只是几十号人,而是有好几百人了,他们个个都想来看看热闹。
三通鼓罢,包公升堂,他命令衙役们立即把驴牵来。这驴的嘴已陷下去了,脑袋耷拉着,看上去怪可怜的。包公一拍惊堂木,大声叫道:“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
“是!”衙役们齐声答道,纷纷拿起板子痛打驴子。
十下,二十下,三十下,足足打了四十下,打得驴子又蹦又跳,放声大叫。末了,包公下令道: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这头瘦驴三天没吃没喝,又挨了四十大板,受够了惊吓。于是飞奔出了公堂,跑得那个快啊,一下子就不见了。
包公随即命令一个差役和王五一起跟踪前去,看个究竟。
王五便和差役去了,跟他们一起去的还有许许多多的看热闹的人。他们走了整整十五里路,看到那头驴跑进了某田庄的一户人家,人们跟着走了进去。当然,他们在那里找到了王五被偷走的那头好驴,也捉住了小偷。
教材情况分析
本单元以“智谋”为题,选编了两篇传统智谋故事作为主体课文。通过学习课文,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贺龙和包拯两位历史人物,而且要引导学生从他们处理事情的方法和态度上懂得智慧的重要作用,从小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
《包公审驴》是单元主体课文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以毛驴为线索,主要讲了刘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全文可以概括为“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三个部分,赞扬了包公办案足智多谋、出神入化。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已,是要不得的。这篇课文属记叙文,记叙顺序非常清晰,故事情节不复杂,易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并能把握文章“审驴”这一重点部分。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受电视剧的影响,对包公的神奇断案故事都有不同程度的知晓。课文故事性很强,学生阅读兴趣很容易调动起来,且易读懂。因此在教学中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指导学生为编演课本剧做准备,进行与文本的对话和对故事的再创造。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抓 “宝贝”、“唯一”“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奇案”等重点词理解课文。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精读课文中“审驴”部分,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并品味对人物语气、动作、表情描写的妙处,学习侧面描写的作用。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办案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包公的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以备教学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欣赏视频《包青天》,看后谈谈自己的想法。在我国戏剧舞台上一直塑造着这样一个人物:面黑如炭,断案如神,刚正不阿,他就是——包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包公断案的故事——《包公审驴》。板书课题。
2.书写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一看课题我们就知道,这案子非同一般,包公居然审的是不通人语的——驴,这真是一桩——奇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梳理主要问题,写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本设计主要体现激发学生质疑——想读,引领学生自主释疑——要读,指导学生会读这一特色。激发学生质疑,以课题为切入点,让学生产生疑问,有想读的欲望。】
二、 初读概括,了解大意
1、在预习中有没有遇到影响大家阅读的字?可以互相提醒一下。
2、那我们就一起读读这个故事,看到底讲了个什么事。(师生读)
3、谁来说说讲了个什么事?(学生概括,师指导)
4、看来“驴”在这个故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再精练一些,能不能给经过加一个小标题。(丢驴、告驴——审驴——得驴)
5、质疑: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你觉得奇怪,或者感兴趣的地方。做提纲笔记,理清文章脉络。
【设计意图:通过理清课文线索,为学生理解阅读课文做好铺垫。放手自学,引领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品读课文,自学释疑
(一) 疑问一:为什么审驴? (引导学生略读这一部分。)
1、在学习上即使有一点疑惑,咱们也千万不能放过,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好吗?刚才,为什么说“丢驴”不准确呢?
2、既然没丢,好坏还有一头驴,干嘛要去“告驴”呢?(两头驴相差太大、唯一的财产)
⑴差别有多大?找出描写两头驴的词句:(学生读书比较)
(“毛色发亮”;“这头驴是唯一的财产,刘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
(“毛色难看”;“惊慌失措”……)
4、勾划出描写刘五此时心情、动作的句子,指导,引导、朗读:难怪刘五会有那样的反映……谁想读读刘五的表现,想想刘五当时的心情!什么心情?再读。出示课后丁丁的话引导掌握学习方法。
5、过渡小结:就这样,原本荒唐的事,细细分析起来,有时倒也顺理成章,刘五带着满腔愤怒和希望来到了包大人面前,一桩不大不小的案子摆在了包大人面前。面对着这样一位特殊的被告,包公如何审案的呢?
【设计意图:在阅读时注意比较,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刘五丢驴时焦急的心情。】
(二)疑问二:怎样审驴?
(引导学生精读这一部分。)
(1)、指名学生读3~~9自然段。
(2)、做批注。提出要求:勾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自己感受较深的词句,写下自己的认识,记下自己的疑问。
(3)、集体交流,汇报自学所得。
学生在汇报过程中抓住包公的表现:
①“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说明包公经过思考,已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② “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不要给它吃,不要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说明包公了解驴的本性,他这样做为驴自己找家门垫定基础。
当学生交流到这时,顺势指导学生读出包公威严、胸有成竹、沉着的语气,并感受包大人遇事冷静,足智多谋的品质。
③“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了,人们都十分吃惊,这真是有生以来闻所未闻的奇案……”——理解“闻所未闻”这一词义,并体会包公断案的神奇,同时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④“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狠狠打驴,可见包公做事果断,成竹在胸。学生注意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⑤“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儿就上哪儿。”包公放驴去抓贼。
(4)、问题解答场: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思考解答。
读了这部分课文,学生说一说包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5)、小结“包公审驴”这一部分。(教师板书:足智多谋)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质疑能力,引导学生自主释疑。指导精读重点部分,学生获得阅读感受与体验,实现个性化阅读,深入读的愿望被调动。指导学生会读。首先是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突出重点内容,教师做画龙点睛的指导,学生在自学与老师指导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其次,精读与粗读相结合,通过抓住主要问题,结合课文的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内容,学法得当,阅读方法进一步得到巩固。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发现、感受、理解与体验。】
(三)、齐读故事结果,疑问三:得驴
引导学生粗读这一部分,并小结能成功找到驴的原因。
四、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1.、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偷偷调换,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是害人害己。刘五也使用了计谋,他的计要是正当的。)
2、说说你对包公还有哪些了解?(生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计谋应该用在正确的方面,不要耍小聪明,应该有大智慧。】
四、推荐读书
其实,包公不仅审过“驴”,还审过“石头”,还有很多奇案呢?大家想再读一些包公审案的小故事吗?提供网站、书籍。 《包青天》
教学评析:
1.内容多,教学任务重,前期预习工作做得到位,让学生对我国智慧谋略故事有了了解,对我国古代智谋文化很感兴趣,学生学习兴趣高,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预期目标。
2.本课以课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质疑,顺势梳理课文脉络,引领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在指导学生读的基础上,给出自学提示,尊重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实现个性化阅读。通过粗读与精读相结合,抓住主要内容,结合了课文的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3.在课堂实施中,对课文的第二部分的设计扎实,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现场学生活跃的思维,回答问题精彩,老师并不是主讲,只是引路人,点播者,让孩子充分进行了自我展示,自我学习,自我解读文本才是这节课所体现的新课标精神。
4.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值得与同行共同探讨改进。
一、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换驴——审驴——得驴”三个部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都让我们叹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已,是要不得的。这篇课文属记叙文,记叙顺序非常清晰,故事情节不复杂,易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并能把握文章“审驴”这一重点部分。
二、学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国艺术舞台上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形象,他黑脸如木炭,一身正气,孩子们在影视作品中对他有所知晓。本课基于孩子们对包公的这一点认识,通过神奇的“审驴”案使孩子们加深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设计理念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正是依据此理念,通过三次阅读让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熟知故事大概意思。从而体会包公断案出神入化,足智多谋。
四、教学目标(第一课时)
1、大声快速读课文。
2、找出文中生字和新词语,做上标记。
3、用-----画出描写主人公包公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
4、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教学流程(分六个环节开展)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知文大意。
(三、师生共学,积词学句。
(四、整体感知,细知文义。
(五、课堂检测,巩固新知。
(六、课后练习,深化学习。
1、摘抄生字新词,比一比看谁记得快。
2、你来当导演:
把课文编成课本剧,小组演一演。
3、包公用的计谋是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
六、设计思想。
这堂课我基本上是按照“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模式”设计的。
这次教学我选择的是第一课时,主要想完成两项重点目标: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二、让学生掌握熟练地阅读方法。从课堂教学一开始我就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促使他们去自学。因为自从给五二班代课以来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的孩子心理太压抑了。长期的老师代办教学让学生形成了课堂等待。致使课堂教学过程学生的沉默。这种状况让我时常发慌,但却不能发火。孩子们已经被太多的要求下的惜语如金,我们只有慢慢的去引导,师生共同去实践。加之学生作业中错字别字,语言不通等等问题,都给我们指出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严重的有问题。因此我从一开始就将注重基础,培养自学放在重要的位置。
学习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方法,让我真切的看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魅力。更加坚信了我“重基础,养自学”教学思路。
在对课文的理解方面,这节课我注重的是对课文的整体感受,我认为只要学生能大体知道文章的故事梗概就已经成功了。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一环节基本上使学生完成的。从学生的回答来看70%学生掌握了课文大意。
七、课后反思。
示课活动已结束,但是那一课的教学情境仍然历历在目。我觉得在四方面有所进步:1、能相信学生,敢于给学生放手学习的机会。2、基本掌握了魏书生六步教学的过程。3、导学比较自然轻松,教学过程流畅。4、掌握了制作课件的相关方法,能独立完成课件的制作。但也发现了许多问题:1、形式过重,实效不强。2、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差,课堂阅读不够深入。3、朗读指导力度和方法比较欠缺。4、导课环节过于费时,效果不佳。5、注重了课件的应用,忽视了板书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