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面是勤劳的小编午夜帮大家收集的11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教案,仅供借鉴。
3 白杨
(第二周完成)
一、教学目标
1.会写“晰伞”等六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体会写法。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听歌曲《小白杨》,谈感受。
二、揭示课题,释题。
三、 默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 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 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六、练习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自读课文,说说你对白杨树的了解。
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
(一)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1.默读1~4小节,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2.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
3.学习文章的5~13小节,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
4.学习文章第14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过渡:哥哥最后一个问话: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2)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咱们来做一个小练习。
风沙刮来,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雪打来,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干旱,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洪水,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感情朗读第14小节。
5.学习第15小节,抓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
小结: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学。
(二)学习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内容。
1.鼓励学生针对这段话大胆质疑。
2.归纳学生的质疑难点并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解疑难。
3.学生交流讨论。
4.理解爸爸的心。
(1)出示“心”在字典里的两种解释:①指心脏。②指思想、感情等。
(2)请学生为文中“爸爸的心”选择正确的解释条后用“心”字来扩词,老师相机板书:心情、心思、心愿。
(3)学生用上“心情、心思、心愿”这三个词来领悟“爸爸的心”。
(4)老师小结:
二、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思考讨论: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三、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四、想象拓展,布置课后小练笔
1.布置小练笔作业:同学们可根据以上的设想大胆展开想象,完成小练笔作业《第三次沉思》
完成课后小练笔。(建设者、医生、教师、解放军……)
四、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五、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练习背诵课文。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2、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点】
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会父亲对孩子讲述的那段话。
【教具准备】
幻灯片或挂图一幅、朗读录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
白杨
二、导语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抓中心)
1、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讨论明确:
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划:
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
理解生字新词。
3、讲:
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体会。
(音、形、义各有侧重,教师作重点指导。)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注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举出反义词(清晰──模糊),近义词(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对于生字新词的处理,还要在讲读时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五、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抓思路)
1、提出要求:
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
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
第三段(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六、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晰、软弱、动摇。
2、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板书:白杨)
1.“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相关知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讲读第一段] (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2.默读思考: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划出主要词句)
3.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1)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2)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讲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2.读后讨论交流。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3)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3.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4.教师小结。
目的要求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教具学具鹏博士教育软件幻灯片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板书课题解题
1、水见过白杨?说说白杨是什么样的?
2、微机出示“资料部分”,认识白杨
二、检查预习
1、微机出示“字词学习”,学习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指导生字的读音
3、指导读描写“大戈壁”、“白杨”的话和爸爸谈论白杨的话。
三、讲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段
1、默读课文想想这一段主要些什么?
2、讨论解答弄懂环境和气候的恶劣
点击:理解词语:戈壁清晰浑黄一体
(二)、理解2—3自然段
1、指名朗读2—3自然段
2、微机出示白杨树的画面理解“高大挺秀”
3、读了这一段后你有什么感受?(喜爱、崇敬)
(三)、理解4—14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讨论: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一位旅客”指谁?说说“爸爸的神态有什么变化?(望着—出神”—“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微笑消失色变得严肃起来”)
4、理解爸爸说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①默读15—17自然段。
②说说爸爸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建设边疆)
(三)、讲读第15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说说爸爸沉思什么?
3、“一课高大的白杨树”和“一棵小树”各比喻什么?为什么嘴角又露出一丝微笑?
四、作业:
朗读课文,尝试给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2课时
一、默读课文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1、自由度课文分段
2、讨论分段情况,概括段意
一段:(1—3)列车在大戈壁上运行。
二段:(4—14}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特点。
三段:(15—17)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
四段:(18)孩子们会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
3、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1、浏览课文,概括中心
2、讨论确定中心
三、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1、同位讨论
2、集体讨论订正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生字
2、学生练习写生字和课后词。
五、作业:
默写生字感情朗读课文。
第3课时
一、指导背诵14—18自然段
1、指导分段背诵
2、借每段开头一句话背诵
3、同位互相检查背诵
二、巩固练习
鹏博士出示以下各题
1、辫字组词
2、找反义词
3、判断句意
4、选词填空
三、总结学法,巩固中心思想
四、作业:
1、 背诵课文14—18自然段
2、朗读4《在希望的田野上》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之教学目标。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第一: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第二:我抓课文中的联系点,即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我本课的教学定位、定向于此。
上完课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有“五点”收获,“四点”思考。
一、加强了两个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语言文字训练意识,如,朗读指导贯穿于整篇课文中,强调“边读边思”与“读中理解”,使学生读得充分,读得有层次。在读的形式上,有自由读、个别读、范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听读、背诵等。同时,我以学生为本,力求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意识,如,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边读边总结读书方法。
1、读书时抓重点词句品味,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内容中领悟中心。这就提示了基本的读中理解词、句、段、篇的方法。不仅体现了
二、注重教师评价,展示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随时注意用丰富的语言评价学生,在评价中鼓励学生建立自信心,营造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感,向学生教授学习方法。从师生交流中可以看到老师是尊重学生的。如这样的语言:“我有一个心得跟大家分享”、“我想请教在座的小老师一个问题?”……这充分表现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处处让学生尝试有所收获的喜悦。
三、抓联系,挖掘内涵,深入理解体会文中寓意
应该说,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我采用“上接下连”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理达到完美统一。
四、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
创新从质疑开始。创新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积极思维。这节课,我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并提出问题。如,学生在阅读最后一自然段时,提出置疑:爸爸为什么又陷入了沉思?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了一丝微笑?这节课,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反顾全文的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所提出的问题又逐一得到了解决。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形成。
五、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本节课中“白杨树象征着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建设者”,这一部分内容课文中没有直接描写,而这部分内容不仅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引导学生探求“孩子们所不知道的”,并用电教媒体介绍边疆建设者当年垦荒的场面,使学生从形象的直观中领悟到“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同时,展现了今日新疆的繁荣景象。鲜明的对比,更富现实教育意义。电教媒体切实为教学服务,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六、我的思考
1、整节课,我牢牢抓住核心问题,辐射全篇,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整体性原则。但在学习白杨特点时,我却忽略了,没有从整体入手,而是直接从部分一句句的入手,让学生分别了解白杨树的三个特点,回到整体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体会白杨的直、生命力强、坚强的特点。
2、在后一部分“爸爸表白心意”的教学中,自我感觉教师与文本、与学生的对话不够充分,今后在备课时要进行多种情况的预设。
3、在播放建设者建设边疆的画面时,我如果能配合画面插入一段教师的激情导语,相信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更能产生情感的共鸣。
4、怎样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是我永远的思考。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不怕艰苦的高尚品质。
2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白杨含义及借物喻人的写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读懂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 播放歌曲《小白杨》(感受白杨的品格。)
一、导课
刚才我们欣赏了歌曲《小白杨》,谁来说一下,听了歌曲你知道了什么?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白杨》一课。
二、 初读课文(了解学情,读懂了什么,哪里还没有读懂)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又写了什么内容。
2、谁来说一下,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
3、文中那些地方你没有读懂?﹙问题列在旁边﹚
三、细读理解(思考提出的疑问理解课文并指导朗读)
1、默读课文,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并在文中画出有关的地方。
2、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戈壁滩的卫士?这个问题谁解决了?
3、指名的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我们一起看大屏幕,谁愿意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结合理解进行板书
高大挺拔
坚强不屈
4、指导朗读
(1)能把白杨树的高大坚强读出来吗?请自由练习朗读
(2)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他哪儿读得好?
(3)还想给她提点建议吗?你能读给大家听吗?
(4) 赛读。
(5)是呀,多么令人敬佩的白杨树呀!在风沙面前,你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你像松柏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你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你像中流砥柱一样坚定牢固。你就是戈壁滩的卫士,有谁想读,请站起来一起读。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愿是什么?
(1)请同位讨论一下,看哪个孩子理解得好?
(2)指名回答。
过渡:爸爸希望孩子将来扎根新疆建设新疆,可是,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旧中国留给新疆的是贫穷和荒凉,1954年,中央决定驻新疆的十万解放军就地转业,组建新疆建设兵团,肩负垦荒守边的双重历史使命。50年来,他们为了边疆的繁荣和稳定,克服重重困难,默默奉献,无怨无悔。请同学们看屏幕:(图片展是六十年代建设兵团在沙漠中工作的情景。)
边看边解说……无数边疆建设这就是这样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我们读懂了爸爸的心愿,可两个年幼的孩子读懂爸爸的心愿吗?
5、学生自由读“他们只知道……”一段,并想一想他们不知道什么?
指2—3名学生回答。
6、两个孩子能完成爸爸的心愿吗?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一段,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段话,看你读懂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解决爸爸为什么笑了?)
四、 欣赏与表达(当学生的情感到了高潮时,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1、经过一代又一代建设者的努力,如今的新疆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正值新疆建设兵团成立50周年,老师从新疆建设成果展中选取了部分图片,请欣赏。
(展示美丽的新疆图片)
2、欣赏老师自编的小诗。
西北的风
这里曾是风沙扬天
这里曾是荒无人烟
西北的风尽情地吹吧
动情地讲述一个人间的神话
雪白的长绒棉,甜甜的哈密瓜
欢腾的骡马,高大的采油架
飞快延伸的公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一处处风景赛江南,一座座工程披彩虹
自豪吧!不屈的脊梁
骄傲吧!西北的风
3、此时此刻,相信同学们也一定有许多话要对建设者说,请拿起笔,把你要说的写下来。
五、带着疑问思考走出课堂
亲爱的同学们,作 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运用文中的语言现象“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还……总是……”写一小段意思连贯的话。
3、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句话。
4、体会借物喻人的特点,拓展阅读借物喻人的文章两篇。
学习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句话。
学习难点:
运用文中的言语现象“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还……总是……”写一小段意思连贯的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师:(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见过这种树吗?在哪儿看到过?你能用词语或句子形容你们看到的白杨吗?
生:高大挺拔
生:粗长,树叶郁郁葱葱。
生:很有生命力。
师:这是我们眼中的白杨。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父亲”眼中的白杨是不在公园,校园,庭院里,而是长在(出示课件)祖国的西部茫茫沙海中的白杨。我们一起读课题。师生共同板书课题。
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让我们一起走近白杨。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顺。
1、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2、(出示词语)戈壁 清晰 介绍 新疆 陷入 浑黄一体
师:通过预习,结合你课前搜集的资料,你对戈壁有了怎样的认识?
书中也对大戈壁进行了描写,让我们一起读读。(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再读课文,了解白杨。
师:就是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茫茫大戈壁中,挺立着一棵棵高大的白杨树。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师:文中是怎样写白杨的?把描写白杨的句子画下来。好吗?边读书,边画出有关句子,同时也可以圈出重点词语,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句子。
1、学生默读课文,划有关句子。
2、师生交流有关白杨的句子。
生1:“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白杨的特点是“高大挺秀”(出示课件)
师:(板书:高大挺秀)
师:的确白杨树高大挺拔,那作者为什么却用“高大挺秀”在赞美它呢?
生:在别的地方生长的白杨树并不觉得它怎么样,但是在满目浑黄大戈壁,能看到这高大挺直的白杨树,却让人觉得她绿得特别好看。
师:“绿”得很秀。还有想法吗?
生: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那白中返青的树干,给茫茫的大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给过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与喜悦,所以人们以为她很“秀”。
师:太好了,你的话语给我们的教室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作者实在是用词准确,“高大挺秀”来形容戈壁摊上的白杨是最合适不过了。从这个“秀”字,你读懂了什么?你想怎样读这句话?
指导朗读,读出爸爸对白杨的喜爱。
生2:“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很快的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随机出示句子)
师:在爸爸的眼中白杨到底有什么特点呢?
生:哪儿需要它就在哪里生长,从来不选择。我从“哪儿”一词看出白杨适应力很强。
师:(板书:哪儿……哪儿适应力强)我们可以想象到(引读)城市需要它---
生:白杨树就在城市里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默默无闻的舒展风姿,供人欣赏。
师:乡村需要它,它就扎根乡村
师:学校需要它-----
生:就在学校扎根,生长,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心甘情愿地挽起肩膀,让孩子们在它的树阴下嬉戏玩耍。现在,西部沙漠需要它,生:它就在沙漠里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筑成防风林墙,保护着黄土高原。
在爸爸的心目中白杨还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生:白杨非常坚强。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我从“不管”、“总是”这一对关联词语可以看出白杨非常坚强。
师:(板书:坚强)
师:在这戈壁滩上白杨树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呢?
生:漫天卷地的风沙。
师:会遇到什么样的雨雪。
生:瓢泼样的大雨和鹅毛般的大雪。
师:还会遭到什么样的洪水。
生:汹涌的洪水。
师:还会遇到怎样的干旱呢?
生:寸草不生。
师:大家想白杨树遇到这么多的困难,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谁能给大家读读这一段。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来,当漫天风沙袭都吹不倒它,它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谁能再读一下。
生: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
师:狂风暴雨压不挎它,它咬定青山不放松。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齐读。
师:大家想一想,土地出现裂纹,寸草不生它无所畏惧;洪水如猛兽袭来它从不退缩,白杨树就像是戈壁滩上的卫士一样巍然不动。让我们大家再来读这段文字。
师生齐读。
师:孩子们,爸爸只是在向你们介绍白杨树吗?(学生摇头)
师:爸爸也是在表白着自己的心。爸爸到底在表白自己的什么心愿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13---16自然段,自己先思考,再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自学,和同桌交流。)
生:爸爸在新疆工作是自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自愿去的。爸爸妈妈自愿去新疆工作是因为他们知道戈壁滩的环境比较恶劣,他们去支援新疆。
师:他们到这里是要改善这里的环境。
生:爸爸接他们到新疆念小学,是因为爸爸也希望下一代也来建设新疆,也希望他们像白杨树一样那样高大。
师:你的意思新疆这样贫瘠,有他们这一代人来建设可能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他们的下一代,所以来接他们到新疆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爸爸不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更是在表白自己一颗()的心!
师:爸爸是这样介绍白杨树的(播放课件)那他在表白什么心呢?出示课件:
生:爸爸在表白自己一颗建设新疆的心。
师:爸爸要成为新疆的建设者。
师:爸爸既然想表达自己建设新疆、扎根新疆的愿望,那他为什么要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呢?
生:因为爸爸想让他的孩子像白杨树那样坚韧不拔。想让他的孩子也去新疆参加建设。
师:你是从哪儿读懂的呢? 生:......
生:和教师一起读课件播放的内容。
师:正是有许许多多的建设者奔赴新疆。1954年,驻疆人民解放军集体转业组成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0年代初,共和国从山东,湖南等地招募了大批女青年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当兵。60年代,12万余上海、江苏等沿海省市的知识青年来到了新疆,加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里条件非常艰苦,没有工具,他们就自己制作。生活上也是那样艰辛,用油桶烧水,在青石板上烙饼。没有地方睡觉,就只能在戈壁滩上挖了洞穴来居住。他们在这里挥洒着自己的青春,挥洒着自己的汗水。就是为了能够把新疆早日建设成绿洲。孩子们,他们不也像白杨树一样吗?那么,我们就用赞美白杨树的最朴实语言来赞美这些建设者吧!
生:齐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师:爸爸的介绍像一粒种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望着火车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爸爸此时陷入了沉思。
师:爸爸,你在想什么呢?
生:我在想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希望以后也有很多人这样。
师:也有很多建设者像你一样到这里来。(指另一学生)爸爸,你在沉思什么呢?
生:我想在戈壁滩上多种一些白杨树,把戈壁滩变成绿洲。
师:这荒凉的戈壁滩需要更多的白杨树在这里扎根。也需要更过的建设者在这里扎根。他们能来吗?(生点头)此时,爸爸的嘴角又露出一丝微笑,作为孩子你能理解这微笑的深刻含义吗?
生:爸爸是高兴自己的。孩子以后也能像他一样建设新疆。
师:你怎么知道爸爸此时是在高兴自己的孩子也会像他们一样呢?
生: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师: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孩子一定会在新疆像白杨一样,迎着困难成长,同时,老师还深信,我们四一班的“小白杨”,也许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迎着困难茁壮成长。因为---
生:齐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师:(播放课件)这张面孔,在2004年曾经感动了中国,他叫徐本禹,是个大学生志愿者。他本来可以在繁华的都市有一份高薪的工作,但是他却毅然自愿到贫苦的山村去支教。这是我们能叫得上来名字的志愿者,而还有许多志愿者我们根本就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他们都是自愿到祖国的西部去扎根,去建设。
师:正是有这许许多多的志愿者奔赴了新疆,奔赴了祖国的西部,今日的新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播放今日新疆的画面)昔日那个荒凉的戈壁滩,如今却是人们心驰神往的地方。
师:不止新疆,祖国的西部乃至我们整个国家一天会比一天好。
师:孩子们,就让我们记住这生长在我国西北一种普通的树。
生:白杨。
师:更要记住的是这具有白杨精神的……
生:建设者。
最后,让我们在阎维文的《小白杨》这首歌中共同祝愿我们祖国的西部更加的繁荣,祝福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让我们的祖国处处像花园一样!
一。激qing导入:
1.同学们好!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想不想听?(唱小白杨)
2。孩子们,你听明白歌中唱的是什么了吗?对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看戈壁滩上那挺拔的白杨。(板书:2.白杨)
3.课前大家都搜集了有关白杨的资料,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吧!
4.说得真好!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白杨又是怎样的呢?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赶紧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对于比较长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争取读通顺,读流利,读出感情。
2.大家读得真好!文中的生字词你们都认识了吗?我来考考大家。
3.棒极了,看来课前大家预习的非常不错,谁能告诉老师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解白杨的外形特点和性格特征:
1.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茫茫大戈壁,你看到的戈壁滩什么样呢?请大家齐读第一小节。
2.课件展示:孩子们,请看大屏幕。这就是大戈壁,这里长年干旱,并经常伴有沙尘暴出现,风沙一起,遮天蔽日,简直就是生命的禁区。可是就在这大戈壁上,却有一些绿色的生命,那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杨,它给旅客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请大家自由朗读第3小节,找出描写白杨树的词语:高大挺秀,你真会读书!
3.贴一幅白杨图,看,这就是那高大挺秀的白杨树,有什么想说的吗?(像伞,了不起……)
4.是呀,在这大戈壁上,这么挺拔的白杨是多么令人意外和惊喜啊!难怪兄妹俩会展开激烈的争辩呢!我请四位来同学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四。重点品读白杨特点:
1.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呢?请大家认真读课文,找一找,画出来。并想一想爸爸说的每句话分别说出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重点字词看出来的呢?请大家在小组内自由讨论,合作学习这一部分。
2.集体汇报:都讨论好了吗?哪一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找到的是(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对,这个"从来"很重要,我们不能去掉,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句话。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白杨树的什么特点?对,高大挺直(板书:高大挺直)好让我们一起读出白杨树的高大挺直!请你们小组来说,你们找到的是这一句(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地方呢?是呀,我们想到了茫茫的大戈壁。让我们把第一小节和这句话连起来读一读。大家想象一下,白杨树还可能生长在哪里?请试着填进去读给大家听。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校园,城市,祖国的边疆,沙漠的边缘}总结:的确,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山区还是戈壁哪儿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的生根发芽。这说明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对,生命力强(板书:生命力强)你们小组找到的是哪一句呢?(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这一句,你们读懂了什么?赞扬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你们小组理解的非常好!坚强不屈(板书:坚强不屈)
3.总结:是啊,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孩子们,此时此刻你对白杨产生了怎样的感情?(崇敬,赞美)
4.对,让我们带着崇敬与赞美的语气来深情的读一读这几句话。男生来读,女生来读,大家一起来读!
5.大家想一想,爸爸仅仅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么爸爸究竟在表白自己一颗怎样的心呢?他又有什么样的心愿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课下,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下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
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理解: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朗读: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骄傲的语气。)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板书并理解:高大挺秀)。
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引读第一段。(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三、理解研读,深悟课文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朗读并一同归纳)教师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2、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4、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
5、换人称读: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6、试着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7、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8、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
(1)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下去。
(2)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你能体会到它的含义吗?
作者用小白杨的茁壮成长,来暗示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孩子们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人。
四、纵览全文,体会中心
1、我们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杨的品质,那么现在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①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②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们一样为边疆出力,一样建设边疆。
③
2、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子。
有感情地朗读链接《帐篷》。
五、课后练习
1、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帐篷》。
3、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03白杨教学设计B案,白杨,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内容:
一、 歌曲:白杨和小河
二、 综训: 1、按指定节奏写旋律
2、听辩与感受三和弦的音响效果。
三、 欣赏
1、 黄河船夫曲
2、 保卫黄河
3、 介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教学目的:
一、 要求学生以优美亲切的声音讴歌“白杨和小河”的真挚友谊,并从中领悟友情的可贵和团结的意义。
二、 初步试听三和弦的音响效果,提出对音乐的听辩与感受能力。
三、 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选曲,感受作品中磅礴的气势。
教材分析:
一歌曲
《白杨和小河》是一首采用拟人化和借喻手法的儿童歌曲,形象生动。
二综训
包括两题:
一、 按指定的节奏写旋律。
二、 听辩和谐与不和谐和弦。
三欣赏:
《黄河船夫曲》和《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乐章和第七乐章。
《黄河船夫曲》吸取了民歌中船工号子的音调。
《保卫黄河》进行曲风格的`轮唱曲。
教学难点: 按节奏创造乐曲
教学重点: 听辩 创作
课时划分: 三课时
一、 综训(一) 歌曲第一段
二、 综训(二) 歌曲
三、 欣赏
教具:
钢琴、挂图、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授
教学内容:
1、 歌曲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1、 立
2、 好
3、 坐下
二、发音练习:
1、《欢乐颂》 声音优美动听、位置要高。
2、 mi ma 练习
12 3 | 34 5 | 56 54 | 32 1||
1=C—E 面带微笑 轻声演唱
3、《猎人合唱》
1=F 吐字、咬字清晰,非连音演唱。
两声部间和谐。
4、 F调音阶
音准、音位掌握好!
三、综合训练:
今天,我们来做一次作曲家。
1、 请大家根据所给节奏,用DO、RE、MI、SAO 四个音创造歌曲。
2、 结尾的音可以用这四个音的任何一个音。
3、 创作要流畅动听。
4、 如《太阳》,《牧童谣》都是用这四个音创作的歌曲。
5、 分组讨论创作。
6、 评选最好的,演唱。
四、 新授
白杨树是矫健的象征,他高耸挺拔,与小河是一对好朋友,我们一起去听一听,他们在说些什么?
1、 听范唱。出示课题。
2、 这首歌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儿童歌曲,贯穿全曲的轻盈跳动的节奏与柔和的小调式是歌曲的特色。
3、 节奏训练:
4、 找一找这首乐曲中的各音,从低到高排列。
5、 视唱齐唱部分乐谱
6、 难点:切分节奏处唱准。练习一遍。
7、 视唱齐唱部分乐谱,速度慢。
8、 读第一段词。
9、 唱第一段词。
10、 完整演唱齐唱部分。
五、 总结
《白杨和小河》是一对好朋友,它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我们同学们也应这样!
板书设计:
白杨和小河
d小调音阶
课后记:
● 重点生字
戈:gē
古代的一种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干(g乶)戈。倒(d僶)戈。枕戈待旦。姓。
笔画数:4;部首:戈;
造句:他从小就向往戈壁滩的风光。
晰:xī
明白,清楚:清晰。明晰。
笔画数:12;部首:日;
造句:她依然清晰得记得事情的经过。
介:jiè
在两者中间:介于两者之间。介词(用在名词、代词之前,合起来表示地点、时间、方向、方式等关系的词,如“从”、“向”、“在”、“以”、“对于”等)。介入。这样,这么:像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么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样,好像有什么了不起)。放在心里:介意。介怀。耿直:耿介。甲:介胄。介壳。个(用于人):一介书生。大:介圭(大玉)。传统戏曲脚本里表示情态动作的词:笑介。饮酒介。助:介寿。姓。古同“芥”,芥菜。
笔画数:4;部首:人;
造句:事情过去这么久,他早就不介意了。
疆:jiāng
地域,领域,边界:疆土。疆宇(国土)。疆界。疆场(战场)。疆陲(边境)。边疆。海疆。极限:万寿无疆。划分界限:“楚子疆之”。疆qiáng 古同“彊(强)”,强大。
笔画数:19;部首:田;
造句:祖国的疆土幅员辽阔。
● 重点词语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
● 学习目标
1、理解生字新词。
2、能读通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爸爸”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崇高品质。
4、学会自主学习的一些方法,养成自于学习的习惯。
● 课文重点
《白杨》这篇课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先写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生命力强的特点,借以表达爸爸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宏伟志向。同时也表达了爸爸对孩子的期望和信任,他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像小白杨一样,迎着风沙茁壮成长,成为建设边疆的生力军。
● 文章概述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作贡献的志向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的心愿。
● 文章结构
第一段:这一段从开头到“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的是列车在茫茫戈壁运行,窗外不时闪过白杨的身影。
第二段:这一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到“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讲的是爸爸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这一段从“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讲的是爸爸在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这一段即最后一自然段,主要讲的是爸爸看到白杨树的身边有几棵小树成长起来了,嘴角浮起了一丝微笑。
● 分析理解
课文首先讲被蒙古 “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是说大戈壁非常荒凉,人迹罕至。特别是沙漠刮起风沙时,地是黄的,天也是黄的,天地一片黄色,所以说“浑黄一体”。课文开始的这两句概括了大戈壁的特点:大、荒凉、气候恶劣。这时,课文用一个设问句引出白杨——在茫茫戈壁,只有从白杨树上才能“看得出列车在前进”也就是说,白杨是列车行进的唯一标志。“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这说明铁路沿线有许多白杨树,它们像列队的卫士,挺立在沙漠中,抵挡着风沙的袭击,护卫着铁路。“高大挺秀”就是又高大,又直立秀丽。形容白杨树又高、又直、又秀丽。这是白杨树的外形特点给人们留下的初步印象。
课文接着讲白杨的内在特点,是在两个孩子争论的过程中通过爸爸的口讲出来的。爸爸介绍白杨树共有三句话,分别讲了白杨的三个特点。第一句是从外形上讲白杨直立高大。
第二句讲“哪儿需要……就在哪儿……”这是讲白杨顽强生存的精神。第三句讲它不怕风沙雨雪、干旱洪涝,这是在歌颂它坚强不屈的品质。
课文的重点在第三段,讲爸爸在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是点明中心的句子。“也”后面的意思是叙述的重点。“表白”即对人解释,说明自己。在本课显然应理解为表达自己的心愿。爸爸要表达什么心愿呢?从这段讲的爸爸的经历和对子女的安排看,爸爸妈妈都在新疆工作,说明他们在年轻时就服从祖国需要,远离家乡去新疆工作,像白杨一样,哪儿需要就哪儿扎根。他们接子女来新疆念小学,念中学……含着的意思是希望子女和他们一样,学好本领,建设边疆。联系上一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来看,特别是“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总是那么……不……也不……”等句子,表面上介绍白杨,实际上是赞美具有白杨品格的人,是表明他自己要做这样的人。
课文最后一段的描写意味深长,“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暗指爸爸;“几棵小树”暗指孩子。看见“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爸爸嘴角“浮起一丝微笑”。含着的意思是,爸爸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扎根边疆,成长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材。他为此感到欣慰。爸爸的微笑正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愿为祖国建设作出无私奉献的志向和理想。
本文的重点有二:一是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心愿的有关句子。本文借物喻人,意思含蓄深刻。怎样才能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呢?可抓住重点词、句、段,特别是表中心的重点句,从理解内容再体会所表达的思想。如由白杨的特点体会边疆建设者的品格;由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体会孩子们一定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扎根边疆、茁壮成长。要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要抓住重点词来理解重点句,方法很多比如朗读、比较、分析、换词、删读……二是初步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这也是本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可抓住“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启发学生思考:爸爸表白了什么心?他要颂扬什么?先鼓励学生自己试着概括中心思想,再相互订正、补充,最后再结合课后练习思考题,准确地掌握本课的中心思想。
课文的难点是了解课文的借物喻人的写法,这也是在为中心思想服务的,同时也是这篇课文的特点之一。在当前提倡推崇训练教学的形势下,应由词句段的训练引出这个写法,从而加深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本文的特点之二是多处描写了爸爸的神情。见到白杨树,先“出神”,继而,“沉思”,可见由树想到人,想到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想到和自己一样的千千万万边疆建设者,等爸爸讲到白杨的特点时,“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说明爸爸在借物喻人,谈论边疆建设者的品格,表达自己的志向。最后讲到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如果第一次“沉思”是思自己、思过去,那么第二次“沉思”主要是思子女,思未来——想到自己的孩子就要在边疆落户,建设边疆的事业后继有人,感到欣慰。
● 相关知识
《白杨》一文,在描述了白杨的特点之后写道:“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那么,爸爸表白的是什么心意?这又是用的什么写作方法呢?
爸爸的心意,就是希望孩子们也像小白杨一样,坚强、不软弱,迎着风沙成长。
文章结尾写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沉思,看到白杨树,他又微笑了。这是又一次由树联想到人,托物寄意,借物喻人。我们在作文时,也可以学习运用这种方法。例如写《植树》,我们就可由小树联想到人(包括自己),联想到一代人的成材。
写借物喻人的作文,首先要像《白杨》一样,写出物的特点,再由物的特点联想到人的性格品质。要注意物与人之间的相似之处,比喻要恰当、得体。有人在文章中把解放军战士比作扫帚、抹布等,只注意到了他们普通平常的一面,而没有注意他们的主要品格。这就抓了芝麻而丢了西瓜。